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折迭式吉他的改良結構方面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于折迭后具有體積小不占空間而方便收放與攜帶的功效,而張開后具有可根據(jù)個人實際需要調整到最佳支撐方式以利于使用的功效的折迭式吉他改良結構。
背景技術:
一般練習用的吉他、靜音吉他或電吉他,因本身無需直接發(fā)出太大的聲音,所以琴身通常會舍棄掉用于產(chǎn)生共鳴擴音效果且體積龐大的共鳴箱,以供方便攜帶使用,而為了于使用時能利于支撐在身體上供利于彈奏,通常又會于琴身上設置有體積小重量輕的框形托架來取代原本體積大重量重的共鳴箱。
早期的框形托架利用可分離的方式組裝在該琴身的兩側,不使用時將兩托架拆下,而欲使用時再將兩托架裝上,而如此便常會發(fā)生拆下的兩托架需另外攜帶而造成攜帶不方便的問題,而且欲使用時也常發(fā)生找不到托架或組裝費時的問題。
因此,為改善上述的問題便有業(yè)者開發(fā)出一種折迭式吉他結構,如專利公開號為CN 203415224 U的“一種折迭式靜音吉他”專利所示,這種已知的折迭式吉他主要于琴體的兩側分別裝設有彎曲條狀形的兩托架,利用將該兩托架的端部分別可轉動地結合在琴體上的設計,當不使用時可將該兩托架相對折合到琴體的正前方與琴面呈垂直狀態(tài),進而減少掉一半的體積,以方便攜帶及收放,當欲使用時則可將該兩托架向外相對張開到琴體的兩側,以供便于支撐于身體上進行彈奏,因兩托架皆結合在琴體上所以不會有使用時找不到及組裝費時的問題。然而,現(xiàn)有技術的折迭式吉他在將該兩托架向前相對折合到琴體的正前方后,僅只能減少掉一半的體積,因此仍然具有相當大的體積而較占空間,所以仍存在著不利于攜帶及收放不便的問題。
而且,無論是早期可組合式框型托架或是現(xiàn)有技術中的可折迭式框型托架,其在張開后均會具有較大的體積,因此受限于框形結構的體積限制,演奏時便需要較大的空間,所以不利用于一般座位(如客運、火車)等較小空間彈奏。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折迭式吉他存在著折迭后仍然具有相當大的體積而不利于攜帶及收放,而且張開后具有較大的體積而不利于較小空間處彈奏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折迭式吉他改良結構,包括:
一琴體,呈長桿狀,其包含有一琴身、一琴頸、一琴頭及多個琴弦,所述琴身的正面設有一琴橋,所述琴頸的一端延伸自所述琴身,所述琴頭結合在所述琴頸的另一端,于所述琴頭上設有多個弦鈕,多個所述琴弦一端分別結合在所述多個弦鈕上,多個所述琴弦另一端經(jīng)過所述琴頸的正面而延伸到所述琴橋上;
一第一旋臂,呈長條狀,且能夠擺動地結合在所述琴體的背面,并使所述第一旋臂能夠擺動到所述琴體的背后呈平行重迭狀;以及
一第二旋臂,呈長條狀,且能夠擺動地結合在所述琴體的背面,并使所述第二旋臂能夠擺動到所述琴體的背后呈平行重迭狀。
較佳的,還包括有一拾音輸出器,所述拾音輸出器設于所述琴身之中,連接耳機及擴音裝置以將彈奏的聲音輸出及供使用者控制輸出的音量。
其中,所述第一旋臂朝向琴頭的一端為一第一對接端,所述第一對接端上具有一凹部,所述凹部利于撐住使用者的手臂,所述第二旋臂朝向所述第一旋臂的一端為一第二對接端,所述第二對接端上具有對應所述凹部形狀的一凸部,且使所述凸部恰可供相對嵌入所述凹部之中。
其中,所述凹部呈凹入狀的圓弧形、三角形或梯形的任一種形狀。
其中,所述凹部的上緣呈凸出狀,下緣呈缺槽狀,所述凸部的上緣呈缺槽狀,下緣呈凸出狀,且使所述凹部的上、下緣可分別與所述凸部的上、下緣能相對嵌接而呈上下交錯迭合的狀態(tài)。
其中,所述第一旋臂朝向所述琴頭的一端為一第一對接端,所述第二旋臂朝向所述第一旋臂的一端為一第二對接端,所述第一旋臂與所述第二旋臂折收到所述琴體的背后時,所述第一對接端與所述第二對接端之間維持一段距離。
較佳的,所述第一旋臂朝向所述琴頭的一端為一第一對接端,所述第二旋臂朝向所述第一旋臂的一端為一第二對接端,所述第一對接端與所述第二對接端的端面均呈凸弧面狀,使所述第一旋臂與所述第二旋臂折收到所述琴體的背后時,所述第一對接端與所述第二對接端相抵接。
其中,所述第一旋臂及所述第二旋臂均呈板狀,且兩長側邊形狀分別對應所述琴體相對應處的形狀,使所述第一旋臂與所述第二旋臂折收于所述琴體的背面時,從所述琴體的正面無法被看到。
其中,所述第一旋臂及所述第二旋臂分別能夠擺動地結合在所述琴身的背面。
其中,所述第一旋臂能夠擺動地結合在所述琴身的背面靠近琴尾處,所述第二旋臂能夠擺動地結合在所述琴身的背面遠離琴尾處。
較佳的,所述第一旋臂及所述第二旋臂分別利用兩結合模組將其結合在所述琴體的背面。
其中,每一所述結合模組包括一螺帽、一螺栓及一橡膠墊片,所述螺帽嵌設于所述琴體的背面之中,所述螺栓穿過所述第一旋臂或所述第二旋臂而螺鎖在所述螺帽之中,所述橡膠墊片被所述螺栓穿過而被夾壓在所述螺栓的頭部與所述第一旋臂或所述第二旋臂之間。
其中,所述第一旋臂上設有貫通的一第一穿孔供所述結合模組的螺栓穿過,于所述第一穿孔的外端具有較大內徑的一第一凹槽供容納所述結合模組的橡膠墊片及螺栓的頭部,所述第二旋臂上設有貫通的一第二穿孔供另一所述結合模組的螺栓穿過,于所述第二穿孔的外端具有較大內徑的一第二凹槽供容納另一結合模組的橡膠墊片及螺栓的頭部。
其中,每一所述結合模組包含多個螺帽、一螺栓及一橡膠墊片,多個所述螺帽間隔排列地嵌設于所述琴體的背面之中,所述螺栓穿過所述第一旋臂或第二旋臂而螺鎖在所述螺帽之中,所述橡膠墊片被所述螺栓穿過而被夾壓在所述螺栓的頭部與所述第一旋臂或第二旋臂之間,所述第一旋臂上設有貫通的一第一穿孔供所述結合模組的螺栓穿過,于所述第一穿孔的外端具有較大內徑的一第一凹槽供容納所述結合模組的橡膠墊片及螺栓的頭部,所述第二旋臂上設有貫通的一第二穿孔供另一結合模組的螺栓穿過,于所述第二穿孔的外端具有較大內徑的一第二凹槽可供容納另一結合模組的橡膠墊片及螺栓的頭部。
其中,所述第一旋臂上再間隔排列地設有多個第一穿孔及相對應的多個第一凹槽,以供使用者能選擇其中一個將所述結合模組的螺栓及橡膠墊片穿設及嵌設于其中,所述第二旋臂上再間隔排列地設有多個第二穿孔及相對應的多個第二凹槽,以供使用者能選擇其中一者將另一結合模組的螺栓及橡膠墊片穿設及嵌設于其中。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折迭式吉他改良結構,可由將該第一旋臂及該第二旋臂可擺動地結合在該琴體背面的結構設計,使該第一旋臂及該第二旋臂可折收到該琴體的背后呈平行重迭狀,以大幅縮小折收后的體積進而方便攜帶,而且當將該第一旋臂及該第二旋臂向外擺動張開時,更是可使其具有良好的支撐效果,而且該第一旋臂及該第二旋臂的角度更是可根據(jù)個人的身材及使用習慣調整到最佳的位置,以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另外,本發(fā)明的折迭式吉他在張開時,體積不大,因此彈奏時不會占用到較大的空間,而可有利于較小空間彈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折疊式吉他改良結構前側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折疊式吉他改良結構后側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折疊式吉他改良結構后側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折疊式吉他改良結構的組合剖面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折疊式吉他改良結構的結合模組處的局部剖面放大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折疊式吉他改良結構的張開狀態(tài)的立體動作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折疊式吉他改良結構的張開狀態(tài)的平面動作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折疊式吉他改良結構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折疊式吉他改良結構的凹部與凸部的第二種實施態(tài)樣;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折疊式吉他改良結構的凹部與凸部的第三種實施態(tài)樣;
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折疊式吉他改良結構的凹部與凸部的第四種實施態(tài)樣;
圖12為圖11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3為本實用新型的折疊式吉他改良結構的第一、二對接端的第二種實施態(tài)樣;
圖14為本實用新型的折疊式吉他改良結構的第一、二對接端的第三種實施態(tài)樣;
圖15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折疊式吉他改良結構的示意圖;
圖16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折疊式吉他改良結構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琴體 11琴身
110琴橋 12琴頸
13琴頭 130弦鈕
14琴弦
20第一旋臂 21第一對接端
210凹部 22第一穿孔
23第一凹槽
30第二旋臂 31第二對接端
310凸部 32第二穿孔
33第二凹槽
40結合模組 41螺帽
42螺栓 420頭部
43橡膠墊片
50拾音輸出器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折迭式吉他改良結構的第一實施例,其指出該折迭式吉他改良結構包括一琴體10、一第一旋臂20及一第二旋臂30,其中:
該琴體10,呈長桿狀,其包括有一琴身11、一琴頸12、一琴頭13及多個琴弦14,該琴身11的正面靠近琴尾處設有一琴橋110,該琴頸12的一端延伸自該琴身11,該琴頭13結合在該琴頸12的另一端,于該琴頭13上設有多個弦鈕130,該多個琴弦14一端分別結合在該多個弦鈕130上,另一端經(jīng)過該琴頸12的正面而延伸到該琴橋110上。
該第一旋臂20,呈長條板狀,且可擺動地結合在該琴身11的背面靠近琴尾處,該第一旋臂20的兩長側邊形狀對應該琴體10相對應處的形狀,使該第一旋臂20折收于該琴體10的背面時,由該琴體10的正面無法被看到。該第一旋臂20朝向琴頭13的一端為一第一對接端21,該第一對接端21形成有一凹部210,該凹部210呈凹弧面狀。
該第二旋臂30,呈長條板狀,且可擺動地結合在該琴身11的背面遠離琴尾處,該第二旋臂30的兩長側邊形狀對應該琴體10相對應處的形狀,使該第二旋臂30折收于該琴體10的背面時,從該琴體10的正面無法被看到。該第二旋臂30朝向該第一旋臂20的一端為一第二對接端31,該第二對接端31形成有對應該凹部210形狀的一凸部310,且使該凸部310恰可供相對嵌入該凹部210之中。
在第1~5圖中可看出,該第一旋臂20及該第二旋臂30與該琴身11之間分別利用兩結合模組40將其組接在一起。每一結合模組40包含有一螺帽41、一螺栓42及一橡膠墊片43。其中,該螺帽41嵌設于該琴身11的背面之中,該螺栓42穿過該第一旋臂20(或第二旋臂30)而螺鎖在該螺帽41之中,該橡膠墊片43被該螺栓42穿過而被夾壓在該螺栓42的頭部420與該第一旋臂20(或第二旋臂30)之間。該第一旋臂20(或第二旋臂30)上相對設有貫通的一第一穿孔22(或第二穿孔32)可供該螺栓42穿過,于該第一穿孔22(第二穿孔32)的外端具有較大內徑的一第一凹槽23(第二凹槽33)可供容納該橡膠墊片43及該螺栓42的頭部420。
如此,便可通過旋松該螺栓42而使該第一旋臂20及該第二旋臂30易于該琴身11上擺動,且當其擺動至定位時便可旋緊該螺栓42,以藉由該橡膠墊片43的彈力將該第一旋臂20及該第二旋臂30彈性固定在適當?shù)慕嵌取?/p>
在圖6~8中指出,可根據(jù)個人身材及習慣將該第一旋臂20及該第二旋臂30擺動定位于適當?shù)慕嵌龋允乖摰谝恍?0的凹部210可供支撐住使用者的手臂,使該第二旋臂30的一端支撐于腿上,以形成兩點支撐,以利于彈奏。當然,也可依實際需要再使第二旋臂30的另一端支撐于胸口處,以形成三點支撐,或再使琴尾支撐于另一腿以形成四點支撐,或完全不作支撐等,此各種支撐方式可根據(jù)個人需要做各種調整,而且其的調整形式及變化非常多,故不再一一加以贅述。
請再參閱圖9、10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折迭式吉他改良結構的凹部210與該凸部310的第二種與第三種實施態(tài)樣,其中指出該凹部210與該凸部310為可相對嵌合的三角形或梯形。當然,其也可為其他形狀,尤其是該凹部210與該凸部310也可相反設置,此均為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的簡單變化,故不再一一加以贅述。
請再參閱圖11、1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折迭式吉他改良結構的凹部210與該凸部310的第四種實施態(tài)樣,其中指出該凹部210的上緣呈凸出狀,下緣呈缺槽狀,該凸部310的上緣呈缺槽狀,下緣呈凸出狀,藉此使該凹部210的上、下緣可分別與該凸部310的上、下緣能相對嵌接而呈上、下交錯迭合的狀態(tài),以進一步增加對接狀態(tài)的緊密性。
請再參閱圖1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折迭式吉他改良結構的第一對接端21與第二對接端31的第二種實施態(tài)樣,其中指出該第一旋臂20與該第二旋臂30折收到該琴體10的背后時,該第一對接端21與該第二對接端31之間具有一段距離,藉此使第一旋臂20與第二旋臂30在擺動時不會相互干涉。
請再參閱圖1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折迭式吉他改良結構的第一對接端21與第二對接端31的第三種實施態(tài)樣,其中指出該第一對接端21與該第二對接端31的端面皆呈凸弧面狀,使該第一旋臂20與該第二旋臂30折收到該琴體10的背后時,該第一對接端21與該第二對接端31相抵接,如此也可使第一旋臂20與第二旋臂30在擺動時不會相互干涉。
請參閱圖1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折迭式吉他改良結構的第二實施例,其結構與上述實施例大致相同,差別僅在于第二實施例還包括有一拾音輸出器50,該拾音輸出器50設于該琴身11之中,可供連接耳機或擴音裝置以將彈奏的聲音輸出及讓使用者控制輸出的音量。
請參閱圖1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折迭式吉他改良結構的第三實施例,其結構與上述實施例大致相同,差別在于第三實施例的每一結合模組40包含有多個螺帽41分別間隔排列地嵌設于該琴身11的背面之中,該第一旋臂20(或該第二旋臂30)上分別間隔設有貫通的多個第一穿孔22(或第二穿孔32)可供該螺栓42穿過,于該第一穿孔22(或第二穿孔32)的外端具有較大內徑的一第一凹槽23(或第二凹槽33)可供容納該橡膠墊片43及該螺栓42的頭部420。如此,使用者便可根據(jù)身材或彈奏習慣選擇將該螺栓42穿過其中最適當?shù)囊坏谝淮┛?2(或第二穿孔32)而螺鎖于相對應適合的其中一螺帽41上,由此以增加使用者的適用范圍。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折迭式吉他改良結構,可藉由將該第一旋臂20及該第二旋臂30可擺動地結合在該琴體10背面的結構設計,使該第一旋臂20及該第二旋臂30可折收到該琴體10的背后呈平行重迭狀,甚至完全隱藏于該琴體10的背后,因此能大幅縮小折收后的體積以方便攜帶,而且當將該第一旋臂20及該第二旋臂30向外擺動張開時,更是可使其具有支撐效果,且該第一旋臂20及該第二旋臂30的角度更是可根據(jù)個人的身材及使用習慣調整到最佳的位置,以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尤其是,該第一旋臂20與該第二旋臂30相對的第一對接端21與第二對接端31的凹部210及凸部310的結構設計,更是可使該第一旋臂20及該第二旋臂30折收在該琴體10的背后時對合形成完整的整體,而且在該第一旋臂20及該第二旋臂30向外擺動張開時,更是可使該第一對接端21與該第二對接端31不會產(chǎn)生相互干涉的情形,特別是該凹部210更是可利于支撐使用者用于彈奏的手臂,以讓使用者能更輕松省力的彈奏。另外,本發(fā)明的折迭式吉他在張開時,體積不大,因此彈奏時不會占用到較大的空間,而可有利于較小空間彈奏。
以上所述僅為本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主張的權利范圍,凡其它未脫離本新型所揭示的精神所完成的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括在本新型的申請專利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