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背光單元和顯示裝置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2695984閱讀:149來源:國知局
背光單元和顯示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論述了一種背光單元和包括該背光單元的顯示裝置。根據實施例,一種光產生裝置包括:光源器件的陣列,該光源器件的陣列布置在第一層上并包括第一光源器件和第二光源器件,該第一光源器件和第二光源器件被構造成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發(fā)射光,該第一光源器件和第二光源器件中的至少一個光源器件包括:具有限定腔體的傾斜內壁的殼體、布置在所述腔體中并構造成用于產生光的發(fā)光二極管、以及被填充在所述腔體中的至少一種材料;反射層,該反射層布置在所述第一層上并構造成用于反射從所述光源器件發(fā)射的光;以及第二層,該第二層覆蓋所述光源器件和反射層。
【專利說明】背光單元和顯示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涉及一種背光單元和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由于諸如超薄輪廓、重量輕、W及低功耗等的優(yōu)良特性,液晶顯示器已廣泛用于各 種領域中,包括筆記本電腦市場和顯示器市場。


【發(fā)明內容】

[000引技術問題
[0004] 液晶顯示器包括液晶顯示面板和背光單元,背光單元將光提供給液晶顯示面板。 液晶顯示面板透射由背光單元提供的光并調整該光的透射率,從而顯示圖像。
[0005] 取決于光源的位置,背光單元可W分類為邊緣式背光單元和直下式背光單元。在 邊緣式背光單元中,光源布置在液晶顯示面板的側面,并且,導光板布置在液晶顯示面板的 背面并將從液晶顯示面板的側面發(fā)射的光引導到液晶顯示面板的背面。在直下式背光單元 中,光源布置在液晶顯示面板的背面,并且,從光源發(fā)射的光可W直接提供到液晶顯示面板 的背面。
[0006] 上述光源的示例可W包括電致發(fā)光巧L)器件、冷陰極英光燈(CCFL)、熱陰極英光 燈(HCFL)、W及發(fā)光二極管(LED)。LED具有低的功耗和高的發(fā)光效率。
[0007] 問題解決方案
[0008] 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諸如直下式背光單元的背光單元和具有該直下 式背光單元的顯示裝置。
[0009]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光產生裝置,該光產生裝置包括一個或多個光源器件, 每個光源器件均包括諸如L邸等的發(fā)光單元,該光產生裝置能夠用在背光單元或其它裝置 中,并且它解決了與【背景技術】相關聯(lián)的局限性和缺點。
[0010] 根據一實施例,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光產生裝置,其包括;光源器件的陣列,該光源 器件的陣列布置在第一層上并包括第一光源器件和第二光源器件,該第一光源器件和第二 光源器件被構造成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發(fā)射光,該第一光源器件和第二光源器件中的至少 一個光源器件包括具有限定腔體的傾斜內壁的殼體、布置在所述腔體中并構造成用于產生 光的發(fā)光二極管、W及被填充在所述腔體中的至少一種材料;反射層,該反射層布置在所 述第一層上并構造成用于反射從所述光源器件發(fā)射的光;W及第二層,該第二層覆蓋所述 光源器件和反射層,其中,從所述殼體的所述內壁延伸的線和與第一光源器件的發(fā)光二極 管的發(fā)光表面垂直的線形成第一夾角0 1 ;將第一光源器件的表面上的中點和第二光源器 件的表面上的中點相連的線與從第一光源器件的發(fā)光表面垂直地延伸的線形成第二夾角 0 2,并且該第一夾角0 1和第二夾角0 2之差在0°至大約78。的范圍內。
[0011] 根據實施例,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顯示面板,該顯示面板被構造 成用于顯示圖像;W及背光單元,該背光單元被構造成用于將光供應給顯示面板,并且該背 光單元包括多個光產生塊,所述多個光產生塊中的至少一個光產生塊包括;光源器件的陣 列,該光源器件的陣列布置在第一層上并包括第一光源器件和第二光源器件,該第一光源 器件和第二光源器件被構造成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發(fā)射光,該第一光源器件和第二光源器 件中的至少一個光源器件包括具有限定腔體的傾斜內壁的殼體、布置在所述腔體中并構造 成用于產生光的發(fā)光二極管、W及被填充在所述腔體中的至少一種材料;反射層,該反射層 布置在所述第一層上并構造成用于反射從所述光源器件發(fā)射的光;W及第二層,該第二層 覆蓋所述光源器件和反射層,其中,從所述殼體的所述內壁延伸的線和與第一光源器件的 發(fā)光二極管的發(fā)光表面垂直的線形成第一夾角01;將第一光源器件的表面上的中點和第 二光源器件的表面上的中點相連的線與從第一光源器件的發(fā)光表面垂直地延伸的線形成 第二夾角0 2,并且該第一夾角0 1和第二夾角0 2之差在0°至大約78。的范圍內。
[0012]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0013] 根據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和顯示裝置能夠減少不可達區(qū)域的光的亮度。
[0014] 而且,該背光單元提供了具有均勻亮度的光。可W防止該背光單元的預定區(qū)域中 的光的亮度增大或減小。
[0015] 此外,還可W提高該背光單元的生產率。而且,更換操作容易進行,并且節(jié)約了零 件更換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 圖1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顯示裝置;
[0017] 圖2和圖3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一示例性構造;
[0018] 圖4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整個區(qū)域中的、除了光源的形成區(qū)域 W外的區(qū)域的橫截面形狀;
[0019] 圖5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二示例性構造;
[0020] 圖6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H示例性構造;
[0021] 圖7至圖14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四示例性構造;
[0022] 圖15至圖18示出了形成在根據第四示例性構造的背光單元中的第一圖案的位 置;
[0023] 圖19至圖22示出了形成在根據第四示例性構造的背光單元中的第一圖案的形 狀;
[0024] 圖23和圖24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五示例性構造;
[0025] 圖25和圖26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六示例性構造;
[0026] 圖27至圖36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走示例性構造;
[0027] 圖37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反射層和光源之間的位置關系;
[0028] 圖38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多個光源的結構;
[0029] 圖39至圖41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正面形狀;
[0030] 圖42至圖48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多個光源的結構;
[0031] 圖49至圖58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八示例性構造;
[0032] 圖59至圖66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九示例性構造;
[0033] 圖67和圖68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十示例性構造;
[0034] 圖69至圖79是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十一示例性構 造;并且
[00巧]圖80是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構造的橫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6] 圖1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顯示裝置。
[0037] 如圖1所示,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可W包括;顯示面板110、 背光單元200、蓋130、底板135、驅動器140、W及后殼150。
[0038] 顯示面板110是圖像顯示元件并且可W包括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12,該第 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12彼此相對地定位并彼此附接,在它們之間插入有液晶層。盡管 未示出,但多條掃描線和多條數(shù)據線可W在第一基板111(也稱為薄膜晶體管(TFT)陣列基 板)上W矩陣的形式彼此交叉,由此限定多個像素。每個像素均可W包括能夠導通和切斷 信號的薄膜晶體管W及與該薄膜晶體管連接的像素電極。
[0039] 與每個像素相對應的紅(R)、綠似和藍做彩色濾光片和黑點矩陣可定位在也稱 為彩色濾光片基板的第二基板112上。該黑點矩陣可W包圍R、G和B彩色濾光片并且可W 覆蓋諸如掃描線、數(shù)據線W及薄膜晶體管等的非顯示元件。覆蓋該R、G和B彩色濾光片和 黑點矩陣的透明公共電極可W定位在第二基板112上。
[0040] 印刷電路板(PCB)可W通過諸如柔性電路板和卷帶式承載封裝(TC巧的連接構件 而連接到顯示面板110的至少一側,并且在模塊化工藝中,顯示面板110可W緊密附接到底 板135的背面。
[0041] 當響應于從口驅動電路113通過每個掃描線傳輸?shù)拈_/關信號而導通由該掃描線 選擇的薄膜晶體管時,數(shù)據驅動電路114的數(shù)據電壓通過數(shù)據線被傳輸?shù)较鄬南袼仉?極,并且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由于像素電極和公共電極之間的電場而改變。因此,具有上述 結構的顯示面板110通過調節(jié)由于液晶分子排列方向的變化而引起的透射率差異來顯示 圖像。
[0042] 背光單元200可W將來自顯示面板110背面的光提供給顯示面板110。背光單元 200可W包括光學組件123和位于該光學組件123上的多個光學片125。稍后將詳細描述 背光單元200。
[0043] 顯示面板110和背光單元200可W利用蓋130和底板135來形成一個模塊。位于 顯示面板110正面的所述蓋130可W是頂蓋,并且可W具有覆蓋該顯示面板110的上表面 及側表面的矩形框架形狀。通過使蓋130的前表面敞口,可W顯示由顯示面板110實現(xiàn)的 圖像。
[0044] 位于背光單元200背面的底板135可W是底蓋,并且可W具有矩形板的形狀。當 顯示面板110和背光單元200形成一個模塊時,底板135可W用作顯示裝置100的基礎元 件。
[0045] 驅動器140可W由驅動器底座145定位在底板135的一個表面上。驅動器140可 W包括驅動控制器141、主板142、W及供電單元143。該驅動控制器141可W是時序控制 器,并且控制所述顯示面板110的每個驅動電路的操作時序。主板142將場同步信號、行同 步信號、W及RGB分辨率信號傳輸?shù)津寗涌刂破?41。供電單元143將電力施加到顯示面板 110和背光單元200。驅動器140可W由后殼150覆蓋。
[0046] 圖2和圖3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一示例性構造。如圖 2和圖3所示,根據第一示例性構造的背光單元200可W包括第一層210、多個光源220、第 二層230、W及反射層240。
[0047] 多個光源220可W形成在第一層210上,并且第二層230可W形成在第一層210 上W覆蓋該些光源220。
[0048] 第一層210可W是其上安裝多個光源220的基板。在第一層210上可W形成有電 極圖案,該電極圖案將光源220連接到用于供電的適配器。例如,在第一層210上可W形成 有用于將光源220連接到適配器的碳納米管電極圖案。
[0049] 第一層210可W由聚對苯二甲酸己二醇醋(PET)、玻璃、聚碳酸醋(PC)或娃形成。 第一層210可W是其上安裝多個光源220的印刷電路板,并且可W形成為薄膜的形式。
[0050] 光源220可W是發(fā)光二極管(LED)芯片或者是具有至少一個發(fā)光二極管芯片的發(fā) 光二極管封裝,但它也可W是其它類型。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將把發(fā)光二極管封裝作為光 源220的示例來描述。
[0051] 基于L邸封裝的發(fā)光表面所面向的方向,構成光源220的L邸封裝可W分為頂發(fā) 光式LED封裝和側發(fā)光式LED封裝。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可W使用頂發(fā)光式LED封裝和 側發(fā)光式L邸封裝中的至少一種來構成光源220,在頂發(fā)光式Lm)封裝中,發(fā)光表面向上形 成,而在側發(fā)光式LED封裝中,發(fā)光表面朝著側面形成。
[0052] 如果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使用側發(fā)光式L邸封裝來作為光源220,則每個光源220 均可具有位于其側面的發(fā)光表面并且可W在橫向方向(即第一層210或反射層240的延伸 方向)上發(fā)射光。因此,通過減少光源220上形成的第二層230的厚度"e",可W實現(xiàn)背光 單元200的超薄輪廓。結果,可W實現(xiàn)顯示裝置100的超薄輪廓。
[0053] 光源220可W由發(fā)射紅光、綠光、藍光等的至少一種彩色光的彩色L邸或者由發(fā)射 白光的白色L邸構成。另外,彩色LED可W包括紅光LED、藍光LED、W及綠光LED中的至少 一種。在實施例的技術范圍內,可W不同地改變發(fā)光二極管的發(fā)光和布置。
[0054] 第二層230透射由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并且同時擴散由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從而允 許光源220將光均勻提供給顯示面板110。第二層230包封(完全覆蓋)第一層210上的 多個光源220。
[00巧]反射層240位于第一層210上并且反射由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反射層240可W形 成在第一層210的除了光源220的形成區(qū)域W外的區(qū)域中。反射層240反射從光源220發(fā) 射的光并且再次反射從第二層230的邊界處全反射的光,從而使該光擴散得更廣。反射層 240是能夠對入射光或其一部分進行反射的層。
[0056] 反射層240可W包含作為反射材料的、金屬和金屬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種。例如,反 射層240可W包含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屬或金屬氧化物,例如鉛(A1)、銀(Ag)、金(Au)、W及 二氧化鐵(Ti〇2)。在該種情況下,可W通過將該金屬或金屬氧化物沉積或涂覆在第一層210 上或者通過將金屬墨印刷在第一層210上來形成反射層240。該沉積方法可W使用熱沉積 法、蒸鍛法、或者諸如姍射法的真空沉積法。該涂覆方法或印刷方法可W使用凹印涂覆法或 絲網印刷法。
[0057] 第一層210上的第二層230可W由能夠透光的材料、例如娃或丙帰酸樹脂形成。其 它材料也可用于該第二層230。例如,可W使用各種類型的樹脂。此外,第二層230可W由 具有大約1. 4至1. 6的折射率的樹脂形成,從而,通過擴散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而使背光單 元200具有均勻的亮度。例如,第二層230可W由從W下項組成的組中選出的任一種材料 形成;聚對苯二甲酸己二醇醋(PET)、聚碳酸醋(PC)、聚丙帰、聚己帰、聚苯己帰、聚環(huán)氧樹 月旨(polyepow)、娃、壓克力等。
[0058] 第二層230可W包含具有粘附性的聚合物樹脂,W便牢固而緊密地附接到光源 220和反射層240。例如,第二層230可W包含諸如不飽和聚醋、甲基丙帰酸甲醋、甲基丙帰 酸己醋、甲基丙帰酸異下醋、甲基丙帰酸正下醋、甲基丙帰酸正下基甲醋、丙帰酸、甲基丙帰 酸、甲基丙帰酸輕己醋、甲基丙帰酸輕丙醋、丙帰酸輕己醋、丙帰醜胺、輕甲基丙帰醜胺、甲 基丙帰酸縮水甘油醋、丙帰酸己醋、丙帰酸異下醋、丙帰酸正下醋、丙帰酸2-己基己基醋聚 合物、共聚物或H元共聚物的丙帰酸樹脂、氨醋樹脂、環(huán)氧樹脂、H聚氯胺樹脂等。
[0059] 通過在形成有光源220及反射層240的第一層210上涂布液體樹脂或凝膠型樹脂 并使其固化,可W形成第二層230。替代地,也可通過如下方式來形成第二層230 ;先將樹脂 涂布并部分地固化在支撐片上,然后將該樹脂附到第一層210。
[0060] 在第二層230上可W形成有擴散板245, W向上擴散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擴散板 245可W直接附接到第二層230,或者可W利用單獨的粘附構件而附接到第二層230。
[0061] 可W調節(jié)具有上述結構的背光單元200的厚度W及構成該背光單元200的各個部 件的厚度,W便有效地利用被提供給顯示面板110的光。
[0062] 更具體地,背光單元200的總厚度"a"可W是大約1. 7mm至3. 5mm,例如是大約 2. 8mm。構成該背光單元200的第一層210的厚度"b"可W是大約0. 2mm至0. 8mm,例如是大 約0. 5mm。第一層210上的反射層240的厚度"C"可W是大約0. 02mm至0. 08mm,例如是大 約0. 05mm。此外,布置在第一層210上的光源220的厚度"d"可W是大約0. 8mm至1. 6mm, 例如是大約1. 2mm。覆蓋光源220的第二層230的厚度"e"可W是大約0. 8mm至2. 4mm,例 如是大約1. 3mm。第二層230上的擴散板245的厚度"f"可W是大約0. 7mm至1. 3mm,例如 是大約1. 0mm。
[0063] 隨著第二層230的厚度"e"增加,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可W擴散得更廣。因此,背 光單元200可W將具有均勻亮度的光提供給顯示面板110。另一方面,隨著第二層230的厚 度"e"增加,第二層230中吸收的光量可能增加。因此,背光單元200提供給顯示面板110 的光的亮度可能整體上減少。
[0064] 因此,第二層230的厚度"e"可W等于光源220的厚度"d",或者可W小于或等于 光源220的厚度"d"的1. 5倍,W便背光單元200能夠在不過多地降低亮度的情況下、將具 有均勻亮度的光提供給顯示面板110。
[0065] 圖4示出了背光單元200的整個區(qū)域中的、除了光源220的形成區(qū)域(光源220 所處的位置)W外的區(qū)域(即,未形成有光源220的區(qū)域,其中不存在光源220的橫截面形 狀。
[0066] 如圖4所示,背光單元200可W具有如下結構;其中,反射層240覆蓋第一層210 的未形成有光源220的區(qū)域中的上表面。例如,反射層240可W形成在第一層210上,并且 在與光源220的形成位置相對應的位置處可W具有多個孔,光源220可W插入在該些孔中。 光源220可W從反射層240的該些孔中向上突出并且可W由第二層230覆蓋。
[0067] 圖5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二示例性構造。在該第二示例性構 造中,可W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表示與在該背光單元的第一示例性構造中描述的結構和部 件相同或等同的結構和部件,并且將簡要地進行進一步的描述或者可W完全省略。
[0068] 如圖5所示,多個光源220可W安裝在第一層210上,并且第二層230可W布置在 第一層210上。反射層240可W形成在第一層210和第二層230之間,更具體地,形成在第 一層210的上表面上。
[0069] 第二層230可W包括多個散射顆粒231。散射顆粒231可W對入射光進行散射或 折射,由此,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擴散得更廣。
[0070] 散射顆粒231可W由其折射率與第二層230的形成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W便散 射或折射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更特別地,散射顆粒231可W由其折射率比形成第二層 230的丙帰酸樹脂或娃基樹脂大的材料形成。例如,散射顆粒231可W由聚甲基丙帰酸甲 醋(PMMA)/苯己帰共聚物(M巧、聚甲基丙帰酸甲醋(PMMA)、聚苯己帰(P巧、娃、二氧化鐵 (Ti〇2)、W及二氧化娃(Si〇2)、或者它們的組合而形成。此外,散射顆粒231可W由其折射 率比第二層230的形成材料小的材料形成。例如,可W通過在第二層230中產生氣泡來形 成散射顆粒231。其它材料也可用于該第二層230。例如,可W使用各種聚合物材料或無機 顆粒來形成該些散射顆粒231。
[0071] 在第二層230的頂部上可W布置有光學片250。光學片250可W包括至少一個棱 鏡片251和/或至少一個擴散片252。在該種情況下,構成該光學片250的多個片可W彼此 不分離,而使彼此附接。因此,由于光學片250的上述結構,可W減小該光學片250的厚度 或減小背光單元200的厚度。
[0072] 光學片250的下表面可W緊密地附著到第二層230,而光學片250的上表面可W緊 密地附著到顯示面板110的下表面,即,下側偏光板140。
[0073] 擴散板252可W對入射光進行擴散,由此防止來自第二層230的光局部集中。因 此,擴散片252可W進一步使光的亮度均勻。此外,棱鏡片251可W聚集來自擴散片252的 光,由此允許該光垂直地入射在顯示面板110上。
[0074] 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構成光學片250的棱鏡片251和擴散片252中的至少一個 可W省去。光學片250還可W包括除了棱鏡片251和/或擴散片252之外的其它功能層。 [00巧]反射層240可W在與光源220的形成位置相對應的位置處包括多個孔(未示出), 并且,反射層240下方的第一層210上的光源220可W插入在該些孔中。
[0076] 在該種情況下,光源220向下插入到反射層240的該些孔中,并且每個光源220的 至少一部分可W從反射層240的上表面突出。因為使用了光源220分別插入到反射層240 的該些孔中的結構來構造所述背光單元200,所W能夠進一步提高第一層210和反射層240 之間的固定強度。
[0077] 圖6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H示例性構造。在第H示例性構造 中,可W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表示與在第一和第二示例性構造中描述的結構和部件相同或 等同的結構和部件,并且將簡要地進行進一步的描述或者可W完全省略。
[0078] 如圖6所示,背光單元200的多個光源220中的每一個光源220均具有位于其側 面的發(fā)光表面,并且每個光源220均能在橫向方向(例如第一層210或反射層240延伸的 方向)上發(fā)射光。
[0079] 例如,可W使用側發(fā)光式L邸封裝來構成所述多個光源220。結果,能夠克服光源 220被誤認為屏幕上的熱點的問題,并且能夠使背光單元200變薄。此外,由于減小了第二 層230的厚度"e",所W能夠實現(xiàn)顯示裝置100的超薄輪廓。
[0080] 在該種情況下,光源220可W發(fā)射關于第一方向x(如箭頭所示)具有例如90°至 150°的預定取向角a的光。在下文中,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的方向被指示為第一方向X。
[0081] 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從光源220向上發(fā)射光并通過在第二層230上形成圖案來 擴散該光,因此背光單元200能夠發(fā)射具有均勻亮度的光。
[0082] 圖7至圖14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多個示例的背光單元的第四示例性構造。在第四 示例性構造中,可W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表示與在第一至第H示例性構造中描述的結構和 部件相同或等同的結構和部件,并且將簡要地進行進一步的描述或者可W完全省略。
[0083] 圖7至圖14所示的光源220能夠W與圖6相同的方式、從光源220的側面沿橫向 方向發(fā)射光。例如,光源220也可W從光源220的頂部發(fā)射光。
[0084] 如圖7所示,在包括光源220的背光單元200的第二層230的頂部上可W形成有 包括多個第一圖案232的圖案層。更具體地,該圖案層的多個第一圖案232可W在與光源 220的形成位置(即,光源220所處的位置)相對應的位置處形成在第二層230上。
[0085] 例如,形成在第二層230的頂部上的第一圖案232可W是能夠反射從光源220發(fā) 射的至少一部分光的圖案。
[0086] 第二層230上的第一圖案232可W防止與光源220鄰近的區(qū)域中的光的亮度增 力口,因此背光單元200可W提供具有均勻亮度的光。
[0087] 換言之,第一圖案232在與光源220的形成位置相對應的位置處形成在第二層230 上并且選擇性地反射從光源220向上發(fā)射的光,從而減小與光源220鄰近的區(qū)域中的光的 亮度。由第一圖案232反射的光可W在橫向方向上擴散。
[0088] 更具體地,從光源220向上發(fā)射的光被第一圖案232在橫向方向上擴散,同時被反 射圖案232向下反射。由第一圖案232反射的光被反射層240在橫向方向上再次擴散,并 同時被向上反射。換言之,第一圖案232可W反射100%的入射光。替代地,第一圖案232 也可僅反射該入射光的一部分并且可W透過一部分入射光。該樣,第一圖案232可W控制 經由第二層230和第一圖案232的光的傳輸。結果,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可W在橫向方向 和其它方向W及向上方向上廣泛地擴散,因此背光單元200可W發(fā)射具有均勻亮度的光。
[0089] 第一圖案232可W包括諸如金屬的反射材料。例如,第一圖案232可W包括具 有90%或更高反射率的、諸如鉛、銀W及金等的金屬。例如,第一圖案232可W由能夠透過 10 %或更少入射光并且反射90 %或更多入射光的材料形成。
[0090] 在該種情況下,可W通過沉積或涂覆上述金屬來形成第一圖案232。作為另一種方 法,可W根據預定的圖案、使用含有上述金屬的反射墨(例如,銀墨)通過印刷工藝來形成 第一圖案232。
[0091] 此外,第一圖案232可W具有亮度高的顏色,例如,接近于白色的顏色,W提高第 一圖案232的反射效果。更具體地,第一圖案232可W具有其亮度比第二層230高的顏色。
[0092] 第一圖案232可W包含金屬氧化物。例如,第一圖案232可W包括二氧化鐵 (Ti〇2)。更具體地,可W根據預定的圖案、通過印刷含有二氧化鐵(Ti〇2)的反射墨來形成第 一圖案232。
[0093] 如圖7至圖10所示,在與光源220的位置相對應的位置處形成第一圖案232可W 包括如下兩種情況;即,如圖7所示,第一圖案232的中間部分與光源220的對應于該第一 圖案232的中間部分相一致;W及,如圖8至圖10所示,第一圖案232的中間部分并非必須 與對應的光源220的中間部分一致,而是錯開預定距離。
[0094] 如圖8所示,第一圖案232的中間部分可W不與光源220的對應于該第一圖案232 的中間部分相一致。
[0095] 例如,當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并非面朝向上方向,而是面朝橫向方向,且因此從光 源220沿橫向方向發(fā)射光時,隨著從光源220的側面發(fā)射的光在圖8的箭頭所示的方向上 行進通過第二層230,從光源220的側面發(fā)射的光的亮度可能減少。因此,與光源220的發(fā) 光表面直接相鄰的第一區(qū)域中的光可W比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周圍的區(qū)域中的光具有更 大亮度。與該發(fā)光表面的相反方向相鄰的第二區(qū)域中的光可W比第一區(qū)域中的光具有更小 亮度。因此,可W通過在來自光源220的光的發(fā)射方向上移動來形成第一圖案232。換言 之,第一圖案232的中間部分可W形成在相對應的光源220的中間部分朝著發(fā)光方向(稍 微)偏離的位置處。
[0096] 如圖9所示,第一圖案232可W形成在比圖8所示的第一圖案232更加朝著發(fā)光 方向偏離的位置處。換言之,圖9中的第一圖案232的中間部分與相對應的光源220的中 間部分之間的距離可W比圖8中的第一圖案232的中間部分與相對應的光源220的中間部 分之間的距離長。例如,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可W與第一圖案232的左端部重疊。
[0097] 如圖10所示,第一圖案232可W形成在比圖9所示的第一圖案232更加朝著發(fā)光 方向偏離的位置處。換言之,第一圖案232的形成區(qū)域可W不與相對應的光源220的形成 區(qū)域重疊。因此,第一圖案232的左端部可W與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隔開預定距離。
[0098] 如圖11所示,第一圖案232可W形成在第二層230內。在該種情況下,第一圖案 232的中間部分可W形成為與對應的光源220的中間部分相一致,或者能夠W與圖8至圖 10相同的方式形成在與相對應的光源220的中間部分朝著發(fā)光方向偏離的位置處。
[0099] 如圖12所示,第一圖案232可W制造成片的形式。在該種情況下,可W在第二層 230上形成包括多個第一圖案232的圖案層。
[0100] 例如,在多個第一圖案232通過印刷工藝等而形成在透明膜260的一個表面上從 而形成圖案層之后,包括透明膜260的該圖案層可W堆疊在第二層230上。更具體地,可W 在透明膜260上印刷出多個點來形成第一圖案232。
[0101] 如圖13所示,多個第一圖案232可W形成在圖3所示的擴散板245的一個表面上。 在該種情況下,第一圖案232可W覆在擴散板245的一個表面上,并且擴散板245可W形成 在第二層230上使得該第一圖案232接觸第二層230。
[0102] 與圖13不同的是,如圖14所示,多個第一圖案232可W形成在透明膜260的一個 表面上,并且,其上形成有第一圖案232的透明膜260可W堆疊在第二層230上。
[0103] 在透明膜260和第二層230之間可W形成有第一空氣層238a。第一空氣層238a 的折射率大致為1,并且可W不同于第二層230的折射率和透明膜260的折射率。因此,第 一空氣層238a可W有效擴散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
[0104] 此外,在透明膜260和第二層230之間可W形成有粘附層239。粘附層239可W將 透明膜260附接到第二層230。此外,粘附層239可W在透明膜260和第二層230之間提供 間隙,從而有助于形成第一空氣層238a。
[0105] 擴散板245可W位于透明膜260上。因為擴散板245具有硬板的形狀,所W擴散 板245可W用作其它功能層的支撐件并且可W擴散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盡管未示出,但 擴散板245可W包括多個珠狀部化eads)。擴散板245可W利用該些珠狀部來散射入射光, 從而防止光集中在預定部分中。
[0106] 隨著第一圖案232的形成區(qū)域的百分比增大,開口率(aperture ratio)可能減 小。因此,背光單元200提供給顯示面板110的光的整體亮度可能降低。該開口率可W表 示第二層230的沒有被第一圖案232占據的區(qū)域的大小。
[0107] 因此,包括第一圖案232的該圖案層的開口率可W大于或等于70%,W防止由于 提供給顯示面板110的光的亮度過多減小而引起的圖像質量惡化。目P,第二層230的被第 一圖案232占據的面積的百分比小于或等于第二層230的總面積的30%。
[0108] 圖15至圖18示出了形成在根據第四示例性構造的背光單元中的第一圖案的布 置。盡管該些圖是頂視平面圖,但為了圖示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僅示出了第一圖案232和光 源220。如上所述,第一圖案232可W形成在與光源220相對應的位置處。
[0109] 如圖15所示,第一圖案232可W在相對應的光源220的形成位置周圍具有圓或圓 環(huán)形狀,或者具有楠圓形狀。其它形狀和尺寸也可用于該第一圖案232。第一圖案232的中 間部分能夠W與圖8至圖10相同的方式形成在從相對應的光源220的中間部分、朝著發(fā)光 方向稍微偏離的位置。
[0110] 與圖15中的第一圖案232相比,如圖16所不,其第一圖案232可W沿發(fā)光方向 (例如,圖15中的X軸方向)移動。因此,第一圖案232的中間部分可W形成在從相對應的 光源220的中間部分、朝著發(fā)光方向偏離預定距離的位置處。
[0111] 如圖17所示,第一圖案232可W比圖16所示的第一圖案232更加朝著發(fā)光方向 移動。因此,光源220的形成區(qū)域的一部分可W與第一圖案232的形成區(qū)域重疊。
[0112] 如圖18所示,第一圖案232可W比圖17所示的第一圖案232更加朝著發(fā)光方向 移動,并且它因此可W位于光源220的形成區(qū)域之外。因此,光源220的形成區(qū)域可W不與 第一圖案232的形成區(qū)域重疊。
[0113] 圖19至圖22示出了各個第一圖案232的各種形狀。在圖19至圖22中,第一圖案 232可W由多個點或多個區(qū)域構成,并且每個點或每個區(qū)域均可包含反射材料,例如金屬或 金屬氧化物。
[0114] 如圖19所示,第一圖案232可W在光源220的形成位置周圍具有圓或圓環(huán)形狀。 也可W使用諸如菱形的其它形狀。隨著第一圖案232從第一圖案232的中間部分234朝著 向外方向延伸,第一圖案232的反射率可W減小。隨著第一圖案232從中間部分234朝著 向外方向延伸,第一圖案232的反射率可W逐漸減小,因為;隨著第一圖案232從中間部分 234朝著向外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圖案232的材料的反射率或者點的數(shù)量減少了。
[0115] 此外,隨著第一圖案232從中間部分234朝著向外方向延伸,開口率或光的透射率 可W增大。因此,光源220的形成位置(更具體地,第一圖案232的與光源220的中間部分 相對應的中間部分234)可W具有最大的反射率(例如,大部分光不能透過具有最大反射率 的中間部分234)和最小的透射率或最小的開口率。結果,可W更有效地防止當光集中在光 源220的形成區(qū)域中時產生的熱點。
[0116] 例如,第一圖案232的與光源220重疊的中間部分的開口率可W小于或等于5%, W防止熱點的產生。
[0117] 在構成第一圖案232的多個點233中,隨著第一圖案232從中間部分234朝著向外 方向延伸,相鄰的點233之間的距離可W增大。因此,如上所述,隨著第一圖案232從中間 部分234朝著向外方向延伸,第一圖案232的開口率或透射率可W增大,同時第一圖案232 的反射率減小。
[0118] 如圖20所示,第一圖案232可W具有楠圓形形狀。第一圖案232的中間部分234 可W與相對應的光源220的中間部分一致。替代地,第一圖案232的中間部分234也可不 與相對應的光源220的中間部分一致。換言之,第一圖案232的中間部分234能夠W與圖8 至圖10中相同的方式形成在從相對應的光源220的中間部分、朝著一個方向(例如,相對 應的光源220的發(fā)光方向)偏離的位置處。
[0119] 在該種情況下,隨著第一圖案232從第一圖案232的與光源220的中間部分相對 應的部分237朝著向外方向延伸,第一圖案232的反射率可W減小或者第一圖案232的透 射率可W增大。目P,第一圖案232的部分237可W位于從第一圖案232的中間部分234沿一 個方向偏離的位置處。第一圖案232的部分237可W具有最大的反射率或最小的透射率。
[0120] 如圖21和圖22所示,第一圖案232可W在光源220的形成位置周圍具有長方形 或矩形形狀。隨著第一圖案232從其中間部分朝著向外方向延伸,第一圖案232的反射率 可W減小并且透射率或開口率可W增大。
[0121] 圖21和圖22所示的第一矩形圖案232可W與圖19和圖20所示的第一圖案232 具有相同的特性。例如,第一圖案232的與光源220重疊的中間部分的開口率可W小于或 等于5%,W防止熱點的產生。
[0122] 此外,如圖21和圖22所示,在構成第一圖案232的多個點233中,隨著第一圖案 232從其中間部分朝著向外方向延伸,相鄰的點233之間的距離可W增大。
[0123] 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第一圖案232被構造成包括如圖19至圖22所示的多個點。 然而,也可使用其它構造。第一圖案232可W具有任何構造,只要隨著第一圖案232從其中 間部分朝著向外方向延伸,第一圖案232的反射率減小并且第一圖案232的開口率或透射 率增大。
[0124] 例如,隨著第一圖案232從其中間部分朝著向外方向延伸,可W減少反射材料(例 如金屬或金屬氧化物)的集中度。因此,第一圖案232的反射率可W減小,并且第一圖案 232的開口率或透射率可W增大。結果,可W減小與光源220鄰近的區(qū)域中的光的集中。
[0125] 圖23和圖24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五示例性構造。在第五示 例性構造中,可W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表示與在第一至第四示例性構造中描述的結構和部 件相同或等同的結構和部件,并且將簡要地進行進一步的描述或者可W完全省略。
[0126] 如圖23所示,第一圖案232可W具有朝著光源220突出的凸出形狀。例如,第一 圖案232可W具有與半圓類似的形狀。第一圖案232的橫截面形狀可W具有朝著光源220 突出的楠圓形狀或半圓形狀。
[0127] 具有凸出形狀的第一圖案232能夠W各種角度來反射入射光。因此,第一圖案232 可W通過更廣地擴散由光源220發(fā)射的光來使從第二層230向上發(fā)射的光的亮度均勻。 [012引第一圖案232可W包括如上所述的諸如金屬或金屬氧化物的反射材料。例如,通 過利用凹雕方法在第二層230的頂部形成圖案,然后用反射材料填充該凹雕圖案,可W形 成第一圖案232。替代地,也可W通過如下方式來在第二層230的頂部上形成第一圖案232 ; 目P,將該反射材料印刷在膜狀片上或者將珠狀物或金屬顆粒附到該膜狀片,然后將該膜狀 片壓制到第二層230上。
[0129] 除了圖23所示的與半圓類似的形狀之外,第一圖案232的橫截面形狀可W具有朝 著光源220突出的各種形狀。例如,如圖24所示,第一圖案232的橫截面形狀可W具有朝 著光源220突出的H角形形狀。在該種情況下,第一圖案232可W具有棱錐形狀或棱柱形 狀。
[0130] 圖25和圖26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六示例性構造。在第六示 例性構造中,可W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表示與在第一至第五示例性構造中描述的結構和部 件相同或等同的結構和部件,并且將簡要地進行進一步的描述或者可W完全省略。
[0131] 參考圖25,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可W由第二層230擴散并可W向上發(fā)射。此外,第 二層230能夠包括多個散射顆粒231,W散射或折射該向上發(fā)射的光,從而使該向上反射的 光的亮度更均勻。
[0132] 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在第二層230的頂部上可W布置有第H層235。第H層235 可W由與第二層230相同的材料或不同的材料形成,并且可W通過擴散從第二層230向上 發(fā)射的光來提高背光單元200的光的亮度均勻性。
[0133] 第H層235可W由其折射率與形成第二層230的材料的折射率相同或不同的材料 形成。例如,當?shù)贖層235由其折射率比第二層230大的材料形成時,第H層235能夠更廣 地擴散從第二層230發(fā)射的光。相反,當?shù)贖層235由其折射率比第二層230小的材料形 成時,則能夠提高從第二層230發(fā)射并且在第H層235的底部上反射的光的反射率。因此, 第H層235可W允許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容易地沿著第二層230行進。
[0134] 第H層235也可W包括多個散射顆粒236。在該種情況下,第H層235的散射顆粒 236的密度可W比第二層230的散射顆粒231的密度更高。
[0135] 如上所述,因為第H層235包括其密度比第二層230的散射顆粒231大的散射顆 粒236,所W第H層235能夠更廣地擴散從第二層230向上發(fā)射的光,從而使從背光單元 200發(fā)射的光的亮度更均勻。
[0136] 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參照圖7至圖19說明的第一圖案232可W形成在第二層 230和第H層235之間,或者形成在第二層230和第H層235中的至少一個內。
[0137] 如圖25所示,在第H層235的頂部上可W形成有另一圖案層。第H層235上的該 圖案層可W包括多個第二圖案265。
[013引第H層235的頂部上的第二圖案265可W是能夠反射從第二層230發(fā)射的至少一 部分光的反射圖案。因此,第二圖案265可W使從第H層235發(fā)射的光的亮度均勻。
[0139] 例如,當從第H層235向上發(fā)射的光集中在預定部分中并且在屏幕上被觀察為具 有高亮度的光時,第二圖案265可W形成在與第H層235的頂部的該預定部分相對應的區(qū) 域中。因此,第二圖案265可W通過減少該預定部分中的光的亮度來使背光單元200發(fā)射 的光的亮度均勻。
[0140] 第二圖案265可W由二氧化鐵(Ti02)形成。在該種情況下,從第H層235發(fā)射的 光的一部分可W被從第二圖案265向下反射,并且,從第H層235發(fā)射的該光的其余部分可 W透射。
[0141] 如圖26所示,第二層230的厚度hi可W小于光源220的高度h3。因此,第二層 230可W覆蓋光源220的下側部分的一部分,而第H層235可W覆蓋光源220的上側部分的 一部分。
[0142] 第二層230可W由具有高粘附強度的樹脂形成。例如,第二層230的粘附強度可 W大于第H層235。因此,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可W牢固地附到第二層230,并且,光源220 的發(fā)光表面與第二層230之間可W不形成空間。
[0143] 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第二層230可W由具有高粘附強度的娃基樹脂形成,而第 H層235可W由丙帰酸樹脂形成。在該種情況下,第二層230的折射率可W大于第H層235 的折射率,并且第二層230和第H層235中的每一個均可W具有大約為1. 4至1. 6的折射 率。此外,第H層235的厚度h2可W小于光源220的高度h3。
[0144] 圖27至圖36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走示例性構造。在 第走示例性構造中,可W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表示與在第一至第六示例性構造中描述的結 構和部件相同或等同的結構和部件,并且將簡要地進行進一步的描述或者可W完全省略。
[0145] 如圖27所示,其上設有光源220的第一層210上的第二層230可W包括朝著第一 層210凹陷的凹陷部237。凹陷部237可W位于兩個相鄰的光源220之間。換言之,第二 層230可W在兩個相鄰的光源220之間呈凹狀地凹陷。此外,凹陷部237的兩個末端可W 分別從與凹陷部237相鄰的兩個光源220隔開預定距離。
[0146] 如上,當?shù)诙?30包括凹陷部237時,可W增大第二層230和其它層(例如,光 學片)之間的接觸面積。因此,可W提高第二層230和其它層之間的粘附強度。結果,可W 提高背光單元200的結構穩(wěn)定性。此外,因為第二層230的凹陷部237可W增大第二層230 和其它層之間的接觸面積,所W即使使用相對少量的粘合劑,也可W充分確保第二層230 和其它層之間的粘附強度。因此,可W減小背光單元200的厚度。
[0147] 可W充分減小第二層230的厚度,W減小背光單元200的總厚度。另一方面,第二 層230可W形成在光源220上W保護該些光源220免受外部沖擊??紤]到上面的描述,可W 在光源220上形成薄的第二層230, W保護該些光源220免受外部沖擊,同時減小背光單元 200的總厚度。因此,第二層230的位于凹陷部237中的最小厚度tl可W大于第二層230 的與光源220相對應的位置處的厚度t2。
[014引當使用了側發(fā)光式光源220時,第二層230的凹陷部237進一步擴散通過第二層 230傳輸?shù)墓?,并且可W改善該背光單元的光學特性。
[0149] 如圖28所示,相對于第一層210 W預定角度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可W到達第二層 230的凹陷部237。到達凹陷部237的光可W被該凹陷部237反射。被該傾斜的凹陷部237 反射的光能夠W相當大的角度入射在反射層240上,并且可W被反射層240再次反射。換 言之,被反射層240反射的光能夠W相對大的角度到達第二層230的表面,然后穿過第二層 230。因此,第二層230的凹陷部237可W提高光效率。
[0150] 第二層230的凹陷部237的最小厚度可W變化。例如,如圖29所示,第二層230的 位于凹陷部237區(qū)域處的最小厚度tl (即,凹陷部237的最小厚度tl)可W比光源220的 從反射層240測量算起的高度h4大了 Ah4。在該種情況下,可W容易地執(zhí)行用于形成該凹 陷部237的工藝。換言之,考慮到凹陷部237的簡單形成工藝,優(yōu)選使凹陷部237的最小厚 度tl大于光源220的從反射層240測量算起的高度h4。
[0151] 替代地,如圖30所示,第二層230的位于凹陷部237中的最小厚度tl可W比光源 220的從反射層240測量算起的高度h4小了 Ah5。在該種情況下,凹陷部237可W朝著反 射層240反射從側發(fā)光式光源220的側面發(fā)射的光,從而改善光特性。
[0152] 替代地,如圖31所示,第二層230的位于凹陷部237中的最小厚度tl可W小于光 源220的從反射層240測量算起的高度h4,并且可W小于第二層230的在與光源220相對 應的位置處的厚度t2。在該種情況下,可W進一步增強由凹陷部237進行的光的反射,因此 可W進一步改善光特性。
[0153] 替代地,如圖32所示,凹陷部237的一部分可W與光源220重疊。例如,凹陷部 237的兩個末端Pl和P2可W分別定位在與凹陷部237相鄰的兩個光源220上。在該種情 況下,可W進一步改善光特性。
[0154] 下面將描述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用于形成凹陷部237的方法。
[0巧引如圖33(a)所示,可W將光源220安裝在第一層210上,然后可W在第一層210上 形成反射層240。
[0156] 隨后,如圖33(b)所示,可W在其上布置有光源220和反射層240的第一層210上 涂覆液體樹脂或凝膠型樹脂材料,W形成樹脂材料層230a。替代地,也可把先前制造的片狀 樹脂材料層230a層壓在第一層210上。
[0157] 隨后,可W烘干該樹脂材料層230a。替代地,也可向樹脂材料層230a施加低溫熱 量W烘干該樹脂材料層230a。因此,如圖33(c)所示,樹脂材料層230a可W收縮而形成凹 陷部237。作為一種變型,也可W向樹脂材料層230a的要形成該種凹陷部的某些部分施加 熱量W將其烘干。
[0158] 優(yōu)選的是,當使用烘干工藝來如上所述地形成凹陷部237時,可W適當?shù)卣{整樹 脂材料層230a的粘性。例如,當樹脂材料層230a的粘性非常小時,凹陷部237可W具有非 常小的深度,或者可W不形成凹陷部237。此外,當樹脂材料層230a的粘性非常大時,樹脂 材料層230a可W向下流動。因此,在后續(xù)工藝中形成的第二層230的厚度可W非常小。
[0159] 圖34至圖36示出了形成所述透明膜和第一圖案的情況的示例。
[0160] 如圖34所示,透明膜260可W位于具有凹陷部237的第二層230上。透明膜260 可W具有W與圖12相同的方式、通過印刷工藝而形成在透明膜260的一個表面上的多個第 一圖案232。具有該第一圖案232的透明膜260可W堆疊在第二層230上。
[0161] 在透明膜260和第二層230之間可W形成有第一空氣層238a。換言之,第一空氣 層238a可W在與凹陷部237相對應的位置處形成在透明膜260和具有凹陷部237的第二 層230之間。第一空氣層238a優(yōu)選是指空氣間隙。第一空氣層238a的折射率大致為1,并 且可W不同于第二層230的折射率和透明膜260的折射率。因此,第一空氣層238a可W有 效擴散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
[0162] 此外,如圖35所示,在透明膜260和具有凹陷部237的第二層230之間可W形成 有粘附層239。粘附層239可W將透明膜260附接到第二層230。此外,粘附層239可W在 透明膜260和第二層230之間提供間隙,從而有助于形成第一空氣層238a。
[0163] 此外,如圖36所示,擴散板245可W位于透明膜260上。因為擴散板245具有硬 板的形狀,所W擴散板245可W用作其它功能層的支撐件并且可W擴散從光源220發(fā)射的 光。盡管未示出,但擴散板245可W包括多個珠狀部。擴散板245可W利用該些珠狀部來 散射入射光,從而防止光集中在預定部分中。
[0164] 圖37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反射層240和光源220之間的位置 關系。
[0165] 如圖37所示,由于反射層240布置在光源220的側面,所W,從光源220朝著光源 220的側面發(fā)射的光的一部分可W入射在反射層240上,并且可能發(fā)生損耗。
[0166] 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的損耗減少了入射在第二層230上并然后穿過第二層230的 光的量。因此,從背光單元200入射在顯示面板110上的光的量可能減少。結果,該顯示裝 置上顯示的圖像的亮度可能減小。
[0167] 每個光源220均可W包括用于發(fā)射光的發(fā)光單元222 (例如LED)。發(fā)光單元222 可W處在與第一層210的表面隔開預定高度"g"的位置處。
[0168] 反射層240的厚度"C"可W小于或等于發(fā)光單元222的高度"g"。因此,光源220 可W位于反射層240上方。
[0169] 因此,反射層240的厚度"C"可W是大約0. 02mm至0. 08mm。當反射層240的厚度 "C"大于或等于0. 02mm時,反射層240可W具有在可靠范圍內的光反射率。當反射層240 的厚度"C"小于或等于0. 08mm時,反射層240可W覆蓋光源220的發(fā)光單元222。因此,可 W防止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的損失。
[0170] 因此,反射層240的厚度"C"可W是大約0. 02mm至0. 08mm,從而反射層240能夠 提高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的入射效率并能夠反射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的大部分。
[0171] 圖38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光源的結構。
[0172] 如圖38所示,背光單元200的多個光源220中的第一光源220和第二光源225可 W在不同的方向上發(fā)射光。
[0173] 例如,第一光源220可W沿橫向方向發(fā)射光。為此,可W使用側發(fā)光式L邸封裝來 構成該第一光源220。第二光源225可W沿向上方向發(fā)射光。為此,可W使用頂發(fā)光式LED 封裝來構成該第二光源225。換言之,可W通過將側發(fā)光式L邸封裝和頂發(fā)光式L邸封裝相 組合來構成背光單元200的多個光源220。
[0174] 如上所述,由于通過將在不同的方向上發(fā)射光的兩個或更多個光源相組合來構成 背光單元200,所W可W防止預定區(qū)域中的、光的亮度增大和減小。結果,背光單元200可W 把具有均勻亮度的光提供給顯示面板110。
[0175] 在圖38中,使用了沿橫向方向發(fā)射光的第一光源220和沿向上方向發(fā)射光的第二 光源225布置成彼此相鄰的情況作為示例來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 女口,可W將側發(fā)光式光源布置成彼此相鄰,或者可W將頂發(fā)光式光源布置成彼此相鄰。
[0176] 圖39至圖41是正視圖并且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示例。 盡管該些圖是該背光單元的正視圖,但為了圖示出所述多個光源的布置結構,僅示出了該 些光源。
[0177] 如圖39所示,背光單元200的多個光源220和221可W劃分為多個陣列,例如,第 一光源陣列Al和第二光源陣列A2。
[0178] 第一光源陣列Al和第二光源陣列A2中的每一個均可W包括多條光源線,每條光 源線均包括多個光源。例如,第一光源陣列Al可W包括各具有至少兩個光源的多條光源線 LI,并且第二光源陣列A2可W包括各具有至少兩個光源的多條光源線L2。
[0179] 第一光源陣列Al的多條光源線Ll和第二光源陣列A2的多條光源線L2可W交替 布置,W對應于顯示面板110的顯示區(qū)域。
[0180] 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第一光源陣列Al可W包括從所述多條光源線的頂部W奇 數(shù)編號的、各具有至少兩個光源的光源線,并且第二光源陣列A2可W包括從所述多條光源 線的頂部W偶數(shù)編號的、各具有至少兩個光源的光源線。
[0181]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背光單元200可W構造成使得第一光源陣列Al的第一光源線 Ll和第二光源陣列A2的第二光源線L2布置成彼此上下相鄰并且第一光源線Ll和第二光 源線L2交替地布置。
[0182] 此外,第一光源陣列Al的光源220和第二光源陣列A2的光源221可W在同一方 向或者在不同的方向上發(fā)射光。
[0183] 如圖40所示,背光單元200可W包括在不同的方向上發(fā)射光的兩個或更多個光 源。
[0184] 換言之,第一光源陣列Al的光源220和第二光源陣列A2的光源221可W在不同 的方向上發(fā)射光。為此,第一光源陣列Al的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所面向的方向可W不同于 第二光源陣列A2的光源221的發(fā)光表面所面向的方向。
[0185] 更具體地,第一光源陣列Al的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和第二光源陣列A2的第 二光源221的發(fā)光表面可W面向相反方向或基本相反的方向。例如,第一光源陣列Al的第 一光源220和第二光源陣列A2的第二光源221可W在相反方向或基本相反的方向上發(fā)射 光。在該種情況下,背光單元200的每個光源均可W在橫向方向上發(fā)射光,并且可W通過使 用側發(fā)光式L邸封裝來構成背光單元200。
[0186] 背光單元200的所述多個光源可W布置為形成兩條或更多條線。同一條線上的兩 個或更多個光源可W在同一方向上發(fā)射光。例如,與第一光源220的左側及右側相鄰的光 源可W在與第一光源220相同的方向上、即在與X軸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發(fā)射光。與第二光 源221的左側及右側相鄰的光源可W在與第二光源221相同的方向上、即在X軸方向上發(fā) 射光。
[0187] 如上所述,沿y軸方向彼此相鄰布置的光源(例如,第一光源220和第二光源221) 可W構造成使得它們的發(fā)光方向彼此相反。因此,可W防止從該些光源發(fā)射的光的亮度在 背光單元200的預定區(qū)域中增大或減小。
[018引例如,由于從第一光源220發(fā)射的光朝著與第一光源220相鄰的光源行進,所W可 W減少光的亮度。結果,可W減少從第一光源220發(fā)射、行進到遠離第一光源220的區(qū)域并 在顯示面板110的方向上從該區(qū)域發(fā)出的光。
[0189] 因此,由于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第一光源220和第二光源221在彼此相反的方向 上發(fā)射光,所W可W互補地防止從第一光源220和第二光源221發(fā)射的光的亮度在與光源 鄰近的區(qū)域中增大,并且可W防止該亮度在遠離光源的區(qū)域中減小。因此,可W使背光單元 200提供的光的亮度均勻化。
[0190] 此外,第一光源陣列Al的第一光源線Ll的光源和第二光源陣列A2的第二光源線 L2的光源可W不沿豎直方向布置成一條直線,而是可W沿豎直方向交錯開。結果,能夠提高 從背光單元200發(fā)射的光的均勻性。目P,第一光源陣列Al的第一光源200和第二光源陣列 A2的第二光源221可W布置成彼此在對角線方向上或者W交錯的方式相鄰。
[0191] 如圖41所示,分別包括在第一光源陣列Al和第二光源陣列A2中的兩個豎直相鄰 的光源線(例如,第一光源線Ll和第二光源線L2)可W彼此分隔開預定距離dl。換言之, 基于與作為發(fā)光方向的X軸垂直的y軸方向,第一光源陣列Al的第一光源220和第二光源 陣列A2的第二光源221可W彼此分隔開預定距離dl。
[0192] 隨著第一光源線LI和第二光源線L2之間的距離dl增大,可能會產生使得從第一 光源220或第二光源221發(fā)射的光不能到達的區(qū)域。因此,在該不能到達的區(qū)域中,光的亮 度可能大大減小。此外,隨著第一光源線Ll和第二光源線L2之間的距離dl減小,從第一 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和從第二光源221發(fā)射的光可能彼此干擾。在該種情況下,對該些光源 的分區(qū)驅動效率可能降低。
[0193] 因此,在與發(fā)光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鄰的光源線(例如,第一光源線Ll和第二光 源線L2)之間的距離dl可W是大約5mm至22mm,W便使背光單元200發(fā)射的光的亮度均勻 化,同時減少各個光源之間的干擾。
[0194] 此外,第一光源陣列Al的第一光源線Ll中包括的第H光源222可W布置成在發(fā) 光方向上與第一光源220相鄰。第一光源220和第H光源222可W彼此分隔開預定距離 d2。
[0195] 根據斯涅爾定律(Sneir S law),來自光源的光取向角0和第二層230內的光 取向角0 '應當滿足下述數(shù)學式1。圖6的角a可W是光取向角0的示例。
[0196] 數(shù)學式1
[0197] [數(shù)學算式U
[0198] I'J ill'
[0199] 考慮到光源的發(fā)光部分是空氣層(其折射率nl為I),并且從光源發(fā)射的光的取向 角通常是60°,根據上面的數(shù)學式1,第二層230內的光取向角0'可W具有在下述數(shù)學式 2中表示的值。
[0200] 數(shù)學式2
[0201] [數(shù)學算式2]
[0202] si . Ii- Ii : /,12
[0203] 此外,當?shù)诙?30是由諸如聚甲基丙帰酸甲醋(PMMA)等的丙帰酸樹脂形成時, 第二層230具有大約1. 5的折射率。因此,根據上面的數(shù)學式2,第二層230內的光取向角 0 '可W是大約35.5。。
[0204] 如參考上面的數(shù)學式1和2所描述的,從第二層230中的光源發(fā)射的光的光取向 角0'可W小于45°。結果,從光源沿y軸方向發(fā)射的光的行進范圍可W小于從光源沿X 軸方向發(fā)射的光的行進范圍。
[0205] 因此,在與發(fā)光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鄰的兩個光源(例如,第一光源220和第二光 源221)之間的距離dl可W小于在發(fā)光方向上相鄰的兩個光源(例如,第一光源220和第 H光源222)之間的距離d2。結果,能夠使背光單元200發(fā)射的光的亮度均勻化。
[0206] 考慮到兩個相鄰光源之間的具有上述范圍的距離dl,在發(fā)光方向上相鄰的兩個光 源(例如,第一光源220和第H光源222)之間的距離d2可W是大約9mm至27mm,W使背光 單元200發(fā)射的光的亮度均勻化,同時減少該些光源之間的干擾。
[0207] 第二光源陣列A2的第二光源221可W布置在第一光源陣列Al中包括的、相鄰的 第一光源220和第H光源222之間。
[020引目P,第二光源221可W布置成沿y軸方向與第一光源220及第H光源222相鄰,并 且可W布置在從第一光源220和第H光源222之間經過的直線1上。在該種情況下,其上 布置有第二光源221的直線1與第一光源220之間的距離d3可W大于該直線1與第H光 源222之間的距離d4。
[0209] 從第二光源221發(fā)射的光在與第H光源222的發(fā)光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行進,因此 可W在與第H光源222鄰近的區(qū)域中減小朝著顯示面板110發(fā)射的光的亮度。
[0210] 因此,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由于第二光源221布置成更靠近第H光源222而不是 更靠近第一光源220,所W,可W利用與第二光源221鄰近的區(qū)域中的光的亮度增大來補償 與第H光源222鄰近的區(qū)域中的光的亮度減小。
[0211] 圖42至圖48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光源的結構的各個示例。更 具體地,圖42、圖46 W及圖47示出了從光源的側面觀察到的、該光源的結構的示例,圖43 是光源的發(fā)光元件的橫截面圖,圖44示出了從光源的前面觀察到的光源結構,并且圖45示 出了第一層210上的光源的結構。
[0212] 如圖42所示,光源220可W包括;多個引線框架321和322 ;成型部324,該成型部 324具有腔體323 ;發(fā)光元件325,該發(fā)光元件325連接到引線框架321和322并安裝在腔 體323中;包封材料326,該包封材料326用于填充其內安裝有發(fā)光元件325的腔體323。
[0213] 發(fā)光元件325可W是發(fā)光二極管(LED)芯片。該L邸芯片可W由藍光L邸芯片或 紅外光LED芯片構成,或者可W由如下芯片中的至少一種而構成;紅光LED芯片、綠光LED 芯片、藍光L邸芯片、黃綠光L邸芯片、W及白色LED芯片或者它們的組合。取決于其結構, 發(fā)光元件325可W分為水平型發(fā)光元件和豎直型發(fā)光元件。
[0214] 如圖43(a)所示,水平型發(fā)光元件可W位于基板340上?;?40可W是由 藍寶石、尖晶石、碳化娃、氧化鋒、氧化鎮(zhèn)、GaN、AlGaN、A1N、NGO(NdGaOs)、LGO (LiGa〇2)、 LAO(LaAl〇3)等形成的單晶基板。
[0215] 在基板340上可W設有n型半導體層341,并且該n型半導體層341例如可W由 n-GaN形成。在n型半導體層341上可W設有有源層342,并且該有源層342例如可W由 InGaN形成。在有源層342上可W設有P型半導體層343,并且該P型半導體層343例如可 W由P-GaN形成。在P型半導體層343上可W設有P型電極344,并且該P型電極344可W 包含鉛(化)、媒(Ni)、W及金(Au)中的至少一種。在n型半導體層341上可W設有n型電 極345,并且該n型電極345可W包含鉛(化)、媒(Ni)、W及金(Au)中的至少一種。
[0216] 如圖43(b)所示,豎直型發(fā)光元件可W具有如下結構;其中,P型電極345、n型半 導體層341、有源層342、W及P型半導體層343堆疊在n型電極344上。
[0217] 在圖43(a)和圖43(b)所示的發(fā)光元件中,當電壓被施加到P型電極344和n型 電極345時,空穴和電子在有源層342上復合。圖43(a)和圖43(b)所示的發(fā)光元件可W 通過發(fā)射與導帶及價帶之間的高度差(即,能隙)相對應的光能而工作。
[021引再次參考圖42,發(fā)光元件325可W封裝在構成光源220的主體的成型部324中。 目P,腔體323可W形成在成型部324的中也的一側。成型部324可W被注射成型有諸如聚 鄰苯二甲醜胺(PPA)的樹脂材料到按壓部(化/Ni/Ag基板),并且成型部324的腔體323可 W用作反射杯??蒞改變成型部324的形狀或結構,而不限于此。
[0219] 每個引線框架321和322均在成型部324的長軸方向上穿過成型部324。引線框 架321和322的末端327和328可W暴露于成型部324的外部。在此,當從腔體323的布 置有發(fā)光元件325的底部觀察時,成型部324的長方向對稱軸被稱為長軸,而成型部324的 短方向對稱軸被稱為短軸。
[0220] 諸如光接收元件和保護元件的半導體器件可W與發(fā)光元件325 -起選擇性地安 裝在腔體323中的引線框架321和322上。目P,用于保護發(fā)光元件325免受靜電放電巧SD) 的諸如齊納二極管等的保護器件可W與發(fā)光元件325 -起安裝在引線框架321和322上。 [022。 發(fā)光元件325可W附接到位于腔體323的底部上的任一個引線框架(例如,引線 框架322),然后,發(fā)光元件325可W通過引線結合或倒裝芯片結合來結合。
[0222] 在發(fā)光元件325連接在腔體323內之后,可W向安裝區(qū)域中填充包封材料326。包 封材料326可W包括液體樹脂326a和磯光體32化。液體樹脂326a可W是娃或環(huán)氧材料, 并且可W是透明材料。磯光體32化的顏色取決于發(fā)光元件325發(fā)射的光的顏色。例如,當 發(fā)光元件325發(fā)射藍光時,磯光體32化可W是黃色的。
[0223] 腔體323的至少一個側面可W傾斜,并且腔體323的傾斜側面可W作為用于選擇 性地反射入射光的反射層或反射表面。腔體323可W具有多邊形外形,并且可W具有除了 多邊形W外的其它形狀。
[0224] 如圖44所示,各個光源220的與發(fā)光部分相對應的頭部331可W包括;發(fā)光表面 332,光實際上從該發(fā)光表面332發(fā)出;W及非發(fā)光表面333,該非發(fā)光表面333是除了發(fā)光 表面332 W外的表面并且不發(fā)射光。
[0225] 更具體地,光源220的頭部331的發(fā)光表面332可W由成型部324形成并且可W 由其內設有發(fā)光元件325的腔體323限定。例如,發(fā)光元件325可W布置在成型部324的 腔體323中,并且,從發(fā)光元件325發(fā)射的光可W通過由成型部324包圍的發(fā)光表面332發(fā) 射。此外,光源220的頭部331的非發(fā)光表面333可W是形成有成型部324且不發(fā)射光的 部分。
[0226] 此外,光源220的頭部331的發(fā)光表面332可W具有橫向長度比縱向長度長的形 狀。其它形狀也可用于該頭部331的發(fā)光表面332。例如,發(fā)光表面332可W具有矩形形 狀。
[0227] 另外,光源220的非發(fā)光表面333可W位于光源220的頭部331的發(fā)光表面332 的上、下、左或右側。
[022引引線框架321和322的末端327和328可W首先形成為延伸到成型部324的外部, 其次可W形成在成型部324的一個凹槽中。因此,該末端327和328可W布置在第一引線 電極329和第二引線電極330中。在此,形成操作的數(shù)目可W變化。
[0229] 引線框架321和322的第一引線電極329和第二引線電極330可W形成為被容納 在形成于成型部324底部兩側的凹槽中。此外,第一引線電極329和第二引線電極330可W 形成為具有預定形狀的板結構,并且可W具有在表面安裝時容易地執(zhí)行焊料結合的形狀。
[0230] 如圖45所示,包封材料326可W包括液體樹脂326a和磯光體32化并且可W位于 腔體323中。包封材料326可W保護發(fā)光元件325并且可W轉換從發(fā)光元件325發(fā)射的光 的顏色。包封材料326的表面326c可W具有相對于腔體323的上部分的凹透鏡形狀。包 封材料326的表面326c可W指示從發(fā)光元件325發(fā)射的光被發(fā)射到包封材料326外部的 區(qū)域。從發(fā)光元件325發(fā)射的光的折射率可W根據包封材料326的表面326c的形狀而變 化。
[0231] 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由于包封材料326的表面326c具有相對于腔體323的上部 分的凹透鏡形狀,所W,從發(fā)光元件325發(fā)射的光可W被包封材料326的表面326c折射,并 且可W在與第一層210平行的方向上行進。
[0232] 如上所述,從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單元200的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必然到達與 各個光源220相鄰的光源220。例如,從一個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必然到達在光的發(fā)射方向上 與該一個光源220相鄰的另一光源200。因此,背光單元200可W提供具有均勻亮度的光。
[0233] 因此,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由于從發(fā)光元件325發(fā)射的光被包封材料326的表面 326c折射并且在與第一層210平行的方向上行進,所W,從一個光源220發(fā)射的光被朝著鄰 近的光源220引導。結果,背光單元200可W提供具有均勻亮度的光。
[0234] 取決于其光學特性,包封材料326的具有凹透鏡形狀的表面326c可W具有預定的 凹陷深度。包封材料326的表面326c的凹陷深度"j"可W大約占深度"K"的1%至30%, 該深度"K"的范圍是從發(fā)光元件325的頂部到腔體323的頂部。
[023引當表面326c的凹陷深度"j"所占的百分比大于或等于深度"K"的1%時,從發(fā)光 元件325發(fā)射的光可W被包封材料326的表面326c折射并且可W在與第一層210平行的 方向上行進。因此,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可W到達鄰近的光源220,并且背光單元200可W 提供具有均勻亮度的光。此外,當表面326c的凹陷深度"j"所占的百分比小于或等于深度 "K"的30%時,該表面326c可W用作緩沖器,從而磯光體32化可W將發(fā)光元件325發(fā)射的 光的顏色轉換為另一種顏色。因此,可W充分實現(xiàn)各種顏色的光。例如,當發(fā)光元件325發(fā) 射藍光并且磯光體32化為黃色時,光源220由于該藍光和黃色磯光體32化而可W發(fā)射白 光。
[0236] 此外,包封材料326的表面326c的凹陷深度"j"可能大約占深度"K"的5%至 15%,該深度"K"的范圍是從發(fā)光元件325的頂部到腔體323的頂部。因此,從光源220的 發(fā)光元件325發(fā)射的光可W到達相鄰的光源200,并且背光單元200可W提供具有更均勻亮 度的光。此外,磯光體32化可W充分地轉換從發(fā)光元件325發(fā)射的光。
[0237] 如圖45所示,第二層230可W形成在光源220上W覆蓋光源220。特別地,光源 220的包封材料326的表面326c可W接觸第二層230。由樹脂形成的第二層230可W具有 預定的粘附強度。當光源220的包封材料326的表面326c具有凹透鏡形狀時,可W增大與 第二層230附接的包封材料326的表面326c的有效可附接面積。因此,可W增大由樹脂形 成的第二層230與包封材料326的表面326c之間的粘附面積,并且第二層230與包封材料 326的表面326c之間的粘附強度可W增加。
[023引當光源220的發(fā)光元件325受到驅動時,發(fā)光元件325可W產生大量的熱。因此, 其范圍為從第一層210的頂部到第二層230的頂部的高度"m"可W大于或等于其范圍為從 第一層210的頂部到光源220頂部的高度"n"。
[0239] 當該高度"m"等于高度"n"時,由發(fā)光元件325產生的熱量可W通過第二層230 容易地散發(fā)到外部。此外,當高度"m"大于高度"n"時,可W保護光源220免受外部沖擊。 此外,其范圍為從第一層210的頂部到第二層230頂部的高度"m"可W與其范圍為從第一 層210的頂部到光源220頂部的高度"n"類似。
[0240] 發(fā)光元件325可W與覆蓋該發(fā)光元件325的包封材料326接觸,并且包封材料326 可W接觸第二層230。如上所述,當光源220的發(fā)光元件325被驅動時,發(fā)光元件325可W 產生大量的熱。
[0241] 由于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光源220具有如下結構:其中,發(fā)光元件325上的由樹 脂形成的包封材料326接觸第二層230,所W,在發(fā)光元件325中產生的熱量被傳導到與發(fā) 光元件325接觸的包封材料326,并且,傳導到包封材料326的該熱量可W通過與包封材料 326接觸的第二層230而排出到外部。因此,在發(fā)光元件325中產生的熱量可W容易地排出 到外部,并且可W防止由于發(fā)光元件325的熱量而導致的、背光單元200的可靠性降低。
[0242] 在具有上述結構的光源220中,從發(fā)光元件325發(fā)射的光可W由包封材料326透 射,然后可W由與包封材料326接觸的第二層230透射。換言之,從發(fā)光元件325發(fā)射的光 可W連續(xù)穿過包封材料326和第二層230,然后可W提供給顯示面板。
[0243] 如圖46所示,光源220的發(fā)光元件325可W安裝在腔體323中,并且,包括該發(fā)光 元件325的腔體323可W填充有包封材料326。
[0244] 包封材料326還可W包括磯光體32化,并且磯光體32化可W覆蓋發(fā)光元件325的 頂部。磯光體32化可W覆蓋發(fā)光元件325, W便轉換從發(fā)光元件325發(fā)射的光的顏色。
[0245] 磯光體32化可W具有預定厚度。磯光體32化可W具有厚度t3和厚度t4,其中, 厚度t3的范圍為從腔體323的未設有發(fā)光元件325的底部到磯光體32化的表面,厚度t4 的范圍為從發(fā)光元件325的表面到磯光體32化的表面。在磯光體32化中,該厚度t3可W 大于厚度t4。
[0246] 例如,當發(fā)光元件325發(fā)射藍光并且磯光體32化為黃色時,磯光體32化可W將藍 光轉換為白光,從而光源220可W發(fā)射白光。
[0247] 當上述厚度t3大于厚度t4時,由磯光體32化轉換的白光可W具有均勻性并且可 W擴散得較廣。特別地,在未設有發(fā)光元件325的區(qū)域中,磯光體32化的厚度必然增加,W 便從發(fā)光元件325的側面發(fā)射的光可W擴散得較廣。
[024引因此,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由于其范圍為從腔體323的未設有發(fā)光元件325的底 部到磯光體32化表面的厚度t3大于其范圍為從發(fā)光元件325的表面到磯光體32化表面 的厚度t4,所W,從發(fā)光元件325的側面發(fā)射的光可W擴散得較廣。此外,可W提高白光轉 換效率。
[0249] 如上所述,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由于光源220的包封材料326的表面具有凹透鏡 形狀,所W可W提高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的直進性,使得光可W到達相鄰的光源220。此外, 由于增大了包封材料326和第二層230之間的粘附面積,所W可W增大該包封材料326和 第二層230之間的粘附強度。
[0巧0] 如上所述,填充在光源220的腔體323中的包封材料326可W具有如下結構:其 中,包封材料326的磯光體32化是覆蓋發(fā)光元件325的下側層,而液體樹脂326a是覆蓋作 為下側層的該磯光體32化的上側層。
[0巧1] 如圖47所示,包封材料326可W具有如下結構:即,僅由磯光體32化形成的磯光 體層FI、其中液體樹脂326a和磯光體32化彼此混合的混合層巧、W及僅由液體樹脂326a 形成的液體樹脂層F3被按照上述的順序依次堆疊。
[0252] 換言之,在包封材料326中,可W使用與所述下側層相對應的覆蓋該發(fā)光元件325 的磯光體32化來形成磯光體層Fl,可W通過部分地混合磯光體32化和液體樹脂326a來形 成混合層巧,并且可W使用與所述上側層相對應的液體樹脂326a來形成液體樹脂層F3。
[0巧3]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可W使用如圖42、圖45、圖46 W及圖47所示的所有形狀的包封 材料326并且可W實現(xiàn)白光,因為磯光體32化覆蓋并包圍發(fā)光元件325。
[0巧4] 如圖48所示,取決于L邸芯片的封裝形式,光源220可W分類為引線型光源、SMD 型光源、W及倒裝芯片型光源。該引線型光源、SMD型光源、W及倒裝芯片型光源均適用于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也可使用其它類型的光源。
[0巧日]圖49至圖58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八示例性構造。在 第八示例性構造中,可W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表示與在第一至第走示例性構造中描述的結 構和部件相同或等同的結構和部件,并且將簡要地進行進一步的描述或者可W完全省略。
[0巧6] 如圖49所示,在每個光源220 (或至少一個光源220)的至少一部分與第二層230 之間可W設有第二空氣層238b。第二空氣層238b是第二層230和光源220之間的分隔區(qū) 域,并且它可W是該樣一種區(qū)域:在該區(qū)域中,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相互混合,并且由于第 二空氣層238b和第二層230的折射率之間的差異,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在第二空氣層238b 和第二層230之間的界面中擴散。目P,第二空氣層238b在此可W稱為空氣間隙。
[0巧7] 可W如下地形成圖49所示的第二空氣層238b。如圖50所示,可W通過將具有多 個凹槽270的第二層230附接到在其上形成有光源220的第一層210來形成第二空氣層 238b。例如,通過在所述成型部上涂覆用于形成第二層230的樹脂并使所涂覆的樹脂硬化, 來形成其上形成有與各個光源220分別對應的多個凹槽270的樹脂板。然后,可W通過把 由該樹脂板形成的第二層230附接到其上設有光源220和反射層240的第一層210來形成 第二空氣層238b。
[0巧引如圖49所示,每個光源220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與第二層230分隔開,并且第二 空氣層238b位于第二層230和光源220之間。第二空氣層238b可W利用第二空氣層238b 和第二層230的折射率之間的差異而在第二空氣層238b和第二層230之間的界面中混合 并擴散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從而實現(xiàn)光源220的白光。例如,第二空氣層238b進一步擴 散經過該第二空氣層238b的光,W便更均勻地發(fā)射光。
[0巧9] 如圖51所示,例如,暴露于第二層230的各個光源220的所有表面都可W與第二 層230分隔開,W在第二層230和光源220的表面之間提供空氣間隙(第二空氣層238b)。 作為一種變型,僅光源220的特定表面可W與第二層230分隔開W在它們之間提供空氣間 隙。位于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和第二層230之間的第二空氣層238b的厚度巧可W大 于位于光源220的除了其發(fā)光表面332 W外的一個表面與第二層230之間的第二空氣層 238b的厚度t6。換言之,由于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和第二層230之間的第二空氣層 238b使得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相互混合W實現(xiàn)光源220的白光,所W,光源220的除了其發(fā) 光表面332 W外的一個表面與第二層230之間的第二空氣層238b的厚度t6是不重要的。 目P,第二空氣層238b不必是厚的。
[0260] 例如,如圖52所示,光源220的上表面可W接觸第二層230,并且,光源220的包括 發(fā)光表面在內的其它表面通過空氣間隙而與第二層230分隔開。因此,在光源220和第二 層230之間的分隔區(qū)域中可W形成第二空氣層238b。
[0261] 如圖53所示,圖53是沿著圖40的線0-0'截取的橫截面圖,將第二層230分隔開 的第二空氣層238b可W分別形成在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的左側和右側。
[0262]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不限于圖53所示的構造。只要光源220的至少一個表面(例如, 發(fā)光表面332)與第二層230分隔開而在它們之間具有空氣間隙,并且如圖54所示地在光 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和第二層230之間存在有第二空氣層238,就可W實現(xiàn)本發(fā)明實施例 的效果。
[0263] 盡管本發(fā)明實施例描述了第二層230是形成在模具中的樹脂板的情形,但第二層 230也可W是膜或液體樹脂。
[0264] 如圖55所示,第二空氣層238b可W位于每個光源220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層230 之間。第二空氣層238b是第二層230和光源220之間的分隔區(qū)域,并且可W是利用第二空 氣層238b和第二層230的折射率之間的差異而使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在第二空氣層238b 和第二層230之間的界面中相互混合并擴散的區(qū)域。
[0265] 可W如下地形成圖55所示的第二層230和第二空氣層238b。如圖56所示,可W 通過如下步驟來形成第二層230 ;在支撐片上涂覆上述樹脂,局部烘干所涂覆的樹脂W形 成片狀第二層230,并將片狀第二層230附接在其上形成有光源220的第一層210上。替代 地,也可通過在其上形成有光源220的第一層210上直接涂覆上述樹脂并然后烘干所涂覆 的樹脂來形成第二層230。
[0266] 當通過上述烘干工藝來形成第二空氣層238b時,優(yōu)選的是,可W適當調整由樹脂 形成的第二層230的粘性。當?shù)诙?30形成在第一層210上并然后被烘干時,因為由樹 脂形成的第二層230收縮,所W可W在光源220和第二層230之間形成第二空氣層238b。 特別地,第二空氣層238b可W不形成在光源220的相對大范圍地附接到第二層230的上部 上,而是,第二空氣層238b可W形成在光源220的階狀側面上。
[0267] 如圖57的示例所示,該圖57是沿著圖40的線0-0'截取的橫截面圖,當?shù)诙諝?層238b被制造成片狀并定位在光源220上時,如圖57 (a)的一個示例所示,由于階狀的光 源220的高度差,第二層230可W從光源220的上部突出而形成彎曲部。
[026引另一方面,如圖57化)的另一示例所示,當通過涂覆樹脂而在光源220上形成第二 層230時,光源220上的第二層230的表面可W是平坦的。
[0269] 因此,如圖57所示,光源220和第二層230可W在每個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 的左側和右側相互分離,并且第一空氣層238a可W形成在光源220和第二層230之間。
[0270] 如詳細示出了光源220和第二層230之間的接觸的圖58所示,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 例,光源220的上表面接觸第二層230,并且光源220的側表面與第二層230分隔開。因此, 第二空氣層238b可W形成在第二層230和光源220的側表面之間。
[0271] 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的中間部分與第二層230之間的分隔距離t7可W大于 光源220的成型部324與第二層230之間的分隔距離巧。隨著從光源220的上部到光源 220的下部,光源220和第二層230之間的分隔距離逐漸增大。例如,在光源220的上表面 和第二層230之間形成相對大的接觸面積。然而,由于光源220的側表面W接近于90°的 角度傾斜,所W,光源220的側表面和第二層230之間的粘附強度降低了。
[0272] 此外,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的中間部分與第二層230之間的分隔距離t7可W 大于光源220的除了其發(fā)光表面332 W外的側表面334與第二層230之間的分隔距離t9。 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可W是包封材料326的暴露表面。由于包封材料326如圖58所 示地朝著發(fā)光元件325凹陷,所W,增大了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與第二層230之間的分 隔距離t7。
[0273] 如上所述,第二空氣層238b可W利用第二空氣層238b和第二層230的折射率之 間的差異而在第二空氣層238b和第二層230之間的界面中混合并擴散從光源220發(fā)射的 光,從而實現(xiàn)光源220的白光。
[0274] 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可W根據其結構來不同地設計光源220。
[0275] 圖59至圖66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九示例性構造。更 具體地,圖59是光源的正視圖,圖60示出了背光單元的正視圖/頂視圖,而圖61示出了光 源的內部構造。在該些及其它圖中,雖然某些部件從所示的視圖中實際上是不可視的,但為 了圖示出它們與其它部件的關系,還是設法將其示出了。
[0276] 如圖59所示,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可W具有如下形狀:即,其橫向長度化大 于其縱向長度W2。
[0277] 在該背光單元的第九示例性構造中,光源220可W是發(fā)光表面332定位成與第一 層210垂直的側發(fā)光式光源。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是來自發(fā)光元件325的光通過其發(fā) 射到光源220外部的表面,并且可W是填充在腔體323中的包封材料326的暴露表面。
[027引發(fā)光表面332的橫向長度化可W表不發(fā)光表面332的與設有光源220的第一層 210平行的橫向方向上的長度。發(fā)光表面332的縱向長度W2可W表示發(fā)光表面332的與第 一層210垂直的縱向方向上的長度。
[0279] 換言之,如圖59所示,發(fā)光表面332的X軸方向上的長度可W是橫向長度化,而發(fā) 光表面332的y軸方向上的長度可W是縱向長度W2。
[0280] 在根據第九示例性構造的背光單元中,多個光源220位于第一層210上,并且可W 通過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來實現(xiàn)面光源。
[0281] 光源220可W是從光源220的側面發(fā)射光的側發(fā)光式光源,W便實現(xiàn)面光源。在 側發(fā)光式光源220中,不會產生如下的熱點現(xiàn)象:即,在光源220的形成區(qū)域中實現(xiàn)明亮的 亮度,但在未形成有光源220的區(qū)域中實現(xiàn)暗的亮度。根據第九示例性構造的背光單元包 括多個側發(fā)光式光源220,從而使相鄰的光源220的亮度保持恒定。
[0282] 更具體地,如圖60所示,該背光單元可W包括在X軸方向上發(fā)射光的第一光源220 W及在與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方向(即,X軸方向)相反(或不同)的方向上發(fā)射光的第二 光源221。第二光源221在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方向上成對角線地位于第一光源220的斜 側方。此外,該背光單兀還可W包括與第一光源220在同一方向上發(fā)射光的第H光源222 W 及在與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發(fā)射光的第四光源223。第H光源222在第 一光源220的發(fā)光方向上與第一光源220位于同一條線上。第四光源223在第一光源220 的發(fā)光方向上成對角線地位于第一光源220的斜側方,并且第四光源223在第H光源222 介于第四光源223和第二光源221之間的情況下與第二光源221相鄰。第一光源220、第二 光源221、第H光源222和第四光源223僅僅是在本說明書中論述的光源220的特定示例。
[0283] 從第一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必然大范圍地到達由第二光源221、第H光源222和第四 光源223圍成的區(qū)域,從而,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單元能夠實現(xiàn)面光源。為此,在多個 光源220的每一個中,發(fā)光表面332的橫向長度化可能大于發(fā)光表面332的縱向長度W2。 因此,取決于發(fā)光表面332的形狀,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即,從安裝在每個光源220內的 發(fā)光元件325發(fā)射的光)在y軸方向上廣泛地擴散。
[0284] 如圖60所不,由于各具有發(fā)光表面332的光源220廣泛地發(fā)射光,該發(fā)光表面332 的橫向長度化大于縱向長度W2,所W,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可W到達與第二光源221和第 四光源223鄰近的區(qū)域。因此,光源220可W在第一層210的前表面上實現(xiàn)具有均勻亮度 的面光源。
[0285] 圖61是光源220的示例的橫截面圖,并且圖62至圖66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 的取決于光源結構的光源布局的示例。光源220的成型部324的內表面能夠W預定角度傾 斜。
[0286] 如圖61所示,構成光源220主體的成型部324的內表面324a可W和與光源220的 發(fā)光表面332垂直的線12形成2°至70。的夾角0 1。優(yōu)選地,該夾角0 1在20。至50。 的范圍內。
[0287] 腔體323形成在光源220的成型部324中,從而發(fā)光元件325能夠安裝在光源220 的成型部324中。成型部324的內表面324a可W限定腔體323并且可W限定發(fā)光表面332。 [028引更具體地,當成型部324的內表面324a與垂直于發(fā)光表面332的線12形成夾角 0 1時,發(fā)光表面332的面積由于成型部324的內表面324a的夾角0 1而增大了。因此,因 為從發(fā)光元件325發(fā)射的光由于發(fā)光表面332的面積增大而可W擴散得更廣,所W光可W 到達如圖59所示的與第二光源221和第四光源223鄰近的區(qū)域。
[0289] 因此,成型部324的內表面324a與垂直于發(fā)光表面332的線12可W形成2°至 70°的夾角0 1。當成型部324的內表面324a與該線12形成大于或等于2°的夾角0 1 時,發(fā)光表面332的面積可W增大。因此,光源220可W更廣地發(fā)射光。當成型部324的內 表面324a與該線12形成小于或等于70°的夾角0 1時,從發(fā)光表面332發(fā)射并然后被腔 體323內的成型部324的內表面324a反射的光的量可W減少。因此,可W防止光在腔體 323內被反射。
[0290] 優(yōu)選地,成型部324的內表面324a與垂直于發(fā)光表面332的線12可W形成20。 至50°的夾角0 1。當成型部324的內表面324a與該線12形成大于或等于20°的夾角 0 1時,發(fā)光表面332的面積可W增大。因此,光源220可W更廣地發(fā)射光。當成型部324 的內表面324a與該線12形成小于或等于50°的夾角0 1時,從發(fā)光元件325發(fā)射的光可 W擴散得更廣并且可W到達長的距離。
[0291] 各具有上述結構的多個光源220可W規(guī)則地布置在第一層210上。
[0292] 如圖62的示例所示,該背光單元可W包括在X軸方向上發(fā)射光的第一光源220 W 及在與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方向(即,X軸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發(fā)射光的第二光源221。第 二光源221在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方向上成對角線地位于第一光源220的斜側方。此外, 該背光單元還可W包括與第一光源220在同一方向上發(fā)射光的第H光源222 W及在與第一 光源220的發(fā)光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發(fā)射光的第四光源223。第H光源222在第一光源220 的發(fā)光方向上與第一光源220位于同一條線上。第四光源223在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方向 上成對角線地位于第一光源220的斜側方,并且第四光源223在第H光源222介于第四光 源223和第二光源221之間的情況下與第二光源221相鄰。第二光源221、第H光源222 W 及第四光源223可W如圖所示地交錯布置。
[0293] 如參考圖61所述的,成型部324的內表面和與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垂直 的12形成2°至70。、優(yōu)選為2°至50。的夾角0 1。
[0294] 如上所述,從光源的發(fā)光元件325發(fā)射的光的取向角通??蒞是60°。然而,當成 型部324的內表面324a與垂直于發(fā)光表面323的線12形成預定夾角時,從發(fā)光元件325 發(fā)射的光的取向角大于60°。因此,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該些光源220的布局可W根據 由成型部324的內表面324a與垂直于發(fā)光表面332的線12形成的夾角0 1而變化。如圖 62所示,可W改變第一光源220、第二光源221 W及第四光源223的布局。
[0295] 換言之,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元件325和第二光源221的發(fā)光元件325之間的連 線13與垂直于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的線12可W形成10。至80。、優(yōu)選為20。至 50°的夾角0 2。例如,當?shù)谝还庠?20的成型部324的內表面324a與垂直于第一光源220 的發(fā)光表面332的線12形成2°至70。、優(yōu)選為20。至50。的夾角0 1時,第一光源220 的發(fā)光元件325和第二光源221的發(fā)光元件325之間的連線13與垂直于第一光源220的 發(fā)光表面332的線12可W形成20。至50。的夾角0 2。如此,該兩個夾角0 1和0 2之間 的(正)差值在0°至78°、優(yōu)選在0°至30°的范圍內。該里,盡管給出了該些特定值, 但該些夾角及其差值可W大約或近似于是此值。此外,在該些和其它示例中,利用將相應的 一個實體(例如,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元件325)的中間部分與另一相應的實體(例如,第 二光源221的發(fā)光元件325)的中間部分相連的線來形成諸如13的線。
[0296] 如圖63所示,由于第一光源220的成型部324的內表面324a W角度0 1傾斜,所 W,從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兀件325發(fā)射的光的取向角優(yōu)選大于60°。因此,根據第一光 源220的取向角,在與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發(fā)射光的第二光源221的布 置結構可W變化。
[0297] 優(yōu)選的是,在第一光源220和第二光源221之間的布置關系中,不存在從第一光源 220發(fā)射的光和從第二光源221發(fā)射的光彼此重疊或沒有到達的區(qū)域。
[029引因此,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當?shù)谝还庠?20的成型部324的內表面324a與垂直 于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的線12形成2°至70。、優(yōu)選為20。至50。的夾角0 1 時,第一光源220和第二光源221可W布置成使得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元件325和第二光 源221的發(fā)光元件325之間的連線13與垂直于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的線12形成 10°至80。、優(yōu)選為20。至50。的夾角0 2。
[0299] 再次參考圖62,當?shù)谝还庠?20的成型部324的內表面324a與垂直于第一光源 220的發(fā)光表面332的線12形成2°至70。的夾角0 1時,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元件325 和第二光源221的發(fā)光元件325之間的連線13與垂直于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的 線12可W形成10°至80°的夾角0 2。如此,該兩個夾角0 1和0 2之間的(正)差值在 0°至78。、優(yōu)選在0°至30。的范圍內。
[0300] 如圖64所示,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當?shù)谝还庠?20的成型部324的內表面324a 與垂直于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的線12形成2°至70。的夾角0 1時,第一第一光 源220和第二光源221可W布置成使得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元件325和第二光源221的發(fā) 光元件325之間的連線13與垂直于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的線12形成10°至80° 的夾角0 2。
[0301] 通過基于該光源的成型部324的內表面324a的傾斜角來布置光源220、221 W及 223,可W防止形成從光源220、221 W及223發(fā)射的光彼此重疊或沒有到達的區(qū)域。因此, 該背光單元可W提供具有均勻亮度的光。
[0302] 特別地,如圖64所示,當?shù)谝还庠?20的成型部324的內表面324a的傾斜角度增 大時,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元件325和第二光源221的發(fā)光元件325之間的連線13的形成 角度增加。因此,由第一光源220和第二光源221形成的夾角可W增大,并且第二光源221 和第四光源223之間的距離d5可W變長。
[0303] 換言之,由于光源220、221、222 W及223之間的距離增大,形成在相同區(qū)域中的光 源的數(shù)目可W減少。因此,可W減少該背光單元的制造成本并提高該背光單元的生產率。
[0304] 第一光源220可W在X軸方向上W預定的取向角發(fā)射光,而第二光源221和第四 光源223可W在與X軸方向相反的方向上W預定的取向角發(fā)射光。
[0305] 如圖65的示例所示,當?shù)谝还庠?20的成型部324的內表面324a與垂直于第一光 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的線12形成2°的夾角0 1時,如果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元件325 和第二光源221的發(fā)光元件325之間的連線13與垂直于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的 線12形成小于8°的夾角0 2,則可能產生從第一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和從第二光源221和 /或第四光源223發(fā)射的光彼此重疊的區(qū)域Y。因此,區(qū)域Y中的光的亮度可能相對地大于 其它區(qū)域中的光的亮度,并且在區(qū)域Y中可能出現(xiàn)相對明亮的部分。
[0306] 如圖66的另一示例所示,當?shù)谝还庠?20的成型部324的內表面324a與垂直于 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332的線12形成2°的夾角0 1時,如果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元 件325和第二光源221的發(fā)光元件325之間的連線13與垂直于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 332的線12形成大于85°的夾角0 2,則可能產生從第一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和從第二光源 221和/或第四光源223發(fā)射的光不到達的區(qū)域Z。因此,區(qū)域Z中的光的亮度可能相對地 小于其它區(qū)域中的光的亮度,并且在區(qū)域Z中可能出現(xiàn)相對暗的部分。
[0307] 如上所述,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根據光源的結構,可W通過調整光源的布置結構 來減少該背光單元中使用的光源的數(shù)目。因此,可W降低該背光單元的制造成本,并且可W 提局該背光單兀的生廣率。
[030引圖67和圖68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十示例性構造。在 第十示例性構造中,可W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表示與在第一至第九示例性構造中描述的結 構和部件相同或等同的結構和部件,并且將簡要地進行進一步的描述或者可W完全省略。
[0309] 如圖67所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單元可W還包括多個擴散圖案241,該些 擴散圖案241允許從反射層240上的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容易地行進到與該光源220相鄰的 光源222。所述多個擴散圖案241可W擴散或折射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
[0310] 更具體地,如圖68所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單元200可W還包括至少兩個 光源,其中,每個光源均在不同的方向上發(fā)射光。例如,背光單元200可W包括在與X軸方 向平行的方向上(即,在橫向方向上)發(fā)射光的第H光源222和第一光源220。第一光源 220和第H光源222可W布置成在X軸方向上彼此相鄰。背光單元200可W還包括第五光 源224和第二光源221,該第五光源224和第二光源221定位成垂直于X軸方向,并且在與 第一光源220、第H光源222的發(fā)光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發(fā)射光。換言之,其上布置有第一光 源220、第H光源222的線和其上布置有第二光源222、第五光源224的線可W布置成彼此 交叉。
[0311] 因此,由于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第一光源220、第H光源222的發(fā)光方向與第二 光源221、第五光源224的發(fā)光方向相反,所W可W防止背光單元200的預定區(qū)域中的光的 亮度增大或減小。在該種情況下,隨著從第一光源220發(fā)射的光行進到第H光源222,從第 一光源220發(fā)射的光的亮度可能減小。因此,從第一光源220發(fā)射的、行進到遠離第一光源 220的區(qū)域并且在顯示面板的方向上從該區(qū)域發(fā)出的光的亮度可能減小。
[0312] 因此,根據該背光單元的第十示例性構造,多個擴散圖案241可W布置在第一光 源220和第H光源222之間,W擴散或折射從第一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因此,所述多個擴散 圖案241可W允許背光單元200提供具有均勻亮度的光。
[0313] 擴散圖案241可W包含作為反射材料的金屬和金屬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種。例如, 擴散圖案241可W包含諸如鉛(Al)、銀(Ag)、金(Au)、W及二氧化鐵(Ti02)等的具有高反 射率的金屬或金屬氧化物。在該種情況下,可W通過將該金屬或金屬氧化物沉積或涂覆在 第一層210上或者通過將金屬墨印刷在第一層210上來形成擴散圖案241。該沉積方法可 W使用熱沉積法、蒸鍛法、或者諸如姍射法的真空沉積法。該涂覆方法或印刷方法可W使用 凹印涂覆法或絲網印刷法。
[0314] 此外,擴散圖案241可W具有高亮度的顏色,例如,接近于白色的顏色,W提高擴 散圖案241的反射或折射效果。
[0315] 擴散圖案241可W包括由上述材料形成的多個點。例如,擴散圖案241可W包括 具有圓面形狀、楠圓面形狀或多邊形面形狀的多個點。
[0316] 如圖67和圖68所示,隨著擴散圖案241從第一光源220朝著第H光源222延伸, 擴散圖案241的密度可W增大。因此,可W防止從遠離第一光源220的區(qū)域(即,第H光源 222的背面附近的區(qū)域)向上發(fā)射的光的亮度減小。結果,可W使背光單元200提供的光的 亮度均勻化。
[0317] 例如,隨著擴散圖案241從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表面向第H光源222延伸,各包括 多個點的兩個相鄰的擴散圖案241之間的距離可W增大。因此,在從第一光源220發(fā)射的 光行進到第H光源222的同時,該光被擴散或折射。結果,可W使該光的亮度均勻化。
[031引特別地,在與第一光源220鄰近的區(qū)域中,可W幾乎不存在擴散圖案241。因此,從 第一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在未形成有擴散圖案241的區(qū)域中被反射層240全反射而行進,并 在擴散圖案241的形成區(qū)域中被擴散或折射。結果,可W使該背光單元的包括與第H光源 222鄰近的區(qū)域在內的整個區(qū)域中的光的亮度均勻化。
[0319] 多個擴散圖案241可W布置在第二光源221和第五光源224之間,該第二光源221 和第五光源224在與第一光源220、第H光源222的發(fā)光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發(fā)射光。
[0320] W與第一光源220和第H光源222相同的方式,隨著該擴散圖案241從第二光源 221的發(fā)光表面向第五光源224延伸,擴散圖案241的密度可W增大,W允許光通過該兩個 光源之間的區(qū)域更均衡或均勻地傳播。此外,隨著擴散圖案241從第二光源221的發(fā)光表 面向第五光源224延伸,第二光源221和第五光源224之間的多個擴散圖案241當中的、兩 個相鄰的擴散圖案241之間的距離可W減小。
[0321] 第二光源221在第一光源220的發(fā)光方向上成對角線地位于第一光源220的斜側 方,并且,多個擴散圖案241可W成直線地布置在第一光源220和第二光源221之間的對角 線上。由于第一光源220和第二光源221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發(fā)射光,所W,在第一光源 220發(fā)射的光和從第二光源221發(fā)射的光之間的重疊區(qū)域中,光的亮度可能增大。然而,布 置在第一光源220和第二光源221之間的對角線上的多個擴散圖案241可W防止光的重疊 區(qū)域中的、光的亮度增大。
[0322] 因此,如圖68所示,第一光源220和第H光源222之間的擴散圖案241的平面形 狀可W與第二光源221和第五光源224之間的擴散圖案241的平面形狀相對稱。例如,第 一光源220和第H光源222之間之間的擴散圖案241或者第二光源221和第五光源224之 間的擴散圖案241的平面形狀可W是扇形。
[0323] 因為基于從光源發(fā)射的光的取向角而布置了扇形的擴散圖案241,所W該扇形的 擴散圖案241有效傳輸并擴散從光源發(fā)射的光。因此,可W使該背光單元提供的光的整個 亮度均勻化。
[0324] 圖69至圖79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第十一示例性構造的 各種示例。在該些圖中,能夠使用如上所述的可W在相同或不同方向上發(fā)射光的光源220 的各種示例。
[0325] 如上文參考圖2至圖68所述的,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背光單元包括第一層 210、位于該第一層210上的多個光源220、覆蓋所述多個光源220的第二層230、W及位于 束一層210和束_層230之間的反射層240。
[0326] 如圖69至圖70所示,根據第十一示例性構造的背光單元200可W包括;多個第一 層210 ;多個光源220,該些光源220位于所述多個第一層210中的每個第一層210上;至少 一個反射層240,該至少一個反射層240位于所述多個第一層210的除了其設有多個光源 220的區(qū)域W外的區(qū)域上;W及第二層230,該第二層230位于所述多個第一層210上并覆 蓋所述多個光源220中的每一個光源220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至少一個反射層240。
[0327] 更具體地,多個第一層210可W彼此平行地沿X軸方向布置在同一平面上。多個 第一層210可W布置成彼此相鄰W形成一個圓板。
[032引如上文參考圖67和圖68所述的,所述多個擴散圖案位于反射層240上并且可W 把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反射到與每個光源220相鄰的光源220上。
[0329] 第二層230位于其上設有光源220、反射層240的第一層210的前表面上,并且可 W擴散從光源220發(fā)射的光W形成面光源。
[0330] 在根據第十一示例性構造的背光單元200中,M個第一層210可W彼此平行地布 置在X軸方向上,其中,M是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數(shù)。
[0331] 圖69示出了包括(例如,形成為彼此相鄰的)四個第一層210的背光單元200。 然而,由于圖69所示的背光單元200的構造僅是一個示例,所W,第一層210的數(shù)目可W根 據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屏幕尺寸而變化。
[0332] 例如,如圖71所示,背光單元200可W構造成包括(例如,形成為彼此相鄰的)兩 個第一層210。如圖72所示,背光單元200可W構造成包括六個第一層210。如圖73所 示,背光單元200可W構造成包括(例如,形成為彼此相鄰的)八個第一層210。在顯示裝 置具有大型屏幕的情況下,背光單元200可W構造成包括十個或更多個第一層210。
[0333] 可W通過圖74所示的工藝來制造根據第十一示例性構造的背光單元200。
[0334] 圖74是沿著圖69的線Q-Q'截取的橫截面圖。如圖74(a)所示,多個光源220利 用焊接工藝而形成在多個第一層210a、210b、210c W及210d中的每一個上。如圖74(b)所 示,所形成的第一層210a、210b、210c W及210d彼此附接而形成第一層210。
[0335] 隨后,如圖74(c)所示,在第一層210上形成了覆蓋第一層210的前表面的一個反 射層240或多個反射層240。如圖74(d)所示,第二層230被附接并覆在其上形成有反射層 240的第一層210上,W制造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單元200。
[0336] 可W獨立地制造第一層210,并且可W獨立地制造第一層210上的光源220。相鄰 地布置的第一層210和相鄰地布置的光源220可W形成模塊式背光單元。用作背光裝置的 該模塊式背光單元可W將光提供給顯示面板100。
[0337] 能夠W諸如全域調光的全驅動方式或者W諸如局部調光和脈沖驅動的局部驅動 方式來驅動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單元200。取決于電路設計,背光單元200能夠W各種 驅動方式受到驅動。結果,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由于可W在顯示裝置的屏幕上清楚地顯示 明亮的圖像或黑暗的圖像,所W能夠增加顏色對比度,并且也能提高圖像質量。
[033引換言之,背光單元200可W劃分為多個分區(qū)驅動區(qū)域(塊),W根據調光操作和其 它操作來選擇性地獨立操作該些區(qū)域中的每一個。該些區(qū)域中的每一個均可W由一個或多 個第一層210組成。例如,能夠選擇性地獨立驅動該些區(qū)域中的每一個,從而可W在使一個 區(qū)域中的光源截止的同時,使另一區(qū)域中的光源導通,反之亦然。此外,在對該背光單元的 一個區(qū)域中的光源調光的同時,該背光單元的另一區(qū)域中的光源可W發(fā)射比較明亮的光。 在一示例中,背光單元200可W基于該些分區(qū)驅動區(qū)域中的每一個區(qū)域的亮度與視頻信號 的亮度之間的關系來減小黑暗圖像的亮度并增大明亮圖像的亮度,從而提高對比度和清晰 度。
[0339] 例如,背光單元200可W通過僅獨立地驅動一個第一層210上的某些光源220而 向上提供光。為此,可W獨立地控制每個第一層210中包括的光源220。
[0340] 顯示面板110的與所述多個第一層210相對應的區(qū)域可W選擇性地、獨立地劃分 為兩個或更多個塊。能夠W塊為單位來單獨地驅動顯示面板110和背光單元200。
[0341] 因為如上所述地組裝多個第一層210來構成背光單元200,所W可W簡化背光單 元200的制造工藝,并且可W使該制造工藝中產生的制造損耗最小。因此,可W提高背光單 元200的生產率。此外,通過將第一層210標準化并大規(guī)模生產已標準化的第一層210,第 一層210可適用于具有各種尺寸的背光單元。
[0342] 此外,當背光單元200的多個第一層210之一有缺陷時,可W在不更換背光單元 200的所有第一層210的情況下僅更換有缺陷的第一層(或該區(qū)域)。因此,更換工作容易 進行,并且節(jié)約了零件更換成本。
[0343] 如圖75和圖76的示例所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單元200可W包括位于第 二層230上的、具有多個第一圖案232的透明膜260。如上文參考圖7至圖22所述的,該第 一圖案232可W防止光源220中產生的熱點現(xiàn)象。擴散板245能夠W與透明膜260分隔開 的方式位于透明膜260上。
[0344] 如圖77和圖78所示,在具有多個第一圖案232的透明膜260上可W形成粘附層 239。該粘附層239可W將透明膜260附接到第二層230,并且可W確保用于形成位于透明 膜260和第二層230之間的第一空氣層238a的空間。
[0345] 粘附層239能夠W線的形式被涂覆在光源220之間。如圖79所示,粘附層239也 能夠W點的形式被涂覆在光源220之間。其它形狀也可用于粘附層239。
[0346] 圖80是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構造的示例的橫截面圖。 在圖80中,可W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表示與在圖1至圖79中示出的結構和部件相同或等 同的結構和部件,并且將簡要地進行進一步的描述或者可W完全省略。圖80的顯示裝置僅 是一個示例,并且本發(fā)明可適用于任何其它適當?shù)娘@示裝置或者使用了背光單元或光源的 任何裝置。該顯示裝置的所有部件都得到有效的聯(lián)接和構造。
[0347] 如圖80所示,顯示面板110可W緊密附著于包括第一層210、多個光源220、W及 第二層230的背光單元200,該顯示面板110包括第一基板111、第二基板112、上側偏光板 160a W及下側偏光板160a。例如,在背光單元200和顯示面板110之間可W形成有粘合劑 170, W將背光單元200粘附地固定到顯示面板110的底部。
[034引更具體地,背光單元200的頂部可W使用粘合劑170粘附到下側偏光板16化的底 部。背光單元200可W還包括位于第二層230上的擴散板245。在擴散板245和粘合劑170 之間可W形成有多個光學片。
[0349] 背光單元200可W構造成包括;第一層210 ;位于第一層210上的多個光源220 ; 形成在光源220周圍的反射層240 ;位于第一層210上的第二層230 ;位于第二層230上的、 具有第一圖案232的透明膜260 ; W及位于透明膜260上的擴散板245。圖2至圖78所示 的所有構造均可適用于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單元200。
[0巧0] 此外,底板135可W布置在背光單元200的底部上并且可W緊密地附著于第一層 210的底部。
[0巧1 ] 該顯示裝置可W包括顯示模塊,例如,用于將驅動電壓和電力供應至顯示面板110 和背光單元200的驅動器。例如,可W使用從該驅動器接收到的驅動電壓來驅動背光單元 200的多個光源220, W便發(fā)射光。
[0352] 該驅動器可W包括驅動控制器141、主板142、W及供電單元143。該驅動器可W布 置并固定在位于底板135上的驅動器底座145上,從而可W穩(wěn)固地支撐并固定該驅動器。 [0巧3] 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在第一層210的背面可W形成有第一連接器310。為此,在 底板135中可W形成有用于將第一連接器310插入的孔350。
[0354] 第一連接器310可W將供電單元143電連接到光源220, W允許將供電單元143供 應的驅動電壓供應至光源220。
[0巧日]例如,第一連接器310可W形成在第一層210的底部上并且可W通過第一電纜410 連接到供電單元143。因此,第一連接器310可W用于將通過第一電纜410從供電單元143 接收到的驅動電壓傳輸?shù)焦庠?20。
[0356] 在第一層210的頂部上可W形成有電極圖案,例如碳納米管電極圖案。形成在第 一層210的頂部上的電極可W與形成在光源220中的電極接觸并且可W將光源220與第一 連接器310電連接。
[0巧7] 此外,該顯示裝置還可W包括用于對顯示面板110和背光單元200的驅動進行控 制的驅動控制器141。例如,驅動控制器141可W是時序控制器。
[0巧引該時序控制器可W控制顯示面板110的驅動時序。更具體地,該時序控制器可W 生成控制信號W控制該顯示面板110中包括的數(shù)據驅動器、伽瑪電壓發(fā)生器W及口驅動器 中的每一個驅動器的驅動時序,并且該時序控制器可W將該控制信號供應至顯示面板110。
[0359] 該時序控制器可W與顯示面板110的驅動同步并且可W將用于控制光源220的驅 動時序的信號供應至背光單元200,從而,背光單元200 (更具體地,光源220)能夠工作。
[0360] 如圖80所示,驅動控制器141可W固定到位于底板135上的驅動器底座145,從而 可W穩(wěn)固地支撐并固定該驅動控制器141。
[0361] 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在第一層210上可W形成有第二連接器320。為此,在底板 135中可W形成有用于將第二連接器320插入的孔350。
[0362] 第二連接器320可W將驅動控制器141與第一層210電連接,從而允許從驅動控 制器141輸出的控制信號被供應至第一層210。
[0363] 例如,第二連接器320可W形成在第一層210的底部上并且可W通過第二電纜420 連接到驅動控制器141。因此,第二連接器320可W用于把通過第二電纜420從驅動控制器 141接收到的控制信號傳輸?shù)降谝粚?10。
[0364] 在第一層210上還可形成有光源驅動器。該光源驅動器可W利用通過第二連接器 320從驅動控制器141供應的控制信號來驅動各個光源220。
[0365] 驅動控制器141和供電單元143可W由后殼150覆蓋并且可W從外部得到保護。
[0366] 圖80所示的顯示裝置的構造僅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因此,如果必要,可W改 變該驅動控制器141、供電單元143、第一連接器310、第二連接器320、第一電纜420、W及第 二電纜430中的每一個的位置或數(shù)目。
【權利要求】
1. 一種光產生裝置,包括: 光源器件的陣列,所述光源器件的陣列布置在第一層上并包括第一光源器件和第二 光源器件,所述第一光源器件和所述第二光源器件被構造成用于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發(fā)射 光,所述第一光源器件和所述第二光源器件中的至少一個光源器件包括: 殼體,所述殼體具有限定腔體的傾斜內壁; 發(fā)光二極管,所述發(fā)光二極管布置在所述腔體中并構造成用于產生光;以及 至少一種材料,所述至少一種材料被填充在所述腔體中; 反射層,所述反射層布置在所述第一層上并構造成用于反射從所述光源器件發(fā)射的 光;以及 第二層,所述第二層覆蓋所述光源器件和所述反射層, 其中,從所述殼體的所述內壁延伸的線和與所述第一光源器件的發(fā)光二極管的的發(fā)光 表面垂直的線形成第一夾角(θ 1), 將所述第一光源器件的表面上的中點和所述第二光源器件的表面上的中點相連的線 與從所述第一光源器件的發(fā)光表面垂直地延伸的線形成第二夾角(Θ 2),并且 所述第一夾角(Θ1)和所述第二夾角(Θ 2)之差在0°至大約78°的范圍內。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產生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夾角(Θ1)和所述第二夾角 (Θ 2)之差小于或等于30°。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產生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夾角(Θ1)在2°至70°的范圍 內。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光產生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夾角(Θ1)在20°至50°的范 圍內。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產生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夾角(Θ 2)在10°至80°的范 圍內。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產生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夾角(Θ 2)在20°至50°的范 圍內。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產生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層包封所述光源器件和所述反 射層。
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產生裝置,還包括: 光擴散圖案,所述光擴散圖案布置在所述第二層上或所述第二層中,并構造成用于擴 散從所述反射層反射的光, 其中,所述光擴散圖案布置成與所述光源器件相對應。
9.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產生裝置,其中,所述光源器件的陣列以矩陣的構造布置 在所述第一層上。
10.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產生裝置,其中,所述光源器件的陣列以交錯的構造布置 在所述第一層上。
11.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 顯示面板,所述顯示面板被構造成用于顯示圖像;以及 背光單元,所述背光單元被構造成用于將光供應給所述顯示面板,并且所述背光單元 包括多個光產生塊,所述多個光產生塊中的至少一個光產生塊包括: 光源器件的陣列,所述光源器件的陣列布置在第一層上并包括第一光源器件和第二 光源器件,所述第一光源器件和所述第二光源器件被構造成用于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發(fā)射 光,所述第一光源器件和所述第二光源器件中的至少一個光源器件包括: 殼體,所述殼體具有限定腔體的傾斜內壁; 發(fā)光二極管,所述發(fā)光二極管布置在所述腔體中并構造成用于產生光;和 至少一種材料,所述至少一種材料被填充在所述腔體中; 反射層,所述反射層布置在所述第一層上并構造成用于反射從所述光源器件發(fā)射的 光;以及 第二層,所述第二層覆蓋所述光源器件和所述反射層, 其中,從所述殼體的所述內壁延伸的線和與所述第一光源器件的發(fā)光二極管的的發(fā)光 表面垂直的線形成第一夾角(θ 1), 將所述第一光源器件的表面上的中點和所述第二光源器件的表面上的中點相連的線 與從所述第一光源器件的發(fā)光表面垂直地延伸的線形成第二夾角(Θ 2),并且 所述第一夾角(Θ1)和所述第二夾角(Θ 2)之差在0°至大約78°的范圍內。
12. 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夾角(Θ1)和所述第二夾角 (Θ 2)之差小于或等于30°。
13. 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夾角(Θ1)在2°至70°的范圍 內。
14. 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夾角(Θ1)在20°至50°的范 圍內。
15. 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夾角(Θ 2)在10°至80°的范 圍內。
16. 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夾角(Θ 2)在20°至50°的范 圍內。
17. 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層包封所述光源器件和所述反 射層。
18. 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顯示裝置,所述多個光產生塊中的至少一個光產生塊還包 括: 光擴散圖案,所述光擴散圖案布置在所述第二層上或所述第二層中,并構造成用于擴 散從所述反射層反射的光, 其中,所述光擴散圖案布置成與所述光源器件相對應。
19. 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光源器件的陣列以矩陣的構造布置 在所述第一層上。
20. 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光源器件的陣列以交錯的構造布置 在所述第一層上。
【文檔編號】G02F1/1335GK104321694SQ201080035524
【公開日】2015年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8月27日
【發(fā)明者】金成宇, 金上殿, 樸相泰, 權純炯, 徐富完, 鄭法性, 裵承春, 柳圣煥 申請人:Lg 電子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