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定影裝置以及具有該定影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令調色劑像定影在記錄材料上的定影裝置以及具有該定影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
背景技術:
在復印機、打印機、多功能打印機(MFP)等的電子照相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中,一般使用熱輥定影方式的定影裝置。該定影裝置包括相互壓接的定影輥和加壓輥,定影輥和加壓輥的雙方或者任一方的表面溫度被配置在內(nèi)部的熱源(例如鹵素燈)加熱到既定溫度(定影溫度)。而且,通過令形成有未定影調色劑像的記錄紙通過兩輥的壓接部(定影夾壓部),借助熱和壓力令調色劑像定影。
此外,作為彩色打印機中使用的定影裝置的定影輥,一般使用具有由硅橡膠等構成的彈性層的彈性輥。根據(jù)該構成,定影輥表面對應于未定影調色劑像的凹凸而彈性變形,以包覆形成調色劑像的面的方式與記錄紙接觸。因此,可對于與單色印字相比調色劑量多的彩色印字的未定影調色劑像良好地進行加熱定影。此外,在與單色印字相比易于發(fā)生偏移的彩色印字時,可借助定影夾壓部處的彈性層的應變釋放效果提高對于調色劑的脫模性。進而,由于定影夾壓(nip)部為逆夾壓形狀,即在定影輥中與加壓輥抵接的部分變?yōu)樯晕枷莸男螤?,所以提高紙張的剝離性能,不使用剝離爪等的剝離機構(剝離裝置)紙張的剝離變得容易(自剝離)、可消除由剝離機構引起的圖像缺陷。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彈性層的導熱性低,所以在具有彈性層的定影輥的內(nèi)部設置熱源時,傳熱效率降低。其結果,予熱時間變長,此外,在令紙張運送速度高速化時,存在定影輥表面溫度不隨動的問題。
作為解決這樣的問題的方法,公知有令外部加熱部與定影輥的表面抵接,并從外部(表面?zhèn)?加熱定影輥的方式(外部加熱定影方式)。提出有與作為外部加熱部的內(nèi)部具有熱源的加熱輥接觸的輥方式、或加熱環(huán)形帶部件并與該環(huán)形帶部件接觸的環(huán)形帶方式等。
例如,在專利文獻1、2中,作為帶方式的外部加熱部,記載有令卷架在多個內(nèi)部具有熱源的帶卷架輥上的帶部件與定影輥的表面接觸的結構。在此,帶部件通過與定影輥表面的摩擦力而相對于定影輥從動旋轉。
專利文獻1日本國公開特許公報《特開2004-198659(
公開日2004年7月15日)》專利文獻2日本國公開特許公報《特開2005-189427(
公開日2005年7月14日)》這樣的帶方式與輥方式相比能夠以更小的熱容量擴大加熱夾壓寬度,所以,可供給到定影輥表面的熱量多,高速定影溫度隨動性優(yōu)異。但是,其缺點是,若在定影結束后令定影輥停止,則加熱帶部件的加熱部件經(jīng)由帶部件所接觸的定影輥部分被局部地加熱,存在促進定影輥的惡化的問題(以下,將這樣的局部的過熱稱為“過沖”)。
即,在帶方式中,向定影輥的熱供給能力高,而且在熱源和定影輥表面之間,夾有帶部件或帶卷架輥等的多個部件,所以熱源和帶部件表面之間的溫度梯度大。因此,若定影輥的旋轉停止并瞬時切斷向定影輥的傳熱,則帶卷架輥或帶部件由于該溫度梯度而升溫,經(jīng)由帶部件而與帶卷架輥接觸的定影輥部分局部過熱。特別是,由于帶卷架或環(huán)形帶等的熱容量小,所以,基于溫度梯度的過沖表現(xiàn)得很明顯。
此外,若發(fā)生過沖,則在定影輥的表面發(fā)生溫度不均,存在在接下來進行定影處理的圖像中發(fā)生光澤不均的問題。
此外,在需要根據(jù)印字的圖像信息改變定影輥的表面溫度的系統(tǒng)中,在需要在定影動作中令定影輥的表面溫度下降的情況下,斷開定影輥內(nèi)部的熱源以及帶卷架輥內(nèi)部的熱源,并通過在該狀態(tài)下令定影輥旋轉而降低溫度。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帶卷架輥的溫度設定為比定影設定溫度高,由于該熱而存在定影輥的溫度下降需要時間的問題。
作為用于解決該問題的方法,考慮將外部加熱部構成為可相對于定影輥離接。在剛剛令定影輥停止后或者在需要令定影輥的溫度下降時,令外部加熱部從定影輥分離,由此可避免過沖的產(chǎn)生,此外,帶卷架輥的熱難以傳遞到定影輥,可令定影輥的溫度快速下降。
但是,在令外部加熱部從定影輥分離時令帶部件也完全從定影輥分離的構成中,產(chǎn)生帶部件的惡化加速的新的問題。如上所述,由于即便停止加熱,加熱部件也比定影部件的表面溫度高,所以若令帶部件完全從定影部件分離,則傳遞到與加熱部件接觸部分的熱集中在帶部件內(nèi)的接觸部分附近,所以加快帶部件的惡化。
此外,在令帶部件也完全從定影輥分離的構成中,用于分離的移動距離大,需要擴大用于離接移動的空間,不能實現(xiàn)省空間化。此外,由于移動距離大,所以離接機構也成為復雜且大的結構,存在難以通過簡單的離接結構快速實現(xiàn)離接動作的問題。
另外,在上述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為了卡紙?zhí)幚砘驇Р考那鍧嵍呻x接地構成外部加熱部的情況,但沒有對離接機構的具體的構成、構成外部加熱部的各部件中的哪個部件離接等進行記載。因此,即便以原樣使用專利文獻1所述的技術,也不能解決加速帶部件的惡化的問題,不能實現(xiàn)省空間、省電力化、以及快速的離接動作等。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難以令帶部件惡化且可實現(xiàn)省空間化、省電力化、以及快速的離接動作的、外部離接機構可離接的定影裝置,以及具有該定影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
本發(fā)明的定影裝置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具有外部加熱部,所述外部加熱部令環(huán)形的帶部件與可旋轉的定影部件的表面接觸并通過從該帶部件供給熱而從外部加熱上述定影部件,該定影裝置令記錄材料在上述定影部件和壓接該定影部件的加壓部件之間通過,并令形成在該記錄材料上的調色劑像定影,上述外部加熱部具有上述帶部件;配設在上述帶部件的內(nèi)側且經(jīng)由上述帶部件壓接上述定影部件的加熱部件;令該加熱部件相對于上述定影部件離接的離接機構,在上述加熱部件借助上述離接機構從上述定影部件分離的狀態(tài)下,上述帶部件和上述定影部件接觸。
而且,本發(fā)明的圖像形成裝置具有上述本發(fā)明的定影裝置。
根據(jù)上述構成,配置在帶部件的內(nèi)側的加熱部件可借助離接機構而相對于定影部件離接。由此,在定影動作剛剛結束后等情況下,使用離接機構令加熱部件從定影部件分離,由此可在定影部件的旋轉停止的狀態(tài)下,防止由于比定影部件溫度高的加熱部件壓接在定影部件的表面而局部地加熱定影部件的表面的所謂的過沖的發(fā)生。
此外,在定影動作中需要降低定影溫度時,通過使用離接機構令加熱部件從定影部件分離,來自加熱部件的熱供給無法進行,所以可有效地降低定影部件的表面溫度。
而且,在上述構成中,在加熱部件從定影部件分離的狀態(tài)下,帶部件與定影部件接觸,上述帶部件借助上述定影部件的旋轉而從動旋轉。
如上所述,由于即便在定影結束后停止加熱,加熱部件也比定影部件的表面溫度高,所以與加熱部件接觸的部分易于變?yōu)楦邷囟鴲夯?。因此,為了抑制帶部件的這樣的惡化,優(yōu)選在令加熱部件從定影部件分離后還令帶部件繼續(xù)旋轉。通過令其繼續(xù)旋轉,來自加熱部件的熱傳遞到帶部件整體上,可更有效地抑制帶部件的惡化。但是,若為了在令加熱部件從定影部件分離后還令帶部件繼續(xù)旋轉而另外設置用于令帶部件旋轉的驅動機構(驅動裝置),則裝置大型化。
由此,不使用另外設置用于令帶部件旋轉的驅動機構的令裝置大型化的方法,可有效地防止上述帶部件的惡化。
作為在令加熱部件從定影部件分離的狀態(tài)下令帶部件從動于定影部件的旋轉的構成,有下述構成以帶部件可借助定影部件的旋轉而從動旋轉的方式設定令加熱部件從定影部件分離的分離距離的構成、或設置在加熱部件借助離接機構從定影部件分離的狀態(tài)下將帶部件壓接在定影部件上的壓接部件的構成等。
而且,在分離的狀態(tài)下帶部件和定影部件接觸即指加熱部件的移動距離比令帶部件完全分離的構成短。因此,可減小用于離接移動的空間,可實現(xiàn)省空間、省電力化以及快速的離接動作。
本發(fā)明的其他的目的、特征以及優(yōu)點借助以下所示的記載能充分了解。此外,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通過參照附圖的下述說明而明了。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定影裝置的構成的圖。
圖2是表示具有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定影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的要部的構成的圖。
圖3(a)以及圖3(b)都是表示上述定影裝置的外部加熱部的支承部的構成的圖。
圖4是圖3所示的外部加熱部的支承部的俯視圖。
圖5(a)~圖5(c)都是說明外部加熱帶和定影輥的接觸狀態(tài)的圖。
圖6(a)以及圖6(b)都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定影裝置的外部加熱部的支承部的構成的圖。
圖7是圖6所示的外部加熱部的支承部的俯視圖。
圖8(a)以及圖8(b)都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定影裝置的外部加熱部的支承部的構成的圖。
圖9(a)以及圖9(b)都是說明本發(fā)明實施的其他實施方式的定影裝置中的加熱輥和外部加熱帶的位置關系的圖。
圖10(a)以及圖10(b)都是表示圖9所示的定影裝置的外部加熱部的支承部的構成的圖。
圖11(a)以及圖11(b)都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定影裝置的外部加熱部以及其支承部的構成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的定影裝置可應用在電子照相方式的打印機、復印機、傳真機、MFP(Multi Function Printer)等的圖像形成裝置中。
對于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如下地進行基于圖1~圖5的說明。首先,參照圖2對具有本實施方式的定影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進行說明。圖2是表示圖像形成裝置的內(nèi)部構造的圖。
圖2所示的圖像形成裝置1,是根據(jù)圖像數(shù)據(jù)將彩色圖像或者單色圖像形成在紙張(記錄材料)P上的裝置。在此,例示干式電子照相方式且4連串聯(lián)方式的彩色打印機。上述圖像數(shù)據(jù)是經(jīng)由網(wǎng)絡被送來的數(shù)據(jù)或由掃描器讀取的數(shù)據(jù)。
圖像形成裝置1具有可視像形成部50、紙張運送部30、定影裝置40、以及供給托盤20。
可視像形成部50包括黃色可視像形成組件50Y、品紅色可視像形成組件50M、青綠色可視像形成組件50C、黑色可視像形成組件50B。作為具體的配置,在供給托盤20和定影裝置40之間,從供給托盤側20開始,順序地并設黃色可視像形成組件50C、品紅色可視像形成組件50M、青綠色可視像形成組件50C、黑色可視像形成組件50B。
這些可視像形成組件50Y、50M、50C、50B分別具有實質上相同的構成,根據(jù)圖像數(shù)據(jù)分別形成黃色圖像、品紅色圖像、青綠色圖像、黑色圖像,并轉印到被后述的運送帶33運送的紙張P上。
各可視像形成組件50Y、50M、50C、50B分別具有感光鼓51。而且,在感光鼓51的周圍,沿感光鼓51的旋轉方向(圖2的F方向)配置帶電輥52、LSU53、顯影組件54、轉印輥55、以及清潔裝置56。
感光鼓51,表面具有感光性材料層,在箭頭F方向驅動旋轉。帶電輥52是令感光鼓51的表面相同(均一)地帶電的帶電器。
LSU(激光掃描器組件)53,根據(jù)輸入的圖像數(shù)據(jù)對帶電的感光鼓51的表面進行曝光并生成靜電潛像。對可視像形成組件50Y、50M、50C、50B的各LSU53中分別輸入與黃色、品紅、青綠以及黑色對應的像素數(shù)據(jù)。
顯影組件54,借助含有調色劑的顯影劑令形成在感光鼓51表面的靜電潛像顯影并形成調色劑像(顯像)。可視像形成組件50Y、50M、50C、50B的各顯影組件54分別使用與黃色、品紅色、青綠色以及黑色對應的顯影劑而形成調色劑像。作為使用的顯影劑有非磁性一成分顯影劑(非磁性調色劑)、非磁性二成分顯影劑(非磁性調色劑以及載體)、磁性顯影劑(磁性調色劑)等的顯影劑(以下稱為調色劑)等。
轉印輥55配置在后述的運送帶33的背面?zhèn)?,令感光?1上的調色劑像轉印到由運送帶33運送的紙張P上。在轉印輥55上施加與調色劑相反極性的偏壓,通過向紙張P上施加該偏壓,轉印感光鼓51上的調色劑像。
清潔裝置56是在向紙張P轉印圖像后除去殘留在感光鼓51上的調色劑的裝置。
紙張運送部30包括運送帶33、卷架該運送帶33的驅動輥31以及空轉輥32。紙張運送部30將從供給托盤20送入的紙張P吸附保持在運送帶33上,并運送紙張P以便由可視像形成組件50Y、50M、50C、50B形成的調色劑像依次地轉印到紙張P上。借助驅動輥31的旋轉,運送帶33以既定的圓周速度(在此為355mm/s)旋轉。轉印有調色劑像的紙張P借助驅動輥31的曲率而從運送帶33剝離,向定影裝置40運送(圖2的點劃線表示運送路徑)。
定影裝置40,具有至少一方側被加熱且相互壓接的定影輥60和加壓輥70,令轉印有調色劑像(未定影)的紙張P通過作為壓接部的定影夾壓部N處,由此將調色劑像熱定影在紙張P上。對于定影裝置40的詳細情況在后面敘述。由定影裝置40定影了調色劑像的紙張P排出到圖像形成裝置1的外部的排紙托盤(未圖示)上,由此結束圖像形成處理。
此外,在圖像形成裝置1上,搭載有用于進行對上述各部的動作控制或對圖像數(shù)據(jù)的圖像處理的控制部??刂撇渴侵辽俸蠧PU以及RAM的微機,通過讀取未圖示的記錄介質中存儲的程序而發(fā)揮作用。
接著,對定影裝置40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圖1是表示定影裝置40的截面構成的圖。如圖1所示,定影裝置40除上述定影輥60、加壓輥70外還具有外部加熱部(外部加熱裝置)75、以及織物清潔裝置90。
定影輥60以及加壓輥70以既定的載荷(在此為600N)相互壓接,在它們之間形成定影夾壓部N(定影輥60以及加壓輥70相互抵接的部分)。在本實施方式中,定影夾壓部N的夾壓寬度(沿定影輥60的旋轉方向(圖1中K方向))設定為例如9mm。
定影輥60,被加熱到既定的溫度(在此為180℃)而加熱通過定影夾壓部N的形成有調色劑像(未定影)的記錄紙P。定影輥60,是在心軸的外周面上具有彈性層、在該彈性層的外周面上形成脫模層的3層構造的輥部件。
心軸使用例如鐵、不銹鋼、鋁、銅等的金屬或者這些金屬的合金等。此外,彈性層使用硅橡膠,脫模層使用PFA(四氟乙烯和全氟乙烯基醚的共聚物)或PTFE(聚四氟乙烯)等的氟類樹脂。
在定影輥60的內(nèi)部(心軸的內(nèi)部)配置作為加熱定影輥60的熱源的加熱燈(鹵素燈)61。加熱燈61由上述控制部(未圖示)控制其通電,若接通則放射紅外線。定影輥60的內(nèi)周面吸收放射出的紅外線,定影輥60整體被加熱。
加壓輥70,借助設置在其端部側的壓接機構(未圖示)而被壓接在定影輥60上,對定影夾壓部N施加既定的壓力。加壓輥70也與定影輥60相同,是在由鐵、不銹鋼、鋁、銅等的金屬或這些的合金等構成的心軸的表面具有硅橡膠等的彈性層、進而在其上具有PFA或PTFE等的脫模層的三層構造的輥部件。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加壓輥70中在心軸的內(nèi)部也具有加熱燈71。而且,加熱燈71由上述控制部(未圖示)控制其通電,若接通則放射紅外線。加壓輥70的內(nèi)周面吸收放射的紅外線,加壓輥70整體被加熱。
外部加熱部75具有環(huán)形狀的外部加熱帶(帶部件)80、和作為卷架該外部加熱帶80的一對的帶卷架輥的加熱輥(加熱部件)81、82。而且,在后面詳細描述,設置有令輥加熱輥81、82相對于定影輥60的表面經(jīng)外部加熱帶80而離接的離接機構(離接裝置)。
外部加熱帶80以被加熱到既定的溫度(在此為210℃)的狀態(tài)與定影輥60的表面接觸并加熱定影輥60的表面。從背面接觸的加熱輥81、82向外部加熱帶80供給熱。
外部加熱帶80,在定影輥60的周圍,配置在比定影夾壓部N還靠定影輥60的旋轉方向(圖1中K方向)的上游側,并借助后述壓接機構以既定的按壓力(在此為40N)壓接在定影輥60上。而且,在與定影輥60之間,形成加熱夾壓部n。在本實施方式中,加熱夾壓部n的夾壓寬度(沿定影輥60的旋轉方向的寬度)為例如20mm。
外部加熱帶80由下述環(huán)形帶構成在由聚酰亞胺等的耐熱樹脂或不銹鋼或鎳等的金屬材料構成的中空圓筒狀的基材的表面,作為脫模層而形成耐熱性以及脫模性優(yōu)異的合成樹脂材料(例如PFA或PTFE等的氟類樹脂)的兩層構成的環(huán)形帶。此外,為了減少外部加熱帶80的橫向力,在帶基材的內(nèi)表面也可實施氟類樹脂等的涂覆。
加熱輥81、82包括由鋁或鐵類材料等構成的中空筒狀的金屬制芯材。為了降低外部加熱帶80的橫向力,也可在金屬制芯材的表面實施氟類樹脂等的涂覆。
在加熱輥81、82的內(nèi)部配置作為熱源的加熱燈83、84。加熱燈83、84,若借助上述控制部(未圖示)被接通,則放射紅外線。加熱輥81、82的內(nèi)周面吸收放射的紅外線,加熱輥81、82的整體被加熱,由此,卷架在加熱輥81、82上的外部加熱帶80也被加熱。
此外,在定影輥60的周面上配置熱敏電阻(溫度檢測機構)62,在加壓輥70的周面配置熱敏電阻72。此外,在外部加熱帶80的表面?zhèn)?,在與加熱輥81對置的位置上配置熱敏電阻85,在與加熱輥82對置的位置上配置熱敏電阻86。
上述控制部(未圖示)基于這些熱敏電阻62、72、85、86的輸出而檢測定影輥60、加壓輥70、以及外部加熱帶80的兩個位置的表面溫度,并控制向對應的加熱燈61、71、83、84的通電以便各表面溫度接近目標溫度。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通過圖像形成裝置1的控制部進行向加熱燈61、71、83、84的通電等的控制,但也可構成為定影裝置40自身具有控制部。
此外,在圖1中沒有圖示,但來自驅動馬達(驅動源)的驅動力傳遞到設置在定影輥60的端部的旋轉軸,在圖1中K方向上驅動旋轉。在定影動作時等,通過定影輥60旋轉驅動,被壓接在定影輥60上的加壓輥70在其摩擦力的作用下從動旋轉。因此,加壓輥70的旋轉方向為與K方向相反的方向。
外部加熱部75的外部加熱帶80也在與定影輥60接觸的部分的摩擦力的作用下從動于定影輥60而旋轉。因此,外部加熱帶80的旋轉方向為與K方向相反的方向。而且,加熱輥81、82,通過其外表面與外部加熱帶80的背面的接觸,從動于外部加熱帶80而旋轉。
記錄紙P,以形成調色劑像的形成面與定影輥60抵接并且背面與加壓輥70抵接的方式在定影夾壓部N中運送。由此,形成在記錄紙P上的調色劑像被熱壓接而定影在記錄紙P上。作為記錄紙P的定影夾壓部N的通過速度的定影速度與處理速度(紙張運送速度)相同,在本實施方式中為355mm/sec。此外,由每分鐘的連續(xù)供紙張數(shù)表示的復印速度在本實施方式中為70張。
接著,對令加熱輥81、82相對于定影輥60的表面離接的離接機構100進行說明。圖3(a)、(b)是表示外部加熱部75的支承部的構成的圖,圖4是支承部的俯視圖。離接機構100設置在該支承部上。
卷架有外部加熱帶80的加熱輥81、82分別借助安裝在側框架101上的軸承102、103而轉動自如地被支承。這些軸承102、103相對于側框架101以既定的軸距固定。由此,確保加熱輥81、82之間的平行度,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加熱輥81、82的平行度公差在100μm以下。
上述側框架101相對于臂104旋轉自如地被軸支承在轉動支點A上。此外,臂104相對于未圖示的主框架等的固定物轉動自如地安裝在轉動支點B上。而且,在轉動支點A或者轉動支點A附近安裝一端安裝在主框架等的固定物上的螺旋彈簧105的另一端,臂104以及被其支承的側框架101借助該螺旋彈簧105的彈性而被向定影輥60側施力。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3(a)所示,經(jīng)由被向定影輥60側施力的側框架101,被其軸支承的加熱輥81、82以相等的載荷壓接到定影輥60上。
在臂104的、隔著轉動支點B與安裝有側框架101的一側相反側的端部,配置與臂104抵接的偏心凸輪106。偏心凸輪106相對于臂104配置在與定影輥60所配置側的相反側。
若從圖3(a)所示的加熱輥81、82壓接在定影輥60上的狀態(tài)令偏心凸輪106旋轉180°,則如圖3(b)所示,與安裝有側框架101側相反的一側的端部被偏心凸輪106推壓,臂104以轉動支點B為中心旋轉。安裝有側框架101的一側借助該轉動而上升,螺旋彈簧105伸長,并且轉動支點A從定影輥60遠離,加熱輥81、82從定影輥分離。
這樣,臂104借助偏心凸輪106的旋轉動作而旋轉,側框架101的位置移動,由此加熱輥81、82可相對于定影輥60離接。即,離接機構100包括支承加熱輥81、82的軸承102、103的側框架101、支承側框架的臂104、令臂104旋轉的偏心凸輪106、對安裝有側框架101的臂104向定影輥60側施力的螺旋彈簧105。
此外,對于加熱輥81、82,在軸承102、103的內(nèi)側插入用于防止外部加熱帶80的曲折行進的橫向限制部件111、112。該橫向限制部件111、112為了下述目的而設置,通過在外部加熱帶80曲折行進時與帶端部從動旋轉而限制帶的橫移,同時防止基于帶端部的滑動而帶來的磨耗或開裂。
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外部加熱帶80,使用在厚度90μm的聚酰亞胺(宇部興產(chǎn)制、商品名ユ一ピレツクスS)的基材表面上作為脫模層而以20μm厚度涂覆有混合PTFE和PFA的氟類樹脂的帶。
此外,定影輥60,使用在鋁制的心軸上形成厚度3mm的硅橡膠層作為彈性層并進而在其上作為脫模層而包覆厚度30μm的PFA管的輥。其外徑(直徑)為50mm。
加壓輥70,使用在鋁制的心軸上作為彈性層形成厚度2mm的硅橡膠層并進而在其上包覆厚度30μm的PFA管的輥。其外徑(直徑)與定影輥60相同,為50mm。
加熱輥81、82,都使用在厚度0.75mm的鋁制心軸的表面上以20μm厚涂覆混合PTFE和PFA的氟類樹脂的輥。其外徑(直徑)都為15mm。而且,這些加熱輥81、82以軸距為23.0mm的方式配置。
外部加熱帶80的周長(內(nèi)周長)為94.24mm(室溫下的長度),將該外部加熱帶80卷架在軸距固定的兩根的加熱輥81、82上而以載荷40N壓接定影輥60。
在此,在令外部加熱帶80向定影輥60抵接的狀態(tài)下,轉動支點A和定影輥60的表面的距離為28mm,從轉動支點B到轉動支點A的距離為13mm。此外,從轉動支點B到臂104的偏心凸輪106的抵接部的距離為31mm。
若令加熱輥81、82分離時的臂104的在轉動支點A處的移動量(分離長度)為2mm,則偏心凸輪106的抵接部分的臂104的移動量為4.8mm。此外,令此時的定影輥60停止時的外部加熱帶80和定影輥60的接觸寬度(加熱夾壓寬度)為大約5mm左右。該接觸寬度是根據(jù)外部加熱帶80的彎曲或溫度而能夠變化的值。一般而言,外部加熱帶80等的帶部件若被加熱,則帶的周長伸長,所以接觸寬度增加。
若臂104的轉動支點A處的移動量(分離長度)為3mm,則外部加熱帶80和定影輥60幾乎不接觸,外部加熱帶80和定影輥60變?yōu)橥耆蛛x的狀態(tài)。此時,偏心凸輪106的抵接部分的臂104的移動量為7.2mm。
另一方面,在外部加熱帶80的一部分與定影輥60接觸的狀態(tài)下驅動定影輥60時,通過定影輥60和外部加熱帶80的摩擦力,定影輥60的旋轉方向的上游側的加熱輥81被向定影輥60的表面拉近并在接近加熱輥81處,外部加熱帶80和定影輥60接觸。
此時,由于兩者的壓接力比在加熱輥81、82之間的中央部處外部加熱帶80和定影輥60接觸時大,所以外部加熱帶80易于從動旋轉。在此,若在將定影輥60調溫為190℃,將加熱輥81、82調溫到210℃,并令定影輥60的旋轉速度(圓周速度)為355mm/sec時,分離長度為2mm,則外部加熱帶80從動于定影輥60。另外,在分離長度為3mm時,外部加熱帶80不從動。
圖5(a)~(c)表示外部加熱帶80和定影輥60的分離長度和接觸寬度的關系。圖5(a)是沒有令外部加熱帶80分離時的圖。圖5(b)是外部加熱帶80的一部分接觸時的圖。在分離長度為2mm以下時,為該狀態(tài)。
在圖5(b)的狀態(tài)下,由于加熱輥81、82沒有經(jīng)由外部加熱帶80與定影輥60接觸,所以在定影輥60停止時,加熱輥81、82的熱沒有經(jīng)由外部加熱帶80傳遞到定影輥60上。另一方面,在定影輥60旋轉時,由于外部加熱帶80從動旋轉,所以被加熱輥81、82的熱加熱的外部加熱帶80的部分到達與定影輥60的接觸部,由此向定影輥60傳熱。但是與圖5(a)所示的沒有分離時相比,由于外部加熱帶80的接觸寬度較短,所以抑制向定影輥60的傳熱,具有令定影輥60的溫度快速下降的效果。進而,由于外部加熱帶80從動于定影輥60,所以可防止與外部加熱帶80中的加熱輥81、82接觸的部分的過熱所導致的惡化。
圖5(c)表示參考例,是外部加熱帶80和定影輥60沒有接觸時的情況。在本實施方式的構成中,在分離長度為3mm時為該狀態(tài)。
定影輥60的表面溫度下降的效果、以及外部加熱帶80是否從動是根據(jù)外部加熱帶80和定影輥60的接觸寬度和壓接力、外部加熱帶80的易于旋轉程度而變化的。這些依存于接觸部分的表面材質、溫度、圓周速度、外部加熱帶80的周長和軸距距離(中心距離)的關系、轉動支點A的位置、外部加熱帶80的卷繞,所以在組裝狀態(tài)下,期望適當調整并確定分離長度。
進而,根據(jù)上述構成的離接機構,由于沒有令外部加熱帶80完全從定影輥60分離,而只是令加熱輥81、82不經(jīng)由外部加熱帶80與定影輥60接觸地分離,所以移動距離小,與令外部加熱帶80也完全從定影輥60離開的構成相比,可減小用于確保外部加熱部75的離接移動用空間的空間,可實現(xiàn)省功率化。
在定影結束后,在待機狀態(tài)下停止定影輥60的旋轉時,在上述構成中,外部加熱帶80分離的長度若為1mm以上,則可防止定影輥60的表面被加熱輥81、82局部地加熱。進而與沒有分離時相比,具有降低定影溫度的效果。此外,若分離長度為2mm以下,則外部加熱帶80從動于定影輥60的旋轉,可防止由加熱輥81、82導致的外部加熱帶80的局部的惡化。
此外,在令外部加熱帶80完全從定影輥60分離的構成中,由于用于分離的移動距離變大,所以離接機構的構成變得復雜,但通過如本實施方式這樣,令外部加熱帶80保持與定影輥60的接觸狀態(tài),可減小加熱輥81、82的移動距離,可實現(xiàn)構成簡單的離接機構100。而且,由于為簡單化的離接機構100,與復雜且大型的離接機構相比,可更快地實現(xiàn)分離動作。具體而言,由于移動距離短,臂104的移動量以及偏心凸輪106的大小以及其驅動力降低,所以可實現(xiàn)定影裝置40的小型化、省電力化,并可更快地離接。
此外,離接機構100,由于令固定加熱輥81、82的位置的側框架101移動,所以可令加熱輥81、82以及外部加熱帶80在一體化的狀態(tài)下,快速從定影輥60分離。
此外,圖1(a)的定影裝置40中,外部加熱帶80構成為從動于定影輥60的旋轉而旋轉,在定影動作(記錄紙通過定影夾壓部n)中,通常,在令加熱輥81、82抵接在定影輥上的狀態(tài)下旋轉加熱。之后,結束定影動作并且定影輥60以及外部加熱帶80停止旋轉,進而只要不切斷圖像形成裝置1主體的電源,則以在輸入下個打印信號(復印信號)后馬上可進行打印的方式變?yōu)楸灰约榷囟燃訜岬臓顟B(tài)(待機狀態(tài))。即,在定影動作結束后,外部加熱帶80在旋轉停止的狀態(tài)下繼續(xù)進行加熱,最終通過主體電源的斷開而從被加熱的狀態(tài)冷卻到室溫。
但是,若在定影動作結束后還在圖1(a)的狀態(tài),即令加熱輥81、82與定影輥60接觸的對外部加熱帶80賦予充分的張力的狀態(tài)下將外部加熱帶80從加熱狀態(tài)冷卻到室溫,則外部加熱帶80變形為卷架在加熱輥81、82(帶卷架輥)上時的形狀。
因此,在再次旋轉加熱外部加熱帶80時,由于形狀變化,外部加熱帶80不能穩(wěn)定地旋轉,在最壞情況下,外部加熱帶80停止并且對于定影輥60的加熱性能顯著下降,還會發(fā)生由熱導致的帶的破損等的問題。
另一方面,在結束定影動作并且如圖1(b)所示那樣令加熱輥81、82從定影輥60分離,即降低對外部加熱帶80的張力時,之后,即便放置冷卻也沒有顯著發(fā)現(xiàn)由加熱輥81、82的卷架導致的帶圓周方向的變形,沒有發(fā)生上述問題。
即,在卷架在圖2那樣的軸距固定的加熱輥81、82上并且令加熱輥81、82與定影輥60抵接的構成中,至少在外部加熱帶80不旋轉的狀態(tài)下令加熱輥81、82從定影輥60分離,由此,通過降低對外部加熱帶80的張力,可防止由張力施加導致的帶的周方向的變形。
對于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根據(jù)圖6、圖7進行如下說明。另外,為了說明的方便,對具有與實施方式1中使用的部件相同功能的部件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而省略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和實施方式1的圖像形成裝置1的不同在于令定影裝置40中的加熱輥81、82相對于定影輥60的表面離接的離接機構的構成,僅離接機構的構成不同。因此,在以下,僅對離接機構進行說明。
圖6(a)、(b)是表示外部加熱部75的支承部的構成的圖,圖4是支承部的俯視圖。離接機構200設在該支承部上。
離接機構100和離接機構200的不同在于臂104的轉動支點B的位置和偏心凸輪106的配置位置、以及螺旋彈簧105相對于臂104的安裝位置。在離接機構200中,臂104的轉動支點B在配置有偏心凸輪106的一側的相反側的端部,在轉動支點B和偏心凸輪106之間,有側框架101的轉動支點A。而且,偏心凸輪106相對于臂104,配置在與定影輥60相同一側,對臂104向定影輥60側施力的螺旋彈簧105的一端安裝在轉動支點B和偏心凸輪106之間。在本實施方式中,也如圖6(a)所示,經(jīng)由被向定影輥60側施力的側框架101而將軸支承在其上的加熱輥81、82以相等的載荷壓接在定影輥60上。
而且,如圖6(a)所示,若從加熱輥81、82壓接在定影輥60上的狀態(tài)令偏心凸輪106旋轉180°,則如圖6(b)所示,臂104的與轉動支點B相反側的端部上升,螺旋彈簧105伸長,并且轉動支點A從定影輥60遠離,加熱輥81、82從定影輥分離。
對于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根據(jù)圖8進行如下說明。另外,為了說明的方便,對具有與實施方式1、2中使用的部件相同功能的部件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而省略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和實施方式1的圖像形成裝置1的不同在于定影裝置40的外部加熱部以及離接機構的構成,且僅外部加熱部以及離接機構的構成不同。因此,以下僅對外部加熱部以及離接機構進行說明。
圖8(a)(b)是表示外部加熱部76的支承部的構成的圖,離接機構300設置在該支承部上。
在外部加熱部76中,替代加熱輥82,配置沒有在內(nèi)部作為熱源的加熱燈84的支承輥(壓接部件)87。轉動自如地支承在由側框架101支承的軸承103(參照圖4、圖7)上這一情況、和借助與加熱輥81卷架的外部加熱帶80而從動旋轉等情況與加熱輥82相同。
此外,在離接機構300中,側框架101固定在臂104上,臂104的轉動支點B配置在與支承輥87的旋轉軸相同的位置上。而且,支承輥87和定影輥60以施加一定的壓力的方式設定軸距。此外,偏心凸輪106以及螺旋彈簧105的配置位置與離接機構200相同,偏心凸輪106相對于臂104配置在與定影輥60相同一側,螺旋彈簧105的一端安裝在轉動支點B和偏心凸輪106之間。在本實施方式中,也如圖8(a)所示,經(jīng)由被向定影輥60側施力的側框架101而將軸支承在其上的加熱輥81以及支承輥87壓接在定影輥60上。
而且,如圖8(a)所示,若從加熱輥81和支承輥87壓接在定影輥60上的狀態(tài)令偏心凸輪106旋轉180°,則如圖8(b)所示,臂104的與轉動支點B相反側的端部上升,螺旋彈簧105伸長,并且加熱輥81從定影輥60遠離,加熱輥81從定影輥60分離。此時,由于轉動支點B在支承輥87的中央,所以支承輥87和定影輥60的軸距沒有變化,對定影輥60的壓力一定。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外部加熱部76中,僅在多個帶卷架輥中的一部分中在內(nèi)部配置熱源而作為加熱輥,離接機構300構成為,為了降低定影溫度或為了避免由外部加熱部76導致的定影輥60的過沖的影響,僅令具有熱源的帶卷架輥(僅加熱輥81)離接。
僅令多個帶卷架輥中的被加熱的帶卷架輥離接的離接機構300,與多個帶卷架輥全部離接的離接機構100、200相比可減少所需的移動量,可進一步實現(xiàn)定影裝置的小型化、離接機構的省電力化。
進而,由于支承輥87壓接在定影輥60側,所以夾持在支承輥87和定影輥60之間的外部加熱帶80可借助定影輥60的旋轉而可靠地從動旋轉。因此,通過這樣的外部加熱部76以及離接機構300的構成,可可靠地得到通過令外部加熱帶80從動旋轉而得到的上述效果。
對于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根據(jù)圖9、圖10進行如下說明。另外,為了說明的方便,對具有與實施方式1~3中使用的部件相同功能的部件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而省略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和實施方式1的圖像形成裝置1的不同在于定影裝置40的外部加熱部以及離接機構的構成,且僅外部加熱部以及離接機構的構成不同。因此,以下僅對外部加熱部以及離接機構進行說明。
圖9(a)、(b)是表示構成外部加熱部77的外部加熱帶80和加熱輥81、82的位置關系的圖,圖10(a)、(b)是表示外部加熱部77的支承部的構成的圖,離接機構400設置在該支承部上。
卷架在外部加熱帶80上的加熱輥81、82分別被安裝在側框架401上的軸承402、403旋轉自如地支承。離接機構400中,側框架401固定在主框架等的未圖示的固定物上。
在側框架401上,形成用于引導軸承402、403的ハ字型地配置的兩個引導長孔412、413,軸承402、403可在引導長孔412、413內(nèi)移動。
此外,在軸承402、403上分別安裝有一端安裝在側框架401上的軸承彈簧414、415的另一端。軸承402、403借助軸承彈簧414、415的彈性而以相互接近的方式被向斜上方施力。
臂404以轉動支點B為中心轉動自如地構成,偏心凸輪406從與定影輥60相同一側抵接在與轉動支點B相反側的端部上。此外,在臂404上形成凸部404a,并且在凸部404a的部分上安裝對臂404向定影輥60側施力的螺旋彈簧405。
如圖10(a)所示,通過對臂404的凸部404a施加螺旋彈簧405的載荷,凸部404a插進軸承402、403之間而向下方按入軸承402、403,被按入到下方的軸承402、403與引導長孔412、413的下緣抵接。在該狀態(tài)下,如圖9(a)所示,加熱輥81、82以相等的載荷壓接定影輥60。
而且,如圖10(a)所示,若從加熱輥81、82壓接在定影輥60上的狀態(tài)令偏心凸輪406旋轉180°,則如圖10(b)所示,與轉動支點B相反側的臂端部被偏心凸輪406推壓,臂404的與轉動支點B相反側的端部側上升。由此,螺旋彈簧405伸長,并且臂404的上述凸部404a向上方移動,軸承402、403借助軸承彈簧414、415的回復力而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向斜上方移動,并與引導長孔412、413的上緣抵接。在該狀態(tài)下,如圖9(b)所示,加熱輥81、82從定影輥60以及外部加熱帶80分離。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外部加熱部77中,加熱輥81、82,在軸距的內(nèi)側移動的位置的加熱輥81、82的上方,設置限制外部加熱帶80的形狀的帶導向件88、89。外部加熱帶80,通過加熱輥81、82在軸距的內(nèi)側移動,有復原為圓筒形狀的趨勢,但由于與該帶導向件88、89抵接,所以保持圖9(b)所示的撓曲的狀態(tài),可防止外部加熱帶80與加熱輥81、82的接觸。
通過這樣構成的外部加熱部77以及離接機構400,借助令加熱輥81、82從外部加熱帶80以及定影輥60分離,不僅可防止加熱輥81、82的熱傳遞到定影輥60,而且可同時防止由于加熱輥81、82的熱而令外部加熱帶80過熱。此外,特別是通過這樣的構成,由于可充分地降低施加在外部加熱帶80上的張力,所以即便進行放置冷卻,也難以發(fā)生帶部件的變化,可更可靠地防止由變形引起的上述問題的發(fā)生。
對于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根據(jù)圖11進行如下說明。另外,為了說明的方便,對具有與實施方式1~4中使用的部件相同功能的部件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而省略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和實施方式1的圖像形成裝置1的不同在于定影裝置40的外部加熱部以及離接機構的構成,且僅外部加熱部以及離接機構的構成不同。因此,以下僅對外部加熱部以及離接機構進行說明。
圖11(a)、(b)是表示構成外部加熱部78以及外部加熱部78的支承部的構成的圖,離接機構500設置在該支承部上。
外部加熱部78,在外部加熱帶80的內(nèi)側配置作為熱源的電阻發(fā)熱體95。電阻發(fā)熱體95固定在帶導向件91上。若定影輥60旋轉,則外部加熱帶80從動旋轉,電阻發(fā)熱體95和帶導向件91與外部加熱帶80滑動。
上述帶導向件91和固定在其上的電阻發(fā)熱體95安裝在側框架101上。側框架101,相對于臂104以轉動支點A為中心旋轉自如地被軸支承,臂104構成為可以轉動支點B為中心旋轉。
而且,在與轉動支點B相反側的臂端部上安裝螺旋彈簧105,借助螺旋彈簧105對臂端部施加載荷,由此對安裝在臂上的側框架101向定影輥60方向施力,由此如圖11(a)所示,將安裝在側框架101上的帶導向件91和電阻發(fā)熱體95壓接在定影輥60上。
而且,如圖11(a)所示,若從帶導向件91和電阻發(fā)熱體95壓接在定影輥60上的狀態(tài)令偏心凸輪106旋轉180°,則如圖11(b)所示,與轉動支點B相反側的臂端部被偏心凸輪106推壓,螺旋彈簧105伸長,并且轉動支點A從定影輥60遠離,帶導向件91以及電阻發(fā)熱體95從定影輥60離開。
此外,在外部加熱帶80的上方,設置用于保持令帶導向件91以及電阻發(fā)熱體95從定影輥60分離時的帶形狀的帶導向件92。通過保持帶形狀,可令電阻發(fā)熱體95和外部加熱帶80不接觸。
由此,在外部加熱部78以及離接機構500中,可通過偏心凸輪106的旋轉動作令與外部加熱帶80直接接觸的電阻發(fā)熱體95可離接。
在此,電阻發(fā)熱體95,在厚度1mm的氧化鋁基板上對銀鈀等的電阻材料進行圖案形成,并在表層上涂覆10μm的耐熱玻璃。帶導向件91、92使用聚酰胺亞胺、聚酰亞胺、聚苯硫醚等的耐熱樹脂。在與外部加熱帶80的滑動面上也可涂敷耐熱潤滑脂等的潤滑劑。此外,也可在電阻發(fā)熱體95的與帶滑動面相反側上作為測溫元件而具有Pt膜等的測溫電阻體。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定影裝置以及圖像形成裝置,為下述定影裝置,具有外部加熱部,所述外部加熱部令環(huán)形的帶部件與可旋轉的定影部件的表面接觸并通過從該帶部件供給熱而從外部加熱上述定影部件,令記錄材料在上述定影部件和壓接該定影部件的加壓部件之間通過,并令形成在該記錄材料上的調色劑像定影,其中,上述外部加熱部具有上述帶部件;配設在上述帶部件的內(nèi)側且經(jīng)由上述帶部件壓接上述定影部件的加熱部件;令該加熱部件相對于上述定影部件離接的離接機構,在上述加熱部件借助上述離接機構從上述定影部件分離的狀態(tài)下,上述帶部件和上述定影部件接觸,上述帶部件構成為借助上述定影部件的旋轉而從動旋轉。
根據(jù)上述構成,借助離接機構,配置在帶部件的內(nèi)側的加熱部件可相對于定影部件離接。由此,通過在剛剛結束定影動作后等情況下,使用離接機構令加熱部件從定影部件分離,可在定影部件停止旋轉的狀態(tài)下,防止由于比定影部件溫度高的加熱部件壓接在定影部件的表面而導致局部地加熱定影部件的表面的所謂過沖的發(fā)生。
此外,在需要在定影動作中降低定影溫度時,通過使用離接機構而令加熱部件從定影部件分離,可不進行從加熱部件的熱供給,所以可有效地降低定影部件的表面溫度。
而且,在上述構成中,在加熱部件從定影部件分離的狀態(tài)下,令帶部件和定影部件接觸,上述帶部件借助上述定影部件的旋轉而從動旋轉。
如上所述,由于在定影結束后即便停止加熱,加熱部件也比定影部件溫度高,所以與加熱部件接觸的部分易變?yōu)楦邷囟鴲夯?。因此,為了抑制帶部件的這樣的惡化,優(yōu)選在令加熱部件從定影部件分離后,還繼續(xù)令帶部件旋轉。通過繼續(xù)旋轉,來自加熱部件的熱傳遞到帶部件整體上,可更有效地抑制帶部件的惡化。但是,若為了在令加熱部件從定影部件分離后還令帶部件繼續(xù)旋轉,而另外設置用于令帶部件旋轉的驅動機構,則裝置大型化。
由此,可不使用另外設置用于令帶部件旋轉的驅動機構的導致裝置大型化的方法,而有效地防止上述帶部件的惡化。
作為在令加熱部件從定影部件分離的狀態(tài)下令帶部件從動于定影部件的旋轉的構成,有下述構成以帶部件可借助定影部件的旋轉而從動旋轉的方式設定令加熱部件從定影部件分離的分離距離的構成、或設置在借助離接機構令加熱部件從定影部件分離的狀態(tài)下向定影部件壓接帶部件的壓接部件的構成。
而且,在分離狀態(tài)下帶部件和定影部件接觸即指加熱部件的移動距離構成比令帶部件完全分離的構成要短。因此,可減小用于離接移動的空間,可實現(xiàn)省空間、省電力化、以及快速的離接動作。
在本發(fā)明的定影裝置以及圖像形成裝置中,進而也可構成為,帶部件卷繞在內(nèi)部具有熱源的多個可加熱的帶卷架輥上,該可加熱的帶卷架輥成為上述加熱部件,上述離接機構,通過令支承該多個卷架輥的各軸承的支承框架移動而令上述加熱部件相對于上述定影部件離接。
據(jù)此,由于令支承多個帶卷架輥的各軸承的支承框架移動,可令帶部件與加熱部件一起移動,可通過簡單的結構實現(xiàn)離接,進而,可快速地進行離接動作。
本發(fā)明的定影裝置中,進而也可構成為,上述帶部件,卷繞在包括在內(nèi)部具有熱源的可加熱的帶卷架輥在內(nèi)的多個帶卷架輥上,上述可加熱的帶卷架輥成為上述加熱部件,上述離接機構,在上述多個帶卷架輥中,令可加熱的帶卷架輥移動,并令不進行加熱的卷架輥不移動。
本發(fā)明的定影裝置以及圖像形成裝置中,進而也可構成為,上述帶部件卷繞在內(nèi)部具有熱源的至少一根可加熱的帶卷架輥、和不進行加熱的一根帶卷架輥上,上述可加熱的帶卷架輥成為上述加熱部件,上述多個帶卷架輥的各軸承支承在同一支承框架上,上述離接機構,以不進行加熱的一根的帶卷架輥的旋轉軸為支點而令上述支承框架轉動,從而令可加熱的帶卷架輥移動。
根據(jù)這些構成,由于可令被加熱的帶卷架輥離接,沒有加熱的帶卷架輥不移動,所以與移動全部的卷架輥相比可減小移動的距離,可實現(xiàn)裝置的小型化、離接機構的省電力化。此外,不進行加熱的帶卷架輥由于經(jīng)由帶部件而壓接定影部件的表面,所以若定影部件旋轉,則帶部件可靠地從動旋轉,可更有效地抑制上述帶部件的惡化。
本發(fā)明的定影裝置以及圖像形成裝置中,進而也可構成為,上述帶部件卷繞在包括內(nèi)部具有熱源的可加熱的帶卷架輥的多個帶卷架輥上,上述可加熱的帶卷架輥成為上述加熱部件,上述離接機構,令可加熱的帶卷架輥以與上述帶部件也不接觸的方式分離。
據(jù)此,成為加熱部件的可加熱的帶卷架輥由于以與帶部件也不接觸的方式分離,所以可有更效地抑制上述帶部件的惡化。
令可加熱的帶卷架輥以與帶部件也不接觸的方式分離的構成可通過下述構成實現(xiàn),即,例如帶部件,卷繞在至少一方側的內(nèi)部配置有熱源的一對帶卷架輥上,內(nèi)部配置有熱源的上述可加熱的帶卷架輥成為上述加熱部件,上述離接機構,令上述一對的帶卷架輥向從定影部件的表面分離且相互的軸距接近的方向移動,并且設置限制由于上述帶卷架輥的移動而松卷的上述帶部件的形狀變化而保持形狀的帶導向部件。
在本發(fā)明的定影裝置以及圖像形成裝置中,進而也可構成為,上述加熱部件為直接加熱上述帶部件的熱源,上述離接機構,令上述熱源以與上述帶部件也不接觸的方式分離。
據(jù)此,由于加熱部件的熱源以與帶部件也不接觸的方式分離,所以可更有效地抑制上述帶部件的惡化。
令熱源與帶部件也不接觸地分離的構成可通過下述構成實現(xiàn),即,例如,上述加熱部件為直接加熱帶部件的熱源,上述離接機構,通過令支承上述熱源的支承框架移動而令上述加熱部件相對于上述定影部件離接,并且設置用于限制解除基于上述熱源的與定影部件的壓接時的上述帶部件的形狀變化而保持形狀的帶導向部件。
在本發(fā)明的定影裝置以及圖像形成裝置中,進而可構成為,具有控制上述離接機構的驅動的控制部,該控制部,在上述定影部件的旋轉停止的狀態(tài)下令上述加熱部件和上述定影部件分離。
外部加熱部的帶部件,若在抵接在定影部件上而具有充分的張力的狀態(tài)下從加熱狀態(tài)冷卻到室溫,則此時的形狀易變形。若發(fā)生變形,則再次令帶部件旋轉加熱時,由于形狀的變化帶部件不能穩(wěn)定地旋轉,最壞時帶部件停止,對定影部件的加熱性能顯著降低,此外發(fā)生由熱導致的帶部件的破損等的問題。
在上述構成中,控制部,由于在借助離接機構在定影部件停止旋轉的狀態(tài)下令加熱部件和定影部件分離,所以與加熱部件沒有解除壓接的構成相比,可降低對帶部件的張力。因此,即便放置冷卻,也難以產(chǎn)生帶部件的變化,可避免變形引起的上述問題的發(fā)生。
本發(fā)明不限定于上述各實施方式,可在權利要求所示的范圍內(nèi)進行各種變更,適宜地組合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公開的各技術方法而得到的實施方式也包含在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內(nèi)。
發(fā)明的詳細說明項中的提出的具體的實施方式或者實施例不言而喻是用于明確本發(fā)明的技術內(nèi)容的內(nèi)容,不應狹義地理解為僅限定于這樣的具體例,可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下述的權利要求的范圍內(nèi)進行各種變更并實施。
權利要求
1.一種定影裝置,具有外部加熱部,所述外部加熱部令環(huán)形的帶部件與可旋轉的定影部件的表面接觸并通過從該帶部件供給熱而從外部加熱上述定影部件,該定影裝置使記錄材料在上述定影部件和壓接該定影部件的加壓部件之間通過,使形成在該記錄材料上的調色劑像定影,上述外部加熱部具有上述帶部件;配設在上述帶部件的內(nèi)側且經(jīng)由上述帶部件壓接上述定影部件的加熱部件;令該加熱部件相對于上述定影部件離接的離接機構,在上述加熱部件借助上述離接機構從上述定影部件分離的狀態(tài)下,上述帶部件和上述定影部件接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設定上述加熱部件從上述定影部件分離的分離距離,以使上述帶部件可借助上述定影部件的旋轉而從動旋轉。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有壓接部件,在借助上述離接機構令上述加熱部件從上述定影部件分離的狀態(tài)下,該壓接部件將上述帶部件壓接到定影部件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帶部件卷繞在內(nèi)部具有熱源的多個可加熱的帶卷架輥上,該可加熱的帶卷架輥成為上述加熱部件,上述離接機構,通過令支承該多個帶卷架輥的各軸承的支承框架移動而令上述加熱部件相對于上述定影部件離接。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帶部件,卷繞在包括內(nèi)部具有熱源的可加熱的帶卷架輥的多個帶卷架輥上,上述可加熱的帶卷架輥成為上述加熱部件,上述離接機構,在上述多個帶卷架輥中,令可加熱的帶卷架輥移動,令不進行加熱的卷架輥不移動。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帶部件卷繞在內(nèi)部具有熱源的至少一根可加熱的帶卷架輥、和不進行加熱的一根帶卷架輥上,上述可加熱的帶卷架輥成為上述加熱部件,上述多個帶卷架輥的各軸承支承在同一支承框架上,上述離接機構,以不進行加熱的一根的帶卷架輥的旋轉軸為支點令上述支承框架旋轉,從而令可加熱的帶卷架輥移動。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帶部件卷繞在包括內(nèi)部具有熱源的可加熱的帶卷架輥的多個帶卷架輥上,上述可加熱的帶卷架輥成為上述加熱部件,上述離接機構,令可加熱的帶卷架輥以與上述帶部件也不接觸的方式分離。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帶部件,卷繞在至少一方側的內(nèi)部配置有熱源的一對帶卷架輥上,內(nèi)部配置有熱源的上述可加熱的帶卷架輥成為上述加熱部件,上述離接機構,令上述一對的帶卷架輥向從定影部件的表面分離且相互的軸距接近的方向移動,并且設置限制由于上述帶卷架輥的移動而松卷的上述帶部件的形狀變化以保持形狀的帶導向部件。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加熱部件為直接加熱上述帶部件的熱源,上述離接機構,令上述熱源以與上述帶部件也不接觸的方式分離。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加熱部件為直接加熱帶部件的熱源,上述離接機構,通過令支承上述熱源的支承框架移動而令上述加熱部件相對于上述定影部件離接,并且設置用于限制解除上述熱源與定影部件的壓接時的上述帶部件的形狀變化以保持形狀的帶導向部件。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控制上述離接機構的驅動的控制部,該控制部,在上述定影部件的旋轉停止的狀態(tài)下令上述加熱部件和上述定影部件分離。
12.一種圖像形成裝置,是具有定影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所述定影裝置,具有外部加熱部,所述外部加熱部令環(huán)形的帶部件與可旋轉的定影部件的表面接觸并通過從該帶部件供給熱而從外部加熱上述定影部件,該定影裝置使記錄材料在上述定影部件和壓接該定影部件的加壓部件之間通過,使形成在該記錄材料上的調色劑像定影,上述外部加熱部具有上述帶部件;配設在上述帶部件的內(nèi)側且經(jīng)由上述帶部件壓接上述定影部件的加熱部件;令該加熱部件相對于上述定影部件離接的離接機構,在上述加熱部件借助上述離接機構從上述定影部件分離的狀態(tài)下,上述帶部件和上述定影部件接觸。
全文摘要
在本發(fā)明的定影裝置以及圖像形成裝置中,外部加熱部具有外部加熱帶、卷繞外部加熱帶并經(jīng)由外部加熱帶壓接在定影輥上的兩個加熱輥、令該兩個加熱輥相對于定影輥離接的離接機構,在借助離接機構令兩個加熱輥從定影輥分離的狀態(tài)下,外部加熱帶和定影輥接觸,并且外部加熱帶設定為從動于定影輥。由此,可提供難以發(fā)生帶部件的惡化,而且可實現(xiàn)省空間化、省電力化、以及快速的離接動作的、外部離接機構可離接的定影裝置、以及圖像形成裝置。
文檔編號G03G15/00GK101038477SQ200710086399
公開日2007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07年3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3月15日
發(fā)明者山名真司, 朝倉建治, 香川敏章, 山地博之 申請人:夏普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