專利名稱:充氣輪胎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充氣輪胎,特別是涉及一種可提高使用初期的冰雪地性能的充氣輪胎。
背景技術:
已知有一種叫無釘防滑輪胎的充氣輪胎,其可以提高在冰雪路面上行駛時的冰地制動性和雪地駕駛穩(wěn)定性等冰雪地性能。該無釘防滑輪胎中,既有將細小的突起物作為填充劑添加入胎面部的化合物而取得咬入冰地表面的邊緣效果的,也有通過在胎面部使用含有細小空隙的橡膠材料而取得邊緣效果以及吸水效果的。然而,橡膠在被硫化硬化時,含有填充劑或細小空隙的凹凸狀橡膠層幾乎是平坦的,通常不會露出于與模具直接接觸的胎面。因此,在輪胎的使用初期,在胎面上沒有由填充劑或者細小的空隙所形成的凹凸狀橡膠層,故而有可能會導致填充劑和微細空隙的效果無法得到充分發(fā)揮。于是,現(xiàn)有一種充氣輪胎(專利文獻1),其在胎面具有由多個主槽劃分而成的多個環(huán)岸部,且形成有由向輪胎寬度方向延伸的至少1個刀槽花紋分割所述環(huán)岸部而成的次花紋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環(huán)岸部形成有多個淺槽,這些淺槽比所述刀槽花紋淺,在該環(huán)岸部內(nèi)為封閉形狀,彼此獨立,不互相交叉或接觸。該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充氣輪胎,已知針對比較大的力主槽發(fā)揮邊緣效果;針對僅能使環(huán)岸部變形的較小的力刀槽花紋發(fā)揮邊緣效果,針對更微弱的力淺槽發(fā)揮邊緣效果。現(xiàn)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6-151231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發(fā)明擬解決的問題然而,以上所述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的充氣輪胎中,在環(huán)岸部內(nèi)呈封閉形狀的淺槽是獨立地形成,與刀槽花紋既不交叉也不接觸。因此,淺槽所形成的水路也是封閉形狀, 無法提高雪或水的排出性能。其結果,該輪胎存在難以改善冰雪地性能的問題。本發(fā)明鑒于上述問題開發(fā)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充氣輪胎,即使在使用初期, 也能充分排出雪和水,從而改善冰雪地性能。為解決所述問題,達成所述目的,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在胎面,具有由向輪胎周向延伸的多根主槽劃分形成的條狀環(huán)岸部,以及/或者由所述主槽和與所述主槽交叉的多根凸型花紋槽劃分形成的塊狀環(huán)岸部,其特征在于,包含在所述環(huán)岸部的表面形成的多個突起,所述突起設表面積不同的至少2種,與該突起中的表面積較小的突起鄰接的突起的過半數(shù)或更多為表面積較大的突起。采用此充氣輪胎,通過在環(huán)岸部表面設置多個突起,便可以對存在于冰路面與環(huán)岸部表面之間的水膜的水通過形成于突起之間的水路進行排水,從而確保實質(zhì)接地面,提高冰地性能。而且,通過設表面積不同的至少2種突起,且使與表面積較小的突起鄰接的突起中過半數(shù)或更多為表面積較大的突起,便可以在小突起的周圍形成由大突起圍成的凹部,將上述水膜的水、以及附著于環(huán)岸部表面的雪集中于此凹部內(nèi),從而使這些水和雪更容易地被排除,因而可以提高冰雪地性能。其結果,即使在使用初期,也能充分排出雪和水,改善冰雪地性能。此外,本發(fā)明所述的充氣輪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環(huán)岸部的表面形成有刀槽花紋或小孔,所述突起與所述刀槽花紋或所述小孔的深度相比較,有微小的段差。采用此充氣輪胎,由于在環(huán)岸部表面形成有刀槽花紋或小孔,可取得邊緣效果以及排水效果,配合如上所述突起,可明顯改善冰雪地性能。此外,本發(fā)明所述的充氣輪胎,其特征在于,表面積較小的所述突起的表面積 Sl為0.05[mm2] ^ Sl ^ 20[mm2],且相對于表面積較大的所述突起的表面積S2,設定在 20[% ] ( S1/S2 ( 75[% ]的范圍。采用此充氣輪胎,通過使小突起的表面積Sl在0.05 [mm2]彡Sl彡20 [mm2]的范圍, 且相對于大突起的表面積S2,設為20[% ]或更大,可確保實際接地面的剛性。此外,通過使小突起的表面積Sl在0. 05 [mm2] ^ Sl ^ 20 [mm2]的范圍,且相對于大突起的表面積S2, 設為75[% ]或更小,可獲得用于排水的通路以及用于排雪的凹部,從而可提高排水性能以及排雪性能。因此,采用此充氣輪胎,能夠在確保實際接地面的剛性的同時,提高排水性能及排雪性能,進一步改善冰雪地性能。此外,本發(fā)明所述的充氣輪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的高度H設定在 0. 1 [mm]彡 H 彡 1. 0[mm]的范圍。采用此充氣輪胎,通過將突起的高度H設定為0. 1 [mm]或更大,可獲得足以排出水和雪的通路以及凹部。此外,通過將突起的高度H設定為1.0 [mm]或更小,可抑制當突起與地面接觸時發(fā)生變形所導致的不均勻磨損(胎面邊緣磨損)。因此,采用此充氣輪胎,能夠在抑制接地時的不均勻磨損的同時,提高排水性能及排雪性能,進一步改善冰雪地性能。此外,本發(fā)明所述的充氣輪胎,其特征在于,表面積較大的所述突起之間的最短鄰接距離D設定在0.3 [mm]彡D彡1.0 [mm]的范圍。采用此充氣輪胎,通過將大突起之間的最短鄰接距離D設定為0. 3[mm]或更大,可獲得足以進行排水的通路。此外,通過將較大突起之間的最短鄰接距離D設定為1.0[mm] 或更小,可抑制環(huán)岸部剛性的降低而維持行駛性能。因此,采用此充氣輪胎,可在獲得排水效果的同時,維持行駛性能,進一步改善冰雪地性能。此外,本發(fā)明所述的充氣輪胎,其特征在于,規(guī)定的所述環(huán)岸部上所述突起的總接地面積SP,相對于該環(huán)岸部表面積SL,設定在50[% ] < SP/SL < 90[% ]的范圍。采用此充氣輪胎,通過將規(guī)定的環(huán)岸部上的突起的總接地面積SP相對于該環(huán)岸部表面積SL設為50[% ]或更大,可以確保實際接地面的剛性。此外,通過將突起的總接地面積SP相對于環(huán)岸部表面積SL設為90 [ % ]或更小,可以獲得用于排水的通路以及用于排雪的凹部,從而提高排水性能及排雪性能。因此,采用此充氣輪胎,能夠在確保實際接地面的剛性的同時,提高排水性能及排雪性能,進一步改善冰雪地性能。此外,本發(fā)明所述的充氣輪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的接地形狀為圓形。
采用此充氣輪胎,由于突起的接地形狀為圓形,能夠容易地確保排水通路的分支點以及交叉點處的通路寬度,且可以緩和不同角度外力對突起形成的剛性差,因此能夠抑制行駛性能的變化。發(fā)明的效果本發(fā)明所述的充氣輪胎,即使在使用初期,也能充分排出雪和水,改善冰雪地性能。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充氣輪胎的環(huán)岸部的立體圖。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充氣輪胎的胎面的平面圖。圖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充氣輪胎的胎面的平面圖。圖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充氣輪胎的胎面的平面圖。圖5-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充氣輪胎的突起的側視圖。圖5-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充氣輪胎的突起的側視圖。圖5-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充氣輪胎的突起的側視圖。圖6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充氣輪胎的其他突起例的平面圖。圖7是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例的充氣輪胎的性能試驗結果的圖表。附圖標記說明1胎面部
11胎面(環(huán)岸部的表面)
2主槽
3環(huán)岸部
4凸型花紋槽
5刀槽花紋
6突起
61小突起
62大突起
Sl小突起表面積
S2大突起表面積
SP規(guī)定環(huán)岸部上突起的總接地面積
SL環(huán)岸部的表面積
D大突起間最短鄰接距離
H突起的高度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依據(jù)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僅局限于該實施例。 此外,該實施例的構成要素包含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且容易置換的內(nèi)容或?qū)嵸|(zhì)上相同的內(nèi)容。此外,本實施例中記載的多個變形例,可在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的范圍內(nèi)進行任意的組合。
在以下說明中,輪胎徑向是指與充氣輪胎的旋轉軸(未圖示)正交的方向,輪胎徑向內(nèi)側是指在輪胎徑向上朝向旋轉軸的一側,輪胎徑向外側是指在輪胎徑向上離開旋轉軸的一側。此外,輪胎寬度方向是指與所述旋轉軸平行的方向,輪胎寬度方向內(nèi)側是指在輪胎寬度方向上朝向輪胎赤道面(未圖示)的一側,輪胎寬度方向外側是指在輪胎寬度方向上離開輪胎赤道面的一側。此外,輪胎周向是指以所述旋轉軸為中心軸的圓周方向。輪胎赤道面是指與充氣輪胎的旋轉軸正交,并且從充氣輪胎的輪胎寬度中心通過的平面。本實施例所述的充氣輪胎適合用作在冰雪路面使用的無釘防滑輪胎或四季輪胎。 該充氣輪胎1如圖1及圖2所示,具有胎面部分1。胎面部分1,由橡膠材料構成,露出于充氣輪胎的輪胎徑向的最外側,其表面(以下稱胎面)11構成充氣輪胎的輪廓。本實施例中, 胎面11為安裝了充氣輪胎的車輛(未圖示)在行駛時與路面接觸的踏面。在胎面11中,向輪胎寬度方向并列設置有數(shù)根沿輪胎周向延伸的多根主槽2。與輪胎周向夾角不超過士5度(實質(zhì)0度)的延伸都稱為沿輪胎周向延伸。主槽2是指,以新品輪胎為標準,在胎面11上開口的槽寬規(guī)定為3[mm]或更寬、槽深規(guī)定為4[mm]或更深的槽。此外,胎面11,形成有多個條狀的環(huán)岸部3,其由多根主槽2劃分形成,沿輪胎周向延伸,且與輪胎赤道面平行。在胎面11中,向輪胎周向并列設有多根凸型花紋槽4,其與主槽2交叉(連通)而設,并在輪胎周向上具有邊緣成分。凸型花紋槽4,設成相對于輪胎寬度方向平行或者具有規(guī)定的角度。而且,凸型花紋槽4有時也會設成彎曲或折曲。該凸型花紋槽4是指,以新品輪胎為標準,不屬于主槽2、后述的刀槽花紋5或小孔的規(guī)定,且深度小于等于主槽2的深度的槽。此外,在胎面11,多根凸型花紋槽4與向輪胎寬度方向鄰接的主槽2交叉(連通)而設,通過這些主槽2以及凸型花紋槽4,條狀的環(huán)岸部3形成為多個塊狀的環(huán)岸部3。在圖 1及圖2中顯示的是塊狀的岸部3。此外,當凸型花紋槽4只與在輪胎寬度方向上鄰接的一根主槽2交叉(連通)時,將形成條狀的環(huán)岸部3。在上述的環(huán)岸部3的表面(胎面11),形成有刀槽花紋5或小孔(未圖示)。刀槽花紋5是主要向輪胎寬度方向延伸而呈細槽狀切入的槽。在本實施例中,在圖1及圖2顯示的刀槽花紋5是朝向輪胎寬度方向鄰接的主槽2開口而設的開口刀槽花紋。除開口刀槽花紋外,亦可采用未圖示的一端封閉的單側開口刀槽花紋,或兩端都封閉的封口刀槽花紋。 此刀槽花紋5,用于提高將踏面與胎面11間的水或雪向槽內(nèi)導入的排水效果和排雪效果, 以及邊緣效果,優(yōu)選在1個條狀或塊狀環(huán)岸部3形成有多個。此外,在各圖中,刀槽花紋5 是橫跨后述的突起6而設,但不橫跨突起6而設也可以。此外,刀槽花紋5是指規(guī)定為,以新品輪胎為標準,在胎面11上開口的槽寬為1.2[mm]或更寬、槽深規(guī)定為小于等于凸型花紋槽的槽深的槽。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在圖1及圖2顯示的刀槽花紋5是,在輪胎周向以及輪胎徑向上折曲或彎曲,從而在輪胎周向上相對的各切入面以立體狀相互嚙合的立體刀槽花紋 (三維刀槽花紋)。除立體刀槽花紋外,有未圖示的切入面為二維形狀的二維刀槽花紋,如僅在輪胎周向上折曲或彎曲的,或者僅向輪胎徑向折曲或彎曲的;還有一維形狀的一維刀槽花紋,其在輪胎周向以及輪胎徑向上呈直線狀。此外,當由于配置刀槽花紋5造成環(huán)岸部 3的剛性降低,干燥路面上的耐不均勻磨損性以及駕駛穩(wěn)定性降低時,優(yōu)選使用三維刀槽花紋或二維刀槽花紋,可利用方向相對的各切入面互相支撐,維持環(huán)岸部3的剛性。
在環(huán)岸部3的表面(胎面11)形成有多個有底的小孔(未圖示)。小孔設在未設后述突起6的地方。此小孔是指規(guī)定為,以新品輪胎為標準,在胎面11上開口的直徑為 1.2[mm]或更小、深度為小于等于凸型花紋槽槽深的孔。在如上所述環(huán)岸部3的表面(胎面11),形成有多個突起6,其與刀槽花紋5或小孔的深度相比較,具有微小的段差(高度)。此突起6,設表面積不同的至少2種,與表面積較小的突起61鄰接的突起中,過半數(shù)或更多是表面積較大的突起62。例如,如圖2所示,在環(huán)岸部3的表面,形成有在輪胎寬度方向上以規(guī)定間距配置大突起62而成的大突起列,以及在輪胎寬度方向上以規(guī)定間距交互配置小突起61與大突起62而成的混合突起列,大突起列與混合突起列在輪胎周向上錯開1個間距而交互配置。 在此配置中,與小突起61的周圍鄰接的突起6均為大突起62。此外,例如,如圖3所示,相對于圖2所示的突起6的配置,也可以使混合突起列均為小突起61。此時,在小突起61的周圍,最多為6個的鄰接突起6中,有4個為大突起62。 此外,在環(huán)岸部3的外周部,在小突起61的周圍,5個突起6中有4個為大突起62,4個突起 6中有2個為大突起62,3個突起6中有2個為大突起62。此外,例如,如圖4所示,相對于圖2所示的突起6的配置,也可以將所有的突起列形成為向輪胎寬度方向以規(guī)定間距交互配置小突起61和大突起62而成的混合突起列,并將各混合突起列在輪胎周向上錯開1個間距而配置。此時,在小突起61的周圍,最多為6 個的鄰接突起6中,有4個為大突起62。此外,在環(huán)岸部3的外周部,在小突起61的周圍, 5個突起6中有3個為大突起62,4個突起6中有3個為大突起62,3個突起6中有2個為大突起62。此外,如上所述圖2 圖4所示的突起6的配置僅為其中的一個例子,只要是與表面積較小的突起61鄰接的突起中,過半數(shù)或更多為表面積較大的突起62即可。在這里,對突起6的表面積進行說明。如圖5-1所示,當突起6側面視角呈長方形時,將頂部的俯視時的形狀的面積作為表面積。此外,如圖5-2所示,當突起6側面視角呈梯形時,將頂部的俯視時的形狀的面積作為表面積。而且,在圖5-1及圖5-2所示的突起6, 頂部既可以是平坦的,也可以是凸狀或凹狀亦或凹凸形狀。如圖5-3所示,當突起6側面視角呈半橢圓形(或球形的一部分)時,將相對于距離胎面11的最大高度Hl,80[% ]高度 H2的位置的俯視時的形狀的面積作為表面積。此外,本實施例所述的充氣輪胎,突起6的俯視時的形狀,除圓形之外,還可以是
橢圓形、圖6所示的多邊形(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小突起61與大突起62,其
俯視形狀既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如圖6所示那樣為不同的形狀。如上所述,本實施例所述的充氣輪胎,在胎面11,具有由向輪胎周向延伸的多根主槽2劃分形成的條狀環(huán)岸部3,以及/或者由主槽2以及與主槽2交叉的多根凸型花紋槽4 劃分形成的塊狀環(huán)岸部3,其特征在于,包含在環(huán)岸部3的表面(胎面11)形成的多個突起 6。而且,突起6,設表面積不同的至少2種,與該突起6之中表面積較小的突起61鄰接的突起6中,過半數(shù)或更多為表面積較大的突起62。采用此充氣輪胎,通過在胎面11設置多個突起6,將存在于冰路面與胎面11之間的水膜的水通過形成于突起6之間的水路來進行排水,可確保實質(zhì)的接地面,提高冰地性能。并且,通過設置表面積不同的至少兩種小突起61和大突起62,并使與小突起61鄰接的突起中過半數(shù)或更多為大突起62,便可以在小突起61的周圍,形成由在接地時收縮較小的大突起62圍成的凹部,如圖2 圖4中箭頭所示,將上述水膜的水、以及附著于胎面11的雪集中至此凹部內(nèi),從而使該水與雪變得容易被排除,因此可以提高冰雪地性能。其結果, 即使在使用初期,也能充分排出雪和水,從而改善冰雪地性能。而且,對于突起6,優(yōu)選地,將小突起61以及與小突起61鄰接的突起6作為1個群,并且有規(guī)律地配置這個群。在本實施例中,是將小突起61以及與小突起61鄰接的6個突起6作為1個群,并且有規(guī)律地配置這個群。通過這種構造,可以在胎面11的各個位置進行排水以及排雪,因此能進一步改善冰雪地性能。此外,對于突起6,優(yōu)選地,在1個環(huán)岸部3單位或整個輪胎的胎面11上的小突起 61的數(shù)量,相對于大突起62的數(shù)量,大于等于1/8而小于等于1/3。通過這種構造,可以在整個胎面11進行排水以及排雪,因此能進一步改善冰雪地性能。此外,本實施例所述的充氣輪胎,在環(huán)岸部3的表面(胎面11)形成有刀槽花紋5 或小孔,突起6與刀槽花紋5或小孔的深度相比較,具有微小的段差(高度)。采用此充氣輪胎,當在胎面11形成有刀槽花紋5或小孔時,可獲得邊緣效果以及排水效果,配合上述突起,可明顯改善冰雪地性能。此外,在本實施例所述的充氣輪胎中,優(yōu)選地,表面積較小的突起61的表面積Sl 在0. 05 [mm2] ^ Sl ^ 20 [mm2]的范圍,且相對于表面積較大的突起62的表面積S2,設定在 20[% ] ( S1/S2 ( 75[% ]的范圍。通過使小突起61的表面積Sl在0. 05 [mm2] ^ Sl ^ 20 [mm2]范圍,且相對于大突起62的表面積S2,設為20[%]或更大,可確保實際接地面的剛性。此外,通過使小突起61 的表面積Sl在0.05 [mm2] ^ Sl ^ 20 [mm2]的范圍,且相對于大突起62的表面積S2,設為 75[% ]或更小,可獲得用于排水的通路以及用于排雪的凹部,從而提高排水性能以及排雪性能。因此,采用此充氣輪胎,能夠在確保實際接地面的剛性的同時,提高排水性能及排雪性能,進一步改善冰雪地性能。此外,在本實施例所述的充氣輪胎中,優(yōu)選地,突起6的高度H(參考圖5-1 圖 5-3)設定在0. l[mm]彡H彡1.0 [mm]的范圍。通過將突起6的高度H設定為0. l[mm]或更大,可獲得足以排出水和雪的通路以及凹部。此外,通過將突起6的高度H設定為1.0 [mm]或更小,可抑制當突起6與地面接觸時發(fā)生變形所導致的不均勻磨損(胎面邊緣磨損)。因此,采用此充氣輪胎,能夠在抑制接地時的不均勻磨損的同時,提高排水性能及排雪性能,進一步提高冰雪地性能。此外,更優(yōu)選地,突起6的高度H設定在0.2 [mm] ^H^0.6[mm]的范圍,這樣可以獲得顯著的排水和排雪效果以及不均勻磨損(胎面邊緣磨損)抑制效果。此外,在本實施例所述的充氣輪胎中,優(yōu)選地,表面積較大的突起62之間的最短鄰接距離D(參考圖2)設定在0.3[mm]彡D彡1.0[mm]的范圍。通過將大突起62之間的最短鄰接距離D設定為0. 3 [mm]或更大,可獲得足以進行排水的通路。此外,通過將大突起62之間的最短鄰接距離D設定為1. 0[mm]或更小,可抑制環(huán)岸部3剛性的降低,維持行駛性能。因此,采用此充氣輪胎,可獲得排水效果的同時,能維持行駛性能,進一步改善冰雪地性能。此外,在本實施例所述的充氣輪胎中,優(yōu)選地,規(guī)定的環(huán)岸部3上的突起6的總接地面積SP,相對于該環(huán)岸部3表面(胎面11)的表面積SL,設定在50[% ] ( SP/ SL ( 90[% ]的范圍。突起6的接地面積指如上所述的表面積。通過將規(guī)定的環(huán)岸部3上的突起6的總接地面積SP相對于該環(huán)岸部3的表面(胎面11)的表面積SL設為50[%]或更大,可確保實際接地面的剛性。此外,通過將突起6的總接地面積SP相對于環(huán)岸部3表面(胎面11) 的表面積SL設為90[%]或更小,可以獲得用于排水的通路以及用于排雪的凹部,可提高排水性能及排雪性能。因此,采用此充氣輪胎,能夠在確保實際接地面的剛性的同時,提高排水性能及排雪性能,進一步改善冰雪地性能。此外,在本實施例所述的充氣輪胎中,優(yōu)選地,突起6的接地形狀為圓形。采用此充氣輪胎,由于突起6的接地形狀為圓形,可容易地確保排水通路的分支點以及交叉點處的通路寬度,且可以緩和不同角度外力對突起6形成的剛性差,因此能夠抑制行駛性能的變化。實例在本實例中,針對不同條件的多種充氣輪胎,進行了有關冰地制動性以及雪地駕駛穩(wěn)定性的性能試驗(參照圖7)。在此性能試驗中,將輪胎尺寸為215/60R16的充氣輪胎裝配在16X7J的輪輞,填充空氣壓力(220 [kPa])后安裝至試驗車輛(國產(chǎn)2升的FR轎車)。在冰地制動性的評估方法中,利用上述試驗車輛在冰盤路的測試路線上從80 [km/ h]的初速度開始緊急制動,測量車輛完全停止所需的制動距離。然后根據(jù)該測量結果,以常規(guī)例為標準(100)進行指數(shù)評估。該指數(shù)評估的數(shù)值越大越好。在雪地駕駛穩(wěn)定性的評估方法中,使上述試驗車輛在雪地路面上以30[m]為半徑繞圈,測量行駛一周的時間。然后根據(jù)該測量結果,以常規(guī)例為標準(100)進行指數(shù)評估。 該評估的數(shù)值越大越好。常規(guī)例的充氣輪胎為在塊狀環(huán)岸部的表面設有刀槽花紋的無釘防滑輪胎。而實例1 實例10所述的充氣輪胎,在塊狀環(huán)岸部的表面設有多個突起,其與刀槽花紋的深度相比具有微小的段差,該突起,有小突起和大突起,與小突起鄰接的所有突起均為大突起。實例1的充氣輪胎,其突起的配置如圖6所示。實例2及實例3中,進而規(guī)定了充氣輪胎上小突起的表面積Si,并規(guī)定了小突起表面積Sl與大突起表面積S2的關系 S1/S2。實例4及實例5中,進而規(guī)定了充氣輪胎上突起的高度H。實例6及實例7中,進而規(guī)定了充氣輪胎上大突起間的最短鄰接距離D。實例8及實例9中,進而規(guī)定了充氣輪胎1 個環(huán)岸部上的突起總接地面積SP與該環(huán)岸部表面積SL之間的關系SP/SL。實例10中,進而使充氣輪胎上突起的接地形狀為圓形,如圖2所示。如圖7的試驗結果所示,實例1 實例10的充氣輪胎,均可改善冰地制動性及雪地駕駛穩(wěn)定性。工業(yè)實用性如上所述,本發(fā)明所述的充氣輪胎即使在使用初期,也能充分排出雪和水,改善冰雪地性能。
權利要求
1.一種充氣輪胎,在胎面具有由向輪胎周向延伸的多根主槽劃分形成的條狀環(huán)岸部, 以及/或者由所述多根主槽以及與所述多根主槽交叉的多根凸型花紋槽劃分形成的塊狀環(huán)岸部,其特征在于,包含在所述環(huán)岸部的表面形成的多個突起,所述突起設有具有不同表面積的至少兩種突起,其中與該突起中的表面積較小的突起鄰接的突起的過半數(shù)或更多為表面積較大的突起。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輪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環(huán)岸部的表面形成有刀槽花紋或小孔,所述突起與所述刀槽花紋或所述小孔的深度相比,具有微小的段差。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氣輪胎,其特征在于,表面積較小的所述突起的表面積 Sl為0.05[mm2] ^ Sl ^ 20[mm2],且相對于表面積較大的所述突起的表面積S2,設定在 20[% ] ( S1/S2 ( 75[% ]的范圍。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氣輪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的高度H設定在 0. 1 [mm]彡 H 彡 1.0[mm]的范圍。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氣輪胎,其特征在于,表面積較大的所述突起之間的最短鄰接距離D設定在0. 3 [mm]彡D彡1.0 [mm]的范圍。
6.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氣輪胎,其特征在于,規(guī)定的所述環(huán)岸部上的所述突起的總接地面積SP,相對于該環(huán)岸部的表面積SL,設定在50[% ]彡SP/SL ^ 90[% ]的范圍。
7.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氣輪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的接地形狀為圓形。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輪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的高度H設定在 0. 2 [mm] ^ H ^ 0. 6 [mm]的范圍。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輪胎,其特征在于,每個環(huán)岸部中表面積較小的所述突起的數(shù)量,相對于表面積較大的所述突起的數(shù)量,大于等于1/8而小于等于1/3。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輪胎,其特征在于,與表面積較小的各個所述突起鄰接的突起其大部分為表面積較大的突起。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輪胎,其特征在于,表面積較小的所述突起在輪胎周向上與表面積較大的所述突起以列交互配置,表面積較小的所述突起在輪胎寬度方向上與表面積較大的所述突起錯開。
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輪胎,其特征在于表面積較小的所述突起之一的表面積Sl為0. 05 [mm2] ^ Sl ^ 20 [mm2],且相對于表面積較大的所述突起之一的表面積S2,設定在S1/S2 ( 75%的范圍;所述突起的高度H設定在0. 1 [mm]彡H彡1.0 [mm]的范圍;在表面積較大的相鄰突起之間的最小距離D設定在0. 3 [mm]彡D彡1.0 [mm]的范圍;并且規(guī)定的環(huán)岸部中所述突起的總接地面積SP,相對于所述環(huán)岸部的表面積SL,設定在 50[% ]彡 SP/SL 彡 90[% ]的范圍。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充氣輪胎,在胎面(11),具有由向輪胎周向延伸的多根主槽(2)劃分形成的條狀環(huán)岸部(3),以及/或者由主槽(2)以及與主槽(2)交叉的多根凸型花紋槽(4)劃分形成的塊狀環(huán)岸部(3),其特征在于,包含在環(huán)岸部(3)的表面形成的多個突起(6),所述突起(6)設表面積不同的至少2種,與該突起(6)中的表面積較小的小突起(61)鄰接的突起(6)的過半數(shù)或更多為表面積較大的突起(62)。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即使在使用初期也能充分排出雪和水,改善冰雪地性能。
文檔編號B60C11/04GK102442165SQ20111030608
公開日2012年5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0月4日
發(fā)明者古澤浩史 申請人:橫濱橡膠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