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警報裝置的安裝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向安裝對象部件安裝警報裝置時的安裝構造。
背景技術:
作為警報裝置的一個例子可列舉出旋轉(zhuǎn)燈。該旋轉(zhuǎn)燈有時經(jīng)由緩沖部件安裝到作 為安裝對象的部件上(稱為安裝對象部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的緩沖部 件呈板狀,夾裝在旋轉(zhuǎn)燈和安裝對象部件之間。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6-302536號公報然而,在安裝對象部件是車輛的車頂?shù)那闆r下,有可能因車體的振動而使旋轉(zhuǎn)燈 產(chǎn)生共振。當產(chǎn)生這樣的共振時,例如會產(chǎn)生異常噪聲。還容易產(chǎn)生旋轉(zhuǎn)燈的誤動作。因此,為了抑制共振,可以將車體的振動頻率與緩沖部件的固有頻率錯開。為了錯 開固有頻率而考慮提高緩沖部件的剛性。然而若提高緩沖部件的剛性,則會損害隔震性能 從而降低緩沖效果。其結(jié)果,例如,由路面的凹凸引起的沖擊力或持續(xù)的振動,會使旋轉(zhuǎn)燈 主體的部件產(chǎn)生缺損,或使內(nèi)置于筐體的部件產(chǎn)生疲勞,從而導致內(nèi)置部件的保護性能降 低。因此成為旋轉(zhuǎn)燈的主要功能故障的原因。相反,若為了提高緩沖部件的緩沖效果而降低緩沖部件的剛性時,則易產(chǎn)生共振。這樣,同時提高緩沖部件的緩沖效果和共振的抑制效果是非常困難的。另外,上述 問題在旋轉(zhuǎn)燈以外的警報裝置的情況下,以及安裝對象部件為車輛以外的情況下也同樣存在。
發(fā)明內(nèi)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緩沖效果并且抑制產(chǎn)生共振的警報裝 置的安裝構造。本發(fā)明的警報裝置的安裝構造,是將警報裝置的底面安裝于安裝對象部件的頂面 的警報裝置的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包括緩沖部件,其夾裝于上述警報裝置的底面和上 述安裝對象部件的頂面之間;第一固定部件,其將上述緩沖部件安裝于上述警報裝置的底 面;第二固定部件,其將上述緩沖部件安裝于上述安裝對象部件的頂面,上述緩沖部件包 括與上述警報裝置的底面相對置的上表面、與上述安裝對象部件的頂面相對置的下表面、 接近上述第一固定部件設置并與上述警報裝置的底面抵接的第一主緩沖部、接近上述第二 固定部件設置并與上述安裝對象部件的頂面抵接的第二主緩沖部、以及使上述警報裝置的 振動衰減的副緩沖部,上述副緩沖部至少包括與上述警報裝置的底面抵接的第一副緩沖部 和與上述安裝對象部件的頂面抵接的第二副緩沖部中的一方,其中第一副緩沖部,其具有 與上述第一主緩沖部及上述第一固定部件分開設置且從上述上表面突出的至少一個彈性 突起;第二副緩沖部,其具有與上述第二主緩沖部及上述第二固定部件分開設置且從上述 下表面突出的至少一個彈性突起(技術方案1)。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緩沖部件的各彈性突起即使受到較小的力而產(chǎn)生高頻率振動時也容易變形,因此能夠獲得較高的緩沖效果。另一方面,各彈性突起在受到較大的力時,例 如,由于帶有底而難以變形。此外,由于副緩沖部的彈性突起與第一及第二主緩沖部分開設 置,因此在離第一、第二固定部件近的第一和第二主緩沖部要發(fā)生變形時,則副緩沖部的彈 性突起與警報裝置的底面或安裝對象部件的頂面抵接而變形。其結(jié)果,能夠抑制第一和第 二主緩沖部的變形。因此,在安裝對象部件振動時,該振動被主緩沖部和副緩沖部分散,因 此能夠抑制警報裝置的共振。利用各彈性突起變形時的變形阻力,能夠緩和沖擊和高頻率 振動,還能夠使警報裝置的振動衰減。另外,在本發(fā)明中,上述警報裝置具有形成上述底面的筒狀的外殼,上述緩沖部件 沿著上述外殼的周向延伸,且多個上述緩沖部件沿上述外殼的周向相互分開配置,各緩沖 部件有時被安裝在外殼底面的外周緣部(技術方案2)。在這種情況下,在多個緩沖部件變形時難以相互受影響,因而能夠相互抑制變形。 因此,在安裝對象部件振動時,能夠進一步抑制警報裝置的共振。另外,緩沖部件沿外殼的 周向形成得較長,并且被安裝于外殼底面的外周緣部,因此警報裝置難以傾斜。其結(jié)果,抑 制因警報裝置的傾斜引起的緩沖部件的變形,從而進一步抑制警報裝置的共振。另外,在本發(fā)明中,上述副緩沖部有時包括大小不同的多個彈性突起(技術方案 3)。例如,當彈性突起的大小不同時,則彈性突起的固有頻率會不同。因此,能夠使緩沖部 件的固有頻率分散成多個固有頻率,從而抑制警報裝置的共振。另外,在本發(fā)明中,在俯視觀察時,大小不同的多個上述彈性突起中相對較大的彈 性突起,比相對較小的彈性突起更接近將上述第二固定部件的中心位置和上述外殼的中心 位置連接起來的直線(技術方案4)。在這種情況下,緩沖部件和警報裝置相對于上述頂面 的法線方向難以傾斜。其結(jié)果,能夠抑制由緩沖部件和警報裝置的傾斜引起的緩沖部件的 變形,因此進一步抑制警報裝置的共振。另外,在本發(fā)明中,上述緩沖部件包括上述第一副緩沖部,在上述緩沖部件上配置 有沿上述外殼的周向相互分開排列的一對上述第一固定部件,上述第一副緩沖部包括大小 不同的多個上述彈性突起,這些多個上述彈性突起沿上述外殼的周向配置在一對上述第一 固定部件之間,并且被配置成,在上述外殼的徑向上比任意一個上述第一固定部件的中心 位置更靠內(nèi)側(cè)(技術方案幻。在這種情況下,緩沖部件和警報裝置相對于上述頂面的法線 方向難以傾斜。其結(jié)果,能夠抑制由緩沖部件和警報裝置的傾斜引起的緩沖部件的變形,從 而進一步抑制警報裝置的共振。另外,在本發(fā)明中,上述緩沖部件包括上述第二副緩沖部,上述第二副緩沖部包括 大小不同的多個上述彈性突起,這些多個上述彈性突起被配置成,在上述外殼的徑向上與 上述第二固定部件相鄰且比該第二固定部件更靠內(nèi)側(cè)(技術方案6)。在這種情況下,緩沖 部件和警報裝置相對于上述頂面的法線方向難以傾斜。其結(jié)果,能夠抑制由緩沖部件和警 報裝置的傾斜引起的緩沖部件的變形,從而進一步抑制警報裝置的共振。另外,在本發(fā)明中,上述副緩沖部的上述彈性突起有時包括呈尖細的形狀的彈性 突起(技術方案7)。在這種情況下,越朝向副緩沖部的彈性突起的前端,該彈性突起越易變 形。即使作用了較小的沖擊力時,副緩沖部的彈性突起也能夠變形。其結(jié)果,能夠切實地獲 得緩沖效果。另一方面,隨著彈性突起變形量的增大,彈性突起的變形阻力也急劇增大。其 結(jié)果,能夠抑制緩沖部件的較大的變形,從而切實地抑制警報裝置的共振。
另外,在本發(fā)明中,上述外殼具有設置在該外殼底面的外周緣部的凹部,在該凹部 內(nèi)進入有上述緩沖部件的一部分,上述緩沖部件包括與上述凹部的側(cè)壁相對置的側(cè)面、和 從該側(cè)面突出的突部,該突部有時與上述凹部的側(cè)壁抵接(技術方案8)。在這種情況下,由 于緩沖部件的一部分進入到外殼的凹部,因此能夠降低警報裝置距離安裝對象部件頂面的 高度。因此,能夠降低警報裝置的重心位置,從而能夠進一步抑制警報裝置的共振。另外, 由于能夠抑制基于振動子的原理的振幅,因此能夠抑制內(nèi)置的部件等的故障。此外,在緩沖 部件變形時,會在緩沖部件的突部和外殼的凹部的側(cè)壁之間產(chǎn)生摩擦,從而抑制緩沖部件 與外殼的相對移動。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警報裝置的共振。在本發(fā)明中,上述警報裝置有時包括旋轉(zhuǎn)燈(技術方案9)。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使 該旋轉(zhuǎn)燈難以產(chǎn)生故障。本發(fā)明中上述的或者其他的優(yōu)點、特征以及效果,通過參照附圖以及下述的實施 方式的說明可以明確。
圖1是應用了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安裝構造的旋轉(zhuǎn)燈的剖視圖。圖2是圖1的旋轉(zhuǎn)燈的右側(cè)視圖,燈罩用點劃線圖示。圖3是圖1的旋轉(zhuǎn)燈的仰視圖。圖4是圖3的IV-IV剖視圖,主要表示外殼的下部以及緩沖部件。圖5是圖3的V-V剖視圖,主要表示外殼的下部以及緩沖部件。圖6是圖3表示的緩沖部件的俯視圖。圖7是圖6表示的緩沖部件的主視圖。圖8是圖6表示的緩沖部件的仰視圖。圖9是圖6表示的緩沖部件的右側(cè)視圖。圖10是圖6表示的緩沖部件的后視圖。圖11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安裝構造的緩沖部件的俯視圖。圖12是圖11表示的緩沖部件的主視圖。圖13是圖11表示的緩沖部件的仰視圖。圖14是圖11表示的緩沖部件的后視圖。圖15是圖11的緩沖部件的左側(cè)視圖。圖16表示圖11和圖14的Sl-Sl截面。圖17表示圖11和圖14的S2-S2截面。附圖符號說明1...旋轉(zhuǎn)燈(警報裝置);2...外殼;3...車頂(安裝對象部件);24...底面; 56...頂面;57...安裝構造;58、58A...緩沖部件;59...第一固定部件;60...第二固 定部件;120...外殼底面的外周緣部的凹部;121...外殼底面的外周緣部;123...凹部 的側(cè)壁;131...緩沖部件的側(cè)面;132...上表面;133...下表面;143...第一主緩沖部; 148...第二主緩沖部;151...第一副緩沖部(副緩沖部);152...第二副緩沖部(副緩沖 部);201,202,221 233. · ·第一副緩沖部的彈性突起;203 216,234,235. · ·第二副緩 沖部的彈性突起;217...彈性突起(突部);Li...直線;Pl...第一固定部件的中心位置;P2...第二固定部件的中心位置;P3...外殼的中心位置;R21...外殼的徑向內(nèi)側(cè)(徑向); R22...外殼的徑向外側(cè)(徑向);U2...外殼的周向。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警報裝 置的一個例子列舉出旋轉(zhuǎn)燈,作為安裝對象部件的一個例子,對安裝于車輛的車頂?shù)那闆r 進行說明。另外,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作為安裝對象部件可以使用車輛以外的機械裝置, 例如機床。另外,作為警報裝置,除了旋轉(zhuǎn)燈以外還可以用揚聲器。圖1是應用了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安裝構造的旋轉(zhuǎn)燈的剖視圖。圖2是圖1 的旋轉(zhuǎn)燈的右側(cè)視圖,燈罩用點劃線圖示。另外,圖1表示圖2的I-I截面。參照圖1,旋轉(zhuǎn)燈1具有形成該旋轉(zhuǎn)燈1的外廓的外殼2。該外殼2包括靠安裝 對象部件(車輛的車頂幻側(cè)配置的有底筒狀的基座4、和具有透光性的有蓋筒狀的燈罩5。旋轉(zhuǎn)燈1作為內(nèi)部部件具有以下各部件8 22。旋轉(zhuǎn)燈1具有作為光源的發(fā)光 二極管8、9(也稱為LED8、9);將從LED8、9發(fā)出的光向規(guī)定的照射方向反射的反射鏡10 ;將 該反射鏡10繞旋轉(zhuǎn)中心軸線Cl旋轉(zhuǎn)驅(qū)動的旋轉(zhuǎn)驅(qū)動機構12 ;用于向LED8、9供電的電氣 元件(例如,導電部件13、端子配件14、引線15);以及支承上述內(nèi)部部件8 10、12 15 的多個支承部件16 22。當LED8、9發(fā)光時,光被反射鏡10反射并向規(guī)定的照射方向照射。光向水平方向、 斜上方以及斜下方照射。此時由于反射鏡10繞旋轉(zhuǎn)中心軸線Cl旋轉(zhuǎn),因此由反射鏡10反 射的反射光的照射方向旋轉(zhuǎn)。其結(jié)果,將光向四周照射。外殼2形成中空的筒形狀。外殼2具有由基座4形成的底面24。在外殼2內(nèi)部容 納有上述的內(nèi)部部件8 10、12 22。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以旋轉(zhuǎn)燈1的外殼2的中心軸線C2沿著上下正交方向Z 的情況為例說明旋轉(zhuǎn)燈1。作為外殼2的構成部件的燈罩5具有筒部27和頂部觀。筒部27具有內(nèi)周四和 外周30。頂部觀固定在筒部27的中心軸方向的一端。另外,開口 31形成在筒部27的中 心軸方向的另一端。具體而言,筒部27和頂部觀由單一的材料形成為一體。另外,燈罩5 的整體由透光性材料,例如,作為合成樹脂材料的聚碳酸脂樹脂形成。燈罩5配置在比基座4遠離安裝對象部件3的一側(cè)。燈罩5的開口 31側(cè)的端部 32安裝于基座4。燈罩5被基座4支承。通過將基座4和燈罩5相互連結(jié),由此構成外殼 2。基座4的中心軸線、燈罩5的中心軸線C4以及外殼2的中心軸線C2相互一致。另外, 外殼2的中心軸線C2也可以與上述旋轉(zhuǎn)中心軸線Cl平行,而不是一致。燈罩5的水平截面(與中心軸線C4正交的截面)的形狀,呈近似于圓形的大致圓 形。具體而言,沿筒部27的周向的圓形的一部分向徑向外側(cè)伸出?;?的水平截面的形狀大致形成圓形。具體而言,在周向上的圓形的一部分(多 個位置)向徑向內(nèi)側(cè)凹進。另外,筒部27的水平截面的形狀不限定于上述的大致圓形,例如,可以是正圓形, 也可以是矩形等多邊形,還可以是近似多邊形的大致多邊形形狀。將以中心軸線為基點,與筒形狀的中心軸線正交的方向稱為徑向。LED8經(jīng)由支承部件16、17、18被基座4支承,并容納在燈罩5內(nèi)。LED8在旋轉(zhuǎn)中 心軸線Cl上,且配置于反射鏡10下側(cè)的端部。LED9經(jīng)由支承部件21安裝在燈罩5的頂部28,并容納在燈罩5內(nèi)。LED9在旋轉(zhuǎn) 中心軸線Cl上,且配置在反射鏡10上側(cè)的端部。反射鏡10可旋轉(zhuǎn)地支承于基座4,并容納在燈罩5內(nèi)。反射鏡10繞旋轉(zhuǎn)中心軸線 Cl被旋轉(zhuǎn)驅(qū)動,將來自LED8、9的光向周圍反射。支承部件16被固定于基座4,并經(jīng)由支承部件17、18以固定狀態(tài)支承LED8。支承 部件18例如是電路基板。支承部件16經(jīng)由支承部件19和支承部件20可旋轉(zhuǎn)地支承反射鏡10。支承部件 19由筒狀的軸承構成。支承部件21被固定在外殼23的燈罩5的頂部28,并支承著LED9。支承部件21 例如由電路基板構成。該電路基板的導體部分與LED9電連接。此外,在支承部件21上安 裝有支承部件22。在該支承部件22上安裝有導電部件13。旋轉(zhuǎn)驅(qū)動機構12具有作為驅(qū)動源的電動機35、和用于將該電動機35的輸出軸 的旋轉(zhuǎn)傳遞至反射鏡10的多個動力傳遞部件36、37、38。多個動力傳遞部件36、37、38和支 承部件20構成傳遞旋轉(zhuǎn)的傳遞機構。支承部件20被電動機35驅(qū)動而旋轉(zhuǎn)。多個動力傳遞部件36、37、38由直徑互不相同的圓板狀的彈性部件形成,可旋轉(zhuǎn) 地被支承。隨著動力傳遞部件36、37的外周彼此相互地摩擦而卡合,由此傳遞旋轉(zhuǎn)。動力 傳遞部件37、38相互一體地進行旋轉(zhuǎn)。動力傳遞部件38的外周伴隨與支承部件20的外周 摩擦而與其卡合,由此傳遞旋轉(zhuǎn)。反射鏡10具有與支承部件20連結(jié)的環(huán)狀板41、從環(huán)狀板41的上表面向上方延 伸設置并與LED8的上方相對面的彎曲板42、從彎曲板42的上側(cè)端緣向前方延伸設置的平 板43、從彎曲板42的上側(cè)端緣向上方延伸設置并與LED9的下方相對面的彎曲板44。各板 41 44由單一的材料形成為一體。彎曲板42形成凹彎曲面形狀,形成將來自LED8的光向 大致水平方向反射的反射面。彎曲板44形成凹彎曲面形狀,并形成將來自LED9的光向大 致水平方向反射的反射面。電氣元件包括用于向LED8供給電力的元件(未圖示),和用于向LED9供給電力 的元件(例如,導電部件13、端子配件14、引線15等)。例如,LED9經(jīng)由電路基板(相當于支承部件21)、引線15、導電部件13、端子配件 14、引線(未圖示)而與外部的電源裝置,例如車載蓄電池(未圖示)電連接。由此,能夠 向LED9供給電力。參照圖1和圖2,導電部件13設置有一對、即兩個。一對導電部件13構成為彼此 相同。各導電部件13是由金屬制成的較長的板材。導電部件13具有在該導電部件13的長邊方向上的一端部49和另一端部50。導電部件13的一端部49與另一端部50之間的部分具有與燈罩5的頂部28相 對置的第一部分51、與燈罩5的內(nèi)周四相對置的第二部分52、將第一和第二部分51、52相 互連接的彎曲狀的第三部分53。一端部49、第一部分51、第三部分53、第二部分52以及另 一端部50由銅、黃銅、不銹鋼等單一的材料形成為一體。
導電部件13的一端部49經(jīng)由支承部件21、22被安裝在燈罩5的頂部觀。導電部件13的第一部分51與上述的一端部49連接,并接近燈罩5的頂部28配 置,向燈罩5的徑向延伸。導電部件13的第三部分53將第一和第二部分51、52相互連接,且相對于燈罩5 的軸向A4傾斜延伸。導電部件13的第二部分52接近燈罩5的內(nèi)周四配置,并與燈罩5的軸向A4大 致平行地延伸。即,第二部分52與燈罩5的軸向A4平行地配置,或者相對于軸向A4以小 角度傾斜延伸。導電部件13的另一端部50安裝在燈罩5上。具體而言,另一端部50被螺旋夾固 定在燈罩5的開口 31側(cè)的端部32。另外,導電部件13的另一端部50也考慮安裝在基座4上的情況。在本實施方式 中,以將導電部件13的另一端部50安裝在燈罩5上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對端子配件14安裝于基座4。一對端子配件14構成為彼此相同。一方的端子 配件14與一方的導電部件13相互形成一對,且相互被電連接。另一方的端子配件14與另 一方的導電部件13相互形成一對,且相互被電連接。旋轉(zhuǎn)燈1的外殼2的底面M被安裝構造57安裝在車輛的車頂3的頂面56。安裝構造57具有上述外殼2的底面M、車頂3的頂面56、夾裝于底面M和頂面 56間的多個緩沖(insulator)部件58、將多個緩沖部件58安裝在外殼2的底面M的多個 第一固定部件59、將多個緩沖部件58安裝在車頂3的頂面56上的多個第二固定部件60。 第一、第二固定部件59、60分別由螺栓構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安裝構造57具有三個緩沖部件58(也參照圖3)。如圖2所示, 各緩沖部件58被兩個第一固定部件59固定于旋轉(zhuǎn)燈1。另外,各緩沖部件58被一個第二 固定部件60固定在車頂3上。具體而言,各緩沖部件58具有兩個第一插通孔61和一個第二插通孔62。第一固 定部件59插通緩沖部件58的第一插通孔61,并插通基座4的插通孔63后,與燈罩5的螺 栓孔64螺紋嵌合。由此,第一固定部件59以緊固在一起的狀態(tài)將燈罩5、基座4、緩沖部件 58緊固連結(jié)。另外,車頂3由金屬板,例如由鋼板形成。在車頂3上在預先確定的位置上形 成有多個插通孔65,例如三個。各第二固定部件60插通車頂3的插通孔65。螺母66與第 二固定部件60螺紋嵌合。然而,旋轉(zhuǎn)燈1在安裝于車輛的車頂3的情況下,由于車輛的振動,旋轉(zhuǎn)燈1有時 會產(chǎn)生共振。有可能由該共振引起旋轉(zhuǎn)燈1產(chǎn)生故障。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設置有緩沖部件58,使得車輛振動時能夠抑制旋轉(zhuǎn)燈1的 共振。緩沖部件58具有后述的第一、第二副緩沖部151、152。圖3是旋轉(zhuǎn)燈1的仰視圖。圖4是圖3的IV-IV剖視圖,主要表示外殼2的下部 以及緩沖部件58。圖5是圖3的V-V剖視圖,主要表示外殼2的下部以及緩沖部件58。參照圖3和圖4,外殼2的底面M具有多個凹部120,例如具有三個。多個凹部 120設置有與緩沖部件58的個數(shù)相同的個數(shù)。多個凹部120形成為彼此相同的形狀。多個 凹部120沿著外殼2的底面M的外周緣部121配置,并沿外殼2的周向U2相互分開均勻 地(即,間隔120度)配置。
各凹部120向外殼2的軸向A2的下方及外殼2的徑向外側(cè)R22開放。在俯視觀 察時,各凹部120形成大致T字形狀。沿外殼2的周向U2的凹部120的中央部,向外殼2 的徑向內(nèi)側(cè)R21凹進。各凹部120中嵌入了緩沖部件58的一部分。各凹部120具有底面122和側(cè)壁123。如圖4所示,凹部120的底面122和緩沖部 件58相互抵接。凹部120的底面122具有平坦的主體部125、從該主體部125以傾斜狀 凹下一層的環(huán)狀的第一凹入部126、設置在第一凹入部126內(nèi)側(cè)的平坦的環(huán)狀的第二凹入 部 127。第一凹入部126相對于與外殼2的軸向A2平行的軸線C5傾斜,并形成以該軸線 C5為中心的圓錐面的一部分。第二凹入部127與上述軸線C5正交。在第二凹入部127上,作為用于利用第一固 定部件59來固定緩沖部件58的孔而形成有上述插通孔63。在插通孔63更內(nèi)側(cè)形成有上 述螺栓孔64。插通孔63貫通基座4。螺栓孔64形成于燈罩5。第一凹入部126、第二凹入 部127、插通孔63、螺栓孔64配置成相互同心。多個緩沖部件例如三個緩沖部件58,在外殼2的周向U2上相互分開配置。各緩沖 部件58安裝在外殼2的底面M的外周緣部121所形成的凹部120內(nèi)。多個緩沖部件58 構成為相互相同。各緩沖部件58包括作為彈性部件的一個例子的橡膠部件。各緩沖部件58沿著外殼2的周向U2延伸得較長。緩沖部件58具有位于外殼2 的徑向外側(cè)R22的側(cè)面130、和位于徑向內(nèi)側(cè)R21的側(cè)面131。緩沖部件58的平面形狀形 成與上述凹部120的平面形狀近似的形狀,例如,形成大致T字形狀。在各緩沖部件58上配置一對第一固定部件59,它們沿外殼2的周向U2相互分開 排列。沿外殼2的周向U2且在一對第一固定部件59彼此之間的中央位置配置有第二固定 部件60。在外殼2的徑向R21、R22上,一對第一固定部件59配置在彼此相同的位置。在 外殼2的徑向R21、R22上,第一固定部件59的位置和第二固定部件60的位置可以彼此不 同也可以彼此相同。多個緩沖部件58整體使用多個第一固定部件59和多個第二固定部件60。這些多 個第二固定部件60,沿外殼2的周向U2相互分開并以均勻的角度配置。多個第一固定部件 59沿外殼2的周向U2相互分開配置。具體而言,在每個緩沖部件58上設置的兩個第一固定部件59和一個第二固定部 件60形成組。這樣的組共計三組。各組中沿外殼2的周向U2,一對第一固定部件59等距 離地配置在第二固定部件60的兩側(cè)。參照圖4和圖5,緩沖部件58具有與外殼2的底面24(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凹部 120的底面122的主體部12 保持間隙而相對置的上表面132、和與車頂3的頂面56保持 間隙而相對置的下表面133。上表面132和下表面133分別形成與外殼2的軸向A2正交的平面。圖6是圖3表示的緩沖部件58的俯視圖,圖7是圖6表示的緩沖部件58的主視 圖,圖8是圖6表示的緩沖部件58的仰視圖。圖9是圖6表示的緩沖部件58的右側(cè)視圖, 圖10是圖6表示的緩沖部件58的后視圖。參照圖6 圖10,緩沖部件58具有供一對第一固定部件59插通的一對上述第 一插通孔61、和供第二固定部件60插通的一個上述第二插通孔62。一對第一插通孔61和一個第二插通孔62相互獨立地配置。各第一插通孔61貫通上表面132和下表面133。第 二插通孔62貫通上表面132和下表面133。參照圖4、圖6 圖8,第一插通孔61具有與下表面133相鄰的大徑部135、成為接 觸面的端壁136、以及小徑部137。小徑部137的下端和大徑部135的上端經(jīng)由端壁136而 相互連接。在大徑部135中,容納了第一固定部件59的頭部。參照圖5、圖6 圖8,第二插通孔62具有與上表面132相臨的大徑部139、成為接 觸面的端壁140、以及小徑部141。小徑部141的上端與大徑部139的下端經(jīng)由端壁140而 相互連接。在大徑部139中,容納了第二固定部件60的頭部。俯視觀察時大徑部139形成 多邊形形狀(例如,六邊形形狀),能夠?qū)⒌诙潭ú考?0的多邊形(例如,六邊形)的頭 部止轉(zhuǎn)。參照圖4、圖6 圖8,各緩沖部件58具有接近第一固定部件59設置并與外殼2 的底面M的上述主體部125抵接的兩個第一主緩沖部143。兩個第一主緩沖部143通過作 為彈性突起的突條144而相互連結(jié)。該突條144沿著側(cè)面130延伸,并從上表面132上突
出ο各第一主緩沖部143由從上表面132上突出的彈性突起構成。兩個第一主緩沖部 143的突出高度彼此相同,且其突出得高于突條144。第一主緩沖部143的個數(shù)與用于安裝 該緩沖部件58的第一固定部件59的個數(shù)相同,例如是兩個。在俯視觀察下,各第一主緩沖部143形成為環(huán)狀從而包圍第一固定部件59。在各 第一主緩沖部143上貫通第一插通孔61。各第一主緩沖部143具有相對于軸線C5傾斜的 圓錐狀的傾斜面145、和端面146。各第一主緩沖部143的傾斜面145和與凹部120的底面122對應的第一凹入部 1 相互抵接。另外,各第一主緩沖部143的端面146和與凹部120的底面122對應的第二 凹入部127相互抵接。另外,在該狀態(tài)下,位于上表面132的其他的彈性突起,即,突條144 以及后述的第一副緩沖部151的彈性突起201、202,一邊被彈性壓縮變形一邊與凹部120的 底面122的主體部125抵接。參照圖5、圖6 圖8,各緩沖部件58具有接近第二固定部件60設置并與車頂3 的頂面56抵接的一個第二主緩沖部148。第二主緩沖部148由從下表面133突出的彈性突起構成。第二主緩沖部148的個 數(shù)與用于將該緩沖部件58安裝到車頂3的頂面56的第二固定部件60的個數(shù)相同,例如是 一個。在俯視觀察時,第二主緩沖部148形成為環(huán)狀,并隔開間隙將第二固定部件60包圍。 在第二主緩沖部148與車頂3的頂面56抵接的狀態(tài)下,位于下表面133的后述的其他的彈 性突起203 216與頂面56抵接。參照圖4、圖5和圖6 圖8,各緩沖部件58具有使旋轉(zhuǎn)燈1的振動衰減的第一、 第二副緩沖部151、152。第一副緩沖部151與第一主緩沖部143和第一固定部件59分開設置,并與外殼2 的底面M的主體部1 抵接。第一副緩沖部151具有從上表面132突出的多個彈性突起
201,202ο在俯視觀察下,彈性突起201是圓弧狀的突條。在俯視觀察下,彈性突起202形成 圓形并被彈性突起201包圍。彈性突起202的直徑例如是與彈性突起201的突條的寬度尺寸相同的值。彈性突起202小于彈性突起201。彈性突起201、202沿外殼2的周向U2配置在一對第一固定部件59 (或第一插通 孔61)之間。與此同時彈性突起201、202在外殼2的徑向R21、R22上配置在比第一固定部 件59 (或第一插通孔61)的中心位置Pl更靠內(nèi)側(cè)。在俯視觀察下,彈性突起201、202相互同心地配置。在俯視觀察下,彈性突起201、 202的中心P4位于穿過第二固定部件60 (或者第二插通孔62)的中心位置P2和外殼2的 中心位置P3 (圖3參照)的直線Ll上,且位于比第二固定部件60的中心位置P2更靠外殼 2的徑向內(nèi)側(cè)R21。彈性突起201、202在自由狀態(tài)(未安裝于外殼2的狀態(tài))下,在突出的方向上形 成彼此相同的高度(距離上表面132的突出量)。彈性突起201、202形成為與突條144相 同的高度。各彈性突起201、202形成尖細的形狀。彈性突起201在包含突出的方向(相當于 與外殼2的軸向A2平行的方向)并且切斷突條的延伸的方向的截面中,形成為拋物線形 狀。彈性突起202形成為旋轉(zhuǎn)拋物面形狀。上述拋物線形狀或旋轉(zhuǎn)拋物面形狀的對稱軸 (穿過焦點和頂點的線)沿著該彈性突起突出的方向。在將彈性突起形成為拋物線形狀或旋轉(zhuǎn)拋物面形狀的情況下,與形成為部分球面 形狀的情況相比較,能夠自由并且容易地設定彈性突起前端的曲率半徑和彈性突起基部的 寬度。因此能夠容易地調(diào)節(jié)彈性突起變形時的變形阻力的大小和彈性突起的固有頻率。第二副緩沖部152與第二主緩沖部148和第二固定部件60分開設置并與車頂3 的頂面56抵接。第二副緩沖部152具有從下表面133突出的多個彈性突起203 216。彈性突起203 216在自由狀態(tài)(未安裝于車頂3的狀態(tài))下,在突出的方向上形 成為彼此相同的高度(距離下表面133的突出量),與此同時,形成為與第二主緩沖部148 相同的高度。此外,在俯視觀察下,各彈性突起203 215形成圓形。并且,在俯視觀察下, 各彈性突起216由形成圓弧形狀的突條構成。彈性突起203 216的截面形狀(在突出的方向上切斷的截面形狀)為尖細的形 狀,例如形成拋物線形狀。多個彈性突起203 206形成第一組。第一組的多個彈性突起203 206接近一 方的第一固定部件59(或第一插通孔61),并且配置在比一方的第一固定部件59(或第一插 通孔61)更靠外殼2的徑向內(nèi)側(cè)R21。另外,優(yōu)選地,在俯視觀察時,多個彈性突起203 206配置在以接近該多個彈性 突起203 206側(cè)的第一固定部件59 (或第一插通孔61)的中心位置Pl為中心的同心圓上。多個彈性突起203、204、205、206形成為相互不同的大小,且形成為在俯視觀察時 按照該記載的順序逐漸增大。在俯視觀察時,彈性突起203 206中相對較大的彈性突起 比相對較小的彈性突起更接近上述直線Li。多個彈性突起207 210形成第二組。第二組的多個彈性突起207 210接近另 一方的第一固定部件59 (或第一插通孔61),并且配置在比另一方的第一固定部件59更靠 外殼2的徑向內(nèi)側(cè)R21。多個彈性突起207、208、209、210形成為相互不同的大小,且形成為 在俯視觀察時按照該記載的順序逐漸增大。在俯視觀察時,彈性突起207 210中相對較大的彈性突起比相對較小的彈性突起更接近直線Li。另外,優(yōu)選地,在俯視觀察時,多個彈性突起207 210配置在以接近該多個彈性 突起207 210側(cè)的第一固定部件59 (或第一插通孔61)的中心位置Pl為中心的同心圓上。第一組的多個彈性突起203 206和第二組的多個彈性突起207 210形成為在 俯視觀察時以上述直線Ll為對稱軸的線對稱的關系。多個彈性突起211 215形成第三組。第三組的多個彈性突起211 215接近 第二固定部件60 (或第二插通孔6 ,并配置在比第二固定部件60更靠外殼2的徑向內(nèi)側(cè) R21。另外,優(yōu)選地,在俯視觀察時,多個彈性突起211 215配置在以接近該多個彈性 突起211 215的第二固定部件60 (或第二插通孔62)的中心位置P2為中心的同心圓上。
多個彈性突起211 215包括大小不同的彈性突起。即,彈性突起211、215比彈性 突起212、214小。彈性突起212、214比彈性突起213小。在俯視觀察時,彈性突起211 215中相對較大的彈性突起比相對較小的彈性突起更接近上述的直線L。在俯視觀察時,第 三組的多個彈性突起211 215形成為以上述直線Ll為對稱軸的線對稱的關系。彈性突起216設置有兩個。各彈性突起216形成沿著第一插通孔61的邊緣部的 圓弧形狀,且接近第一固定部件59配置在比該第一固定部件59更靠徑向外側(cè)R22。參照圖6 圖10,緩沖部件58具有從側(cè)面131突出的多個彈性突起217。多個彈 性突起217形成為彼此相同的形狀且相同的大小。各彈性突起217與外殼2的凹部120的 側(cè)壁123抵接。各彈性突起217形成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突條。彈性突起217在從側(cè)面131 突出的方向上形成尖細的形狀。在俯視觀察時,多個彈性突起217突出的方向相互不同。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本實施方式的警報裝置的安裝構造57,是將旋轉(zhuǎn)燈1的外殼 2的底面M安裝于車輛的車頂3的頂面56的警報裝置的安裝構造57。該安裝構造57包 括(al)夾裝于外殼2的底面M和車頂3的頂面56之間的緩沖部件58,(a2)將緩沖部件 58安裝于外殼2的底面M的第一固定部件59,(a3)將緩沖部件58安裝于車頂34的頂面 56的第二固定部件60。緩沖部件58包括(bl)與外殼2的底面M相對置的上表面132, (b2)與車頂3的頂面56相對置的下表面133,(b3)第一主緩沖部143,其接近第一固定部 件59設置,由從上表面132突出的彈性突起構成,與外殼2的底面M抵接,(b4)第二主緩 沖部148,其接近第二固定部件60設置,由從下表面133突出的彈性突起構成,與安裝對象 部件的頂面56抵接,(b5)使外殼2的振動衰減的副緩沖部。該副緩沖部包括(cl)第一副 緩沖部151,其具有與第一主緩沖部143和第一固定部件59分開設置,從上表面132突出的 彈性突起201、202,并與外殼2的底面M抵接,(c2)第二副緩沖部152,其具有與第二主緩 沖部148和第二固定部件60分開設置,從下表面133突出的彈性突起203 216,并與安裝 對象部件的頂面56抵接。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緩沖部件58的各彈性突起,即,第一主緩沖部143、第二主緩沖 部148以及副緩沖部的多個彈性突起201 216(以下,也稱為彈性突起143、148、201 216),即使受到較小的力而高頻率振動時也易變形,因此能夠獲得較高的緩沖效果。另一方 面,在各彈性突起143、148、201 216受到較大的力時,例如由于帶有底而難以變形。此外,副緩沖部的彈性突起201 216與第一和第二主緩沖部143、148分開設置。由此,在離第一、第二固定部件59、60近的第一、第二主緩沖部143、148要變形時,第一、第 二副緩沖部151、152的彈性突起201 216與旋轉(zhuǎn)燈1的底面M和車頂3的頂面56抵接 而變形。其結(jié)果,能夠抑制第一、第二主緩沖部143、148的變形。因此,在車輛振動時,該振 動被分散到第一、第二主緩沖部143、148和第一、第二副緩沖部151、152,因此能夠抑制旋 轉(zhuǎn)燈1的共振和高頻率振動。此外,借助各彈性突起143、148、201 216變形時的變形阻力,能夠緩和沖擊和高 頻率振動,并且能夠使警報裝置的振動衰減。由于同時設置第一和第二副緩沖部151、152,因此能夠獲得較高的緩沖效果,并且 能夠切實地抑制旋轉(zhuǎn)燈1的共振。另外,也可以考慮設置第一、第二副緩沖部151、152中的 一方的情況。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旋轉(zhuǎn)燈1具有形成底面M的筒狀的外殼2。緩沖部件58 沿著外殼2的周向U2延伸得較長。多個緩沖部件58沿外殼2的周向U相互分開配置。各 緩沖部件58安裝在外殼2的底面M的外周緣部121。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多個緩沖部件58在變形時相互難以受到影響,因而能夠相互 抑制變形。因此,在車輛振動時,能夠進一步抑制旋轉(zhuǎn)燈1的共振和高頻率振動。另外,緩 沖部件58沿外殼2的周向U2形成得較長,并且安裝在外殼2的底面M的外周緣部121,因 此旋轉(zhuǎn)燈1難以傾斜。其結(jié)果,由于抑制了由旋轉(zhuǎn)燈1的傾斜引起的緩沖部件58的變形, 因此進一步抑制旋轉(zhuǎn)燈1的共振和高頻率振動。例如,在三個緩沖部件58沿外殼2的周向U2分開配置的情況下,旋轉(zhuǎn)燈1被穩(wěn)定 地支承,而且能夠減少裝配的工時。另外,副緩沖部151、152包括大小不同的多個彈性突起201 216。例如,當彈性 突起201 216的大小不同時,則彈性突起201 216的固有頻率也不同。因此,由于使緩 沖部件58的固有頻率分散為多個固有頻率,因此抑制旋轉(zhuǎn)燈1的共振和高頻率振動。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俯視觀察時,大小不同的多個彈性突起201 216中相 對較大的彈性突起比相對較小的彈性突起更接近連接第二固定部件60的中心位置P2和外 殼2的中心位置P3的直線Li。例如,在第三組的多個彈性突起211 215中,相對較大的 彈性突起213比相對較小的彈性突起212、214更接近直線Li。相對較大的彈性突起212、 214比相對較小的彈性突起211、215更接近直線Li。在這種情況下,緩沖部件58和旋轉(zhuǎn)燈1相對于車頂3的頂面56的法線方向難以 傾斜。更具體地說,旋轉(zhuǎn)燈1難以繞穿過第二固定部件60的中心位置P2并且與直線Ll正 交的直線L2傾斜。其結(jié)果,能夠抑制由緩沖部件58和旋轉(zhuǎn)燈1的傾斜引起的緩沖部件58 的變形,因此進一步抑制旋轉(zhuǎn)燈1的共振和高頻率振動。在此,彈性突起201 216的大小可以是與對方部件(例如,外殼2和車頂3)的 接觸面積的大小,也可以是該彈性突起201 216的基部的平面形狀的大小。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緩沖部件58包括第一副緩沖部151。在緩沖部件58上配 置有沿外殼2的周向U2相互分開排列的一對第一固定部件59。第一副緩沖部151包括大 小不同的多個彈性突起201、202。這些多個彈性突起201、202沿外殼2的周向U2配置在一 對第一固定部件59之間,并且在外殼2的徑向R21、R22上配置在比任意一個第一固定部件 的中心位置都更靠近內(nèi)側(cè)。
在這種情況下,緩沖部件58和旋轉(zhuǎn)燈1難以相對于頂面56的法線方向傾斜。例 如,旋轉(zhuǎn)燈1難以繞連接一對第一固定部件59的中心位置Pl的直線L3傾斜。其結(jié)果,能 夠抑制由緩沖部件58和旋轉(zhuǎn)燈1的傾斜引起的緩沖部件58的變形,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 旋轉(zhuǎn)燈1的共振和高頻率振動。另外,本實施方式中,緩沖部件58包括第二副緩沖部152,第二副緩沖部152包括 大小不同的多個彈性突起211 215,上述多個彈性突起211 215在外殼2的徑向R21、 R22上與第二固定部件60相鄰,并配置在比該第二固定部件60更靠內(nèi)側(cè)。在這種情況下,緩沖部件58和旋轉(zhuǎn)燈1難以相對于頂面56的法線方向傾斜。例 如,旋轉(zhuǎn)燈1難以繞穿過第二固定部件60的中心位置P2并且與直線Ll正交的直線L2傾 斜。其結(jié)果,能夠抑制由緩沖部件5和旋轉(zhuǎn)燈1的傾斜引起的緩沖部件58的變形,因此能 夠進一步抑制旋轉(zhuǎn)燈1的共振和高頻率振動。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副緩沖部的彈性突起203 216包括形成尖細的形狀的彈 性突起203 216。在這種情況下,越朝向副緩沖部的彈性突起203 216的前端,該彈性突起203 216越易變形。即使在作用了較小的沖擊力或高頻率振動時,副緩沖部的彈性突起203 216也能夠變形。其結(jié)果,能夠切實地獲得緩沖效果。另一方面,隨著彈性突起203 216 變形量的增大,彈性突起203 216的變形阻力會急劇增大。其結(jié)果,由于能夠抑制緩沖部 件58較大的變形,因此能夠切實地抑制旋轉(zhuǎn)燈1的共振和高頻率振動。另外,該效果由于彈性突起203 215形成類似半球形狀的形狀,而能夠更切實地 獲得。另外,彈性突起的形狀,例如在形成球形狀的一部分、圓錐形狀的一部分、棱錐形狀的 一部分、與上述形狀接近的形狀中的任意一個形狀的情況下,都能夠獲得同樣的效果。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外殼2具有設置在該外殼2的底面M的外周緣部121的 凹部120。緩沖部件58的一部分進入該凹部120內(nèi)。緩沖部件58包括與凹部120的側(cè)壁 123相對置的側(cè)面131、從該側(cè)面131突出的多個彈性突起217。彈性突起217與凹部120 的側(cè)壁123抵接。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緩沖部件58的一部分進入外殼2的凹部120,因此能夠降低 旋轉(zhuǎn)燈1距離車頂3的頂面56的高度。因此,能夠降低旋轉(zhuǎn)燈1的重心位置,從而能夠進 一步抑制旋轉(zhuǎn)燈1的共振。另外,在緩沖部件58變形時,在緩沖部件58的彈性突起217和 外殼2的凹部120的側(cè)壁123之間產(chǎn)生摩擦,因此能夠抑制緩沖部件58與外殼2的相對移 動。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旋轉(zhuǎn)燈1的共振和高頻率振動。另外,對于本實施方式還可以考慮以下的變形例。在以下的說明中,圍繞與上述實 施方式的不同點進行圖示,并主要說明該不同點。對于其他構成省略說明,但由于與上述實 施方式同樣,因此標記相同符號。例如,圖11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安裝構造57的緩沖部件58的俯視圖,圖12是圖11 表示的緩沖部件58的主視圖,圖13是圖11表示的緩沖部件58的仰視圖。圖14是圖11 表示的緩沖部件58的后視圖,圖15是圖11表示的緩沖部件58的左側(cè)視圖,圖16表示圖 11和圖14的Sl-Sl截面,圖17表示圖11和圖14的S2-S2截面。參照圖11 圖17,可以代替上述緩沖部件58而使用緩沖部件58A。緩沖部件58A 在以下方面與緩沖部件58不同,而其他構成則相同。另外,取消第一主緩沖部143的傾斜面 145。緩沖部件58A的第一副緩沖部151具有從上表面132突出的多個彈性突起221 233。各彈性突起221 233在自由狀態(tài)(未安裝于外殼2的狀態(tài))下,在突出的方向 上形成為彼此相同的高度(距離上表面132的突出量)。彈性突起221 233形成為與突 條144相同的高度。各彈性突起221 233為尖細的形狀,例如,與上述彈性突起202同樣 形成為旋轉(zhuǎn)拋物面形狀。多個彈性突起221 2M形成第一組。第一組的多個彈性突起221 2M沿外殼 2的周向U2配置在一方的第一固定部件59與第二固定部件60之間。多個彈性突起221 224形成為彼此相同的大小。多個彈性突起225 2 形成第二組。第二組的多個彈性突起225 2 沿外 殼2的周向U2配置在另一方的第一固定部件59與第二固定部件60之間。多個彈性突起 225 2 形成為彼此相同的大小。第一組的多個彈性突起221 2M和第二組的多個彈性突起225 2 形成為, 在俯視觀察時以上述直線Ll為對稱軸的線對稱的關系。多個彈性突起2四、230、231、232、233形成第三組。第三組的多個彈性突起2 233接近第二固定部件60,并配置在比第二固定部件60更靠外殼2的徑向內(nèi)側(cè)R21。第三 組的多個彈性突起2 233形成為,在俯視觀察時以上述直線Ll為對稱軸的線對稱的關 系。在俯視觀察時,多個彈性突起2 233形成為彼此相同的大小,且形成得大于多個彈 性突起221 228。在俯視觀察時,相對較大的彈性突起2 233比相對較小的彈性突起221 2 更接近直線Li。緩沖部件58A的第二副緩沖部152具有從下表面133突出的一個彈性突起234和 兩個彈性突起235。彈性突起234在俯視觀察時是圓弧狀的突條。在俯視觀察時,彈性突起234的圓 弧形狀的中心P5在上述直線Ll上,并位于比第二固定部件60的中心位置P2更靠外殼2 的徑向內(nèi)側(cè)R21。另外,彈性突起234形成與上述彈性突起201同樣的尖細的形狀。各彈性突起235形成沿著第一插通孔61邊緣部的環(huán)狀,并接近第一固定部件59 配置。各彈性突起235不形成尖細的形狀。彈性突起234、235形成為,在自由狀態(tài)(未安裝于車頂3的狀態(tài))下,在突出的方 向上與第二主緩沖部143彼此相同的高度(距離上表面132的突出量)。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副緩沖部152的彈性突起234、235為少量,例如優(yōu)選為5個 以下,更優(yōu)選為3個以下,從而能夠提高下表面133的美觀性。另外,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還可以考慮以下的變形例。例如,將上述一個緩沖部 件58、58A固定于外殼2的第一固定部件59的個數(shù)至少有一個即可。將一個緩沖部件58、 58A固定于車頂3的第二固定部件60的個數(shù)至少有一個即可。另外,雖未圖示,但可以考慮 將上述多個緩沖部件58、58A形成為一體的情況、使用兩個緩沖部件的情況、以及使用4個 以上緩沖部件的情況。另外,也可以考慮將上述第一和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一、第二副緩沖部151、152中包含的至少一個彈性突起的形狀,在包含該彈性突起突出的方向的截面上做成圓弧形狀、 或圓弧形狀與直線組合的形狀,來代替拋物線形狀。另外,只要第一和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一 和第二副緩沖部151、152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至少一個彈性突起即可。
作為旋轉(zhuǎn)燈1的光源只要具有LED8、9的至少一方即可。另外,作為光源也可以使 用燈泡等來代替發(fā)光二極管。此外,可以在權利要求所述事項的范圍內(nèi)實施各種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警報裝置的安裝構造,是將警報裝置的底面安裝于安裝對象部件的頂面的警報 裝置的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包括緩沖部件,其夾裝于上述警報裝置的底面和上述安裝對象部件的頂面之間;第 一固定部件,其將上述緩沖部件安裝于上述警報裝置的底面;第二固定部件,其將上述緩沖 部件安裝于上述安裝對象部件的頂面,上述緩沖部件包括與上述警報裝置的底面相對置的上表面、與上述安裝對象部件的 頂面相對置的下表面、接近上述第一固定部件設置并與上述警報裝置的底面抵接的第一主 緩沖部、接近上述第二固定部件設置并與上述安裝對象部件的頂面抵接的第二主緩沖部、 以及副緩沖部,上述副緩沖部包括與上述警報裝置的底面抵接的第一副緩沖部和與上述安裝對象部 件的頂面抵接的第二副緩沖部中的一方或雙方,其中第一副緩沖部,其具有與上述第一主 緩沖部及上述第一固定部件分開設置且從上述上表面突出的至少一個彈性突起;第二副緩 沖部,其具有與上述第二主緩沖部及上述第二固定部件分開設置且從上述下表面突出的至 少一個彈性突起。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警報裝置的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警報裝置具有形成上述底面的筒狀的外殼,上述緩沖部件有多個,上述各緩沖部件沿上述外殼的周向相互分開配置,上述各緩沖部件被安裝在外殼底面 的外周緣部。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警報裝置的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副緩沖部包括大小不同的多個彈性突起。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警報裝置的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在俯視觀察時,大小不同的多個上述彈性突起中相對較大的彈性突起,比相對較小的 彈性突起更接近將上述第二固定部件的中心位置和上述外殼的中心位置連接起來的直線。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警報裝置的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緩沖部件包括上述第一副緩沖部,在上述緩沖部件上配置有沿上述外殼的周向相 互分開排列的一對上述第一固定部件,上述第一副緩沖部包括大小不同的多個上述彈性突起,這些多個上述彈性突起沿上述 外殼的周向配置在一對上述第一固定部件之間,并且被配置成,在上述外殼的徑向上比任 意一個上述第一固定部件的中心位置更靠內(nèi)側(cè)。
6.根據(jù)權利要求3至5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警報裝置的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緩沖部件包括上述第二副緩沖部,上述第二副緩沖部包括大小不同的多個上述彈性突起,這些多個上述彈性突起被配置 成,在上述外殼的徑向上與上述第二固定部件相鄰且比該第二固定部件更靠內(nèi)側(cè)。
7.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警報裝置的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副緩沖部的上述彈性突起包括呈尖細的形狀的彈性突起。
8.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警報裝置的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外殼具有設置在該外殼底面的外周緣部的凹部,在該凹部內(nèi)進入有上述緩沖部件 的一部分,上述緩沖部件包括與上述凹部的側(cè)壁相對置的側(cè)面、和從該側(cè)面突出的突部,該突部 與上述凹部的側(cè)壁抵接。
9.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警報裝置的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警報裝置包括旋轉(zhuǎn)燈。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警報裝置的安裝構造,是將旋轉(zhuǎn)燈(1)的外殼(2)的底面(24)安裝于車輛的車頂(3)的頂面(56)的構造,能夠提高緩沖效果并抑制共振的發(fā)生。該安裝構造(57)包括夾裝于底面(24)和頂面(56)之間的緩沖部件(58)、將緩沖部件(58)安裝于底面(24)的第一固定部件(59)、將緩沖部件(58)安裝于頂面(56)的第二固定部件(60)。緩沖部件(58)包括接近第一固定部件(59)并與底面(24)抵接的第一主緩沖部(143)、和接近第二固定部件(60)并與頂面(56)抵接的第二主緩沖部(148)、使旋轉(zhuǎn)燈(1)的振動衰減的副緩沖部。副緩沖部包括與第一主緩沖部(143)分開、從上表面(132)突出并與旋轉(zhuǎn)燈(1)的底面(24)抵接的彈性突起(201、202);與第二主緩沖部(148)分開、從下表面(133)突出并與頂面(56)抵接的彈性突起(203~216)。
文檔編號F21Y101/02GK102084176SQ20098012032
公開日2011年6月1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6月20日
發(fā)明者桑野幸一, 重松大輔 申請人:株式會社派特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