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薄片后處理裝置和圖像成形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將從復印機、印刷機等的圖像成形裝置送出的薄片 累積,對累積的薄片撂進行裝訂等的裝訂處理,或每次按照規(guī)定寬 度交替地將薄片撂錯開等的處理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和具有該薄片 后處理裝置的圖像成形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在過去,人們知道有下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中,在排紙盤 的上游側設置處理盤,在該處理盤上對齊而累積從圖像成形裝置運 送的薄片,對累積的薄片撂進行裝訂等的后處理,然后,通過持握 機構(夾具)持握該薄片撂,將薄片撂排到排紙盤上。
作為這樣的薄片后處理裝置的實例,比如,在專利文獻l(日
本特開2001-158564號文獻)中公開有下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 中,在排紙盤112的上游側設置相當于處理盤的裝訂盤121,在該 裝訂盤121上累積從作為圖像成形裝置的復印機2送出的薄片,對 累積的薄片撂通過裝訂裝置111進行裝訂處理,然后,相當于夾具 的排出爪110a擠壓該薄片撂的后端部,由此,將該薄片撂排到排 紙盤上。
另外,在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89464號文獻)中公開有下 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中,沿軌槽3a而循環(huán)的夾持機構21將接 納于薄片裝載板5上的薄片撂從薄片裝載板5排到作為排紙盤的疊 撂盤4。此外,在專利文獻3(曰本特開平5-155176號文獻)中,公開有 下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中,為了對排紙放置于多層的盤1上的 薄片撂進行裝訂處理,采用成一體裝載于可通過電動機20而升降 的支承體上的裝訂裝配體10和夾持裝配體11,通過夾持裝配體11 的一對持握臂28、 29持握排紙放置于盤1上的薄片撂,將其抽到 裝訂裝配體10的裝訂位置,對拉到近旁的薄片撂進行裝訂處理, 然后,再次通過夾持裝配體11的一對持握臂28、 29持握進行了裝 訂處理的薄片撂,將其返回到原始的盤l上。
還有,在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平9-188470號文獻)中,公開有 按照下述方式形成的薄片重合固定裝訂裝置,該方式為可改變位 置的端部對位部件包括活動薄片撂固定裝訂機構,該端部對位部件 將與通過端部碰齊機構12碰齊的薄片撂14的端部相垂直的方向的 薄片撂14的裝訂側端部對齊,該活動薄片撂固定裝訂機構按照伴 隨端部碰齊機構的移動而移動的方式連接,與薄片撂的固定裝訂對 準端部基本平行地在已選擇的所需的位置對重合的薄片撂進行裝 訂,端部對位部件的尺寸小于裝訂裝置的凸緣狀開口 44,以便端 部對位部件能夠不與裝訂裝置碰撞,而通過裝訂裝置實現(xiàn)移動。
再有,在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2-128375號文獻)中公開有 按照下述的方式構成的裝載裝置,該方式為在構成底板的坯件P 從傳送器2送出時,等待于端部止動件17的后方的移動體29朝向 傳送器出口,在出口位置,通過爪部40從進出口 43接收所送出的 坯件的前部端部,通過支《義部44從底側支承,伴隨坯件端部對接 收部56的按壓,通過鎖定爪53夾持坯件,如通過傳感器60結束 坯件的夾持,則按照以與傳送器的運送速度相同的速度,爪部以通 過端部止動件的方式#_移動體朝向等待位置,爪部通過端部止動件 時,坯件和端部止動件^;並撞,解除夾持。但是,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薄片后處理裝置中,通過后端面 119,在后端對齊的薄片撂上,將裝訂裝置111移動到適合位置,
對薄片撂的多個部位進行裝訂處理,然后,采用排出爪110a將進
行了裝訂處理的薄片撂推出,將其排到排紙盤上,雖然如此,通過 排出爪110a單獨地將薄片撂灑落在排紙盤,由此,難以進行對齊 性良好的排紙(第1課題)。
另外,為了將裝訂裝置111移動到適合位置,必須要求釆用將 排出爪110a從裝訂裝置111的移動區(qū)域退回用的裝置機構,難以 使裝置整體尺寸減小(第2課題)。
在這里,作為上述第1課題的對齊性良好的排紙方法,代替上 述排出爪110a,代替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的夾持機構21的排紙結 構,就該排紙盤的對齊性的問題來說可以克服,但是,該夾持機構 21的驅動機構與專利文獻1的排出爪110a的驅動機構同樣采用循 環(huán)皮帶,在平時與該皮帶連接,以可擺動的方式在裝訂位置后方與 排紙盤的排紙口附近之間移動,由此,由于夾持機構21是不移動 的,故在裝載可移動的裝訂裝置的場合,妨礙其移動,與上述專利 文獻1的第2課題相同,必須要求將夾持機構21從裝訂裝置111 的移動區(qū)域退回的控制機構,妨礙裝置的整體的尺寸的減小。
此外,在專利文獻1公開的排出爪110a或上述專利文獻2中 公開的夾持機構21裝載可移動的裝訂裝置的場合,作為解決不妨 礙其移動的上述第2課題的方法,像專利文獻3所述的那樣,裝訂 裝配體IO和夾持裝配體11形成一體的組件結構,可使其同時移動, 在相互移動時不造成妨礙。
但是,在像專利文獻3那樣,裝訂裝配體10和夾持裝配體11 形成一體的組件的結構而移動的場合,必須將夾持裝配體11退回 到裝訂裝配體10的移動區(qū)域的內部,在像上述那樣,在不同于裝訂位置的位置,在暫時將薄片對齊而累積的狀態(tài),通過夾具而持握 薄片撂,將其拉近到裝訂位置,進行裝訂處理,由此,為了拉近到 裝訂位置,不僅花費該部分處理的時間,而且在通過夾具持握薄片 撂,拉近到裝訂位置時,折角對齊而累積的薄片撂塌落,產(chǎn)生薄片撂錯開,無法進行適合的裝訂處理(第3課題)。發(fā)明內容于是,本發(fā)明通過下述的方式,解決上述第1~第3課題的各 課題,該方式指考慮上述第1~第3課題,不僅僅將裝訂機構和持 握機構為 一 體的組件結構,而分為構成上述持握機構的持握部和對 該持握部進行往復移動導向的導向部的兩個功能部分,該兩個功能 部分為可伴隨持握部的持握動作而攜帶、可脫離的結構,并且該持 握部為與裝訂機構形成 一 體的組件結構。由此,本發(fā)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下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 中,持握機構不妨礙后處理機構的移動,在對齊累積薄片的位置不 破壞對齊狀態(tài),另外,可以較短時間進行后處理,在對薄片進行對 齊而累積的位置,持握機構持握進行了后處理的薄片撂,可將其以 良好的對齊性排到排紙盤上,結構簡單。本申請針對上述薄片后處理裝置和具有該薄片后處理裝置的 圖像成形系統(tǒng),還實現(xiàn)下述的第2 ~第5目的。首先,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薄片后處理裝置,其中,在移動持握機 構時,不必將用于在累積盤上對齊薄片的限制機構從持握的移動區(qū) 域退回,在該持握機構等待于限制機構的薄片撂的累積位置的狀 態(tài),可接納薄片,由此,機構簡單,可使裝置的整體緊湊(第2目 的)。另外,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薄片后處理裝置,其中,持握機構不妨礙后處理機構的移動,在對齊累積薄片的位置,不破壞對齊狀態(tài), 另外,可以較短時間進行后處理,在對齊而累積薄片的位置,持握 機構持握已進行后處理的薄片撂,可以良好的對齊性將其排到排紙 盤上,機構簡單,整體尺寸緊湊,另外,通過對應于其移動位置改 變上述持握部的移動速度,在持握薄片撂時,按照不破壞薄片撂的 對齊性的方式靜靜地持握,在將薄片撂移動到排紙位置時,為高速, 此外,在將薄片撂排到排紙盤上時,可以在排紙位置對齊的方式排 出(第3目的)。此外,本發(fā)明以達到下述進行移動速度控制的必要性提供一種 薄片后處理裝置,其中,排紙盤上的薄片對齊性優(yōu)良,并且可在不 進行復雜的電動機的旋轉速度控制的情況下進行以良好的對齊性 將薄片撂排到排紙盤上的持握部的速度控制,該移動速度控制為在 將通常薄片撂從累積盤排出時,沒有破壞對齊性的危險的較高速度 進行控制,同時,在將薄片撂裝載于排紙盤上時,減小到不破壞已放置的薄片的對齊性的較低速度進行放置(第4目的)。還有,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薄片后處理裝置,其中,在將處理盤上 的薄片撂送出到下游側的疊撂器時,在該薄片撂的運送過程中,即 使在使用者的手指或異物進入通路中的情況下,仍不產(chǎn)生裝置故障 或使用者負傷,另外,在將進行了后處理的薄片撂從處理盤接納于 疊撂器中時,在異物或使用者的手指置于疊撂器上的場合使用者不 負傷,另外不導致裝置故障(第5目的)。由此,為了解決上述已有技術的課題,實現(xiàn)上述第1目的,本 發(fā)明提供下述的薄片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累積盤,其對齊 累積依次運送的薄片;后處理機構,其對累積于上述累積盤上的薄 片撂,進行裝訂處理等的后處理;持握機構,其持握進行了上述后 處理的薄片撂,將其排到排紙盤,上述后處理機構按照可順著上述累積盤,沿與上述持握機構的上述排紙盤的排出方向基本相垂直的 方向往復移動的方式支承,上述持握機構包括持握部,其持握上述 薄片撂;導向部,該導向部設置于上述累積盤上,按照可在上述排 出方向的前后往復移動的方式對上述持握部進行導向,上述持握部 按照可伴隨上述后處理機構的移動與上述導向部脫離,與上述排出 方向基本相垂直的方向移動的方式支7K 。在這里,上述持握部成一體地支承于支承上述后處理機構的支 承體上。另外,上述后處理機構和上述持握機構的與上述排出方向 基本相垂直的方向的移動通過單 一 驅動電動才幾而驅動。另夕卜,上述驅動電動機設置于以可移動的方式支承上述后處理 機構的裝置支架側板。另外,上述持握部與設置于上述后處理機構 中的與上述排出方向基本相垂直的方向的移動空間區(qū)域內的曲軸 從動機構連接,沿上述排出方向的前后方向往復驅動。在這里,該曲軸從動才幾構通過曲軸機構往復驅動,該曲軸才幾構 設置于通過上述驅動電動機驅動的裝置支架側板上。另外,上述持 握部由以關見定間距而設置于上述后處理機構的兩側部的兩個持握 部構成。本申請針對送出已進行了圖像成形的薄片的圖像成形裝置、上述薄片后處理裝置,為了實現(xiàn)上述第2~第5目的,采用下述的方 案。首先,為了實現(xiàn)上述第2目的,本發(fā)明形成下述的方案,其包 括累積盤,其具有限制機構,該限制機構將依次運送的薄片對齊, 形成可接納達到規(guī)定張數(shù)的薄片撂的開口 ;持握機構,其持握累積 于上述累積盤上的上述薄片撂,將其排到排出盤上,上述持握機構 在通過上述限制機構對齊的薄片撂的累積位置,以可持握的方式設 置上述薄片撂,并且按照可沿與上述排紙盤上的該薄片撂的排出方向基本相垂直的方向往復移動的方式支承,該持握機構的持握部以 大于上述限制機構的間隙的程度開口 。另外,為了實現(xiàn)上述第3目的,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后處理裝置, 其具有持握機構,該持握機構將累積于累積盤上的薄片撂排到排紙 盤上,上述持握機構包括持握上述薄片撂的持握部;導向部,該導 向部設置于上述累積盤上,以可沿上述排出方向往復移動的方式對、 上述持握部進行導向;曲軸機構,其將上述持握部與設置于上述導 向部上的導向通路卡合,使其往復移動,上述持握部連續(xù)在下述各 位置移動,該各位置指不妨礙上述累積盤上的薄片累積的等待位 置;持握累積于上述累積盤上的薄片撂的持握位置;排出薄片撂的 上述排紙盤上的排出位置;下降到比上述排出位置更向上述排紙盤 面?zhèn)鹊姆胖梦恢?;比上述放置位置更向上述排出方向上游側的持?解除位置。還有,為了實現(xiàn)上述第4目的,本發(fā)明為下述的方案,其包括 累積盤,其具有限制機構,該限制機構將依次運送的薄片對齊;持 握機構,其持握累積于上述累積盤上的上述薄片撂,將其排到排出 盤上,上述持握機構包括移動機構,該移動機構由持握部、導向部 和曲軸機構構成,該持握部持握上述薄片撂,該導向部設置于上述 累積盤上,以可沿上述排出方向往復移動的方式對上述持握部進行 導向,該曲軸機構將上述持握部與設置于上述導向部的導向通路卡 合,使其移動,上述移動機構使持握上述薄片撂的持握部移動到下 述位置,該位置指持握上述累積盤上的薄片撂的持握位置;將該薄 片撂排到上述排紙盤上方的排出位置;將排到該排出位置的薄片撂 放置于上述排紙盤上的放置位置,從上述持握部的上述持握位置, 到上述排出位置的移動速度設定在高于從上述持握部的上述排出 位置到放置于上述累積盤上的放置位置的移動速度的速度。再有,為了實現(xiàn)上述第5目的,本發(fā)明為下述的方案,其包括 呈撂狀累積來自排紙口的薄片的處理盤;疊撂機構,其設置于上述 處理盤的下游側,接納薄片撂;薄片撂送出機構,其將上述處理盤 上的薄片撂從處理位置傳送到送出位置,將其接納于上述疊撂機構中。另外,上述薄片撂送出機構由持握薄片撂的端緣,將其從上述 處理位置而傳送到送出位置的夾持機構、沿上述處理盤使該夾持機 構往復移動的動作機構構成。于是,在上述處理盤中設置導向槽, 在該導向槽中,從上述處理位置朝向上述送出位置,對上述夾持機 構進行導向。上述夾持機構按照沿上述導向槽,按閉環(huán)狀的移動軌 跡往復移動的方式構成。上述動作機構在異物進入上述導向槽內或 上述夾持機構的移動軌跡內時,(l)禁止上述夾持機構的移動動作, 或(2)將上述夾持機構后退到上述處理位置。
圖1為本發(fā)明的圖像成形系統(tǒng)的整體說明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薄片后處理裝置的整體說明圖; 圖3為表示該薄片后處理裝置的一部分的詳細說明圖; 圖4為表示該薄片后處理裝置的薄片折疊裝置的詳細說明圖; 圖5為表示該薄片后處理裝置的主要部分的立體說明圖; 圖6為表示該薄片后處理裝置中的后處理機構和持握機構的 一體結構的詳細說明圖;圖7為表示取下后處理機構的狀態(tài)的詳細說明圖; 圖8為表示后處理機構的詳細說明圖;圖9為表示該薄片后處理裝置中的持握部和導向部的結構的 詳細說明圖;圖10為表示圖9所示的導向部的結構的詳細說明圖;圖11為對導向部的一部分進行放大的詳細說明圖; 圖12為表示對導向部中的單向限制導向板的一個結構的詳細 說明圖;圖13為表示對導向部中的單向限制導向板的另一結構的詳細 說明圖;圖14表示本薄片后處理裝置中的曲軸機構和持握部的第1等待位置的動作說明圖;圖15表示曲軸機構和持握部的第2持握位置的動作說明圖; 圖16表示曲軸機構和持握部的第3排出位置的動作說明圖; 圖17表示曲軸機構和持握部的第4放置位置的動作說明圖; 圖18表示曲軸機構和持握部的第5持握解除位置的動作說明圖;圖19表示曲軸機構和持握部的恢復動作時的中間動作說明圖;圖20表示曲軸機構和持握部的恢復動作時的往復恢復動作說 明圖;圖21表示本圖像成形系統(tǒng)的控制結構的說明圖;圖22為圖5的裝置的檢測機構的說明圖和結構放大圖;圖24為圖18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jù)圖示的適合的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的薄片后處理裝置 和圖像成形系統(tǒng)進行具體說明。圖l表示本發(fā)明的圖像成形系統(tǒng)的整體結構,圖2表示本薄片 后處理裝置的整體結構的說明圖,圖3表示對本薄片后處理裝置的一部分進行放大的詳細說明圖,圖4為表示對組裝于本薄片后處理 裝置中的薄片折疊裝置的部分進行放大的詳細說明圖。另外,圖21為圖1的圖像成形系統(tǒng)的控制結構的說明圖。另外,圖1所示 的圖像成形系統(tǒng)由圖像成形裝置A和薄片后處理裝置B構成,在 薄片后處理裝置B中組裝有作為組件的薄片折疊裝置C。 (圖像成形裝置的結構)圖1所示的圖像成形裝置A將薄片從供紙部1送給圖像成形 部2,在通過圖像成形部2在薄片上進行印刷之后,將薄片從主體 排出口 3送出。在供紙部1中,多個尺寸的薄片接納于供紙盒l(wèi)a、 lb中,逐張地將已指定的薄片分離,將其送給圖像成形部2。在圖 像成形部2中,比如,設置靜電鼓4;設于其周圍的印刷頭(激光 發(fā)光器)5;顯影器6;轉印充電器7和定影器8,在靜電鼓4上通 過激光發(fā)光器5形成靜電潛像,在其上通過顯影器6附著調色劑, 通過轉印充電器7在薄片上轉印圖像,通過定影器8進行加熱定影。 像這樣進行了圖像成形的薄片從圖像成形裝置A的主體排紙口 3 依次送出。標號9表示循環(huán)通路,其為下述的雙面印刷的通路,其 中,將從定影器8在外面?zhèn)壬嫌∷⒌谋∑?jīng)由主體改變方向運送通 路10進行內外面反轉,然后,再次將其送給圖像成形部2,在薄 片的內外面?zhèn)冗M行印刷。像這樣進行了雙面印刷的薄片通過主體改 變方向運送通路10進行內外面反轉,然后,從主體排紙口 3送出。圖像讀取裝置11通過掃描組件13,對設定在壓板12上的底 稿薄片進行掃描,通過圖中未示出的光電變換元件,以電子方式進 行讀取。該圖像數(shù)據(jù)通過圖像處理部,進行比如數(shù)字處理,然后, 轉送給數(shù)據(jù)存儲部19,將圖像信號送給上述激光發(fā)光器5。另夕卜, 圖中的標號15表示底稿運送裝置,其為將接納于疊摞器16中的底 稿薄片送給壓板12的供給裝置。在上述結構的圖像成形裝置A中,設置圖21所示的控制部(控 制器),從控制板18設定圖像成形條件,比如薄片尺寸指定、彩色 單色印刷指定、印刷份數(shù)指定、單面雙面印刷指定、放大縮小印刷 指定等的印刷輸出條件。另一方面,圖像成形裝置A按照下述方 式構成,該方式為從通過掃描組件13讀取的圖像數(shù)據(jù)或從外部 的網(wǎng)絡轉送的圖像數(shù)據(jù)累積于數(shù)據(jù)貯存部17中,將圖像數(shù)據(jù)從該 數(shù)據(jù)貯存部17轉送給數(shù)據(jù)存儲部19,從該數(shù)據(jù)存儲部19依次將 數(shù)據(jù)信號轉送給激光發(fā)光器5。(圖像成形位次的說明)在控制板18中,與圖像成形條件同時輸入指定后處理條件。 該后處理條件指比如,"印刷輸出模式"、"裝訂模式"、"薄片摞折 疊模式"等。另外,圖像成形裝置A對應圖像形成條件和后處理 條件,在薄片上進行圖像成形。(薄片后處理裝置的結構)接著,對與圖像成形裝置A連接的薄片后處理裝置B進行說 明。薄片后處理裝置B按照下述方式構成,該方式為從圖像成 形裝置A的主體排紙口 3接收進行了圖像成形的薄片,(l)將該薄 片接納于第l排紙盤21中(后述的"印刷輸出模式");(2)呈薄片 摞狀將來自主體排紙口 3的薄片對齊、裝訂,然后,接納于第1 排紙盤21中(后面的"裝訂模式");(3)呈摞狀將來自主體排紙口 3的薄片對齊,然后,呈本狀折疊,接納于第2排紙盤22中(后述的"薄片摞折疊模式")。由此,薄片后處理裝置B像圖2所示的那樣,在外殼20中設 置第1排紙盤21和第2排紙盤22,設置具有與主體排紙口 3連通 的送入口 23的薄片送入通路Pl。該薄片送入通路Pl由外殼20中 的基本水平方向的直線通路構成。另外,設置從該薄片送入通路Pl分支,沿反轉方向將薄片轉移的第1改變方向運送通路SP1和第2改變方向運送通路SP2。該第1改變方向運送通路SP1設置于 通路下游側,第2改變方向運送通路SP2設置于通路上游側,分 別從薄片送入通路Pl分支,兩個運送通路設置于相互間隔開J 巨離 的位置。另外,在第1改變方向運送通路SP1的下游側設置累積盤29, 在其下游側連接有第1排紙盤21。另外,在第2改變方向運送通 路SP2的下游側設置累積導向件35,在其下游側連接第2排紙盤 22。在這樣的通路結構中,在薄片送入通路Pl中,設置運送輥24 和排紙輥25,這些輥與可正反旋轉的驅動電動機Ml(圖中未示出) 連接。另外,在薄片送入通路Pl中設置將薄片導向第2改變方向 運送通路SP2的通路切換片27,與螺旋管等的動作機構連接。另 外,在薄片送入通路P1中,設置臨時滯留保持到達第2改變方向 運送通路SP2的薄片的緩沖導向件26。此外,在送入口 23和運送 輥24之間,設置對來自圖像成形裝置A的薄片進行蓋章處理(蓋 章機構)、沖孔(開孔機構)等的后處理的后處理組件28。(第1改變方向運送通路SP1的結構)設置于薄片送入通路Pl的下游側(裝置后端部)的第1反轉運 送通路SP1像下述這樣構成。即,像圖3所示的那樣,在薄片送 入通路P1中,在其出口端設置排紙輥25和排紙口 25a。在相對該 排紙口 25a而具有高差的下方設置累積盤29。該累積盤29由裝載 支承來自排紙口 25a的薄片的盤構成。在該累積盤29的上方,正反轉輥30以可在與盤上的薄片接觸 的位置和與其間隔開的等待位置(圖3的虛線位置)之間升降的方式 設置。在該正反轉輥30上,連接有正反轉電動機M2,其按照下述方式進行控制,該方式為在薄片進到累積盤29上時,沿圖3 的順時針方向旋轉,薄片后端進入盤上,然后,沿逆時針方向旋轉。 于是,在累積盤29上形成第1改變方向運送通路SP1。圖中的標 號31表示環(huán)狀皮帶,排紙輥25和一端皮帶輪側壓接,以該皮帶輪 軸31a為中心,前端皮帶輪側按照下垂于累積盤29上的方式可擺 動地通過軸支承。圖中的標號30b表示與正反軸輥30卡合的從動 輥,設置于累積盤29上。通過以上的方案,來自排紙口 25a的薄片進入累積盤29上, 通過正反轉輥30移向第l排紙盤21,薄片后端從排紙口 25a進入 累積盤29上,然后,使正反轉輥30逆向旋轉(圖中的逆時針方向), 此時,盤上的薄片沿與排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傳送。此時,環(huán)狀皮帶 31與正反轉輥30相配合,沿累積盤29將薄片的后端改變方向而 運送。在累積盤29的排出方向后端部,設置對薄片后端的位置進行 限制的后端限制部件(對齊止動件)32和裝訂裝置ST1。圖示的裝訂 裝置ST1由端面裝訂裝置構成,在累積于盤上的薄片摞的后端緣 的一個或多個部位進行裝訂。另外,持握機構(在下面適當?shù)胤Q為"夾持機構")G10按照下 述方式構成,該方式為為了將在累積盤29上進行了裝訂的薄片 摞送出到設置于累積盤29的下游側的第1排紙盤21,可沿累積盤 29按照排出方向往復運動。另外,夾持機構G10按照包括持握薄 片摞的夾持部件(持握部)Gll,沿形成于累積盤29上的后述的導向 槽,按圖示左右方向移動的方式構成。另外,圖中的G20為使該 夾持部件Gll往復移動的擺動軸臂,與排紙電動機M3連接。另外,在累積盤29上設置側邊對齊板(對齊側板)34,其在累 積于該盤上的薄片的寬度方向進行對齊,該側邊對齊板34按照以中心基準對薄片進行對齊的方式通過左右(圖3的前后)一對對齊板
構成,按照接近和離開該薄片中間的方式構成,與圖中未示出的對
齊電動才幾M4連才矣。
在像上述那樣構成的第1改變方向運送通路SP1中,在進行 上述"裝訂模式',時,將來自排紙口 25a的薄片在累積盤29上對 齊,通過端面裝訂用的裝訂裝置ST1,對該薄片摞的后端緣的一個 部位或多個部位進行裝訂。另外,在上述的"印刷輸出模式"時, 不將來自排紙口 25a的薄片改變方向運送,而將沿累積盤29傳送 的薄片在正反轉輥30和從動輥30b之間送出到第1排紙盤21。像 這樣,圖示的特征在于通過累積盤29和第1排紙盤21,橋接地支 承進行裝訂的薄片,由此,緊湊地構成裝置。
另外,也可在"印刷輸出模式"時,在薄片送入通路P1的中 途設置新的分支點,在第1排紙盤21的上方,設置采用該分支點, 在上述"印刷輸出模式"時排出的排紙盤,與通過上述"裝訂模式" 排出的薄片相區(qū)分,進行疊摞。
(第2改變方向運送通路的結構)
對從上述薄片送入通路Pl分支的第2改變方向運送通路SP2 的結構進行說明。在該第2改變方向運送通路(薄片處理通路)SP2 中,按照像圖4所示的那樣,基本沿垂直方向設置于外殼20中, 設置有累積導向件(薄片保持機構)35。該累積導向件35由薄片進 入通路35a、彎曲導向部35b、改變方向進入通路35c、出口導向 部35d構成。另外,薄片進入通路35a由上述第2改變方向運送通 路SP2的通路出口部構成,按照相對該進入通路而形成高差的方 式設置彎曲導向部35b。另外,改變方向進入通路35c與彎曲導向 部35b的后端側連接。
從由第2改變方向運送通路SP2構成的薄片進入通路35a送向彎曲導向部35b的薄片依次累積于上方。由此,按照將從薄片送 入通路35a傳送的薄片累積于彎曲導向部35b的最上面紙上的方 式,將累積于導向部中的薄片的后端后退于改變方向進入通路35c 中。
下面對彎曲導向部35b和設置于其上的中部裝訂裝置ST2與 折疊輥機構45的結構進行具體描述。另外,彎曲導向部35b由薄 片保持機構構成,該薄片保持機構按照將從第2改變方向運送通3各 SP2傳送的薄片累積于折疊位置Y的方式傾斜地設置,在該薄片 保持機構中設置裝訂位置X和折疊位置Y。在該裝訂位置X,設 置后述的裝訂機構(中部裝訂裝置),在折疊位置Y設置折疊輥機構 45。特別是,圖示的彎曲導向部35b由彎曲或折曲的導向板構成, 該板按照支承于其上的薄片摞在折疊位置Y,在折疊輥機構45側 突出,將其返回的方式形成。于是,來自薄片送入通路P1的薄片 按照依次堆積于彎曲導向部3 5 b上的方式累積,該薄片摞按照在折
疊專昆側突出而返回的方式彎曲。
在彎曲導向部35b的折疊位置Y,按照與其連接的方式連接出 口導向部35d,該出口導向部35d通過按照慢慢地將薄片摞彎曲的 方式變窄的相對導向片構成。即,彎曲導向部35b按照以可接納最 大尺寸薄片的長度而形成,將來自送入口 23的薄片依次堆積累積 于上方的方式構成。而且,該彎曲導向部35b呈下述的形狀,其按 照在設置后述的中部裝訂裝置ST2和折疊輥機構45的一側突出的 方式彎曲或折曲。另外,上述改變方向進入通路35c的目的在于確 保通過將通過從薄片進入通路35a傳送的送入(后續(xù))薄片的前端和 支承于彎曲導向部35b的裝載了 (先行)薄片的后端重疊而累積的薄 片的頁位次。另外,在累積導向件35上,在導向件的下游側設置 限制薄片前端的薄片前端限制機構38。(端部裝訂機構的結構)
下面根據(jù)圖5 ~圖13,對端部裝訂機構的結構進行說明,在該 結構中,在薄片摞的端部,通過端面裝訂裝置ST1進行裝訂處理, 通過夾持機構G10,持握進行了裝訂處理的薄片摞,通過累積盤 29將其排到第1排紙盤21上。
(整體結構)
最初,根據(jù)圖5,對端部裝訂機構的整體結構進行說明。在累 積盤29上,固定而支承有對通過復印機送入的薄片的后端進行支 承對齊的后端限制部件32(32a、 32b、 32c),另外,用于對送入的 薄片的兩側端進行定位的側邊對齊板34(34a、 34b)按照以盤中間部 位為基準,可左右擺動的方式支承。另外,也可根據(jù)基準的確定方 式將側邊對齊板34中的一個固定,而另一個擺動。
另外,在裝載對該薄片摞的端部進行裝訂處理的裝訂裝置ST1 和夾持機構G10的支承體G70上,設置截面呈正4邊形的旋轉軸 G2和截面呈齒面形狀的同步齒型帶G3,該旋轉軸G2通過安裝于 裝置支架上的旋轉驅動電動機(圖中未示出)而旋轉,以使夾持機構 G10的持握部(G11、 G16)(G21、 G26)沿累積盤29的薄片累積面,
按薄片摞排出方向往復運動,該裝置支架以可移動的方式支承支承 體G70,該同步齒型帶G3通過圖中未示出的驅動源而移動,該同 步齒型帶G3沿累積盤29,按照與薄片摞排出方向基本相垂直的方 向使支承體G70往復移動。 (支承體G70的結構)
在下面,為了根據(jù)圖6和圖7,對該支承體G70和夾持機構 G10的結構進行具體描述,圖6表示在以可擺動的方式支承于支承 體G70上的左右一對持握部(Gll、 G16)(G21、 G26)之間裝載裝訂 裝置ST1,構成移動組件體的狀態(tài),圖7表示從該移動組件體取下裝訂裝置ST1的狀態(tài)。而且,為了通過圖7而說明,設置沿支承 體G70的左右方向,以裝訂裝置ST1的相當于寬度的間隔間隔開, 安裝裝訂裝置ST1的支承架體G80、 G90,包括釆用其支承架體 G80、 G90的空間區(qū)域,對持握部(Gll、 G16)(G21、 G26)的移動進 行導向的槽部G80a、 G90a;第1齒輪G96,其形成接收驅動傳遞 的截面正方形的軸孔,在其支承架體G90的外側側面被在先說明 的截面呈正4邊形狀的旋轉軸G2貫穿;接收該第1齒輪的旋轉的 第2齒輪G95;接收第2齒輪的旋轉的旋轉擺動的最終級的扇形的 齒輪G94;通過扇型的齒輪G94的旋轉而往復擺動的往復擺動桿 G91。另外,還在支承架體G80,包括相同的第1齒輪G86;第2 齒輪G85;齒型的齒輪G84;往復擺動桿G81,其以作為該扇形的 齒輪HG84的旋轉中心的旋轉軸G83為中心,在多端形成后述的持 握部G10的往復擺動軸所嵌合的狹槽G82,謀求裝置緊湊。 (裝訂裝置ST1的結構)
下面根據(jù)圖8對該裝訂裝置ST1的結構進行具體描述,該裝 訂裝置ST1主要由將訂書釘打入薄片摞中的裝訂頭ST11;砧座 ST12,該砧座ST12將打入該薄片摞中、貫穿該薄片摞的訂書釘?shù)?釘尖彎曲;釘盒ST13,該釘盒ST13將訂書釘供給補充到裝訂頭 ST11中;驅動部ST14,該驅動部ST14內置有驅動裝訂頭ST11 和砧座ST12的驅動電動才幾。
(夾持機構G10的結構)
為了根據(jù)圖9,對夾持機構G10的結構具體描述,該夾持機構 G10由相互可分離的持握部Gil ~ G20、導向部G40構成,在在先 的支承體G70左右移動時,持握部Gll按照可與導向部G40脫離, 實現(xiàn)移動的方式構成。另外,圖中K0(K1 ~ K4)為曲軸機構,其具 體結構在后面描述。(持握部Gil ~ G20的結構)
持握部Gil ~ G20由下述的部件構成,該下述的部件包括持握 薄片摞的頂部持握部Gll;以可擺動的方式支承頂部持握部Gil 的擺動軸G12;張開桿G13,該張開桿G13在恢復位置與圖中未 示出的卡扣部件接觸,沿逆時針方向旋轉,以使頂部持握部Gil 在圖示的恢復位置(原始位置)克服圖中未示出的彈簧機構的偏置 力而張開,該彈簧機構該沿持握薄片摞的方向在平時偏置;臂桿 G14,該臂桿G14將持握薄片摞的頂部持握部Gil移動到排紙盤 21的排紙部;為了該臂桿G14的移動,與在先的往復擺動桿G81 的狹縫G82卡合的連接桿G15、以及底部持握部G16;以可擺動 的方式支承底部支承部G16的擺動軸G17;擺動軸G17,其按照 即使在底部持握部G16移動的情況下,仍保持與累積盤29的薄片 放置面平行、支承薄片摞的底面的姿勢的方式旋轉;臂桿G18,其 將底部持握部G16移動到排紙盤G21的排紙部;擺動軸臂G20, 其按照該臂桿G18和臂桿G14調整底部持握部G16的姿勢的方式, 設置于與擺動軸G12、連接軸G15與擺動軸G17形成基本平行四 邊形的位置;擺動桿G35,其以擺動軸臂G20為中心,使持握部 Gil ~ G20強制旋轉。
另外,在擺動軸G12的軸上具有解除桿G19,該解除桿G19 減輕圖中未示出的彈簧機構的偏置,解除夾持力,容易將薄片摞分 離,該彈簧機構使頂部持握部Gll沿持握薄片摞的方向在平時偏 置,該頂部持握部Gll與通過后述的圖17所說明的導向部G40的 傾斜面卡合、通過恢復運動導向件G44返回到恢復位置。
此外,與裝訂裝置ST1的裝訂頭ST11和砧座ST12的張開狀 態(tài)相同,持握部Gll G20位于圖示的恢復位置(原始位置)時,解 除與后述的導向部G40的連接狀態(tài),同時相對通過安裝于累積盤29(參照圖5)上的薄片后端限制部件32(32a、 32b、 32c)的薄片累積 寬度,較大地維持頂部維持部Gll和底部持握部G16的張開寬度, 與裝訂裝置ST1 —起裝栽,支承體G70移動,此時,與薄片后端 限制部件32(32a、 32b、 32c)的有無無關,可實現(xiàn)移動。 (導向部G40的結構)
導向部G40分別設置于以適合間距開設于累積盤29中的兩個 部位的各槽中,另外,在稍左右的安裝位置,形狀不同,而功能基 本相同。在這里,對導向部G40進行說明,該導向部G40由下述 部件構成,該下述部件包括去程移動導向件G41,其伴隨在先說明 的持握部Gil - G20的去程移動支承擺動軸G12,沿累積盤29的 薄片累積面,移動而支承于累積盤29(參照圖5)側;下降導向件 G42,該下降導向件G42在將薄片摞排到累積盤29的排紙位置上 方的狀態(tài),將擺動軸G12導向到下方的排紙位置;解除導向件G43 , 該解除導向件G43具有容易獲取的功能,為使解除桿G19和擺動 軸G12返回移動,以使在排紙位置減輕頂部持握部Gll的薄片摞 的夾持壓力的解除桿G19進行擺動的夾持壓力減輕;將擺動軸G12 移動導向到恢復位置的返回移動導向件G44;后述的單向限制導向 板G60。
另外,該單向限制導向板G60為了將從返回移動導向件G44 恢復到恢復位置的擺動軸G12恢復到去程移動導向件G41的中途 處,使裝置緊湊,通過在去程移動導向件G41中形成缺口,去程 移動導向件G41按照在前進移動時不向下方下落的方式進行導向, 在返回移動時,可容易恢復到去程移動導向件G41。
(導向部G40、 G50的作用)
這樣,通過將導向部G40、 G50設置于累積盤29上,持握部 Gll ~ G20、 G21 ~ G30均在返回移動時退回到累積盤29的累積面的下方,由此,不停止在返回移動中從圖像成形裝置A排出的薄
片的排紙動作,而接收于累積盤29中。
(導向部G40和單向限制導向板G60的支承結構) 另外,該單向限制導向板G60像圖IO所示的那樣,安裝于導 向部G40上,像圖12所示的那樣,通過樹脂成形而形成支承于導 向部G40上的支點G62;與擺動軸G12接觸而伴隨該移動而發(fā)生 位移的接觸傾斜面G61;在擺動軸G12的恢復時彈性變形,接觸 傾斜面G61可發(fā)生位移的臂G63。
(導向部G50和單向限制導向板(支承體)G70的支承結構) 另外,另一單向限制導向板G70同樣像圖10和圖11所示的 那樣安裝于導向部G50上,像圖13所示的那樣,通過樹脂成形而 形成支承于導向部G50上的支點G72;與擺動軸G22(與擺動軸G12 相同,相當于左右對象的另一部件。詳細附圖省略。)接觸,伴隨 該移動而發(fā)生位移的接觸傾斜面G71;在擺動軸G22返回移動時 發(fā)生彈性變形,接觸傾斜面G71可發(fā)生位移的臂G73。 (薄片摞的偏移排紙)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設置于兩個部位,但是,也可考慮傳送薄 片摞時的持握能力、傳送精度等,設置于一個部位或三個部位以上, 還可在具有兩個夾持機構(持握機構)的場合,在薄片平衡的最佳位 置進行持握,另外,在持握薄片摞的狀態(tài),有選擇地切換與三個部 位的導向部的連接位置,將其移動到該連接位置,將薄片摞排到排 紙盤中,由此,適當?shù)厥贡∑啤?br>
(端部裝訂動作的說明)
下面通過圖5、圖6和圖14對端部裝訂動作進行具體說明。 首先,在圖5所示的位置,具有裝栽裝訂裝置ST1和夾持機構G10 的支承體G70的場合,在從圖像成形裝置A的控制板18(參照圖l)選擇"裝訂模式"并"端部封閉模式"的狀態(tài),并且在像圖14
所示的那樣,裝訂裝置ST1和夾持機構G10均按照薄片后端限制 部件32(32a、 32b、 32c)的累積寬度而張開的狀態(tài),薄片通過薄片 后端限制部件32對齊而累積。同時,在圖5中,在該薄片的累積 工序的期間,適當沿左右而移動支承體G70的同步齒型帶G3將支 承體G70移動到裝訂位置。另外,將砧座ST12下降擺動到該裝訂 位置,通過裝訂頭ST11和砧座ST12,將薄片摞的裝訂部位夾持。 在該狀態(tài),裝訂頭ST11將訂書釘打入薄片摞中,砧座ST12將打 入薄片摞中,穿過該薄片摞的訂書釘?shù)尼敿鈴澢?,由此,進行裝訂 處理。
在該裝訂處理中,將裝訂裝置ST1移動到薄片摞的角部的一 個部位,從薄片寬度中心向兩側等間3巨地間隔開的兩個部位,或適 合的多個部位。
(持握動作的說明)
下面通過圖5、圖14和圖20對持握動作進行說明。首先,通 過像圖5所示的那樣,對在從累積盤29的薄片寬度中心到兩側等 間距間隔開的兩個部位,設置導向部G40、 G50的結構的場合而進 行說明。首先,在進行在先說明的裝訂處理,裝載有裝訂裝置ST1 和夾持機構G10的支承體G70定位于圖5的狀態(tài)的狀態(tài),通過圖 中未示出的驅動電動機,截面呈正四邊形的旋轉軸G2從圖14的 狀態(tài),沿順時針方向旋轉。接收該旋轉的第1齒輪G86隨之而沿 順時針方向旋轉。與該第1齒輪G86嚙合的第2齒輪G85沿逆時 針方向旋轉,扇形的齒輪G84沿順時針方向旋轉。與該扇形的齒 輪G84成一體的往復擺動桿G81沿順時針方向旋轉。
接收該往復擺動桿G81沿順時針方向的轉矩,像圖15所示的 那樣,與往復擺動桿G81的狹縫G82嵌合的持握部Gil ~ G20的連接軸G15移動,伴隨該連接軸G15的移動,擺動軸G12與支承 架體G80的卡扣槽G80c脫離,由此,頂部持握部Gll與底部持握 部G16—起,持握薄片摞。此時,通過借助底部持握部G16的立 面, 一邊按壓一邊持握薄片摞的側端部方式,可在不將薄片摞中的 最上面的紙錯開的情況下整齊地持握。
另外,往復擺動桿G81旋轉到圖16所示的位置,由此,持握 薄片摞的頂部持握部Gll和底部持握部G16在從排紙盤21的排紙 口上方突出的狀態(tài),排出薄片摞。在該狀態(tài),持握部G11-G20的 擺動桿G35在支承架體G80的側壁,通過拉伸彈簧G87在平時偏 置于紙面左下方,與可沿狹縫G88自由移動地支承的偏置軸G89 接觸,沿順時針方向強制地旋轉,由此,持握部Gll - G20以擺動 臂G20為中心而沿順時針方向強制地擺動。
通過該強制擺動,4象圖17所示的那樣,持握部G11 G20的 擺動桿G17沿導向部G40的下降導向件G42,持握薄片摞的頂部 持握部Gll和底部持握部G16將薄片摞移動到累積盤29的排紙面 附近,將薄片摞放置于放置面上。同時,持握部Gll - G20的解除 桿G19通過解除導向件G43的端面而沿逆時針方向旋轉,減輕薄 片摞的持握力。
在該狀態(tài),像圖18所示的那樣,截面呈正4邊形的旋轉軸G2 通過圖9所示的曲軸機構K0而反向旋轉,由此,往復擺動桿G81 沿逆時針方向擺動。通過該往復擺動桿G81的擺動,持握部Gll ~ G20的擺動軸G17由解除導向件G43導向,同時獲取到返回移動 導向件G44,進行返回移動。同時,在對齊狀態(tài)將薄片摞放置于排 紙盤21的立面上。
此外,往復擺動桿G81沿逆時針方向擺動到圖19所示的位置, 由此,持握部Gll ~ G20的擺動軸G17壓入單向限制導向板G60的接觸傾斜面G61,同時恢復到去程移動導向件G41上。接著, 往復擺動桿G81返回到初始位置,由此,完成一系列的薄片摞的 排紙動作。
還有,與導向部G50連接的持握部G21 ~ G30,以及G36均同 步地持握薄片摞,將其排到排紙盤21,雖然關于這一點在圖中未 示出。
再有,不但設置導向部G40、 G50,還在比如,薄片寬度中心 處設置另一第3導向部,在通過持握部持握薄片摞的狀態(tài),適當移 動支承體70,交替地切換采用導向部G40和第3導向部,排出薄 片摞的場合;采用第3導向部和導向部G50排出薄片摞的場合, 同時排出薄片摞,由此,適當?shù)厥古诺脚偶埍P21上的薄片摞錯開, 由此,可將其進行偏移累積。
(曲軸機構和持握部的去程移動控制)
圖14~圖20表示通過后述的曲軸機構,進行往復移動的狀態(tài), 圖14表示本發(fā)明的持握部的等待位置的動作狀態(tài),圖15表示持握 部到達持握薄片摞的持握位置的動作狀態(tài),圖16表示將已持握的 薄片摞排到累積盤29的上方位置的動作狀態(tài),圖17表示將該已排 出的薄片摞輕輕地放置于累積盤29的放置面上的動作狀態(tài),圖18 表示薄片摞的端部與累積盤29的立面32a碰觸,解除持握的動作 狀態(tài),圖19表示持握部的返回移動時的中間動作狀態(tài),圖20表示 返回到持握部的返回移動時的前進通路的動作狀態(tài)。
在動作說明之前,采用圖9對持握部Gil ~ G20的前進移動控 制的上述往復擺動桿G81和曲軸機構KO的往復移動機構進行具體 說明。在圖中,在將旋轉驅動電動機MO的旋轉變換為往復移動的 曲軸機構KO中,伴隨旋轉驅動電動機MO的旋轉而旋轉的第l齒 輪Kl;將該第1齒輪Kl的旋轉調整為適合的旋轉速度的第2齒輪K2;在設置于從該第2齒輪K2的旋轉中心,適當間隔開的位 置的支承軸上, 一端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承,另一端往復移動的曲軸 臂K5;具有支承該曲軸臂K5的往復移動的另 一端的支承軸,伴 隨第2齒輪K2的旋轉,進行半旋轉而往復旋轉的第3齒輪K3按 照將該第3齒輪K3的往復旋轉傳遞給在先說明的往復擺動桿G81、 G91(參照圖6)的驅動齒輪的第1齒輪G86、 G96(參照圖6)的方式 構成。
另外,由于通過曲軸臂K5往復旋轉的第3齒輪K3的運動速 度為曲軸運動,故形成與三角形函數(shù)曲線類似的函數(shù)速度,這樣, 按照下述方式進行速度控制,該方式為在往復基點初始階段,在 持握部Gil ~ G20的持握動作時,持握部Gil ~ G20以不產(chǎn)生薄片 摞的塌落的程度慢慢地持握,另外,在到達另一往復基點的之前階 段,在持握薄片摞的持握部G11-G20的累積盤29的放置面的下 降動作時,持握部G11-G20將該薄片摞慢慢地放置于累積盤29 的放置面上。
即,上述曲軸機構K0采用往復擺動桿G81,將上述持握部 Gil ~ G20在上述限制機構按照在呈摞狀對齊累積薄片的累積位置 后方,不妨礙薄片的累積的方式張開而等待的第1等待位置;上述 限制機構持握對齊累積的薄片摞的第2持握位置;在該第2持握位 置持握薄片摞,將其移動到累積盤的放置面上方的第3排出位置; 從該第3排出位置,將上述薄片摞放置于上述放置盤的放置面上的 第4放置位置;從上述第4放置位置,放置于上述累積盤的放置面 上的上述薄片摞與累積盤的立面接觸,解除薄片摞的持握的第5 持握解除位置之間依次移動,然后,恢復移動到上述第1等待位置。
另外,上述各位置的狀態(tài)的速度的關系為下述的方式,在該方 式中,像圖9所示的那樣,在從上述第1等待位置Pl到第2等待位置P2的第1移動速度VI;從第2持握位置P2到第3排出位置 P3的第2移動速度V2;從第3排出位置P3到第4放置位置P4的 第3移動速度V3;從第4放置位置P4到第5持握解除位置P5的 第4移動速度V4的場合,首先,從到達第3排出位置P3之前開 始減速,將第2移動速度V2變?yōu)榈?移動速度V3,以將排出的 薄片摞靜靜地放置,以不破壞累積盤上的放置薄片的整齊性。另夕卜, 按照在持握薄片摞時不使薄片摞塌落的方式,在到達第2移動速度 之前,進行持握動作。
另外,在圖9的狀態(tài),持握部Gil ~ G20的擺動軸G17為下 述的結構,其處于與導向部G40脫離的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其按照 不沿紙面順時針方向旋轉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臂體G80(參照圖6) 的圖中未示出的導向面上,并且對導向部G40進行導向卡合時, 可容易卡合而導向。在該結構中,即使持握部Gil ~ G20與導向部 G 4 0脫離,沿和薄片摞送出方向基本相垂直的方向移動的情況下, 仍可在保持其姿勢的狀態(tài)移動。
(控制結構的說明)
按照圖21的方框圖,對上述圖像成形系統(tǒng)的控制結構進行說 明。圖1所示的圖像成形系統(tǒng)包括圖像成形裝置A的控制部(在下 面稱為"主體控制部")50和薄片后處理裝置B的控制部(在下面 稱為"后處理控制部")60。主體控制部50包括圖像成形控制部 51和供紙控制部52與輸入部53。另外,從設置于該輸入部53中 的控制板18進行"圖像成形模式","后處理模式"的設定。在圖 像成形模式中,像前述那樣設定印刷輸出份數(shù)、薄片尺寸、彩色單 色印刷、放大縮小印刷、雙面單面印刷、其它的圖像成形條件。另 外,主體控制部50對應于已設定的圖像成形條件,控制圖像成形 控制部51和供薄片控制部52,在于規(guī)定的薄片上進行圖像成形后,從主體排紙口 3依次送出薄片。
與此同時,通過來自控制板18的輸入,設定后處理模式。在 該后處理模式中,比如,設定"印刷輸出模式"、"裝訂最終處理才莫
式"、"薄片摞折疊最終處理模式"等。于是,主體控制部50將后 處理的最終處理模式和薄片張數(shù)、份數(shù)信息和裝訂模式(一個部位 裝訂,兩個部位以上的多個裝訂)信息轉送給后處理控制部60,與 此同時,主體控制部50每當圖像成形結束時,將作業(yè)結束信號轉 送給后處理控制部60。
后處理控制部60包括控制CPU61,該控制CPU61對應于已指 定的最終處理模式,使薄片后處理裝置B動作;存儲動作程序的 ROM62;存儲控制數(shù)據(jù)的RAM63。在該RAM63中,對應于傳送 給薄片處理通路P2的薄片的尺寸(運送方向長度),上述薄片前端 限制;〖凡構38的薄片卡扣位置Shl、 Sh2、 Sh3的位置數(shù)據(jù)以比如教: 據(jù)表格等的方式準備。另外,該控制CPU61包括進行送給送入口 23的薄片的運送的薄片運送控制部64a;進行薄片的累積動作的薄 片累積動作控制部64b;進行薄片裝訂處理的薄片裝訂處理動作控 制部64c;進行薄片摞折疊動作的薄片折疊動作控制部64d。
薄片運送控制部64a按照下述方式構成,該方式為與上述薄 片送入通i 各Pl的運送輥24、排紙輥25的驅動電動機Ml的控制 電路連接,另外,接收來自設置于該通路中的薄片傳感器Sl的枱r 測信號。另外,為了將薄片累積于第1累積部(累積盤)29上,薄片 累積動作控制部64b與上述正反轉輥30的正反轉電動機M2、后 端限制部件32的排紙電動機M3的驅動電路連接。另外,薄片裝 訂處理動作控制部64c與內置于累積盤29的端面裝訂裝置ST1和 第2累積部(累積導向件)35的中間裝訂裝置ST2中的驅動電動才幾 M的驅動電3各連接。薄片折疊動作控制部64d與驅動旋轉折疊輥45a、 45b的輥驅 動電動機M6的驅動電路;上述離合機構45c的控制電路連接。另 外,該薄片折疊動作控制部64d與位移機構MS的控制電路連接, 該控制電路將上述薄片送入通路35a的運送輥36、 37和累積導向 件35的薄片前端限制機構38移動控制在規(guī)定位置,按照從設置于 這些通路中的薄片傳感器接收檢測信號的方式連接。
像上述那樣構成的控制部在薄片后處理裝置B,進行下述的處 理動作。
(印刷輸出模式)
在該方式中,圖像成形裝置A從比如,第1頁對一系列的文 本進行圖像形成,從主體排紙口 3依次按照面朝下的方式送出。在 這里,薄片后處理裝置B將薄片送入通路PI的緩沖導向件26退 到圖3的上方,將通路切換片27移動到圖3的實線的狀態(tài)。由此, 將送入薄片送入通路PI的薄片導向排紙輥25。于是,借助通過排 紙口 25a檢測薄片前端的信號,薄片前端到達累積薄片29的正反 轉輥30的預估時間后,薄片運送控制部64a將正反轉輥30從上方 等待位置下降到盤上,沿圖4的順時針方向使該正反轉輥旋轉。于 是,進入累積盤29上的薄片通過該正反轉輥30,朝向第l排紙盤 21而送出,接納于該盤上。將像這樣依次后續(xù)的薄片送出到第1 排紙盤21,累積而接納于該盤上。
于是,在該印刷輸出模式中,通過圖像成形裝置A進行了圖 像成形的薄片經(jīng)過薄片后處理裝置B的薄片送入通路PI,接納于 第1排紙盤21中,比如,以面朝下的姿勢,從第1頁起依次n頁 的順序,累積接納于上方。在該模式中,不將薄片導向上述第1 改變方向運送通路SP1和第2改變方向運送通路(薄片處理通 路)SP2。(裝訂最終處理模式)
在該模式的場合,圖像成形裝置A與上述印刷輸出模式相同,
從第1頁起按照n頁的順序,對 一 系列的文本進行圖像成形,在面 朝下的狀態(tài),從主體排紙口 3送出。于是,薄片后處理裝置B與 在先模式相同,將薄片送入通路Pl的緩沖導向件26退回到圖3 的上方側,將通路切換片27移動到圖3的實線的狀態(tài)。由此,將 送給薄片送入通路Pl的薄片導向排紙輥25。在這里,在通過借助 排紙口 25a檢測薄片前端的信號,薄片前端到達累積盤29的正反 轉輥30的預估時間之后,薄片運送控制部64a將正反轉輥30從上 方等待位置下降到盤上,沿圖4的順時針方向使該正反轉輥旋轉。 接著,薄片運送控制部64a在薄片后端送入累積盤29上的預估時 間之后,沿圖3的逆時針方向旋轉驅動正反轉輥30。于是,從排 紙口 25a進入的薄片沿第1改變方向運送通路SP1,改變方向運送 到累積盤29上。通過反復進行該薄片的運送, 一系列的薄片在面 朝下的狀態(tài)呈摞狀而累積于累積盤29上。
另外,每當向上述累積盤29上的薄片的累積時,控制CPU61 使側邊對齊板34b動作,對所累積的薄片的寬度方向位置進行對 齊。接著,控制CPU61通過來自圖像成形裝置A的作業(yè)結束信號, 使端面裝訂裝置ST1動作,對累積于累積盤29上的薄片摞的后端 緣進行裝訂。在該裝訂動作之后,控制CPU61將兼作摞送出機構 的后端限制部件32從圖3的實線位置,移動于圖3的虛線位置。 于是,經(jīng)裝訂的薄片摞送出接納于第1排紙盤21上。由此,對通 過圖像成形裝置A進行了圖像成形的一系列的薄片進行裝訂,其 接納于第1排紙盤21中。
(薄片摞折疊最終處理模式)
在該模式中,圖像成形裝置A按照比如,圖5而說明的順序,在薄片上進行圖像成形,通過薄片后處理裝置B,呈本狀進行最終
處理。為此,薄片后處理裝置B將薄片送入通路Pl的緩沖導向件 26退到圖3的上方,將通路切換片27移動到圖3的實線的狀態(tài)。 由此,將送到薄片送入通路P1的薄片導向排紙輥25。于是,控制 CPU61以通過薄片傳感器Sl檢測到薄片后端的信號為基準,在薄 片后端通過通路切換片27的時刻,停止排紙輥25,同時將通路切 換片27移動到圖3的虛線位置。接著,將排紙輥25反轉(圖3的 逆時針方向)。于是,進入薄片送入通路Pl中的薄片的運送方向反 轉,從通路切換片27將薄片導向薄片進入通路35a中。接著,通 過設置于該通路中的運送輥36、37,將該薄片導向彎曲導向部35b。 在將薄片從薄片進入通路35a送入彎曲導向部35b的時刻,控 制CPU61將薄片前端限制機構38移動到最底端的位置Shl??刂?CPU61根據(jù)來自圖像成形裝置A的薄片尺寸信息(運送方向長度) 和存儲于上述RAM63中的位置數(shù)據(jù),將該薄片前端限制機構38 的位置移動到與薄片長度相對應的最佳的位置。于是,薄片的整體 支承于累積導向件35上。在該狀態(tài),控制CPU61使上述薄片側緣 對齊機構39動作,在寬度側邊對齊薄片(另外,該寬度側邊對齊在 最初的薄片的場合,也可不動作,另外還可每當薄片進入時不動 作)。
接著,控制CPU61將薄片前端限制機構38移動到薄片后端進 入上述改變方向進入通路35c的位置Sh3。像圖12所示的那樣, 控制CPU61根據(jù)存儲于RAM63中的位置數(shù)據(jù),將薄片前端限制 機構38移動到薄片的后端進入改變方向進入通路35c的位置Sh3。 于是,支承于累積導向件35上的薄片后端后退到改變方向進入通 路35c中。在該狀態(tài),將后續(xù)的薄片從薄片進入通路35a送到彎曲 導向部35b上,在在先薄片上重疊后續(xù)薄片。接著,對應于該后續(xù)薄片的送入,將薄片前端限制機構38從Sh3位置移動到Shl位置。 然后,控制CPU61使薄片側緣對齊機構39動作,對已送入的 薄片與支承于累積導向件上的薄片的寬度側邊進行對齊。通過反復 進行這樣的動作,通過圖像成形裝置A進行圖像成形的薄片經(jīng)過 薄片進入通路35a在彎曲導向部35b上對齊。
接著,控制CPU61在接收作業(yè)結束信號時,將薄片前端限制 機構38移動到上述位置Sh2,將薄片中間部定位在裝訂位置X。 然后,控制CPU61將薄片前端限制機構38移動到Sh2,然后,將 裝訂動作進行的命令信號發(fā)送給中間裝訂裝置ST2。于是,裝訂裝 置在薄片中間的一個部位或多個部位進行裝訂。
根據(jù)上述裝訂動作的結束信號,控制CPU61將薄片前端限制 機構38移動到上述位置Shl,將薄片中間部定位于折疊位置Y。 在這里,對薄片摞進行折疊處理,將該薄片摞送出到第2排紙盤 22。
然后,在本發(fā)明中,給出中間裝訂裝置ST2設置于上述累積 導向件35上的裝訂位置X的場合,但是,也可為下述的結構,其 中,薄片的處理通路按照累積導向件、裝訂位置、折疊位置的順序 設置,設置累積導向機構,接著,設置裝訂裝置,在其下游側設置 薄片折疊機構。另外,也可不通過該中間裝訂裝置ST2進行裝訂 處理,而將薄片摞對折,送出到第2排紙盤22。
(禁止夾持機構的動作的實施方式的說明)
接著,為了根據(jù)圖22,對禁止夾持機構的動作的實施方式進 行說明,在形成于上述累積盤29中的導向槽G80a中,在異物容 易進入的部位,或因異物的進入而危險的部位,檢測異物的進入的 檢測機構65。接著,在上述動作機構G8中,設置控制機構66(參 照圖21),其中,在通過來自檢測機構65的信號,異物進入導向槽G80a中時,停止夾持片幾構G10的移動。
像圖22所示的那樣,在導向槽G80a中,設置可在夾持機構 G10移動的軌跡(圖中的箭頭所示)的內部旋轉的開閉板67,該開閉 板67按照通過軸67a而旋轉的方式,通過軸而支承于累積盤29 的背面?zhèn)?。接著,按照在平時將導向槽G80a封閉的方式設定重心 位置,或內置偏置彈簧。于是,該開閉板67在夾持機構GIO,或 異物(使用者的手指、辦公用器具等,在下面相同)進入槽內時,以 軸67a為中心而沿圖中的順時針方向旋轉。
于是,在上述開閉板67上成一體安裝標志片68,檢測該標志 片68的光傳感器Sf設置于累積盤29的背面?zhèn)?。于是,如果夾持 機構G10道過導向槽G80a,或異物進入槽內部,則光傳感器Sf 對此進行檢測。該光傳感器Sf的檢測信號傳遞給控制機構66。該 控制機構66按照下述方式構成,該方式為在夾持機構G10從圖 9所示的處理位置Pl(原始位置通過圖中未示出的原始位皇傳感 器進行位置檢測),到達開閉板67的位置的預估時間時,在該光傳 感器Sf動作的場合判定為正常,在其以外的場合,如果光傳感器 Sf動作,則判定"異物進入"。
而且,控制機構66按照下述方式進行控制,該方式為將驅 動電動機MO的電源切斷(斷開)。與此同時,控制機構66向后處 理機構D發(fā)出后處理動作的禁止信號。后處理機構D伴隨其結構 而不同,而在后述的裝訂機構的場合,裝訂組件(后述的端部裝訂 裝置ST1)沿薄片寬度方向移動,然后,進行裝訂處理。于是,控 制機構66在通過來自光傳感器Sf的信號,判定"異物進入"時, 禁止裝訂機構ST1沿薄片寬度方向的移動,另外,禁止裝訂動作。 此外,光傳感器Sf也可為機械式的開關,在此場合,強制地中斷 電源。(將異常時的夾持機構返回到裝訂位置的實施方式的說明)
下面根據(jù)圖23和圖24,對將異常時的夾持機構返回到裝訂位 置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像前述的圖9所示的那樣,沿呈閉環(huán)狀的 凸輪槽G40(G50),夾持機構G10在上方通路G41(G51),從處理位 置Pl移動到排出位置P3。而且,在該排出位置P3移位到凸輪槽 的下方通路G44(G54),沿下方通路G44(G54)從排出位置P3恢復 到處理位置Pl。此時,如果在疊摞器21的最頂面薄片上具有異物, 則對夾持機構G10造成妨礙。圖23表示該狀態(tài),夾持機構G10與 異物(該圖所示的手指)碰撞,移動到下方通路G44(G54)。
于是,圖示的裝置通過偏置彈簧G3的作用,施加將夾持機構 G10的導向銷G17從上方通路G41(G51)移位到下方通路G44(G54) 的驅動力。于是,如果夾持機構G10的移動負荷超過偏置彈簧G3 的偏置力(超過規(guī)定的移動負荷),則導向銷G17后退到上方通路 G41(G51)。于是,像圖24所示的那樣,如果沿相反方向使驅動電 動機MO旋轉,則位于上方通路G41(G51)的導向銷G17在該通路 返回(不經(jīng)由下方通路),返回到處理位置Pl。像這樣,夾持才幾構 G10按照在移動負荷大于規(guī)定負荷時,在去程通路G41(G51)返回, 將其移動到初期的處理位置Pl的方式構成。另外,不返回夾持機 構GIO,停止于此處,由此,也可避免拉入造成的危險。于是,不 在手指等的異物上,作用規(guī)定的力(彈簧力)以上的破壞力。
像上面說明的那樣,在本發(fā)明的薄片后處理裝置中,采用持握 部以可脫離的方式與導向部連接的結構,由此,伴隨后處理機構的 移動,持握部也可移動,持握部不妨礙后處理機構的移動。
另外,將后處理機構和持握部形成一體,由此,可采用后處理 機構的移動機構,實現(xiàn)持握部的移動,移動機構的結構簡化,其結 果是,謀求裝置的緊湊化。此外,可采用后處理機構和持握機構不同時動作的現(xiàn)象,使用 將后處理機構移向后處理位置的驅動電動機,移動控制持握部,簡 化驅動機構,并且容易進行驅動控制。
還有,由于上述后處理機構和上述持握機構的與上述排出方向 基本相垂直的方向的移動通過一個驅動電動機進行,故可使裝置更 加緊湊。
再有,上述持握部與曲軸機構連接,該曲軸機構設置于與上述 后處理機構的上述排出方向基本相垂直的方向的移動空間區(qū)域內, 進行上述薄片撂的向上述排紙盤的排紙動作用的驅動,由此,不需 要曲軸機構用的設置空間。
再有,采用后處理機構的外部尺寸寬,設置持握部,由此,可 不設置特別的空間,按照適合的間距,使兩個持握部間隔開,可實 現(xiàn)裝置的緊湊。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薄片后處理裝置中,持握累積于累積盤上的 薄片摞,將其排到排出盤上的持握機構在通過限制機構對齊的薄片 撂的累積位置,以可持握的方式設置上述薄片撂,并且按照可沿與 上述排紙盤上的該薄片撂的排出方向基本相垂直的方向往復移動 的方式支承,該持握部根據(jù)設置比限制機構的開口大的開口 ,在持 握才幾構的移動時,不必將限制機構從持握機構的移動軌跡退回,這 樣,簡化裝置機構,實現(xiàn)裝置的緊湊。
此外,在通過持握部,持握薄片撂的狀態(tài)進行排出,由此,可 進行使排紙盤上的薄片撂錯開的排出。
還有,在本發(fā)明的薄片后處理裝置中,可通過上述持握部與設 置于上述導向部的導向通路卡合,實現(xiàn)往復移動的曲軸機構,在持 握薄片撂時,按照不破壞薄片撂的對齊性的方式靜靜地持握,在將 薄片撂移動到排紙位置時高速地進行,另外,在將薄片撂排到排紙盤上時進行在排紙位置對齊的方式高速地、并且對齊性良好的薄片 撂排出。
再有,使從等待位置到持握位置的第1移動速度為最低速而進 行驅動,排除破壞通過限制機構對齊累積的薄片撂的對齊性的情 況,使從持握位置到排出位置的移動速度為最高速而進行驅動,由 此,從處理盤較快地排出薄片撂,可將下一工序的薄片接納于累積 盤中,順利地進行后處理,并且可提高處理速度。
另外,在本發(fā)明的薄片后處理裝置中,從上述持握部的上述薄 片撂的上述持握位置到上述排出位置的移動速度設定在高于從上 述薄片撂的上述排出位置,放置于上述累積盤上時的速度的速度,
由此,實現(xiàn)薄片撂排紙?zhí)幚淼乃俣鹊奶岣?,可進行薄片撂的對齊性 優(yōu)良的排紙?zhí)幚?。上述持握部按照以低于上述持握位置到上述排?位置的上述移動速度的速度,持握上述累積盤上的薄片撂的方式設 定,由此,在持握時,不破壞薄片撂的對齊性。
此外,由于持握部的速度控制通過構成移動機構的曲軸機構的 曲軸作用設定,不必進行復雜的電動機的旋轉控制。
另外,在過去的循環(huán)皮帶類型中,還在累積盤側,必須設置驅 動皮帶的驅動機構,相對該情況,本發(fā)明僅僅通過設置在累積盤上 對持握部件進行導向的導向部件,可對持握部件的往復移動進行導 向,可簡化持握部件的移動機構和結構。
此外,通過可卡扣脫開的持握部件和導向部件,構成往復移動 的持握機構,由此,使持握部件與導向部件脫離,這樣,可容易移 動,根據(jù)需要,將持握部件從其位置退回。
還有,在本發(fā)明的薄片后處理裝置中,在累積盤上的薄片撂從 處理位置傳送到送出位置時,在送出該薄片撂的夾持機構的導向槽 內或夾持機構的移動軌跡內,異物進入時,禁止夾持機構的移動動作,或將夾持機構后退到處理位置,由此,在異物或使用者的手指 進入導向槽中時,通過檢測機構檢測該情況,禁止(停止)夾持機構 的送出動作和/或后處理機構的后處理動作,由此,可安全地使用。 由于特別是即使在使用者的手指夾在導向槽的內部的情況下停止 夾持機構,故不損傷。此外,在此目的的結構中,在導向槽中設置 檢測異物的進入的檢測機構,可僅僅通過來自該檢測機構的信號, 停止夾持機構的驅動(比如,停止驅動電動機的電源),該方式是簡 單的。
另外,由于沿累積盤而旋轉運動的夾持機構按照如果使用者的 手指或異物進入其移動軌跡的內部,則后退到處理位置側的方式構 成,故即使在使用者的手指或異物由夾持機構夾持的情況下,由于 該夾持機構后退,故馬上解除,可拿走手指或異物。另外,此目的 的結構可按照對應夾持機構的移動負荷,后退到處理位置的方式構 成,該方式是筒單的。
此外,本申請請求了通過參照而在這里援引的下述的優(yōu)先權,
曰本特愿 2007-116995,日本特愿 2007-116996,日本特愿 2007-116997,曰本特愿2007-116998,曰本特愿2007-169021的優(yōu)先權。
權利要求
1.一種薄片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薄片后處理裝置包括處理盤,其呈撂狀累積依次供給的薄片;后處理機構,其設置于該處理盤上的后處理位置,對已累積的薄片撂進行裝訂處理等的后處理;排紙疊撂器,其設置于上述處理盤的下游側,放置接納已進行了后處理的薄片撂;沿上述處理盤,將進行了后處理的薄片撂從上述后處理位置送出到上述排紙疊撂器的薄片撂傳送機構;將在上述處理盤上進行了后處理的薄片撂沿從上述后處理位置,到上述排紙疊撂器的排紙方向送出的薄片撂傳送機構;將從上述后處理位置到上述排紙疊撂器的排紙方向進行了后處理的薄片撂送出的薄片撂傳送機構;上述薄片撂傳送機構從上述后處理位置到上述排紙疊撂器,由下述部件構成,該部件包括擠壓部件,其與上述處理盤上的薄片撂的后端緣卡合,沿排紙方向傳送;導向機構,其沿上述處理盤按排紙方向對該擠壓部件進行導向;驅動機構,其沿該導向機構,使上述擠壓部件往復移動;上述后處理機構按照可沿與累積于上述處理盤上的薄片撂的排紙方向相垂直的薄片寬度方向,進行位置移動的方式構成;上述擠壓部件按照可在上述后處理位置與上述導向機構脫離,伴隨上述后處理機構的移動,沿薄片寬度方向進行位置移動的方式構成。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處理盤的后處理位置設置沿薄片寬度方向進行位置移動的活動架;在上述活動架上分別安裝上述后處理機構與上述擠壓部件; 上述擠壓部件在后處理位置與上述導向機構脫離,可沿薄片 寬度方向進行位置移動。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擠壓部件由夾持上述處理盤上的薄片撂的后端緣的夾持向上述排紙疊撂器的導向槽構成。
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擠壓部件由下述部件構成,該下述部件包括與驅動電動機連接的擺動臂;前后運動桿,該前后運動桿與該擺動臂連接,與上述導向槽 卡合而導向;安裝于該前后運動桿上的夾持部件。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活動臂上,設置將沿薄片寬度方向使該支架位置移動的馬區(qū)動電動才幾;上述后處理機構和上述擠壓部件通過上述驅動電動機,沿薄 片寬度方向進行位置移動。
6.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擠壓部件沿上述處理盤的薄片寬度方向間隔開距離地按照一對設置;該對擠壓部件由下述部件構成,該下述部件包括 分別與驅動電動機連接的擺動臂;前后運動桿,其與該擺動臂連接,與上述導向槽卡合而導向; 夾持部件,其安裝于上述前后運動桿上。
7.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處理盤上設置薄片端限制機構,該薄片端限制機構將依次送入上述后處理位置的薄片定位;上述薄片端限制機構包括撂厚度限制部件,該撂厚度限制部 件在上述處理盤允許規(guī)定厚度以下的薄片撂的對齊;上述夾持部件按照以大于該撂厚限制部件的程度開口 ,持握 薄片撂的端緣的方式構成。
8.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夾持部件按照沿上述處理盤,按照等待位置、夾持位置、送出位置、裝載位置、夾持解除位置的順序連續(xù)地移動的方式構 成;上述等待位置設定在不妨礙從上述處理盤上的上述后處理位 置后退的薄片的送入的位置;上述夾持位置設定在持握薄片撂的位置,該薄片撂在上述后 處理位置進行了后處理;上述送出位置設定在將薄片摞從上述處理盤送出到上述排紙 疊撂器的位置;上述裝載位置設定在于上述排紙疊撂器上放置接納薄片摞的 位置;上述夾持解除位置設定在上述夾持部件與放置接納于上述排 紙疊撂器上的薄片撂脫離的位置。
9. 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夾持部件具有將薄片撂從上述等待位置傳送到上述夾持位置的第l移動速度;將薄片撂從上述夾持位置傳送到上述送出位置的第2移動速度;將薄片撂從上述送出位置傳送到上述裝載位置的第3移動速度;將薄片撂從上述裝載位置傳送到上述夾持解除位置的第4移 動速度;該第1 ~第4移動速度中的至少1者的移動速度設定為不同于 其它的移動速度的速度。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持握機構包括有將持握上述薄片撂的持握部移動于下述位置的移動機構,該位置分別為持握上述累積盤上的薄片撂的持 握位置;將該薄片撂排到上述排紙盤上方的排出位置;將排到該 排出位置的薄片撂放置于上述排紙盤上的放置位置;從上述持握部的上述持握位置到上述排出位置的移動速度, 設定為高于從上述持握部的上述排出位置放置于上述累積盤上的 放置位置的移動速度。
11. 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按照通過上述移動機構,上述持握部以慢于從上述持握位置到上述排出位置的上述移動速度的速度,持握上述累積盤上的薄 片撂的方式設定。
12. 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動機構包括曲軸機構,其將沿一個方向^:轉的旋轉驅動電動機的旋轉運動變換為上述持握部的上述往復運動;上述持握機構的移動和上述移動速度通過上述曲軸機構的曲 軸作用而i殳定。
13. 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排紙盤包括限制薄片撂的排出方向后端部的立面; 上述持握部通過上述移動機構,依次導向到下述的各位置 持握累積于上述累積盤上的薄片撂的持握位置;排出薄片撂的上述排紙盤上的排出位置;下降到比上述排出位置更向上述排紙盤面?zhèn)鹊姆胖梦恢茫?比上述放置位置更向上述排出方向上游側的持握解除位置。
14. 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持握機構還從上述持握解除位置,導向在上述累積盤后方不妨礙上述累積盤上的薄片累積的等待位置,通過該等待位置 以可與上述導向部脫離的方式連接。
15.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呈撂狀累積來自排紙口的薄片的處理盤;疊撂機構,其設置于上述處理盤的下游側,接納薄片撂;薄片撂傳送機構,其將上述處理盤上的薄片撂從處理位置傳送到送出位置,將其接納于上述疊撂機構中;上述薄片撂傳送機構由持握薄片撂的端緣,將其從上述處理位置傳送到送出位置的夾持機構、沿上述處理盤使上述夾持機構往復移動的動作4幾構構成;在上述處理盤中設置導向槽,在該導向槽中,從上述處理位置朝向上述送出位置,對上述夾持機構進行導向;上述夾持機構按照沿上述導向槽往復移動的方式構成;動軌跡內時,(l)禁止上述夾持機構的移動動作,或(2)將上述夾持 ^/L構后退到上述處理位置。
16. 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在上述導向槽中設置檢測異物的侵入的檢測機構; 上述動作機構包括控制機構,該控制機構在通過上述來自檢測機構的信號得知異物進入導向槽中時,停止上述夾持機構的移動。
17. 根據(jù)權利要求16所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構;設置對累積于上述處理盤上的薄片撂進行后處理的后處理機上述后處理機構按照可沿薄片寬度方向移動的方式構成; 上述控制機構在根據(jù)上述檢測機構的信號得知異物進入導向 槽中時,發(fā)出下述信號,該信號指禁止上述后處理機構向薄片寬 度方向的移動和/或上述后處理機構的后處理動作的信號。
18. 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動作機構按照下述方式構成,該方式為對應于異物進入上述移動軌跡內時的上述夾持機構的移動負荷,將該夾持機構 朝向上述處理位置后退。
19. 根據(jù)權利要求18所述的薄片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其設置凸輪槽,其在上述處理位置和送出位置之間,對上述夾持機構的運動進行限制;該凸輪槽按照下述方式構成,該方式為在上述夾持機構位 于上述處理盤的上方的去程通路和位于下方的返回通路,以形成 閉環(huán)軌跡的方式對上述夾持機構進行導向;上述動作機構在異物進入移動到送出位置的夾持機構和放置 于上述疊撂機構的薄片之間時,將上述夾持機構沿上述前進通路,從送出位置恢復到處理位置。
20. —種圖像成形系統(tǒng),其包括 送出進行了圖像成形的薄片的圖像成形裝置; 對從上述圖像成形裝置依次運送的薄片進行后處理的薄片后 處理裝置;上述薄片后處理裝置包括處理盤,其對齊而累積依次運送的薄片;后處理機構,其對累積于上述處理盤上的薄片撂進行裝訂處 理等的后處理;持握機構,其持握進行了上述后處理的薄片撂,將其排到排 紙盤上;上述后處理機構按照可沿上述處理盤,按與上述持握機構的 上述排紙盤的排出方向基本相垂直的方向往復移動的方式支承;上述持握機構包括持握部,其持握上述薄片撂;導向部,該 導向部設置于上述處理盤上,按照在上述排出方向的前后往復移 動的方式對上述持握部進行導向;上述持握部按照伴隨上述后處理機構的移動,與上述導向部 脫離,沿與上述排出方向基本相垂直的方向移動的方式支承。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薄片后處理裝置和圖像成形系統(tǒng),其包括累積盤,其對齊而累積依次運送的薄片;后處理機構,其對已累積于上述累積盤上的薄片撂,進行裝訂處理等的后處理;持握機構,其持握進行了上述后處理的薄片撂,將其排到排紙盤上,上述后處理機構按照可沿上述累積盤,按與上述持握機構的上述排紙盤的排出方向基本相垂直的方向往復移動的方式支承,上述持握機構包括持握部,其持握上述薄片撂;導向部,該導向部設置于上述累積盤上,按照可在上述排出方向的前后,往復移動的方式對上述持握部進行導向,上述持握部按照伴隨上述后處理機構的移動,與上述導向部脫離,沿與上述排出方向基本相垂直的方向移動的方式支承。
文檔編號G03G15/00GK101293607SQ20081008161
公開日2008年10月29日 申請日期2008年2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4月26日
發(fā)明者松野健一, 洼田一太朗, 深澤英次 申請人:立志凱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