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光源組以及背光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有關于一種光源組與背光模塊,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具有配置于不同電 路板上的點光源的光源組與背光模塊。
背景技術:
隨著計算機性能的大幅進步以及因特網(wǎng)、多媒體技術的高度發(fā)展,目前影像信息 的傳遞大多已由模擬轉(zhuǎn)為數(shù)字傳輸。為了配合現(xiàn)代生活模式,視訊或影像裝置的體積日漸 趨于輕薄。傳統(tǒng)的陰極射線顯示器(CRT),雖然仍有其優(yōu)點,但是由于內(nèi)部電子腔的結(jié)構(gòu),使 得顯示器體積龐大而占空間,且顯示時仍有輻射線等問題。因此,配合光電技術與半導體制 造技術所發(fā)展的平面式顯示器(Flat Panel Display),例如液晶顯示器(IXD)、有機電激光 顯示器(0LED)或是等離子顯示器(Plasma Display Panel, PDP),已逐漸成為顯示器產(chǎn)品 的主流。承上所述,就液晶顯示器而言,其顯示介質(zhì)為非自發(fā)光的液晶分子。所以,液晶顯 示器主要系由一液晶面板及一背光模塊所構(gòu)成,其中背光模塊用以提供此液晶面板所需的 面光源,以使液晶顯示器達到顯示的效果。在背光模塊中往往應用體積小、耗能少、出光指 向性佳且發(fā)光效率高的發(fā)光二極管作為光源。然而,點狀分布的發(fā)光二極管光源可能造成光源分布不均勻的現(xiàn)象。此外,發(fā)光二 極管之間必須保留有適當?shù)牟季€空間而無法將其密度提升,因此,光源亮度無法隨使用需 求而增加。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是提供一種光源組,以提高發(fā)光二極管的配置密度。本發(fā)明另提供一種背光模塊,以解決公知的背光模塊中發(fā)光二極管的配置密度無 法提升的問題。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光源組,包括一燈罩、一第一電路板、多個第一點光源、一第二電 路板以及多個第二點光源。燈罩具有一開口、一第一側(cè)以及一第二側(cè),且第一側(cè)與第二側(cè)分 別位于開口的相對兩側(cè)。第一電路板配置于第一側(cè)上。第一點光源配置于第一電路板上, 且各第一點光源具有一朝向開口的第一出光面以及一遠離第一電路板的第一頂面。第二電 路板配置于第二側(cè)上,且實質(zhì)上平行于第一電路板。第二點光源配置于第二電路板上,且各 第二點光源具有一朝向開口的第二出光面,其中第一頂面與第二電路板之間的距離小于第 二點光源的高度。本發(fā)明另提出一種背光模塊,包括一光源組、一導光板以及一反射片。光源組包括 一燈罩、一第一電路板、多個第一點光源、一第二電路板以及多個第二點光源。燈罩具有一 開口、一第一側(cè)以及一第二側(cè),且第一側(cè)與第二側(cè)分別位于開口的相對兩側(cè)。第一電路板配 置于第一側(cè)上。第一點光源配置于第一電路板上,且各第一點光源具有一朝向開口的第一 出光面以及一遠離第一電路板的第一頂面。第二電路板配置于第二側(cè)上,且實質(zhì)上平行于第一電路板。第二點光源配置于第二電路板上,且各第二點光源具有一朝向開口的第二出 光面,其中第一頂面與第二電路板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二點光源的高度。導光板配置于開口 旁,而導光板具有一出光面以及一鄰接出光面的入光面,且入光面向開口。反射片配置于導 光板遠離出光面的一側(cè)。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點光源沿一第一線排列,而第二點光源沿一 第二線排列,且第一線與第二線平行于第一電路板的延伸方向。第一線例如是與第二線重 迭?;蚴?,第一線位于第二線與開口之間。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點光源的數(shù)量等于或多于或少于第二點光源 的數(shù)量。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組更包括一連接電路板,其連接于第一電路 板與第二電路板之間。第一電路板、第二電路板與連接電路板一體成形。連接電路板可以 是鄰接開口?;蚴?,連接電路板與開口相對。當連接電路板與開口相對時,在第一電路板的 延伸方向上,連接電路板的寬度可以是等于或是小于第一電路板的寬度。連接電路板包括 多個子連接電路板,且在第一電路板的延伸方向上,各子連接電路板的寬度小于第一電路 板的寬度。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塊更包括多個光學膜片,其配置于導光板 的出光面上。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點光源與第二點光源例如為多個發(fā)光二極管。本發(fā)明將點光源配置于相對的兩電路板上,因此光源組中不需受限于布線空間的 限制而隨不同設計需求增加點光源的使用密度。換言之,本發(fā)明的光源組與背光模塊可以 因應不同的設計需求而配置高密度的點光源,以達到出光效果良好的功效。另外,本發(fā)明的 光源組與背光模塊中,點光源并非彼此迭置,而有助于使光源組與背光模塊達到薄型化的需求。
圖1繪示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光源組的示意圖;圖2A至圖2B繪示為圖1的光源組中由燈罩的第一側(cè)朝向第二側(cè)觀看時,第一點 光源與第二點光源的兩種配置關系;圖2C繪示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光源組中由燈罩的第一側(cè)朝向第二側(cè)觀看 時,第一點光源與第二點光源的配置關系;圖3繪示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剖面示意圖;圖4A與圖4B繪示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點光源與電路板的示意圖;圖5A與圖5B繪示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點光源與電路板的示意圖;圖5C與圖5D繪示為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例的電路板與點光源設計。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 并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繪示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光源組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光源組100包括 一燈罩110、一第一電路板120、多個第一點光源130、一第二電路板140以及多個第二點光 源150。燈罩110具有一開口 112、一第一側(cè)114以及一第二側(cè)116,且第一側(cè)114與第二 側(cè)116分別位于開口 112的相對兩側(cè)。第一電路板120配置于第一側(cè)114上。第一點光源 130配置于第一電路板120上,且各第一點光源130具有一朝向開口 112的第一出光面132 以及一遠離第一電路板120的第一頂面134。第二電路板140配置于第二側(cè)116上,且實質(zhì) 上平行于第一電路板120。第二點光源150配置于第二電路板140上,且各第二點光源150 具有一朝向開口 112的第二出光面152。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點光源130的第一頂面134與第二電路板140之間的距離d 小于第二點光源150的高度h。此外,第一點光源130與第二點光源150例如是由多個發(fā)光 二極管所組成。第一點光源130與第二點光源150為相同尺寸規(guī)格時,光源組100的厚度t 約為點光源的高度h與距離d的總和。距離d可以隨不同的設計而縮減,則光源組100的 厚度t可進一步地減小以符合薄型化的需求。本實施例并不限定距離d的大小,為了使光源組100朝向薄型化發(fā)展,距離d實務 上可以縮減至接近于零。也就是說,本實施例的第一點光源130與第二點光源150可以大 致上夾設于第一電路板120與第二電路板140之間。此時,光源組100的厚度t僅約一個
發(fā)光二極管的高度。另外,為了使點光源所呈現(xiàn)的出光效果接近于線性光源的出光效果,一般都會使 光源組100中的點光源緊密地排列。然而,在相同的電路板上,各個點光源之間必須保留適 當?shù)拈g距以避免各點光源之間的線路發(fā)生短路。因此,在同一個電路板上欲密集地配置點 光源會有一定的難處。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點光源130與第二點光源150分別配置于第一 電路板120與第二電路板140上。所以,密集配置的這些第一點光源130與第二點光源150 是分別配置于不同的電路板(120、140)上,因而不容易有線路布局空間不足的問題。換言 之,兩相鄰的第一點光源130與第二點光源150之間的間距p可以隨不同設計目的而縮小 或增加以使光源組100的出光效果符合不同的需求。本實施例的設計除了使第一點光源130與第二點光源150可以更密集地配置外,光 源組100還可以具有薄型化的優(yōu)點。因此,光源組100非但在出光質(zhì)量上可以符合不同產(chǎn)品 的設計需求,在外觀上更因其薄化設計而可更廣泛應用于各式產(chǎn)品中。除此之外,本實施例將 第一電路板120與第二電路板140分別配置于燈罩110的相對兩側(cè),更進一步有助于提高第 一電路板120與第二電路板140中導體線路的散熱性。換言之,本實施例的光源組100中第 一點光源130與第二點光源150所產(chǎn)生的熱可以有效地被散出而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在此,第一點光源130的數(shù)量是相等于第二點光源150的數(shù)量為例,在其它實施例 中,第一點光源130的數(shù)量也可以是多于第二點光源150的數(shù)量,或是少于第二點光源150 的數(shù)量。也就是說,相鄰兩第一點光源130之間可以配置有一個第二點光源150或是多個 第二點光源150,而部分相鄰兩第一點光源130之間更可以未配置有任何第二點光源150。圖2A與圖2B繪示為圖1的光源組中由燈罩的第一側(cè)朝向第二側(cè)觀看時,第一點 光源與第二點光源的兩種配置關系,而圖2C繪示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光源組中由燈 罩的第一側(cè)朝向第二側(cè)觀看時,第一點光源與第二點光源的配置關系。請同時參照圖1與圖2A,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點光源130與第二點光源150間相隔一間距p。此外,第一點光源 130沿一第一線L1排列,而第二點光源150沿一第二線L2排列,且第一線L1與第二線L2 平行于第一電路板120的延伸方向。在此,第一線L1位于第二線L2與開口 112之間。換 言之,第一點光源130與第二點光源150可以是前后交錯配置的。在圖2B中,第一線L1則例如是與第二線L2重迭。亦即,第一點光源130與第二點 光源150緊密地沿著同一直線排列。如此一來,第一點光源130與第二點光源150共同發(fā) 光時,可以提供一近似線性光源的出光效果。也就是說,本實施例不需因線路布局空間有限 而限制了第一點光源130與第二點光源150的配置密度。在每兩個第一點光源130之間的 位置設置一個第二點光源150,則光源設置密度至少可以提高兩倍。此外,請參照圖2C,在 其它實施例中,為了達到某些特定的設計需求,除了前后交錯的設計之外,第一點光源130 與第二點光源150的位置也可以是部份重迭。整體而言,本實施例的設計使第一點光源130 與第二點光源150的配置位置及配置密度更具有彈性,而可滿足不同的產(chǎn)品需求。圖3繪示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3,背光模塊 300包括前述實施例的光源組100、導光板310及反射片320。導光板310配置于開口 112 旁。同時,導光板310具有一出光面312以及一鄰接出光面312的入光面314,且入光面314 面向開口 112。反射片320則配置于導光板310遠離出光面312的一側(cè)。由于,光源組100 的體積較薄,背光模塊300的體積可以隨之變薄,而使背光模塊300的體積更加精巧。此時, 導光板310的厚度隨之減少而有助于節(jié)省導光板310的材料成本。此外,背光模塊300還包括多個光學膜片330,其配置于出光面312上以使背光模 塊300提供良好的出光效果。本實施例的背光模塊300例如可以與一顯示面板搭配而組成 一顯示裝置。隨著市售電子產(chǎn)品不斷朝向薄型化的外觀發(fā)展,而顯示裝置也必須不斷的以 此為目標邁進。因此,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光源模塊300的薄形設計正可滿足這樣的目的。此 外,本實施例的薄形化設計未使背光模塊300的出光效果及質(zhì)量受到負面的影響,因而使 背光模塊300的質(zhì)量更提升一步。以上實施例是以第一電路板120與第二電路板140彼此獨立為例,而在其它實施 例中,第一電路板120與第二電路板140可以通過一連接電路板連接在一起的。舉例而言, 第一電路板120與第二電路板140可以由同一塊可撓性電路板彎折成相對的兩區(qū)塊所構(gòu) 成。圖4A與圖4B繪示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點光源與電路板的示意圖。請參照圖4A,電 路板400A包括第一電路板410、第二電路板420與連接電路板430。第一電路板410、第二 電路板420與連接電路板430系一體成形的,且連接電路板430連接于第一電路板410與 第二電路板420之間。第一電路板410、連接電路板430與第二電路板420在本實施例中為 一長條狀設計。也就是說,本實施例的設計應用于圖1所繪示的光源組100時,連接電路板 430例如是鄰接開口 112的。具體而言,本實施例中,第一電路板410與第二電路板420上分別配置有多個第一 點光源440以及多個第二點光源450。在電路板400A上,第一點光源440以及第二點光源 450例如分別沿一第一線L1以及一第二線L2排列。以連接電路板430為彎折部將第二電 路板420朝向第一電路板410彎折,例如朝向箭頭460的方向彎折,則第二點光源450的位 置例如是位于位置450’。此時,第一點光源440以及第二點光源450應用于光源組100時 例如是彼此前后交錯配置的。
請同時參照圖4A與圖4B,電路板400B的設計與電路板400A相似,僅長寬比例有 所不同。電路板400B的第一電路板410與第二電路板420上也分別配置有多個第一點光 源440與多個第二點光源450。在此,第一點光源440與第二點光源450例如是沿同一直線 排列的。電路板400B沿箭頭460所繪示的方向彎折后,第二點光源450的位置例如是位于 第一點光源440之間,也就是位置450,處。在電路板400A與電路板400B彎折后,第一點光源440與第二點光源450是位于 第一電路板410與第二電路板420之間。也就是說,第一電路板410與第二電路板420不 會彼此接觸而有助于避免電路板400A與電路板400B上所產(chǎn)生的熱量集中。因此,這樣的 彎折方式可以使第一點光源440與第二點光源450的使用密度增加還可以具有良好的散熱 性而有助于提升第一點光源440與第二點光源450的使用壽命。圖5A與圖5B繪示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點光源與電路板的示意圖。請參照 圖5A,電路板500A與電路板500B都包括第一電路板510、第二電路板520以及連接電路板 530。連接電路板530連接于第一電路板510與第二電路板520之間。電路板500A應用于 圖1所繪示的光源組100時,連接電路板530例如是與開口 112相對。此外,在第一電路板 510的延伸方向上,連接電路板530的寬度可以是等于第一電路板510的寬度。也就是說, 電路板500A與電路板500B為矩形設計的電路板。具體而言,第一電路板510上配置有多個第一點光源540而第二電路板520上配 置有多個第二點光源550。在電路板500A中,第一點光源540與電路板500A的邊緣的距離 不同于第二點光源550與電路板500A的邊緣的距離。電路板500A以連接電路板530為彎 折部,沿箭頭560所指方向彎折時,第二點光源550的位置例如在位置550’處。也就是說, 本實施例組裝于燈罩中而構(gòu)成一光源組時,第一點光源540與第二點光源550是前后交錯 配置的。前后交錯的第一點光源540與第二點光源550也可以是有部分區(qū)域重迭在一起, 即如圖2C所繪示的關系。當然,在其它的配置方式中,第一點光源540與第二點光源550 應用于光源組時,還可以是排列成一直線,即如圖5B所示。此外,圖5C與圖5D繪示為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例的電路板與點光源設計。請參照 圖5C,電路板500C與前述的電路板500A大致相同,其差異僅在于連接電路板530的寬度設 計。在第一電路板510的延伸方向上,連接電路板530的寬度在此是小于第一電路板510 的寬度。如此一來,電路板500C組裝于圖1A所繪示的燈罩110內(nèi)時,燈罩110中遠離開口 112的部份內(nèi)壁可以被裸露出來。一般而言,燈罩110的內(nèi)壁具有較高的光線反射率,而電 路板500C具有較低的光線反射率。所以,電路板500C的設計有助于使光線在燈罩110內(nèi) 被反射至開口 112處。換言之,本實施例的電路板500C設計有助于提升光源組100的光線 利用效率。更進一步而言,請參照圖5D,電路板500D中,為了使第一電路板510與第二電路 板520中線路布局方式更具彈性,連接電路板530包括多個子連接電路板532、534與536。 在第一電路板510的延伸方向上,各子連接電路板532、534與536的寬度小于第一電路板 510的寬度。各子連接電路板532、534與536例如可以配置有數(shù)條傳輸線路以連接于第一 電路板510與第二電路板520之間。也就是說,第一電路板510與第二電路板520間的線 路布局方式至少有三種路徑可以選擇,因而較具有彈性。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利用兩個彼此相對電路板或是利用一電路板彎折成相對的兩部位,并在相對的電路板上配置點光源。因此,本發(fā)明的光源組及背光模塊可以在布線空間足 夠的前提下隨不同使用需求而配置高分布密度的點光源。另外,本發(fā)明的光源組及背光模 塊中,點光源之間交錯配置而彼此不迭置,其有助于降低光源組與背光模塊的厚度。所以, 本發(fā)明的光源組及背光模塊可以達到薄型化的設計。本發(fā)明的光源組與背光模塊中點光源 所配置的電路板彼此相對,而有助于提高點光源的散熱效率。整體而言,本發(fā)明的光源組與 背光模塊至少具有薄型化、光源配置方式彈性高以及光源壽命長等優(yōu)點。
雖然本發(fā)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習此技 藝者,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當視權(quán)利要求所界定者為準。
9
權(quán)利要求
一種光源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燈罩,具有一開口、一第一側(cè)以及一第二側(cè),該第一側(cè)與該第二側(cè)分別位于該開口的相對兩側(cè);一第一電路板,配置于該第一側(cè)上;多個第一點光源,配置于該第一電路板上,且各該第一點光源具有一朝向該開口的第一出光面以及一遠離該第一電路板的第一頂面;一第二電路板,配置于該第二側(cè)上,實質(zhì)上平行該第一電路板;以及多個第二點光源,配置于該第二電路板上,且各該第二點光源具有一朝向該開口的第二出光面,其中該第一頂面與該第二電路板之間的距離小于該些第二點光源的高度。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組,其特征在于,其中該些第一點光源沿一第一線排列, 而該些第二點光源沿一第二線排列,且該第一線與該第二線平行于該第一電路板的延伸方 向;該第一線與該第二線重迭;或該第一線與該第二線位于該開口之間。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組,其特征在于,其中該些第一點光源的數(shù)量等于或多于 或少于該些第二點光源的數(shù)量。
4.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組,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連接電路板,連接于該第一電路 板與該第二電路板之間,且該第一電路板、該第二電路板與該連接電路板一體成形。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組,其特征在于,其中該連接電路板鄰接該開口。
6.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組,其特征在于,該連接電路板與該開口相對,在該第一電 路板的延伸方向上,該連接電路板的寬度等于或小于該第一電路板的寬度。其中,該連接電路板包括多個子連接電路板,在該第一電路板的延伸方向上,各該子連接電 路板的寬度小于該第一電路板的寬度。
7.一種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光源組,包括一燈罩,具有一開口、一第一側(cè)以及一第二側(cè),該第一側(cè)與該第二側(cè)分別位于該開口的 相對兩側(cè);一第一電路板,配置于該第一側(cè)上;多個第一點光源,配置于該第一電路板上,且各該第一點光源具有一朝向該開口的第 一出光面以及一遠離該第一電路板的第一頂面;一第二電路板,配置于該第二側(cè)上,實質(zhì)上平行該第一電路板;以及 多個第二點光源,配置于該第二電路板上,起各該第二點光源具有一朝向該開口的第 二出光面,其中該第一頂面與該第二電路板之間的距離小于該些第二點光源的高度;一導光板,配置于該開口旁,該導光板具有一出光面以及一鄰接該出光面的入光面,且 該入光面向該開口 ;以及一反射片,配置于該導光板遠離該出光面的一側(cè)。
8.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其中該些第一點光源沿一第一線排列, 而該些第二點光源沿一第二線排列,且該第一線與該第二線平行于該第一電路板的延伸方 向;該第一線與該第二線重迭;或該第一線與該第二線位于該開口之間。
9.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其中該些第一點光源的數(shù)量等于或多 于或少于該些第二點光源的數(shù)量。2
10.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連接電路板,連接于該第一 電路板與該第二電路板之間且該第一電路板、該第二電路板與該連接電路板一體成形。
11.如權(quán)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其中該連接電路板鄰接該開口。
12.如權(quán)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連接電路板與該開口相對,在該第 一電路板的延伸方向上,該連接電路板的寬度等于或小于該第一電路板的寬度,其中,該連接電路板包括多個子連接電路板,在該第一電路板的延伸方向上,各該子連接電 路板的寬度小于該第一電路板的寬度。
全文摘要
一種光源組包括一燈罩、一第一電路板、多個第一點光源、一第二電路板以及多個第二點光源。燈罩具有一開口、一第一側(cè)以及一第二側(cè),且第一側(cè)與第二側(cè)分別位于開口的相對兩側(cè)。第一電路板配置于第一側(cè)上。第一點光源配置于第一電路板上,且各第一點光源具有一朝向開口的第一出光面以及一遠離第一電路板的第一頂面。第二電路板配置于第二側(cè)上,且實質(zhì)上平行于第一電路板。第二點光源配置于第二電路板上,且各第二點光源具有一朝向開口的第二出光面,其中第一頂面與第二電路板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二點光源的高度。
文檔編號F21V3/02GK101922644SQ200910052940
公開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1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9年6月11日
發(fā)明者張家駿 申請人:華映視訊(吳江)有限公司;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