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滾齒機部件,尤其涉及一種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機構。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通過采用油缸控制滑板進行上下移動實現(xiàn)對工件的壓緊功能,這一種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結構在加工過程中頂尖行程控制不夠準確,頂尖行程調(diào)整很不方便,同時壓緊力大小需要對油缸壓力進行調(diào)整,通過手動調(diào)整溢流閥來控制油缸壓力大小很不精確,而通過伺服閥來控制油缸壓力大小成本高。在此基礎上還出現(xiàn)了另一種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采用電機控制后立柱外支架運動結構,如圖1所示為現(xiàn)有的一種新型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機構中頂尖裝置的剖視圖,該頂尖裝置包括殼體13、套裝于殼體13內(nèi)的頂尖軸8和與頂尖軸8端部固定連接的頂尖7,所述頂尖軸8上套裝有浮動碟簧12,該結構可通過數(shù)控系統(tǒng)實現(xiàn)位置的準確控制,頂尖7對工件的壓緊力大小是通過頂尖7和浮動碟簧12的位移量來控制,通過壓縮碟簧12的距離實現(xiàn)了對壓緊力大小的準確控制,這一種結構存在碟簧提供的壓緊力有限,在滾齒加工中碟簧壓縮頻繁容易造成碟簧的損壞,加工成本高,故障多,而且在加工工件厚度不均勻的情況下,外支架提供的壓緊力就會出現(xiàn)波動,壓緊剛性差,壓緊剛性差、加工精度低。
發(fā)明內(nèi)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一種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機構,該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機構通過頂尖軸、軸承與殼體形成剛性配合結構代替碟簧結構,同時以電流的負荷來控制滑板位置和頂尖壓緊力大小的控制,結構簡單,提供壓緊力穩(wěn)定可靠、壓緊剛性更好、加工精度高、降低使用成本。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機構,包括設置在后立柱頂端電機、設置在后立柱側壁上可沿后立柱側壁設有的導軌上下滑動的滑板和與電機連接用于控制滑板上下運動的傳動裝置,所述滑板端部安裝有頂尖裝置,所述頂尖裝置包括殼體、安裝在殼體內(nèi)的頂尖軸和與頂尖軸端部固定連接的頂尖,所述頂尖軸軸頭處安裝有定位螺母和擋塊,頂尖軸軸身上依次套裝有不少于2個軸承1、軸套和不少于2個軸承II,所述最上面軸承I的外圈與殼體上頂尖軸安裝孔上端緊密貼合,所述最上面軸承I的內(nèi)圈與擋塊緊密貼合,所述最下面軸承II的內(nèi)圈與頂尖軸軸肩緊密貼合,所述最下面軸承II的外圈與安裝在安裝孔上襯套緊密貼合。進一步,所述軸套包括軸套內(nèi)圈和軸套外圈,所述軸套內(nèi)圈兩端分別與與其接觸的軸承I和軸承II的內(nèi)圈緊密貼合,軸套外圈兩端分別與與其接觸的軸承I和軸承II的外圈緊密貼合。進一步,所述軸套內(nèi)圈和軸套外圈之間空間內(nèi)設置有潤滑脂。進一步,所述傳動裝置包括直角減速器和聯(lián)軸節(jié),所述電機與直角減速器固定連接,直角減速器通過聯(lián)軸節(jié)與滑板上的絲桿固定連接。[0009]進一步,所述電機設置為伺服電機。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機構通過頂尖軸、軸承與殼體形成剛性配合結構代替碟簧結構和增加軸承數(shù)量,同時以電流的負荷來控制滑板位置和頂尖壓緊力大小的控制,結構簡單,提供壓緊力穩(wěn)定可靠、壓緊剛性更好、加工精度高、降低使用成本。
圖1為現(xiàn)有的一種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機構中頂尖裝置的剖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機構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機構中頂尖裝置的剖視圖。
:1-后立柱;2_電機;3_直角減速器;4-滑板;5-絲桿;6_頂尖座;7-頂尖;8-頂尖軸;9-軸承I ; 10-軸承II ; 11-軸套;12-碟簧;13-殼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詳細說明:如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機構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機構中頂尖裝置的剖視圖。本實用新型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機構包括設置在后立柱I頂端電機2、設置在后立柱I側壁上可沿后立柱I側壁設有的導軌上下滑動的滑板4和與電機2連接用于控制滑板4上下運動的傳動裝置,所述滑板4端部安裝有頂尖裝置,所述頂尖裝置包括殼體13、安裝在殼體13內(nèi)的頂尖軸8和與頂尖軸8端部固定連接的頂尖7,所述 頂尖軸8軸頭處安裝有定位螺母和擋塊,頂尖軸8軸身上依次套裝有不少于2個軸承I 9、軸套11和不少于2個軸承II 10,所述最上端軸承I 9的外圈與殼體13上頂尖軸8安裝孔上端緊密貼合,所述最上端軸承I 9的內(nèi)圈與擋塊緊密貼合,所述最下端軸承II 10的內(nèi)圈與頂尖軸8軸肩緊密貼合,所述最下端軸承II 10的外圈與安裝在安裝孔上襯套緊密貼合。通過電機2輸出,帶動傳動裝置轉動,控制滑板4上下運動,使設置在滑板4上的頂尖裝置中頂尖7靠近工件,在滾齒過程中,頂尖7壓緊在工件的表面上,頂尖裝置中的頂尖7與頂尖軸8隨安裝在工件臺上的工件一起轉動,通過計算電機2輸出扭矩的大小控制頂尖7向工件表面的壓緊力,本實施例通過頂尖軸、軸承與殼體形成剛性配合結構代替碟簧結構和增加軸承數(shù)量,解決了原有碟簧結構中碟簧壓縮頻繁容易造成碟簧的損壞、導致加工成本高,故障多的問題以及在加工工件厚度不均勻的情況下,外支架提供的壓緊力就會出現(xiàn)波動問題,本實施例以電流的負荷來控制滑板位置和頂尖壓緊力大小的控制,結構簡單,提供壓緊力穩(wěn)定可靠、壓緊剛性更好、加工精度高。進一步,所述軸套11包括軸套11內(nèi)圈和軸套11外圈,所述軸套11內(nèi)圈兩端分別與與其接觸的軸承I 9和軸承II 10的內(nèi)圈緊密貼合,軸套11外圈兩端分別與與其接觸的軸承I 9和軸承II 10的外圈緊密貼合,本實施例中軸套11內(nèi)圈和軸套11外圈并不接觸,軸套11內(nèi)圈和軸套11形成環(huán)形空間,優(yōu)選的所述軸套11內(nèi)圈和軸套11外圈之間環(huán)形空間內(nèi)設置有潤滑脂,通過設置有潤滑脂,減少軸承摩擦,提高頂尖軸8在轉動過程中的平穩(wěn)性,提高滾齒機的加工精度。[0020]進一步,所述傳動裝置包括直角減速器3和聯(lián)軸節(jié),所述電機2與直角減速器3固定連接,直角減速器3通過聯(lián)軸節(jié)與滑板上的絲桿5固定連接。本實施例采用直角減速器3和絲桿傳動,使安裝有頂尖裝置的滑板4的沿后立柱I側壁上設有的導軌上下滑動,使頂尖7靠近工件且壓緊工件,有利于節(jié)省空間,提高轉動平穩(wěn)性。進一步,所述電機2設置為伺服電機,通過伺服控制可以控制電機2輸入電流的大小,來控制頂尖7在壓緊工件時壓緊力的大小。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通過參照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已經(jīng)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描述,但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jié)上對其作出各種各樣的改變,而不偏離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本實用新型的 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機構,包括設置在后立柱頂端的電機、設置在后立柱側壁上可沿后立柱側壁設有的導軌上下滑動的滑板和與電機連接用于控制滑板上下運動的傳動裝置,所述滑板端部安裝有頂尖裝置,所述頂尖裝置包括殼體、安裝在殼體內(nèi)的頂尖軸和與頂尖軸端部固定連接的頂尖,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尖軸軸頭處安裝有定位螺母和擋塊,頂尖軸軸身上依次套裝有不少于2個軸承1、軸套和不少于2個軸承II,所述最上面軸承I的外圈與殼體上頂尖軸安裝孔上端緊密貼合,所述最上面軸承I的內(nèi)圈與擋塊緊密貼合,所述最下面軸承II的內(nèi)圈與頂尖軸軸肩緊密貼合,所述最下面軸承II的外圈與安裝在安裝孔上襯套緊密貼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軸套包括軸套內(nèi)圈和軸套外圈,所述軸套內(nèi)圈兩端分別與與其接觸的軸承I和軸承II的內(nèi)圈緊密貼合,軸套外圈兩端分別與與其接觸的軸承I和軸承II的外圈緊密貼合。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軸套內(nèi)圈和軸套外圈之間空間內(nèi)設置有潤滑脂。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裝置包括直角減速器和聯(lián)軸節(jié),所述電機與直角減速器固定連接,直角減速器通過聯(lián)軸節(jié)與滑板上的絲桿固定連接。
5.如權利要求1 4任一項所述的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設置為伺 電機 。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機構,包括設置在后立柱頂端電機、設置在后立柱側壁上可沿后立柱側壁設有的導軌上下滑動的滑板和與電機連接用于控制滑板上下運動的傳動裝置,所述滑板端部安裝有頂尖裝置,所述頂尖裝置包括殼體、安裝在殼體內(nèi)的頂尖軸和與頂尖軸端部固定連接的頂尖,本實用新型滾齒機后立柱外支架機構通過頂尖軸、軸承與殼體形成剛性配合結構代替碟簧結構,同時以電流的負荷來控制滑板位置和頂尖壓緊力大小的控制,結構簡單,提供壓緊力穩(wěn)定可靠、壓緊剛性更好、加工精度高、降低使用成本。
文檔編號B23F23/06GK203091887SQ20122073746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28日
發(fā)明者陳鵬, 黃強, 徐少華, 曹建華, 蔡明彬, 李正堂 申請人:重慶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