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片狀光學元件定位效果的背光模塊及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背光模塊內反射片的定位結構;具體而言,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利用背框及其他相對應結構來定位反射片的背光模塊及其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背光模塊為TFT-LCD面板的關鍵零組件之一,過去面板都是采用冷陰極燈管(CCFL)最為背光源,近年來基于環(huán)保、美觀,以及發(fā)光二極管(LED)價格下滑等因素,LED作為面板背光源的趨勢也已驅于明朗化。目前背光模塊采用LED作為背光源幾乎在筆記本電腦(NB)已成為主流,許多在LED應用技術上較為領先的業(yè)者,采用LED背光的NB產品比重已達9成以上。此外,面板也不斷朝薄型化發(fā)展,LED背光源也被視為相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采用LED可比CCFL更節(jié)省背光模塊的厚度,使顯示裝置整體達到超薄、美觀的設計。如圖1及圖2所示,公知背光模塊10包含框架12、若干光學膜片(圖未示出)、導光板14、反射片16、背板18及發(fā)光二極管模塊20所組成。光學膜片、導光板14及反射片16分別疊設于背板18上,再以框架12包覆上述光學板材。在如圖1中,發(fā)光二極管模塊20較佳使用發(fā)光二極管燈條(LEDLightBar)作為背光源。如圖2所示,發(fā)光二極管燈條20設置于導光板14一側下方并鄰接于反射片16,其中發(fā)光二極管21與導光板14的入光端面15相對應設置。公知在組裝上述背光模塊10各元件過程中,發(fā)光二極管燈條20以膠帶22定位于背板18上,另一面則再以雙面膠帶24連接反射片16。換言之,反射片16通過一條雙面膠帶24黏貼固定于背板18上,其它端緣并無任何固定方式。然而由于反射片16采用雙面膠帶24黏貼固定,當背光模塊10在后續(xù)工藝中,受熱會使反射片16產生巻曲(waving)現(xiàn)象。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于背板上形成幾何結構,借以固定光學片狀元件(反射板)的背光模塊及其顯示裝置。本發(fā)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降低光學片狀元件形變或遇熱巻曲(waving)產生影響的背光模塊及其顯示裝置。本發(fā)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節(jié)省工時及降低成本的背光模塊及其顯示裝置。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增加光學片狀元件垂直(Z軸)方向定位效果的背光模塊及其顯示裝置。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背光模塊包含背板、光學片狀元件及側框。背板具有第一表面,其中第一表面于靠近端緣的位置上形成有隆起的拱部。拱部與第一表面間形成插入孔。光學片狀元件設置于第一表面上,其中光學片狀元件于端部形成突耳。突耳伸入插入孔。側框設置于背板上并對應第一表面靠近端緣的位置。側框包含至少側壁,側壁底端形成有凹陷部。側壁底端壓于光學片狀元件上,且拱部伸入凹陷部中。在較佳實施例中,拱部自第一表面向上彎折形成直壁,直壁垂直突耳伸入方向設置。插入孔形成于直壁上,突耳穿過插入孔而伸入靠近第一表面端緣位置處。插入孔由拱部朝光學片狀元件彎折而成。拱部具有跟部及支臂,跟部分別與第一表面及支臂連接,支臂垂直跟部且與第一表面的端緣平行。在另一實施例中,拱部包含第一拱部及第二拱部。第一拱部及第二拱部分別具有跟部及支臂,上述跟部分別與第一表面及支臂連接,上述支臂平行第一表面。此外,側框另包含第一壓合端形成于凹陷部的一側,供定位光學片狀元件于第一表面上。背板的端部垂直延伸形成側板,側板內面包含卡勾部,側框的側壁外表面則包含卡合部,與卡勾部卡合定位。本發(fā)明更提供一種顯示裝置,除前述的背光模塊外,另包含液晶顯示面板。液晶顯示面板設置于背光模塊上,以接收背光模塊的光線并于顯示面上產生圖像。本發(fā)明可固定背光模塊及其顯示裝置的光學片狀元件(反射板),也可降低光學片狀元件形變或遇熱巻曲(waving)產生的影響,且具有節(jié)省工時及降低成本的優(yōu)點。圖1A為公知顯示裝置的分解圖;圖IB為公知顯示裝置的剖視圖;圖2A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的光學片狀元件設于背板的立體圖;圖2B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的光學片狀元件定位于背板后,再組裝側框于第一表面上的實施例圖;圖3A為本發(fā)明側框定位光學片狀元件的一實施例圖;圖3B為本發(fā)明側框定位光學片狀元件的另一實施例4A為本發(fā)明拱部定位光學片狀元件的第一實施例4B為本發(fā)明拱部定位光學片狀元件的另一實施例4C為本發(fā)明拱部定位光學片狀元件的又一實施例5為本發(fā)明側框組裝于背板的側視圖;圖6A為本發(fā)明背板形成拱部結構的一實施例圖6B為本發(fā)明背板形成拱部結構的另一實施例圖7為本發(fā)明顯示裝置的分解圖;以及圖8為本發(fā)明顯示模塊的剖視圖。上述附圖中的附圖標記說明如下100背光模塊110背板112第一表面114側板117貫穿孔118卡勾部120拱部120A第一拱部120B第二拱部122插入孔124直壁126跟部128支臂129側孔150光學片狀元件152突耳170側框1174凹陷部72側壁176第一壓合端180卡合部300光學膜片502發(fā)光二極管700顯示裝置910顯示面178第二壓合端200導光板500發(fā)光二極管模塊504膠帶900液晶顯示面板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背光模塊及其顯示裝置,利用本身結構所形成的幾何形狀定位光學片狀元件。本發(fā)明也包含使用此顯示裝置的電子產品,在較佳實施例中,本發(fā)明提供的電子產品指便攜式電腦(portablecomputer)。然而在其它不同的實施例中,也可為移動通信裝置、數(shù)字照相機/攝影機、電子翻譯機/閱讀器或其它具有顯示模塊的電子產品。此外,本發(fā)明所指的光學片狀元件較佳為反射片(reflectivesheet),且背光源較佳使用側入式(edgelighting)的發(fā)光二極管燈條(LEDlightbar)。然而在其它不同的實施例中,顯示裝置的顯示方式也可為直下式發(fā)光(bottomlighting),并可以其它傳統(tǒng)燈管,例如CCFL等光源作為背光模塊。如圖2A所示,本發(fā)明的背光模塊100包含背板110、光學片狀元件150及側框170。背板100具有第一表面112,其中第一表面112于靠近端緣的位置上形成有隆起的拱部120。本實施例的拱部120于背板110端緣附近直接翹曲彎折成形,因此拱部120與背板110—體成形制成。然而在其它不同的實施例中,拱部120也可以組裝方式,例如螺接或其它方式固定于背板120上。如圖2A所示,拱部120較佳形成一拱門狀,并與第一表面112間形成插入孔122。光學片狀元件150設置于第一表面112上,其中光學片狀元件150于端部形成突耳152。突耳152伸入插入孔122中,以限制光學片狀元件150的位移。如圖2B所示,側框170設置于背板110上并對應第一表面112靠近端緣的位置。側框170包含至少一側壁172,側壁172底端形成有平行拱部120的凹陷部174(請同時參考圖3A),拱部120則可伸入凹陷部174中,且側壁172底端壓于光學片狀元件150上。在如圖3A所示的實施例中,側框170底端具有第一壓合端176形成于凹陷部174的一側。通過側框170組裝于背板110上時,第一壓合端176即同時施壓并定位光學片狀元件150于第一表面112上。也就是說,凹陷部174在側框170底端為背面挖空的一缺槽,使相對缺槽的三端形成包含第一壓合端176的三個壓合端。在如圖3B所示的另一實施例中,凹陷部174前后兩側也可分別形成第一壓合端176及第二壓合端178,供壓合光學片狀元件150。也就是說,凹陷部174在側框170底端為一矩形凹槽,四周均為壓合端。在本實施例中,光學片狀元件150受到側框170的定位,使光學片狀元件150在Z軸方向上得以限制其位移;拱部120所設置的X軸位置可直接限制光學片狀元件150的X軸方向位移,加上光學片狀元件150上的突耳152穿過拱部120的插入孔122限制光學片狀元件150于Y軸方向上的位移,拱部120的插入孔122高度尺寸提供光學片狀元件150上的突耳152在Z軸方向的限制,使光學片狀元件150更加穩(wěn)定地定位于背板110的第一表面112上。由于拱部120伸入側框170的凹陷部174中,此設計也可增加側框170的結構強度。當側框170因強度不足而內拱變形時,拱部120可提供支撐以避免側框170變形。在如圖2B所示的實施例中,背板110的端部垂直延伸形成側板114,側板114內面包含卡勾部118,側框170的側壁外表面則包含卡合部180,以與側框170的卡勾部118卡合定位。請同時參考圖5所示,卡勾部118較佳為朝內凸出的扣合結構,卡合部180則為被扣合的缺槽結構。然而在其它不同的實施例中,卡勾部118與卡合部180也可互換設置。如圖4A所示,拱部120的形成包含自第一表面112向上彎折形成直壁124,直壁124垂直突耳152伸入方向。插入孔122較佳直接形成于直壁124上,光學片狀元件150的突耳152可穿過插入孔122而伸入靠近第一表面112端緣位置處。在如圖4A所示的實施例中,直壁124形成方式較佳于背板110的第一表面112靠近端緣處,以沖壓或鍛壓等方式形成破孔116,再將直壁124向上彎折形成。然而在如圖4B的實施例中所示,直壁124也可從破孔116向上彎折后,再朝光學片狀元件150方向彎折成形;直壁124的插入孔122則由拱部120朝光學片狀元件150彎折而成。在本實施例中,可直接將光學片狀元件150的端緣伸入插入孔122中,而不需設置突耳152。然而在如圖4C所示的實施例中,直壁124更形成貫穿孔117,使光學片狀元件150的突耳152沿插入孔122再伸入貫穿孔117并定位于其中。如圖6A所示,第一表面112更形成一側孔129,側孔129形成方式與前述實施例相似,即以沖壓、鍛壓或其它適合方式制成。當形成側孔129后,呈桿狀的拱部120從側孔129向上彎折形成具有跟部126及支臂128的結構。在如圖6A所示的實施例中,跟部126兩端分別與第一表面112及支臂128連接,支臂128垂直跟部126且與第一表面112的端緣平行。插入孔122則形成在支臂128與第一表面112之間。在如圖6B所示的實施例中,也可在背板110靠近端緣處形成兩側孔129,再從兩側孔129向上彎折形成第一拱部120A及第二拱部120B。第一拱部120A及第二拱部120B分別具有跟部126及支臂128,上述跟部126分別與第一表面112及支臂128連接,上述支臂128平行第一表面112。插入孔122形成于上述支臂128與第一表面112之間。關于拱部120、120A及120B的大小、尺寸及強度,隨欲定位光學片狀元件150的大小或設計需要而改變。如圖7及圖8所示,本發(fā)明更提供一種顯示裝置700,主要由前述背光模塊100及液晶顯示面板900組成。液晶顯示面板900具有顯示面910;其中液晶顯示面板900相對疊設于背光模塊100上,以接收背光模塊100提供的光源,并于顯示面910產生圖像。在如圖7及圖8所示的實施例中,背光模塊100的背光源較佳采用側入式發(fā)光且具有多個發(fā)光二極管502的發(fā)光二極管燈條500,設于背板110的一側。然而在不同的實施例中,背光源也可采用直下式發(fā)光并以其它傳統(tǒng)燈管,例如CCFL等光源作為光源。發(fā)光二極管燈條502—側以膠帶504固定,另一側固定于背板110上。經黏貼固定發(fā)光二極管燈條500后,分別疊設光學片狀元件150、導光板200、多個光學膜片300及側框170,其中組裝光學片狀元件150于背板110時,較佳使突耳152分別插入設于側框170兩側結構形成的拱部120的插入孔122中,以定位光學片狀元件150。在如圖8所示的實施例中,拱部120更進一步伸入凹陷部174內,且以凹陷部174兩側的第一壓合端176及第二壓合端178分別限制光學片狀元件150于Z軸方向的位移。在其它不同實施例中,拱部120的形成方式與結構,請參考前述實施例。此外,拱部120設置數(shù)量、形式與設置位置,可隨光學片狀元件150的尺寸、大小或設計需求而改變。當定位光學片狀元件150后,再依序疊設導光板200、多個光學膜片300及呈矩形的側框170,其中背板110垂直延伸形成側板114內面具有卡勾部118,側框170的側壁外表面則具有卡合部180與卡勾部118卡合,以將上述導光板200、多個光學膜片300、發(fā)光二極管燈條500定位于側框170與背板110之間。最后,置放具有顯示面910的液晶顯示面板900于背光模塊100上,完成顯示裝置700。本發(fā)明已由上述相關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實施本發(fā)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示的實施例并未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精神及原則所做的修改及均等設置均包含于所附權利要求范圍內。8權利要求一種背光模塊,包含一背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其中該第一表面于靠近端緣的位置上形成有隆起的一拱部,該拱部與該第一表面間形成一插入孔;一光學片狀元件,設置于該第一表面上,其中該光學片狀元件于端部形成一突耳,該突耳伸入該插入孔;及一側框,設置于該背板上并對應該第一表面靠近端緣的位置,該側框包含至少一側壁,該側壁底端形成有一凹陷部;其中,該側壁底端壓于該光學片狀元件上,且該拱部伸入該凹陷部中。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拱部自該第一表面向上彎折形成一直壁,該直壁垂直該突耳伸入方向。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插入孔形成于該直壁上,該突耳穿過該插入孔而伸入靠近該第一表面端緣位置處。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插入孔由該拱部朝該光學片狀元件彎折而成。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拱部具有一跟部及一支臂,該跟部分別與該第一表面及該支臂連接,該支臂垂直該跟部且與該第一表面的端緣平行。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拱部包含一第一拱部及一第二拱部,該第一拱部及該第二拱部分別具有一跟部及一支臂,所述跟部分別與該第一表面及該支臂連接,所述支臂平行該第一表面。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側框另包含一第一壓合端形成于該凹陷部的一側,供定位該光學片狀元件于該第一表面上。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側框另包含一第一壓合端及一第二壓合端,分別位于該凹陷部的相對兩側,供定位該光學片狀元件于該第一表面上。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背板的端部垂直延伸形成一側板,該側板內面包含一卡勾部,該側框的該側壁外表面則包含一卡合部,與該卡勾部卡合定位。10.—種顯示裝置,包含一液晶顯示面板,具有一顯示面;及一背光模塊,設于該液晶顯示面板下方,該背光模塊包含一背板,該背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其中該第一表面于靠近端緣的位置上形成有隆起的一拱部,該拱部與該第一表面間形成一插入孔;一光學片狀元件,設置于該第一表面上,其中該光學片狀元件于端部形成一突耳,該突耳伸入該插入孔;及一側框,設置于該背板上并對應該第一表面靠近端緣的位置,該側框包含至少一側壁,該側壁底端形成有一凹陷部;其中,該側壁底端壓于該光學片狀元件上,且該拱部伸入該凹陷部中。11.如權利要求io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拱部自該第一表面向上彎折形成一直壁,該直壁垂直該突耳伸入方向。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插入孔形成于該直壁上,該突耳穿過該插入孔而伸入靠近該第一表面端緣位置處。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插入孔由該拱部朝該光學片狀元件彎折而成。。14.如權利要求IO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拱部具有一跟部及一支臂,該跟部分別與該第一表面及該支臂連接,該支臂垂直該跟部且與該第一表面的端緣平行。15.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拱部包含一第一拱部及一第二拱部,該第一拱部及該第二拱部分別具有一跟部及一支臂,所述跟部分別與該第一表面及該支臂連接,所述支臂平行該第一表面。16.如權利要求IO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側框另包含一第一壓合端形成于該凹陷部的一側,供定位該光學片狀元件于該第一表面上。17.如權利要求IO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側框另包含一第一壓合端及一第二壓合端,分別位于該凹陷部的相對兩側,供定位該光學片狀元件于該第一表面上。18.如權利要求IO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背板的端部垂直延伸形成一側板,該側板內面包含一卡勾部,該側框的該側壁外表面則包含一卡合部,與該卡勾部卡合定位。全文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一種具有片狀光學元件定位效果的背光模塊及顯示裝置,該背光模塊包含背板、光學片狀元件及側框。背板具有第一表面,其中第一表面于靠近端緣的位置上形成有隆起的拱部。拱部與第一表面間形成插入孔。光學片狀元件設置于第一表面上,其中光學片狀元件于端部形成突耳。突耳伸入插入孔。側框設置于背板上并對應第一表面靠近端緣的位置。側框包含至少側壁,側壁底端形成有凹陷部。側壁底端壓于光學片狀元件上,且拱部伸入凹陷部中,以便定位光學片狀元件。本發(fā)明可固定背光模塊及其顯示裝置的光學片狀元件(反射板),也可降低光學片狀元件形變或遇熱卷曲產生的影響,且具有節(jié)省工時及降低成本的優(yōu)點。文檔編號F21Y101/02GK101749600SQ201010001428公開日2010年6月23日申請日期2010年1月6日優(yōu)先權日2010年1月6日發(fā)明者蔡政旻,陳清風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