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為磚混墻體結構模型及制作方法,是通過磚墻模型展示進行輔助教學以及為施工企業(yè)的農民工進行培訓而設計的,屬于職業(yè)教育設施領域。
背景技術:
用磚砌筑墻體,在墻體轉角或相交部位用混凝土澆筑構造柱,并在每層設置圈梁,這樣的房屋結構稱為磚混結構;磚混結構的房屋與全部磚砌的房屋的整體性好,抗震性能好;磚混結構是目前我國房屋建筑中仍然應用較多的結構形式之一,其特征是,在砌筑墻體時預留構造柱位置,墻體砌筑后,再安裝構造柱鋼筋、支模、澆筑混凝土,使砌體結構的整體性好,抗震性能增加;磚混結構的構造柱設置在墻體轉角處、縱橫墻交接處、樓梯間、門窗洞口兩側、長度大于5米的墻體中間等部位;砌筑墻體時預留構造柱位置,構造柱的基本尺寸由設計確定;砌筑時,在保證構造柱基本尺寸的前提下,砌磚按照“五退五進,先退后進”的原則進行;即在設計要求的構造柱尺寸的基礎上,砌筑時先退60毫米砌五皮磚,在進五批轉,按照設計要求的構造柱尺寸留置,再退五皮磚,再進五批轉這樣的方法砌筑;砌筑墻體過程中,每隔約500毫米設置一道拉結筋,砌筑在磚縫中,砌筑埋入的鋼筋長度不少于750毫米,拉結筋的中間必須在構造柱的中間部位;構造柱鋼筋包括縱筋和箍筋,縱筋一般為4根12-14毫米的鋼筋,箍筋一般用直徑6毫米的鋼筋制作,箍筋間距為200毫米,墻體砌筑后,安裝構造柱鋼筋,使預埋的拉結筋從構造柱的縱筋中間穿過。這些要求雖然并不很復雜,但對于沒有實踐經驗的大學生,和還沒有進入工作狀態(tài)的農民工來說,由于沒有實際工程的體驗,對磚墻結構的認識還不足,要想讓他們理解并掌握磚墻結構與構造還真不容易;我國建筑工程類的大學教學一直延用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近年來我國高等與中等職業(yè)教育在教學雖然有所突破,采用了多媒體等信息化教學手段,設置了一些教學情境,但沒有根本擺脫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為使教育能跟上我國經濟發(fā)展的步伐,國家決策改造一批應用技術大學,這些大學的教師、設施都是按照精英式培養(yǎng)模式設置的,要想貼近施工教學,難度很大;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的工業(yè)2025計劃的頒布實施,近年來國家加強了對農民工的培訓要求,而且對建筑施工企業(yè)的檢查考核力度加大,可是建筑施工企業(yè)很難組織對農民工的磚混結構的培訓,應用技術大學、高職院校、中職學校目前的設施也不能滿足從事建筑業(yè)的農民工磚混結構施工的培訓要求。
本發(fā)明提供的磚混墻體結構展示模型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方案的具體做法是:
采用如圖1、圖2所示的磚混墻體結構展示模型,磚混墻體結構展示模型由磚墻1、構造柱2、拉結筋3、過梁4、預留洞5與標識牌6組成的;磚墻1設置在四方;構造柱2設置在磚墻1的轉角處及門窗洞口處;拉結筋3設置在磚墻1和構造柱2上;過梁4在磚墻1上預留洞5的頂部;標識牌6設置在展示模型各部件處,與各部件連接。
磚墻1是透明的墻體,優(yōu)先推薦采用2-3毫米厚有機玻璃制作;磚墻1除靠近構造柱和預留洞口部位外,豎縫一律錯位砌筑;通過透明磚墻1自下而上每隔一段距離,就要設置拉結筋3,使透明磚墻1通過拉結筋3和構造柱2進行連接;在磚墻1頂部的磚及在框架梁7底部繪制梁下斜砌磚2;在磚墻1的中間部位設置預留洞5,在與預留洞頂部的磚墻1下部繪制過梁4。
構造柱2是連接磚墻成整體的齒狀柱體,優(yōu)先推薦采用2-3毫米厚有機玻璃制作;構造柱2的柱體凸出部位與磚墻1的墻體收縮部位相吻合;構造柱上設置的拉結筋3埋在磚墻1中。
拉結筋3是一端埋設在構造柱2內,其余設置在磚墻1的磚縫中,優(yōu)先推薦采用16號鐵絲制作;在磚墻1的相應部位設置與拉結筋3連接的塊狀材料。
預留洞5是設置在磚墻1的孔洞;在預留洞5的四周的磚墻1之間采用條狀材料填實;在預留洞5的頂部的磚墻1上,繪制過梁4。
標識牌6是對磚混墻體結構展示模型各相關部件進行標識的部件;標識牌6由標牌、指向桿及連接件組成;標牌上標明組成磚墻模型的部件的名稱、規(guī)格、型號、作用以及相關的內容,標牌的一角與指向桿固結;指向桿是連接標牌與磚混墻體結構展示模型的部件,處于斜向狀態(tài),一端與標牌的一角固結,另一端與磚混墻體結構展示模型的部件固結。
磚混墻體結構模型的制作方法是,先測設磚混墻體結構模型的軸線與邊線,使之成為矩形房屋的平面形狀;制作出四塊磚墻1的模型,其中一塊磚墻1中部留有門洞,有一塊留有窗洞,另外兩塊不留洞,圍成后,是一所有門有窗的房屋模型;在四塊磚墻1的兩側邊,按照“五退五進,先退后進”的原則留構造柱的馬牙槎; 將四塊磚墻1垂直立于測設好的平面位置并固定;拉結筋3,構造柱2,使拉結筋3一端連接構造柱2,一端埋入磚墻1中,并連接;處理好預留洞5,安裝標識牌6,使標識牌6的指向桿與磚混墻體結構模型的相關部件連接。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使大學生或農民工通過模型展示教學,對磚混結構有直接的認識,便于理解。
附圖說明
圖1磚混墻體結構模型示意圖;
圖2磚混墻體結構模型平面示意圖。
圖中:1-磚墻;2-構造柱;3-拉結筋;4-過梁;5-預留洞;6-標識牌。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某大學自行設計了采用如圖1、圖2所示的磚混墻體結構展示模型,磚混墻體結構展示模型由磚墻1、構造柱2、拉結筋3、過梁4、預留洞5與標識牌6組成的;磚墻1設置在四方;構造柱2設置在磚墻1的轉角處及門窗洞口處;拉結筋3設置在磚墻1和構造柱2上;過梁4在磚墻1上預留洞5的頂部;標識牌6設置在展示模型各部件處,與各部件連接。
磚墻1是采用透明體繪制的磚砌的墻體,采用2毫米厚有機玻璃制作;繪制的磚墻1除靠近構造柱和預留洞口部位外,豎縫一律錯位砌筑;通過繪制的透明磚墻1自下而上每隔一段距離,就要設置拉結筋3,使透明磚墻1通過拉結筋3和構造柱2進行連接;在磚墻1頂部的磚及在框架梁7底部繪制梁下斜砌磚2;在磚墻1的中間部位設置預留洞5,在與預留洞頂部的磚墻1下部繪制過梁4。
構造柱2是連接磚墻成整體的齒狀柱體,采用2毫米厚有機玻璃制作;構造柱2的柱體凸出部位與磚墻1的墻體收縮部位相吻合;構造柱上設置的拉結筋3埋在磚墻1中。
拉結筋3是一端埋設在構造柱2,其余設置在磚墻1的磚縫中,采用16號鐵絲制作;在磚墻1的相應部位設置與拉結筋3連接的塊狀材料。
預留洞5是設置在磚墻1的孔洞;在預留洞5的四周的磚墻1之間采用條狀材料填實;在預留洞5的頂部的磚墻1上,繪制過梁4。
標識牌6是對磚混墻體結構展示模型各相關部件進行標識的牌狀部件;標識牌6由標牌、指向桿及連接件組成;標牌上標明組成磚墻模型的部件的名稱、規(guī)格、型號、作用以及相關的內容,標牌的一角與指向桿固結;指向桿是連接標牌與磚混墻體結構展示模型的部件,處于斜向狀態(tài),一端與標牌的一角固結,另一端與磚混墻體結構展示模型的部件固結。
磚混墻體結構模型的制作方法是,先測設磚混墻體結構模型的軸線與邊線,使之成為矩形房屋的平面形狀;制作出四塊磚墻1的模型,其中一塊磚墻1中部留有門洞,有一塊留有窗洞,另外兩塊不留洞,圍成后,是一所有門有窗的房屋模型;在四塊磚墻1的兩側邊,按照“五退五進,先退后進”的原則留構造柱的馬牙槎; 將四塊磚墻1垂直立于測設好的平面位置并固定;拉結筋3,構造柱2,使拉結筋3一端連接構造柱2,一端埋入磚墻1中,并連接;處理好預留洞5,安裝標識牌6,使標識牌6的指向桿與磚混墻體結構模型的相關部件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