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直線機的送線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送線機構,特別涉及一種直線機的送線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大部分直線機的送線機構,需要人工看護,大大浪費了人力資源,工作效率也不高,并且鐵絲會散落在外面,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隱患,只在壓滾上裝有導絲槽,鐵絲容易纏繞,對鐵絲的質量要求比較高。
發(fā)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的直線機的送線機構。本發(fā)明為了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直線機的送線機構,包括左立架、右力架、上蓋板,所述上蓋板蓋在左立架和右力架上方,左立架和右力架之間有下滾軸,下滾軸穿過左立架和右力架,下滾軸上左立架外側套有齒輪,齒輪外側有齒輪蓋,下滾軸上右立架外側套有大鏈輪,左立所架和右力架內均有調壓塊,兩調壓塊之間有上滾軸,上滾軸和下滾軸上套有壓滾,上滾軸上左立架外側套有齒輪,調壓塊上連有調壓螺桿,調壓塊和調壓螺桿連接處有簧下托,簧下托上有壓簧,壓簧上方有簧上托,簧上托位于上蓋板下方,調壓螺桿上端連有手輪,上滾軸和下滾軸后方有調節(jié)塊,導向軸穿過調節(jié)塊上部連接在左立架和右力架上,調節(jié)螺桿穿過調節(jié)塊下部和左立架、右力架,調節(jié)螺桿上左立架外側連有手輪。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上滾軸和下滾軸后方有調節(jié)塊,使得送線更方便,無需要人看護,減少人力資源,有效減少鐵絲的纏繞,增大了工作環(huán)境的安全性。
圖1為本發(fā)明的立體圖。圖2為本發(fā)明左視圖。圖中標號:1-左立架、2_右力架、3_上蓋板、4_下滾軸、5_齒輪、6_齒輪蓋、7_大鏈輪、8-調壓塊、9-上滾軸、10-壓滾、11-調壓螺桿、12-簧下托、13-壓簧、14-簧上托、15-手輪、16-調節(jié)塊、17-導向軸、18-調節(jié)螺桿。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加深對本發(fā)明的理解,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述,該實施例僅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限定。圖1和圖2出示了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方式,包括左立架1、右力架2、上蓋板3,上蓋板3蓋在左立架I和右力架2上方,左立架I和右力架2之間有下滾軸4,下滾軸4穿過左立架I和右力架2,下滾軸4上左立架外側套有齒輪5,齒輪5外側有齒輪蓋6,下滾軸4上右立架外側套有大鏈輪7,左立架I和右力架2內均有調壓塊8,兩調壓塊8之間有上滾軸9,上滾軸9和下滾軸4上套有壓滾10,上滾軸9上左立架外側套有齒輪5,調壓塊8上連有調壓螺桿11,調壓塊8和調壓螺桿11連接處有簧下托12,簧下托12上有壓簧13,壓簧13上方有簧上托14,簧上托14位于上蓋板3下方,調壓螺桿11上端連有手輪15,上滾軸9和下滾軸4后方有調節(jié)塊16,導向軸17穿過調節(jié)塊16上部連接在左立架I和右力架2上,調節(jié)螺桿18穿過調節(jié)塊16下部和左立架1、右力架2,調節(jié)螺桿18上左立架外側連有手輪15。
權利要求
1.一種直線機的送線機構,包括左立架(I)、右力架(2)、上蓋板(3),所述上蓋板(3)蓋在左立架(I)和右力架(2)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立架(I)和所述右力架(2)之間有下滾軸(4 ),所述下滾軸(4 )穿過所述左立架(I)和所述右力架(2 ),所述下滾軸(4 )上左立架外側套有齒輪(5),所述齒輪(5)外側有齒輪蓋(6),所述下滾軸(4)上右立架外側套有大鏈輪(7),所述左立架(I)和所述右力架(2)內均有調壓塊(8),所述兩調壓塊(8)之間有上滾軸(9),所述上滾軸(9)和所述下滾軸(4)上套有壓滾(10),所述上滾軸(9)上左立架外側套有所述齒輪(5),所述調壓塊(8)上連有調壓螺桿(11),所述調壓塊(8)和所述調壓螺桿(11)連接處有簧下托(12),所述簧下托(12)上有壓簧(13),所述壓簧(13)上方有簧上托(14),所述簧上托(14)位于所述上蓋板(3)下方,所述調壓螺桿(11)上端連有手輪(15),所述上滾軸(9)和所述下滾軸(4)后方有調節(jié)塊(16),導向軸(17)穿過所述調節(jié)塊(16)上部連接在所述左立架(I)和所述右力架(2 )上,所述調節(jié)螺桿(18 )穿過所述調節(jié)塊(16 )下部和所述左立架(I)、所述右力架(2),所述調節(jié)螺桿(18)上左立架外側連有手輪(15)。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直線機的送線機構,包括左立架、右力架、上蓋板,上蓋板蓋在左立架和右力架上方,左立架和右力架之間有下滾軸,下滾軸穿過左立架和右力架,本發(fā)明具有減少人力資源,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保護壓滾的使用壽命,也增大工作環(huán)境的安全性,還提高整體的美觀性,維修方便,結構簡單,節(jié)省能源消耗的優(yōu)點。
文檔編號B21F23/00GK103121068SQ201110369899
公開日2013年5月29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1月21日
發(fā)明者朱振新 申請人:朱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