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裝飾擺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兼具觀賞性和趣味性且便于清潔的氣懸浮擺件。
背景技術:
裝飾擺件是人們平常用來布置家居的裝飾擺設品,外觀漂亮、風格多樣、靈活搭配的擺件,可以讓人們按照自己的心意裝扮自己的個性空間,打破家居一成不變的枯燥,讓家居環(huán)境增添無限樂趣,給人不同的新鮮感所帶來的對優(yōu)雅生活的體驗。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家居裝飾的要求也更高,不僅追求高品質、高檔次的裝飾品,以美化家居環(huán)境、豐富裝飾色彩,也對各種新奇、有創(chuàng)意的裝飾品越來越感興趣,同時也希望裝飾擺件的清潔越來越簡單方便,以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但是現(xiàn)有的裝飾件,大都只有簡單的裝飾功能,不具有動態(tài)效果,缺乏趣味性,不能滿足現(xiàn)代的多元化生活方式需求;同時,清理表面灰塵和污跡等也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較高觀賞性及趣味性、同時還便于清潔的氣懸浮擺件,以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不足。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較高觀賞性及趣味性、同時還便于清潔的氣懸浮擺件。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氣懸浮擺件,其包括外殼體、渦輪組件、導流件、伸縮件及裝飾件;所述外殼體的底部設有進氣口且其頂部開口;渦輪組件設于所述外殼體內并位于所述進氣口的上方,所述渦輪 組件用于形成由下往上的氣流;所述導流件呈中空結構且兩端開口,所述導流件設于所述外殼體內并位于所述渦輪組件的上方;所述伸縮件呈中空結構且頂部密封,所述伸縮件可移動地套設于所述導流件與所述外殼體之間,并具有一靠近所述外殼體的第一位置及一遠離所述外殼體的第二位置;裝飾件設于所述伸縮件的頂部;所述渦輪組件形成的氣流經所述導流件引導后作用于所述伸縮件,以使所述伸縮件由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動。
較佳地,所述伸縮件處于所述第二位置時,所述裝飾件凸伸于所述外殼體的上方。
較佳地,所述裝飾件與所述伸縮件一體成型,通過所述裝飾件密封所述伸縮件的頂部。
較佳地,所述裝飾件為地球儀。
較佳地,所述伸縮件與所述外殼體之間設有定位結構,以對處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伸縮件進行定位。
較佳地,所述定位結構包括凸設于所述伸縮件的外壁的第一凸緣及凸設于所述外殼體的內壁的第二凸緣,所述伸縮件處于所述第二位置時,所述第一凸緣與所述第二凸緣相抵觸。
較佳地,所述伸縮件與所述外殼體之間設有沿所述伸縮件的移動方向延伸的導向結構,以對所述伸縮件的移動進行導向。
較佳地,所述導向結構包括相配合的凸肋及凹槽,所述凸肋設于所述伸縮件、所述外殼體中的一者,所述凹槽設于所述伸縮件、所述外殼體中的另一者。
較佳地,所述伸縮件的頂部的內表面設有隔離層。
較佳地,所述氣懸浮擺件還包括設于所述外殼體內的隔離件,所述伸縮件可移動地設于所述導流件與所述隔離件之間。
較佳地,所述隔離件與所述導流件一體成型。
較佳地,所述隔離件、所述導流件均通過柔性材質成型。
較佳地,所述氣懸浮擺件還包括設于所述外殼體內的安裝座,所述安裝座上設有與所述渦輪組件的形狀相對應并連通所述進氣口的安裝孔,所述渦輪組件嵌設于所述安裝孔內。
較佳地,所述安裝座采用柔性材質成型。
較佳地,所述伸縮件上開設有出氣孔。
較佳地,所述外殼體包括底座及連接于所述底座的外管,所述外管呈中空結構且其頂部具有所述開口,所述進氣口設于所述底座。
較佳地,所述底座上設有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外管、所述伸縮件相對于所述底座同步旋轉。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由于本發(fā)明的氣懸浮擺件,其渦輪組件可形成由下往上的氣流,伸縮件呈中空結構且頂部密封,伸縮件可移動地套設于導流件與外殼體之間,因此,渦輪組件形成的氣流經導流件的導向后作用于伸縮件,從而驅使伸縮件向上移動,以使裝飾件升高,渦輪組件停止工作時,伸縮件在重力作用下移,藉由伸縮件的伸縮,使裝飾件具有動態(tài)效果,因此該氣懸浮擺件具有較好的視覺效果,具有很高的觀賞性、裝飾性及趣味性,同時伸縮件下移后,使氣懸浮擺件具有較小的體積,占用空間小;另外,該氣懸浮擺件的結構簡單、外觀簡潔,清潔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氣懸浮擺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的分解圖。
圖4是圖1的剖視圖。
圖5是圖3中導流件及隔離件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的剖視圖。
圖7是圖3中渦輪組件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7又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3中安裝座的剖視圖。
圖10是圖1的另一狀態(tài)示意圖。
圖11是圖10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圖10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xiàn)在參考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標號代表類似的元件。
首先結合圖1-4、圖12所示,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氣懸浮擺件1,包括外殼體10、渦輪組件20、導流件30、伸縮件40及裝飾件50。其中,外殼體10的底部設有進氣口121(詳見后述)且其頂部開口;渦輪組件20設于外殼體10內并位于進氣口121的上方,渦輪組件20用于形成由下往上的氣流;導流件30呈中空結構且兩端開口,導流件30設于外殼體10內并位于渦輪組件20的上方,導流件30用于對渦輪組件20產生的氣流進行導向;伸縮件40呈中空結構且頂部密封,伸縮件40可移動地套設于導流件30與外殼體10之間,并具有一靠近外殼體10的第一位置及一遠離外殼體10的第二位置;裝飾件50設于伸縮件40的頂部。渦輪組件20形成的氣流經導流件30的導向后作用于伸縮件40,以使伸縮件40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動,從而使裝飾件50的位置升高。
結合圖4、圖12所示,本發(fā)明中,裝飾件50與伸縮件40一體成型,并通過裝飾件50來密封伸縮件40的頂部。當伸縮件40處于第一位置時,伸縮件40的底部抵觸于導流件30的底部(詳見后述),裝飾件50處于相對靠近外殼體10的位置,當伸縮件40由第一位置上升到第二位置時,裝飾件50隨之升高到外殼體10的上方較高位置處(見圖12),在任一位置,裝飾件50均具有較好的裝飾性和觀賞性,并且藉由伸縮件40的伸縮,使該擺件1更具趣味性。當然,還可根據(jù)需要設置外殼體10、裝飾件50的形狀、大小,以使伸縮件40處于第一位置時,將裝飾件50收入外殼體10內。
更進一步地,可設置伸縮件40與外殼體10的比例,使伸縮件40處于第一位置時,其底部抵觸于導流件30的底部,且其頂部的裝飾件50剛好承載于外殼體10的頂部(見圖4),以增加支撐性。
可理解地,裝飾件50與伸縮件40并不限于一體成型,裝飾件50還可以固定于或可拆卸地連接于伸縮件40的頂部。
繼續(xù)參看圖4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方式中,裝飾件50為地球儀,該地球儀與伸縮件40一體成型并位于伸縮件40的頂部,且該地球儀呈空心結構, 且地球儀的內部連通伸縮件40的中空結構,即,通過地球儀來密封伸縮件40的頂部。當伸縮件40處于第一位置時,其底部抵觸于導流件30的底部,地球儀剛好承載于外殼體10的頂部,當伸縮件40上升到第二位置時,地球儀隨之升高,地球儀具有很好的裝飾作用,并兼具實用性。
更進一步地,地球儀的內表面上還設有一層隔離層(圖未示),該隔離層采用柔性材料制成,例如,在地球儀的內表面設置一層吸音海綿,這樣,氣流作用于該地球儀的頂部時,所產生的震動及噪音均由該隔離層吸收,可減小擺件1的噪音。
可以理解地,當裝飾件50另外固定于或連接于伸縮件40的頂部時,可于伸縮件40的頂部的內表面上設置隔離層,以降低擺件1的噪音。
當然,裝飾件50并不限于地球儀,其可以是其他任何具有裝飾性作用的物件,例如火焰或卡通形象等。
繼續(xù)結合圖1-3所示,所述外殼體10包括底座11、連接座12及外管13。其中,連接座12可旋轉地連接于底座11上(詳見后述),外管13對應固定于連接座12上,外管13呈中空結構且其頂部具有所述開口。本發(fā)明中,進氣口121設于連接座12的底部,且連接座12的頂部連通外管13的中空結構,渦輪組件20安裝在連接座12的上方,從而使氣體可從進氣口121進入并在渦輪組件20的作用下形成由下往上的氣流。
優(yōu)選地,連接座12的頂部及底部均呈鏤空設計,以使氣體可通過,但并不以此為限,還可以設置其他形式的進氣口。
結合圖3-4所示,外殼體10內還設有過濾件14及支撐件15。其中,過濾件14設于連接座12的頂部,支撐件15卡設于連接座12上并壓持于過濾件14的上方,且支撐件15呈鏤空結構(見圖3),渦輪組件20裝設于該支撐件15上。這樣,經進氣口121進入的氣體先由過濾件14進行過濾后,再通過渦輪組件20的作用而形成由下而上的氣流;同時,過濾件14還對向底座11方向傳遞的噪音具有隔絕、吸收作用,從而減小擺件1工作時所產生的噪音。
本發(fā)明中,過濾件14采用柔性材料制成,例如利用吸音海綿來制成,但不以此為限。
再次結合圖4、12所示,底座11上還設有驅動機構60,該驅動機構60用于驅動連接座12、外管13相對于底座11旋轉。并藉由外管13來帶動伸縮件40隨之同步旋轉(詳見后述),使伸縮件40頂部的裝飾件50隨之旋轉,從而具有更高的觀賞性、裝飾性及趣味性。
具體地,驅動機構60包括設于連接座12上的電機61及設于底座11上并與該電機61相配合的齒盤62(見圖5),通過電機61相對于齒盤62的轉動,從而使安裝電機61的連接座12隨之同步轉動,由連接座12帶動連接于其上的外管13隨之同步轉動,并由外管13來帶動伸縮件40同步轉動,從而使伸縮件40頂部的裝飾件50具有旋轉效果。
下面參看圖7-8所示,渦輪組件20包括葉輪罩21、設于葉輪罩21內的葉輪22及連接于葉輪22的電機(未標號),通過該電機驅動葉輪22旋轉,從而形成由下往上的氣流。該渦輪組件20的其他結構及工作原理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在此不再贅述。
結合圖3-4、9所示,本發(fā)明的氣懸浮擺件1還包括一安裝座70,其安裝于支撐件15的上方,用于裝設渦輪組件20。具體地,該安裝座70上設有與渦輪組件20的形狀相對應的安裝孔71,且安裝座70的下端開設有連通安裝孔71的通孔(未標號),安裝座70上還凸設有支撐部72。該安裝座70設于支撐件15的上方,其外壁抵觸于外管13的內壁,渦輪組件20嵌設于安裝孔71內,同時,導流件30卡設于渦輪組件20的外部,且導流件30的底部抵觸于支撐部72上,如圖4所示。
優(yōu)選地,該安裝座70采用柔性材質一體成型,例如采用吸音海綿成型,因此該安裝座70可以吸收渦輪組件20在工作時所產生的振動及噪音,進一步降低氣懸浮擺件1的噪音。
再次參看圖3-4所示,本發(fā)明的氣懸浮擺件1還包括隔離件80,隔離件80的形狀與外管13的形狀相對應,其緊貼于外管13的內壁設置,且隔離件80與導流件30之間具有一定間隙,該間隙大于伸縮件40的厚度,伸縮件40可移動地設于導流件30與隔離件80之間。隔離件80用于吸收、隔離渦輪組件20工作時產生的噪音,從而使該氣懸浮擺件1具有較小的噪音。
結合以上描述,本發(fā)明的氣懸浮擺件1,底部設置有消音效果良好的過濾件14和安裝座70、頂部的地球儀內表面設有隔離層、側部設有隔離件80,藉由頂部、底部、側部設置的吸音結構,使氣懸浮擺件1的四周均具有良好的消音效果,從而使該氣懸浮擺件1具有極小的噪音。
結合圖3-6所示,隔離件80與導流件30的底部相連接,兩者之間的間隙形成供伸縮件40上下移動的通道,且導流件30的頂部凸伸出隔離件80之外;當支撐件40處于第一位置時,其底部抵觸于隔離件80與導流件30的相連接的底部。
更進一步地,隔離件80與導流件30的底部連接處設有一與支撐件40的底部的形狀、厚度相對應卡槽,當支撐件40處于第一位置時,其底部卡合于該卡槽內并抵觸于該卡槽的底面。本發(fā)明中,導流件30的底端具有一呈臺階狀的承載部31,位于承載部31下方的導流件30與隔離件80的之間的間隙形成卡槽32,如圖6所示。同時,支撐件40的底端設有一與承載部31相對應的凸肩41,支撐件40處于第一位置時,其凸肩41抵觸于該承載部31上,且支撐件40的底端卡合于卡槽32內并抵觸于卡槽32的底面,如圖4所示。
另外,隔離件80的外壁的底部設有缺口81,外管13的內壁上設有與該缺口81相對應的凸起部(圖未示),裝設隔離件80及導流件30時,使隔離件80緊貼于外管13的內壁,且隔離件80上的缺口81對應卡合于外管13上的凸起部,實現(xiàn)對隔離件80的定位,安裝后,導流件30與隔離件80的底部抵觸于其支撐部72上,如圖4所示。
更具體地,隔離件80與導流件30一體成型,且利用柔性材料(例如吸音海綿)一體成型隔離件80和導流件30,從而使兩者均具有良好的消音功能,能很好的吸收渦輪組件20工作時產生的噪音。
下面結合圖3-5、12所示,伸縮件40與外管13之間或伸縮件40與隔離件80之間設有沿外管13高度方向延伸的導向結構,用以對伸縮件40的移動進行導向;且伸縮件40與外管13之間或伸縮件40與隔離件80設有定位結構,以對處于第二位置的伸縮件40進行定位。
本發(fā)明中,導向結構為設于伸縮件40與隔離件80之間并相互配合凹槽與 凸肋,凸肋設于所述伸縮件40、隔離件80中的一者,凹槽設于伸縮件40、隔離件80中的另一者,且凹槽、凸肋均沿伸縮件40的滑動方向延伸。當然,導向結構并不限于凹槽與凸肋,還可以設置為其他結構。
更具體地,隔離件80的內壁上開設有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凹槽82。對應地,伸縮件40的外壁上凸設有與凹槽82相對應的凸肋42,該凸肋42的長度小于伸縮件40的高度。伸縮件40安裝后,凸肋42對應卡合于凹槽82內,從而為伸縮件40的上下滑動進行導向,如圖3-5所示。
如圖12所示,定位結構包括設于伸縮件40的第一凸緣及設于外管13的第二凸緣131,其中,第一凸緣凸伸于伸縮件40的外圍,第二凸緣131凸設有外管13的內壁,當伸縮件40向上滑動到第二位置時,第一凸緣抵觸于第二凸緣131,從而防止伸縮件40從外管13上脫離。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凸緣即為上述凸肋42的端部(見圖12),當伸縮件40向上滑動到第二位置時,凸肋42的端部抵觸于第二凸緣131,實現(xiàn)伸縮件40的定位。
下面參看圖10-12所示,所述伸縮件40的側壁上還貫穿地開設有出氣孔43,當伸縮件40處于第二位置時,出氣孔43露出于外管13,這樣,渦輪組件20形成的氣流作用于伸縮件40使其向上移動后,伸縮件40的內壁對該氣流具有導向作用,從而使該氣流經由伸縮件40、導流件30之間的間隙往下運動,并最終經由出氣孔43流出。
下結合圖1-12所示,對本發(fā)明氣懸浮擺件1的不同狀態(tài)及原理進行說明。
如圖1-2所示,該氣懸浮擺件1處于第一狀態(tài)時,伸縮件40處于第一位置,其底端卡合于導流件30與隔離件80之間的卡槽32內,且凸肩41抵觸于承載部31上,且設于其頂部的裝飾件50承載于外管13的頂部,具有裝飾性及觀賞性。
當渦輪組件20工作時,渦輪組件20使進入外管13內的空氣形成由下往上的氣流,該氣流經導流件30的導向后作用于伸縮件40的頂部或作用于裝飾件50的頂部,從而使伸縮件40在氣流的作用下向上移動,裝飾件50隨之上升;當伸縮件40移動到第二位置時,其上的第一凸緣與外管13上的第二凸緣131 相抵觸,從而防止伸縮件40脫離外管13。在渦輪組件20不停止工作的前提下,伸縮件40一直處于第二位置,裝飾件50一直處于較高的位置,更具裝飾性,如圖10-12所示。
另外,當驅動機構60運行時,電機61相對于齒盤62轉動,進而使安裝電機61的連接座12隨之轉動,連接座12帶動外管13相對于底座11同步旋轉,由于外管13與隔離件80之間具有定位結構、隔離件80與伸縮件40之間設有沿豎直方向延伸的導向結構,因此,外管13帶動隔離件80、導流件30、伸縮件40隨之同步旋轉,進而使伸縮件40頂部的裝飾件50產生旋轉效果,更具裝飾性和趣味性。
當渦輪組件20停止工作時,伸縮件40失去氣流的作用,從而在其重力的作用下下降至第一位置,如圖1-2所示,具有較小的體積,占用空間小。
由于本發(fā)明的氣懸浮擺件1,其渦輪組件20可形成由下往上的氣流,伸縮件40呈中空結構且頂部密封,伸縮件40可移動地套設于導流件30與外殼體10之間,因此,渦輪組件20形成的氣流經導流件30后作用于伸縮件40,從而驅使伸縮件40向上移動,以使裝飾件50升高,渦輪組件20停止工作時,伸縮件40在重力作用下移,藉由伸縮件40的伸縮,使裝飾件50具有動態(tài)效果,因此該氣懸浮擺件1具有較好的視覺效果,具有很高的觀賞性、裝飾性及趣味性,同時伸縮件40下移后,使氣懸浮擺件1具有較小的體積,占用空間??;另外,該氣懸浮擺件1的結構簡單、外觀簡潔,清潔方便。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發(fā)明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發(fā)明所涵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