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方法及其治具,特別是涉及一種鏡頭遮光片取置方法及其治具。
背景技術:
現有鏡頭遮光片的取置方式是利用機器手臂逐一將各鏡頭遮光片(soma)取置于一承載盤內,不僅制程效率低,且由于鏡頭遮光片很薄,容易在取置過程中產生靜電而彼此重疊,導致疊料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其中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鏡頭遮光片取置方法,能夠一次取置多個鏡頭遮光片,以大幅提升制程效率。
本發(fā)明的其中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能夠一次取置多個鏡頭遮光片,以大幅提升制程效率。
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方法在一些實施態(tài)樣中,由一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執(zhí)行,該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具有多個頂針,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a)將一承載多個鏡頭遮光片的片材置于該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上,其中,該片材對應每一鏡頭遮光片的位置形成有多個穿針孔;及(b)所述頂針分別對應該片材的所述穿針孔并將所述鏡頭遮光片頂起,使所述鏡頭遮光片與該片材分離。
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方法在一些實施態(tài)樣中,該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包含一基座及一升降機構,該升降機構位于該基座下方并可相對于該基座上下移動,且該升降機構包括一平臺及分別設置于該平臺頂面的所述頂針;該步驟(a)是將該片材及承載于該片材上的所述鏡頭遮光片置于該基座上,該步驟(b)是將該升降機構的平臺上升使所述頂針分別穿過該片材的所述穿針孔,以將所述鏡頭遮光片頂起。
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方法在一些實施態(tài)樣中,該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包含一基座,該基座具有一頂面及分別設置于該頂面的所述頂針;該步驟(a)是將該片材及承載于該片材上的所述鏡頭遮光片置于 該基座上,使該基座的所述頂針分別穿過該片材的所述穿針孔并頂抵于對應的該鏡頭遮光片,該步驟(b)是將片材與該基座相接近,使所述頂針分別將所述鏡頭遮光片頂起。
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方法在一些實施態(tài)樣中,該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還包含一限位壓板,該限位壓板位于該基座上方并形成有多個通孔,該方法還包含于步驟(b)前執(zhí)行的步驟(c):該限位壓板朝該基座向下移動且壓抵于該片材,使所述鏡頭遮光片分別位于所述通孔內。
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方法在一些實施態(tài)樣中,該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還包含一限位壓板,該限位壓板位于該基座上方并形成有多個盲孔,該方法還包含于步驟(b)前執(zhí)行的步驟(c):該限位壓板朝該基座向下移動且壓抵于該片材,使所述鏡頭遮光片分別位于所述盲孔內。
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方法在一些實施態(tài)樣中,還包含于步驟(a)前執(zhí)行的步驟(d):制備承載所述鏡頭遮光片的該片材,其中,每一鏡頭遮光片是以黏性介質定位于該片材且覆蓋于對應的所述穿針孔。
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在一些實施態(tài)樣中,適用于取置多個承載于一片材上的鏡頭遮光片,該片材對應每一鏡頭遮光片的位置形成有多個穿針孔,該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具有:多個頂針,所述頂針分別對應該片材的所述穿針孔,當該片材與該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相接近時,所述頂針分別穿過所述穿針孔并將所述鏡頭遮光片頂起,使所述鏡頭遮光片與該片材分離。
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在一些實施態(tài)樣中,包含:一基座,及一升降機構。該基座用于放置該片材及承載于該片材上的所述鏡頭遮光片。該升降機構位于該基座下方且可相對于該基座上下移動,該升降機構包括一平臺及分別設置于該平臺頂面的所述頂針,當該升降機構之平臺上升時,所述頂針分別穿過該片材的所述穿針孔并將所述鏡頭遮光片頂起,使所述鏡頭遮光片與該片材分離。
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在一些實施態(tài)樣中,包含:一基座,該基座具有一頂面及分別設置于該頂面的所述頂針,該基座用于放置 該片材及承載于該片材上的所述鏡頭遮光片,且該基座的所述頂針分別對應該片材的所述穿針孔,當該片材與該基座之頂面相接近時,所述頂針分別穿過所述穿針孔并將所述鏡頭遮光片頂起,使所述鏡頭遮光片與該片材分離。
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在一些實施態(tài)樣中,還包含一限位壓板,該限位壓板位于該基座上方并形成有多個通孔,當該片材置于該基座上時,該限位壓板朝該基座向下移動且壓抵于該片材,使所述鏡頭遮光片分別位于所述通孔內。
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在一些實施態(tài)樣中,還包含一限位壓板,該限位壓板位于該基座上方并形成有多個盲孔,當該片材置于該基座上時,該限位壓板朝該基座向下移動且壓抵于該片材,使所述鏡頭遮光片分別位于所述盲孔內。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所述頂針分別穿過該片材的所述穿針孔并將所述鏡頭遮光片頂起,使所述鏡頭遮光片與該片材分離,由于該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能一次取置多個鏡頭遮光片,因此能大幅提升制程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一立體分解圖,說明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的一第一實施例及一承載多個鏡頭遮光片的片材;
圖2是一局部立體分解圖,說明該片材與其中一鏡頭遮光片的組裝關系;
圖3是一立體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的一基座用于放置該片材及承載于該片材上的所述鏡頭遮光片;
圖4是一立體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的一限位壓板壓抵于該片材;
圖5是一局部剖面?zhèn)仁緢D,說明該第一實施例的一升降機構的多個頂針分別對應該片材的多個穿針孔,且所述鏡頭遮光片分別位于該限位壓板的多個通孔內;
圖6是一局部剖面?zhèn)仁緢D,說明該第一實施例的該升降機構的所述頂針分別穿過該片材的所述穿針孔,以將所述鏡頭遮光片頂起,使所述鏡頭遮光片與該片材分離;
圖7是一立體分解圖,說明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的一第二實施例及一承載多個鏡頭遮光片的片材;
圖8是一立體圖,說明該第二實施例的一限位壓板壓抵于該片材;
圖9是一局部剖面?zhèn)仁緢D,說明該第二實施例的一升降機構的多個頂針分別對應該片材的多個穿針孔,且所述鏡頭遮光片分別位于該限位壓板的多個盲孔內;
圖10是一局部剖面?zhèn)仁緢D,說明該第二實施例的該升降機構的所述頂針分別穿過該片材的所述穿針孔,以將所述鏡頭遮光片頂起,使所述鏡頭遮光片與該片材分離;
圖11是一立體分解圖,說明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的一第三實施例及一承載多個鏡頭遮光片的片材;
圖12是一局部剖面?zhèn)仁緢D,說明該第三實施例的一基座的多個頂針分別對應該片材的多個穿針孔,且所述鏡頭遮光片分別位于該限位壓板的多個通孔內;
圖13是一局部剖面?zhèn)仁緢D,說明該第三實施例的該基座的所述頂針分別將所述鏡頭遮光片頂起,使所述鏡頭遮光片與該片材分離;
圖14是一立體分解圖,說明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的一第四實施例及一承載多個鏡頭遮光片的片材;
圖15是一局部剖面?zhèn)仁緢D,說明該第四實施例的的一基座的多個頂針分別對應該片材的多個穿針孔,且所述鏡頭遮光片分別位于該限位壓板的多個盲孔內;及
圖16是一局部剖面?zhèn)仁緢D,說明該第四實施例的該基座的所述頂針分別將所述鏡頭遮光片頂起,使所述鏡頭遮光片與該片材分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
在本發(fā)明被詳細描述之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1與圖2,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1之一第一實施例,適用于取置多個承載于一片材2上的鏡頭遮光片3,其中,該片材2對應每一鏡頭遮光片3的位置形成有四個穿針孔21,且該鏡頭遮光片 3是以兩黏性介質4定位于該片材2并覆蓋對應的所述穿針孔21,此外,該片材2還形成有兩個定位孔22,其作用將于后說明。該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1包含一基座11、一升降機構12,及一限位壓板13。
搭配參閱圖3,該基座11用于放置該片材2及承載于該片材2上的所述鏡頭遮光片3,且該基座11形成有多個穿孔111(見圖1)及兩定位柱112。該兩定位柱112向上凸伸并可供該片材2的該兩定位孔22穿設其中,使所述片材2及承載于該片材2上的所述鏡頭遮光片3皆定位于該基座11上,且該片材2的所述穿針孔21分別對應該基座11的所述穿孔111。
再參閱圖1,該升降機構12位于該基座11下方并可相對于該基座11上下移動,且該升降機構12包括一平臺121及多個分別設置于該平臺121頂面的頂針122,所述頂針122分別對應該基座11的所述穿孔111,換句話說,當該片材2置于該基座11上時,所述頂針122亦分別對應于該片材2的所述穿針孔21。
參閱圖3、圖4與圖5,該限位壓板13位于該基座11上方并形成有多個通孔131及兩定位貫孔132。當該片材2置于該基座11上且該限位壓板13壓抵于該片材2時,所述通孔131分別對應于該片材2上的所述鏡頭遮光片3,使所述鏡頭遮光片3分別位于所述通孔131內,且該兩定位貫孔132分別穿過該基座11的該兩定位柱112,以準確將該限位壓板13定位于該基座11上。
以下說明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1執(zhí)行的一種鏡頭遮光片取置方法,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首先,參閱圖2,制備承載所述鏡頭遮光片3的該片材2。也就是說將所述鏡頭遮光片3彼此排列于該片材2上,且將每一鏡頭遮光片3以靜電或真空方式吸附或其他黏著技術吸附或黏著于該片材2并覆蓋對應的所述穿針孔21,特別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還以兩黏性介質4,例如黏膠,將每一鏡頭遮光片3加強定位于該片材2。由于所述鏡頭遮光片3彼此間隔排列于該片材2上,因此不會有疊料的問題;再者,每一鏡頭遮光片3的反面是有附著黏性介質4,因而能夠區(qū)分出每一鏡頭遮光片3的正面與反面。在本實施例中,每一鏡頭遮光片3是對應四個穿針孔21,但其對應的數量也可為三個或五個以上,并 不以此為限。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每一鏡頭遮光片3的形狀是呈圓環(huán)狀,但其形狀也可為圓形、方形或多邊形等其他的形狀,并不以本實施例所揭露的態(tài)樣為限。需說明的是,本實施例承載所述鏡頭遮光片3的片材2為一單一片體,但該片材2也可呈卷狀的結構,也就是說多個單一片體相連結而成的結構,其同樣能夠應用在本發(fā)明的鏡頭遮光片取置方法,且還能加快供料的編程。
接著,參閱圖3,將承載多個鏡頭遮光片3的該片材2置于該基座11上,使該片材2的該兩定位孔22分別穿過該基座11的該兩定位柱112。
然后,參閱圖4與圖5,將該限位壓板13朝該基座11向下移動并壓抵于該片材2,且該限位壓板13的該兩定位貫孔132亦分別穿過該基座11的該兩定位柱112,使所述鏡頭遮光片3分別位于所述通孔131內。
再來,參閱圖6,該升降機構12之平臺121上升,并帶動所述頂針122分別穿過該基座11的所述穿孔111以及該片材2的所述穿針孔21,進而將所述鏡頭遮光片3頂起,使所述鏡頭遮光片3與該片材2分離,以利于后續(xù)的取置作業(yè)。由于該限位壓板13壓抵于該片材2,因此當所述頂針122向上頂抵所述鏡頭遮光片3時,所述鏡頭遮光片3受到向上的力而該片材2則受到向下的力,如此能使所述鏡頭遮光片3更順利地由該片材2的表面分離。通過上述的取置方法,本發(fā)明能夠一次取置多個鏡頭遮光片3,以大幅提升制程效率。
特別要說明的是,由于頂起后的所述鏡頭遮光片3的背面皆附著有黏性介質4,因此在后續(xù)組裝于鏡頭(未圖式)的過程中,可以暫時借由黏性介質4來定位于鏡頭上,以避免鏡頭遮光片3的位置在組裝過程中受到移動。
參閱圖7、圖8與圖9,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1之一第二實施例與該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惟,在該第二實施例中,該限位壓板13是形成有多個盲孔133,因此,當該片材2置于該基座11上,且該限位壓板13壓抵于該片材2時,所述鏡頭遮光片3是分別位于所述盲孔133內。接著,參閱圖10,所述頂針122分別將所述鏡頭遮光片3頂入所述盲孔133內,如此一來,當該限位壓板13翻轉而使 所述盲孔133朝上時,即可取得所述鏡頭遮光片3的反面。反觀該第一實施例,如圖6所示,由于所述鏡頭遮光片3是被頂入所述通孔131內,因此有助于取得所述鏡頭遮光片3的正面。由上述可知,本發(fā)明借由限位壓板13的通孔131或盲孔133之設計,有助于順利取置所述鏡頭遮光片3的正面或反面,以利于后續(xù)的組裝制程。
參閱圖11、圖12與圖13,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1之一第三實施例與該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惟,在該第三實施例中,該基座11具有一頂面110及多個分別設置于該頂面110的頂針122,該基座11用于放置該片材2及承載于該片材2上的所述鏡頭遮光片3,且該基座11的所述頂針122分別對應該片材2的所述穿針孔21。
以下說明該第三實施例的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1所執(zhí)行的一種鏡頭遮光片取置方法。參閱圖11,首先,將承載所述鏡頭遮光片3的片材2置于該基座11上,使該基座11的所述頂針122分別穿過該片材2的所述穿針孔21并頂抵于對應的該鏡頭遮光片3。參閱圖12與圖13,接著,該限位壓板13朝該基座11向下移動并壓抵于該片材2,使所述鏡頭遮光片3分別位于所述通孔131內,且該限位壓板13將該片材2往下壓,當該片材2與該基座11之頂面110相接近時,所述頂針122分別將所述鏡頭遮光片3頂起,使所述鏡頭遮光片3與該片材2分離。
參閱圖14、圖15與圖16,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1之一第四實施例與該第三實施例大致相同,惟,在該第四實施例中,該限位壓板13是形成有多個盲孔133,因此,當該片材2置于該基座11上,且該限位壓板13壓抵于該片材2時,所述鏡頭遮光片3是分別位于所述盲孔133內。然后參閱圖16,該限位壓板13將該片材2往下壓,當該片材2與該基座11之頂面110相接近時,所述頂針122分別將所述鏡頭遮光片3頂入所述盲孔133內,如此即可順利取置所述鏡頭遮光片3。
綜上所述,通過本發(fā)明鏡頭遮光片取置治具1所執(zhí)行的鏡頭遮光片取置方法,能夠一次取置多個鏡頭遮光片3,可以大幅提升制程效率;再者,由于所述鏡頭遮光片3彼此是間隔排列于該片材2上,因此不會有疊料的問題,且每一鏡頭遮光片3的反面是有附著黏性介質 4,因而能便于區(qū)分出每一鏡頭遮光片3的正面與反面;另外,由于頂起后的所述鏡頭遮光片3的背面皆附著有黏性介質4,因此在后續(xù)組裝于鏡頭的過程中,可以暫時借由黏性介質4來定位于鏡頭上,避免鏡頭遮光片3的位置受到移動,以利于組裝,故確實能達成本發(fā)明之目的。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fā)明實施的范圍,即凡依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fā)明專利涵蓋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