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液晶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用于便攜式移動通信裝置或游戲裝置的具有小尺寸的液晶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信息處理裝置已經(jīng)在各種結構、功能和更快信息處理速度的趨勢中得以快速發(fā)展。在這些信息處理裝置中處理的信息具有電信號的格式。為了視覺確認信息處理裝置中處理的信息,需要起界面作用的顯示裝置。
近來,已經(jīng)開發(fā)了比CRT型顯示裝置更輕和更小的液晶顯示裝置。液晶顯示裝置具有諸如全彩色和高分辨的功能。結果,液晶顯示裝置被廣泛地用于計算機監(jiān)視器、電視接收器和其它顯示裝置。
液晶顯示裝置將電壓加載在液晶的預定分子排列上以將該分子排列改變成其它分子排列。液晶顯示裝置將光特性的變化轉換成視覺變化,并通過使用液晶盒來利用光的調制。
液晶顯示裝置被分成TN(扭曲向列)型和STN(超扭曲向列)型。根據(jù)驅動類型,液晶顯示裝置還分為有源矩陣顯示型和無源矩陣顯示型,前者使用開關裝置和TN液晶,后者使用STN液晶。
有源矩陣顯示類型用于TFT-LCD,并通過將TFT用作開關裝置來驅動LCD。無源矩陣顯示類型不使用任何晶體管,并且不需要復雜的電路。
此外,根據(jù)使用光源的方法,液晶顯示裝置還被分為使用背光的透射型液晶顯示裝置和使用外界光源的反射型液晶顯示裝置。
將背光用作光源的透射型液晶顯示裝置因背光的存在而具有大重量和大體積,但是因為它不使用外光源而獨立顯示圖像,所以得以廣泛應用。
具體地,因通信裝置的快速發(fā)展,需要為了便攜性而具有適當減小的尺寸的液晶顯示裝置。于是,具有小重量、薄厚度和小尺寸以及高顯示質量的顯示裝置的研究已獲得大的進展,考慮到其便攜性而應用于移動通信裝置。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作出本發(fā)明,因而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其總重量可以被減至最小的液晶顯示裝置。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其總尺寸可以減小的液晶顯示裝置。
本發(fā)明的再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改善例如信息處理裝置的組裝性能的液晶顯示裝置。
本發(fā)明的再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將光損失減至最小的液晶顯示裝置。
為了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目的,提供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它包括用于產生光的發(fā)光單元、將光引導至用于顯示圖像的顯示單元的光導板、設置在光導板下以將光反射至光導板的反光板,以及容放反光板、光導板和發(fā)光單元的容放容器。在此情形下,在容放容器的底部上形成至少一個凸臺,以通過導引發(fā)光單元的位置而防止發(fā)光單元移動。
該容放容器包括具有側壁和底面的第一容放容器,其中開口形成在底面的預定部分上以顯露反光板的后表面,以及用于防止反光板、光導板和發(fā)光單元與第一容放容器分離的第二容放容器。第二容放容器與第一容放容器結合。分別在第一容放容器底面的四個角上形成四個凸臺,且這四個凸臺距第一容放容器的側壁一預定間隔。
此外,反光部分得以延伸(或延長)以從反光板的一端形成一預定長度,且反光部分被彎曲以包圍發(fā)光單元的外表面,以伸長至發(fā)光單元的上部。
在反光板上形成至少一個第一通孔,該通孔與形成在第一容放容器的底面上的凸臺對應,且反光板借助至少一個凸臺和至少一個第一通孔的結合而被定位在容放位置。
發(fā)光單元是一個包括具有平躺的U形(“”)形狀的主體的燈,該燈容放在至少一個凸起和第一容放容器的側壁之間。另外,反光部分具有第一反光部分、第二反光部分和第三反光部分,它們自反光板的端部形成并對應于具有平躺的U形形狀的燈。具有平躺的U形形狀的燈的第一彎曲部分的上表面被鄰近第一反光部分和第二反光部分的彎角之間的第一彎曲部分的第一端部的重疊部分覆蓋,而具有平躺的U形形狀的燈的第二彎曲部分的上表面被鄰近第二反光部分和第三反光部分的彎角之間的第二彎曲部分的第二端部的重疊部分覆蓋。此時,第一反光部分覆蓋第一彎曲部分的第一端部比第二反光部分的第一端部延伸(伸長)得更長,而第三反光部分覆蓋第二彎曲部分的第二端部比第二反光部分的第二端部伸長得更長。
在第一容放容器的底部上形成對應于具有平躺的U形形狀的燈的開口,以輻射產生自燈的熱量。
此外,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用以擴大發(fā)射自光導板的光的視角的散射處,以向顯示單元提供光,且該散射片由形成在第一容放容器的一個壁的上面部分上的多個凸起導引。
此外,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與第一容放容器結合的上部機殼,以將容放在第二容放容器上的顯示單元固定在第二容放容器上,以及與第一容放容器的后表面結合的印刷電路板,以控制發(fā)光單元和顯示單元的工作。通過自上部機殼一側壁部分延伸而形成一結合部分,該結合部分與印刷電路板的接地端結合。
發(fā)光單元包括形成在其兩個端部的電源供給線,以接收來自外界的驅動電源。一隔離壁形成在第一容放容器的底部上,距第一容放容器的一側壁一預定距離,且電源供給線經(jīng)過隔離壁和側壁之間的空間而從第一和第二容放容器被導引至外部。
為了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目的,提供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它具有用于顯示圖像的顯示單元、用于容放顯示單元的容放容器、向顯示單元提供驅動電源的電源供給單元和具有用于容放電源供給單元的開口的印刷電路板。在此情形下,電源供給單元插在將要容放的印刷電路板的開口中。
優(yōu)選地,電源供給單元是一變壓器,以將來自外界的電源轉變成提供給顯示單元的驅動電源。
此外,為了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目的,提供一種液晶顯示裝置,該液晶顯示裝置包括用于顯示圖像的顯示單元;用于容放顯示單元的容放容器;安裝在容放容器底部下面的第一印刷電路板,其中,第一印刷電路板具有用于將驅動電源提供給顯示單元的電源供給單元和用于將提供給顯示單元的信號轉換的信號轉換單元;安裝在與第一印刷電路板分離的第二印刷電路板上的第一連接器,其中,第一連接器通過電源供給線連接到電源供給單元上,以將自外界輸入的電源提供給電源供給單元;安裝在與第一和第二印刷電路板分離的第三印刷電路板上的第二連接器,其中,第二連接器通過數(shù)據(jù)傳輸線連接到信號轉換單元上,以將自外界輸入的數(shù)據(jù)信號提供給信號轉換單元;與顯示單元結合的前殼體;以及與前殼體結合的后殼體以容放顯示單元。此時,用于容放第二和第三印刷電路板的第一和第二開口分別形成在前和后殼體上以顯露第一和第二連接器,且分別容放在第一和第二開口中的第一和第二連接器偏移得彼此隔開。
第三開口形成在第一印刷電路板上以容放電源供給單元,且電源供給單元被插入第三開口一預定深度。電源供給單元是一變壓器,以將來自外界的電源轉換成將提供給顯示單元的驅動電源。
另外,為了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目的,提供了一種液晶顯示裝置,該裝置包括用于產生光線的發(fā)光單元、用于將光傳導至顯示圖像的顯示單元的光導板、安裝在光導板之下以將光反射至光導板的反光板、以及用于容放反光板、光導板和發(fā)光單元的容放容器。在此情形中,反光板的一端延伸一預定長度以形成反光部分,且該反光部分被彎曲以包圍發(fā)光單元的外側,并延伸至發(fā)光單元的上表面上。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液晶顯示裝置,安裝在液晶顯示裝置內的部件的數(shù)量可以被減少,且因為與采用分離燈罩的液晶顯示裝置相比,制造工藝變得簡單了而制造成本得以降低。
另外,將驅動電源供給至燈和液晶顯示板的變壓器通過插入一預定深度而容放在形成在印刷電路板上的開口內,而印刷電路板安裝在容放容器的后表面上。于是,液晶顯示裝置的總厚度可以減少與變壓器插入開口的深度那么厚。
當結合附圖進行考慮時,本發(fā)明的以上及其它目的和優(yōu)點通過參照以下詳細描述將容易變得清晰,其中圖1是用于示意性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優(yōu)選實施例的液晶顯示裝置的分解透視圖;圖2和3是用于說明圖1所示下模制框架的結構的透視圖和平面圖;圖4和5是用于說明圖1所示上模制框架的結構的透視圖和平面圖;
圖6和7是用于說明圖1所示上部機殼的結構的透視圖和平面圖;圖8是用于顯示圖1所示反光板的透視圖;圖9是用于顯示圖1所示光導板的透視圖;圖10是用于顯示圖1所示的燈的透視圖;圖11是用于顯示圖1所示散射片的透視圖;圖12是用于顯示圖1所示顯示單元的透視圖;圖13是用于說明圖1所示下模制框架、反光板和燈的組合結構的平面圖;圖14和15是用于詳細說明圖13所示下模制框架、反光板和燈的組合結構的部分切除的透視圖;圖16是在A方向截取的用于顯示圖13所示液晶顯示裝置的側視圖;圖17是用于詳細說明圖13所示下模制框架和電源供給線的組合結構的部分切除的透視圖;圖18是用于顯示圖1所示的組裝的液晶顯示裝置的外觀的透視圖;圖19是沿B-B′線截取的用于說明圖18所示液晶顯示裝置的組合結構的橫截面視圖;圖20是沿C-C′線截取的用于說明圖18所示液晶顯示裝置的組合結構的橫截面視圖;圖21是用于顯示印刷電路板的平面圖,該印刷電路板用于控制圖18所示液晶顯示裝置的工作;圖22是用于顯示圖18所示液晶顯示裝置和圖21所示印刷電路板的組合結構的透視圖;圖23是用于顯示圖22所示變壓器的安裝結構的橫截面視圖;圖24和25是用于說明圖21所示電源接線端和數(shù)據(jù)接線端的結構的透視圖;圖26和27是用于顯示殼體結構的透視圖和平面圖,在該殼體內,液晶顯示裝置與圖22所示的印刷電路板結合;圖28是用于說明圖27所示的前支撐部分以及與該前支撐部分結合的電源和數(shù)據(jù)接線端的結構的透視圖;圖29是用于顯示圖28所示的與前支撐部分結合的電源和數(shù)據(jù)接線端的工作的平面圖;
圖30是說明與圖27所示的液晶顯示裝置結合的外部信息處理裝置的結構的透視圖;以及圖31是用于說明與圖30所示的外部信息處理裝置結合的液晶顯示裝置的工作狀態(tài)的示意性透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優(yōu)選實施例的液晶顯示裝置。
圖1是用于示意性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優(yōu)選實施例的液晶顯示裝置的分解透視圖。
參照圖1,液晶顯示裝置1000包括用于在圖像信號被加載到其上時顯示圖像的液晶顯示模塊,以及具有前和后殼體以容放液晶顯示模塊的殼體(未示出)。
液晶顯示模塊包括具有用于顯示圖像的液晶顯示板的顯示單元200,以及用于向顯示單元200提供光的背光組件900。顯示單元200安裝在背光組件900上,并借助與背光組件900結合的上部機殼100固定在其上。
背光組件900具有發(fā)光的燈500、將自燈500產生的光導引至顯示單元200的光導板600、用以反射來自光導板600的光的反光板700、設置在光導板600上用以調整光的視角的多個散射片400、用于容放反光板700、光導板600、燈500和散射片400的下模制框架800,以及與下模制框架800結合以固定反光板700、光導板600、燈500和散射片400的上模制框架300。
以下,將參照圖2至12詳細描述液晶顯示裝置1000的顯示單元200和背光組件900。
圖2和3分別是用于具體說明圖1所示下模制框架800的結構的透視圖和平面圖。
參照圖2和3,下模制框架800具有一個接一個連成整體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壁810、812、814和816,以及分別自第一至第四壁810、812、814和816延伸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底面820、822、824和826。在包括第一至第四底面820、822、824和826的下模制框架800的中部形成預定形狀的開口以顯露反光板700的背面。
在下模制框架800的底面820、822、824和826的角落上分別形成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凸起832、834、836和838。第一至第四凸起832、834、836和838分別與第一至第四壁810、812、814和816間隔一預定距離。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凸起832、834、836和838結合燈500和光導板600,并防止燈500因光導板600的移動(偏移)而損壞。凸起832、834、836和838的這種功能將在以下描述。
同時,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底面820、822和824上分別形成具有預定尺寸的多個開口828。燈設置在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底面820、822和824上,其中,反射板700間插在燈500和下模制框架800之間,而自燈500產生的熱可以輕易地經(jīng)過開口828輻射到外界。開口828僅形成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底面820、822和824上,這是由于液晶顯示裝置100的燈500具有平躺的U形形狀。于是當燈500具有翻轉的L的形狀 形)或直線形狀(“-”)時,開口828僅形成在其上設置有具有翻轉的L形或直線形燈500的底面上。
與第四壁816間隔一預定距離的隔離壁840形成在第四底面826上,在該底面上未形成有開口,使得在第四壁816和隔離壁840之間提供了一槽形的導引通道846。燈500的電源供給線被導引通道846導引以經(jīng)過導槽850向外延伸,該導槽850通過部分切開第四壁81的一部分而形成。
如圖2所示,導槽850偏斜地形成在第四壁816的預定部分上,使得導槽850鄰近加載燈500的高壓的第四壁816的預定部分。此外,第五和第六凸起842和844以預定間隔形成在隔離壁840的上端。第五和第六凸起842和844容放在光導板600上安裝的散射片400的嚙合孔內,于是第五和第六凸起842和844引導散射片400以將散射片定位在預定位置。
同時,多個凸起分別形成在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至第四壁810、812、814和816的外表面上。具體地,第一和第二嚙合凸起861和863形成在第一壁810上,而第三和第四嚙合凸起865和867形成在面對第一壁810的第四壁816上。此外,第五嚙合凸起869形成在第二壁812上。第一至第五嚙合凸起861、863、865、867和869分別與在后面描述的圖中的上模制框架300的嚙合孔嚙合,使得第一至第五嚙合凸起861、863、865、867和869防止了反光板700、光導板600、燈500和散射片400移動。
另外,第一和第二固定凸起871a和872a形成在第一壁810上,而第三和第四固定凸起873a和874a形成在第四壁816上。第五和第六固定凸起875a和876a形成在第二壁812上,而第七和第八固定凸起878和879形成在面對第二壁812的第三壁814上。第一至第八固定凸起871a、872a、873a、874a、875a、876a、878和879分別與形成在上部機殼100上的固定槽結合以固定安裝在上模制框架300上的顯示單元200至適當位置。
在此情形中,第一至第六固定凸起871a、872a、873a、874a、875a和876a分別形成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凸臺871、872、873、874、875和876上,該凸臺分別自第一、第二和第四壁810、812和816突出。因為,第一至第六固定凸起871a、872a、873a、874a、875a和876a通過形成這種凸臺871、872、873、874、875和876而分別比第一至第五嚙合凸起861、863、865、867和869向下模制框架800的外側伸出得更長,第一至第六固定凸起871a、872a、873a、874a、875a和876a可以容易地與形成在上部機殼100上的固定槽結合。
圖4和5分別是用于詳細說明圖1所示上模制框架300的結構的透視圖和平面圖。
參照圖4和5,上模制框架300的底面320被切開以具有比顯示單元200的有效顯示區(qū)域更大的尺寸,底面320的邊沿部分310在向下的方向上延伸一預定深度,以容放顯示單元200。底面320的邊沿部分310的一端被切開,使得顯示單元200的印刷電路板向上模制框架300的一個壁彎曲,然后印刷電路板容易地引導到下模制框架800的后表面上。
同時,第一和第二嚙合槽331和332經(jīng)過上模制框架300的與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壁810對應的壁而形成。第一和第二嚙合槽331和332分別與第一和第二嚙合凸起861和863嚙合。第三和第四嚙合槽335和337經(jīng)過上模制框架300的與下模制框架800的第四壁816對應的壁而形成。第三和第四嚙合槽335和337分別與第三和第四嚙合凸起865和867嚙合。此外,第五嚙合槽339經(jīng)過上模制框架300的與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二壁812對應的壁而形成。第五嚙合槽339第五嚙合凸起869嚙合。
如上所述,通過將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至第五嚙合凸起861、863、865、867和869分別與上模制框架300的第一至第五嚙合槽331、333、335、337和339嚙合,上模制框架300與下模制框架800結合。
另外,第一和第二導引槽340和341通過部分去除上模制框架300的壁而在上模制框架300的對應下模制框架800第一壁810的壁上形成,以顯露第一和第二凸臺871和872。第三和第四導引槽343和345通過部分去除上模制框架300的壁而在上模制框架300的對應下模制框架800的第四壁816的壁上形成,以顯露第三和第四凸臺873和874。此外,第五和第六導引槽347和349通過部分去除上模制框架300的壁而在上模制框架300的對應下模制框架800第二壁812的壁上形成,以顯露第五和第六凸臺875和876。因而,固定上部機殼100的第一至第八固定凸起871a、872a、873a、874a、875a、876a、878和879自上模制框架300得以充分顯露。
圖6和7分別是用于具體說明圖1所示上部機殼100的結構的透視和平面圖。
參照圖6和7,上部機殼100的底面被部分開口以顯露顯示單元200的有效顯示區(qū)域,且上部機殼100包括分別對應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至第四壁810、812、814和816的各壁。上部機殼100與下模制框架800結合以固定上模制框架300上的顯示單元200。為此目的,第一和第二固定槽121和122通過上部機殼100的對應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壁810的壁形成,而第一和第二固定槽121和122分別與第一和第二固定凸起871a和872a嚙合。第三和第四固定槽123和124通過上部機殼100的對應下模制框架800第四壁810的壁形成,且第三和第四固定槽123和124分別與第三和第四固定凸起873a和874a嚙合。
此外,第五和第六固定槽125和126通過上部機殼100的對應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二壁812的壁形成,而第五和第六固定槽125和126分別與第五和第六固定凸起875a和876a嚙合。第七和第八固定槽127和128通過上部機殼100的對應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三壁814的壁形成,且第七和第八固定槽127和128分別與第七和第八固定凸起878和879嚙合。
如上所述,當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至第八固定凸起871a、872a、873a、874a、875a、876a、878和879相應地與上部機殼100的第一至第八固定槽121、122、123、124、125、126、127和128嚙合時,可以防止上模制框架300上顯示單元200的移動和分離。另外,顯示單元200的柔性印刷電路板借助上部機殼100的與下模制框架800第三壁814對應結合的壁而彎曲。
同時,上部機殼100的壁的彼此相對應的部分,即上部機殼100的各自與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三和第四壁810和816對應的壁,被垂直延伸以形成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固定片132、134、136和138。
按如上描述的方法制備的液晶顯示裝置1000被安裝了一印刷電路板(未示出),此電路板具有用于提供電源以驅動顯示單元200的逆變器電路和A/D電路以及背光組件900。此時,第一至第四固定片132、134、136和138通過螺釘與形成在印刷電路板上的固定槽結合,以在液晶裝置100和印刷電路板(未示出)之間提供結合力。此外,第一至第四固定片132、134、136和138執(zhí)行接地片的功能,以在與印刷電路板(未示出)的固定槽結合的同時將上部機殼100接地。固定片132、134、136和138的這種功能將在以下描述。
以下,將詳細描述容放在上模制框架300和下模制框架800之間的反光板700、光導板600、燈500和散射片400的結構,以及容放在上模制框架和上部機殼100之間的顯示單元200的結構。
圖8是用于顯示圖1所示反光板的透視圖;圖9是用于顯示圖1所示光導板的透視圖;圖10是用于顯示圖1所示的燈結構的透視圖;圖11是用于顯示圖1所示散射片結構的透視圖;而圖12是用于顯示圖1所示顯示單元的結構的透視圖。
參照圖8,反光板700具有用于反射在向下的方向上從光導板600向顯示單元200行進的光的反光底面710,以及用于將從燈500產生的光向光導板600反射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反光壁720、730和740。
第一、第二和第三反光壁720、730和740各自從對應于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至第三壁810、812和814的端部延伸。具體地,第一至第三反光壁720、730和740向反光底面710垂直彎曲,然后,第一至第三反光壁720、730和740包括圍繞燈500外側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反光側壁722、732和742,和彎曲以覆蓋燈500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反光罩724、734和744。第一至第三反光罩724、734和744彼此平行地從第一至第三反光側壁722、732和742向反光底面710彎曲。在第二和第三反光罩734和744的整個端部中,第二和第三反光罩734和744毗鄰于第一反光壁720的端部分別比第二和第三反光罩734和744伸得更長,從而形成第一翼片736和第二翼片746。
同時,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插槽752、754、756和758形成在反光底面710的四個角上,且第一至第四插槽752、754、756和758分別對應于在下模制框架800的底面的四個角上形成的第一至第四凸起832、834、836和838。
參照圖9,燈500具有U形。用于向燈500加載高壓的第一電源供給線532電連接至燈500的一端,而用于向燈500加載低壓的第二電源供給線電連接至燈500的另一端。第一和第二燈夾頭522和524分別與燈500的兩端結合,以維持燈500、第一電源供給線532和第二電源供給線534之間的連接狀態(tài)。在下模制框架800上安裝燈500的方法將在以下描述。
參照圖10,光導板600具有與顯示單元200對應的矩形板形狀,且光導板600的端部具有相同的厚度以形成棱形(edge type)。印刷圖案(未示出)形成在光導板600上以增加發(fā)射自燈500的光的反射效率,且印刷圖案隨印刷圖案離燈500遠去而變得更緊密。
光導板600的四個角被部分切除,以防止光導板600被安裝到下模制框架800上時被移動,從而形成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夾爪612、614、616和618。
參照圖11,散射片400包括第一散射片410和第二散射片420,它們相對于光分別具有不同的視角方向。即,第一散射片410在x軸方向上散射發(fā)射自光導板600的光,而第二散射片420在y軸方向上散射發(fā)射自光導板600的光,于是通過顯示單元200顯示的圖像的視角可以整體放大。
第一散射片410具有與第二散射片420等同的形狀。具體地,第一和第二散射片410和420的端部分別延伸以形成第一和第二突出部412和414。與形成在下模制框架800的隔離壁840上的第五和第六凸起842和844嚙合的第七和第八嚙合槽412a和414a分別形成為第一和第二散射片410的端部。第七和第八槽412a和414a分別通過第一和第二突出部412和414形成。
參照圖12,通過光導板600和散射片400與產生自燈500的光對應的用于顯示圖像的顯示單元200被設置在上模制框架300上,該上模制框架與散射片400結合。
顯示單元200包括液晶顯示板210、柵極驅動集成電路(IC)220、數(shù)據(jù)驅動集成電路(IC)230和柔性印刷電路板240,在柔性印刷電路板上形成有布線圖以將自柵極-數(shù)據(jù)印刷電路板(未示出)提供的柵極和數(shù)據(jù)驅動信號傳輸至柵極驅動IC220和數(shù)據(jù)驅動IC230。柵極驅動IC220形成在液晶顯示板210的一個部分上,數(shù)據(jù)驅動集成電路230形成在液晶顯示板210的另一部分上。將柵極驅動信號傳輸至柵極驅動IC220的信號傳輸線在柔性印刷電路板240上延伸而經(jīng)過液晶顯示板210的非工作區(qū)。即,柵極驅動IC220和數(shù)據(jù)驅動IC230的信號傳輸線的圖案一體地形成在柔性印刷電路板240上,且連接引線端250形成在與液晶顯示裝置1000的后表面結合的柔性印刷電路板240的端部上。連接引線端250電連接至印刷電路板(未示出)的柵極-數(shù)據(jù)印刷電路板上。
液晶顯示板210具有薄膜晶體管基片214、濾色基片212和液晶(未示出)。
薄膜晶體管基片214是透明玻璃基片,其上形成有成矩陣形狀的薄膜晶體管。數(shù)據(jù)線連接至薄膜晶體管的源極接線端,而柵極線連接至薄膜晶體管的柵極接線端。此外,像素電極連接至薄膜晶體管的每個漏極接線端上,而像素電極由諸如銦錫氧化物(ITO)的透明導電材料構成。
當電信號加載到數(shù)據(jù)和柵極線上時,電信號被傳輸至薄膜晶體管的源極和柵極接線端上,薄膜晶體管根據(jù)電信號而導通或截止,從而通過薄膜晶體管的漏極接線端輸出用于形成像素的電信號。濾色基片212被設置成面對薄膜晶體管基片214。RGB像素通過薄膜工藝形成在濾色基片212上,它們在光經(jīng)過濾色基片212時獲得預定顏色。由ITO制造的公共電極涂覆在濾色基片212的前表面上。
當薄膜晶體管通過將電源加載到薄膜晶體管基片214的薄膜晶體管的柵極接線端和源極接線端上而導通時,電場在濾色基片212的像素電極和公共電極之間產生。注入在薄膜晶體管基片214和濾色基片212之間的液晶的排列角根據(jù)電場改變,于是光透射率被改變以獲得與液晶的改變的排列角一致的所需像素。
為了控制液晶顯示板210的液晶的排列角和排列時間,加載在薄膜晶體管柵極和數(shù)據(jù)線上的驅動和時鐘信號自柵極-數(shù)據(jù)印刷電路板(未示出)通過柵極驅動IC220和數(shù)據(jù)驅動IC230的信號傳輸線提供。即,柵極-數(shù)據(jù)印刷電路板(未示出)產生驅動液晶顯示裝置1000的柵極驅動和數(shù)據(jù)信號,以及用于適時加載柵極驅動和數(shù)據(jù)信號的多個時鐘信號,然后柵極驅動信號通過柵極驅動IC220加載在液晶顯示板210的柵極線上,而數(shù)據(jù)信號通過數(shù)據(jù)驅動IC230施加在液晶顯示板210的數(shù)據(jù)線上。
以下,上述液晶顯示裝置的組合結構將參照圖13至19描述。
圖13是用于顯示圖1所示的反光板和燈與下模制框架結合的組合結構的平面圖,而圖14和15是用于說明圖13所示的下模制框架、反光板和燈的組合結構的部分切除的透視圖。
如圖13所示,形成在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至第四底面820、822、824和826上的第一至第四凸起832、834、836和838分別對應形成在反光板700的反光底面710上的第一至第四插槽752、754、756和758,從而將反光板700與下模制框架800結合。
分別穿透第一至第四插槽752、754、756和758的第一至第四凸起832、834、836和838防止了容納在下模制框架800上的反光板700被移動。在此情況中,反光板700的第一至第三反光壁720、730和740在向上的方向上,即在垂直于下模制框架800的底面的方向上相應地向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至第三側壁810、812和814彎曲。
具有平躺的U形的燈500的各部分對應于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至第三側壁810、812和814,然后燈500容放在下模制框架800內,同時反光板700容放在下模制框架800內。具體地,具有平躺的U形形狀的燈500的第一彎曲部分512放置在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一凸起832、第一側壁810和第二側壁812之間,具有平躺的U形形狀的燈500的第二彎曲部分514放置在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二凸起834、第一側壁810和第三側壁814之間。此外,燈500的第一燈夾頭522放置在下模制框架800的第三凸起836、第二側壁812和第四側壁816之間,燈500的第二燈夾頭524放置在下模制框架800的第四凸起838、第三側壁814和第四側壁816之間。
如上所述,當燈500容放在下模制框架800內時,被容放的燈500的位置一般對應于在下模制框架800的底面上形成的開口828。即,燈500安裝在對應開口828的位置上,以輻射從燈500產生的熱量。
如圖14和15所示,當?shù)谝恢恋谌垂庹?24、734和744被彎曲以覆蓋燈500的上表面時,在第二和第三反光罩734和744上形成的第一和第二翼片736和746完全覆蓋第一和第二凸起832和834,以及光導板600的第一和第二夾爪612和614。
如果未形成第一和第二翼片736和746,則第一和第二凸起832和834以及第一和第三夾爪612和614不被第一至第三反光罩724、734和744完全覆蓋,所以燈500產生的光會泄漏。
可選地,當?shù)谝环垂庹?24的兩端按與第一和第二翼片736和746相同的方式延伸時,第一反光罩724的延長端可以覆蓋第一和第二凸起832和834,以及光導板600的第一和第二夾爪612和614,而無需形成第二和第三反光罩734和744的第一和第二翼片736和746。
圖16是沿A方向的用于顯示圖13所示液晶顯示裝置的側視圖,圖17是用于說明圖13所示下模制框架和電源供給線的組合結構的部分切開的透視圖。
第一和第二電源供給線532和534電連接至燈500的兩端,如圖9所示。第一電源供給線532向燈500的一端提供高壓,而第二電源供給線534將燈500的一端維持為地電位。
第一和第二電源供給線532和534通過由下模制框架800的隔離壁840和第四側壁816形成的導引通道846而引導至導槽850。另外,第一和第二電源供給線532和534插在導槽850內以伸向外側,如圖16所示。在此情形下,如果導槽850靠近第四側壁816的中部或第四凸起838形成,則用于從外界向燈500加載高壓的第一電源供給線523可以等于或長于第二電源供給線534。于是,優(yōu)選的是,導槽850鄰近第四側壁816上的第三凸起836形成。
在用于向燈500加載高壓的第一電源供給線532長于第二電源供給線534的情形下,液晶顯示裝置1000的鄰近第一電源供給線532的電路部分可能會由于從第一電源供給線532提供的高壓導致的熱而誤操作。于是,如圖16和17所示,維持為地電位的第二電源供給線534長于第一電源供給線532,且導槽850鄰近第四側壁816上的第三凸起836形成。
圖1所示的液晶顯示裝置的結合過程和組合結構將參照圖18至20描述。
圖18是用于顯示液晶顯示裝置裝配好后的圖1所示液晶顯示裝置的透視圖,圖19是沿B-B′截取的用于說明圖18所示液晶顯示裝置的組合結構的橫截面視圖,而圖20是沿C-C′截取的用于說明圖18所示液晶顯示裝置的組合結構的橫截面視圖。
反光板700、燈500、光導板600和散射片400相繼容納在圖13所示的下模制框架800內后,上模制框架300與下模制框架800結合。接著,顯示單元200安裝在上模制框架300上,而上部機殼100與下模制框架800結合,從而完成圖18所示的液晶顯示裝置。
以下,圖18所示的液晶顯示裝置的結合過程和組合結構將參照圖19和20描述。
在反光板700和燈500安裝在下模制框架800內后,光導板600安裝在反光板700的反光底面710上,使得第一至第四夾爪612、614、616和618分別對應第一至第四凸起832、834、836和838。此時,第一至第四凸起832、834、836和838防止燈500和光導板600被移動,并防止燈500因光導板600的移動而損壞。
然后,散射片400放置在光導板600上。通過將隔離壁840的第五和第六凸起842和844插入分別形成在如上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凸起412和414上的第七和第八嚙合槽412a和414a內,散射片400被定位在安裝位置上。在此情形下,燈500的第一和第二電源供給線532和534已經(jīng)經(jīng)過導引通道846和導槽850伸到外面了。
此外,隔離壁840的第五和第六凸起842和844被形成為從導引通道846突出,以防止容放在導引通道846中的第一和第二電源供給線532和534與導引通道846分離。當隔離壁的第五和第六凸起842和844未向導引通道846突出時,可以在隔離壁840的預定部分形成用于擠壓第一和第二電源供給線532和534的凸出部,從而防止第一和第二電源供給線532和534與隔離壁840分離。
如圖19和20所示,第一至第三反光罩724、734和744被彎曲以覆蓋燈500的上表面。當上模制框架300與下模制框架800結合時,通過將形成在上模制框架300側壁上的第一至第五嚙合槽331、333、335、337和339分別與第一至第五嚙合凸起861、863、865、867和869嚙合,上模制框架300固定地與下模制框架結合。另外,反光板700、光導板600、燈500和散射片400可以穩(wěn)定地保持在上模制框架300和下模制框架800之間。此時,散射片400的底面通過上模制框架300的開口底面顯露。
接著,在將顯示單元200安裝在上模制框架300上后,將上部機殼1 00與下模制框架800結合,使得上部機殼100壓住顯示單元200的端部的預定部分。
通過將經(jīng)上部機殼100的側壁形成的第一至第八固定槽121、122、123、124、125、126、127和128分別與形成在下模制框架800上的第一至第八固定凸起871a、872a、873a、874a、875a、876a、878和879結合,上部機殼100固定地與下模制框架800結合。液晶顯示裝置1000的這種組合結構在圖14和15中詳細顯示。
同時,上述液晶顯示裝置1000需要實現(xiàn)其自身功能的驅動電源和圖像數(shù)據(jù)信號。
將參照圖21和22描述印刷電路板,此印刷電路板具有用于提供驅動電源的逆變器電路、用于提供圖像數(shù)據(jù)信號的數(shù)據(jù)轉換電路(A/D電路)和用于容放液晶顯示裝置的殼體。
圖21是用于顯示控制圖18所示液晶顯示裝置的工作的印刷電路板的平面圖,而圖22是用于顯示圖18所示液晶顯示裝置和圖21所示印刷電路板的組合的透視圖。
參照圖21和22,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接地圖案132a、134a、136a和138a形成在印刷電路板1100上,而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接地圖案132a、134a、136a和138a對應于上部機殼100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固定塊132、134、136和138。
另外,印刷電路板1100被部分去除,使得與經(jīng)過第一至第四固定片132、134、136和138形成的穿孔對應的盲孔形成在第一至第四接地圖案132a、134a、136a和138a中。
印刷電路板1100的上和下部分被從印刷電路板110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一和第二容放部分1110和1120切除。
逆變器電路的變壓器1130被容納在第一容放部分1110,在其從外界接收到液晶顯示裝置的驅動電壓并將驅動電壓轉換成預定電平后,逆變器電路的變壓器1130提供給燈500和顯示單元200預定電平。為了此目的,電源接線端1150電連接至印刷電路板1100的下部,以從外界向變壓器1130提供驅動電壓。
同時,當液晶顯示裝置1000與印刷電路板1100結合時,向下模制框架800的底面彎曲的顯示單元200的柔性印刷電路板240因上部機殼100和下模制框架800的結合而通過第二安裝部分1120引導至印刷電路板1100的下表面。
柔性印刷電路板240的連接端250連接至設置在印刷電路板1100下的連接器(未示出)上,以提供顯示單元200的圖像數(shù)據(jù)信號和驅動電源。為了實現(xiàn)此操作,數(shù)據(jù)接線端1160連接至印刷電路板1100的下部。數(shù)據(jù)接線端1160從外界接收圖像數(shù)據(jù)信號,并然后向印刷電路板1100提供圖像數(shù)據(jù)信號。此外,A/D電路1140安裝在印刷電路板1100的預定部分。A/D電路1140將經(jīng)過數(shù)據(jù)接線端1160輸入的模擬類型的圖像數(shù)據(jù)信號轉變成數(shù)字圖像信號,并然后向連接至連接端250的連接器提供數(shù)字圖像信號。
如圖22所示,液晶顯示裝置1000通過穿過第一至第四固定片132、134、136和138的通孔,并與第一至第四接地圖案132a、134a、136a和138a的盲孔嚙合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螺釘132b、134b、136b和138b固定在印刷電路板1100上。
圖23是用于顯示圖22所示變壓器安裝結構的橫截面視圖。
為了安裝如其所述的逆變器電路的變壓器1130,具有預定尺寸的第一容放部分1110通過印刷電路板1100形成。變壓器1130容放在第一容放部分1110內,從而將印刷電路板1100的厚度減至最小。即,當變壓器1130安裝在印刷電路板1100上時,其上安裝有各種電路器件的印刷電路板1100的總厚度由于變壓器1130的厚度加到“t1”厚度上而增加。然而,當變壓器1130在印刷電路板1100形成作為第一容放部分1110的開口后容放在第一容放部分1110內時,其上具有變壓器1130的印刷電路板1100的總厚度被減小同“t1”厚度那么厚。于是,容放在第一容放部分1110內的變壓器的高度低于安裝在印刷電路板1100上的液晶顯示裝置1000的厚度,從而減小印刷電路板1100的總厚度。
同時,電源接線端1150和數(shù)據(jù)接線端1160安裝在不同的印刷電路板上,如圖21所示。
圖24和25是用于顯示圖21所示電源和數(shù)據(jù)接線端的結構的透視圖。
參照圖24,電源接線端1150包括經(jīng)過第一信號傳輸線1152而電連接至印刷電路板1100的第一印刷電路板1151和安裝在第一印刷電路板1151上的第一電連接器1153。
參照圖25,數(shù)據(jù)接線端1160包括經(jīng)過第二信號傳輸線1162而電連接至印刷電路板1100上的第二印刷電路板1161和安裝在第二印刷電路板1161上的第二連接器1163。電源和數(shù)據(jù)接線端1150和1160分別安裝在液晶顯示裝置1000的殼體內。
將詳細描述從外界接收驅動電源的第一連接器1153和接收圖像數(shù)據(jù)信號的第二連接器1163分別單獨地安裝在第一和第二印刷電路板1151和161上的優(yōu)點。
圖26是用于顯示殼體的透視圖,液晶顯示裝置與印刷電路板結合在該殼體內;圖27是用于顯示殼體的平面圖,液晶顯示裝置與印刷電路板結合在該殼體內。
參照圖26和27,殼體1200具有前殼體1210和與前殼體1210結合的后殼體1220,該前殼體包括其上形成有預定尺寸的開口的底面,以顯露顯示單元200的有效顯示區(qū)。
此外,殼體1200具有用于容放電源和數(shù)據(jù)接線端1150和1160的前支撐部分1230,以及面對前支撐部分1230并與前支撐部分1230結合的后支撐部分1200。前和后支撐部分1230和1240分別使用鉸鏈1250與前和后殼體1210和1220結合,以移動液晶顯示裝置1000,如圖26所示。
具有預定尺寸的開口形成在前支撐部分1230上以容放電源接線端1150的第一連接器1153和數(shù)據(jù)接線端1160的第二連接器1163。此開口被稱作第三和第四容放部分1231和1233,以用于分別容放第一和第二連接器1153和1163。
如圖27所示,第三和第四容放部分1231和1233分別比第一和第二連接器1153和1163寬。因此,容放在第三和第四容放部分1231和1233內的第一和第二連接器1153和1163可以在左或右的方向上移動,使得液晶顯示裝置1000可以容易地與提供驅動電源和圖像數(shù)據(jù)信號給液晶顯示裝置的外部信息處理裝置連接。
前支撐部分1230、電源接線端1150和數(shù)據(jù)接線端1160之間的組合結構將參照圖28和29詳細描述。
圖28是用于顯示圖27所示前支撐部分的底面結構和與前支撐部分結合的電源和數(shù)據(jù)接線端的結構的透視圖,而圖29是用于說明與圖28所示的前支撐部分結合的電源和數(shù)據(jù)接線端的工作狀態(tài)的平面視圖。
參照圖28,支撐第一印刷電路板1151的第一支撐架1232形成在第三容放部分1231下的前支撐部分1230的底面上,在第一印刷電路板上安裝有容放在第三容放部分1231內的第一連接器1153。支撐第二印刷電路板1161的第二支撐架1235形成在第四容放部分1233下的前支撐部分1230上,在第二印刷電路板1161上安裝有數(shù)據(jù)接線端1165。
此外,第一和第二擋塊1234a和1234b形成在第三容放部分1231和第一支撐架1232之間,以控制容放在第三容放部分1231內的第一連接器1153在左或右方向上的移動。具體地,第一擋塊1234a定位于第一支撐架1232的一部分上方,并與第一支撐架1232的上表面隔開。第二擋塊1234b定位于第一支撐架1232的另一部分的上方,并與第一支撐架1232的上表面隔開。此時,第一和第二擋塊1234a和1234b與第一支撐架1232的上表面充分隔開,以容放第一印刷電路板1151。另外,第一擋塊1234a和第二擋塊1234b之間的間隔大于第一連接器1153的第一頸部1155的寬度。
于是,當?shù)谝贿B接器1153通過支撐第一支撐架1232而容放在第三容放部分1231內時,如圖29所示,“L1”間隔存在于第一連接器1153的第一頸部1155和第一擋塊1234a之間,而“L2”間隔存在于第一連接器1153的第一頸部1155和第二擋塊1234b之間。與前支撐部分1230結合的后支撐部分1240防止電源接線端1150從前支撐部分1230分離。
此外,第三和第四擋塊1236a和1236b以一預定間隔形成在第四容放部分1233和第二支撐架1235之間,以控制容放在第四容放部分1233內的第二連接器1163在左或右方向上的移動。具體地,第三擋塊1236a位于第二支撐架1235的一部分上方,并與第二支撐架1235的上表面隔開。第四擋塊1236b位于第二支撐架1235的另一部分的上方,并與第二支撐架1235的上表面隔開。在這種情況下,第三和第四擋塊1236a和1236b與第二支撐架1235的上表面充分隔開,以容放第二印刷電路板1161。另外,第三擋塊1236a和第四擋塊1236b之間的間隔大于第二連接器1163的第二頸部1165的寬度。
于是,當?shù)诙B接器1163通過支撐第二支撐架1235而容放在第四容放部分1233內時,如圖29所示,“L3”間隔存在于第二連接器1163的第二頸部1165和第三擋塊1236a之間,而“L4”間隔存在于第二連接器1163的第二頸部1165和第四擋塊1236b之間。與前支撐部分1230結合的后支撐部分1240防止數(shù)據(jù)接線端1160與前支撐部分1230分離。
液晶顯示裝置和外部信息處理裝置之間的組合結構將參照圖30和31描述。
圖30是說明與圖27所示的液晶顯示裝置結合的外部信息處理裝置的結構的透視圖,而圖31是用于顯示與圖30所示的外部信息處理裝置結合的液晶顯示裝置的工作狀態(tài)的示意性透視圖。
參照圖30,第五容放部分1320形成在外部信息處理裝置1300的后表面上,以容放殼體1200的前和后支撐部分1230和1240。外部信息處理裝置1300的后表面局部凹陷以形成第五容放部分1320。此外,用于容放前和后殼體1210和1220的第六容放部分1330自第五容放部分1320到外部信息處理裝置1300的上表面形成。
第三和第四連接器1342和1344形成在第五容放部分1320的底面上。第三和第四連接器1342和1344連接至安裝在外部信息處理裝置1300內的電源供給和信息處理部分上,以提供驅動電源和圖像數(shù)據(jù)信號至第一和第二連接器1153和1163。
通常,形成在外部信息處理裝置1300內的第三和第四連接器1342和1344固定地安裝在特定位置上。即,第三連接器1342和第四連接器1344之間的間隔保持一預定距離,此距離在外部信息處理裝置1300的制造過程中確定。于是,當?shù)谝缓偷诙B接器1153和1163固定地安裝在特定位置上時,第一和第二連接器1153和1163可能不能準確地與第三和第四連接器1342和1344連接,雖然在外部信息處理裝置1300或液晶顯示裝置1000的制造過程中出現(xiàn)微小的加工誤差。
為了防止此問題,當容放在殼體1200內的液晶顯示裝置1000與外部信息處理裝置1300結合時,第一和第二連接器1153和1163在左或右方向上偏移,使得第一連接器1153和第二連接器1163之間的間隔保持在一距離,該距離等于第三連接器1342和第四連接器1344之間的間隔,如圖31所示。
當支撐架1242插入第五容放部分1320中以將第一和第二連接器1153和1163與第三和第四連接器1342和1344電連接時,液晶顯示裝置1000與外部信息處理裝置1300電耦合,如圖31所示。
前和后支撐部分1230和1240通過鉸鏈1250與前和后殼體1210和1220結合。于是,在某信息處理借助外部信息處理裝置1300和液晶顯示裝置1000執(zhí)行時,使用者可以在液晶顯示裝置1000處于向上的位置的狀態(tài)下使用液晶顯示裝置1000。此外,當使用者不使用液晶顯示裝置1000時,使用者可以將液晶顯示裝置1000放置在第六容放部分1330內。
根據(jù)上述的本發(fā)明的液晶顯示裝置,在定位器的底面上形成至少一個凸臺以用于容放產生光的燈和光導板,且該凸臺將燈和光導板定位在適當位置,從而防止燈和光導板的移動和碰撞。此外,光導板下方的反射光的反光板的端部延伸至燈的上表面,從而包圍燈的外表面。于是,安裝在液晶顯示裝置內的部件的數(shù)量可以減少,且因為制造過程與包括分離燈罩的液晶顯示裝置相比變得簡單了,所以生產成本可以降低。
此外,向燈和液晶顯示板提供驅動電源的變壓器容放在開口內一預定深度,此開口形成在安裝在定位器后表面上的印刷電路板上。因此,液晶顯示裝置的總厚度可以減少與變壓器插入開口內的深度一樣多。
此外,第一和第二連接器分別安裝在與印刷電路板分離的第一和第二印刷電路板上。第一和第二連接器將來自外部的圖像數(shù)據(jù)信號和驅動電源提供給形成在印刷電路板上的電源供給部分和信號轉換部分。另外,用于容放第一和第二連接器的第一和第二開口具有其中第一和第二連接器可以彼此朝向或彼此分離的尺寸。于是,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的間隔可以根據(jù)安裝在外部信息處理裝置上的連接器的間隔調整,從而容易實現(xiàn)液晶顯示裝置和外部信息處理裝置之間的電連接。
雖然已經(jīng)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但是本發(fā)明不應當限于這些實施例,而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背離權利要求所述的本發(fā)明的實質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作出各種變化和改動。
權利要求
1.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包括產生光的發(fā)光裝置;將光引導至用于顯示圖像的顯示裝置的光導裝置;設置在所述光導裝置下以將光反射至所述光導裝置的反光裝置;以及容放所述反光裝置、所述光導裝置和所述發(fā)光裝置的容放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放裝置的底表面上形成至少一個凸臺,以用于通過引導所述發(fā)光裝置的位置而防止所述發(fā)光裝置移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放裝置包括具有側壁和底面的第一容放容器,其中,開口形成在底面的預定部分上以顯露所述反光裝置的后表面;以及用于防止所述反光裝置、所述光導裝置和所述發(fā)光裝置與所述第一容放容器分離的第二容放容器,所述第二容放容器與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結合。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分別在所述第一容放容器底面的角上形成四個凸臺,該四個凸臺距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的側壁一預定間隔。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反光部分通過從所述反光裝置的一端延伸一預定長度而形成,且所述反光部分被彎曲以包圍所述發(fā)光裝置的延伸至所述發(fā)光裝置的上部的外表面。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反光裝置的底面上形成至少一個第一通孔,該通孔與形成在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的底面上的至少一個凸臺對應,且所述反光裝置借助至少一個凸臺和至少一個第一通孔之間的結合而被引導到容放位置。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發(fā)光裝置包括具有彎曲部分的燈。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燈容放在至少一個凸臺和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的側壁之間。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部分具有第一反光部分、第二反光部分和第三反光部分,這些反光部分由所述反光裝置的端部形成并對應于燈的形狀,燈的第一彎曲部分的上表面被鄰近第一反光部分和第二反光部分的各角之間的第一彎曲部分的第一端部的重疊部分覆蓋,而燈的第二彎曲部分的上表面被鄰近第二反光部分和第三反光部分的各角之間的第二彎曲部分的第二端部的重疊部分覆蓋。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反光部分覆蓋第一彎曲部分的第一端部被延伸成比第二反光部分的第一端部更長。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三反光部分覆蓋第二彎曲部分的第二端部被延伸以比第二反光部分的第二端部更長。
11.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放裝置的底面上形成對應于燈形狀的開口,以消耗產生自燈的熱量。
12.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用以控制發(fā)射自所述光導裝置的光的亮度的、安裝在所述光導裝置上的光控制裝置,以給所述顯示裝置提供光。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控制裝置是擴大來自所述光導裝置的光的視角的至少一個散射片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的一個壁的上表面上形成多個凸起,以引導所述光控制裝置的容放位置。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控制裝置的一端局部延伸一預定長度以形成多個凸出部分,且多個第二通孔分別形成在該凸出部分上以通過與多個凸起結合來防止所述光控制裝置移動。
16.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放容器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二容放容器底面的預定部分的開口,以用于將發(fā)射自所述光控制裝置的光引導至所述顯示裝置,且所述第二容放容器的底面的邊沿具有一寬度,以覆蓋形成在所述第一容放容器底面上形成的至少一個凸臺。
1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與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結合的上部機殼,以用于將容放在所述第二容放容器上的所述顯示裝置固定在所述第二容放容器上,其中,所述上部機殼的底表面開口,以對應所述顯示裝置的有效顯示區(qū)。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與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的后表面結合的印刷電路板,以用于控制所述發(fā)光裝置和所述顯示裝置的工作。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通過自所述上部機殼一側壁局部延伸而形成結合部分,且該結合部分與所述印刷電路板的接地接線端結合。
20.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發(fā)光裝置包括形成在所述發(fā)光裝置兩個端部的電源供給線,以接收來自外界的驅動電源。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隔離壁形成在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的底面上,距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的一側壁一預定距離,且所述電源供給線經(jīng)過隔離壁和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的側壁之間的空間而從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容放容器導引至外部。
22.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安裝在所述光導裝置上的光控制裝置,用于控制發(fā)射自所述光導裝置的光,以給所述顯示裝置提供光。
23.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多個凸起形成在隔離壁的上表面上以引導所述光控制裝置的容放位置。
24.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多個凸起自隔離壁向側壁凸出,用以防止容放在隔離和側壁之間的所述電源供給線與隔離壁分離。
25.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控制裝置的一端局部伸長一預定長度以形成多個凸出部分,而多個第二通孔分別形成在凸出部分上以通過與多個凸起結合來防止所述光控制裝置移動。
26.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包括用于顯示圖像的顯示裝置;用于容放所述顯示裝置的容放裝置;向所述顯示裝置提供驅動電源的電源供給裝置;以及具有用于容放所述電源供給裝置的開口的印刷電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供給裝置插在將要容放的所述印刷電路板的開口中。
27.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供給裝置設置在所述容放裝置的背面。
28.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供給裝置是一變壓器,以用于將來自外界的電源轉變成將提供給所述顯示裝置的驅動電源。
29.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包括用于顯示圖像的顯示裝置;用于容放所述顯示裝置的容放裝置;設置在所述容放裝置背部的第一印刷電路板,所述第一印刷電路板具有用于將驅動電源提供給所述顯示裝置的電源供給裝置和用于將要提供給所述顯示裝置的信號轉換的信號轉換裝置;安裝在與所述第一印刷電路板分離的第二印刷電路板上的第一連接器,所述第一連接器通過電源供給線連接到所述電源供給裝置上,以用于將自外界輸入的電源提供給所述電源供給裝置;安裝在與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印刷電路板分離的第三印刷電路板上的第二連接器,所述第二連接器通過數(shù)據(jù)傳輸線連接到所述信號轉換裝置上,以用于將自外界輸入的數(shù)據(jù)信號提供給所述信號轉換裝置;前殼體;以及與所述前殼體結合以容放所述顯示裝置的后殼體,其特征在于,用于容放所述第二和第三印刷電路板的第一和第二開口分別形成在所述前和后殼體上以顯露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連接器,且分別容放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開口中的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連接器偏移而得以彼此隔開。
30.如權利要求29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三開口形成在所述第一印刷電路板上以用于容放所述電源供給裝置,且所述電源供給裝置被插入第三開口中一預定深度。
31.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供給裝置是一變壓器,以用于將來自外界的電源轉換成將提供給所述顯示裝置的驅動電源。
32.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包括產生光的發(fā)光裝置;用于將光傳導至顯示圖像的顯示裝置的光導裝置;安裝在所述光導裝置下面以將光反射至所述光導裝置的反光裝置;以及用于容放所述反光裝置、所述光導裝置和所述發(fā)光裝置的容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裝置的一端延伸一預定長度以形成反光部分,且所述反光部分被彎曲以包圍所述發(fā)光裝置的外側,并延伸至所述發(fā)光裝置的上表面上。
33.如權利要求32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放裝置包括具有側壁和底面的第一容放容器,其中形成具有預定尺寸的開口以顯露所述反光裝置的后表面;以及與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結合的,用以防止所述反光裝置、所述光導裝置和所述發(fā)光裝置與所述第一容放容器分離的第二容放容器。
34.如權利要求33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分別在所述第一容放容器底面的角上形成凸臺,該凸臺與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的側壁分離。
35.如權利要求34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對應凸臺的至少一個通孔經(jīng)過所述反光裝置的底面形成,且所述反光裝置通過將凸臺與通孔結合而定位至一容放位置。
36.如權利要求35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發(fā)光裝置通過彎曲一整體的燈而形成,并容放在所述第一容放容器的凸臺和側壁之間。
37.如權利要求36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部分具有第一反光部分、第二反光部分和第三反光部分,這些反光部分由所述反光裝置的端部形成,燈的第一彎曲部分的上表面被鄰近第一和第二反光部分的各端部之間的第一彎曲部分的第一端部的重疊部分覆蓋,而燈的第二彎曲部分的上表面被鄰近第二和第三反光部分的各端部之間的第二彎曲部分的第二端部的重疊部分覆蓋。
38.如權利要求37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反光部分覆蓋第一彎曲部分的第一端部被延伸得比第二反光部分的第一端部更長。
39.如權利要求37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三反光部分覆蓋第二彎曲部分的第二端部被延伸得比第二反光部分的第二端部更長。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總尺寸和重量可以減至最小。液晶顯示裝置具有產生光的發(fā)光單元。光導板將光引導至用于顯示圖像的顯示單元。反光板設置在光導板下以將光反射至光導板。容放容器容放反光板、光導板和發(fā)光單元。至少一個凸臺形成在容放容器的底面上以通過引導發(fā)光單元的位置而防止發(fā)光單元移動。因而,安裝在液晶顯示裝置內的部件的數(shù)量可以減少,且因為與包括分離燈罩的液晶顯示裝置相比此制造過程變得簡單,所以生產成本可以降低。
文檔編號G02F1/1333GK1407380SQ02103358
公開日2003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02年1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1年8月29日
發(fā)明者李廷權, 李承宰, 樸賢洙 申請人:三星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