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光源模塊(light source module),且特別是涉及一種背 光模塊(backlight module )。
背景技術:
圖1為 一種現(xiàn)有側邊入光式(side incident type )背光才莫塊的局部剖面圖。 請參照圖1,現(xiàn)有側邊入光式背光模塊100包括背框110、導光板(light guide plate )120、冷陰極熒光燈管組(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assembly, CCFL assembly ) 130、反射片140以及膠框150。背框110是由底板112與側板114 所組成。導光板120具有出光面122、相對于出光面122的底面124以及連 接出光面122與底面124的入光側面126。底面124朝向背框110的底板112。 入光側面126朝向背框110的側板114。反射片140配置于導光板120的底 面124與背框110的底板112之間。膠框150配置于背框110的邊緣與導光 板120的邊緣上。導光板120的入光側面126、膠框150的頂部152與背框 110之間形成滑槽S,而冷陰極熒光燈管組130可沿著與圖面垂直的方向置 入滑槽S或由滑槽S中抽離,以便于在維修側邊入光式背光模塊100時更換 冷陰極熒光燈管組130。
導光板120的底面124鄰近入光側面126的邊緣與背框110之間維持有 間隙G,以使冷陰極熒光燈管組130便于置入滑槽S,然而這也會導致反射 片140位于間隙G處的部分易于朝向背框110彎曲。如此一來,當進^f亍側邊 入光式背光模塊100的維修而欲將冷陰極熒光燈管組130置入滑槽S時,冷 陰極熒光燈管組130易于與反射片140的彎曲部分互相干涉,造成反射片140 的毀損、皺褶或冷陰極熒光燈管組130置入時的阻力。
為減少冷陰極熒光燈管組130與反射片140的彎曲部分互相干涉的機 會,可將間隙G放大。然而,這會造成冷陰極熒光燈管組130所發(fā)出的部分 光線投射在反射片140的彎曲部分,并經(jīng)由其反射后在出光面122的區(qū)域A 產(chǎn)生亮線,導致側邊入光式背光模塊IOO無法提供亮度均勻的面光源。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背光模塊,其易于維修且能提供亮度均勻的面光源。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出一種背光模塊,其包括背框、導光板、發(fā)光單元以 及反射片。背框具有底板、至少一個第一側板與至少一個第二側板。第一側 板與第二側板分別與底板相連接。導光板配置于背框中,并具有出光面、底 面、至少一個入光側面以及側面。底面朝向底^反,并位于該出光面與該底面 之間。入光側面接觸出光面與底面,并朝向第一側4反。側面與出光面、底面 及入光側面接觸,并朝向第二側板。發(fā)光單元可拆卸地配置于入光側面與第 一側板之間,并適于朝向入光側面發(fā)光。反射片具有主反射部以及至少一個 結構補強部。主反射部配置于導光板的底面與底板之間。結構補強部連接主 反射部,并貼附導光板的側面。
在背光模塊中,反射片具有貼附于導光板的側面的結構補強部,這可減 少反射片鄰近導光板的入光側面的部分往底板彎曲的程度,進而降低發(fā)光單 元在置入背光模塊中時與反射片互相干涉的機會。
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優(yōu)選實施例,并 結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為一種現(xiàn)有側邊入光式背光模塊的局部剖面圖。
圖2A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局部剖視圖。
圖2B為圖2A中的導光板、背框與反射片的局部立體圖。
圖2C為圖2A中的反射片的立體圖。
圖3A為本發(fā)明另 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反射片的立體圖。 圖3B為本發(fā)明又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反射片的立體圖。 圖3C為本發(fā)明再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反射片的立體圖。 筒單符號說明
100:側邊入光式背光模塊
110、 210:背框
112、 212:底板 114:側4反
120、220:導光板
122、222:出光面
124、224:底面
126、226:入光側面
130:冷陰極熒光燈管組
140、240、 240a、 240b、 240c:反射片
150:膠框
152:頂部
200:背光模塊
214:第一側板
216:第二側板
218:缺口
228:側面
230:發(fā)光單元
232:冷陰極熒光燈管
234:燈罩
242:主反射部
244:結構^卜強部
246:褶線
250:光學膜片
260:前框
A:區(qū)域
D:方向
G:間隙
HI:高度
H2: 3巨離
S、 S':滑槽
Wl、 W2:寬度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列各實施例的說明是參考附圖,用以例示本發(fā)明可用以實施的特定實
施例。本發(fā)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后"、
"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圖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 明,而非用來限制本發(fā)明。
請參照圖2A至圖2C,本實施例的背光模塊200包括背框210、導光板 220、發(fā)光單元230以及反射片240。背框210具有底板212、至少一個第一 側板214與至少 一個第二側板216,其中第 一側板214及第二側板216分別 與底板212相連接。導光板220配置于背框210中,并具有出光面222、相 對于出光面的底面224、至少一個入光側面226以及至少一個側面228 (如 圖2B所示)。底面224朝向底板212,位于出光面222與底板212之間。 至少一個入光側面226 4妾觸出光面222與底面224,并朝向第一側才反214。 側面228與出光面222、底面224及入光側面226 4妻觸,且朝向第二側板216。 至少一個發(fā)光單元230可拆卸地配置于入光側面226與第一側板214之間, 發(fā)光單元230分別朝向入光側面226,并適于朝向入光側面226發(fā)光,而導
在本實施例中,發(fā)光單元230可包括至少一個冷陰極熒光燈管232。然而, 在其他實施例中,發(fā)光單元230也可以包括至少一個發(fā)光二極管或其他適當 的發(fā)光元件。此外,發(fā)光單元230還可包括燈罩234,用以固定冷陰極熒光 燈管232。
反射片240具有主反射部242以及結構補強部244。主反射部242配置 于導光板220的底面224與底板212之間,以將發(fā)光單元230所發(fā)出的光反 射至出光面222。結構補強部244連接至主反射部242,并貼附導光板220 的側面228。具體而言,結構補強部244可通過雙面膠、粘著劑或以其他適 當方式貼附至導光板220的側面228。反射片240可為一體成形,亦即主反 射部242與結構補強部244為一體成形,由同一板片所構成。此外,結構補 強部244可位于主反射部242的角落。結構補強部244與主反射部242的交 界處可為褶線246 (如圖2B所示),而結構補強部244在與褶線246平行 方向上的寬度Wl可小于主反射部242在與褶線246平行方向上的寬度W2 (如圖2C所示)的一半。再者,結構補強部244在與褶線246垂直方向上 的高度H1可基本上等于導光板220的出光面222至底面224的距離H2。
導光板220的側面228可朝向第二側板216。入光側面226與第一側板 214之間可形成滑槽S,,且背框210形成缺口 218,位于第一側板214與第
二側板216之間,并與滑槽S,的一端相通,而發(fā)光單元230適于沿著圖2B 所繪示的方向D (即與圖2A之圖面垂直的方向)并經(jīng)由缺口 218置入滑槽 S,或自滑槽S,取出。
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塊200還可包括光學膜片250,其配置于出光面 222上。光學膜片250可包括散射片、增光片、其他適當光學膜片或這些膜 片的組合。此外,背光模塊200還可包括前框260,其配置第一側板214上, 并延伸至導光板220的邊緣,其中前框260例如為膠框或其他適當材料所構 成的框體。
在本實施例的背光模塊200中,反射片240具有貼附于導光板220的側 面228的結構補強部244,這可減少反射片240鄰近導光板220的入光側面 226的部分往底板212彎曲的程度,進而降^f氐發(fā)光單元230在置入滑槽S,中 時與反射片240互相干涉的機會。因此,當背光模塊200的發(fā)光單元230故 障時,發(fā)光單元230易于被更換或修復后重新置入,而使得維修較為容易。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由于反射片240往底板212彎曲的程度可以被有效抑 制,這使得發(fā)光單元230所發(fā)出的光不會投射在如現(xiàn)有技術中反射片往底板 彎曲的部分而在出光面產(chǎn)生亮線,所以本實施例的背光模塊200能夠提供亮 度均勻的面光源。再者,結構補強部244可具有將傳遞至導光板220的側面 228的光線反射至出光面222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本發(fā)明并不限定結構補強部244的寬度W1小于主反射 部242的寬度W2的一半,也不限定結構補強部244的高度Hl等于導光板 220的出光面222至底面224的距離H2。在其他實施例中,寬度W1也可以 等于W2或大于寬度W2的一半,高度H1也可以小于距離H2,而仍然能夠 達到抑制反射片240鄰近入光側面226的部分往底板212彎曲的功效。
此外,本發(fā)明不限定發(fā)光單元230、第一側板214、入光側面226的數(shù) 量為一個。在未繪示的實施例中,背光模塊可包括兩個發(fā)光單元,其中導光 板可具有相對的兩個入光側面,且這些發(fā)光單元分別配置于導光板的相對兩 側,分別朝向這些入光側面,并適于分別朝向這些入光側面發(fā)光。此外,第 一側板的數(shù)量也可以是兩個,而各發(fā)光單元分別配置于其中入光側面與其中 第一側板之間。
本發(fā)明也不限定反射片所具有的結構補強部的數(shù)量。請參照圖3A,在 另一實施例中,反射片240a可具有兩個結構補強部244,分別位于主反射部
242的相鄰兩個角落,如此的反射片240a可應用在具有兩個發(fā)光單元的背光 模塊中。請參照圖3B,在又一實施例中,反射片240b的兩個結構補強部244 可分別位于主反射部242的相對兩個角落。請參照圖3C,在再一實施例中, 反射片240c可具有四個結構補強部244,分別位于主反射部242的四個角落。 綜上所述,在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模塊中,反射片具有貼附于導光板的 側面的結構補強部,這可減少反射片鄰近導光板的入光側面的部分往底板彎 曲的程度,進而降低發(fā)光單元在置入滑槽中時與反射片互相干涉的機會。因 此,當背光模塊的發(fā)光單元故障時,發(fā)光單元易于被更換或修復后重新置入, 而使得維修較為容易。此外,由于反射片往底板彎曲的程度可以被有效抑制, 這使得發(fā)光單元所發(fā)出的光不會投射在如現(xiàn)有技術中反射片往底板彎曲的 部分而在出光面產(chǎn)生亮線,所以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背光模塊能夠提供亮度均勻 的面光源。再者,結構補強部可具有將傳遞至導光板側面的光線反射至出光 面的功能。
雖然本發(fā)明已以優(yōu)選實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 何所屬技術領域中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 些許的更動與修改,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以所附權利要求所界定者為準。 另外本發(fā)明的任一 實施例或權利要求不須達成本發(fā)明所揭示的全部目的或 優(yōu)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并非 用來限制本發(fā)明的權利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背光模塊,包括:背框,具有底板、至少一個第一側板與至少一個第二側板,該第一側板及該第二側板分別與該底板相連接;導光板,配置于該背框中,并具有:出光面;底面,朝向該底板,位于該出光面與該底板之間;至少一個入光側面,接觸該出光面與該底面,并朝向該第一側板;以及側面,與該出光面、該底面及該入光側面接觸,該側面朝向該第二側板;至少一個發(fā)光單元,可拆卸地配置于該入光側面與該第一側板之間,其中該發(fā)光單元適于朝向該入光側面發(fā)光;反射片,具有:主反射部,配置于該導光板的該底面與該底板之間;以及至少一個結構補強部,連接該主反射部,并貼附該導光板的該側面。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反射片為一體成形。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結構補強部位于該主反射部 的角落。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結構補強部與該主反射部的 交界處為褶線,該結構補強部在與該褶線平行方向上的寬度小于該主反射部 在與該褶線平行方向上的寬度的 一半。
5、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結構補強部與該主反射部的 交界處為褶線,該結構補強部在與該褶線垂直方向上的高度基本上等于該導 光氺反的該出光面至該底面的3巨離。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入光側面與該第一側板之間 形成滑槽,且該背框形成缺口,位于該第一側板與該第二側板之間,并與該 滑槽的一端相通,而該發(fā)光單元適于經(jīng)由該缺口置入該滑槽或自該滑槽取 出。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結構補強部通過雙面膠或粘 著劑貼附至該導光板的該側面。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發(fā)光單元包括至少一個冷陰極熒光燈管或至少一個發(fā)光二極管。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還包括光學膜片,配置于該出光面上。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光學膜片包括散射片、增光片或其組合。
11、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還包括前框,配置于該第一側板上, 并延伸至該導光板的邊緣。
12、 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前框為膠框。
1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至少一個發(fā)光單元為兩個發(fā) 光單元,該導光板的該至少一個入光側面為兩個入光側面,且該些發(fā)光單元 分別朝向該些入光側面。
14、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該至少一個結構補強部為兩 個結構補強部,分別位于該主反射部的相鄰兩角落或相對兩角落。
全文摘要
一種背光模塊,包括背框、導光板、至少一個發(fā)光單元以及反射片。背框具有底板、連接該底板的第一側板與連接該底板的第二側板。導光板配置于背框中,并具有出光面、底面、至少一個入光側面以及側面。底面朝向底板。入光側面接觸出光面與底面,并朝向第一側板。側面與出光面、底面及入光側面接觸。發(fā)光單元可拆卸地配置于入光側面與第一側板之間,并適于朝向入光側面發(fā)光。反射片具有主反射部以及結構補強部。主反射部配置于導光板的底面與底板之間。結構補強部連接主反射部,并貼附導光板的側面。此背光模塊易于維修。
文檔編號G02F1/1335GK101373292SQ200710142698
公開日2009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07年8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8月20日
發(fā)明者洪易鵬, 翁林助 申請人: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