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背光模組及使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由于液晶顯示面板中的液晶本身不具發(fā)光特性,因此為達到顯 示效果,需給液晶顯示面板提供一面光源裝置以實現(xiàn)顯示功能,如 背光模組,其功能在于為液晶顯示面板提供亮度充分且分布均勻的 面光源。背光模組通常主要包括光源及導光板,光源是相對導光板 的入光面設置,導光板引導自光源發(fā)出光束的傳輸方向,將線光源 或點光源發(fā)出的光束轉換成較為均勻的平面光出射以照亮液晶顯示 裝置中的液晶顯示面板。
請參閱圖1,其是一種現(xiàn)有技術背光模組的平面示意圖。該背
光才莫組10包括一導光板100與兩光源110。該導光板100包括一入 光面102及一相鄰該入光面102的出光面104。該兩光源110鄰近 該入光面102設置,其為發(fā)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 Diode, LED)。 乂人該光源110發(fā)出的光經該入光面102進入該導光板100,并在其 內經散亂反射、折射后從該出光面104射出。
然而,該發(fā)光二極管110為一光強指向性高的光源,其發(fā)射的 光線集中指向其前方一個限定角度內,為出射光線的出射角4,該 出射角cj; 一般限制于30度~120度。因此,在該入光面102側將形 成一暗帶區(qū)域108,影響該導光板100的出光均勻度。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背光模組出光均勻度不良的問題,有必要提 供一種具有良好出光均勻度的背光模組。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液晶顯示裝置出光均勻度不良的問題,有必 要提供一種具有良好出光均勻度的液晶顯示裝置。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一導光板及一光源裝置。該導光板包括 一入光面,該光源裝置包括多個點光源及一散光墻。該散光墻包括 多個可匯聚光線的柱體微結構,其設置于該點光源與該入光面之間 以使自該多個點光源發(fā)出的光線在進入該導光板之前充分交疊。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一導光板及一向該導光板提供光源的光 源裝置。該光源裝置包括多個點光源及多個柱體微結構。該點光源 發(fā)射的光線經由該柱體微結構匯聚后發(fā)散,形成一均勻線性光后再 進入該導光板。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 一 液晶面板和 一 為該液晶面板提供 平面光源的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括一導光板及一光源裝置。該 導光板包括一入光面,該光源裝置包括多個點光源及一散光墻。該 散光墻包括多個可匯聚光線的柱體微結構,其設置于該點光源與該 入光面之間以使自該多個點光源發(fā)出的光線在進入該導光板之前充 分交疊。
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上述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模組在多個點光源 與導光板的入光面之間設置一柱體微結構所形成的散光墻,使多個 點光源發(fā)出的光線在入射該導光板之前形成一亮度均勻的線光源, 暗帶現(xiàn)象得以消除,從而提高背光模組的出光均勻度以及液晶顯示 裝置的顯示效果。
圖1是一種現(xiàn)有技術背光模組的平面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背光模組第一實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圖。
圖3是圖2所示光源裝置的立體放大示意圖。
圖4是光線穿過凸透鏡的光路示意圖。
圖5是點光源轉變?yōu)榫€性光的光路示意圖。
圖6是圖3所示光源裝置的光路示意圖。圖7是本發(fā)明背光模組第二實施方式的光源裝置的側面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液晶顯示裝置的側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請參閱圖2,其是本發(fā)明背光模組第一實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圖。 該背光模組20包括一導光板200及一光源裝置210。該導光板200 包括一入光面202及一相鄰該入光面202的出光面204。
請一并參閱圖3,其是圖2所示光源裝置210的立體放大示意 圖。該光源裝置20包括多個點光源211、 一軟性電路板212、 一支 撐結構213及一散光墻214。該支撐結構213包括兩個支撐板2131 及一支撐臺2132,該兩個支撐板2131及該支撐臺2132形成一單邊 開口矩形"n"結構。該支撐臺2132是由高透射率的透明材料制成, 該支撐板2131的內側具有一層反射層以減少光線在兩側的損失。該 軟性電路板212為一矩形長條狀。該多個點光源211為發(fā)光二極管。 該兩個支撐板2131分別夾持該軟性電路板212的兩個端部形成一收 容空間215,該多個點光源211等間距設置于該收容空間215內的 軟性電路板212 —側并與之電連接。該散光墻214固定于該支撐結 構213的支撐臺2132外側,位于該點光源211及該導光板200的入 光面202之間。該散光墻214包括多個緊密排列的圓柱體微結構, 該圓柱體孩i結構的長軸與該導光板200的出光面204相垂直。該圓 柱體微結構是由高折射率的透明材料制成。
該光源裝置210的工作原理如下
請參閱圖4,其是光線穿過凸透鏡的光路示意圖。設該凸透鏡 500的焦點b位于該凸透4t的光軸距離光心u處。當光線a于該凸 透鏡500 —側平行入射時,其將在該凸透鏡500的另 一側焦點b匯 聚,該光線a匯聚后的發(fā)散角度設為6 。當該凸透鏡500的焦距u 減小時,則平行入射的光線a經該凸透鏡500焦點b后的發(fā)散角度 6變大。根據此原理,選擇圓柱型凸透鏡可使其焦距u減至最小從而得到最大的發(fā)散角度e 。
請一并參閱圖5,其是點光源轉變?yōu)榫€性光的光路示意圖。一
點光源211設置于該散光墻214的一側。該散光墻214由多個緊密 排列的透明圓柱體微結構形成,該多個透明圓柱體微結構的焦距u' 相同,每一透明圓柱體;f鼓結構同一側的焦點b'位于一直線c上。該 點光源211以一出射角度小射出光線a'。由于該圓柱體微結構體積 甚小,當該點光源211與該散光墻214的距離足夠遠時,該點光源 211射出的光線a'于每一圓柱體微結構附近可近似看作一平行光線。 光線a'經過該散光墻214的每一透明圓柱體微結構時匯聚于焦點處 后發(fā)散,光發(fā)散之角度6 '大于該點光源211的出射角度c]j 。匯聚后 的光線a繼續(xù)向前傳播并再次相互交疊于直線d上,并于該直線d 上形成線性光。
請一并參閱圖6,其是圖3所示光源裝置210的光路示意圖。 多個點光源211等間距設置于該散光墻214的一側,每一點光源211 以一出射角度4)射出光線。每一點光源211射出的光線經過該散光 墻214后于直線d處形成一線性光,該導光板200設置于鄰近線性 光出光處。相鄰兩個點光源211射出的光線在進入該導光板200之 前經由該散光墻214后由于光發(fā)散角度增大而充分交疊,尚未交疊 的暗帶208得以消除。
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上述背光模組2 0在多個等間距排列的點光源 211與該導光板200的入光面202之間設置一由多個緊密排列的圓 柱所形成的散光墻214,使多個點光源211所發(fā)出的光線在入射該 導光板200之前已充分交疊,形成一均勻高亮度的線性光,避免光 線進入該導光板200后在入光面處形成暗帶,從而提高該背光模組 20的出光均勻度。
請參閱圖7,其是本發(fā)明背光模組第二實施方式光源裝置的側 面示意圖。該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光源裝置的主要區(qū)別在于 散光墻314由多個緊密排列的六棱柱體構成。該六棱柱體的長軸與 導光板的出光面相垂直。請參閱圖8,其是本發(fā)明液晶顯示裝置的側面示意圖。該液晶 顯示裝置40包括一液晶面板300及上述背光模組20,該背光模組 20與該液晶面板300平行相對設置并為該液晶面板300提供面光
權利要求
1.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一導光板及一光源裝置,該導光板包括一入光面,該光源裝置包括多個點光源及一散光墻,其特征在于該散光墻包括多個可匯聚光線的柱體微結構,其設置于該點光源與該入光面之間以使自該多個點光源發(fā)出的光線在進入該導光板之前充分交疊。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柱體微結構 為高折射率的透明材料。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散光墻的柱 體微結構為圓柱體結構。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散光墻的柱 體微結構為六棱柱體結構。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導光板進一 步包括一 出光面,該柱體微結構的長軸與該出光面相垂直。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光源裝置進 一步包括一軟性電路板及一 支撐結構,該點光源設置于該軟性電路 板上,該支撐結構設置于該軟性電路板與該導光板之間以支撐該散 光墻。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支撐結構包 括兩個支撐板及一支撐臺,其形成一單邊開口矩形結構。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支撐臺為高 透射率的透明材料。
9.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一導光板及一向該導光板提供光源的 光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光源裝置包括多個點光源及多個柱體微 結構,該點光源發(fā)射的光線經由該柱體微結構匯聚后發(fā)散,形成一 均勻線性光后再進入該導光板。
10. —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一液晶面板和一為該液晶面板提供平面光源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背光模組為權利要求l至 8中任意 一 項所述的背光模組。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及使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該背光模組包括一導光板及一光源裝置。該導光板包括一入光面,該光源裝置包括多個點光源及一散光墻。該散光墻包括多個可匯聚光線的柱體微結構,其設置于該點光源與該入光面之間以使自該多個點光源發(fā)出的光線在進入該導光板之前充分交疊。該背光模組具有良好的出光均勻度。
文檔編號G02B6/00GK101566757SQ200810066770
公開日2009年10月28日 申請日期2008年4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4月23日
發(fā)明者劉今媛 申請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群創(chuàng)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