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交換透鏡、交換透鏡系統(tǒng)、及照相機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776048閱讀:229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交換透鏡、交換透鏡系統(tǒng)、及照相機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包含具有相同安裝構造的多個照相機的照相機系統(tǒng)中使用的、從安裝構件基準面朝像面方向的凸出量不同的交換透鏡和照相機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近年來,照相機的數(shù)字化取得了進展,在可更換透鏡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系統(tǒng)中,也提出了這樣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即,該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可安裝使用過去的交換透鏡群,繼承了安裝形狀的同一性,用CCD和CMOS傳感器等代替35mm銀鹽膠片。然而,與35mm銀鹽膠片相同尺寸的CCD和CMOS傳感器等電子攝像元件非常昂貴,所以,使用比35mm銀鹽膠片小的攝像元件(例如APS-C尺寸的攝像元件)成為主流。
在使用這樣的比過去的35mm銀鹽膠片小的攝像元件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中,像圈比35mm膠片小,所以,可縮小照相機本體內的快速返回反射鏡,進而可使照相機本體自身小型化。另外,當快速返回反射鏡相比過去縮小時,交換透鏡也可比過去的交換透鏡縮小后焦距,像圈也小,所以,具有交換透鏡的小型化成為可能這樣的優(yōu)點。
然而,如將上述后焦距短的交換透鏡安裝到35mm膠片照相機本體或與比該交換透鏡大的像圈對應的數(shù)字照相機,則存在交換透鏡的后端部與快速返回反射鏡干涉的危險。另外,如使得可在過去的系統(tǒng)的照相機本體安裝后焦距短(像圈小)的數(shù)字照相機專用交換透鏡,則發(fā)生光束不到達攝像面的周邊等問題。
因此,需要不會按這樣的組合安裝照相機本體和交換透鏡地進行限制的手段。
在日本專利第3217273號公報中公開了安裝構件通用但限制后焦距在一定以下的交換透鏡的安裝的照相機系統(tǒng)、照相機本體、及交換透鏡。在該照相機系統(tǒng)等中,在過去的照相機本體的安裝構件內部設置凸緣部,在該凸緣部接觸設于后焦距短的交換透鏡的固定凸起,從而限制該交換透鏡的安裝。
然而,在上述日本專利3217273號公報公開的照相機系統(tǒng)中,在透鏡側的固定凸起接觸于照相機側的凸緣部的狀態(tài)下,如使用者未注意到該狀態(tài),繼續(xù)相對照相機使交換透鏡回轉或推壓的動作,則不能排除照相機側的凸緣部和透鏡側的固定凸起損壞的可能性。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交換透鏡、交換透鏡系統(tǒng)、及照相機系統(tǒng),該交換透鏡、交換透鏡系統(tǒng)、及照相機系統(tǒng)即使在要將交換透鏡誤裝到不能安裝該交換透鏡的照相機的場合,也可抑制照相機本體和交換透鏡損傷,并可將該誤安裝的信息傳遞給使用者。
作為1個觀點的本發(fā)明的交換透鏡為在包含第1交換透鏡、第2交換透鏡、第1照相機、及第2照相機的照相機系統(tǒng)中使用的上述第2交換透鏡。
該第2交換透鏡具有從安裝構件基準面朝像面方向凸起的凸出部,該凸出部的凸出量比上述第1交換透鏡大,而且第2交換透鏡的凸緣襯圈與上述第1交換透鏡相同。
上述第1照相機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第1壁部,上述第1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進行安裝,而且通過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接觸于上述第1壁部而阻止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安裝。
上述第2照相機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設于從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退避的位置的第2壁部,而且?guī)Р鄯村F連接爪的形狀和尺寸與上述第1照相機相同,上述第1和第2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進行安裝。
設定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的凸出量,使得當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處于特定相位關系時,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接觸于上述第1壁部;設定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的凸出量,使得當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處于特定相位關系以外的相位關系、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像面?zhèn)鹊拿嫣幱谂c上述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接觸的狀態(tài)時,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從上述第1壁部離開。
另外,作為另一觀點的本發(fā)明的交換透鏡為凸緣襯圈與第1交換透鏡相同的第2交換透鏡。該交換透鏡具有從安裝構件基準面朝像面方向凸出的凸出部。上述凸出部的凸出量比第1交換透鏡大。
另外,該第2交換透鏡相對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第1壁部的第1照相機通過使上述凸出部接觸于上述第1壁部而阻止安裝;上述第1照相機為上述第1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安裝的照相機。
另外,該第2交換透鏡相對第2照相機由帶槽反錐連接安裝;該第2照相機為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形狀和尺寸與上述第1照相機相同的照相機,由帶槽反錐連接安裝上述第1交換透鏡,而且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設于從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退避的位置的第2壁部。
設定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的凸出量,使得當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處于特定相位關系時,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接觸于上述第1壁部;設定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的凸出量,使得當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處于特定相位關系以外的相位關系、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像面?zhèn)鹊拿嫣幱谂c上述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接觸的狀態(tài)時,上述凸出部從上述第1壁部離開。
另外,作為另一觀點的本發(fā)明的交換透鏡為在包含第1交換透鏡、第2交換透鏡、第1照相機、及第2照相機的照相機系統(tǒng)中使用的上述第2交換透鏡。
該第2交換透鏡具有從上述安裝構件基準面朝像面方向凸起的凸出部,該凸出部的凸出量比上述第1交換透鏡大,而且該第2交換透鏡的凸緣襯圈與上述第1交換透鏡相同。
上述第1照相機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第1壁部,上述第1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進行安裝,而且通過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接觸于上述第1壁部而阻止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安裝;該第1照相機具有成為決定安裝上述第1交換透鏡時的相位關系的標記的照相機側標識。
上述第2照相機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設于從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退避的位置的第2壁部,而且?guī)Р鄯村F連接爪的形狀和尺寸與上述第1照相機相同,上述第1和第2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進行安裝。
上述第2交換透鏡具有成為決定安裝于上述第2照相機時的相對上述第2照相機的相位關系的標記的透鏡側標識。在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具有上述透鏡側標識與上述照相機側標識對齊的相位關系時,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像面?zhèn)鹊拿娼佑|于上述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阻止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的安裝。
另外,作為另一觀點的本發(fā)明的交換透鏡為凸緣襯圈與第1交換透鏡相同的第2交換透鏡,具有從安裝構件基準面朝像面方向凸出的凸出部。
在這里,上述凸出部的凸出量比第1交換透鏡大。
另外,該第2交換透鏡相對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第1壁部的第1照相機通過使上述凸出部接觸于上述第1壁部而阻止安裝;上述第1照相機為上述第1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安裝的照相機,具有成為決定安裝上述第1交換透鏡時的相位關系的標記的照相機側標識。
另外,該第2交換透鏡相對第2照相機由帶槽反錐連接安裝;該第2照相機為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形狀和尺寸與上述第1照相機相同的照相機,上述第1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安裝,而且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設于從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退避的位置的第2壁部。
另外,該第2交換透鏡具有成為決定安裝于上述第2照相機時相對上述第2照相機的相位關系的標記的透鏡側標識。
當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具有上述透鏡側標識與上述照相機側標識對齊的相位關系時,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像面?zhèn)鹊拿娼佑|于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阻止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的安裝。
另外,作為另一觀點的本發(fā)明的照相機系統(tǒng)包括第1交換透鏡、第2交換透鏡、第1照相機、及第2照相機;該第2交換透鏡具有從安裝構件基準面朝像面方向凸起的凸出部,該凸出部的凸出量比上述第1交換透鏡大,而且凸緣襯圈與上述第1交換透鏡相同;該第1照相機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第1壁部,上述第1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進行安裝,而且通過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接觸于上述第1壁部而阻止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安裝;該第2照相機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設于從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退避的位置的第2壁部,而且?guī)Р鄯村F連接爪的形狀和尺寸與上述第1照相機相同,上述第1和第2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進行安裝。
設定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的凸出量,使得當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處于特定相位關系時,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接觸于上述第1壁部;設定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的凸出量,使得當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處于特定相位關系以外的相位關系、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像面?zhèn)鹊拿嫣幱谂c上述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接觸的狀態(tài)時,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從上述第1壁部離開。
另外,作為另一觀點的本發(fā)明的照相機系統(tǒng)包括第1交換透鏡、第2交換透鏡、第1照相機、及第2照相機;該第2交換透鏡的從安裝構件基準面朝像面方向凸起的凸出部的凸出量比上述第1交換透鏡大,而且凸緣襯圈與上述第1交換透鏡相同。
該第1照相機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第1壁部,上述第1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進行安裝,而且通過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接觸于上述第1壁部而阻止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安裝,該第1照相機具有成為決定安裝上述第1交換透鏡時的相位關系的標記的照相機側標識;該第2照相機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設于從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退避的位置的第2壁部,而且?guī)Р鄯村F連接爪的形狀和尺寸與上述第1照相機相同,上述第1和第2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進行安裝;上述第2交換透鏡具有成為決定安裝于上述第2照相機時的相對上述第2照相機的相位關系的標記的透鏡側標識。
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具有上述透鏡側標識與上述照相機側標識對齊的相位關系時,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像面?zhèn)鹊拿娼佑|于上述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阻止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的安裝。
本發(fā)明的交換透鏡、交換透鏡系統(tǒng)、及照相機系統(tǒng)的特征由參照附圖的以下的具體的實施例的說明而明確。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第1交換透鏡鏡筒的斷面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第2交換透鏡鏡筒的斷面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已將第1交換透鏡鏡筒安裝于第1照相機本體時的斷面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已將第1交換透鏡鏡筒安裝于第2照相機本體時的斷面圖。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已將第2交換透鏡鏡筒安裝于第2照相機本體時的斷面圖。
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想要將第2交換透鏡鏡筒安裝于第1照相機本體時的斷面圖。
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已將第1交換透鏡鏡筒安裝于第1照相機本體時的正面圖。
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已將第2交換透鏡鏡筒安裝于第2照相機本體時的正面圖。
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已將第1交換透鏡鏡筒安裝于第1照相機本體時的側面圖。
圖10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已將第2交換透鏡鏡筒安裝于第2照相機本體時的側面圖。
圖11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已安裝第1交換透鏡和第1照相機本體的狀態(tài)的斷面圖。
圖12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不能安裝第1交換透鏡和第2照相機本體的狀態(tài)的斷面圖。
圖13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已安裝第2交換透鏡和第1照相機本體的狀態(tài)的斷面圖。
圖14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已安裝第2交換透鏡和第2照相機本體的狀態(tài)的斷面圖。
圖15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第1交換透鏡的斷面圖和正面圖。
圖16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第2交換透鏡的斷面圖和正面圖。
圖17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第1照相機本體的斷面圖和正面圖。
圖18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第2照相機本體的斷面圖和正面圖。
圖19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第1照相機的透視圖。
圖20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第2照相機的透視圖。
圖21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第1交換透鏡的側面圖。
圖22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第2交換透鏡的側面圖。
圖23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第2交換透鏡的透視圖。
圖24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第1交換透鏡的斷面圖。
圖25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第2交換透鏡的斷面圖。
圖26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已將第1交換透鏡安裝于第1照相機的狀態(tài)的斷面圖。
圖27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已將第2交換透鏡安裝于第2照相機的狀態(tài)的斷面圖。
圖28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不能將第2交換透鏡安裝于第1照相機的狀態(tài)的斷面圖。
圖29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不能將第2交換透鏡安裝于第1照相機的狀態(tài)的斷面圖。
圖30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已將第1交換透鏡安裝于第2照相機的狀態(tài)的斷面圖。
圖31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第2交換透鏡與第2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相位關系的正面圖。
圖32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第2交換透鏡與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相位關系的正面圖。
圖33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第2交換透鏡與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相位關系的正面圖。
圖34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第2交換透鏡與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相位關系的正面圖。
圖35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第2交換透鏡與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相位關系的正面圖。
圖36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不能將第2交換透鏡安裝于第1照相機的狀態(tài)的斷面圖。
圖37為設于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第2交換透鏡的安裝構件的斷面圖。
圖38為設于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第2交換透鏡的安裝構件的變型例的斷面圖。
圖39為設于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第2交換透鏡的安裝構件的變型例的透視圖。
圖40為設于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第2交換透鏡的安裝構件的變型例的透視圖。
圖41為設于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第2交換透鏡的安裝構件的變型例的透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實施例1)
圖1~圖6示出包含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交換透鏡和照相機本體的照相機系統(tǒng)。
圖1為示出35mm膠片照相機用的第1交換透鏡1的斷面圖,在鏡筒內保持第1光學透鏡2和第2光學透鏡3。在后端側具有用于與照相機本體進行帶槽反錐連接的帶槽反錐連接爪4,帶槽反錐連接爪4比從攝像面100隔開凸緣襯圈A的安裝構件基準面5更靠往攝像面100地配置。在這里,從包含帶槽反錐連接爪4的安裝基準面5朝攝像面方向的凸出部分與第1交換透鏡1的凸出部相當。
另外,從安裝構件基準面5到帶槽反錐連接爪4的攝像面100側的端面的距離由B′示出。另外,從攝像面100到第2光學透鏡3的距離由C′示出。其中,當按單體將第1交換透鏡1放置到桌上等時,不使第2光學透鏡3受傷地成為A-B′<C′地構成。
圖2為示出具有APS-C尺寸的攝像元件(如比35mm膠片尺寸小,則也可為與APS-C尺寸不同的尺寸的攝像元件)的照相機用的第2交換透鏡11的示意斷面圖,在鏡筒內保持第1光學透鏡12和第2光學透鏡13。在第2光學透鏡13的后端側,與第1交換透鏡1同樣地具有用于與照相機本體進行帶槽反錐連接的帶槽反錐連接爪4,帶槽反錐連接爪4比從攝像面100隔開凸緣襯圈A的安裝構件基準面5更靠往攝像面100地配置。
另外,比帶槽反錐連接爪4更靠往攝像面100地在帶槽反錐連接爪4的內徑側形成凸出部14。從安裝構件基準面5到凸出部14的攝像面100側端面的部分為權利要求所指的凸出部,但在這里為了方便說明,將從帶槽反錐連接爪4凸出的部分稱為凸出部。在該凸出部14的前端(后端),作為彈性構件的橡膠環(huán)15利用其彈性以光軸為中心全周配合。另外,橡膠環(huán)15成為與凸出部14不同的色調和材質,使用者容易在視覺上識別。
在這里,從安裝構件基準面5到橡膠環(huán)15的攝像面100側端面的距離為B。
第2光學透鏡13由于形成凸出部14,所以比第1交換透鏡1更配置到攝像面100側,后焦距C變短地構成。另外,與第1交換透鏡1同樣,當按單體將第2交換透鏡11放置到桌上等時不使第2光學透鏡13受傷地構成為A-B<C。
另外,即使在凸出部14朝下置于桌上的場合也不易倒下地將凸出部1 4的直徑與凸出量的比設定到3∶1或其以上,而且橡膠環(huán)15還具有防滑效果。
比較第1交換透鏡1與第2交換透鏡11可知,從攝像面 00到安裝構件基準面5的距離A和帶槽反錐連接爪4的位置和形狀均相同地形成。從基準面5朝攝像面100方向的凸出量為B′<B,從攝像面100到各第2光學透鏡的后焦距成為C′>C。
圖3為在僅可安裝第1交換透鏡1的第1照相機本體21(例如35mm膠片用的照相機本體)安裝了第1交換透鏡1的狀態(tài)下的示意斷面圖。在第1照相機本體21具有與第1交換透鏡1的安裝構件基準面5接觸的照相機本體側的安裝構件基準面22,同時,具有與帶槽反錐連接爪4接合的照相機本體側的帶槽反錐連接構造23。
符號24為快速返回反射鏡,由快速返回反射鏡24將透過第1光學透鏡2和第2光學透鏡3的光線的一部分反射到圖中未示出的取景系,將余下部分通過半透射部送到圖中未示出的測距系和測光系。當由使用者進行釋放動作時,快速返回反射鏡24朝圖中箭頭方向跳起。
圖4為在可安裝第1交換透鏡1和第2交換透鏡11的第2照相機本體31(例如具有APS-C尺寸的攝像元件的照相機本體)安裝了第1交換透鏡1的狀態(tài)下的示意斷面圖。
在第2照相機本體31,與第1照相機本體21同樣,具有與第1交換透鏡1的安裝構件基準面5接觸的照相機本體側的安裝構件基準面22,而且,具有與帶槽反錐連接爪4接合的照相機本體側的帶槽反錐連接構造23。
符號32為快速返回反射鏡,由快速返回反射鏡32將透過第1光學透鏡2和第2光學透鏡3的光線的一部分反射到圖中未示出的取景系,將余下部分通過半透射部送到圖中未示出的測距系和測光系。當由使用者進行釋放動作時,快速返回反射鏡32朝圖中箭頭方向跳起。
在這里,快速返回反射鏡32的功能和作用與第1照相機本體2 1的快速返回反射鏡24相同,但由于攝像元件比35mm膠片小,所以,快速返回反射鏡32可比快速返回反射鏡24小,結果在跳起時其軌跡也小。
圖5為在第2照相機本體31安裝了第2交換透鏡11時的示意斷面圖。在第2照相機本體31上,避開第2交換透鏡11的凸出部1 4地形成凹部33。另外,如上述那樣,由于快速反射鏡較小,所以,即使為如第2交換透鏡11那樣后焦距較短的交換透鏡,也不與快速返回反射鏡32干涉,其軌跡也通過比從照相機本體側的安裝構件基準面22到凹部33的后端面(第2壁部)的距離F更往攝像面100側地構成。
圖6為要在第1照相機本體21安裝第2交換透鏡11時的示意斷面圖。在該組合下,第2交換透鏡11用于具有APS-C尺寸的攝像元件的照相機,所以,在第1照相機本體21從安裝構件基準面22的距離比從安裝構件基準面5到橡膠環(huán)15(凸出部14)的攝像面100側的端面的距離B短的位置F′設置壁部(第1壁部)25,從而使得不能安裝于作為35mm膠片照相機的第1照相機本體21。此時,使用者即使沒有注意到不能安裝而強行安裝,橡膠環(huán)15也接觸于壁部27,使得第1照相機本體21和第2交換透鏡11雙方不會破損。
下面,根據(jù)圖7~圖10說明事先防止這樣的誤安裝的實施例。
圖7為已在第1照相機本體21安裝第1交換透鏡1的狀態(tài)的正面圖。在第1照相機本體21設置當安裝第1交換透鏡1時用于對齊帶槽反錐連接的相位的安裝標識26,在第1交換透鏡1設置安裝標識6。安裝時,對齊安裝標識6與安裝標識26的相位,使各安裝構件基準面接觸,回轉預定角度D,從而結束安裝。
圖8為已在第2照相機本體31安裝第2交換透鏡11的狀態(tài)的正面圖。在第2交換透鏡11,用于對齊帶槽反錐連接爪的相位的安裝標識16相對第2照相機本體31設于與第1交換透鏡1的安裝標識6不同的角度相位E。另外,在第2照相機本體31將安裝標識35設置到與第2交換透鏡11的安裝標識16對應的角度相位。另外,由于第2照相機本體31也可安裝第1交換透鏡1,所以,還設置有與第1交換透鏡1的安裝標識6對應的安裝標識34。
另外,如圖8所示那樣,將與第1交換透鏡1對應的安裝標識34和與第2交換透鏡11對應的安裝標識35的形狀設為不同的形狀,引起使用者的視覺注意,可進一步事先防止誤安裝,當形狀和色調都不同時,可獲得更好的效果。安裝時,對齊分別對應的安裝標識的相位,使其回轉預定角度D,從而結束安裝。
另外,如圖9和圖10所示那樣,如使第1交換透鏡1的安裝標識6和第2交換透鏡11的安裝標識16的形狀和色調分別與第1照相機本體21和第2照相機本體31相符,則可獲得更好的效果。通過將安裝標識16形成為從第2交換透鏡11的外周凸起的形狀,從而可引起使用者的觸覺注意,可進一步事先防止誤安裝。
(實施例2)下面根據(jù)圖11~圖18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照相機系統(tǒng)。圖11~圖14為示出上述照相機系統(tǒng)的主要部分的斷面圖。圖15和圖16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1和第2交換透鏡的斷面圖和正面圖。圖17和圖18為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1和第2照相機本體的斷面圖和正面圖。
在這些圖中,符號120和130為交換透鏡,符號120為膠片面(或攝像元件的受光面)的圖像尺寸小的第2交換透鏡,符號130為圖像尺寸大的第1交換透鏡。符號140和150為照相機本體,符號140為可安裝第1和第2交換透鏡的第2照相機本體,符號150為不能安裝第2交換透鏡的第1照相機本體。圖11示出已安裝第2交換透鏡120和第2照相機本體140的狀態(tài),圖12示出不能安裝第2交換透鏡120和第1照相機本體150的狀態(tài)。圖13示出已安裝第1交換透鏡130和第2照相機本體140的狀態(tài),圖14示出已安裝第1交換透鏡130與第1照相機本體150的狀態(tài)。
圖15示出第2交換透鏡120,符號101為交換透鏡本體,符號102為透鏡側帶槽反錐連接安裝構件。在透鏡側帶槽反錐連接安裝構件102中,符號102a為安裝構件基準面,符號102b為用于與照相機側安裝構件進行帶槽反錐連接的爪部(帶槽反錐連接爪部),在周向設置多個帶槽反錐連接爪部。符號103為后蓋(凸出部)。該后蓋103的照相機側后端面與后述的第1交換透鏡130相比,從安裝構件基準面102a的凸出量(在圖中由A表示)較大。符號104為防受傷橡膠,符號105為透鏡側電觸點。交換透鏡本體101在本方案中沒有直接關系,所以,僅表示外形線,省略詳細說明。
圖16示出第1交換透鏡130,符號106為交換透鏡鏡筒本體,符號107為后蓋。透鏡側帶槽反錐連接安裝構件102和透鏡側電觸點105與第2交換透鏡相同。在透鏡側帶槽反錐連接安裝構件102中,符號102a為安裝構件基準面,符號102b為用于與照相機側安裝構件進行帶槽反錐連接的爪部(帶槽反錐連接爪部),在周向設置多個帶槽反錐連接爪部。
圖17為第2照相機本體140的斷面圖和正面圖。符號108為照相機本體,符號109為照相機本體側帶槽反錐連接安裝構件,符號110為多個照相機側電觸點銷,符號111為觸點銷用彈簧。在照相機本體側帶槽反錐連接安裝構件109設置作為與交換透鏡的定位面的安裝構件基準面109a和照相機側帶槽反錐連接爪部109b。電觸點銷110在交換透鏡側的與透鏡側電觸點105對應的位置,由該觸點銷用彈簧111朝交換透鏡側施加彈性力。
圖18示出第1照相機本體150的斷面圖和正面圖。符號112為照相機本體。照相機本體側帶槽反錐連接安裝構件109、電觸點銷110、觸點銷用彈簧111與圖17的第2照相機本體相同。在照相機本體112的安裝構件的內徑部具有對接面(第1壁部)112a。如圖17所示在第2照相機本體140的照相機本體108的安裝構件內徑部的與第1照相機本體150的該對接面112a相當?shù)奈恢镁哂锌墒杖莸?交換透鏡120的后蓋103的切口部108a。
在圖15中,將從第2交換透鏡120的安裝構件基準面102a到該交換透鏡的照相機側后端面的光軸方向的距離設為A。
在圖16中,將從第1交換透鏡130的安裝構件基準面102a到該交換透鏡的照相機側后端面的光軸方向的距離設為B(<A)。
在圖17中,將從第2照相機本體140的安裝構件基準面109a到切口部108a后端面(第2壁部)的光軸方向的距離設為C。
在圖18中,將從第1照相機本體150的安裝構件基準面109a到對接面112a的光軸方向的距離設為D。
在圖15和圖16中,設從第2和第1交換透鏡120、130的安裝構件基準面102a到透鏡安裝構件的帶槽反錐連接爪部的照相機側端面(圖中右端面)的光軸方向的距離為E。
在圖17和圖18中,設從第2和第1照相機本體140、150的安裝構件基準面109a到照相機側安裝構件的帶槽反錐連接爪部的透鏡側端面(圖中的左端面)的光軸方向的距離為F。
在圖15和圖16中,設從第2和第1交換透鏡120、130的安裝構件基準面102a到電觸點105的接觸面105a的光軸方向的距離為G。
在圖17和圖18中,設從第2和第1照相機本體140、150的安裝構件基準面109a到電觸點銷110前端的、安裝交換透鏡的狀態(tài)下的光軸方向的距離為H。
在圖11中,為了第2交換透鏡120和第2照相機本體140可安裝,需要C比A大。
在圖12中,為了第2交換透鏡120和第1照相機本體150不可安裝,所以,需要D比A小。
在圖13和圖14中,為了第1交換透鏡130與第1和第2照相機本體150、140可安裝,所以,需要C和D比B大。
在由圖中的符號表示以上內容時,交換透鏡的可選擇的在照相機本體的可安裝和不可安裝需要滿足C>A>D>B。
在圖12中,當?shù)?交換透鏡120和第1照相機本體150不能安裝時,為了不相對該照相機本體進行該交換透鏡的不必要的回轉,需要第2交換透鏡120的安裝構件的帶槽反錐連接爪部102b進入到第1照相機本體150的安裝構件的沒有帶槽反錐連接爪部109b的角度相位,而且,需要在光軸方向上帶槽反錐連接爪部處于相同位置。當由圖中的符號表示這一點時,需要滿足E-F>A-D而且D>E。
換言之,在滿足上述式子的場合,第2交換透鏡120的安裝構件的帶槽反錐連接爪部102b不進入到第1照相機本體150的安裝構件的存在帶槽反錐連接爪部109b的角度相位,在帶槽反錐連接爪部102b的照相機側端面接觸于帶槽反錐連接爪部109b的透鏡側端面的狀態(tài)下,第2交換透鏡120的后蓋103的照相機側后端面大體按帶槽反錐連接爪部102b的厚度相當?shù)牧繌牡?照相機本體150的對接面112a離開。
另外,在圖12中,當不能安裝第2交換透鏡120和第1照相機本體150時,在雖然第1照相機本體150的電觸點銷110不能安裝但仍想要安裝的場合,作為防止與該第2交換透鏡120的后端的干涉或由該干涉使該電觸點銷110和第2交換透鏡120側的電觸點105產(chǎn)生傷痕的條件,由圖中的符號表示時,需要滿足(A-D)>(G-H)>0。
因此,通過進行滿足上述所示條件式的尺寸設定,在包括從安裝構件基準面到膠片面(或攝像元件的受光面)的凸緣襯圈為相同尺寸、本體側安裝構件為相同形狀的第1和第2照相機本體及具有接合于本體側安裝構件的通用的透鏡側安裝構件的多個交換透鏡群的照相系統(tǒng)中,可選擇能夠在照相機本體側安裝的交換透鏡群,在進行不可安裝的組合時,也不會在該照相機本體和該交換透鏡形成不必要的傷痕,而且可確實地保護該照相機本體和該交換透鏡間的電信號通信和電力供給的電觸點。
(實施例3)下面根據(jù)圖19~圖41采用新的符號作為實施例3詳細說明已在上述實施例1和實施例2說明的交換透鏡和照相機的構成。在這里,說明第1和第2照相機為具有攝像元件的數(shù)字照相機的場合。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前”指景物側,“后”指像面或攝像元件側。
圖19、圖26、圖28、及圖29示出第1照相機(照相機本體)201。在第1照相機201的前面裝有用于安裝后述的第1交換透鏡的環(huán)狀的安裝構件202。該安裝構件202的前端面成為安裝第1交換透鏡時的基準面(安裝構件基準面)202a。
在安裝構件202的內側(內徑側),在從安裝構件基準面202a往后方的位置,將用于與第1交換透鏡進行帶槽反錐連接的帶槽反錐連接爪203形成于周向3個部位。
另外,在從設置這些帶槽反錐連接爪203的位置往后方的位置,作為反射鏡盒的一部分,形成相對光軸L(參照圖26、28、及29)直交的即相對安裝構件基準面202a平行的壁部(第1壁部)205。在該第1壁部205的內側形成矩形的開口,在該開口的后方深處配置快速返回反射鏡206,在其后方固定由CCD和CMOS傳感器構成的攝像元件210(參照圖26、圖28、及圖29),快速返回反射鏡206在壁部205的后方回轉。
另外,在壁部205的下部設置多個電觸點銷204。這些電觸點銷204用于進行與安裝的第1交換透鏡的通信和相對第1交換透鏡的電源供給。
如圖19所示那樣,在安裝構件202的前端面的上部設置成為標記的紅色圓形的照相機側標識(以下稱透鏡安裝標識)208,該透鏡安裝標識208用于在第1交換透鏡進行帶槽反錐連接時使該第1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相位與第1照相機201的不存在帶槽反錐連接爪203的相位(在周向相鄰的帶槽反錐連接爪203之間)一致。
圖20、圖27、及圖30示出第2照相機(照相機本體)301。在第2照相機301的前面裝有用于安裝后述的第1和第2交換透鏡的環(huán)狀的安裝構件302。該安裝構件302的前端面成為安裝第1和第2交換透鏡時的基準面(安裝構件基準面)302a。
在安裝構件302的內側(內徑側)的從安裝構件基準面302a往后方的位置,將與第1和第2交換透鏡進行帶槽反錐連接的帶槽反錐連接爪303形成于周向3個部位。
另外,在從設置這些帶槽反錐連接爪303的位置往后方的位置,作為反射鏡盒的一部分,形成相對光軸L(參照圖27和30)直交的即相對安裝構件基準面302a平行的壁部305。從安裝構件基準面302a到壁部305的尺寸和從第1照相機201的安裝構件基準面202a到壁部205的尺寸(圖28中由F′表示)相同。
另外,在壁部305的內側形成收容設于后述的第2交換透鏡的后端側的凸出部的收容部307。該收容部307具有從壁部305朝后方下降的凹形,在其后端面(第2壁部)307a形成矩形的開口。
在該開口的后方深處配置快速返回反射鏡306,在其后方固定由CCD和CMOS傳感器構成的的攝像元件310(參照圖27和圖30)。
在本實施例的第2照相機301中,與相比第1照相機201較小的像圈對應地使用比第1照相機201的攝像元件210小尺寸的攝像元件310。為此,快速返回反射鏡306與第1照相機201的快速返回反射鏡306相比可使用小型的反射鏡,該快速返回反射鏡306在收容部307的后端面307a后方回轉。由快速返回反射鏡306和攝像元件310的小型化,可相對第1照相機201使第2照相機301整體小型化。
在壁部305的下部設置多個電觸點銷304。這些電觸點銷304用于進行與已安裝的第1和第2交換透鏡的通信和相對這些透鏡的電源供給。
另外,如圖20所示那樣,在安裝構件302的前端面的上部設置作為標記的紅色圓形的照相機側標識(以下稱第1透鏡安裝標識)308,該第1透鏡安裝標識308用于在使第1交換透鏡進行帶槽反錐連接時使該第1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相位與第2照相機301的不存在帶槽反錐連接爪303的相位(在周向相鄰的帶槽反錐連接爪303之間)對齊。
另外,在照相機本體前面的安裝構件302的外側的部分設置作為標記的白色方形的照相機側標識(以下稱第2透鏡安裝標識)309,該第2透鏡安裝標識309用于在使第2交換透鏡進行帶槽反錐連接時使該第2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相位與第2照相機301的不存在帶槽反錐連接爪303的相位(在周向相鄰的帶槽反錐連接爪303之間)對齊。
圖21和圖24示出第1交換透鏡401。在第1交換透鏡401的內側從前側依次配置第1光學透鏡411和第2光學透鏡412。在圖中僅示出該2個光學透鏡,但實際在上這些光學透鏡之間收容其它的光學透鏡。
在第1交換透鏡401的后部安裝環(huán)狀的安裝構件402。安裝構件402中的最外周部分的后端面成為安裝于第1和第2照相機201、301時的基準面(安裝構件基準面)402a。
另外,安裝構件402的安裝構件基準面402a的內徑側具有朝后方凸出的形狀,在該凸出部的后端部的外周的3個部位形成可與第1和第2照相機201、3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203、303接合的帶槽反錐連接爪403。該帶槽反錐連接爪403的后端面構成第1交換透鏡401的后端面。
另外,在第1交換透鏡401的后端面的下部設置用于與第1和第2照相機201、301的通信和從這些照相機接受電源供給的多個電觸點404。這些電觸點404設在從第1交換透鏡401的后端面稍朝后方凸出的位置,但在以下的說明中,忽略該電觸點404的凸出量。
另外,在安裝構件402的最內徑部通過透鏡保持構件413固定保持第2光學透鏡412。但是,第2光學透鏡412可如圖所示那樣進行固定保持,也可沿光軸方向移動。
另外,如圖21所示那樣,在第1交換透鏡401的外周面后部設置成為標記的紅色圓形的透鏡側標識(以下稱第1透鏡側標識)408,該第1透鏡側標識408用于在使該第1交換透鏡401帶槽反錐連接于第1和第2照相機201、301時使該第1交換透鏡4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403的相位與第1和第2照相機201、301的不存在帶槽反錐連接爪203、303的相位一致。
圖22、23和25示出第2交換透鏡501。在第2交換透鏡501的內側從前側依次配置第1光學透鏡511和第2光學透鏡512。在圖中僅示出該2個光學透鏡,但實際在上這些光學透鏡之間收容其它的光學透鏡。
在第2交換透鏡501的后部安裝圖37也示出的環(huán)狀的安裝構件502。安裝構件502中的最外周部分的后端面成為安裝于第2照相機301時的基準面(安裝構件基準面)502a。
另外,安裝構件502的安裝構件基準面502a的內徑側具有按比從上述第1交換透鏡401的安裝構件基準面402a朝后方的凸出量大的凸出量凸出的形狀。
在該凸出的部分中的光軸方向中間位置的外周3個部位形成可與第2照相機3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303接合的帶槽反錐連接爪503。在這里,從安裝構件基準面502a到帶槽反錐連接爪503的后端面的尺寸與第1交換透鏡401的安裝構件基準面402a到帶槽反錐連接爪403的后端面的尺寸相同。
另外,安裝構件502的帶槽反錐連接爪503的內徑側還進一步朝后方凸出。從安裝構件基準面502a到凸出到帶槽反錐連接爪503后方的部分的后端面為權利要求中所指的凸出部,但在這里為了方便說明,將凸出到帶槽反錐連接爪503后方的部分稱為凸出部505。如圖25所示那樣,凸出部505的后端面的從安裝構件基準面502a的凸出量B比從圖24所示第1交換透鏡401的安裝構件基準面402a朝后方的凸出量B′大。凸出部505的凸出量B的設定在后面說明。
在該凸出部505的最內徑部通過透鏡保持構件513固定保持第2光學透鏡512。但是,第2光學透鏡512可如圖所示那樣進行固定保持,也可在包含凸出部505的內側空間的區(qū)域內沿光軸方向移動。
在這里,如圖24和圖25所示那樣,從第1交換透鏡401的安裝構件基準面402a到攝像面(攝像元件210、310的受光面)100的距離即凸緣襯圈A與從第2交換透鏡501的安裝構件基準面502a到攝像面(攝像元件310的受光面)100的距離即凸緣襯圈A相等。
另外,圖25所示的、從第2交換透鏡501的第2光學透鏡512到攝像面100的距離即后焦距C比從第1交換透鏡401的第2光學透鏡412到攝像面100的距離即后焦距C′短。通過使后焦距較短,第2交換透鏡501對于實現(xiàn)廣角化的光學設計有利。而且,即使在安裝該第2交換透鏡501的第2照相機301中,通過如上述那樣減小像圈,從而可減小快速返回反射鏡306。
但是,為了可進行通常的望遠攝影,也可在第2照相機301安裝第1交換透鏡201。因此,在第2照相機301也可有效地利用可安裝于該第1照相機的第1交換透鏡201。
另外,如圖22、23所示那樣,在第2交換透鏡501的外周面的后部設置成為標記的白色方形的透鏡側標識(以下稱第2透鏡側標識)509,該第2透鏡側標識509用于在使第2交換透鏡501帶槽反錐連接于第2照相機301時使該第2交換透鏡5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503的相位與第2照相機301的不存在帶槽反錐連接爪303的相位對齊。
第2交換透鏡501的設置第2透鏡側標識509的位置的相對帶槽反錐連接爪503的相位與第1交換透鏡401的設置第1透鏡側標識408的位置相對帶槽反錐連接爪403的相位存在20度左右的差別。
另外,如圖37所示那樣,在502保持多個電觸點504,這些電觸點504在帶槽反錐連接爪503稍后一些(凸出部505的后端面的前側)露出。
另外,在本實施例說明的第1照相機201和第2照相機301的安裝構件構造(形狀和尺寸)包含帶槽反錐連接爪形狀和尺寸在內相同。另外,第1交換透鏡401與第2交換透鏡501的安裝構件構造(形狀和尺寸)包含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形狀和尺寸相同。在這些照相機與交換透鏡之間,具有可相互接合的通用的安裝構件構造。
在分別各設置3個的帶槽反錐連接爪之間對其周向長度設置差別。這樣,在相互可安裝的交換透鏡與照相機的組合中,只要交換透鏡相對照相機處于該交換透鏡的3個帶槽反錐連接爪插入到該照相機的3個帶槽反錐連接爪間的1個相位關系,即可適當?shù)匕惭b。成為得知該相位關系的標記為標識208、308、309、408、509。
在圖26中,示出第1交換透鏡401安裝于第1照相機201的狀態(tài)。在該場合,將設于第1交換透鏡401的第1透鏡側標識408與設于第1照相機201的透鏡安裝標識208對齊,將第1交換透鏡4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403插入到第1照相機2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203之間。這樣,安裝構件基準面202a、402a相互接觸。通過相對第1照相機201使第1交換透鏡401回轉預定角度,從而接合第1交換透鏡4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403與第1照相機2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203(帶槽反錐連接爪403的前端面與帶槽反錐連接爪203的后端面緊密接觸),將第1交換透鏡401安裝于第1照相機201。
在該狀態(tài)下,第1照相機201的電觸點銷204與第1交換透鏡401的電觸點404接觸,可進行兩者間的通信和從第1照相機201到第1交換透鏡401的電源供給。
在圖27中,示出第2交換透鏡501安裝于第2照相機301的狀態(tài)。在該場合,如圖31所示那樣,將設于第2交換透鏡501的第2透鏡側標識509與設于第2照相機301的第2透鏡安裝標識309對齊,將第2交換透鏡5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503插入到第2照相機3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303間。這樣,安裝構件基準面302a、502a相互接觸。
此時,如圖27所示那樣,第2交換透鏡501的凸出部505進入(收容)到第2照相機301的收容部307內。圖中由F示出的、從第2照相機301的安裝構件基準面302a到收容部307的后端面307a的距離比第2交換透鏡501的凸出部505的凸出量B大一些,該凸出部505的后端面不接觸于收容部307的后端面307a。即,收容部307的后端面307a設于從第2交換透鏡501的凸出部505退避的位置。
通過相對第2照相機301使第2交換透鏡501回轉預定角度,從而使第2交換透鏡5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503與第2照相機3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303接合(帶槽反錐連接爪503的前端面與帶槽反錐連接爪303的后端面緊密接觸),在第2照相機301安裝第2交換透鏡501。
在該狀態(tài)下,第2照相機301的電觸點銷304與第2交換透鏡501的電觸點504接觸,可進行兩者間的通信和從第2照相機301到第2交換透鏡501的電源供給。
在圖28中示出想要將第2交換透鏡501安裝于第1照相機201的狀態(tài)。在這里,如圖32所示那樣,示出將設于第2交換透鏡501的第2透鏡側標識509與設于第1照相機201的透鏡安裝標識208對齊的場合(處于特定的相位關系以外的相位關系的場合)。
在該場合,如上述那樣,第2交換透鏡501的第2透鏡側標識509相對帶槽反錐連接爪503的相位與第1交換透鏡401的第1透鏡側標識408相對帶槽反錐連接爪403的相位不同,所以,第2交換透鏡5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503不進入到第1照相機2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203之間,第2交換透鏡5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503的后端面接觸于第1照相機2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203的前端面。圖32的斜線部P為兩帶槽反錐連接爪503、203接觸的部分。
此時,如圖28所示那樣,第2交換透鏡501的凸出部505的后端面從第1照相機201的壁部205離開圖中的距離S的位置(即相對壁部205不接觸)。距離S為大體與帶槽反錐連接爪503的厚度相當?shù)某叽?。因此,即使在該狀態(tài)下第2交換透鏡501相對第1照相機201 回轉,也不由與凸出部505的摩擦等在壁部205或凸出部505自身形成傷痕。
這樣的狀態(tài)按第2交換透鏡501的3個帶槽反錐連接爪503的后端面與第1照相機201的3個帶槽反錐連接爪203在各自的至少一部分接觸的較寬(與具有后述的特定相位關系的場合相比較寬)的相位關系下產(chǎn)生。為此,在這樣的誤裝者要進行的場合,可避免壁部205和凸出部505受傷。而且,帶槽反錐連接爪本身強度大(特別是包含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安裝構件整體由金屬制作的場合),即使第2交換透鏡501被相對第1照相機201推壓著回轉,強度上也沒有問題。
在圖29中示出第2交換透鏡501和第1照相機201成為圖33所示那樣設于第2交換透鏡501的3個帶槽反錐連接爪503全部進入到設于第1照相機201的3個帶槽反錐連接爪203間的相位關系(特定的相位關系)的情況。例如,從圖28和圖32所示狀態(tài)由使用者使安裝構件502回轉而成為圖29和圖33所示狀態(tài)的場合。
在該場合,第2交換透鏡501的凸出部505的后端面接觸于第1照相機201的壁部205。第2交換透鏡5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503與第1照相機2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203的周向端面相互接觸地對置或接觸(在光軸方向大體處于相同位置,至少一部分在從周向觀察時重合)。為此,通過接觸于凸出部505的壁部205,從而阻止第2交換透鏡501在第1照相機201的安裝,同時,帶槽反錐連接爪503、203的周向端面相互接觸,從而阻止第2交換透鏡501相對第1照相機201的無用的回轉。因此,即使凸出部505的后端面接觸于壁部205,也可極力避免壁部205和凸出部505受傷。
如圖34、圖35、及圖36所示那樣,存在第2交換透鏡501的3個帶槽反錐連接爪503中的1個不進入到第1照相機201的3個帶槽反錐連接爪203間任一個的場合(特定的相位關系的其它例子)。該狀態(tài)為圖29和圖33所示狀態(tài)與圖28和圖32所示狀態(tài)的中間的狀態(tài),第2交換透鏡501的3個帶槽反錐連接爪503中的進入第1照相機2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203間的帶槽反錐連接爪以外的2個帶槽反錐連接爪的至少1個后端面(例如圖36的上側的帶槽反錐連接爪503),與第1照相機2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203的前端面傾斜地接觸(在圖34和35由斜線部P示出該接觸可能產(chǎn)生的范圍)。
此時,凸出部505中的上述進入的帶槽反錐連接爪503側的部分(圖36的下側的部分)接觸第1照相機201的壁部205,阻止了第2交換透鏡501相對第1照相機201的朝安裝方向的進一步的移動。另外,通過該進入的帶槽反錐連接爪503和在周向夾持其的第1照相機2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203的周向端面相互接觸,從而阻止第2照相機301的無用的回轉。因此,可極力避免壁部205和凸出部505受傷。
如以上說明的那樣,第2交換透鏡501的凸出部505的從安裝構件基準面502a的凸出量B按以下2個條件設定。
(1)當?shù)?交換透鏡501相對第1照相機201處于特定的相位關系(圖29、33、及圖34~36所示相位關系)時,凸出部505的后端面接觸于第1照相機201的壁部205;(2)第2交換透鏡501相對第1照相機201處于上述特定的相位關系以外的相位關系(例如圖28、32所示相位關系),當處于該第2交換透鏡5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503的像面?zhèn)鹊拿?后端面)接觸于第1照相機201的帶槽反錐連接爪203(的前端面)的狀態(tài)時,凸出部505的后端面從壁部205離開。
即,當凸出部505與第1照相機201處于特定的相位關系以外的相位關系時,帶槽反錐連接爪在光軸方向相互接觸,所以,第2交換透鏡501的凸出部505不接觸于第1照相機201的壁部205,可阻止凸出部505相對第1照相機201的安裝。
例如,當將設于第2交換透鏡501的第2透鏡側標識509與第1照相機201的透鏡安裝標識208對齊地安裝它們時,兩者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相互在光軸方向接觸,阻止該安裝。
為此,在想要將第2交換透鏡501安裝于第1照相機201的大多場合,阻止其安裝,避免凸出部505接觸于壁部205而導致壁部205和凸出部505受傷。而且,在該場合,由于帶槽反錐連接爪相互接觸,所以,強度方面不成為問題。
只要在第2交換透鏡501和第1照相機201處于特定的相位關系時,凸出部505就接觸于壁部205而阻止該安裝。但是,即使在該場合,也由帶槽反錐連接爪沿周向的相互接觸阻止第2交換透鏡501的相對第1照相機201的無用的回轉,壁部205受傷的危險性小。
在圖38和圖39中,示出了在第2交換透鏡501(安裝構件502)的凸出部的后端部、沿其全周嵌入作為彈性構件的橡膠環(huán)506的實施例。橡膠環(huán)506以覆蓋凸出部502的后端面的方式進行安裝。
橡膠環(huán)506的后端面朝該橡膠環(huán)506的內徑側的部分(圖25所示透鏡保持構件513的后端面)稍朝后凸出。這樣,即使處于上述特定的相位關系,成為第2交換透鏡501的凸出部505接觸第1照相機201的壁部205的狀態(tài),橡膠環(huán)506也先接觸壁部205,由其彈性可有效地避免壁部205和凸出部505受傷。
另外,在上述各實施例中,說明了第2交換透鏡501(安裝構件502)的凸出部505形成為環(huán)狀的場合,但也可如圖40和圖41所示那樣,沿周向2個部位或3個部位分割凸出部505′、505″。在該場合,也可覆蓋凸出部505′、505″的后端面地安裝彈性構件。
按照上述各實施例,不使第1和第2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形狀和尺寸不同,只要在第2交換透鏡與第1照相機處于特定的相位關系時,第2交換透鏡的凸出部就接觸第1壁部,從而可阻止該第2交換透鏡相對第1照相機的安裝。當?shù)?交換透鏡和第1照相機處于特定相位關系以外的相位關系時,第2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像面?zhèn)鹊拿媾c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接觸,從而阻止第2交換透鏡相對第1照相機的安裝,而且通過使得第2交換透鏡的凸出部不接觸第1壁部,從而可避免第1壁部和凸出部受傷。而且,在該場合,由于帶槽反錐連接爪相互接觸,所以,即使第2交換透鏡相對第1照相機受到推壓而回轉,強度方面也沒有問題。
另外,按照上述各實施例,當將設于第2交換透鏡的透鏡側標識與設于第1照相機的照相機側標識對齊而安裝它們時,第2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像面?zhèn)鹊拿娼佑|于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所以,不使第1和第2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形狀和尺寸不同,即可阻止該安裝。在該場合,由于帶槽反錐連接爪相互接觸,所以,即使第2交換透鏡相對第1照相機推壓,強度方面也沒有問題。
通過在第2交換透鏡的凸出部的前端設置彈性構件,從而在要誤將第2交換透鏡安裝第1照相機而使第2交換透鏡的凸出部接觸于第1照相機的第1壁部的場合,也可保護第1照相機和第2交換透鏡。
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但也可在權利要求所記載的說明的范圍內進行改良和變型。
權利要求
1.一種交換透鏡,為在包含第1交換透鏡、第2交換透鏡、第1照相機、及第2照相機的照相機系統(tǒng)中使用的上述第2交換透鏡;該第2交換透鏡具有從安裝構件基準面朝像面方向凸起的凸出部,該凸出部的凸出量比上述第1交換透鏡大,而且該第2交換透鏡的凸緣襯圈與上述第1交換透鏡相同;上述第1照相機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第1壁部,上述第1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進行安裝,而且通過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接觸于上述第1壁部而阻止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安裝;上述第2照相機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設于從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退避的位置的第2壁部,而且?guī)Р鄯村F連接爪的形狀和尺寸與上述第1照相機相同,上述第1和第2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進行安裝;其特征在于設定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的凸出量,使得當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處于特定相位關系時,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接觸于上述第1壁部;設定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的凸出量,使得當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處于上述特定相位關系以外的相位關系、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像面?zhèn)鹊拿嫣幱谂c上述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接觸的狀態(tài)時,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從上述第1壁部離開。
2.一種交換透鏡,為凸緣襯圈與第1交換透鏡相同的第2交換透鏡,具有從安裝構件基準面朝像面方向凸出的凸出部;其特征在于上述凸出部的凸出量比第1交換透鏡大;相對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第1壁部的第1照相機,通過使上述凸出部接觸于上述第1壁部而阻止安裝;上述第1照相機為上述第1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安裝的照相機;相對第2照相機由帶槽反錐連接安裝;該第2照相機為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形狀和尺寸與上述第1照相機相同的照相機,由帶槽反錐連接安裝上述第1交換透鏡,而且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設于從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退避的位置的第2壁部;設定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的凸出量,使得當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處于特定相位關系時,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接觸于上述第1壁部;設定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的凸出量,使得當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處于上述特定相位關系以外的相位關系、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像面?zhèn)鹊拿嫣幱谂c上述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接觸的狀態(tài)時,上述凸出部從上述第1壁部離開。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換透鏡,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的內部配置光學透鏡;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后焦距比上述第1交換透鏡的后焦距短。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換透鏡,其特征在于還具有成為決定安裝于上述第2照相機時的相對上述第2照相機的相位關系的標記的透鏡側標識;第1照相機具有成為決定安裝上述第1交換透鏡時的相位關系的標記的照相機側標識,在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具有上述透鏡側標識與上述照相機側標識對齊的相位關系時,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像面?zhèn)鹊拿娼佑|于上述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阻止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的安裝。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換透鏡,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的像面?zhèn)鹊亩瞬吭O置彈性構件。
6.一種交換透鏡,為在包含第1交換透鏡、第2交換透鏡、第1照相機、及第2照相機的照相機系統(tǒng)中使用的上述第2交換透鏡;該第2交換透鏡具有從上述安裝構件基準面朝像面方向凸起的凸出部,該凸出部的凸出量比上述第1交換透鏡大,而且該第2交換透鏡的凸緣襯圈與上述第1交換透鏡相同;上述第1照相機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第1壁部,上述第1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進行安裝,而且通過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接觸于上述第1壁部而阻止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安裝;該第1照相機具有成為決定安裝上述第1交換透鏡時的相位關系的標記的照相機側標識;上述第2照相機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設于從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退避的位置的第2壁部,而且?guī)Р鄯村F連接爪的形狀和尺寸與上述第1照相機相同,上述第1和第2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進行安裝;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交換透鏡具有成為決定安裝于上述第2照相機時的相對上述第2照相機的相位關系的標記的透鏡側標識;在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具有上述透鏡側標識與上述照相機側標識對齊的相位關系時,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像面?zhèn)鹊拿娼佑|于上述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阻止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的安裝。
7.一種交換透鏡,為凸緣襯圈與第1交換透鏡相同的第2交換透鏡,具有從安裝構件基準面朝像面方向凸出的凸出部;上述凸出部的凸出量比第1交換透鏡大;相對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第1壁部的第1照相機,通過使上述凸出部接觸于上述第1壁部而阻止安裝;上述第1照相機為上述第1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安裝的照相機,具有成為決定安裝上述第1交換透鏡時的相位關系的標記的照相機側標識;相對第2照相機由帶槽反錐連接安裝;該第2照相機為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形狀和尺寸與上述第1照相機相同的照相機,上述第1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安裝,而且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設于從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退避的位置的第2壁部。其特征在于具有成為決定安裝于上述第2照相機時相對上述第2照相機的相位關系的標記的透鏡側標識;當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具有上述透鏡側標識與上述照相機側標識對齊的相位關系時,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像面?zhèn)鹊拿娼佑|于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阻止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的安裝。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交換透鏡,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的內部配置光學透鏡;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后焦距比上述第1交換透鏡的后焦距短。
9.一種交換透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包含有第1交換透鏡、第2交換透鏡、第1照相機和第2照相機的照相機系統(tǒng)的、作為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交換透鏡,及上述第1交換透鏡;上述交換透鏡用于包含具有對景物圖像進行光電變換的攝像元件的上述第1和第2照相機的照相機群。
10.一種交換透鏡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具有在通用地安裝第1交換透鏡的第1照相機和第2照相機中的上述第2照相機安裝的權利要求2或7所述的交換透鏡,及上述第1交換透鏡;上述交換透鏡系統(tǒng)用于包含具有對景物圖像進行光電變換的攝像元件的上述第1和第2照相機的照相機群。
11.一種照相機系統(tǒng),包括第1交換透鏡、第2交換透鏡、第1照相機、及第2照相機;該第2交換透鏡具有從安裝構件基準面朝像面方向凸起的凸出部,該凸出部的凸出量比上述第1交換透鏡大,而且凸緣襯圈與上述第1交換透鏡相同;該第1照相機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第1壁部,上述第1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進行安裝,而且通過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接觸于上述第1壁部而阻止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安裝;該第2照相機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設于從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退避的位置的第2壁部,而且?guī)Р鄯村F連接爪的形狀和尺寸與上述第1照相機相同,上述第1和第2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進行安裝,其特征在于設定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的凸出量,使得當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處于特定相位關系時,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接觸于上述第1壁部;設定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的凸出量,使得當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處于上述特定相位關系以外的相位關系、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像面?zhèn)鹊拿嫣幱谂c上述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接觸的狀態(tài)時,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從上述第1壁部離開。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照相機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交換透鏡在上述凸出部的內部配置光學透鏡;后焦距比上述第1交換透鏡的后焦距短。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照相機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照相機具有成為決定安裝上述第1交換透鏡時的相位關系的標記的照相機側標識;上述第2交換透鏡具有成為決定安裝于上述第2照相機時相對上述第2照相機的相位關系的標記的透鏡側標識;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具有上述透鏡側標識與上述照相機側標識對齊的相位關系時,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像面?zhèn)鹊拿娼佑|于上述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阻止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的安裝。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照相機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的像面?zhèn)鹊亩瞬吭O置彈性構件。
15.一種照相機系統(tǒng),包括第1交換透鏡、第2交換透鏡、第1照相機、及第2照相機;該第2交換透鏡的從安裝構件基準面朝像面方向凸出的凸出部的凸出量比上述第1交換透鏡大,而且凸緣襯圈與上述第1交換透鏡相同;該第1照相機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第1壁部,上述第1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進行安裝,而且通過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接觸于上述第1壁部而阻止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安裝,該第1照相機具有成為決定安裝上述第1交換透鏡時的相位關系的標記的照相機側標識;該第2照相機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設于從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上述凸出部退避的位置的第2壁部,而且?guī)Р鄯村F連接爪的形狀和尺寸與上述第1照相機相同,上述第1和第2交換透鏡由帶槽反錐連接進行安裝;上述第2交換透鏡具有成為決定安裝于上述第2照相機時的相對上述第2照相機的相位關系的標記的透鏡側標識;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具有上述透鏡側標識與上述照相機側標識對齊的相位關系時,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像面?zhèn)鹊拿娼佑|于上述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阻止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的安裝。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照相機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交換透鏡在上述凸出部的內部配置光學透鏡;后焦距比上述第1交換透鏡的后焦距短。
17.一種交換透鏡,不可相對在安裝構件內側具有第1壁部的第1照相機安裝,可相對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形狀和尺寸與上述第1照相機相同而且在安裝構件的內側具有(與上述第1壁部不同)的第2壁部的第2照相機安裝;其特征在于具有透鏡側安裝構件和凸出部;該透鏡側安裝構件具有與上述第1和第2照相機的上述安裝構件的帶槽反錐連接爪對應的透鏡側帶槽反錐連接爪;該凸出部從上述透鏡側安裝構件的基準面朝像面方向凸出;設定上述凸出部的凸出量,使得當上述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處于特定的相位關系時,上述凸出部接觸于上述第1壁部;設定上述凸出量,使得當上述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處于上述特定相位關系以外的相位關系、上述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像面?zhèn)鹊拿嫣幱谂c上述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接觸的狀態(tài)時,上述凸出部從上述第1壁部離開。
全文摘要
一種交換透鏡,即使在要被誤安裝到不能安裝該交換透鏡的照相機的場合,也可抑制照相機本體和交換透鏡受傷。該交換透鏡為凸緣襯圈與第1交換透鏡相同的第2交換透鏡,具有從安裝構件基準面朝像面方向凸出的凸出部。設定上述凸出部的凸出量,使得當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上述第1照相機處于特定相位關系時,上述凸出部接觸于上述第1壁部;另外,設定該凸出量,使得當上述第2交換透鏡相對第1照相機處于上述特定相位關系以外的相位關系、上述第2交換透鏡的帶槽反錐連接爪的像面?zhèn)鹊拿嫣幱谂c上述第1照相機的帶槽反錐連接爪接觸的狀態(tài)時,上述凸出部從上述第1壁部離開。
文檔編號G03B17/00GK1580849SQ20041005878
公開日2005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2004年7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8月1日
發(fā)明者小山敦史, 田村昌久, 杉田潤 申請人:佳能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