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轉換葫蘆絲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民族樂器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在葫蘆空腔內部或外部或者在仿照葫蘆狀空腔內部或外部進行高低音域轉換演奏的內外轉換葫蘆絲。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流行演奏的傳統(tǒng)葫蘆絲結構,如圖12所示,由吹嘴8、葫蘆體40、主管21、右側附管22、左側附管31組成,主管21頂部設有一片簧片,主管21上設有七個音孔,自上而下為中音6孔、5孔、3孔、2孔、I孔及低音7孔、6孔和筒音低音5。右側附管22無簧片,無音孔。左側附管31上設有一個孔,出中音3,其頂部設有一片伴音簧片。
[0003]目前流行的葫蘆絲音域較窄,以筒音作5(讀sao,凡出現阿拉伯個位數字均念音樂簡譜唱名,下同)、第三孔作1(1 = F)的葫蘆絲為例(下同),低音至低音3,高音僅至中音6,使葫蘆絲這種音色優(yōu)美、老少咸宜的中國民族樂器演奏音域受限,僅能演奏所有歌曲的5%左右,這是該樂器的遺憾之處。
【發(fā)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內外轉換葫蘆絲,目的在于克服現有葫蘆絲音域不足之處,演奏音域可涵蓋所有歌曲,具體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構件主要由葫蘆體和音管構成;所述葫蘆體(40)的空腔內部或外部設置高低音域轉換部件、并在葫蘆體(40)安裝二至八支高低音不同的音管及附件;所述轉換部件包括轉換閥,分為內轉閥和外轉閥,設置在空腔內部即腔內轉換類的是內轉閥,設置在空腔外部音管之間的即腔外轉換類的是外轉閥;所述音管為主管(21)、高音附管(22)、低音附管(24)、多音管(51)、伴音附管(31);所述附件即吹嘴(8)和腳踏風箱。
[0005]所述腔內轉換類,是由葫蘆體(40)的空腔內由底板隔設為上部的轉換腔(9),下部的高低音域腔(10.1),上部的轉換腔(9)設置相應的轉換部件與音管室進氣口相接,下部的高低音域腔(10.1)隔設為音管室、音管間分別安裝各自的音管;所述腔外轉換類,音管直接置于葫蘆體(40)內,外轉閥設置在主管(21)與高音附管(22)、低音附管(24)或多音管(51)之間;
[0006]所述轉換腔內的設置包括轉換部件的內轉閥、底板及底板上設置的三至八個進氣孔;
[0007]所述高低音域腔設置的音管室、音管間分別為主管室(10.2)、高管室(11)、低管室(12)、多管室(10.3)和伴管間(13),主管室(10.2)、高管室(11)及其連通管(23)、低管室(12)、多管室(10.3)和伴管間(13)分別與高低音域腔(10.1)外部對應的音管通過底板設置的進氣孔連接;高低音域腔(10.1)隔設為二至八個音管室即多管室(10.3),并分別與之等同數量的二至八支音管(51-58)連接;
[0008]所述轉換閥包括內轉閥、外轉閥,二者均可進行二管一閥、三管二閥、四至八管的多閥即一管一閥的轉換演奏;所述內轉閥安裝在葫蘆體(40)腔內中,式樣較多,各式的相同結構是,主要由閥門(15.1)、閥桿(16)、閥鍵(17)、磁鐵(18)或彈簧(18.2)、防漏氣漏口水密封裝置(20)組成,通過觸動閥鍵(17),帶動閥桿(16)閥門(15.1),利用閥門(15.1)在不同音管進氣孔上的開閉進行轉換演奏,磁鐵(18)或彈簧(18.2)起恢復初始態(tài)的作用,其結構不同的是在進氣孔的排列走向上,有上下對應排列的如上托式,有左右橫向排列的如豎井式、三管轉換單閥獨孔式,有直線并列排列的如蹺蹺板式、天平式、口風琴鍵一管一閥式等;所述外轉閥安裝在葫蘆體(40)腔外的音管之間,由閥塞(15.2),閥桿(16)、閥鍵(17)、磁鐵(18)或彈簧(18.2)組成,閥桿(16)兩端各有一閥塞(15.2),運用各音管的按音孔(41)消音的特性,通過觸動閥鍵(17),帶動閥桿(16)、閥塞(15.2),在音管的按音孔上實現轉換演奏;
[0009]所述主管(21)無論是傳統(tǒng)式的,還是新發(fā)明的,均居各音管的中間,其頂部原設有一片簧片,原管壁自上而下設七個音孔,分別為反面中音6孔,正面中音5孔、3孔、2孔、I孔,正面低音7孔、低音6孔,筒音低音5 ;
[0010]所述高管(22)居主管右側,在頂部新設置一片高音簧片,管壁自上而下設五或六個音孔,分別為高音6孔、5孔、3孔、2孔、I孔、筒音中音7或高音6孔、5孔、3孔、2孔、I孔、中音7孔,筒音中音6 ;高管(22)通過連通管(23)延長,高管(22)最低音孔要比主管(21)低一音孔排列;
[0011]所述伴管(31) —般居主管左側,若屬于腔內轉換型,伴管間(13)由護音管或隔設的獨自空間構成,其中單支伴管(31)采用套在伴管簧片部分的護音管作為伴管間(13),其中多支伴管(31)采用隔斷壁(36)隔設的伴管間(13),伴管間(13)直接與轉換腔(9)直接連通;伴管(31)若屬于腔外轉換型,不設伴管間(13),直接置于葫蘆體(40)腔內;傳統(tǒng)式的伴管其頂部原設有一片簧片,原管壁或設一 3孔或一低音5孔。
[0012]所述轉換腔主要由轉換部件的內轉閥、底板及底板上設置的三至八個進氣孔和U型管(14.1)、閥管(14.2),以及轉換腔外部一至二個打氣孔分別為打氣孔一(19)、打氣孔二(29),其中打氣孔一 (19)接伴管間(13),打氣孔二 (29)接低管室(12);
[0013]所述腳踏風箱設有只可進氣不可泄氣裝置,用分導管開關分別控制通往伴管間即打氣孔一、低管室即打氣孔二的氣流,使伴管進行和旋伴奏、低管進行主旋律演奏;
[0014]所述主管(21)其頂部設有一片簧片,在傳統(tǒng)葫蘆絲主管低音6孔下面,有的型號增設低音2泛音孔,低音2泛音孔安裝開閉控制鍵;視型號需要增設4音孔;
[0015]所述低管(24)頂部設一片低音簧片,音孔自上而下排列;
[0016]所述伴管(31)為單支三音伴管,管頂端裝三片簧片,管體設三個音孔,各音孔均裝伴音孔鍵(38);
[0017]所述伴管(31)為四伴管組,四支伴管(31)各有一音孔;
[0018]所述多音管(51)分為腔內轉換的口風琴鍵一室一閥式或腔外轉換的一管一按音孔無閥式,腔內轉換的音管室二至八室、腔內或腔外轉換的音管二至八支;
[0019]所述簧片一部分采用無“泛音”簧片;
[0020]所述底板有二種形態(tài),一種為平板狀,另一種在安置倒置U型管(14.1)的進氣孔口處的周圍,為拱起的饅頭狀;
[0021]所述主管室(10.2)、高管室(11)、低管室(12)的進氣孔均設置內轉閥。
[0022]所述低管(24)音孔自上而下排列有三種類型:第一種設四孔,反面低音5、正面低音4、3、2、筒音低音I ;第二種設四個孔,反面低音3、正面低音2、1,倍低音7、筒音倍低音6 ;第三種設三個孔,依次為反面低音3、正面低音2、1、筒音倍低音7。
[0023]所述伴管(31)為四伴管組分AB兩組:A組為主和弦,分別出低音6、中音1、中音3、中音5等四個音;B組為下屬和弦,分別出中音2、4、6、高音I等四個音;四伴管組排在左邊的其低音6和中音2伴管音孔向上,排在右邊的其中音5和高音I音孔向下,排在中間的中音1、3管和中音4、6管,則各管正反兩面均設同音音孔;每個音孔均裝有伴音孔鍵,音孔向上的伴管為小調伴管組,音孔向下的伴管為大調伴管組,上下兩面的伴管組均設伴音孔聯鍵(38);伴管組每管還可另設按音孔(41),各孔須設組合塞子鍵(39)。
[0024]所述葫蘆體(40)安裝二至八支高低音不同的音管及附件構成I型至VII型七種類型、風格各異的內外轉換葫蘆絲,包括:1型腔內雙管轉換式內外轉換葫蘆絲、II型腔外雙管轉換外轉閥式內外轉換葫蘆絲、III型腔內三管轉換單閥獨孔式內外轉換葫蘆絲、IV型腔內與腔外三管轉換的二閥式內外轉換葫蘆絲、V型腔內三管轉換單閥加風箱式內外轉換葫蘆絲、VI型腔內三管轉換的三閥口風琴鍵式內外轉換葫蘆絲、VII型腔外多管轉換的一管一孔仿笙式內外轉換葫蘆絲。
[0025]多音管(51)排列結構有五種,一種是四管平排即中間部分為四伴管組,四伴管組兩側各兩支音管;第二種是四管上層二下層二排列,各層中間為四伴管組,四伴管組兩側各一支音管;第三種是五管上層三下層二排列,下層中間為四伴管組,四伴管組兩側各一支音管;第四種是七管上層三下層四排列,下層中間為四伴管組,四伴管組兩側各兩支音管;第五種是八管上層四下層四排列,上、下層中間為四伴管組,四伴管組兩側各兩支音管;多種結構使多音管(51)在仿照葫蘆狀空腔內部或外部進行高低音域轉換演奏。
[0026]所述內外轉換葫蘆絲的制作材料包括天然葫蘆、竹、硬雜木或紅木;合成材料的塑料、樹脂或玻璃鋼;金屬材料的白銅、黃銅或不銹鋼;也可在金屬材料上鍍金、銀、鋅或制景泰藍。
[0027]本實用新型內外轉換葫蘆絲與現有葫蘆絲相比具有如下優(yōu)點:①運用10手指基本不改變原演奏方法,使原演奏法的演奏者,可很快接受該新型產品及其演奏技巧;②重要的是葫蘆絲的音域寬了,增加了多至八支的音管,音域多達四個半八度。運用葫蘆腔內腔外轉換法、葫蘆體腔室間廳法、三管二閥法、三管單閥法、三管一閥加風箱奏主旋律法、一管一閥多管多閥法、恢復初始態(tài)法、轉換閥多原理多形態(tài)法、連通管護音管隔斷壁法、低一音孔排列法、單支伴音管三簧片三音孔法、四支伴音管組伴音孔聯鍵或組合塞子鍵法、閥桿套法、閥桿防水汽法、腳踏風箱法,使二至八支音管轉換演奏,豐富了葫蘆絲的表現力,大大拓寬了葫蘆絲演奏音域,使葫蘆絲具有演奏所有歌曲的能力,有了加入我國民樂隊的實力,該創(chuàng)意是葫蘆絲樂器的一個創(chuàng)新突破。
【附圖說明】
[0028]圖1是I型腔內雙管轉換的內外轉換葫蘆絲結構示意圖;
[0029]圖2是腳踏風箱結構示意圖;
[0030]圖3是II型腔外雙管轉換外轉閥內外轉換葫蘆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