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鏡頭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成像鏡頭組,特別是指一種應用于電子產(chǎn)品上的小型化五片式成像鏡 頭組。
【背景技術】
[0002] 高畫質的小型攝影鏡頭已是當前可攜式電子產(chǎn)品的標準配備,又隨著網(wǎng)絡社群 的發(fā)展,越來越多人喜歡拍照或自拍后與別人分享,因此對于鏡頭拍攝角度的要求也越來 越大,如專利US8335043、US8576497使用2透鏡組,5~6片來達到大角度目的,然其畸變 (distortion)太大,透鏡組的總長度(TL)也太長。US8248713、US7446955則使用第一透鏡 為負屈折力,另組合3~4片有折射力的透鏡的方法來達大角度目的,但透鏡組的總長度也 都太長。US20130235463、US8390941則使用2片以上高折射材料,成本增加,且或使第二或 第三透鏡的透鏡屈折力(lens power)較小,將使其他透鏡負擔過多屈折力,導致公差變緊。
[0003] 因此,需要一種具大視角、高像素、高解析能力、短鏡頭長度又具有低材料成本及 低組裝公差感度的成像鏡頭組。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組,尤指一種具大視角、高像 素、高解析能力、短鏡頭長度又具有低材料成本及低組裝公差感度的五片式成像鏡頭組。
[0005]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組,包含有一光圈和一光學組,該光學 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 處為凸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至少一面為非球面;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 膠材質,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一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 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像側 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一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 凸面、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 表面皆具有一個以上反曲點;該光圈設置在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與被攝物之間;其中, 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D,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 面的最大有效徑為CA52,該第二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d2,該第三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d3,該 成像鏡頭組的最大視場角為F0V,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L, 該成像鏡頭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并滿足下列條件:
[0006] 0. 55 < TD/CA52 < 0. 73 ;
[0007] 20 < Vd3 - Vd2 < 40 ;
[0008] 80 < FOV < 100 ;
[0009] I. 0 < TL/ImgH < I. 6。
[0010] 當TD/CA52滿足上述條件時,有利于維持該成像鏡頭組的小型化,以搭載于輕薄 可攜式的電子產(chǎn)品上。
[0011] 當Vd3 - Vd2滿足上述條件時,使該成像鏡頭組的色差得以校正。
[0012] 當FOV滿足上述條件時,使該成像鏡頭組可具有適當?shù)妮^大視場角。
[0013] 當TL/ImgH滿足上述條件時,有利于維持該成像鏡頭組的小型化,以搭載于輕薄 可攜式的電子產(chǎn)品上。
[0014] 較佳地,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并滿足下列條件:
[0015] -5 < f2/f3 < -0. 65。藉此,有助于修正該成像鏡頭組像差。
[0016] 較佳地,該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7,該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 為R8,并滿足下列條件:1. I < R7/R8 < 4. 2。藉此,可有利于適當?shù)嘏渲玫谒耐哥R的正屈 折力,以降低系統(tǒng)對于誤差的敏感度,并使該成像鏡頭組的制造更為容易。
[0017] 較佳地,該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4,該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 為R5,并滿足下列條件:_0. 3 < R4/R5 < 7。藉此,可減少出射第二透鏡與入射第三透鏡角 度,降低組裝感度。
[0018] 較佳地,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并滿足下列條件: [0019] 〇· 5 < f3/f4 < 4. 7。藉此,可使第三、四透鏡的屈折力配置較為平衡,有利于該成 像鏡頭組敏感度的降低與高階像差的補正。
[0020] 較佳地,該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于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一透鏡與第二透 鏡于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并滿足下列條件:0. 8 < T34/T12 < 3。藉此,可以縮短鏡頭 組的總長度。
[0021] 較佳地,該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于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二透鏡與第三透 鏡于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于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并滿足 下列條件:〇. I < T34 - (T23+T45) < 1。藉此,可進一步縮短鏡頭組的總長度,以促進鏡頭 的小型化。
[0022] 較佳地,該第四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d4,該第五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d5,并滿足下 列條件:〇彡I Vd4_Vd5 I <10。藉此,可以更進一步修正鏡頭組的色差。
[0023] 較佳地,該成像鏡頭組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Π ,并滿足下列條 件:
[0024] I. 1 < Π/f < 3. 5。藉此,可以有效增加該成像鏡頭組的成像角度,進而使該成像 鏡頭組達到大角度范圍取景,又可適度負擔該成像鏡頭組的折射力,降低該成像鏡頭組組 裝敏感度。
[0025] 依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組,包含有一光圈和一光學組,該光 學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一 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一第三透鏡,具有屈 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 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一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 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物 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具有一個以上反曲點;該光圈設置在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與被攝物 之間;其中,該成像鏡頭組的整體焦距為f,該成像鏡頭組的入瞳孔徑為EPD,該成像鏡頭組 的最大視場角為F0V,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成像鏡頭 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并滿足下列條件:
[0026] I. 9 < f/EPD < 2. 45 ;
[0027] 80 < FOV < 100 ;
[0028] I. 0 < TL/ImgH < I. 6。
[0029] 當f/Ero滿足上述條件時,可以讓鏡頭組在較昏暗的照度拍攝時亦能得到較佳的 成像品質。
[0030] 當FOV滿足上述條件時,使該成像鏡頭組可具有適當?shù)妮^大視場角。
[0031] 當TL/ImgH滿足上述條件時,有利于維持該成像鏡頭組的小型化,以搭載于輕薄 可攜式的電子產(chǎn)品上。
[0032] 較佳地,該第一透鏡為塑膠材質,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藉此,該第一透鏡的 材質為塑膠,塑膠材質透鏡不僅有利于非球面透鏡的制作,更可有效降低生產(chǎn)成本;該第三 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藉此,可以使場曲得到適當?shù)难a正。
[0033] 較佳地,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并滿足下列條件:
[0034] -5 < f2/f3 < -0. 65。藉此,有助于修正該成像鏡頭組像差。
[0035] 較佳地,該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于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二透鏡與第三透 鏡于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于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并滿足 下列條件:〇. I < T34 - (T23+T45) < 1。藉此,可進一步縮短鏡頭組的總長度,以促進鏡頭 的小型化。
[0036] 較佳地,該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4,該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 為R5,并滿足下列條件:0. 3 < R4/R5 < 7。藉此,可減少出射第二透鏡與入射第三透鏡角 度,降低組裝感度。
[0037] 較佳地,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并滿足下列條件:
[0038] 0· 5 < f3/f4 < 4. 7。藉此,可使第三、四透鏡的屈折力配置較為平衡,有利于該成 像鏡頭組敏感度的降低與高階像差的補正。
[0039] 較佳地,該成像鏡頭組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Π ,并滿足下列條 件:
[0040] I. I < n/f < 3. 5。藉此,可以有效增加該成像鏡頭組的成像角度,進而使該成像 鏡頭組達到大角度范圍取景,又可適度負擔該成像鏡頭組的折射力,降低該成像鏡頭組組 裝敏感度。
[0041] 依據(jù)本發(fā)明又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組,包含有一光圈和一光學組,該光 學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一 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一第三透鏡,具有正 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像側表面 近光軸處為凸面;一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像側表面近光 軸處為凹面,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具有一個以 上反曲點;該光圈設置在該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與被攝物之間;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物側 表面至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D,該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徑為 CA52,該成像鏡頭組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Π ,該成像鏡頭組的最大視場角 為F0V,該第二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d2,該第三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d3,該第四透鏡的色散系 數(shù)為Vd4,該第五透鏡的色散系數(shù)為Vd5,并滿足下列條件:
[0042] 0. 55 < TD/CA52 < 0. 73 ;
[0043] I. I < fl/f < 3. 5 ;
[0044] 80 < FOV < 100 ;
[0045] 20 < Vd3 - Vd2 < 40 及 0 彡 I Vd4-Vd5 I < 10。
[0046] 當TD/CA52滿足上述條件時,有利于維持該成像鏡頭組的小型化,以搭載于輕薄 可攜式的電子產(chǎn)品上。
[0047] 當fl/f滿足上述條件時,可以有效增加該成像鏡頭組的成像角度,進而使該成像 鏡頭組達到大角度范圍取景,又可適度負擔該成像鏡頭組的折射力,降低該成像鏡頭組組 裝敏感度。
[0048] 當FOV滿足上述條件時,使該成像鏡頭組可具有適當?shù)妮^大視場角。
[0049] 當Vd3_Vd2及I Vd4_Vd5 I同時滿足上述條件時,使該成像鏡頭組的色差得以校 正。
[0050] 較佳地,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并滿足下列條件:
[0051] 〇· 5 < f3/f4 < 4. 7。藉此,可使第三、四透鏡的屈折力配置較為平衡,有利于該成 像鏡頭組敏感度的降低與高階像差的補正。
[0052] 較佳地,該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于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一透鏡與第二透 鏡于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并滿足下列條件:0. 8 < T34/T12 < 3。藉此,可以縮短鏡頭 組的總長度。
[0053] 較佳地,該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曲率半徑為R7,該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曲率半徑 為R8,并滿足下列條件:1. I < R7/R8 < 4. 2。藉此,藉此,可有利于適當?shù)嘏渲玫谒耐哥R的 正屈折力,以降低系統(tǒng)對于誤差的敏感度,并使該成像鏡頭組的制造更為容易。
[0054] 較佳地,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三透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