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片材載體和成像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片材載體和設有該片材載體的成像裝置。
背景技術:
對于成像裝置,已經提出了一種結構,其通過使引導記錄紙張的中空柱形引導件的中空部分中的空氣循環(huán)并從形成在引導表面中的狹縫抽吸空氣而將記錄紙張吸附到引導表面上并且穩(wěn)定地傳送該記錄紙張(例如,參見日本專利申請?zhí)亻_平(JP-A)No.06-24071)。
另外,為了防止引導記錄紙張的引導板的結露,已經提出了一種結構,其中,在雙面打印機構中使載體路徑分支的活動分支部件中形成有通孔,從而提供通風(例如,參見日本專利申請?zhí)亻_(JP-A)No.2001-316018(JPA′018))。
然而,JPA′018涉及用于冷卻記錄紙張的整個載體路徑的結構,并且不可能僅僅向待冷卻的預定部件吹送空氣從而使其冷卻。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做出的。在成像裝置或片材載體中,空氣是向預定部件吹送的。
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片材載體,其包括引導片材的引導件;通風路徑,其至少部分由所述引導件構成;以及形成在所述引導件中的排放部分,用于通過鼓風機部分排出吹向所述通風路徑的空氣并將該空氣吹向預定部件。
所述片材載體從形成在引導件中的排放部分向預定部件將空氣吹送到通風路徑,至少部分該通風路徑由所述引導片材的引導件構成。換言之,通過利用引導片材的引導件使空氣吹向預定部件從而使其冷卻。因此,可以冷卻預定部件而不會使裝置尺寸變大。
圖1為表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成像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表示在該成像裝置內部中的氣流的視圖;圖3為表示在該成像裝置內部中的該氣流的視圖;圖4為其中門件被向上轉動的狀態(tài)的視圖,并表示在成像裝置的定影裝置附近的部分;圖5為其中該門件被向下轉動的狀態(tài)的視圖,并表示在成像裝置的定影裝置附近的部分;圖6為表示導向引導件的立體圖;圖7為表示在由導向引導件和蓋罩構成的通風路徑中的氣流的視圖;圖8為表示門件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將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首先,將說明成像裝置01的概略結構,以及根據已知的電子照相方法的每種顏色的圖像形成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在圖1中,右側表示裝置的前面(裝置的近側),而左側表示裝置的后側。另外,垂直于圖1的軸向方向對應于記錄紙張P的寬度方向。
首先,通過靜電充電輥21、22、23和24對感光鼓11、12、13和14進行靜電充電。在充電的感光鼓11、12、13和14中,通過光掃描裝置03照射對應于包括黃(Y)、洋紅(M)、青(C)和黑(K)各顏色的激光束,從而形成與每種相應顏色的輸入圖像信息相對應的靜電潛像。通過用于相應顏色的顯影裝置41、42、43和44使形成在感光鼓11、12、13和14表面上的、對應于包括黃(Y)、洋紅(M)、青(C)和黑(K)各顏色的靜電潛像顯影,從而在感光鼓11、12、13和14上形成包括黃(Y)、洋紅(M)、青(C)和黑(K)各顏色的調色劑圖像。
形成在感光鼓11和12上的黃色(Y)和洋紅色(M)的調色劑圖像被轉印到第一一次中間轉印鼓51上,而形成在感光鼓13和14上的青色(C)和黑色(K)的調色劑圖像被轉印到第二一次中間轉印鼓52上。
形成在第一和第二一次中間轉印鼓51和52上的相應顏色的調色劑圖像被轉印到二次中間轉印鼓53上。因此,使得黃色(Y)、洋紅色(M)、青色(C)和黑色(K)的相應顏色的調色劑圖像重疊,從而在二次中間轉印鼓53上形成最終重疊的全色調色劑圖像。
另一方面,記錄紙張P從布置在成像裝置01下部分中的供紙盒05供應,并且被沿著紙張載體路徑80傳送。
記錄紙張P由輥對82和84等輸送到上側,并且之后被輸送到二次中間轉印鼓53與最終轉印輥60之間的壓區(qū)部分N。另外,形成在二次中間轉印鼓53上的全色調色劑圖像被轉印到記錄紙張P上。轉印有全色調色劑圖像的記錄紙張P被傳送到定影裝置70,并且通過在加熱輥72和加壓輥74之間的定影壓區(qū)加壓和加熱,從而使全色調色劑圖像定影。在這種情況下,加熱輥72和加壓輥74的轉動軸線被設置在與上述寬度方向相同的方向上。
如圖4所示,從定影裝置70傳送出的記錄紙張P由具有大致三角形截面形狀的中空門件200的第一表面202和夾緊輥400引導,并且之后由載體引導件100的引導表面102引導。另外,記錄紙張P通過排紙輥90和92從前面?zhèn)瘸蚝髠?從圖1中的右側朝向左側)排放到布置在成像裝置01上部分中的排紙盤07中。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轉動機構(未示出)使門件200的前端上下轉動。
在這種情況下,成像裝置01設有在記錄紙張P的兩面上進行打印的雙面打印機構。因此,下面將給出對雙面打印的說明。
通過定影裝置70將全色調色劑圖像定影在一個表面上,并且由門件200的第一表面202引導的記錄紙張P由于排紙輥90和92的反向轉動而以翻轉(switchback)的方式傳送。
此時,如圖5所示,門件200的前端向下轉動,并且記錄紙張P由門件200的第二表面204引導,并且之后由導向引導件600的引導表面602引導到雙面載體路徑82。
另外,如圖1所示,引導到雙面載體路徑82的記錄紙張P被翻轉,并且再次輸送到二次中間轉印鼓53與最終轉印輥60之間的壓區(qū)部分N。另外,形成在二次中間轉印鼓53上的全色調色劑圖像被轉印到背面(全色調色劑圖像沒有定影的一面)上。其中全色調色劑圖像被轉印到背面上的記錄紙張P被傳送到定影裝置70,并且將全色調色劑圖像定影在背面上。
從定影裝置70排出并且其中在兩面上均定影有全色圖像的記錄紙張P由向上轉動的門件200的第一表面202、夾緊輥400和載體引導件100引導,如圖4所示,并且之后通過排紙輥90和92排放到排紙盤07。
下面,將對定影裝置70附近的結構和氣流進行說明。在這種情況下,在每幅附圖中,箭頭K都表示氣流。
如圖4和圖5所示,門件200、載體引導件100和蓋罩150順序地布置在定影裝置70的上側。在這種情況下,門件200如上所述那樣轉動。另外,導向引導件600布置在裝置前面?zhèn)鹊纳喜?。另外,蓋罩700布置在導向引導件600的上側,從而覆蓋導向引導件600的上開口。
如圖2所示,吸氣風扇300設在從裝置后側中的前面看時左側處的上部。由吸氣風扇300吸入的空氣被引導到形成在殼體框架302等中的通風路徑304。另外,如圖3所示,空氣通過左側蓋罩(未示出)與殼體框架302之間的間隙輸送到裝置前面?zhèn)?。另外,空氣被引導到由導向引導?00和蓋罩700組成的通風路徑504(參見圖4和圖5)。在這種情況下,通風路徑504沿著記錄紙張P的寬度方向(垂直于圖1、4和5的軸線)延伸。另外,空氣從沿著寬度方向的一側(從裝置前面看時的左側)吹向另一側(從裝置前面看時的右側)。
在這種情況下,如圖6和7所示,排放口630設在導向引導件600的側面604中。排放口630設有從側面604伸出并具有狹窄前端的噴嘴634。另外,內壁設有將空氣引導到噴嘴634的導板632。
另外,排放口640設在導向引導件600的引導表面602中,而排放口650設在底面606中。在這種情況下,排放口630、640和650的開口面積小于通風路徑504沿著吹送方向(寬度方向)的截面面積。
另外,排放口650以與排放口630相同的方式設有噴嘴654和導板652。然而,排放口640設有導板642,而未設有任何噴嘴。換言之,由于引導表面602沒有任何凸起(任何噴嘴),因此不會阻止記錄紙張P的傳送。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方便起見,通過使用圖7來說明所有的排放口630、640和650,并且在圖7中顯示出排放口640設有噴嘴;然而,排放口640實際上不設有如上所述的任何噴嘴。另外,排放口630、640和650都沿著寬度方向(吹送方向)并排形成。
由于如上所述構造的結構,因此從通風路徑504的一側吹送的空氣被另一側的遮斷部件(殼體(未示出)側面、側面蓋罩(未示出)等)遮斷,被引導到導板632、642和652,并從排放口640、650和660排出。在這種情況下,如上所述,由于排放口630、640和650的開口面積小于通風路徑504沿著吹送方向(寬度方向)的截面面積,因此使得排放空氣的流速加快。
另外,由于排放口630和650設有錐形噴嘴634和654,因此使得從排放口630和650的排放空氣的流速變得更快。
另外,如圖4、5和6所示,由于排放口630設在由上表面620和側面604形成的凸出部分的前端部分附近,因此來自排放口630的排放空氣的流速變得更快。
同樣,由于排放口640設在由引導表面602和底面606形成的凸出部分的前端部分附近,并且排放口650設在由底面606和側面507形成的凸出部分的前端部分附近,因此來自排放口640和650的排放空氣的流速變得更快。
在這種情況下,如圖4和圖5所示,排放口630從裝置的前面?zhèn)认蚝髠然舅降嘏欧?。排放的空氣通過在蓋罩150與載體引導件100之間的空間、載體引導件100與門件200之間的空間等從機器排出。
排放口640在后側傾斜向下排放。排放的空氣與用于檢測是否存在記錄紙張P(檢測是否發(fā)生堵塞)的檢測傳感器90進行接觸。
排放口650朝下側向雙面載體路徑82排放。
另一方面,由上述吸氣風扇300吸入的空氣(參見圖2和圖3)被引導至具有大致三角形截面形狀的中空門件200的內部空間502(如圖4和5所示)。在這種情況下,門件200的內部502沿著寬度方向延伸,并且吹送方向為從一側(從裝置前面看時的左側)到另一側(從裝置前面看時的右側)。
如圖8所示,在門件200一側(從裝置面看時的左側)的端部中形成有開口212,然而,在另一側(從裝置前面看時的右側)的端部中形成有壁216。另外,在門件200的第一表面202中形成有多個排放孔218。另外,在第二表面204中形成有多個排放孔220。
在這種情況下,排放孔218和220都沿著寬度方向(吹送方向)并排形成。
另外,在與第一表面202和第二表面204相對的內壁表面中并排形成有多個肋214。肋214由沿著與吹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傾斜的前端部分214A和傾斜部分214B組成。在這種情況下,上述的排放孔218和220形成在肋214之間。
由于如上所述構造的結構,因此自門件200的開口212從內部空間502的一側吹送的空氣被另一側的遮斷部件(在本實施例中為壁216)遮斷,由肋214引導并從多個排放孔218和220排出。
在這種情況下,如圖4所示,在其中門件200向上轉動的狀態(tài)下(其中記錄紙張P由第一表面202引導的狀態(tài)下),第一表面202的排放孔218的排放方向與記錄紙張P的載體方向基本相同,并且部分排放空氣與夾緊輥400進行接觸。另外,第二表面204的排放孔220的排放方向為向上方向。
下面將說明本實施例的操作。
如圖4和圖5所示,從排放口630排出的空氣吹向從門件200、載體引導件100、蓋罩150和定影裝置70排出的記錄紙張P。另外,空氣通過蓋罩150與載體引導件100之間的空間、載體引導件100與門件200之間的空間等從機器排出。另外,從門件200的排放孔218排出的空氣吹向從定影裝置70排出的記錄紙張P,并從機器排出。
在這種情況下,由定影裝置70加熱的空氣上升并與布置在定影裝置70上側的門件200、載體引導件100和蓋罩150進行接觸。在加熱空氣中包含有通過容納在記錄紙張P中的水分蒸發(fā)而獲得的水蒸氣。從而,可能在門件200、載體引導件100和蓋罩150中引起結露。
然而,如上所述,門件200、載體引導件100和蓋罩150由從導向引導件600的排放口630和門件200的排放孔218排出的空氣冷卻,從而防止了結露。另外,也使定影之后的記錄紙張P冷卻。
在這種情況下,空氣沿著記錄紙張P的寬度方向吹送,并且沿著載體方向(垂直于寬度方向的方向)排放。因此,可圍繞寬度方向基本均勻地排放空氣,從而均勻地冷卻記錄紙張P。
另外,在雙面打印中,在使全色調色劑圖像在記錄紙張P的一面上定影之后將記錄紙張P輸送到二次中間轉印鼓53與最終轉印輥60之間的壓區(qū)部分N。然而,此時記錄紙張P的溫度必須等于或小于預定溫度。
從而,通過向以翻轉方式傳送的記錄紙張P吹送從導向引導件600的排放口630、640和650以及門件200的排放孔220排放的空氣來冷卻記錄紙張P。在這種情況下,如上所述,由于空氣圍繞寬度方向基本均勻地排放,因此使記錄紙張P均勻地冷卻。
另外,夾緊輥400布置為離定影裝置70極近。從而,夾緊輥400的溫度趨于變高。另外,如果定影在記錄紙張P的表面上的全色調色劑圖像與達到高溫的夾緊輥400進行接觸,則會產生光澤不均勻的現象,從而使接觸部分的光澤變得不均勻。另外,由于檢測傳感器90也布置為離定影裝置70極近,因此檢測傳感器90趨于達到高溫。如果檢測傳感器90達到高溫,則可能引起故障。
從而,向夾緊輥400和檢測傳感器90吹送從導向引導件600的排放口640和門件200的排放孔218排放的空氣,從而使其冷卻。
如上所述,由于通過利用導向引導件600和門件200向預定部件(在本實施例中為門件200、載體引導件100、蓋罩150、記錄紙張P、夾緊輥400和檢測傳感器90)吹送空氣從而使其冷卻,因此不需要單獨的通風路徑。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該結構被構造成使得排放空氣的流速較快,因此冷卻效果較高。
由于排放空氣并不施加在不希望施加排放空氣(不希望降低其溫度)的定影裝置70(具體地,加熱輥72)上,即,排放空氣不吸收定影裝置70的熱量,因此不消耗不必要的過多能量。
在這種情況下,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
例如,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片材載體應用于使用已知電子照相系統(tǒng)的成像裝置01上。然而,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此。例如,本發(fā)明也可以應用于使用噴墨系統(tǒng)、熱轉印系統(tǒng)等的各種成像裝置上。另外,傳送的片材也不限于記錄紙張P。例如,本發(fā)明可應用于用于記錄的一般片材,例如OHP片材(透明)。
根據本發(fā)明的片材載體還可被構造成通風路徑沿著片材的寬度方向延伸。
在上述結構中,通過利用引導片材的引導件形成沿著片材寬度方向延伸的通風路徑,而不會增加裝置尺寸。
根據本發(fā)明的片材載體可被構造成吹送方向沿著寬度方向,并且沿著垂直于該寬度方向的方向進行排放。
在上述結構中,空氣相對于沿著片材寬度方向延伸的通風路徑沿著寬度方向吹送,并且空氣沿著垂直于寬度方向的方向排放。從而,即使排放部分設在沿著寬度方向的預定位置處,也可基本均勻地排放空氣。
根據本發(fā)明的片材載體可被構造成在上述結構中形成多個排放部分。
在上述片材載體中,由于形成有多個排放部分,因此可冷卻多個位置。
根據本發(fā)明的片材載體可被構造成這樣,即,在上述結構中,排放部分的開口面積小于通風路徑沿著吹送方向的截面面積。
在具有上述結構的片材載體中,由于排放部分的開口面積小于通風路徑沿著吹送方向的截面面積,因此從排放部分吹出的空氣流速變得大于流向通風路徑的空氣的流速。從而可獲得較高的冷卻效果。
根據本發(fā)明的片材載體可被構造成這樣,即,在上述結構中,所述排放部分形成為具有錐形前端的錐形形狀。
在具有上述結構的片材載體中,由于排放部分形成為具有錐形前端的錐形形狀,因此從排放部分吹出的空氣的流速變得更快。從而可獲得較高的冷卻效果。另外,可沿著瞄準方向(朝向預定部件)精確地排放。
根據本發(fā)明的片材載體可被構造成這樣,即,在上述結構中,排放部分形成在引導件的凸出部分的前端部分中或者形成在該前端部分附近。
在具有上述結構的片材載體中,由于排放部分形成在引導件的凸出部分的前端部分中或者形成在該前端部分附近,因此從排放部分吹出的空氣的流速變得更快。從而,可獲得高的冷卻效果。
根據本發(fā)明的片材載體可被構造成這樣,即,在上述結構中,通風路徑設有用于將吹送空氣引導到排放部分的引導部分。
在具有上述結構的片材載體中,由于通風路徑設有用于將吹送空氣引導到排放部分的引導部分,因此可從排放部分有效地吹出空氣。
根據本發(fā)明的成像裝置設有具有上述任一種結構的片材載體。
由于根據本發(fā)明的成像裝置設有所述片材載體,因此可冷卻預定部件而不會增加裝置尺寸。
根據本發(fā)明的成像裝置可被構造成所述預定部件設在定影裝置附近,該定影裝置用于將轉印到片材上的調色劑圖像定影。
在根據本發(fā)明的成像裝置中,在定影裝置附近的預定部件被定影裝置的熱量加熱,該定影裝置用于將轉印到片材上的調色劑圖像定影。然而,通過利用引導片材的引導件向預定部件吹送空氣以使其冷卻,而不會增加裝置的尺寸。
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向預定部件吹送空氣,但該空氣并不施加在定影裝置上。換言之,由于并不吸收定影裝置的熱量,因此并不消耗不必要的過多能量以維持定影所必須的溫度。
根據本發(fā)明的成像裝置可被構造成所述預定部件為檢測是否存在片材的檢測傳感器。
在具有上述結構的成像裝置中,向檢測是否存在片材且設在定影裝置附近的檢測傳感器吹送空氣從而使其冷卻。從而,可以防止檢測傳感器由于定影裝置的熱量而達到高溫從而導致故障。
根據本發(fā)明的成像裝置可被構造成所述預定部件為一接觸部件,從定影裝置排出的片材與該接觸部件進行接觸并被引導到該接觸部件。
在具有上述結構的成像裝置中,空氣被吹向所述接觸部件從而使其冷卻,從定影裝置排出的片材與該接觸部件進行接觸并被引導到該接觸部件。從而,可防止接觸部件由于定影裝置的熱量而達到高溫的問題,例如,由于從定影裝置排出的片材與達到高溫的接觸部件進行接觸而引起色澤不均勻性(圖像色澤的不均勻性)。
根據本發(fā)明的成像裝置可被構造成所述接觸部件為夾緊輥。
在具有上述結構的成像裝置中,空氣吹向夾緊輥從而使其冷卻。從而可防止夾緊輥由于定影裝置的熱量達到高溫而引起的問題,例如,色澤不均勻性。
根據本發(fā)明的成像裝置可被構造成這樣,即,在上述任一種結構中,所述引導件為設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門件,該第一表面沿著排放方向引導從定影裝置排出的片材,該第二表面在片材被第一表面引導到另一載體路徑之后引導以翻轉方式傳送的該片材。
在具有上述結構的成像裝置中,通過利用設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門件來向預定部件吹送空氣從而使其冷卻,該第一表面沿著排放方向引導從定影裝置排出的片材,該第二表面在片材被第一表面引導到另一載體路徑之后引導以翻轉方式傳送的該片材。因此,可冷卻預定部件而不會增加裝置尺寸。
根據本發(fā)明的成像裝置可構造成這樣,即,在上述任一種結構中,所述引導件為設在另一載體路徑中的導向引導件,在從定影裝置排出后以翻轉方式承載的片材被傳送到該另一載體路徑。
在具有上述結構的成像裝置中,通過利用設在另一載體路徑中的導向引導件向預定部件吹送空氣從而使其冷卻,在從定影裝置排出后以翻轉方式傳送的片材被傳送到該另一載體路徑。因此,可冷卻預定部件而不會增加裝置尺寸。
根據本發(fā)明的成像裝置可被構造成所述預定部件為翻轉的片材。
在具有上述結構的成像裝置中,由于翻轉的片材達到高溫,因此通過吹送空氣冷卻該片材。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fā)明,可獲得這樣的效果,即,通過利用引導片材的引導件可向預定部件吹送空氣從而使其冷卻,而且不會增加裝置的尺寸。
另外,本發(fā)明除了可應用于成像裝置外,還可應用于用在其它裝置中的片材載體機構。在這種情況下,所傳送的片材并不限于用于記錄的片材。
權利要求
1.一種片材載體,包括引導片材的引導件;通風路徑,其至少部分由所述引導件構成;鼓風機部分;以及形成在所述引導件中的排放部分,通過所述鼓風機部分排放吹向所述通風路徑的空氣,并且向預定部件吹送空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風路徑沿著所述片材的寬度方向延伸。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送方向為所述寬度方向,并且沿著垂直于所述寬度方向的方向進行排放。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片材載體,其特征在于,形成有多個所述排放部分。
5.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片材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部分的開口面積小于所述通風路徑沿著吹送方向的截面面積。
6.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片材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部分形成為具有錐形前端的錐形形狀。
7.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片材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部分形成在所述引導件的凸出部分的前端部分中或形成在該前端部分附近。
8.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片材載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風路徑設有用于將吹送的空氣引導到所述排放部分的引導部分。
9.一種包括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片材載體的成像裝置。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定部件設在用于將轉印到所述片材上的調色劑圖像定影的定影裝置附近。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定部件為用于檢測是否存在所述片材的檢測傳感器。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定部件為一接觸部件,從所述定影裝置排出的所述片材與該接觸部件進行接觸并被引導到該接觸部件。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觸部件為夾緊輥。
14.如權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項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件為設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門件,所述第一表面沿著排放方向引導從所述定影裝置排出的所述片材,所述第二表面在所述片材由所述第一表面引導到另一載體路徑之后引導以翻轉方式傳送的所述片材。
15.如權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項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件為設在另一載體路徑中的導向引導件,在從所述定影裝置排出之后以翻轉方式被承載的所述片材傳送到該另一載體路徑。
16.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定部件為翻轉的片材。
17.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定部件為翻轉的片材。
全文摘要
在成像裝置的片材載體中,通過從導向引導件的排放口和門件的排放孔排出的空氣冷卻所述門件、載體引導件和蓋罩,從而防止了結露。通過向記錄紙張吹送從導向引導件的排放口和門件的排放孔排出的空氣來冷卻其中全色調色劑圖像被定影到一面的記錄紙張。通過向夾緊輥和檢測傳感器吹送從導向引導件的排放口和門件的排放孔排出的空氣來冷卻所述夾緊輥和所述檢測傳感器。由于定影裝置的熱量并沒有由于向定影裝置施加空氣而被吸收,因此未消耗不必要的過多能量以維持定影所需的溫度。
文檔編號G03G15/20GK1900832SQ20061007218
公開日2007年1月24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7月22日
發(fā)明者川又邦正 申請人:富士施樂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