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圖像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圖像形成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利用顯影劑通過電子照相方式將圖像信息顯像化并形成在記錄介質上后輸出的圖像形成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圖像形成裝置通常構成為一臺裝置具有多種功能的所謂復合裝置,具有復印機、打印機、FAX等多種模式。
在這樣的圖像形成裝置中,所謂的前端訪問(front access)式為主流,在裝置的最上部具有讀取原稿的原稿讀取部,在中央部的側部具有根據(jù)讀取的圖像信息形成顯影劑像的圖像形成部,在最下部具有收容有多張用紙的供紙部,在形成于其中央部的空間部中,構成用于向其中輸出記錄有圖像信息的用紙的排紙部(排紙托盤)。
在這樣的圖像形成裝置中,從供紙單元到排紙單元的用紙輸送路徑,通過將直線部分和彎曲部分組合而構成,可實現(xiàn)緊湊的(compact)的設計。
在上述圖像形成裝置中的用紙輸送路徑中,已知為了在裝置內正確地輸送用紙,在用紙輸送路徑上設置有導向部,用來引導被輸送的用紙(參照特開2001-315993號公報)。
但是,在如所上述用紙輸送路徑由直線部分與彎曲部分組合而構成的圖像形成裝置中,會發(fā)生所謂的“刮蹭現(xiàn)象(rubbingphenomenon)”,即在用紙輸送過程中,由輸送輥和彎曲的用紙輸送路徑中的用紙導向部,在用紙上產(chǎn)生應力集中。
特別地,如果在圖像信息被定影在用紙上后通過排紙單元進行輸送時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則會出現(xiàn)用紙上的圖像信息(剛被定影后、顯影劑溫熱的狀態(tài))在用紙導向部受到刮蹭、導致打印質量下降的問題。
另外,如果這種狀態(tài)繼續(xù),則會出現(xiàn)在彎曲的用紙輸送路徑中用紙有可能發(fā)生歪斜行走或卡紙(JAM)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現(xiàn)有的問題而做出的發(fā)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抑制使圖像信息定影后由于用紙輸送引起的刮蹭現(xiàn)象所導致的打印質量下降,防止用紙輸送時的歪斜行走和卡紙(JAM)的發(fā)生,實現(xiàn)正確的用紙輸送的圖像形成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的本發(fā)明的圖像形成裝置的結構如下所述。
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夠積載多張記錄介質的記錄介質積載部;從上述記錄介質積載部將上述記錄介質一張一張地取出并進行輸送的記錄介質供給部;將利用顯影劑形成的顯影劑像轉印到上述記錄介質上的圖像形成部;利用熱定影輥將被轉印到上述記錄介質上的上述顯影劑像在該記錄介質上熔融并定影的定影部;將上述顯影劑像熔融并定影后的上述記錄介質排出到上述裝置外部的排紙部;和將由輸送輥輸送的上述記錄介質沿著記錄介質輸送路徑進行輸送的記錄介質輸送部,其中,在上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中設置有將被輸送的上述記錄介質引導至記錄介質輸送方向的導向部,上述導向部至少設置在彎曲的上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內,上述導向部形成為使施加在接觸的上述記錄介質上的應力不集中的形狀。
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除了第一方面所述的結構以外,上述記錄介質輸送部,夾著上述導向部、在上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的上游側和下游側分別設置有輸送輥,上述兩個輸送輥被配置在能夠同時夾持并輸送上述記錄介質的位置。
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除了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結構以外,上述導向部在與上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垂直的寬度方向上的形狀,在作用于被輸送的上述記錄介質的應力集中大的部分形成為寬幅,在作用于被輸送的上述記錄介質的應力集中小的部分形成為窄幅。
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除了第一~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結構以外,設置在上述彎曲記錄介質輸送路徑內的上述導向部,在上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的中央部形成為寬幅,在上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的端部形成為窄幅。
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除了第一~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結構以外,上述輸送輥由在與上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分割成多個的輸送輥形成,上述導向部與上述被分割的輸送輥對應地設置。
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除了第一~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結構以外,上述導向部被配置在上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的上述定影部與上述排紙部之間的彎曲部。
本發(fā)明的第七方面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除了第一~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結構以外,具有雙面打印功能,作為上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包括在進行雙面打印時通過轉回方式輸送上述記錄介質的輔助輸送路徑,從上述定影部到上述圖像形成部形成有上述輔助輸送路徑,上述導向部被配置在上述輔助輸送路徑的彎曲部。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發(fā)明,包括能夠積載多張記錄介質的記錄介質積載部;從上述記錄介質積載部將上述記錄介質一張一張地取出并進行輸送的記錄介質供給部;將利用顯影劑形成的顯影劑像轉印到上述記錄介質上的圖像形成部;利用熱定影輥將被轉印到上述記錄介質上的上述顯影劑像在該記錄介質上熔融并定影的定影部;將上述顯影劑像熔融并定影后的上述記錄介質排出到上述裝置外部的排紙部;和將由輸送輥輸送的上述記錄介質沿著記錄介質輸送路徑進行輸送的記錄介質輸送部,其中,在上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中設置有將被輸送的上述記錄介質引導至記錄介質輸送方向的導向部,上述導向部至少設置在彎曲的上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內,上述導向部形成為使施加在接觸的上述記錄介質上的應力不集中的形狀,由此,能夠抑制圖像信息被定影后由于用紙輸送而產(chǎn)生的刮蹭現(xiàn)象,從而能夠抑制打印質量下降。能夠防止用紙輸送時的歪斜行走和卡紙(JAM)的發(fā)生,從而能夠實現(xiàn)正確的用紙輸送。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第九方面所述的發(fā)明,除了由第一方面所述的發(fā)明得到的上述共同的效果以外,還可以得到如下的效果。
即,根據(jù)第二方面所述的發(fā)明,上述記錄介質輸送部,夾著上述導向部、在上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的上游側和下游側分別設置有輸送輥,上述兩個輸送輥被配置在能夠同時夾持并輸送上述記錄介質的位置,由此,通過利用兩個輸送輥夾持并輸送上述要輸送的記錄介質,能夠正確地進行輸送。
根據(jù)第三方面所述的發(fā)明,上述導向部在與上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垂直的寬度方向上的形狀,在作用于被輸送的上述記錄介質的應力集中大的部分形成為寬幅,在作用于被輸送的上述記錄介質的應力集中小的部分形成為窄幅,由此,在記錄介質中,因為在應力集中大的部分可以在較廣的范圍內分散應力,所以,能夠減輕作用于記錄介質上的負荷,從而能夠抑制“刮蹭現(xiàn)象”。
根據(jù)第四方面所述的發(fā)明,設置在上述彎曲記錄介質輸送路徑內的上述導向部,在上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的中央部形成為寬幅,在上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的端部形成為窄幅,由此,因為在記錄介質中應力最集中的曲率中央部,能夠在較廣的范圍內分散應力,所以能夠減輕作用于記錄介質的負荷。
根據(jù)第五方面所述的發(fā)明,上述輸送輥由在與上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分割成多個的輸送輥形成,上述導向部與上述被分割的輸送輥對應地設置,由此,能夠使每一個輸送輥作用于記錄介質上的應力集中分散,所以,能夠使作用于記錄介質上的應力盡可能均勻,從而能夠減輕應力集中。
根據(jù)第六方面所述的發(fā)明,上述導向部被配置在上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的上述定影部與上述排紙部之間的彎曲部,由此,能夠減輕在圖像信息被定影后在輸送時作用于記錄介質的應力集中,從而能夠抑制由于被導向部刮蹭而產(chǎn)生的圖像信息的打印質量下降。
根據(jù)第七方面所述的發(fā)明,具有雙面打印功能,作為上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包括在進行雙面打印時通過轉回方式輸送上述記錄介質的輔助輸送路徑,從上述定影部到上述圖像形成部形成有上述輔助輸送路徑,上述導向部被配置在上述輔助輸送路徑的彎曲部,由此,能夠減輕圖像信息被定影后在輸送時作用于記錄介質的應力集中,從而能夠抑制由于被導向部刮蹭而產(chǎn)生的圖像信息的打印質量下降。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整體結構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上述圖像形成裝置的內部結構的側視截面圖。
圖3是表示上述圖像形成裝置的電氣控制部的結構的框圖。
圖4是表示構成上述圖像形成裝置的用紙輸送路徑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的概略圖。
圖5是表示上述用紙輸送路徑的第一彎曲部和反轉輥的結構的側視圖。
圖6是表示上述用紙輸送路徑的第二彎曲部和反轉輥的結構的側視圖。
圖7是表示上述反轉輥的結構的一個例子的概略圖。
圖8是將表示上述用紙輸送路徑的第一彎曲部的導向肋的結構的彎曲部展開后的平面圖。
圖9A是圖8的A-A、C-C剖面的向視圖。
圖9B是圖8的B-B剖面的向視圖。
圖10A是表示利用上述用紙輸送路徑的第一彎曲部的第一反轉輥輸送用紙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
圖10B是表示利用上述第一彎曲部的第一反轉輥和第二反轉輥輸送用紙的狀態(tài)(利用兩個轉印輥輸送用紙的前半部分)的說明圖。
圖10C是表示利用上述第一彎曲部的第一反轉輥和第二反轉輥輸送用紙的狀態(tài)(利用兩個轉印輥輸送用紙的后半部分)的說明圖。
圖10D是表示利用上述第一彎曲部的第二反轉輥輸送用紙的狀態(tài)的說明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
圖1、2為實施本發(fā)明的方式的一個例子,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整體結構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上述圖像形成裝置的內部結構的側視截面圖。
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1具有讀取原稿G(圖2)的圖像信息的原稿讀取裝置40A(圖2),通過電子照相方式,將由該原稿讀取裝置40A讀取的原稿G的圖像信息,在作為記錄介質的規(guī)定的片狀的記錄用紙(以下稱用紙)上形成單色圖像并輸出。
首先,參照附圖,對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1的整體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1、2所示,圖像形成裝置1中,在裝置主體1a的上面部,設置有載置原稿G的由透明玻璃構成的原稿載置臺(稿臺玻璃(platenglass))2(圖2)。
在該原稿載置臺2的上方,設置有自動原稿處理裝置40,另一方面,在該原稿載置臺2的下方,配置有作為讀取原稿G的圖像信息的原稿讀取部的掃描部3(圖2)。
由原稿載置臺2、掃描部3和自動原稿處理裝置40等構成原稿讀取裝置40A(圖2)。
在掃描部3(圖2)的下方,構成有圖像形成部10(圖2)、定影裝置(定影部)30(圖2)和排紙部22,在其下方還配設有收容有作為記錄介質的記錄用紙的供紙盒23。
如圖2所示,掃描部3由原稿圖像讀取單元構成,該原稿圖像讀取單元包括配置在原稿載置臺2的下方,平行地往復移動的第一掃描單元4和第二掃描單元5;光學透鏡體6;和光電轉換元件(CCD)7。
在圖2中,掃描部3的光路用點劃線表示。
第一掃描單元4包括曝光燈4A、使來自該曝光燈4A的光在原稿圖像表面曝光的反射器(reflector)4B、和用于將通過該反射器4B被曝光并被反射的來自原稿的反射光像引導至規(guī)定方向的第一鏡4C,控制該第一掃描單元4,使得其相對于原稿載置臺2的下面保持一定的距離、以規(guī)定的掃描速度與原稿載置臺2的下面平行地進行往復移動。
第二掃描單元5包括用于將由第一掃描單元4的第一鏡4C引導的來自原稿的反射光像進一步引導至規(guī)定方向的第二鏡5A和第三鏡5B,控制該第二掃描單元5使得其與第一掃描單元4保持一定的速度關系并與其平行地進行往復移動。
光學透鏡體6被配置在由第二掃描單元5的第三鏡5B引導的原稿圖像的反射光的光路上,使該光像在光電轉換元件7上成像。
光電轉換元件(例如CCD(電荷耦合元件))7讀取由光學透鏡體6成像的原稿圖像的光像,將其光電轉換成電氣信號,由此制作出原稿圖像信息(原稿圖像數(shù)據(jù)),并向后述的圖像處理部57(參照圖4)輸出該原稿圖像信息。
圖像處理部57對由光電轉換元件7輸出的原稿圖像信息進行圖像處理,生成分辨率(resolution)、濃度等適合于打印的打印用圖像信息(打印用圖像數(shù)據(jù))。圖像處理后的打印用圖像信息,被傳送至激光掃描單元(LSU)8(圖2)的圖像數(shù)據(jù)輸入部。
激光掃描單元8將與從圖像處理部57輸出的打印用圖像信息對應的激光,照射到構成圖像形成部(圖像形成處理)10的感光鼓11(圖2)的表面。由此,在感光鼓11上寫入打印用圖像信息的靜電潛像。
如圖2所示,圖像形成部10主要包括沿箭頭方向旋轉驅動的感光鼓11;使該感光鼓11的表面帶有規(guī)定電位的主帶電器12;向感光鼓11的表面照射靜電潛像形成用的激光的激光掃描單元8;利用調色劑(toner)將由來自該激光掃描單元8的激光照射而形成的靜電潛像顯影并顯像化的顯影裝置13;將在該顯影裝置13中被顯像化的原稿圖像的調色劑像轉印到從后述的供紙盒23經(jīng)過供紙輸送路徑25供給的用紙(相當于“記錄介質”,也稱為“轉印紙”)P上的轉印輥14;以及對由該轉印輥14轉印后殘留在感光鼓11上的殘留調色劑進行清洗的清洗裝置15,上述元件沿著感光鼓11的旋轉方向依次配置。
圖像形成部10的主帶電器12具有將由清洗裝置15清洗后的感光鼓11表面的電荷除去的未圖示的除電裝置的功能。
如圖2所示,定影裝置30具有加熱輥31和加壓輥32,在由該加熱輥31和加壓輥32夾持用紙P的狀態(tài)下,使加熱輥31旋轉,使用紙P通過加熱輥31和加壓輥32之間,由此,將轉印到用紙P上的調色劑像熔融并將該調色劑像定影在用紙P上。
被夾持在感光鼓11和轉印輥14之間并被轉印上調色劑像后的用紙P,從感光鼓11上被剝離后,經(jīng)由連接該感光鼓11和定影裝置30的主輸送路徑16,突入該定影裝置30的加熱輥31和加壓輥32之間。在加熱輥31與加壓輥32的接觸部中,通過規(guī)定的按壓力形成夾持部(nip portion)。
在定影裝置30中,被夾持在該加熱輥31和加壓輥32之間、即被夾持在夾持部的用紙P,通過加熱輥31的加熱與加壓輥32的加壓,使從上述感光鼓11轉印的未定影的調色劑像在該用紙P上定影。
由定影裝置30定影后的用紙P,被輸送至排紙輸送路徑17,由排紙驅動輥18向排紙口20側的排紙輥19輸送。
被輸送至排紙輸送路徑17的用紙P,由設置在定影裝置30的下游側的定影探測開關21A,對用紙P通過加熱輥31與加壓輥32之間的狀態(tài)進行探測。
在通常的單面打印時,直接通過排紙驅動輥18和排紙輥19的旋轉驅動,從排紙口20向設置在掃描部3的下部空間的排紙托盤22a上進行排紙,用紙P通過該排紙輥19的通過狀態(tài),由設置在排紙輥19的上游側的排紙?zhí)綔y開關21B進行探測。
用紙P被排出到上述圖像形成部10的旁邊,并且,該被排出的用紙P被排出到供紙盒23的上方、掃描部3的下方。
在裝置主體1a的內底部側,配置有積載收容有規(guī)定的用紙尺寸的用紙P的可更換的供紙盒23。在該供紙盒23的排紙側上部,配置有半月形的搓紙輥(pickup roller)24。
該搓紙輥24將積載收容在供紙盒23內的用紙P從最上層一張一張地拾取(pick up),向下游側(為了方便,將用紙P的送出側(紙盒側)作為上游,將排紙側作為下游)輸送至供紙輸送路徑25的定位輥(registration roller)(也稱為惰輥(idle roller))26。
圖中的符號Pa表示用紙P的前端部,Pb表示用紙P的后端部。
在定位輥26的上游側,設置有定位前探測開關21C,該定位前探測開關21C檢測從供紙盒23供給輸送的用紙P。根據(jù)該信號,調整供紙定時,同時向上述的圖像形成部10供紙。
此外,在進行雙面打印時,由圖像形成部10在用紙P的單面上打印后,通過定影裝置30后被輸送至排紙輸送路徑17的用紙P,暫且被輸送至排紙輥19側,在該狀態(tài)下,對配置在定影裝置30附近的用紙切換門(paper path switching gate)27進行切換控制,通過排紙輥19的反轉驅動,使用紙P轉回(switch back)并將其導入使用紙反轉的輔助輸送路徑28,通過設置在該輔助輸送路徑28上的輔助驅動輥(反轉輥(輸送輥)29的旋轉驅動,再次將用紙P輸送至定位輥26的上游側,由此,在用紙P的另一面上進行打印。
在裝置主體1a的原稿載置臺2上,開關自由地搭載有由采用原稿移動方式的兩面原稿自動讀取裝置(RSPF)構成的與原稿按壓部(原稿按壓蓋)51a成為一體的自動原稿處理裝置40,與掃描部3一起構成原稿讀取裝置40A。
原稿讀取裝置40A能夠通過與現(xiàn)有的裝置同樣的操作,對每一張原稿進行原稿讀取處理,通過搭載自動原稿處理裝置40,能夠讀取原稿G的兩面,并且能夠對多張原稿G進行自動連續(xù)讀取處理。
如圖2所示,自動原稿處理裝置40具有載置原稿G的原稿托盤41,在連續(xù)進行多張原稿G的讀取處理時,由原稿搓紙輥42拾取在該原稿托盤41上載置的原稿G,通過原稿驅動輥43將原稿G導入原稿輸送路徑44,并將其引導輸送至定位輥(PS輥)45的上游側。
在該定位輥45的上游側,設置有能夠檢測出原稿G的原稿尺寸的原稿進紙傳感器46,由該原稿進紙傳感器46檢測原稿G的前端和后端,根據(jù)其信號,調整輸送定時,同時控制原稿G,使其向與原稿載置臺2的一側鄰接配置的由狹縫玻璃(slit glass)構成的原稿讀取臺9上輸送。
此時,對掃描部3的第一掃描單元4進行控制,使其移動至原稿讀取臺9的下方的位置待機。
被輸送到該原稿讀取臺9上的原稿G,在其移動的同時,一面?zhèn)鹊牡谝粓D像讀取面G1由掃描部3的第一掃描單元4進行掃描。其它的操作,例如光電轉換元件7的讀取、圖像信息的圖像處理、打印等圖像形成處理與上述同樣。
然后,在原稿讀取臺9上進行圖像讀取后的原稿G,通過輸送輥47被輸送至原稿排紙路徑48的原稿排紙輥49側,僅進行單面讀取時,通過原稿切換門50的切換控制,將其排出到原稿排紙托盤51上。
此外,在進行雙面原稿讀取時,通過原稿切換門50的切換控制,暫且將原稿G向配置在原稿托盤41與原稿排紙托盤51之間的中間托盤52上排紙后,使原稿排紙輥49反轉驅動,使原稿G轉回,由此將原稿G導入原稿反轉路徑53,再次將原稿G輸送至原稿輸送路徑44,由此,對原稿G背面的圖像讀取面G2的原稿圖像進行讀取,并且,與上述的單面打印工序同樣地將原稿G的背面?zhèn)鹊脑鍒D像打印在用紙P的第一打印面P1上。
向該用紙P的第一打印面P1上打印的打印工序結束時,用紙P被上述的用紙反轉機構反轉,再次被輸送至圖像形成部10,在其第二打印面P2上,打印預先存儲在存儲器中的原稿G的表面?zhèn)鹊脑鍒D像。
如圖1所示,在圖像形成裝置1中裝置主體1a的上部側的前面部,配置有用于使用者對用紙P的用紙種類(用紙尺寸、用紙厚度等)、印刷張數(shù)、放大率、濃度等圖像形成條件進行設定的操作開關類76。
排紙部22主要由排紙輸送路徑17、排紙驅動輥18、排紙輥19、排紙口20和排紙托盤22a構成。
在排紙口20的外側(排紙托盤22a側)上,設置有也被稱為滿紙檢測傳感器的用紙積載量檢測傳感器21D。
用紙積載量檢測傳感器21D主要由在與被排出并堆積的用紙接觸時進行動作的檢測體21D1、和根據(jù)檢測體21D1的動作而輸出信號的傳感器主體21D2構成。
檢測體21D1呈棒狀,被設置成一端部與傳感器主體21D2側接合、另一端部能夠以該一端部為支點搖動,該檢測體從裝置側(排紙口20側)向外側并且向斜下方傾斜地配置。
就用紙積載量檢測傳感器21D而言,當被排出的用紙積載達到規(guī)定量(高度)時,檢測體21D1的另一端部被向上方按壓,由此,從傳感器主體21D2輸出檢測信號。
下面,根據(jù)圖3,對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1的控制系統(tǒng)進行說明。
圖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電氣控制部的框圖。
如圖3所示,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1中,中央處理單元(CPU)54根據(jù)預先存儲在ROM(Read Only Memory只讀存儲器)55中的程序,采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存儲器)56等臨時存儲單元,執(zhí)行圖像的讀取處理、圖像處理、圖像形成處理以及用紙P的輸送處理等處理。此外,可以使用HDD(hard disc drive硬盤驅動器)等存儲單元代替ROM55和RAM56。
在圖像形成裝置1中,由掃描部(原稿讀取部)3讀取的原稿圖像信息(原稿圖像數(shù)據(jù))、或者從與未圖示的通信網(wǎng)絡連接的各終端裝置發(fā)送的原稿圖像信息,通過通信處理部58輸入圖像處理部57。
圖像處理部57利用上述程序將存儲在RAM56等存儲部中的原稿圖像信息處理成適合于打印(在用紙上形成圖像)的打印用圖像。
打印用圖像信息被輸入圖像形成部10中。
圖像形成部10、用紙輸送部(在圖2的供紙輸送路徑25、主輸送路徑16、輔助輸送路徑28(這些也稱為導紙機構(paper guide))中進行用紙P的各種檢測和控制)59、定影裝置30、排紙?zhí)幚聿?在排紙輸送路徑17(圖2)中進行用紙P的各種檢測和控制)60,與各自的驅動控制部62聯(lián)動。
經(jīng)過在由用紙輸送部59輸送的用紙P上打印的打印工序(圖像形成部10中的圖像信息的打印處理)和其后的對經(jīng)過該打印處理的用紙P進行的定影工序(定影裝置30)后,將其向用紙排出部(排紙托盤22a)排出。
此外,來自定影探測開關21A、排紙?zhí)綔y開關21B、定位前探測開關21C等的檢測信號被輸入用紙輸送部59中。
圖像形成裝置1中設置有運轉條件設定部77。該運轉條件設定部77,根據(jù)使用者通過操作開關類76(圖1)設定的圖像形成要求或者記錄介質種類等的圖像形成條件,設定圖像形成裝置1中的圖像形成、或輸送條件等運轉條件。
另外,在圖像形成裝置1中,根據(jù)設定的上述運行條件,通過驅動控制部62的控制,使得作為上述讀取部(掃描部3)、用紙輸送部59、圖像形成部10、定影裝置30和排紙?zhí)幚聿?0等的驅動用致動器的原稿讀取驅動部64、用紙輸送驅動部66、打印處理驅動部68、定影驅動部70和排紙驅動部72,能夠執(zhí)行根據(jù)存儲在ROM中的程序、遵照CPU54的指令的同步動作。
排紙?zhí)幚聿?0用于對將打印后的用紙排出到排紙托盤中的排紙?zhí)幚磉M行控制,根據(jù)從用紙積載量檢測傳感器21D輸出的信號,進行排紙?zhí)幚怼?br>
原稿讀取驅動部64是掃描部3的第一掃描單元4、第二掃描單元5的驅動用致動器。
用紙輸送驅動部66是用紙輸送部59的驅動用電動機,具體地說,是上述的供紙輸送路徑25上的搓紙輥24、定位輥26的驅動用電動機。
打印處理驅動部68是感光鼓11的驅動用電動機。
定影驅動部70是定影裝置30的加熱輥31和加壓輥32的驅動用電動機。
排紙驅動部72是排紙驅動輥18、排紙輥19等的驅動用電動機。
這些各驅動部的驅動用電動機,各自可以以相同或不同的電動機作為驅動源,通過適當?shù)膭恿鬟f機構而構成。
另外,在圖像形成裝置1中,作為可選結構74,可以配置自動原稿處理裝置(自動原稿讀取裝置)40(圖1、2)等,這些可選結構74是在上述圖像形成裝置1的控制部之外,以在可選結構74內具有控制部74a,并通過上述通信部58與裝置的定時調整同步進行的方式構成。
記錄介質檢測單元78用于檢測記錄介質的前端到達定影裝置30或者輸出部的單元。
在實施方式中,記錄介質檢測單元78根據(jù)由后述的輸送定時檢測單元79b檢測出的記錄介質的輸送定時,檢測用紙P到達(突入)定影裝置30和排紙驅動輥18(圖2)的定時。
具體而言,記錄介質檢測單元78包括在供紙輸送路徑25(圖2)的入口,從導入用紙P的定位輥26送出用紙P之后,對用紙P的輸送時間進行測量的輸送時間測量單元79a;和根據(jù)從該定位輥26分別到控制對象的定影裝置30(圖2)和排紙驅動輥18(圖2)之間的距離與用紙P的輸送速度,對主輸送路徑16和排紙輸送路徑17中的用紙P的輸送定時進行檢測的輸送定時檢測單元79b。
以下,針對構成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用紙輸送路徑的結構,具體舉例進行說明。
圖4是表示構成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用紙輸送路徑的一個實例的概略構造圖,圖5是表示上述用紙輸送路徑的第一彎曲部與反轉輥的構造的側視圖,圖6是表示上述用紙輸送路徑的第二彎曲部與反轉輥的構造的側視圖,圖7是表示上述反轉輥的結構例的概略圖。
如圖4所示,圖像形成裝置1的用紙輸送路徑主要由以下部件構成從設置在裝置下部的供紙盒23朝上方向圖像形成部10輸送用紙的供紙輸送路徑25;從圖像形成部10通過定影裝置30向排紙驅動輥18輸送用紙的主輸送路徑16;從排紙驅動輥18向排紙輥19輸送用紙的排紙輸送路徑17;通過排紙輥19的反轉驅動及反轉輥29將用紙P轉回的用紙反轉輔助輸送路徑28。
供紙輸送路徑25從分開輥25a開始,直至設置在圖像形成部10的感光鼓11的下側(用紙輸送方向的上游側)附近的定位輥26為止,被設置成大致呈直線而又平緩彎曲的狀態(tài),該分開輥25a設置在用紙輸送方向且在搓紙輥24的用紙輸送方向下流側,當2張紙被同時送入(double feed)時用于將其一張一張地分開。
主輸送路徑16從定位輥26的下流側開始,經(jīng)過圖像形成部10到定影裝置30為止,被設置成大致呈直線形,從定影裝置30的出口側(用紙輸送方向的下流側)朝著大致上方,設置有向著排紙驅動輥18(圖中左側方向)彎曲的彎曲部16a。
排紙輸送路徑17被大致呈直線形地設置在排紙驅動輥18與排紙輥19之間。排紙驅動輥18,由在排紙輸送路徑17輸送用紙的第1輸送輥18a和設置在排紙輸送路徑17途中的第2輸送輥18b構成。
另外,排紙驅動輥18的結構不僅限于上述結構。
為了通過排紙輥19的逆向驅動,使用紙P轉回而使用紙反轉輸送,輔助輸送路徑28被設置成與主輸送路徑16的彎曲部16a連通,通過用紙切換門27的切換,將用紙P通過反轉輥29輸送至裝置的下方后再次輸送至定位輥26。
具體地說輔助輸送路徑28包括用于將從排紙輸送路徑17逆向輸送的用紙P在裝置的下方改變方向的第一彎曲部28a和用于將輸送至裝置下方的用紙P的方向改向定位輥26側的第二彎曲部28b。
作為設置在輔助輸送路徑28的反轉輥29,夾著第一彎曲部28a,在用紙輸送方向的上游側,設置有第一反轉輥29a,在下流一側設置有第二反轉輥29b,并且,夾持第二彎曲部28b,在用紙輸送方向的上游側,設置有第3反轉輥29c,在下流一側設置有第4反轉輥29d。
如圖5所示,反轉輥29在第一彎曲部28a中,將第二反轉輥29b的旋轉速度V2控制成快于第一反轉輥29a的旋轉速度V1;如圖6所示,在第二彎曲部28b中,將第4反轉輥29d的旋轉速度V4控制成快于第3反轉輥29c的速度V3。
如圖7所示,這些反轉輥29(29a),在與用紙輸送方向的垂直方向(沿輥的軸心方向)被分割成多個輥29a1~29a5。
圖中的符號129是由電動機或齒輪等構成的、驅動反轉輥29的驅動裝置。
另外,圖7是表示反轉輥29中第一反轉輥29a的結構圖,以下,第2~4反轉輥29b~29d,分別與第一反轉輥29a一樣,由被分割的多個輥構成。
第一彎曲部28a由彎曲的外側用紙導向部28a1和內側用紙導向部28a2構成,第二彎曲部28b由彎曲的外側用紙導向部28b1和內側用紙導向部28b2構成。
如圖5、圖6所示,在第一彎曲部28a和第二彎曲部28b的內側用紙導向部28a2、28b2中,分別設置有沿著將用紙P導向用紙輸送方向的輸送路彎曲的導向肋(導向部)128a、128b。
當被輸送的用紙通過第一彎曲部28a及第二彎曲部28b內時,導向肋128a、128b被突出地設置成與用紙P的彎曲凹面(彎曲的內側面)相對并緊貼。
這里,以設置在第一彎曲部28a的導向肋128a為例,參照附圖進行詳細說明。
圖8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第一彎曲部的導向肋結構的彎曲部的展開平面圖,圖9A是表示圖8的A-A、C-C剖面的向視圖,圖9B是表示圖8的B-B剖面的向視圖。
如圖8所示,導向肋128a由第一反轉輥29a和第二反轉輥29b的各自被分割的反轉輥29a1~29a5和29b1~29b5所夾持,對應于被輸送的用紙P的應力集中部分(陰影部分)29p1~29p5,沿用紙輸送方向形成大致平行的多個導向肋128a1、128a2、128a3。
導向肋128a1設置在沿著相互相對設置的多個反轉輥29a1~29b1,29a2~29b2、29a3~29b3、29a4~29b4、29a5~29b5的各個輥對的大致中央部分的位置上。
因為在反轉輥對(例如,29a1~29b1)之間相對于該輥的軸心方向,在大致中央的位置,對被輸送的用紙的集中應力變大,在沿該輥的軸心方向,導向肋128a1被形成為寬幅。
導向肋128a2夾著各個導向肋128a1,分別設置在沿反轉輥29a1~29a5、29b1~29b5的該輥的軸心方向的兩端部的位置上。
因為沿反轉輥29a1~29a5、29b1~29b5的上述兩端部的位置,對被輸送的記錄介質的應力集中變小,在沿輥的軸心方向,導向肋128a2被形成為寬度窄于導向肋128a1。
導向肋128a3夾持導向肋128a1和導向肋128a2,被形成為與各自的反轉輥29a1~29a5、29b1~29b5不相對的位置上。
因為在與反轉輥29a1~29a5、29b1~29b5不相對的位置,對被輸送的記錄介質的應力集中變小,在沿輥的軸心方向,導向肋128a3被形成為寬度窄于導向肋128a2。本實施方式中,導向肋128a3的寬度被形成最窄。
另外,如圖9B所示,上述導向肋128a1、128a2、128a3在沿用紙輸送方向彎曲的部分,在其彎曲的中央部分(輸送方向的中央部分)(圖中B-B向視部)被形成寬幅,而在其彎曲的端部側(輸送方向的兩端部)(圖中A-A、C-C向視部),如圖9A所示,被形成為窄幅。
通過這樣的結構,導向肋128a1、128a2、128a3在應力集中大的部分,通過大范圍地接受用紙P而使應力分散,可使施加在用紙P上的應力均勻而不會集中。
以下,在第二彎曲部28b中,用與上述導向肋128a1、128a2、128a3相同的結構,形成導向肋128b(圖6)。
另外,在主輸送路徑16的彎曲部16a中,用與上述導向肋128a1、128a2、128a3相同的結構,形成導向肋。
下面,參照實施例,對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中的用紙輸送路徑的作用進行詳細說明。
圖10A~圖10D是表示通過構成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用紙輸送路徑的用紙輸送狀態(tài)示意圖,圖10A是表示在上述用紙輸送路徑的第一彎曲部中通過第一反轉輥輸送用紙的狀態(tài)說明圖;圖10B是表示在上述第一彎曲部通過第一反轉輥和第二反轉輥輸送用紙的狀態(tài)說明圖(用兩個轉印輥進行用紙輸送的前半部分);圖10C是表示在上述第一彎曲部通過上述第一反轉輥與第二反轉輥輸送用紙的狀態(tài)說明圖(用兩個轉印輥進行用紙輸送的后半部分);圖10D是表示在上述第一彎曲部通過第二反轉輥輸送用紙的狀態(tài)說明圖。
如圖4所示,在圖像形成裝置1進行雙面打印時,用紙P通過轉回操作使輸送方向反轉,從排紙輸送路徑17被輸送至輔助輸送路徑28。
在輔助輸送路徑28中,將被輸送的用紙P在第一彎曲部28a從大致水平方向朝向下方改變輸送方向進行輸送。
經(jīng)過第一彎曲部28a輸送用紙P時,首先,如圖10A所示,用紙P從前端開始被第一反轉輥29a夾持送入第一彎曲部28a內。被輸送到第一彎曲部28a內的用紙P,其前端成為自由端,沿外側用紙導向部28a1,該前端側朝下方以彎曲的狀態(tài)被送至第二反轉輥29b。
被輸送至第二反轉輥29b的用紙P,如圖10B所示,其前端被第二反轉輥29b夾持,與第一反轉輥29a一起被第二反轉輥29b送至第一彎曲部28a的外部。
通過第二反轉輥29b開始輸送時,用紙P不與導向肋128a接觸,或者即使接觸也不會因輸送而產(chǎn)生大的拉力。
用紙P進一步被第二反轉輥29b輸送時,如圖10C所示,因為第二反轉輥29b的旋轉速度V2被控制成快于第一反轉輥29a的旋轉速度V1,用紙P呈被第二反轉輥29b牽拉的狀態(tài),以被導向肋128a按壓的狀態(tài)進行輸送。
此時,因輸送用紙P時的拉力而被導向肋128a按壓時產(chǎn)生的應力,因為在第一反轉輥29a與第二反轉輥29b之間產(chǎn)生大的應力集中的部分與導向肋128a1(圖8)緊貼,通過寬幅的導向肋128a1使得應力得以分散。
在另一方面,因為在第一反轉輥29a與第二反轉輥29b之間應力集中小的部分與導向肋128a2(圖8)緊貼,通過窄幅的導向肋128a2使得應力較少分散。
這樣,根據(jù)施加在用紙P上的應力大小和位置,將導向肋128a構成多列,可以使施加在用紙P上的應力得以分散。
用紙P進一步通過第二反轉輥29b被輸送時,如圖10D所示,用紙P的后端部通過第一反轉輥29a,僅被第二反轉輥29b輸送。此時,由于用紙P的后端部為自由端,因輸送而施加在用紙P上的拉力消失,這樣,用紙P被自由輸送,而不會被導向肋128按壓。
以下,在第二彎曲部28b,因為用紙輸送或作用與上述第一彎曲部28a同樣進行,使得施加在被輸送的用紙P上的應力得以分散。
由于以上的構成,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在輔助輸送路徑28的彎曲部28a、28b,通過設置導向肋128而使施加在緊貼的用紙P上的應力不發(fā)生集中,使得輸送用紙P時產(chǎn)生的應力集中得以分散,可以抑制圖像信息被定影后由于用紙輸送使得用紙P與導向肋128刮蹭而導致的打印質量下降的問題,防止輸送用紙時的歪斜行走或卡紙(JAM)的發(fā)生,實現(xiàn)正確的用紙輸送。
另外,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由于反轉輥29a、29b由沿軸心方向分割成多個輥29a1~29a5、29b1~29b5構成,而且分別對應于被分割的輥29a1~29a5、29b1~29b5設置了導向肋128(128a1、128a2、128a3),使得由分別分割的輥產(chǎn)生在用紙P上的應力可以分別分散,可以進一步抑制刮蹭現(xiàn)象的發(fā)生,實現(xiàn)穩(wěn)定的用紙輸送。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及實施實例中,作為用紙輸送路徑的結構,針對輔助輸送路徑28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對用紙的輸送路不作限定,例如,本實施方式中,就主輸送路徑16的彎曲部16a(圖4)而言,也可以用同樣的結構,實現(xiàn)同樣的效果。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實施例中,導向肋128由3種類的導向肋128a1、128a2、128a3構成,但本發(fā)明對導向肋的種類及數(shù)量不作限定,可以根據(jù)用紙輸送路徑的形狀、輸送輥及反轉輥的結構,適宜地決定導向肋的形狀和數(shù)量,可以根據(jù)裝置的結構而擴展。
并且,在本實施實例中,作為導向肋128的結構,采用了3種導向肋128a1、128a2、128a3的多列組合的結構,但本發(fā)明對這些不作限定,例如,可以結構進行擴展,使之根據(jù)用紙的尺寸而改變導向肋的形狀、寬度或設置的數(shù)量。
權利要求
1.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夠積載多張記錄介質的記錄介質積載部;從所述記錄介質積載部將所述記錄介質一張一張地取出并進行輸送的記錄介質供給部;將利用顯影劑形成的顯影劑像轉印到所述記錄介質上的圖像形成部;利用熱定影輥將被轉印到所述記錄介質上的所述顯影劑像在該記錄介質上熔融并定影的定影部;將所述顯影劑像熔融并定影后的所述記錄介質排出到所述裝置外部的排紙部;和將由輸送輥輸送的所述記錄介質沿著記錄介質輸送路徑進行輸送的記錄介質輸送部,在所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中,設置有將被輸送的所述記錄介質引導至記錄介質輸送方向的導向部,所述導向部至少設置在彎曲的所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內,所述導向部形成為使施加在接觸的所述記錄介質上的應力不集中的形狀。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記錄介質輸送部,夾著所述導向部、在所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的上游側和下游側分別設置有輸送輥,所述兩個輸送輥被配置在能夠同時夾持并輸送所述記錄介質的位置。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部在與所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垂直的寬度方向上的形狀,在作用于被輸送的所述記錄介質的應力集中大的部分形成為寬幅,在作用于被輸送的所述記錄介質的應力集中小的部分形成為窄幅。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在所述彎曲記錄介質輸送路徑內的所述導向部,在所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的中央部形成為寬幅,在所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的端部形成為窄幅。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輥由在與所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分割成多個的輸送輥形成,所述導向部與所述被分割的輸送輥對應地設置。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的所述定影部與所述排紙部之間的彎曲部。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圖像形成裝置具有雙面打印功能,作為所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包括在進行雙面打印時通過轉回方式輸送所述記錄介質的輔助輸送路徑,從所述定影部到所述圖像形成部形成有所述輔助輸送路徑,所述導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輔助輸送路徑的彎曲部。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部在與所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垂直的寬度方向上的形狀,在作用于被輸送的所述記錄介質的應力集中大的部分形成為寬幅,在作用于被輸送的所述記錄介質的應力集中小的部分形成為窄幅。
9.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在所述彎曲記錄介質輸送路徑內的所述導向部,在所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的中央部形成為寬幅,在所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的端部形成為窄幅。
10.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在所述彎曲記錄介質輸送路徑內的所述導向部,在所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的中央部形成為寬幅,在所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的端部形成為窄幅。
11.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輥由在與所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分割成多個的輸送輥形成,所述導向部與所述被分割的輸送輥對應地設置。
12.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輥由在與所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分割成多個的輸送輥形成,所述導向部與所述被分割的輸送輥對應地設置。
13.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輥由在與所述記錄介質輸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分割成多個的輸送輥形成,所述導向部與所述被分割的輸送輥對應地設置。
1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的所述定影部與所述排紙部之間的彎曲部。
1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的所述定影部與所述排紙部之間的彎曲部。
1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的所述定影部與所述排紙部之間的彎曲部。
1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的所述定影部與所述排紙部之間的彎曲部。
1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圖像形成裝置具有雙面打印功能,作為所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包括在進行雙面打印時通過轉回方式輸送所述記錄介質的輔助輸送路徑,從所述定影部到所述圖像形成部形成有所述輔助輸送路徑,所述導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輔助輸送路徑的彎曲部。
19.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圖像形成裝置具有雙面打印功能,作為所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包括在進行雙面打印時通過轉回方式輸送所述記錄介質的輔助輸送路徑,從所述定影部到所述圖像形成部形成有所述輔助輸送路徑,所述導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輔助輸送路徑的彎曲部。
20.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圖像形成裝置具有雙面打印功能,作為所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包括在進行雙面打印時通過轉回方式輸送所述記錄介質的輔助輸送路徑,從所述定影部到所述圖像形成部形成有所述輔助輸送路徑,所述導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輔助輸送路徑的彎曲部。
21.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圖像形成裝置具有雙面打印功能,作為所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包括在進行雙面打印時通過轉回方式輸送所述記錄介質的輔助輸送路徑,從所述定影部到所述圖像形成部形成有所述輔助輸送路徑,所述導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輔助輸送路徑的彎曲部。
22.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圖像形成裝置具有雙面打印功能,作為所述記錄介質輸送路徑,包括在進行雙而打印時通過轉回方式輸送所述記錄介質的輔助輸送路徑,從所述定影部到所述圖像形成部形成有所述輔助輸送路徑,所述導向部被配置在所述輔助輸送路徑的彎曲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紙盒;搓紙輥;圖像形成部;定影裝置;將顯影劑像熔融并定影后的用紙P排出的排紙部;和將被輸送的用紙P沿著用紙輸送路徑進行輸送的反轉輥和排紙驅動輥,設置有對用紙P進行引導的導向肋,將設置在主輸送路徑的彎曲部、輔助輸送路徑的第一彎曲部和第二彎曲部內的導向肋形成為使施加在接觸的用紙P上的應力不集中的形狀。
文檔編號G03G15/00GK1945451SQ20061014232
公開日2007年4月11日 申請日期2006年9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0月6日
發(fā)明者谷口匡, 桂典史, 藤田正彥, 深田泰章 申請人:夏普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