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等離子顯示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等離子顯示板(在下文為PDP),更特別地涉及一種表面放電型PDP,其具有一種電極構造,其中在一個基板上形成有一對放電維持電極并在兩個基板之間的每個放電單元中具有一個相應對的總線電極,以便引起顯示放電。
背景技術:
通常,等離子顯示板為一種顯示裝置,在所述裝置中,通過氣體放電產(chǎn)生的紫外線激發(fā)熒光體來實現(xiàn)預定的圖像。這種等離子顯示板對于寬熒幕顯示裝置是非常普遍的,因為其能夠實現(xiàn)具有高分辨率的大熒幕規(guī)格的制造。
參照圖4,熟知的PDP被形成為具有后基板110上沿一個方向(圖中的X軸方向)的地址電極112,并在后基板110的表面上形成覆蓋所述地址電極112的電介質層113。在電介質層113上,形成條形圖案的阻擋肋(barrierrib)115以將其設置在各個地址電極112之間,并在各個阻擋肋115上形成紅色(R)、綠色(G)和藍色(B)熒光層117。
另外,具有一對透明電極102a和103a以及總線電極102b和103b的放電維持電極102、103沿著與地址電極112相交的方向(圖中的Y軸方向)被形成在與后基板110相對的前基板100表面上。透明電介質層106和MgO保護膜108被形成為覆蓋前基板100表面上的放電維持電極。
在后基板110上的地址電極112與前基板100上的放電維持電極102、103相交的區(qū)域,將是形成放電單元的部分。
在地址電極112和放電維持電極102、103之間施加尋址電壓Va以便引起尋址放電,為一對放電維持電極102、103施加維持電壓Vs以引起維持放電。隨后,產(chǎn)生的真空紫外線激發(fā)熒光體使得它們發(fā)出可見光穿過前基板100并由此顯示PDP圖像。
可是,具有放電電極102、103和圖4中所示條形結構的阻擋肋115的PDP,可以引起鄰近阻擋肋115的放電單元之間的串擾。另外,因為放電區(qū)域沿著阻擋肋115形成的方向彼此連接,所以可以引起鄰近放電單元之間的誤放電(misdischarge)。為了防止這些問題,對應于相鄰像素的放電維持電極102、103之間的距離必須在一定水平以上,而這降低了效率的改善。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如圖5所示,已經(jīng)研究了具有改進電極和阻擋肋的PDP。所述PDP具有一種構造,使得在各個放電單元中放電維持電極123的透明電極123a從總線電極123b成對地彼此面對延伸。為了減少鄰近放電單元之間串擾以及通過增加熒光體涂覆面積而增加發(fā)射效率的目的,要求PDP具有矩陣型阻擋肋125,其由彼此正交的垂直阻擋肋125a和水平阻擋肋125b形成。申請?zhí)枮?998-149771的日本專利特開描述了這種等離子顯示板。
具有上述構造的PDP如此運作,使得等離子放電發(fā)射在一對相對放電電極之間的維持區(qū)域中開始,并在邊緣附近擴散直到其散盡(extinct)。相應地,形成放電單元的部件的形狀特性對于維持放電具有很大的影響。特別地,引起維持放電的放電維持電極123和限定放電單元形狀的阻擋肋125的形狀很大程度地影響維持放電。
可是,上述放電維持電極123的形狀引起部分處于放電間隙中的強烈初始放電,并且如果局部地產(chǎn)生初始放電,則等離子放電不能有效地在放電單元內(nèi)擴散,并由此使得放電效率下降。
發(fā)明內(nèi)容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PDP,其中通過有效的電極布局和設計來降低擊穿電壓,通過改善中心處的局部放電來在放電單元的大面積上產(chǎn)生主要放電,并因此可以最大化發(fā)射效率。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等離子顯示板包括彼此相對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形成在第二基板上的地址電極;設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間的空間中以限定多個放電單元的阻擋肋;形成在各個放電單元中的熒光層;以及形成在第一基板上的放電維持電極,所述放電維持電極具有沿著與地址電極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以便在各個放電單元中形成相應對的總線電極,和從總線電極延伸至各個放電單元中以形成相向對的延伸電極。對應各個放電單元的一對放電維持電極在彼此相對的延伸電極之間形成了相互具有不同間距的第一間隙G1和第二間隙G2,并且所述第二間隙G2形成為比第一間隙G1長。
各個延伸電極具有一個端部,其具有第一寬度2α的較長延伸部分,以及具有第二寬度β的較短延伸部分。較長延伸部分之間的間距限定第一間隙,而較短延伸部分之間的間距限定比第一間隙長的第二間隙。所述第一和第二寬度滿足1.5≤α/β≤4。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間隙G2被形成在延伸電極的相對端部的中心之間,并且各個延伸電極能被形成得適合隨鄰近總線電極的其后端部遠離放電單元中心,在總線電極方向上的寬度變窄。
在于延伸電極的相對端的中心之間形成第二間隙G2的情況中,用于形成第一間隙G1的端部位于相對端的中心的兩側的每一側上,并且用于形成第一間隙G1的各個端部的寬度為α。
用于形成第一間隙G1的延伸電極端部和用于形成第二間隙G2的延伸電極端部之間的間距D,可被形成為處于10至30μm的范圍內(nèi)。
可以利用透明電極形成所述延伸電極。
此外,設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間的空間中的阻擋肋可限定除多個放電單元以外的非放電區(qū)域,并且所述非放電區(qū)域被形成在由通過相鄰放電單元中心的放電單元橫坐標與通過相鄰放電單元中心的放電單元縱坐標所圍繞的區(qū)域中。
所述非放電區(qū)域可被形成為具有由阻擋肋限定的單獨單元構造,并且各個放電單元可如下形成設置在地址電極方向上的其兩個端部隨著它們遠離放電單元中心而寬度變窄。
圖1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示意性實施例的PDP的部分分解透視圖;圖2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示意性實施例的PDP的部分平面圖;圖3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示意性實施例的PDP的單位放電單元的放大平面圖;圖4為常規(guī)PDP的部分分解透視圖;圖5為具有延伸電極和矩陣型阻擋肋構造的常規(guī)PDP的平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如圖1和2所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示意性實施例的等離子顯示板通常由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形成,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預定距離相分開并彼此相對。在基板10和20之間的空間中,由阻擋肋限定多個放電單元27R、27G、27B以引起等離子放電,并且放電維持電極12、13和地址電極21被分別形成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上。
詳細地,沿著與第一基板10相對的第二基板20的一個方向(圖中的X軸方向)形成多個地址電極21。所述地址電極21被形成為條形圖案并與相鄰地址電極21以預定的距離相分開,并同時彼此平行行進。電介質層23也被形成在設置有地址電極21的第二基板20上。所述電介質層23被形成在該基板的整個表面上以覆蓋所述地址電極21。應當注意到,盡管以上提及了條形的地址電極,但地址電極的形狀并不限制于該圖形并可以以各種方式予以形成。
阻擋肋25被設置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間的空間內(nèi),以便限定多個放電單元27R、27G、27B以及非放電區(qū)域26。優(yōu)選地,阻擋肋25被設置在形成于所述第二基板20上的電介質層23的頂面上。所述放電單元27R、27G、27B指定這樣的區(qū)域,即其中提供有放電氣體并且通過施加尋址電壓和放電維持電壓能夠產(chǎn)生氣體放電的區(qū)域。所述非放電區(qū)域26是這樣的區(qū)域,即未施加電壓而在其中不期望產(chǎn)生氣體放電(也就是照明)的區(qū)域。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非放電區(qū)域26被形成為具有至少比阻擋肋25的頂部寬度大的區(qū)域。
如圖2所示,由阻擋肋25限定的非放電區(qū)域26被形成在由放電單元橫坐標H和縱坐標V所圍繞的區(qū)域內(nèi),所述橫坐標和縱坐標通過每個放電單元27R、27G、27B的中心并分別與Y方向和X方向相一致。在一個實施例中,非放電區(qū)域位于相鄰橫坐標H和相鄰縱坐標V的中心處。區(qū)別而言,在一個實施例中,沿X方向彼此相鄰的每對放電單元27R、27G、27B與沿Y方向彼此相鄰的另一對放電單元27R、27G、27B具有公共的非放電區(qū)域26。本發(fā)明該實施例的非放電區(qū)域26被形成為具有由于阻擋肋而形成的單獨單元構造。
所述放電單元27R、27G、27B被形成為與在放電維持電極12、13方向上的相鄰放電單元共享至少一個阻擋肋,并且其被形成為適合設置在地址電極方向上(沿圖的X軸方向)的其兩端部隨著它們遠離放電單元27R、27G、27B中心而寬度(沿放電維持電極的方向,即沿圖的Y軸方向)逐漸變窄。也就是,參照圖1,放電單元27R、27G、27B中心處的寬度Wc比端部處寬度We大,并且端部處寬度We隨遠離放電單元27R、27G、27B的中心而變得更窄。沿本實施例的地址電極21方向的放電單元27R、27G、27B的兩個端部形成梯形,并相應地,各個放電單元27R、27G、27B的整體平面形狀為八邊形。
紅色(R)、綠色(G)和藍色(B)熒光體被分別涂覆在放電單元27R、27G、27B的內(nèi)部以形成熒光層29R、29G、29B。
形成在第一基板10上的放電維持電極12、13由總線電極12b、13b和延伸電極12a、13a所構成。所述總線電極12b、13b沿與地址電極21的方向相交的方向(圖中Y軸方向)以相應對的形式設置在各個放電單元27R、27G、27B中。所述延伸電極12a、13a從總線電極12b、13b以相向對的關系延伸至各個放電單元的內(nèi)部。所述延伸電極12a、13a具有引起放電單元27R、27G、27B內(nèi)部等離子放電的作用,并在一實施例中,它們可由透明電極的銦錫氧化物(ITO)所形成以便獲得所需的亮度??墒牵鲅由祀姌O并不限于此,其可由不透明的金屬電極形成。
參照圖2和3,對應各個放電單元27R、27G、27B的一對放電維持電極12、13形成彼此相對的延伸電極12a、13a之間的、相互具有不同間距的第一間隙G1和第二間隙G2。所述第二間隙G2被形成為比第一間隙G1長。所述延伸電極12a、13a在其端部中心各自具有凹部,并且在所述凹部的兩側形成凸部。相應地,短間隙的第一間隙G1被形成在彼此相對的一對延伸電極12a、13a的凸部處,而長間隙的第二間隙G2被形成在彼此相對的一對延伸電極12a、13a的凹部處。所述主要放電開始于第一間隙G1并在第二間隙G2上展開,并由此使得放電被擴散到整個放電單元27R、27G、27B中。
因為延伸電極12a、13a的第一間隙G1能夠在不降低孔徑比的情況下使相對延伸電極12a、13a的端部之間的距離接近,所以能夠降低放電所需電壓。所述第二間隙G2具有通過將放電集中在其中心處而穩(wěn)定放電的作用。
各個延伸電極12a、13a被如下形成隨鄰近總線電極12b、13b的其后端部遠離放電單元27R、27G、27B的中心,在總線電極12b、13b方向(圖中Y軸方向)上的寬度逐漸變窄。由于延伸電極12a、13a與總線電極12b、13b相連的部分幾乎沒有對放電效率產(chǎn)生貢獻,其寬度可形成得比端部的寬度更窄,以改善放電效率并確保了孔徑比。
參照圖3,將說明怎樣確定設計電極的最佳值。所述第一間隙G1形成在延伸電極12a、13a的較長延伸端部之間。各個延伸電極12a、13a具有朝第一間隙G1延伸的端部的左側和右側。如果延伸右側和左側的寬度為α,則形成第一間隙G1的右側和左側的總寬度為2α。第二、更大的間隙G2被形成在延伸電極12a、13a的較短延伸端部之間。如果延伸電極12a、13a的該較小延伸端部的寬度為β,則限定A=α/β。
用以形成第一間隙G1的延伸電極12a、13a的較長延伸端部與用于形成第二間隙G2的較短延伸端部之間的延伸距離限定為D。
A、α、β、D是影響放電特性的因素并根據(jù)以上所述予以限定。這些因素基于42英寸板變化,并且放電效率和誤放電次數(shù)已經(jīng)被測量出,如表1至表3所示。具體地,表1示出了當D=10μm時,隨數(shù)值A變化的放電效率和誤放電次數(shù)。表2示出了當D=20μm時的放電效率和誤放電次數(shù),而表3示出了當D=30μm時的放電效率和誤放電次數(shù)。所述放電效率由相對值表示,其中當數(shù)值A為2.5時,所述相對值變?yōu)?。誤放電次數(shù)是8×8放電單元中60幀誤放電次數(shù)的平均值。作為實驗,數(shù)值A從0.3變化至10。
表1
表5
表6
由表5、表6可知,感光體的表面溫度Td優(yōu)選為308.15K或308.15K以上、322.15K或322.15K以下,即35℃或35℃以上、50℃或50℃以下。在低溫下,有時對條紋狀缺陷的抑制不足,另一方面,如果溫度過高,則有時出現(xiàn)顯影劑熔結等弊端。
而且,在N/N環(huán)境中,改變感光體溫度Td進行40K耐刷試驗。同樣地在L/L、H/H各環(huán)境中改變感光體溫度Td進行40K耐刷試驗。結果為在圖像形成步驟之前,Td比各環(huán)境溫度高3deg或3deg以上時,特別是對條紋狀缺陷能夠獲得良好的抑制效果。其中,通過使Td在
表3
如表1所示,當數(shù)值D為10μm以及數(shù)值A處于1.5≤A≤4.1的范圍內(nèi)時,所述放電效率是適合的且?guī)缀鯖]有誤放電。
如表2所示,當數(shù)值D為20μm以及數(shù)值A處于1.4≤A≤4.1的范圍內(nèi)時,所述放電效率是適合的且?guī)缀鯖]有誤放電。
如表3所示,當數(shù)值D為30μm以及數(shù)值A處于1.2≤A≤4的范圍內(nèi)時,所述放電效率是適合的且?guī)缀鯖]有誤放電。
在各種情況中,如果數(shù)值A低于合適值,則用于形成短間隙的第一間隙G1的較長延伸端部的寬度減小,使得不能實現(xiàn)放電表面的均勻放電并且增加了誤放電的次數(shù)。如果數(shù)值A高于合適值,則用于形成長間隙的第二間隙G2的較短延伸端部的寬度減小,而很難使長間隙放電,進而降低放電效率。
因此,從表1至表3中計算出的A的公共最佳值處于1.5≤A≤4范圍內(nèi),并且如果數(shù)值A落入該范圍內(nèi),則能夠獲得設計的合適值,所述合適值具有獨立于數(shù)值D的高效率和誤放電減少的優(yōu)勢。
如上所述,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等離子顯示板中,對應各個放電單元的一對放電維持電極形成彼此具有不同距離的間隙G1和G2,并且優(yōu)化對應這些間隙的延伸電極端部的設計,由此改善了放電效率。
盡管本發(fā)明結合一些示意性實施例已經(jīng)詳細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但應當理解,本發(fā)明不限于所公開的示意性實施例,并相反地,意指涵蓋包括在所附權利要求中限定的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的各種修改和/或等價設置。
權利要求
1.一種等離子顯示板,包括彼此相對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并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地址電極;設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間以限定多個放電單元的阻擋肋;形成在各個放電單元中的熒光層;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放電維持電極,所述放電維持電極具有沿著與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以便在各個放電單元中形成相應對的總線電極,和從所述總線電極延伸至各個放電單元中以形成相向對的延伸電極,各個延伸電極具有一個端部,所述端部包含具有第一寬度2α的較長延伸部分和具有第二寬度β的較短延伸部分,其中延伸電極的各相向對中較長延伸部分之間的間距限定第一間隙,而延伸電極的各相向對中較短延伸部分之間的間距限定第二間隙,所述第二間隙比所述第一間隙長,以及其中所述第一寬度和所述第二寬度滿足1.5≤α/β≤4。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較短延伸部分接近所述延伸電極端部的中心。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較長延伸部分位于所述延伸電極端部的中心的兩側。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延伸電極的寬度隨著遠離所述放電單元的中心而變窄。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數(shù)值D被形成為處于10至30μm范圍內(nèi),其中D為各個延伸電極的所述較長延伸部分和所述較短延伸部分之間的間距。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延伸電極被形成為透明電極。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阻擋肋進一步限定非放電區(qū)域,所述非放電區(qū)域形成在由通過相鄰放電單元中心的放電單元橫坐標和沿著與所述放電單元橫坐標的方向相交的方向通過相鄰放電單元中心的放電單元縱坐標所圍繞的區(qū)域內(nèi)。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非放電區(qū)域被形成為具有由所述阻擋肋限定的獨立單元構造。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各個放電單元被形成為適合設置在所述地址電極的方向上的其兩個端部隨著它們遠離所述放電單元的中心而寬度變窄。
10.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第二間隙形成在所述延伸電極的相對端的中心之間。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第一間隙形成在所述中心的任一側上的兩個凸部之間,各個凸部的寬度等于α,并且其中所述兩個凸部構成所述較短延伸部分。
12.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延伸電極的寬度隨著遠離所述放電單元的中心而變窄。
全文摘要
一種等離子顯示板,包括其上形成有放電維持電極的第一基板,以及在其上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地址電極的相對第二基板?;逯g的阻擋肋限定了其中形成有熒光層的多個放電單元。所述放電維持電極具有在各個放電單元中形成相應對的總線電極,和從總線電極延伸至各個放電單元中以形成相向對的延伸電極。各個延伸電極具有一個端部,其包含具有第一寬度2α的較長延伸部分,以及具有第二寬度β的較短延伸部分。較長延伸部分之間的間距限定第一間隙,而較短延伸部分之間的間距限定比第一間隙長的第二間隙。所述第一和第二寬度滿足1.5≤α/β≤4。
文檔編號H01J17/49GK1622258SQ20041009741
公開日2005年6月1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1月28日
發(fā)明者禹錫均 申請人:三星Sdi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