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源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背光源組件。
背景技術:
背光源組件是液晶顯示的重要部分。在現(xiàn)有技術的背光源組件中,支撐板通過設置多個沿著外框的平面的卡爪與形成外框外沿的卡口卡合,從而實現(xiàn)支撐板與外框之間的卡合。具體而言,如圖6 (a)所示,背光源組件中的支撐板120在其四周的端緣設置有沿著外框平面平行的方向的多個卡爪121,相應地,背光源組件中的外框在其外緣設置多個與上述卡爪121配合的卡口 111。由此,通過將支撐板120上的多個卡爪121與外框110上的對應的多個卡口 111配合,從而實現(xiàn)支撐板120與外框110之間的配合。其中,支撐板120四周端緣的卡爪121安裝到對應的卡口 111之后在支撐板120的長度方向或寬度方向上具有從卡口 111突起的部分,由此,可以限制支撐板120與外框110之間的相對移動,從而確保支撐板120與外框110之間的固定。
實用新型內容然而,發(fā)明人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發(fā)現(xiàn),在上述背光源的組件中,特別是隨著液晶顯示模塊尺寸的增大(例如40寸以上),相應的支撐板與外框的公差也隨著增大。在這種情況下,上述背光源組件中的支撐板與外框之間的卡合結構存在容易出現(xiàn)脫落的問題,即,例如圖6(b)中所示,由于支撐板120與外框110之間的公差隨著增大,支撐板120與外框110之間的間隙將增大,因此,支撐板120與外框110之間容易在支撐板120的長度方向或寬度方向上出現(xiàn)相對移動,有可能出現(xiàn)支撐板120的卡爪121從外框的卡口 111脫出,從而有可能導致支撐板120從外框111脫落,造成背光源組件制品的低成品率。另外,對于中小尺寸的液晶顯示模塊而言,隨著薄型化的要求的提高,背光源組件中的支撐板的厚度也越來越薄。在這種情況下,支撐板很容易發(fā)生變形,有可能導致支撐板從與其結合的外框中脫落,造成產品的不良率。為此,本發(fā)明人經(jīng)過潛心研究,對現(xiàn)有技術的背光源組件進行改進,發(fā)現(xiàn)若通過在背光源組件的外框的厚度方向也設置卡口,相應地在支撐板上設置與該卡口配合的卡爪,由此,不但限制了支撐板與外框在支撐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對位移,而且限制了支撐板與外框在支撐板的長度方向或寬度方向上相對位移,從而克服現(xiàn)有技術所存在的上述問題,提高背光源組件的成品率。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背光源組件,包括支撐板和外框,所述支撐板的四周端緣設置有多個卡爪,且所述外框的四周端緣設置有與所述多個卡爪配合的多個卡口,通過所述多個卡爪與所述多個卡口配合而使所述支撐板與所述外框配合,從而限制所述支撐板與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撐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對移動,并且限制所述支撐板與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撐板的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相對移動,由此使所述支撐板被保持于所述外框。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支撐板與外框不僅在支撐板的厚度方向不會相對移動,而且在支撐板的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也不會相對移動,從而可以確保支撐板被保持在外框上,不會出現(xiàn)現(xiàn)有技術中支撐板與外框脫落的問題,因此,可以提高背光源組件的成品率。作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支撐板的所述卡爪具備第一卡爪,所述外框的卡爪具備與所述第—^爪配合的第—口,通過所述第—^爪與所述第—口配合,從而限制所述支撐板與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撐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對移動。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第一卡爪沿著所述支撐板的長度方向或寬度方向形成在所述支撐板的端緣。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第一卡爪與所述外框的所述第一卡口配合時所述第一卡爪的頂部與所述外框的端面在同一平面上。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支撐板的所述卡爪具備第二卡爪,所述外框的所述卡口具備與所述第二卡爪配合的第二卡口,通過所述第二卡爪與所述第二卡口配合,從而限制所述支撐板與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撐板的長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相對移動。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第二卡爪沿著所述支撐板的厚度方向形成在所述支撐板的端緣,并且所述第二卡爪從所述支撐板的底面突起。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第二卡爪沿著所述支撐板的厚度方向形成在不靠近所述支撐板的端緣,并且所述第二卡爪從所述支撐板的底面突起。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第二卡爪與所述外框的所述第二卡口配合時,所述第二卡爪 的頂部與所述外框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上。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優(yōu)選方式,通過使所述第一卡口彈性變形而使所述第一卡爪安裝于所述第—口。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優(yōu)選方式,所述第二卡爪通過直接置入所述第二卡口而安裝于所述第二卡口。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可以提供一種有利于提高成品率的背光源組件。
圖1是表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典型實施方式的液晶顯示模塊的示意圖。圖2是表示圖1中的包括背光源組件和液晶顯示面板的液晶顯示模塊的分解示意圖。圖3是表示圖2中的包括外框和支撐板的背光源組件的分解示意圖。圖4是表示圖3中的區(qū)域A的外框與支撐板結合時的立體圖。圖5是表示圖3中的區(qū)域A的外框與支撐板結合時的另一個立體圖。圖6中,Ca)是表示現(xiàn)有技術的背光源組件中外框與支撐板結合時的立體圖,(b)是表示現(xiàn)有技術的背光源組件中外框與支撐板出現(xiàn)相對位移時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進一步詳細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在附圖中,相同的部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采用相同的符號標記,省略對其的重復說明。[0026]圖1是表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典型實施方式的液晶顯示模塊2的示意圖。圖2是表示圖1中的包括背光源組件20和液晶顯示面板30的液晶顯示模塊2的分解示意圖。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液晶顯示模塊2包括背光源組件20和液晶顯示模塊30。背光源組件20用于對非發(fā)光型的液晶顯示模塊30進行照射,從而使液晶顯示模塊30接收來自背光源組件20的背光而發(fā)揮顯示功能。圖3是表示圖2中的包括外框21和支撐板22的背光源組件的分解示意圖。如圖3所示,背光源組件20大致呈矩形狀,其包括外框21、支撐板22、以及其他部件23 (包括光源(例如發(fā)光二極管)、燈罩、反射板、導光板、擴散板、增亮膜等)。這里雖然示出了背光源組件20為矩形狀,但也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設置為其他形狀,例如橢圓形等,這種變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顯而易見的。另外,由于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重點不在于其他部件23,因此這里省略了對這些其他部件的描述。在背光源組件20中,支撐板22用于安裝上述的其他部件23。通過將其他部件23安裝于支撐板22,從而將光源、燈罩、導光板、擴散板、增亮膜等其他部件23保持在支撐板22。另外,外框21與支撐板22配合固定,從而進一步將外框21、支撐板22、其他部件23組成背光源組件20。這里,外框21和支撐板22的材料并沒有特別限定,只要能起到固定和保持其他部件23的作用即可。作為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支撐板22例如可以采用不易于變形的剛性材料例如金屬等,外框21例如可以采用塑料等。如圖3所示,支撐板22的四周端緣設置有多個后述的卡爪221(例如支撐板22的各個長邊分別設置有5個卡爪221、各個短邊分別設置4個卡爪221)。設置在支撐板22的四周端緣的卡爪221的數(shù)目可以根據(jù)液晶顯示模塊2的尺寸大小來進行設置。一般而言,液晶顯示模塊的尺寸越大,所設置的卡爪個數(shù)也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支撐板22的多個卡爪221與后述的外框21的多個卡口 211的配合,使支撐板22與外框21之間配合更加牢固。相應地,外框21 在與上述卡爪221對應的位置設置后述的卡口 211 (即卡口 211的數(shù)目與所設置的卡爪221的數(shù)目對應),從而支撐板22可以通過上述卡爪221與卡口 222的卡合而與外框21固定配合。由此,限制了支撐板22與外框21在支撐板22的厚度方向(即支撐板22與外框21層疊的方向)上相對移動,并且限制支撐板22與外框21在支撐板22的長度方向(即平行于支撐板22的長邊的方向)和寬度方向(即平行于支撐板22的短邊的方向)上相對移動,確保了外框21與支撐板22之間的固定,使支撐板22能夠穩(wěn)定的保持與外框21。圖4是表示圖3中的區(qū)域A的外框21與支撐板22結合時的立體圖。圖5是表示圖3中的區(qū)域A的外框21與支撐板22結合時的另一個立體圖。如圖4所示,外框21與支撐板22通過支撐板22的端緣上的卡爪221與外框21的端緣上的卡口 211的卡合而配合。如圖4和圖5所示,設置在支撐板22的四周端緣上的卡爪221具有第一^^爪221a和第二卡爪221b。第一^^爪221a沿著支撐板22平面的方向(在圖4中是沿著支撐板的長度方向或寬度方向)向外伸出而形成。其中,第一卡爪221a在朝向外框21的一側設置有傾斜面,由
此,當?shù)?-^爪221a與后述的第--^口 211a卡合時,可以借助該傾斜面使第--^爪221a
滑入第一卡口 211a。另外,第二卡爪221b向著支撐板22的厚度方向從支撐板22的背面向外突起而形成。從圖5可以看出,第二卡爪221b構成為凸起狀,由此,第二卡爪221b容易地與后述的第二卡口 211b配合。如圖4和5所示,卡口 211包括第一^^口 211a和第二卡口 211b。第一^^口 211a具有容納第一卡爪221a的開口,當?shù)谝豢ㄗ?21a與第一卡口 211a的開口卡合時,可以限制第一卡爪221a在支撐板22的厚度方向上相對移動。第二卡口 211b具有容納第二卡爪221b的開口,當?shù)诙ㄗ?21b與第二卡口 211b的開口卡合時,可以用于限制第二卡爪221b在支撐板22的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相對移動。如圖4和圖5所示,通過第一^^爪221a與第一^^ 口 21 Ia的配合,可以限制支撐板22在其厚度方向上移動。另外,通過第二卡爪221b與第二卡口 211b的配合,可以限制支撐板22在其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的移動。由此,通過卡爪221與卡口 211之間的配合,可以實現(xiàn)外框21與支撐板22之間的固定功能。另外,通過使第--^口 211a彈性變形而使第--^爪221a安裝于第--^口 211a。
第二卡爪221b可以通過直接置入第二卡口 211b而安裝于第二卡口 211b。這里,優(yōu)選地,第一^^爪221a與第二卡爪221b可以被設置成一體成形,由此,在將第一卡爪221a安裝在第一卡口 211a時,也可以同時將第二卡爪221b安裝在第二卡口211b,從而可以容易地實現(xiàn)卡爪221與卡口 211之間的固定配合。在本實用新型中,第一卡爪221a和第二卡爪221b的設置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第一卡爪221a與第二卡爪221b之間也可以不一體設置,而將第一^^爪221a與第二卡爪221b分開設置。具體而言,第一^^爪221a設置在支撐板22的端緣上,而第二卡爪221b設置在不靠近支撐板22的端緣的位置(例如在支撐板22的中心部分與支撐板22的端緣之間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第二卡口 211b相應地設置在外框21中的對應于第二卡爪221b的位置,如此,通過第一^^爪221a與第一^^口 211a之間的配合、以及第二卡爪221b與第一卡口 211b之間的配合,同樣能夠起到限制支撐板22在其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以及厚度方向的相對移動的作用。另外,如圖4所示,第一卡口 21 Ia和第二卡口 21 Ib可以一體成形而組成卡口 211,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這樣的實施方式。例如,本實用新型的卡口 211可以設置成第一卡口211a與第二卡口 211b分開的卡口(第一^^口 211a與第二卡口 211b分別形成獨立且不連通的卡口)。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卡口 211a與第一卡爪221a之間配合,第二卡口 211b與第二卡爪221b之間配合,仍然可以起到限制并保持支撐板22的作用。另外,優(yōu)選地,當?shù)?-口 211a與第--^爪221a配合時,第--^爪221a的頂部
(突出部的頂部)與外框21的端面(即平行于支撐板22的厚度方向的面)基本上在同一平面上。在這種情況下,有利于背光源組件20、以及后續(xù)其他液晶顯示模塊部件的組裝。同樣,優(yōu)選地,當?shù)诙?221b與第二卡爪221b配合時,第二卡爪221b的頂部與外框21的底面基本上在同一平面上。在這種情況下,也有利于背光源組件20、以及后續(xù)其他液晶顯示模塊部件的組裝。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背光源組件20,即使出現(xiàn)現(xiàn)有技術那樣隨著液晶顯示模塊尺寸的增大,支撐板和外框之間的公差越來越大的情況,也由于本實施方式的背光源組件20通過卡爪(第一^^爪211a、第二卡爪211b)與卡口(第一^^口 221a、第二卡口 221b)之間的配合,從而不僅限制背光源組件20中的外框21與支撐板22之間在支撐板22厚度方向相對位移,也限制了背光源組件20中的外框21與支撐板22之間在支撐板22的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的相對位移。由此,本實施方式的背光源組件20可以避免現(xiàn)有技術中所出現(xiàn)的由于外框與支撐板之間的相對位移而造成的脫落問題,從而可以提高背光源組件的成品率。雖然以上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是可以理解,上述說明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實質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根據(jù)需要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變形和變化,這些變形和變化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背光源組件,包括支撐板和外框,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撐板的四周端緣設置有多個卡爪,且所述外框的四周端緣設置有與所述多個卡爪配合的多個卡口, 通過所述多個卡爪與相對應的所述多個卡口配合而使所述支撐板與所述外框配合,從而限制所述支撐板與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撐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對移動,并且限制所述支撐板與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撐板的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相對移動,由此使所述支撐板被保持于所述外框。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撐板的所述卡爪具備第一卡爪,所述外框的卡爪具備與所述第一卡爪配合的第 通過所述第一卡爪與所述第一卡口配合,從而限制所述支撐板與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撐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對移動。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爪沿著所述支撐板的長度方向或寬度方向形成在所述支撐板的端緣。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爪與所述外框的所述第一卡口配合時所述第一卡爪的頂部與所述外框的端面在同一平面上。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撐板的所述卡爪具備第二卡爪,所述外框的所述卡口具備與所述第二卡爪配合的第二卡口, 通過所述第二卡爪與所述第二卡口配合,從而限制所述支撐板與所述外框在所述支撐板的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相對移動。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源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爪沿著所述支撐板的厚度方向形成在所述支撐板的端緣,并且所述第二卡爪從所述支撐板的底面突起。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源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爪沿著所述支撐板的厚度方向形成在不靠近所述支撐板的端緣,并且所述第二卡爪從所述支撐板的底面突起。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背光源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爪與所述外框的所述第二卡口配合時,所述第二卡爪的頂部與所述外框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上。
9.根據(jù)權利要求2 4中任一項所述的背光源組件,其特征在于, 通過使所述第一卡口彈性變形而使所述第一卡爪安裝于所述第一卡口。
10.根據(jù)權利要求5 7中任一項所述的背光源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爪通過直接置入所述第二卡口而安裝于所述第二卡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背光源組件,包括支撐板和外框,該支撐板的端緣設置有多個卡爪,且該外框的端緣設置有與多個卡爪配合的多個卡口,通過多個卡爪與多個卡口外框配合,限制支撐板與外框在支撐板的厚度方向上相對移動,并且限制支撐板與外框在支撐板的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上相對移動,從而使支撐板被保持于外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可以提供一種有利于提高成品率的背光源組件。
文檔編號F21S8/00GK202868461SQ20122037704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31日
發(fā)明者王建治 申請人:無錫夏普電子元器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