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電動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3128570閱讀:18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電動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工具,特別是指一種透過單一切換裝置切換各種操作模式的電動工具。
背景技術
—般常用的電動工具大致是由一馬達、一行星齒輪減速機構、一撞擊機構以及一電鉆錘擊機構所組成。馬達的輸出軸連接至行星齒輪減速機構將轉速作適當的調整后,傳動于撞擊機構。撞擊機構具有一驅動軸以及一撞擊塊。該驅動軸連接于行星齒輪減速機構以將動力傳輸至撞擊塊。驅動軸上設有溝槽,通過鋼珠與撞擊塊連結。撞擊塊的頂端具有二凸塊。輸出軸與穿出撞擊塊的驅動軸連接,其具有一臂部會與撞擊塊上的凸塊產生干涉作用。在正常狀態(tài)下,傳動軸會驅動撞擊塊與輸出軸一并旋轉。當輸出軸受到一定阻力后,便會造成撞擊塊產生往復運動,以產生撞擊的效果。 一般電動工具中均會在撞擊塊的后方設置一擋止件。該擋止件可受控制而朝向撞擊塊移動,致使該撞擊塊無法后退,此時便不會產生撞擊作用;該擋止件亦可遠離撞擊塊移動,此時撞擊塊后方具有足夠的空間產生撞擊作用。撞擊機構的詳細結構與作動方式請參閱美國第7, 308, 948號發(fā)明專利案。
該電鉆錘擊機構一般設置于撞擊機構的前方,主要是由一定棘輪盤與一轉棘輪盤所組成。轉棘輪盤與電動工具的輸出軸結合,并隨之旋轉。通常在定棘輪盤的后方設置有一凸輪件,可推動定棘輪盤,使其與轉棘輪盤嚙合或分離。當二棘輪盤嚙合后即會產生振動的效果,在此我們稱為電鉆錘擊模式(hammer mode)。電鉆錘擊機構的詳細結構與作動方式請參閱美國第6, 142, 242號發(fā)明專利案。 當撞擊機構與槌擊機構均被關閉時,我們稱為鉆孔模式,此時輸出軸以最大功率旋轉。在近期的一些電動工具中出現了所謂的驅動模式,在此模式中,輸出軸的動力是可以調整的。 在早期的電動工具結構中,撞擊機構與電鉆錘擊機構分別利用不同的切換裝置啟動或關閉,對于使用者而言是不方便的操作模式。近期也有以單一切換件進行切換不同的工作模式,例如美國第7,308,948號發(fā)明專利案所揭。但是由于控制撞擊模式啟閉的元件_擋止件以及控制電鉆錘擊模式啟閉的元件_凸輪件位在距離甚遠的兩個位置,因此該切換元件的構造相當復雜。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動工具,其可以單一切換元件控制不同工作模式的轉換。 本發(fā)明的次一 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動工具,其可利用較少的元件進行撞擊與電鉆錘擊作用。 本發(fā)明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動工具,其提供一種新的驅動模式的切換方法。
為達成前述的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所提供的電動工具,包含有一切換件,設置于該
4電動工具的表面,可供人員操作;一驅動盤,連接至該切換件,可被帶動而于一預定角度范圍內旋轉;該驅動盤的一側設置有一第一驅動部與一第二驅動部;一第一帶動盤,其上具有一從動部與該驅動盤的第一驅動部接觸;當操作該切換件時可透過該驅動盤移動該第一帶動盤;一第二帶動盤,其上具有一從動部與該驅動盤的第二驅動部接觸;當操作該切換件時可透過該驅動盤移動該第二帶動盤;一撞擊機構,具有一可進行往復運動的撞擊塊;該第一帶動盤位于該撞擊塊的后方;一電鉆錘擊機構,具有一第一齒環(huán),以及一第二齒環(huán),其中該第二齒環(huán)設置于該第二帶動盤上。 該切換件可在一撞擊模式、一電鉆錘擊模式以及一鉆孔模式間切換;當切換至該撞擊模式時,該驅動盤會移動該第一帶動盤遠離該撞擊塊,以啟動該撞擊機構,而該驅動盤同時會移動該第二帶動盤,使該第二帶動盤上的第二齒環(huán)與該第一齒環(huán)分離,以關閉該電鉆錘擊機構;當切換至該電鉆錘擊模式時,該驅動盤會移動該第一帶動盤接近該撞擊塊,以關閉該撞擊機構,而該驅動盤同時會移動該第二帶動盤,使該第二帶動盤上的第二齒環(huán)與該第一齒環(huán)嚙合,以啟動該電鉆錘擊機構;當切換至該鉆孔模式時,該驅動盤會移動該第一帶動盤接近該撞擊塊,以關閉該撞擊機構,而該驅動盤同時會移動該第二帶動盤,使該第二帶動盤上的第二齒環(huán)與該第一齒環(huán)分離,以關閉該電鉆錘擊機構。 為達成前述的次一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的電動工具包含有一電鉆錘擊機構與一撞擊機構,其中該撞擊機構包含有一可進行往復運動的撞擊塊,該電鉆錘擊機構具有一第一環(huán)齒以及一第二環(huán)齒,其中該第二環(huán)齒是設置在該撞擊塊上。 為達成前述的又一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所提供的電動工具包含有一行星齒輪減速機構,具有一殼體,其中裝設有一扭力齒環(huán);多個頂銷,設置于該殼體, 一端對應于該扭力環(huán)齒的前側面;多個彈性件,彈性推抵該等頂銷離該該扭力環(huán)齒;以及一驅動盤,驅動該等頂銷壓抵該扭力環(huán)齒。


圖1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2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行星齒輪減速機構以及扭力調整機構的分解圖;圖3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切換機構、電鉆錘擊機構與撞擊機構的分解圖;圖4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剖視圖;圖5與圖6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驅動盤的立體圖;圖7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帶動盤的立體圖;圖8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二帶動盤的立體圖;圖9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撞擊塊的立體圖10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局部剖視圖,顯示該切換裝置切換至電鉆錘擊模
圖11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局部剖視圖,顯示該切換裝置切換至鉆孔模式;圖12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局部剖視圖,顯示該切換裝置切換至驅動模式;圖13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局部剖視圖,顯示當該切換裝置切換至驅動模式后,扭力調整機構的作動狀態(tài); 圖14為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局部剖視圖,顯示該切換裝置切換至撞擊模式。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外殼12握把部 14機室部16電池 18板機 20馬達 22轉軸 24齒輪 26行星齒輪減速機構 28殼體 30底板 32第一殼體 34第二殼體36變速齒環(huán) 38第一行星齒輪40第一旋轉座 42支撐座44定位墊圈46扭力齒環(huán)48第二行星齒輪 50第二旋轉座 52銷 54傳動軸 56軸承 58環(huán)端面 60柱部 62銷 63連接孔 64軸承66速度切換鈕 68桿子 70切換機構 72驅動盤 74第一帶動盤 76第二帶動盤78切換件 80導槽 82凹部 84第一驅動部 86斜坡 88第一階90斜坡 92第二階 94第二驅動部 96斜坡 98頂階 100連接部 102導槽 104環(huán)肩面 106從動部 108缺口110導±央 112從動部 114支撐片 116彈簧118彈簧 120撞擊機構 122傳動軸 124鋼珠 126撞擊±央 128單簧 130輸出軸 132齒部 134導槽 136凸±央 138導窩 140臂部 142電鉆錘擊機構 144第一齒環(huán) 146第二齒環(huán) 148扭力固定機構 150齒 152孑L 154頂銷 156彈簧 158凹部
160定位部 162扭力調整機構 164杠桿 166孑L 168頂銷 170彈簧 172齒部 174頂桿 176齒片 178轉輪 180電鉆錘擊模式 182鉆孔模式 184驅動模式 186撞擊模式
具體實施例方式
為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構造及特點所在,茲舉以下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說明如后 請參閱圖1至圖4所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電動工具具有一外殼10。該外殼10具有一握把部12以及一機室部14。該握把部12的底端連接有一電池16。該握把部12上設置有一扳機18。該機室部14中裝設有一馬達20、一行星齒輪減速機構26、一切換機構70、一撞擊機構120、一電鉆錘擊機構142、一扭力固定機構148以及一扭力調整機構162。 請參閱圖4所示,該馬達20設置于該機室部14中的后端,具有一轉軸22以及一設置于該轉軸22上的齒輪24。 請參閱圖2所示,該行星齒輪減速機構26具有一殼體28,其中裝設有一變速齒環(huán)36、三第一行星齒輪38、一第一旋轉座40、一支撐座42、一定位墊圈44、一扭力齒環(huán)46、三第二行星齒輪48以及一第二旋轉座50所構成。該殼體28是由一底板30、一第一殼體32以及一第二殼體34所組成。該底板30的中央具有一孔,結合于該第一殼體32的一端。該第一殼體32為一管狀元件,其中依序裝設有該變速齒環(huán)36、該三第一行星齒輪38以及該第一旋轉座40。該變速齒環(huán)36的內環(huán)面具有齒部,該三第一行星齒輪38裝設于該變速齒環(huán)36中,其外側與變速齒環(huán)36內側面的齒部嚙合,內側則與馬達20的齒輪24嚙合。該第一旋轉座40的一側具有三銷52,分別與該三第一行星齒輪38嚙合;而另一側則具有一傳動軸54。支撐座42設置于第一殼體32的另端,其中央具有一孔,孔中裝設有一軸承56,供該第一旋轉座40的傳動軸54穿過。該第二殼體34是一個一端呈開放狀,另一端具有一環(huán)端面58以及一中央柱部60的元件。該第二殼體34的開放端連接于該第一殼體32的另端。該第二殼體34中裝設有該扭力齒環(huán)46、該三第二行星齒輪48與該第二旋轉座50。該扭力齒環(huán)46的內側面的齒部以及該第一旋轉座40的傳動軸54嚙合,以及該第二旋轉座50利用三銷62連接該三第二行星齒輪48。該第二旋轉座50的另端具有一柱部,其中央具有一連接孔63,透過一軸承64插入該第二殼體34的柱部60中的孔。在外殼10上設置有一速度切換鈕66,可控制該行星齒輪減速機構26的變速齒環(huán)36,以改變輸出的速度。另外,在該第二殼體34上插設有二桿子68。 請參閱圖3所示,該切換機構70包括一驅動盤72、一第一帶動盤74、一第二帶動盤76,以及一切換件78。請參閱圖5與圖6所示,該驅動盤72的中央具有一孔,在邊緣處具有一連接部100連接該切換件78與二個導槽80,而且在導槽80的側壁上具有二凹部82。該驅動盤72的一側具有成同心環(huán)形排列的一第一驅動部84以及一第二驅動部94,其中該第一驅動部84在外側,第二驅動部94在內側。該第一驅動部84具有四個齒,每一個齒具有一斜坡86、一第一階88、一斜坡90以及一第二階92,其中第一階88的高度大于第二階92。該第二驅動部94具有六個齒,每一齒具有一斜坡96以及一頂階98。該二桿子68穿過該驅動盤72的導槽80,通過操作該切換件78可驅動該驅動盤72在一預定角度內旋轉。另外在各該導槽80的側壁上所設置的凹部82,供切換至各模式時定位用。請參閱圖7所示,該第一帶動盤74的中央具有一孔,孔的側壁上設置有四個導槽102,以及一環(huán)肩面104。該第一帶動盤74的一側設置有從動部106,其具有六個齒,而在外環(huán)面上設置有二缺口 108。該二桿子68穿過該第一帶動盤74的二缺口 108,讓該從動部106與該驅動盤72的第一驅動部84嚙合。該第二帶動盤76的直徑與該驅動盤72上的第二驅動部94大致相同。請參閱圖8所示,該第二帶動盤76的外環(huán)面上設置有四導塊110,可沿著該第一帶動盤74中的導槽102進入該第一帶動盤74的孔中,遇到該環(huán)肩面104后停止。該第二帶動盤76的一側設置有一從動部112,其具有六個齒,以與該驅動盤72的第二驅動部94嚙合,而且該行星齒輪減速機構26第二殼體34的柱部60插入該第二帶動盤76的孔中。另外更具有一支撐片114,固定于該二桿子68的外端,以及多個彈簧116,設置于該支撐片114與該第一帶動盤74之間,以壓抵該第一帶動盤74向下。另外,在該第一帶動盤74與該第二帶動盤76之間也設置有多個彈簧118。 請參閱圖3所示,該撞擊機構120,具有一傳動軸122、二鋼珠124、一撞擊塊126、一彈簧128以及一輸出軸130。該傳動軸122的一端具有齒部132,穿過該驅動盤72、該第一帶動盤74以及該第二帶動盤76中央的孔,再由該第二殼體34柱部60上的孔插入,而與該等第二行星齒輪48嚙合。該傳動軸122上設置有二個導槽134,其中裝設有該等鋼珠124。該撞擊塊126中央具有一穿孔,供該傳動軸122穿過。在該撞擊塊126的頂面設置有二凸塊136以及二導窩138。該二導窩138中容設有該二鋼珠124。該彈簧128套設于該傳動軸122,一端抵靠該撞擊塊126。該輸出軸130連接于該傳動軸122穿出該撞擊塊126的一端,其具有二臂部140。前述的撞擊機構120與一般常用機構相同,當該輸出軸130受到阻力時,因鋼珠124、導槽80與導窩138的作用,會使得該撞擊塊126后退,令該二臂部140越過該二凸塊136,此時該彈簧128又會推抵該撞擊塊126向前。如此因該撞擊塊126的重復的往復運動而產生撞擊的效果。 請參閱圖3所示,該電鉆錘擊機構142包括設置于該第二帶動盤76前側的第一齒環(huán)144以及設置于該撞擊塊126后端的第二齒環(huán)146 (如圖9所示)。當該第二帶動盤76被該驅動盤72驅動而往該撞擊塊126移動后,會使得該第一齒環(huán)144與該第二齒環(huán)146嚙合。由于該第二帶動盤76是保持不動的,因此會產生振動的槌擊作用。
請參閱圖2、圖6與圖12所示,該扭力固定機構148包括有設置于該扭力齒環(huán)46前端面的六個齒150。該第二殼體34的環(huán)端面58上設置有四個孔152,每一個孔152中裝設有一頂銷154以及一彈簧156,該等頂銷154的內端對準該扭力齒環(huán)46前端面的齒150,外端則露出該第二殼體34。該驅動盤72的另一側具有四凹部158,而在二相鄰的凹部158之間設置有四定位部160。該等定位部160亦為凹部,但是深度小于該等凹部158。當轉動該驅動盤72時,該等頂銷154會移動至該等定位部160與該等凹部158。如果是該等定位部160接觸該等頂銷154時,該等頂銷154會被該驅動盤72壓抵,進而壓抵該扭力齒環(huán)46,使該扭力齒環(huán)46不得轉動,如此可以最大扭力輸出。如果是該等凹部158接觸該頂銷154,該等彈簧156會推動該等頂銷154向外,使其進入該等凹部158,如此,該等頂銷154將不再接觸該扭力齒環(huán)46,如此輸出的扭力最小。 請參閱圖3與圖13所示,該扭力調整機構162包含有設置于該第二殼體34外環(huán)面上的二杠桿164以及設置于該第二殼體34的二孔166中的頂銷168與彈簧170。該扭力齒環(huán)46的外環(huán)面具有齒部172,恰位于該二頂銷168的下方。二頂桿174,穿過該支撐片114與該第一帶動盤74而抵靠著該杠桿164。每一頂桿174的另端設置有一齒片176,以與該外殼10靠近該機室部14前端的轉輪178內側面的齒部178嚙合。通過此當轉動該轉輪178會驅動該二頂桿174移動,以推抵該二杠桿164。當該杠桿164擺動后,會壓抵下方的頂銷168,使其壓抵該扭力齒環(huán)46,通過以調整扭力的輸出。 請參閱圖1所示,在外殼10機室部14的頂面,位于該切換件78的旁邊,印刷有四個不同的圖形,由左至右分別代表電鉆錘擊模式180 (hammer mode)、鉆孔模式182(dril1mode)、驅動模式184 (driver mode)以及撞擊模式186 (impact mode)。當該切換件78切換到電鉆錘擊模式180時,如圖10所示,該驅動盤72的第一驅動部84的第一階88會移動至與該第一帶動盤74的從動部106接觸的位置,令該第一帶動盤74往該撞擊塊126移動;而該驅動盤72的第二驅動部94的頂階98會與該第二帶動盤76的從動部112接觸,致使該第二帶動盤76上的第一齒環(huán)144與該撞擊塊126上的第二齒環(huán)146嚙合。在此狀態(tài)下,該撞擊塊126會被該第二帶動盤76擋止,因此該撞擊機構120被關閉,而該第一齒環(huán)144與該第二齒環(huán)146嚙合的嚙合會使該電鉆錘擊機構142被啟動。因此,該輸出軸130會產生振動狀態(tài)的錘擊效果。 接下來,再轉動該切換件78至該鉆孔模式1S2,如圖11所示,此時該驅動盤72的第一驅動部84的第二階92會移動至與該第一帶動盤74的從動部106接觸的位置,令該第一帶動盤74往該撞擊塊126移動;而該驅動盤72的第二驅動部94離開會與該第二帶動盤76的從動部112,致使該第二帶動盤76遠離該撞擊塊126,造成該第二帶動盤76上的第一齒環(huán)144與該撞擊塊126上的第二齒環(huán)146分離。在此狀態(tài)下,該撞擊機構120與該電鉆錘擊機構142均被關閉,該輸出軸130僅具有旋轉的鉆孔作用。 在說明驅動模式前,先要說明的是,在鉆孔模式182、撞擊模式180與電鉆錘擊模式186下,該驅動盤72的底面均是以定位部160接觸該扭力固定機構148的頂銷154,使得該等頂銷154的內端壓抵該扭力齒環(huán)46的前端面的齒150,而使得該扭力齒環(huán)46無法轉動,此時是以最大扭力的狀態(tài)輸出。而當切換至驅動模式184時,如圖12所示,該驅動盤72的第一驅動部84的第二階92會移動至與該第一帶動盤74的從動部106接觸的位置;而該驅動盤72的第二驅動部94的斜坡96會與該第二帶動盤76的從動部112接觸。在此狀態(tài)下,該撞擊機構120與該電鉆錘擊機構142處于被關閉的狀態(tài),但是該驅動盤72底面上的凹部158會移動至頂銷154所在的位置,使該等頂銷154可后退而不再壓抵該扭力齒環(huán)46的前端面的齒150。此時,該扭力齒環(huán)46可自由轉動,令扭力輸出最小。在驅動模式下,請參閱圖13所示,使用者可轉動該外殼10上的轉輪178,以驅動該二頂桿174移動以傾斜該二杠桿164。該二杠桿164的角度會影響該二頂銷168壓抵扭力齒環(huán)46的外環(huán)面的齒部172的壓力,以調整扭力的輸出。 最后,請參閱圖14所示,當該切換件78移動至該撞擊模式186時,該驅動盤72的第一驅動部84會離開該第一帶動盤74的從動部106,令該第一帶動盤74遠離該撞擊塊
9126 ;而該驅動盤72的第二驅動部94也會離開與該第二帶動盤76的從動部112,造成該第二帶動盤76上的第一齒環(huán)144與該撞擊塊126上的第二齒環(huán)146分離。在此狀態(tài)下,該撞擊塊126的后方具有足夠的空間后退,使該撞擊機構120被開啟,而該電鉆錘擊機構142是被關閉的。此時該撞擊塊126會進行往復運動而產生撞擊的作用。 本發(fā)明的主要特征在于利用單一切換件78可切換電鉆錘擊模式、鉆孔模式、驅動模式以及撞擊模式。另外,該電鉆錘擊機構142的第二齒環(huán)146設置于該撞擊塊126的后端,因此控制該電鉆錘擊機構142啟閉的第二帶動盤76的長度可大幅縮短,且無需復雜的傳動機構及可完成。另外,該電鉆錘擊機構142的二個齒環(huán)144, 146分別制作在該沖第二帶動盤76與擊塊126上,如此減少了元件的數量,并可縮小電動工具的尺寸。最后我們應用了扭力齒環(huán)46的前端面作為控制扭力輸出可否調整的位置,而扭力調整機構162則是由扭力齒環(huán)46的環(huán)面加以控制,如此可使作動更為確實。
10
權利要求
一種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切換件,設置于該電動工具的表面;一驅動盤,連接至該切換件,被帶動而于一預定角度范圍內旋轉;該驅動盤的一側設置有一第一驅動部與一第二驅動部;一第一帶動盤,其上具有一從動部與該驅動盤的第一驅動部接觸;;一第二帶動盤,其上具有一從動部與該驅動盤的第二驅動部接觸;;一撞擊機構,具有一可進行往復運動的撞擊塊;該第一帶動盤位于該撞擊塊的后方;一電鉆錘擊機構,具有一第一齒環(huán),以及一第二齒環(huán),其中該第二齒環(huán)設置于該第二帶動盤上;該切換件在一撞擊模式、一電鉆錘擊模式以及一鉆孔模式間切換;當切換至該撞擊模式時,該驅動盤會移動該第一帶動盤遠離該撞擊塊,以啟動該撞擊機構,而該驅動盤同時會移動該第二帶動盤,使該第二帶動盤上的第二齒環(huán)與該第一齒環(huán)分離,以關閉該電鉆錘擊機構;當切換至該電鉆錘擊模式時,該驅動盤會移動該第一帶動盤接近該撞擊塊,以關閉該撞擊機構,而該驅動盤同時會移動該第二帶動盤,使該第二帶動盤上的第二齒環(huán)與該第一齒環(huán)嚙合,以啟動該電鉆錘擊機構;當切換至該鉆孔模式時,該驅動盤會移動該第一帶動盤接近該撞擊塊,以關閉該撞擊機構,而該驅動盤同時會移動該第二帶動盤,使該第二帶動盤上的第二齒環(huán)與該第一齒環(huán)分離,以關閉該電鉆錘擊機構。
2. 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驅動部與該第二驅動部為二 環(huán)形的齒部,成同心的狀態(tài)設置于該驅動盤上;而該第一帶動盤與該第二帶動盤的從動部 亦為環(huán)形齒部。
3. 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驅動部具有多個齒,每一齒具 有一第一階與一第二階,其中該第一階的高度高于該第二階,當該第一帶動盤的從動部與 該第一階或第二階接觸時,均會關閉該撞擊機構。
4. 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驅動部具有多個齒,每一齒具 有一斜坡與一頂階,當該第一帶動盤的從動部與該頂階接觸時,會造成該電鉆錘擊機構的 第一齒環(huán)與該第二齒環(huán)嚙合,以啟動該撞擊機構。
5. 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該驅動盤在該第一驅動部與該第二 驅動部的相反側上設置有多個定位部。
6. 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還具有二個桿子,其中該驅動盤具有 二個導槽,供該二個柱子穿過,使該驅動盤在該二個導槽的延伸范圍內轉動。
7. 依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在該導槽的側壁上,設置有多個凹窩。
8. 依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帶動盤上設置有二缺口 ,供該 二個柱子穿過,令該第一帶動盤可沿該二個柱子移動。
9. 依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還包含有一支撐片,固定于該二個柱 子的外端,以及多個彈簧,位于該支撐片與該第一帶動件之間。
10. 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帶動盤中央具有一孔,該第 二帶動盤容設于該孔中,并可沿該孔移動。
11. 依據權利要求io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帶動盤的孔的側壁上具有多個導槽,該第二帶動盤設置有多個導塊,可插入該等導槽中。
12. 依據權利要求IO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帶動盤的孔的側壁上設置 有一環(huán)肩面,用以擋止該第二帶動盤。
13. 依據權利要求IO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當切換至該電鉆錘擊模式時,該第 二帶動件的一端會伸出該第一帶動件。
14. 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于,該電鉆錘擊機構的第一齒環(huán)設置于 該撞擊塊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電動工具,包含有一行星齒輪減速機構、一切換機構、一撞擊機構、一電鉆錘擊機構、一扭力固定機構以及一扭力調整機構。該切換機構具有一驅動盤、一第一帶動盤以及一第二帶動盤。通過操作該電動工具上的接換件,可轉動該驅動盤以直接移動該第一帶動盤與該第二帶動盤,開啟或關閉撞擊機構與電鉆錘擊機構。
文檔編號B23B45/16GK101786179SQ20091000258
公開日2010年7月28日 申請日期2009年1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月23日
發(fā)明者鄧正宜 申請人:車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