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對位結(jié)構(gòu)的顯示裝置及其組裝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及其組裝方法。顯示裝置包含背光模塊、顯示面板、覆蓋基板以及對位標記。背光模塊具有一支撐框,且支撐框上形成有至少一對位孔。顯示面板設(shè)置于背光模塊上,并具有第一基板。覆蓋基板覆蓋于顯示面板相反于背光模塊的外側(cè),并伸出第一基板的端緣外。對位標記可形成第一基板或覆蓋基板上,且在支撐框上的垂直投影范圍至少部分與對位孔重疊。藉由對位標記及對位孔的配合,得以在組裝過程中確保各部件的相對位置。
【專利說明】具對位結(jié)構(gòu)的顯示裝置及其組裝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關(guān)于一種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的組裝方法;具體而言,本發(fā)明關(guān)于一種具有對位結(jié)構(gòu)設(shè)計的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的組裝方法。
【背景技術(shù)】
[0002]除了產(chǎn)品設(shè)計本身外之外,顯示裝置的組裝亦是影響產(chǎn)品良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公知的顯示裝置組裝流程中,以顯示面板先與背光模塊組合,再將外層的覆蓋基板裝設(shè)在顯示面板上方。但是采用此一組裝流程時,為了維持組裝時顯示面板及覆蓋基板間介面的平整性,因此需于顯示面板上方涂布一定厚度的膠層,造成在顯示裝置的整體厚度上仍不盡理相
[0003]隨著組裝流程的改進,部分顯示裝置的組裝流程改以顯示面板與裝設(shè)其上的覆蓋基板先組合,再將組合好的顯示面板和覆蓋基板與背光模塊組合。藉由先貼合顯示面板與覆蓋基板,可改善顯示面板與覆蓋基板之間的平整度,使顯示面板與覆蓋基板間的膠材厚度減少,因而使顯示裝置的整體厚度更薄。
[0004]然而,采用前述顯示面板與覆蓋基板預(yù)先組合的方式,在與背光模塊組合時可能發(fā)生問題。由于覆蓋基板具有較大的長寬尺寸,因而在覆蓋基板與顯示面板組合好后要裝設(shè)到背光模塊上時,覆蓋基板會擋住顯示面板的邊緣。這樣的情形將使得組裝人員視線上無法確認顯示面板的下基板與背光模塊側(cè)墻的相對位置,往往容易導(dǎo)致下基板壓迫背光模塊側(cè)墻而造成破片的結(jié)果,因而影響顯示裝置的制程良品率。因此現(xiàn)有的顯示裝置所采用的組裝方法仍有待改進。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是在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可提高顯示面板組裝時的準確性。
[0006]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的組裝方法,顯示裝置具可對位的設(shè)計,以減少生產(chǎn)過程對顯示面板的破壞。
[0007]顯示裝置包含背光模塊、顯示面板、覆蓋基板以及對位標記。背光模塊具有一支撐框,且支撐框上形成有至少一對位孔。顯示面板設(shè)置于背光模塊上,并具有第一基板。覆蓋基板覆蓋于顯示面板相反于背光模塊的外側(cè),并伸出第一基板的端緣外。對位標記可形成第一基板或覆蓋基板上,且在支撐框上的垂直投影范圍至少部分與對位孔重疊。
[0008]顯示裝置組裝方法包含下列步驟:于第一基板或覆蓋基板上形成對位標記;附覆蓋基板于顯示面板的外側(cè),使覆蓋基板伸出第一基板的端緣外;于背光模塊的支撐框上形成有至少一對位孔;將組合的顯示面板及覆蓋基板移至背光模塊上方,并經(jīng)由對位孔檢測對位標記的位置以對位顯示面板及支撐框的相對位置;于對位完成后組合顯示面板及背光模塊;于顯示面板及背光模塊組合完成后以膠帶覆蓋對位孔于支撐框底面形成的開口。藉此方法,可利用背光模塊上的對位孔確認對位標記的位置,使顯示裝置組裝良品率提升。
[0009]以下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發(fā)明顯示裝置的爆炸圖;
[0011]圖2為本發(fā)明顯示裝置的一實施例剖視圖;
[0012]圖3A至圖3C為對位標記的不同實施例示意圖;
[0013]圖4為圖2所示的顯示裝置包覆膠帶的示意圖;
[0014]圖5A與圖5B為本發(fā)明顯示裝置的另一實施例剖視圖;
[0015]圖6為圖5A所示的顯示裝置包覆膠帶的示意圖;
[0016]圖7為本發(fā)明顯示裝置組裝方法的實施例流程圖;
[0017]圖8A至圖8G為本發(fā)明顯示裝置的組裝示意圖。
[0018]其中,附圖標記
[0019]100顯示裝置
[0020]110背光模塊
[0021]112支撐框
[0022]1121 底面
[0023]113金屬框
[0024]1131第一對位孔
[0025]114背光源
[0026]115 膠框
[0027]1151第二對位孔
[0028]116對位孔
[0029]118 開口
[0030]130顯示面板
[0031]131 第一基板
[0032]131a, 132a 端緣
[0033]132 第二基板
[0034]134偏光片
[0035]150覆蓋基板
[0036]150a 外緣
[0037]152 膠層
[0038]170對位標記
[0039]190 膠帶
[0040]200攝影裝置
[0041]a水平距離
[0042]b垂直距離
[0043]dl第一孔徑
[0044]d2第二孔徑
【具體實施方式】
[0045]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技術(shù)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以更進一步了解本發(fā)明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為本發(fā)明所附權(quán)利要求保護范圍的限制。
[0046]本發(fā)明實施例系在顯示裝置組裝過程中提供一種對位標記,于顯示面板與背光模塊組合前先將對位標記形成于顯示面板的第一基板上,或是形成于覆蓋基板上。另一方面,在背光模塊上形成有貫通的對位孔,自背光模塊下方經(jīng)對位孔確認對位標記,可幫助顯示面板與背光模塊完成組裝。顯示面板較佳包含液晶顯示面板,但亦可為其他需與背光模塊配合使用的不同種類面板。
[0047]圖1為本發(fā)明顯示裝置100的爆炸圖。如圖1所示,顯示裝置100包含背光模塊110、顯示面板130以及覆蓋基板150。背光模塊110可具有背光源114及支撐框112,且支撐框112上形成有對位孔。舉例來說,支撐框112包含金屬框113與設(shè)置于該金屬框113內(nèi)的膠框115。金屬框113具有第一對位孔1131,而膠框115具有第二對位孔1151,第一對位孔1131與第二對位孔1151彼此連通以共同形成前述的對位孔,其中第一對位孔1131與第二對位孔1151可分別具有不同大小的孔徑。如圖2所繪示,在較佳的實施例中,第一對位孔1131的孔徑較第二對位孔1151的孔徑大,如此一來,運用在對位時可透過膠框115上孔徑較小的第二對位孔1151進行對位即可完成確認顯示面板130與背光模塊110間的位置確認。除此之外,孔徑大小不相等的關(guān)系亦提供制作上的彈性,避免在金屬框113上形成的第一對位孔1131與在膠框115上形成的第二對位孔1151因制造公差或組裝公差等因素而影響對位視線。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可依實際需求選擇第二對位孔1151的孔徑大于第一對位孔1131的孔徑(亦即利用金屬框113的第一對位孔1131進行對位),或是選擇使第一對位孔1131在垂直方向上對齊第二對位孔1151以共同形成前述的對位孔(即第一對位孔1131與第二對位孔1151的孔徑相等)。除此之外,支撐框112亦可僅由金屬框113或膠框115所構(gòu)成,此時對位孔則相對僅由第一對位孔1131或第二對位孔1151單獨形成。
[0048]如圖1所不,顯不面板130設(shè)置于背光模塊110上,并可具有第一基板131及設(shè)置在第一基板131上的第二基板132,在兩基板間則夾設(shè)有顯示介質(zhì)層(未繪示),例如液晶分子層。如圖1所示,在第一基板131上靠近角落的位置設(shè)置有對位標記170。對位標記170較佳形成于第一基板131朝向覆蓋基板150的一面,且較佳與第一基板131上形成訊號線路的金屬層在同一光罩制程中形成。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對位標記170亦可形成于第一基板131朝向背光模塊110的一面。此外,對位標記170于垂直第一基板131的方向上投影對應(yīng)于第一對位孔1131與第二對位孔1151。另外,第一基板131與第二基板132外側(cè)可各對應(yīng)設(shè)置有偏光片134。覆蓋基板150覆蓋于顯示面板130上,亦即,覆蓋基板150覆蓋于顯示面板130相反于背光模塊110的外側(cè)。所述的覆蓋基板150例如為觸控模塊基板,或可為顯示裝置最外層的保護玻璃。
[0049]請配合參考圖2。圖2為本發(fā)明顯示裝置100的一實施例剖視圖。如圖2所示,覆蓋基板150藉膠層152與偏光片134貼合;其中膠層152較佳為透明的光學(xué)膠。由于覆蓋基板150面積較顯不面板130來得大,故覆蓋基板150覆蓋于顯不面板130后,其外緣150a會伸出第一基板131的端緣131a之外。當顯示面板130與覆蓋基板150組合后會將顯示面板130裝設(shè)于背光模塊110上。如圖2所示,對位標記170形成于第一基板131上,另一方面,背光模塊110上則具有對位孔116,對位孔116是由前述的第一對位孔1131及第二對位孔1151共同形成,其中第一對位孔的第一孔徑大于第二對位孔的第二孔徑,如前所述,藉此設(shè)計可利用對位孔中孔徑較小者進行對位,孔徑大小不同的設(shè)計還可提供制作上的彈性。藉此,自背光模塊I1外側(cè)透過對位孔116可見對位標記170(如圖3A的下視圖所示),且對位標記170在支撐框112上的垂直投影范圍內(nèi)與對位孔116重疊。如此一來,當檢測對位標記170完全落入對位孔116內(nèi),或?qū)ξ粯擞?70距對位孔邊緣的水平距離a和垂直距離b落在標準范圍內(nèi)時(參考圖8E-1至?圖8E-3),即表示對位準確而可將顯示面板130放置于支撐框112上。藉此完成顯示面板130與背光模塊110的組裝。
[0050]需注意的是,圖1所繪示的對位標記170較佳形成于第一基板131上的三個角落,但不以此為限。以較佳實施例而言,沿第一基板長邊上兩角落的兩個對位標記可供檢測對位標記距對位孔邊緣的水平距離和垂直距離是否一致;位于對角方向上的第三個對位標記可供檢測顯示面板相對水平面是否發(fā)生旋轉(zhuǎn)。除了如圖1所示,將對位標記形成于第一基板131角落,在不影響顯示面板四周的布線及電子組件的位置,同時亦可選擇將對位標記形成于第一基板131超出第二基板132的端緣132a的突出部份(示于圖2),或是選擇將對位標記170形成于覆蓋基板150上。此外,第一基板131上亦可視需求形成更多或較少數(shù)量的對位標記170 (例如在對角的方向上設(shè)置兩個對位標記170)。
[0051]對位標記除前述實施例繪示的方形的造型外,亦可設(shè)計為不同形式。圖3A至圖3C為對位標記170的不同實施例示意圖。如圖3A所示,對位標記170設(shè)計為矩形的造型;如圖3B所示,對位標記170設(shè)計為圓形的造型;如圖3C所示,對位標記170設(shè)計為十字的造型。此外,對位孔160的開孔形狀亦不限于矩形,而可為圓形或其他形狀。另就材質(zhì)而言,對位標記170較佳由金屬材質(zhì)所形成。在顯示面板與背光模塊對位時,可藉由金屬材質(zhì)的對位標記產(chǎn)生反射光,以提高檢測時的辨識度。使用者可進一步配合前述的不同造型,選用整體辨識效果上符合所需的對位標記。此外,如圖4所示,在顯示面板130及背光模塊110組合完成后,可進一步利用膠帶190自背光模塊110外側(cè)封合對位孔116,以達到防塵的效果O
[0052]當顯示面板具有較小尺寸時,亦可利用顯示面板本身的角隅處作為一種對位標記。圖5A與圖5B為本發(fā)明顯示裝置100的另一實施例剖視圖。如圖5A所示,對位標記170由第一基板131的角隅端緣所形成。換言之,此時自背光模塊110外側(cè)透過對位孔116可見第一基板131角落的一部分(如圖5B的下視圖所示),且第一基板131的角隅端緣在支撐框112上的垂直投影范圍至少部分與對位孔116重疊。如此一來,當檢測第一基板131的角隅端緣距對位孔116邊緣的水平距離a和垂直距離b落入標準范圍時,即表示對位準確而可將顯示面板130放置于支撐框112上。藉此完成顯示面板130與背光模塊110的組裝。此外,如圖6所示,在顯示面板130及背光模塊110組合完成后,可進一步利用膠帶190自背光模塊110外側(cè)封合對位孔116,以達到防塵的效果。
[0053]圖7為本發(fā)明顯示裝置組裝方法的實施例流程圖。如圖7所示,顯示裝置組裝方法例如包含下列步驟:
[0054]SlOl于顯示面板的第一基板或覆蓋基板上形成對位標記。
[0055]S103貼附覆蓋基板于顯示面板的外側(cè),使覆蓋基板伸出第一基板的端緣外。
[0056]S105于背光模塊的支撐框上形成有至少一對位孔。
[0057]S107將組合的顯示面板及覆蓋基板移至背光模塊上方,并經(jīng)由對位孔檢測對位標記的位置以對位顯示面板及支撐框的相對位置。
[0058]S109于對位完成后組合顯示面板及背光模塊。
[0059]Slll于顯示面板及背光模塊組合完成后以膠帶覆蓋對位孔于支撐框底面形成的開口。
[0060]請同時參考圖8A至圖8G的顯示裝置100組裝示意圖。如圖8A所示,選擇在第一基板131上形成對位標記170,然后在上方的偏光片134上涂布膠層152,并將覆蓋基板150貼附于顯示面板130的外側(cè)。然不限于此,亦可在覆蓋基板150涂布膠層,再將顯示面板130貼附于覆蓋基板150上。覆蓋基板150貼附于顯示面板130上,且其外緣150a伸出第一基板131的端緣131a外,如圖8B所示。
[0061]在圖SB中,將組合的顯示面板130及覆蓋基板150移至背光模塊110上方,進行顯不面板130與背光模塊110的對位。背光模塊110的支撐框112上兩側(cè)各形成一對位孔116。在背光模塊110外側(cè)正對對位孔116下方設(shè)有攝影裝置200,攝影裝置200耦接至外部的監(jiān)視設(shè)備(圖未示),用以將檢測對位的畫面回傳到監(jiān)視設(shè)備,以供使用者判讀。在一實施例中,如圖8B所示,此時攝影裝置200發(fā)現(xiàn)對位標記170在背光模塊110的垂直投影范圍并未落入對位孔116中。因此判讀出顯示面板130與支撐框112的相對位置不正確,需調(diào)整顯示面板130的位置。
[0062]如圖SC所示,當確認對位標記170在支撐框112上的垂直投影范圍完全落入對位孔116內(nèi),且位于對位孔內(nèi)116置中的位置時判讀出顯示面板130與支撐框112的相對位置正確,對位完成。接著如圖8D所示,將顯示面板130與背光模塊110組合。
[0063]除了前述以對位標記位于對位孔內(nèi)置中位置之外,亦可依制程容許程度預(yù)設(shè)一標準范圍作為對位條件,只要對位標記在投影方向上的位置滿足標準范圍,則可將顯示面板與背光模塊組合。舉例而言,設(shè)定對位標記與對位孔中心的距離落在對位孔半徑15% (或是對角線一半長度)的范圍內(nèi)作為標準范圍。換言之,上述經(jīng)由對位孔進行對位的步驟S107可為步驟S1072:確認對位標記的各邊緣在支撐框上的垂直投影范圍與對位孔對應(yīng)邊緣距離小于標準范圍。更進一步來說,若以孔徑較小的第二對位孔進行對位,則步驟S107可為步驟S1074:確認對位標記在膠框上的垂直投影范圍至少部分與第二對位孔重疊。請進一步參考圖8E-1?圖8E-3所示的不同對位方式。
[0064]如圖8E-1所示,當對位標記170完全落入對位孔116內(nèi),且相距對位孔116中心符合標準范圍時(即對位標記170距對位孔邊緣的水平距離a和垂直距離b落在標準范圍內(nèi)),則確認可將顯示面板130與背光模塊110組合。若以顯示面板本身的角隅處作為對位標記的方式來說,如圖8E-2所示,當確認角隅處在支撐框112上的垂直投影范圍至少部分與對位孔116重疊,且與對位孔116邊緣的相對距離為等距時,判讀出顯示面板130與支撐框112的相對位置正確,對位完成。如圖8E-3所示,當確認角隅處至少部分與對位孔116重疊,且相距對位孔116中心符合標準范圍時(即角隅處距對位孔邊緣的水平距離a和垂直距離b落在標準范圍內(nèi)),則確認可將顯示面板130與背光模塊110組合,藉此可提供較大的對位彈性。
[0065]接續(xù)圖8D的說明,組合后的顯示裝置100如圖8F所示,由于對位孔116貫通支撐框112,故顯示面板130與背光模塊110組合完成后于支撐框112底面1121仍留有開口118。因此在顯示面板130及背光模塊110組合完成后,再以膠帶190覆蓋對位孔116于支撐框112底面1121形成的開口 118。藉此可防止異物自對位孔116進入顯示裝置100中,以達到防塵的效果。上述膠帶貼合的步驟Slll可細分為步驟S1112:以膠帶的一端貼附于顯示面板朝向覆蓋基板的外表面,及步驟S1114:以膠帶的另一端貼附于支撐框具有開口的底面。最后如圖8G所示,將膠帶190 —端貼附于第二基板132面向覆蓋基板150的表面,膠帶190另一端則貼附在支撐框112的底面1121對應(yīng)原來開口的位置。需注意的是,膠帶190兩端的貼附順序并非固定,其順序可依制程狀況來調(diào)整。藉此可對位的設(shè)計,利用背光模塊上的對位孔即可確認對位標記的位置,以提高顯示面板組裝時的準確性,同時使顯示裝置組裝良率提升以減少生產(chǎn)過程對顯示面板的破壞。
[0066]當然,本發(fā)明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精神及其實質(zhì)的情況下,熟悉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當可根據(jù)本發(fā)明作出各種相應(yīng)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yīng)的改變和變形都應(yīng)屬于本發(fā)明所附的權(quán)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背光模塊,具有一支撐框;其中該支撐框上形成有至少一對位孔; 一顯不面板,設(shè)置于該背光模塊上,并具有一第一基板; 一覆蓋基板,覆蓋于該顯示面板相反于該背光模塊的外側(cè),并伸出該第一基板的端緣夕卜;以及 一對位標記,形成于該第一基板或該覆蓋基板上,且在支撐框上的垂直投影范圍至少部分與該對位孔重疊。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自該背光模塊外側(cè)透過該對位孔可見該對位標記。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支撐框包含: 一金屬框,具有一第一對位孔;以及 一膠框,設(shè)置于該金屬框內(nèi),并具有一第二對位孔; 其中,該第一對位孔及該第二對位孔彼此連通以共同形成該對位孔。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對位孔具有一第一孔徑,該第二對位孔具有一第二孔徑,該第一孔徑大于該第二孔徑。
5.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含一膠帶,該對位孔于該支撐框底面形成一開口,該膠帶自該背光模塊外側(cè)覆蓋該開口。
6.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膠帶的一端貼附于該顯示面板朝向該覆蓋基板的一外表面,另一端貼附于該支撐框具有該開口的該底面。
7.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對位標記設(shè)置于該第一基板朝向該覆蓋基板的一面,且由金屬材質(zhì)所形成。
8.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對位標記由該第一基板的角隅端緣所形成。
9.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對位標記在支撐框上的垂直投影范圍完全落入該對位孔內(nèi)。
10.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顯示面板另包含一第二基板與一顯不介質(zhì)層,該顯不介質(zhì)層夾設(shè)于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該第一基板具有超出該第二基板的端緣的一突出部份,該對位標記位于該突出部份。
11.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覆蓋基板為一觸控模塊基板。
12.—種顯示裝置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下列步驟: (a)于一顯不面板的一第一基板上或一覆蓋基板上形成一對位標記; (b)貼附該覆蓋基板于該顯示面板的外側(cè),使該覆蓋基板伸出該第一基板的端緣外; (C)于一背光模塊的一支撐框上形成有至少一對位孔; (d)將組合的該顯示面板及該覆蓋基板移至該背光模塊上方,并經(jīng)由該對位孔檢測該對位標記的位置以對位該顯示面板及該支撐框的相對位置;以及 (e)于對位完成后組合該顯示面板及該背光模塊。
13.如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含:(f)于該顯示面板及該背光模塊組合完成后以一膠帶覆蓋該對位孔于該支撐框底面形成的一開口。
14.如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步驟(f)包含: (fl)以該膠帶的一端貼附于該顯示面板朝向該覆蓋基板的一外表面; (f2)以該膠帶的另一端貼附于該支撐框具有該開口的該底面。
15.如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d)包含確認該對位標記在支撐框上的垂直投影范圍完全落入該對位孔內(nèi)。
16.如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d)包含確認該對位標記的各邊緣在支撐框上的垂直投影范圍與該對位孔對應(yīng)邊緣距離小于一標準范圍。
17.如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支撐框包含一金屬框及一膠框,該金屬框具有一第一對位孔,該膠框具有與該第一對位孔連通以共同形成該對位孔的一第二對位孔,且該第一對位孔的第一孔徑大于該第二對位孔的第二孔徑,步驟(d)包含確認該對位標記在膠框上的垂直投影范圍至少部分與該第二對位孔重疊。
【文檔編號】G09F9/30GK104280923SQ201410596358
【公開日】2015年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3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4年8月26日
【發(fā)明者】鄭竹宏, 鄧雅薇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