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照明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應用于電照明裝置的電能發(fā)光體的散熱裝置,例如發(fā)光二極管LED照明裝置的散熱體,通常將LED所產生的熱能傳輸至散熱體再由散熱體的表面對外散熱,目前尚無同時借助來自進氣孔的氣流,通過軸向孔形成的內部散熱面,再經徑向排氣孔排出,以增加散熱體內部的對外散熱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以使來自電照明裝置的熱能,除由散熱體表面對外散熱外,進一步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熱氣流的熱升冷降效應,同時由近投光側的進氣口吸入氣流,而經軸向管狀流路102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而形成流動氣流以協(xié)助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熱氣流的對外散熱,其主要構成如下:—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為由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體式或組合式中空體,其徑向外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外散熱面105,其徑向內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內散熱面106,而中間具有供氣流流通的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軸向孔,而以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軸向的一端作為投光側103,供設置電能發(fā)光體,軸向另一端呈封閉或半封閉或開放式結構供作為聯(lián)結側104,用以作為對外聯(lián)結的結構;一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一側設有一個以上的徑向排氣孔107,以及于投光側103設有一個以上的進氣孔,包括于以下三處的至少一處以上設置進氣口,此三處為于外圍設有徑向進氣孔108及/或于投光側103的軸向端面中間設置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及/或于投光側103設置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置進氣孔110 ;借助上述結構,于電能發(fā)光體通電發(fā)光產生熱損時,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的熱氣流產生熱升冷降效應,由近投光側的進氣口吸入氣流,而經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的軸向孔,再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而構成流動氣流,以將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的熱能排出。作為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包括將電能發(fā)光體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端面中間區(qū),并于近投光側的外圍設置徑向進氣孔108,其主要構成如下:[0009]-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為由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體式或組合式中空體,其徑向外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外散熱面105,其徑向內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內散熱面106,而中間具有供氣流流通的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軸向孔,而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軸向的一端作為投光側103,供設置電能發(fā)光體,軸向另一端呈封閉或半封閉或開放式結構供作為聯(lián)結側104,用以作為對外聯(lián)結的結構;--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一側設有一個以上的徑向排氣孔107,徑向排氣孔107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徑向進氣孔108:為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近投光側103外圍的一個以上徑向進氣孔108,徑向進氣孔108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借助上述結構于電能發(fā)光體通電發(fā)光產生熱損時,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的熱氣流產生熱升冷降效應,由投光側103的一個以上的徑向進氣孔108吸入氣流,而經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的軸向孔,再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而構成流動氣流,以將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的熱能排出;-電能發(fā)光體:為由一個以上的輸入電能產生光能的裝置所構成,該裝置包括發(fā)光二極管111或發(fā)光二極管的模塊, 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中間,而依設定方向對外投光;一二次光學裝置112:為依需要選擇性設置,供將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聚光、擴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對外投光;—透光燈殼113: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發(fā)光二極管111以對發(fā)光二極管111作保護,并能供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穿透對外投射;一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軸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作為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包括將電能發(fā)光體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端面中間區(qū),并于投光側設置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其主要構成如下:—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為由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體式或組合式中空體,其徑向外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外散熱面105,其徑向內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內散熱面106,而中間具有供氣流流通的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軸向孔,而以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軸向的一端作為投光側103,供設置電能發(fā)光體,軸向另一端呈封閉或半封閉或開放式結構供作為聯(lián)結側104,用以作為對外聯(lián)結的結構;一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一側設有一個以上的徑向排氣孔107,徑向排氣孔107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為供環(huán)設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軸向端面近周圍的一個以上進氣孔結構,供通往軸向管狀流路102,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0021]借助上述結構于電能發(fā)光體通電發(fā)光產生熱損時,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的熱氣流產生熱升冷降效應,由投光側103設置一個以上的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吸入氣流,而經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的軸向孔,再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而構成流動氣流,以將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的熱能排出;-電能發(fā)光體:為由一個以上的輸入電能產生光能的裝置所構成,該裝置包括發(fā)光二極管111或發(fā)光二極管的模塊,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中間,而依設定方向對外投光;一 二次光學裝置112:為依需要選擇性設置,供將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聚光、擴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對外投光;—透光燈殼113: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發(fā)光二極管111以對發(fā)光二極管111作保護,并能供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穿透對外投射;—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軸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作為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包括將電能發(fā)光體呈向下投光環(huán)列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并設置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其主要構成如下:—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為由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體式或組合式中空體,其徑向外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外散熱面105,其徑向內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內散熱面106,而中間具有供氣流流通的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軸向孔,而以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軸向的一端作為投光側103,供設置電能發(fā)光體,軸向另一端呈封閉或半封閉或開放式結構供作為聯(lián)結側104,用以作為對外聯(lián)結的結構;一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一側設有一個以上的徑向排氣孔107,徑向排氣孔107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中央軸向進氣孔109:為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軸向端面設置的中間軸向進氣孔狀結構,供通往軸向管狀流路102,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借助上述結構于電能發(fā)光體通電發(fā)光產生熱損時,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的熱氣流產生熱升冷降效應,由投光側103的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吸入氣流,而經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的軸向孔,再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而構成流動氣流,以將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的熱能排出;-電能發(fā)光體:為由一個以上的輸入電能產生光能的裝置所構成,該裝置包括發(fā)光二極管111或發(fā)光二極管的模塊,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內圍,而呈向下設置,并依設定方向對外投光;一 二次光學裝置112:為依需要選擇性設置,供將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聚光、擴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對外投光;[0033]--透光燈殼113: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發(fā)光二極管111以對發(fā)光二極管111作保護,并能供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穿透對外投射;—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軸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作為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包括將電能發(fā)光體呈多重圈狀向下投光環(huán)列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并于投光側的周圍或于多重圈狀向下投光環(huán)列的電能發(fā)光體之間,設置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及設置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其主要構成如下:—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為由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體式或組合式中空體,其徑向外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外散熱面105,其徑向內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內散熱面106,而中間具有供氣流流通的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軸向孔,而以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軸向的一端作為投光側103,供設置電能發(fā)光體,軸向另一端呈封閉或半封閉或開放式結構供作為聯(lián)結側104,用以作為對外聯(lián)結的結構;—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一側設有一個以上的徑向排氣孔107,徑向排氣孔107包括呈孔狀 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中央軸向進氣孔109:為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軸向端面設置的中間軸向進氣孔狀結構,供通往軸向管狀流路102,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為供環(huán)設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軸向端面近周圍,或多重圈狀向下投光環(huán)列的發(fā)光二極管111之間的一個以上進氣孔結構,供通往軸向管狀流路102,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借助上述結構于電能發(fā)光體通電發(fā)光產生熱損時,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的熱氣流產生熱升冷降效應,由投光側103的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及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吸入氣流,而經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的軸向孔,再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而構成流動氣流,以將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的熱能排出;-電能發(fā)光體:為由多個輸入電能產生光能的裝置所構成,該裝置包括發(fā)光二極管111或發(fā)光二極管的模塊,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內圍,而呈多重圈狀向下設置,并依設定方向對外投光;一二次光學裝置112:為依需要選擇性設置,供將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聚光、擴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對外投光;—透光燈殼113: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發(fā)光二極管111以對發(fā)光二極管111作保護,并能供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穿透對外投射;—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軸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作為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進一步為以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取代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并加設頂部覆蓋體116 ;其中:一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徑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一頂部覆蓋體116:為由導熱性或非導熱性材料所構成,供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以對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的氣流,提供引導氣流向徑向擴散的形狀,或提供作光學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擴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導熱材料構成時,供隔離或降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與外部的熱能傳輸,于采用導熱材料構成時,并進一步具有協(xié)助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較高溫氣流對外作散熱的功能。作為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進一步為以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取代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并加設頂部覆蓋體116 ;其中:一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徑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一頂部覆蓋體116:為由導熱性或非導熱性材料所構成,供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以對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的氣流,提供引導氣流向徑向擴散的形狀,或提供作光學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擴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導熱材料構成時,供隔離或降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與外部的熱能傳輸,于采用導熱材料構成時,并進一步具有協(xié)助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較高溫氣流對外作散熱的功能。作為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進一步為以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取代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并加設頂部覆蓋體116 ;其中:一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徑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一頂部覆蓋體116:為由導熱性或非導熱性材料所構成,供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以對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的氣流,提供引導氣流向徑向擴散的形狀,或提供作光學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擴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導熱材料構成時,供隔離或降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與外部的熱能傳輸,于采用導熱材料構成時,并進一步具有協(xié)助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較高溫氣流對外作散熱的功能。作為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進一步為以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取代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并加設頂部覆蓋體116 ;其中:一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徑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一頂部覆蓋體116:為由導熱性或非導熱性材料所構成,供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以對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的氣流,提供引導氣流向徑向擴散的形狀,或提供作光學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擴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導熱材料構成時,供隔離或降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與外部的熱能傳輸,于采用導熱材料構成時,并進一步具有協(xié)助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較高溫氣流對外作散熱的功能。作為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進一步于應用時,于多處設置進氣口,其中:—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一側設有一個以上的徑向排氣孔107,而于投光側103設有進氣孔,包括于以下三處至少一處以上設置進氣口,包括于外圍設有徑向進氣孔108及/或于投光側103的軸向端面中間設置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及/或于投光側103設置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作為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進一步將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斷面的內部或外部兩者或至少其中的一制成具散熱翼片結構200,以增加其散熱效果;其主要構成為將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構成的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其近聯(lián)結側104所設置徑向的排氣孔與近投光側103的進氣孔之間,通過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相流的管狀路,其管狀流路的結構斷面B-B為呈具散熱翼片結構200。作為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進一步以導熱材料制成網(wǎng)狀結構,而通過網(wǎng)狀結構的網(wǎng)孔以取代徑向排氣孔107及徑向進氣孔108,其投光側103則具有塊狀導熱結構,以供設置電能發(fā)光體。作為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進一步將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的內部,迎向投光側103的軸向,制成具有導流錐301的結構;或將軸向固定及導電接口 114,供結合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一側,沿迎向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103的軸向,制成具有導流錐302的結構,上述導流錐301、導流錐302迎向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方向為呈尖錐狀,以引導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熱升氣流流向徑向排氣孔107。作為優(yōu)選方案,其中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進一步在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設置電動機驅動的風扇400,以協(xié)助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熱氣流的流動,而增加散熱效果。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為將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內部制成軸向管狀流路102以構成軸向孔,因而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103的電能發(fā)光體所產生的熱能,除由散熱體表面對外散熱外,進一步同時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的熱氣流產生熱升冷降效應,由近投光側經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的軸向孔的進氣口吸入氣流,經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以形成流動氣流協(xié)助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熱氣流的對外散熱。
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及運作示意圖;圖2所示為圖1的A-A斷面視圖;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電能發(fā)光體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端面中間區(qū),并于近投光側的外圍設置徑向進氣孔108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4所示為圖3的俯視圖;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電能發(fā)光體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端面中間區(qū),并于投光側設置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6所示為圖5的俯視圖;圖7所示為本實用新型電能發(fā)光體呈向下投光環(huán)列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并設置中央軸向進氣孔109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8所示為圖7的俯視圖;圖9所示為本實用新型電能發(fā)光體呈多重圈狀向下投光環(huán)列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并于投光側的周圍或于多重圈狀向下投光環(huán)列的電能發(fā)光體之間,設置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及設置中央軸向進氣孔109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10所示為圖9的仰視圖;圖11為圖3所示實施例應用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設置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及設置頂部覆蓋體116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12所示為圖11的仰視圖;圖13為圖5所示實施例應用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設置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及設置頂部覆蓋體116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14所示為圖13的仰視圖;圖15為圖7所示實施例應用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設置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及設置頂部覆蓋體116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16所示為圖15的仰視圖;圖17為圖9所示實施例應用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設置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及設置頂部覆蓋體116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18所示為圖17的仰視圖;圖19所示為圖1的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A-A斷面呈橢圓形孔的實施例示意圖;圖20所示為圖1的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A-A斷面呈三角形孔的實施例示意圖;圖21所示為圖1的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A-A斷面呈四角形孔的實施例示意圖;圖22所示為圖1的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A-A斷面呈五角形孔的實施例示意圖;圖23所示為圖1的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A-A斷面呈六角形孔的實施例示意圖;圖24所示為圖1的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A-A斷面呈U形孔的實施例示意圖;圖25所示為圖1的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A-A斷面呈雙端開口單槽形孔的實施例示意圖;圖26所示為圖1的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A-A斷面呈雙端開口多排槽形孔的實施例示意圖;圖27所示為圖1的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B-B斷面呈散熱翼片結構200的實施例示意圖;圖2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呈多孔狀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29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呈網(wǎng)狀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30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的內部,迎向投光側103的軸向,制成具有導流錐301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3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軸向固定及導電接口 114,供結合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一側,沿迎向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103的軸向,制成具有導流錐302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3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內設電動機驅動風扇400的實施例示意圖。附圖標記:101: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2:軸向管狀流路;103:投光側;104:聯(lián)結側;105:外散熱面;106:內散熱面;107:徑向排氣孔;108:徑向進氣孔;109:中央軸向進氣孔;110: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1:發(fā)光二極管;112: 二次光學裝置;113:透光燈殼;114: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0115]115: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6:頂部覆蓋體;200:散熱翼片結構;301、302:導流錐;400:電動機驅動風扇。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方法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傳統(tǒng)應用于電照明裝置的電能發(fā)光體的散熱裝置,例如發(fā)光二極管(LED)照明裝置的散熱體,通常將LED所產生的熱能傳輸至散熱體再由散熱體的表面對外散熱,目前尚無同時通過來自進氣孔的氣流通過軸向孔形成的內部散熱面,再經徑向排氣孔排出以增加散熱體內部的對外散熱效果,本實用新型為將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內部制成軸向管狀流路102以構成軸向孔,因而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103的電能發(fā)光體所產生的熱能,除由散熱體表面對外散熱外,進一步同時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的熱氣流產生熱升冷降效應,由近投光側經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的軸向孔的進氣口吸入氣流,經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以形成流動氣流協(xié)助散熱體內部的對外散熱。本實用新型為針對電照明裝置,例如使用發(fā)光二極管(LED)作為電能發(fā)光體的散熱需求,提供一種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以使來自電照明裝置的熱能,除由散熱體表面對外散熱外,進一步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熱氣流的熱升冷降效應,同時由近投光側的進氣口吸入氣流,而經軸向管狀流路102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而形成流動氣流以協(xié)助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熱氣流的對外散熱。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及運作示意圖;圖2所示為圖1的A-A斷面視圖;如圖1及圖2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為由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體式或組合式中空體,其徑向外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外散熱面105,其徑向內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內散熱面106,而中間具有供氣流流通的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軸向孔,而以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軸向的一端作為投光側103,供設置電能發(fā)光體,軸向另一端呈封閉或半封閉或開放式結構供作為聯(lián)結側104,用以作為對外聯(lián)結的結構;—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一側設有一個以上的徑向排氣孔107,以及于投光側103設有一個以上進氣孔,包括于以下三處的至少一處一上設置進氣口,此三處為于外圍設有徑向進氣孔108及/或于投光側103的軸向端面中間設置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及/或于投光側103設置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 ;借助上述結構于電能發(fā)光體通電發(fā)光產生熱損時,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的熱氣流產生熱升冷降效應,由近投光側的進氣口吸入氣流,而經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的軸向孔,再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而構成流動氣流,以將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的熱能排出。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電能發(fā)光體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端面中間區(qū),并于近投光側的外圍設置徑向進氣孔108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4所示為圖3的俯視圖;如圖3及圖4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為由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體式或組合式中空體,其徑向外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外散熱面105,其徑向內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內散熱面106,而中間具有供氣流流通的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軸向孔,而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軸向的一端作為投光側103,供設置電能發(fā)光體,軸向另一端呈封閉或半封閉或開放式結構供作為聯(lián)結側104,用以作為對外聯(lián)結的結構;一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一側設有一個以上的徑向排氣孔107,徑向排氣孔107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一徑向進氣孔108:為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近投光側103外圍的一個以上徑向進氣孔108,徑向進氣孔108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借助上述結構于電能發(fā)光體通電發(fā)光產生熱損時,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的熱氣流產生熱升冷降效應,由投光側103的一個以上的徑向進氣孔108吸入氣流,而經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的軸向孔,再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而構成流動氣流,以將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的熱能排出;—電能發(fā)光體:為由一個以上的輸入電能產生光能的裝置所構成,例如由發(fā)光二極管111或發(fā)光二極管的模塊所構成,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中間,而依設定方向對外投光;一 二次光學裝置112:為依需要選擇性設置,供將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聚光、擴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對外投光;—透光燈殼113: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發(fā)光二極管111以對發(fā)光二極管111作保護,并能供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穿透對外投射;一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軸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電能發(fā)光體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端面中間區(qū),并于投光側設置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6所示為圖5的俯視圖;如圖5及圖6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為由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體式或組合式中空體,其徑向外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外散熱面105,其徑向內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內散熱面106,而中間具有供氣流流通的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軸向孔,而以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軸向的一端作為投光側103,供設置電能發(fā)光體,軸向另一端呈封閉或半封閉或開放式結構供作為聯(lián)結側104,用以作為對外聯(lián)結的結構;—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一側設有一個以上的徑向排氣孔107,徑向排氣孔107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一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為供環(huán)設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軸向端面近周圍的一個以上進氣孔結構,供通往軸向管狀流路102,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借助上述結構于電能發(fā)光體通電發(fā)光產生熱損時,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的熱氣流產生熱升冷降效應,由投光側103設置一個以上的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吸入氣流,而經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的軸向孔,再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而構成流動氣流,以將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的熱能排出;—電能發(fā)光體:為由一個以上的輸入電能產生光能的裝置所構成,例如由發(fā)光二極管111或發(fā)光二極管的模塊所構成,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中間,而依設定方向對外投光;一 二次光學裝置112:為依需要選擇性設置,供將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聚光、擴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對外投光;—透光燈殼113: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發(fā)光二極管111以對發(fā)光二極管111作保護,并能供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穿透對外投射;一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軸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圖7所示為本實用新型電能發(fā)光體呈向下投光環(huán)列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并設置中央軸向進氣孔109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8所示為圖7的俯視圖;如圖7及圖8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為由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體式或組合式中空體,其徑向外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外散熱面105,其徑向內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內散熱面106,而中間具有供氣流流通的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軸向孔,而以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軸向的一端作為投光側103,供設置電能發(fā)光體,軸向另一端呈封閉或半封閉或開放式結構供作為聯(lián)結側104,用以作為對外聯(lián)結的結構;一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一側設有一個以上的徑向排氣孔107,徑向排氣孔107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中央軸向進氣孔109:為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軸向端面設置的中間軸向進氣孔狀結構,供通往軸向管狀流路102,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借助上述結構于電能發(fā)光體通電發(fā)光產生熱損時,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的熱氣流產生熱升冷降效應,由投光側103的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吸入氣流,而經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的軸向孔,再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而構成流動氣流,以將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的熱能排出;-電能發(fā)光體:為由一個以上的輸入電能產生光能的裝置所構成,例如由發(fā)光二極管111或發(fā)光二極管的模塊所構成,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內圍,而呈向下設置,并依設定方向對外投光;一 二次光學裝置112:為依需要選擇性設置,供將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聚光、擴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對外投光;—透光燈殼113: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發(fā)光二極管111以對發(fā)光二極管111作保護,并能供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穿透對外投射;一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軸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圖9所示為本實用新型電能發(fā)光體呈多重圈狀向下投光環(huán)列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并于投光側的周圍或于多重圈狀向下投光環(huán)列的電能發(fā)光體之間,設置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及設置中央軸向進氣孔109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10所示為圖9的仰視圖;如圖9及圖10中所示,其主要構成如下:—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為由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體式或組合式中空體,其徑向外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外散熱面105,其徑向內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內散熱面106,而中間具有供氣流流通的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軸向孔,而以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軸向的一端作為投光側103,供設置電能發(fā)光體,軸向另一端呈封閉或半封閉或開放式結構供作為聯(lián)結側104,用以作為對外聯(lián)結的結構;一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一側設有一個以上的徑向排氣孔107,徑向排氣孔107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中央軸向進氣孔109:為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軸向端面設置的中間軸向進氣孔狀結構,供通往軸向管狀流路102,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為供環(huán)設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軸向端面近周圍,或多重圈狀向下投光環(huán)列的發(fā)光二極管111之間的一個以上進氣孔結構,供通往軸向管狀流路102,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借助上述結構于電能發(fā)光體通電發(fā)光產生熱損時,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的熱氣流產生熱升冷降效應,由投光側103的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及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吸入氣流,而經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的軸向孔,再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而構成流動氣流,以將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的熱能排出;[0170]-電能發(fā)光體:為由多個輸入電能產生光能的裝置所構成,例如由發(fā)光二極管111或發(fā)光二極管的模塊所構成,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內圍,而呈多重圈狀向下設置,并依設定方向對外投光;一 二次光學裝置112:為依需要選擇性設置,供將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聚光、擴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對外投光;—透光燈殼113: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發(fā)光二極管111以對發(fā)光二極管111作保護,并能供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穿透對外投射;—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軸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圖11為圖3所示實施例應用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設置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及設置頂部覆蓋體116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12所示為圖11的仰視圖;如圖11及圖12中所示,主要為以徑向固定及導電接口 115取代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并加設頂部復蓋體116,其余結構件為與圖3相冋;其中:—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徑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一頂部覆蓋體116:為由導熱性或非導熱性材料所構成,供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以對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的氣流,提供引導氣流向徑向擴散的形狀,或提供作光學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擴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導熱材料構成時,供隔離或降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與外部的熱能傳輸,于采用導熱材料構成時,并進一步具有協(xié)助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較高溫氣流對外作散熱的功能。圖13為圖5所示實施例應用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設置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及設置頂部覆蓋體116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14所示為圖13的仰視圖;如圖13及圖14中所示,主要為以徑向固定及導電接口 115取代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并加設頂部復蓋體116,其余結構件為與圖5相冋;其中:一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徑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一頂部覆蓋體116:為由導熱性或非導熱性材料所構成,供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以對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的氣流,提供引導氣流向徑向擴散的形狀,或提供作光學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擴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導熱材料構成時,供隔離或降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與外部的熱能傳輸,于采用導熱材料構成時,并進一步具有協(xié)助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較高溫氣流對外作散熱的功能。圖15為圖7所示實施例應用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設置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及設置頂部覆蓋體116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16所示為圖15的仰視圖;如圖15及圖16中所示,主要為以徑向固定及導電接口 115取代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并加設頂部覆蓋體116,其余結構件為與圖7相同;其中:一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徑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一頂部覆蓋體116:為由導熱性或非導熱性材料所構成,供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以對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的氣流,提供引導氣流向徑向擴散的形狀,或提供作光學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擴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導熱材料構成時,供隔離或降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與外部的熱能傳輸,于采用導熱材料構成時,并進一步具有協(xié)助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較高溫氣流對外作散熱的功能。圖17為圖9所示實施例應用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設置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及設置頂部覆蓋體116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圖18所示為圖17的仰視圖;如圖17及圖18中所示,主要為以徑向固定及導電接口 115取代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并加設頂部覆蓋體116,其余結構件為與圖9相同;其中:一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徑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一頂部覆蓋體116:為由導熱性或非導熱性材料所構成,供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以對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的氣流,提供引導氣流向徑向擴散的形狀,或提供作光學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擴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導熱材料構成時,供隔離或降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與外部的熱能傳輸,于采用導熱材料構成時,并進一步具有協(xié)助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較高溫氣流對外作散熱的功能。此項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亦可進一步于應用時,于多處設置進氣口,其中:—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一側設有一個以上的徑向排氣孔107,而于投光側103設有進氣孔,包括于以下三處至少一處以上設置進氣口,包括于外圍設有徑向進氣孔108及/或于投光側103的軸向端面中間設置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及/或于投光側103設置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 ;此項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其軸向管狀流路102的流路管狀除圓形外亦可進一步包括由橢圓形管狀流路、三角形管狀流路、四角形管狀流路、五角形管狀流路、六角形管狀流路、或多于六角形的多角形管狀流路、U形管狀流路、雙端開口的單槽形孔管狀流路、雙端開口的多排槽形孔管狀流路所構成;更多角形或類似幾何形狀的斷面可類推而不勝枚舉,茲就以下實施例說明如下:圖19所示為圖1的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A-A斷面呈橢圓形孔的實施例示意圖;如圖19中所示,其主要構成為將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構成的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其近聯(lián)結側104所設置徑向的排氣孔與近投光側103的進氣孔之間,借助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相流的管狀路,其管狀流路的結構斷面A-A為呈橢圓形。圖20所示為圖1的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A-A斷面呈三角形孔的實施例示意圖;如圖20中所示,其主要構成為將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構成的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其近聯(lián)結側104所設置徑向的排氣孔與近投光側103的進氣孔之間,借助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相流的管狀路,其管狀流路的結構斷面A-A為呈三角形或近似三角形。圖21所示為圖1的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A-A斷面呈四角形孔的實施例示意圖;如圖21中所示,其主要構成為將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構成的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其近聯(lián)結側104所設置徑向的排氣孔與近投光側103的進氣孔之間,借助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相流的管狀路,其管狀流路的結構斷面A-A為呈四角形或近似四角形。圖22所示為圖1的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A-A斷面呈五角形孔的實施例示意圖;如圖22中所示,其主要構成為將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構成的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其近聯(lián)結側104所設置徑向的排氣孔與近投光側103的進氣孔之間,借助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相流的管狀路,其管狀流路的結構斷面A-A為呈五角形或近似五角形。圖23所示為圖1的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A-A斷面呈六角形孔的實施例示意圖;如圖23中所示,其主要構成為將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構成的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其近聯(lián)結側104所設置徑向的排氣孔與近投光側103的進氣孔之間,借助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相流的管狀路,其管狀流路的結構斷面A-A為呈六角形或近似六角形。圖24所示為圖1的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A-A斷面呈U形孔的實施例示意圖;如圖24中所示,其主要構成為將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構成的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其近聯(lián)結側104所設置徑向的排氣孔與近投光側103的進氣孔之間,通過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相流的管狀路,其管狀流路的結構斷面A-A為呈單側封閉的U形。圖25所示為圖1的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A-A斷面呈雙端開口單槽形孔的實施例示意圖;[0214]如圖25中所示,其主要構成為將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構成的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其近聯(lián)結側104所設置徑向的排氣孔與近投光側103的進氣孔之間,通過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相流的管狀路,其管狀流路的結構斷面A-A為呈雙端開口的單槽形孔。圖26所示為圖1的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A-A斷面呈雙端開口多排槽形孔的實施例示意圖;如圖26中所示,其主要構成為將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構成的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其近聯(lián)結側104所設置徑向的排氣孔與近投光側103的進氣孔之間,通過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相流的管狀路,其管狀流路的結構斷面A-A為呈雙端開口的兩個以上的槽形孔所構成。此項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進一步可將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斷面的內部或外部兩者或至少其中之一制成具散熱翼片結構200,以增加其散熱效果;圖27所示為圖1的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B-B斷面呈散熱翼片結構200的實施例示意圖;如圖27中所示,其主要構成為將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構成的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其近聯(lián)結側104所設置徑向的排氣孔與近投光側103的進氣孔之間,通過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相流的管狀路,其管狀流路的結構斷面B-B為呈具散熱翼片結構200。此項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其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進一步可以導熱材料制成多孔狀或網(wǎng)狀結構,而通過多孔狀的孔及網(wǎng)狀結構的網(wǎng)孔以取代徑向排氣孔107及徑向進氣孔108,其投光側103則具有塊狀導熱結構,以供設置電能發(fā)光體;圖2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呈多孔狀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如圖28中所示,此項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其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進一步可以導熱材料制成多孔狀結構,而通過多孔狀的孔以取代徑向排氣孔107及徑向進氣孔108,其投光側103則具有塊狀導熱結構,以供設置電能發(fā)光體。圖29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呈網(wǎng)狀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如圖29中所示,此項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其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進一步可以導熱材料制成網(wǎng)狀結構,而通過網(wǎng)狀結構的網(wǎng)孔以取代徑向排氣孔107及徑向進氣孔108,其投光側103則具有塊狀導熱結構,以供設置電能發(fā)光體。此項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為增進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熱升氣流的流暢性,進一步將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的內部,迎向投光側103的軸向,制成具有導流錐301的結構;或將軸向固定及導電接口 114,供結合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一側,沿迎向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103的軸向,制成具有導流錐302的結構,上述導流錐301、導流錐302迎向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方向為呈尖錐狀,以引導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熱升氣流流向徑向排氣孔107 ;圖30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的內部,迎向投光側103的軸向,制成具有導流錐301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如圖30中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中的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的內部,迎向投光側103的軸向制成具有導流錐301結構,導流錐301迎向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方向為呈尖錐狀,以引導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熱升氣流流向徑向排氣孔107。圖3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軸向固定及導電接口114,供結合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一側,沿迎向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103的軸向,制成具有導流錐302結構的實施例示意圖;如圖31中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中的軸向固定及導電接口 114,供結合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一側,沿迎向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103的軸向制成具有導流錐302結構,導流錐302迎向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方向為呈尖錐狀,以引導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熱升氣流流向徑向排氣孔107。此項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進一步在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設置電動機驅動的風扇400,以協(xié)助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熱氣流的流動,而增加散熱效果;圖3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內設電動機驅動風扇400的實施例示意圖;如圖32中所示,此項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通過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的氣流,除通過熱升冷降的效應使氣流流動外,可進一步在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設置電動機驅動風扇400,以協(xié)助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熱氣流的流動,而增加散熱效果。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以使來自電照明裝置的熱能,除由散熱體表面對外散熱外,進一步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熱氣流的熱升冷降效應,同時由近投光側的進氣口吸入氣流,而經軸向管狀流路(102)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而形成流動氣流以協(xié)助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熱氣流的對外散熱,其主要構成如下: 一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為由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體式或組合式中空體,其徑向外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外散熱面(105),其徑向內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內散熱面(106),而中間具有供氣流流通的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軸向孔,而以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軸向的一端作為投光側(103),供設置電能發(fā)光體,軸向另一端呈封閉或半封閉或開放式結 構供作為聯(lián)結側(104),用以作為對外聯(lián)結的結構;一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一側設有一個以上的徑向排氣孔(107),以及于投光側(103)設有一個以上的進氣孔,包括于以下三處的至少一處以上設置進氣口,此三處為于外圍設有徑向進氣孔(108)及/或于投光側(103)的軸向端面中間設置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及/或于投光側(103)設置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置進氣孔(110);借助上述結構,于電能發(fā)光體通電發(fā)光產生熱損時,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的熱氣流產生熱升冷降效應,由近投光側的進氣口吸入氣流,而經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的軸向孔,再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而構成流動氣流,以將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的熱能排出。
2.如權利要求1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包括將電能發(fā)光體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端面中間區(qū),并于近投光側的外圍設置徑向進氣孔(108),其主要構成如下: 一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為由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體式或組合式中空體,其徑向外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外散熱面(105),其徑向內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內散熱面(106),而中間具有供氣流流通的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軸向孔,而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軸向的一端作為投光側(103),供設置電能發(fā)光體,軸向另一端呈封閉或半封閉或開放式結構供作為聯(lián)結側(104),用以作為對外聯(lián)結的結構; 一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一側設有一個以上的徑向排氣孔(107),徑向排氣孔(107)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 —徑向進氣孔(108):為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近投光側(103)外圍的一個以上徑向進氣孔(108),徑向進氣孔(108)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 借助上述結構于電能發(fā)光體通電發(fā)光產生熱損時,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的熱氣流產生熱升冷降效應,由投光側(103)的一個以上的徑向進氣孔(108)吸入氣流,而經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的軸向孔,再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而構成流動氣流,以將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的熱能排出; -電能發(fā)光體:為由一個以上的輸入電能產生光能的裝置所構成,該裝置包括發(fā)光二極管(111)或發(fā)光二極管的模塊,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中間,而依設定方向對外投光; 一二次光學裝置(112):為依需要選擇性設置,供將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聚光、擴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對外投光; 一透光燈殼(113):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發(fā)光二極管(111)以對發(fā)光二極管(111)作保護,并能供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穿透對外投射; --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軸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
3.如權利要求1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包括將電能發(fā)光體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端面中間區(qū),并于投光側設置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其主要構成如下: --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為由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體式或組合式中空體,其徑向外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外散熱面(105),其徑向內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內散熱面(106),而中間具有供氣流流通的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軸向孔,而以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軸向的一端作為投光側(103),供設置電能發(fā)光體,軸向另一端呈封閉或半封閉或開放式結構供作為聯(lián)結側(104),用以作為對外聯(lián)結的結構; 一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一側設有一個以上的徑向排氣孔(107),徑向排氣孔(107)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 一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為供環(huán)設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軸向端面近周圍的一個以上進氣孔結構,供通往軸向管狀流路(102),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 借助上述結構于電能發(fā)光體通電發(fā)光產生熱損時,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的熱氣流產生熱升冷降效應,由投光側(103)設置一個以上的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吸入氣流,而經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的軸向孔,再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而構成流動氣流,以將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的熱能排出; -電能發(fā)光體:為由一個以上的輸入電能產生光能的裝置所構成,該裝置包括發(fā)光二極管(111)或發(fā)光二極管的模塊,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中間,而依設定方向對外投光; 一二次光學裝置(112):為依需要選擇性設置,供將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聚光、擴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對外投光; 一透光燈殼(113):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發(fā)光二極管(111)以對發(fā)光二極管(111)作保護,并能供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穿透對外投射;一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軸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
4.如權利要求1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包括將電能發(fā)光體呈向下投光環(huán)列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并設置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其主要構成如下: 一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為由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體式或組合式中空體,其徑向外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外散熱面(105),其徑向內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內散熱面(106),而中間具有供氣流流通的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軸向孔,而以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軸向的一端作為投光側(103),供設置電能發(fā)光體,軸向另一端呈封閉或半封閉或開放式結構供作為聯(lián)結側(104),用以作為對外聯(lián)結的結構; 一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一側設有一個以上的徑向排氣孔(107),徑向排氣孔(107)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 一中央軸向進氣孔(109):為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軸向端面設置的中間軸向進氣孔狀結構,供通往軸向管狀流路(102),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 借助上述結構于電能發(fā)光體通電發(fā)光產生熱損時,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的熱氣流產生熱升冷降效應,由投光側(103)的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吸入氣流,而經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的軸向孔,再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而構成流動氣流,以將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的熱能排出; -電能發(fā)光體:為由一個以上的輸入電能產生光能的裝置所構成,該裝置包括發(fā)光二極管(111)或發(fā)光二極管 的模塊,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內圍,而呈向下設置,并依設定方向對外投光; 一二次光學裝置(112):為依需要選擇性設置,供將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聚光、擴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對外投光; 一透光燈殼(113):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發(fā)光二極管(111)以對發(fā)光二極管(111)作保護,并能供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穿透對外投射; --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軸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
5.如權利要求1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包括將電能發(fā)光體呈多重圈狀向下投光環(huán)列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并于投光側的周圍或于多重圈狀向下投光環(huán)列的電能發(fā)光體之間,設置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及設置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其主要構成如下:--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為由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制成的一體式或組合式中空體,其徑向外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外散熱面(105),其徑向內部為呈平滑面、或肋面、或網(wǎng)格面、或多孔狀、或網(wǎng)狀或翼狀結構,供構成內散熱面(106),而中間具有供氣流流通的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軸向孔,而以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軸向的一端作為投光側(103),供設置電能發(fā)光體,軸向另一端呈封閉或半封閉或開放式結構供作為聯(lián)結側(104),用以作為對外聯(lián)結的結構; 一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一側設有一個以上的徑向排氣孔(107),徑向排氣孔(107)包 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 一中央軸向進氣孔(109):為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軸向端面設置的中間軸向進氣孔狀結構,供通往軸向管狀流路(102),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 一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為供環(huán)設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軸向端面近周圍,或多重圈狀向下投光環(huán)列的發(fā)光二極管(111)之間的一個以上進氣孔結構,供通往軸向管狀流路(102),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包括呈孔狀或由網(wǎng)狀結構構成的網(wǎng)格孔; 借助上述結構于電能發(fā)光體通電發(fā)光產生熱損時,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的熱氣流產生熱升冷降效應,由投光側(103)的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及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吸入氣流,而經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的軸向孔,再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而構成流動氣流,以將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的熱能排出; -電能發(fā)光體:為由多個輸入電能產生光能的裝置所構成,該裝置包括發(fā)光二極管(111)或發(fā)光二極管的模塊,供設置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內圍,而呈多重圈狀向下設置,并依設定方向對外投光; 一二次光學裝置(112):為依需要選擇性設置,供將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聚光、擴散、折射及反射的功能以對外投光; 一透光燈殼(113):為由透光材料所制成,供罩覆于發(fā)光二極管(111)以對發(fā)光二極管(111)作保護,并能供發(fā)光二極管(111)的光能穿透對外投射; --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軸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
6.如權利要求2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進一步為以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取代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并加設頂部覆蓋體(116); 其中: 一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徑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一頂部覆蓋體(116):為由導熱性或非導熱性材料所構成,供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以對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的氣流,提供引導氣流向徑向擴散的形狀,或提供作光學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擴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導熱材料構成時,供隔離或降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與外部的熱能傳輸,于采用導熱材料構成時,并進一步具有協(xié)助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較高溫氣流對外作散熱的功能。
7.如權利要求3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進一步為以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取代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并加設頂部覆蓋體(116); 其中: 一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徑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 一頂部覆蓋體(116):為由導熱性或非導熱性材料所構成,供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以對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的氣流,提供引導氣流向徑向擴散的形狀,或提供作光學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擴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導熱材料構成時,供隔離或降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與外部的熱能傳輸,于采用導熱材料構成時,并進一步具有協(xié)助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較高溫氣流對外作散熱的功能。
8.如權利要求4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進一步為以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取代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并加設頂部覆蓋體(116); 其中: 一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徑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 一頂部覆蓋體(116):為由導熱性或非導熱性材料所構成,供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以對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的氣流,提供引導氣流向徑向擴散的形狀,或提供作光學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擴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導熱材料構成時,供隔離或降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與外部的熱能傳輸,于采用導熱材料構成時,并進一步具有協(xié)助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較高溫氣流對外作散熱的功能。
9.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進一步為以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取代軸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4),并加設頂部覆蓋體(116); 其中: 一徑向固定及導電界面(115):其一端為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另一端為呈旋入式、插入式或鎖固式燈頭或燈座結構,或由導電端子結構所構成的導電接口結構,供作為電能發(fā)光體與徑向外部電能的連結接口,并以導電體連接至電能發(fā)光體以傳輸電能; 一頂部覆蓋體(116):為由導熱性或非導熱性材料所構成,供結合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聯(lián)結側(104),以對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的氣流,提供引導氣流向徑向擴散的形狀,或提供作光學反射或折射的聚光或擴散的功能,于采用非導熱材料構成時,供隔離或降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內部空間與外部的熱能傳輸,于采用導熱材料構成時,并進一步具有協(xié)助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較高溫氣流對外作散熱的功能。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進一步于應用時,于多處設置進氣口,其中: --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一側設有一個以上的徑向排氣孔(107),而于投光側(103)設有進氣孔,包括于以下三處至少一處以上設置進氣口,包括于外圍設有徑向進氣孔(108)及/或于投光側(103)的軸向端面中間設置中央軸向進氣孔(109)及/或于投光側(103)設置軸向端面近周圍環(huán)設進氣孔(110)。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進一步將軸向管狀流路(102)的軸向斷面的內部或外部兩者或至少其中的一制成具散熱翼片結構(200),以增加其散熱效果;其主要構成為將導熱性良好的材料所構成的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其近聯(lián)結側(104)所設置徑向的排氣孔與近投光側(103)的進氣孔之間,通過軸向管狀流路(102)構成相流的管狀路,其管狀流路的結構斷面B-B為呈具散熱翼片結構(200)。
12.如權利要求1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進一步以導熱材料制成網(wǎng)狀結構,而通過網(wǎng)狀結構的網(wǎng)孔以取代徑向排氣孔(107)及徑向進氣孔(108),其投光側(103)則具有塊狀導熱結構,以供設置電能發(fā)光體。
13.如權利要求1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進一步將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頂部的內部,迎向投光側(103)的軸向,制成具有導流錐(301)的結構;或將軸向固定及導電接口(114),供結合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一側,沿迎向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投光側(103)的軸向,制成具有導流錐(302)的結構,上述導流錐(301)、導流錐(302)迎向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的投光側(103)的方向為呈尖錐狀,以引導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熱升氣流流向徑向排氣孔(107)。
14.如權利要求1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進一步在軸向管狀流路(102)內部設置電動機驅動的風扇(400),以協(xié)助軸向管狀 流路(102)內部熱氣流的流動,而增加散熱效果。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所述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的電能發(fā)光體以使來自電照明裝置的熱能,除由散熱體表面對外散熱外,進一步通過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熱氣流的熱升冷降效應,同時由近投光側的進氣口吸入氣流,而經軸向管狀流路(102)由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近聯(lián)結側(104)的徑向排氣孔(107)排出而形成流動氣流以協(xié)助具軸向及徑向氣孔散熱體(101)內部熱氣流的對外散熱,以增加散熱體內部的對外散熱效果。
文檔編號F21Y101/02GK203082618SQ20132000658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月9日
發(fā)明者楊泰和 申請人:楊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