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無水氯化稀土的制備及其電解的制作方法
本發(fā)明屬于制取無水氯化稀土及其電解制備稀土的方法。
熔鹽電解稀土氯化物制備稀土金屬時,原料中的水和水不溶物(脫水時水解產物)對電解的影響很大,為提供較好的電解原料,對無水氯化稀土制備工藝曾進行了不少研究。
目前,國內電解生產稀土金屬,以結晶氯化稀土(RECl3·6H2O)為主要原料,用減壓、加熱脫水法制取脫水氯化稀土,其工藝過程是將結晶氯化稀土盛于搪瓷盤,裝入用鋼板作成的脫水爐(內徑1500毫米,長4500毫米)中,脫水爐上半部用石棉保溫,下半部用煤氣加熱,由真空泵抽氣減壓脫水。該工藝每爐投料量為1.4噸,表觀最高脫水溫度<250℃,但爐內溫度不均勻,生產周期較長(2.5~3天),不能連續(xù)生產,產品中含有5%水,10~15%水不溶物,用它電解稀土金屬,電流效率低,電耗和原材料消耗大。
通常電解原料的加入方法,是將塊狀脫水氯化稀土倒入電解槽,這不僅使電解槽溫度急劇降低,破壞正常電解,而且在原料中的水不溶物沉積在陰極(產物)表面,防礙了金屬的聚集,造渣泥,致使電流效率和稀土收率降低。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采用具有上、下二個放料口的氯化爐裝置,上放料口與電解槽以鋼管或鋼槽連接,提供水不溶物含量低于3%的熔融態(tài)無水氯化稀土,并直接送入電解槽電解,實現結晶氯化稀土脫水氯化-電解連續(xù)化,提高稀土電解電流效率。
本發(fā)明采用的裝置是氯化爐有一傾斜的上放料口位于距離爐底
350~550毫米處,此放料口與電解槽以鋼管或鋼槽相連接,下放料口與爐底平行,做為備用。
制備方法是,先將氯化爐加熱到300~500℃左右,倒入預先熔融的鹽(KCl或10~20%RECl3-KCl),待溫度升至800~870℃時,將結晶氯化稀土(RECl3·6H2O)加入該熔鹽中,使之瞬間脫水,同時開通氯氣,使水解產物在熔鹽中有還原劑碳存在下轉變成RECl3,氯化溫度為840~870℃,加料、氯化完畢,由上放料口放出熔融氯化稀土,通過鋼管或鋼槽直接送入電解槽,脫水氯化產品中含75%RECl3(其中為KCl)水不溶物小于3%,碳低于0.05%。
在氯化過程中產生的尾氣中主要含有固體揮發(fā)物,氯化氫和氯氣。固體揮發(fā)物主要是RECl3,由吸塵器回收,氯化氫通過水洗塔回收作鹽酸,通過壓氯泵將余氣返回氯化爐。
該工藝克服了由于投料造成電解槽溫度急劇降低,對電解不利等缺點,實現了脫水氯化-電解連續(xù)化,不僅能制備水不溶物含量很低的無水氯化稀土,而且對原料進行除雜(硫、磷)提純。與減壓加熱脫水料相比,其電流效率、金屬產量和稀土收率分別提高10~15%、30~35%和4~5%。
本發(fā)明提供的實施例如下實施例1將內徑100毫米石英或石墨管置于管狀電爐中作氯化爐,用10毫米磁管通氯氣,氯化溫度800~870℃,投入結晶氯化稀土5~10公斤,KCl1~2公斤,加入適量碳,氯化2~3小時,得4~10公斤80%RECl3-KCl熔融料,該料在100A電解槽中平均電流效率達73%,比減壓加熱脫水料電流效率高15%。
實施例2用內徑300,深700毫米的石墨坩堝作氯化爐,放入中心石墨電極加熱兼作通爐管,日產75%RECl3-KCl200公斤,產品通過鋼槽直接送入3000安電解槽電解,平均電流效率達63%,電耗17度/公斤·金屬,在相同條件下與減壓加熱脫水料相比,電流效率高15%,電耗低5度/公斤·金屬。
實施例3日產75%RECl3-KCl1200公斤,直接供給10000安電解槽,平均電流效率達48%,與相同條件下減壓加熱脫水料相比,電流效率提高10%,電耗低4度/公斤·金屬,稀土收率提高5%,產量提高35%。
氯化爐示意圖1、爐蓋 2、爐殼 3、爐襯 4、通氯管 5、導電排及水冷電極夾板 6、上放料口 7、石墨電極 8、下放料口
權利要求
1.一種制取無水氯化稀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將結晶氯化稀土(RECl3·6H2O)以一定速度加入熔融氯化鉀或低濃度(10~20%)RECl3-KCl中,同時通氯氣,加碳氯化,然后將氯化稀土熔融料從上放料口放出,通過鋼管或鋼槽直接送入電解槽。
2.一種制備無水氯化稀土的裝置,其特征是氯化爐有一傾斜的上放料口,位于距離爐底350~550毫米處,下放料口與爐底平行。
3.如權利要求
2所述的制備無水氯化稀土的裝置,其特征是氯化爐上放料口與電解槽以鋼管或鋼槽相連接。
專利摘要
一種制取無水氯化稀土及其電解制備稀土金屬的方法。是將結晶氯化稀土加入高溫熔鹽中,使之瞬間脫水,其水解產物在熔鹽中加碳氯化得到水不溶物含量低于3%的無水氯化稀土,然后將熔體通過管道直接送入電解槽電解稀土金屬,實現了結晶氯化稀土脫水—電解連續(xù)化,提高了電流效率和稀土收率,降低了電耗和原材料消耗。
文檔編號C25C3/34GK87100845SQ87100845
公開日1988年8月24日 申請日期1987年2月11日
發(fā)明者樸東奎, 夏武庭, 馮力, 李文, 阮文德, 申家成, 丁淑嬌, 胡光榮, 杜富英, 喬麗萍, 唐定驤, 路連清, 魏惟成, 印巖, 汪文成, 費美琴, 金貴鑄, 戴惠英, 袁茂林, 李潔, 胡松虞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