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模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背光模組。
背景技術:
液晶顯示器為一種非自發(fā)光顯示裝置,其顯示主要由控制外部光源所發(fā)出光束的通過或者不通過來實現(xiàn),因此通常需要外部光源和相應的導光裝置,如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可將外部光源所發(fā)出的光束導向顯示面板。
通常,背光模組主要包括光源、光源罩、導光板、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xiàn)PC)及其它光學組件,該背光模組的各元件在組裝時需要一背光模組框架將其固定。
一種現(xiàn)有技術的背光模組如圖1和圖2所示,該背光模組10包括一軟性電路板11、一框架13、一發(fā)光元件15和一導光板17。
該軟性電路板11是提供發(fā)光元件與外界連接的元件,其包括一光源設置區(qū)112。該發(fā)光元件15設置在該軟性電路板11的光源設置區(qū)112。該框架13包括一凹陷部131,該凹陷部131具有三缺口132。
該背光模組10可以依照下述的順序進行組裝。首先,將該導光板17設置在該框架13上,再將該軟性電路板11的光源設置區(qū)112設置在該凹陷部131內(nèi),且使該發(fā)光元件15位于該缺口132內(nèi)。
如圖2,該光源設置區(qū)112是由雙面膠19貼合固定于該凹陷部131內(nèi)。
該框架13通常為膠框,該發(fā)光元件15通常為發(fā)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
但是,由于上述雙面膠具有吸光性,會使整體背光模組10的亮度下降,且因為背光模組10空間上的限制,光源設置區(qū)112與膠框粘貼的區(qū)域和力度有限,因此無法提供一較強的結構固定該軟性電路板11的光源設置區(qū)112,而背光模組10實際應用時,該軟性電路板11需作彎折的動作,但因固定該軟性電路板11的光源設置區(qū)112的膠強度較弱,易導致光源設置區(qū)112與導光板17相對位置脫離,進而影響背光模組10的發(fā)光效果。
實用新型內(nèi)容為克服現(xiàn)有技術背光模組光利用率低和發(fā)光效果差的缺陷,有必要提供一種使光源光利用率增加,并且提高發(fā)光效果的背光模組。
一實施方式解決該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一導光板、一電路板、一框架和一發(fā)光元件。該導光板設置在該框架內(nèi),并具有一入光面。該電路板包括一光源設置區(qū),并設有發(fā)光元件,該具有發(fā)光元件的光源設置區(qū)設置在該框架和該導光板的入光面之間,該框架上進一步設置一固持結構,其將該具有發(fā)光元件的電路板固定在該框架上。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由于本實用新型背光模組中用框架上的固持結構固定電路板,因此可防止因采用雙面膠而引起的光束被吸收,從而光利用率提高。另外,該固持結構牢固固定電路板,在應用中彎折電路板時,不會造成電路板的光源設置區(qū)與導光板的相對位置分離,進而提高背光模組發(fā)光效果。
圖1是一種現(xiàn)有技術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背光模組的組裝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方式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方式背光模組框架的仰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方式背光模組的組裝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方式背光模組組裝后的示意圖。
圖7是圖6所示背光模組自下朝上觀察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3,是一較佳實施方式背光模組100的示意圖。該背光模組100包括一導光板110、一電路板120、一框架130和一發(fā)光元件140。其中,該發(fā)光元件140固定在電路板120上,并將其固持在該框架130上,該導光板110設置在該框架130內(nèi),并其一側面對應該發(fā)光元件140設置,該側面背稱為入光面(未標示)。
該框架130具有第一側壁136、第二側壁137、第三側壁138和第四側壁139,其依序圍成一收容空間(未標示)。該第一側壁136上具有一缺口1362和一朝向該第三側壁138的上卡勾結構1302與下卡勾結構1304,該第二側壁137具有一置入槽1371,對稱于該置入槽1371也在第四側壁設置一置入槽(圖未示)。
該上卡勾結構1302成不規(guī)則長城狀,即五塊兩種尺寸的矩形間歇排列而成,如三個大尺寸的矩形塊間歇排列,其中兩個小尺寸的矩形塊分別設置在相鄰二大尺寸矩形塊之間,該五塊矩形由片狀彈性物構成,該下卡勾結構1304是由四塊彈片間歇排列而成,其中兩邊的彈片是較小尺寸的矩形塊,中間的二塊彈片形狀成口字型,且其尺寸比兩邊的矩形彈片尺寸要大一些,該兩小尺寸的矩形塊相鄰于第二、第四側壁137、139設置,該兩大尺寸的口字型彈片對應于該上卡勾結構1302的兩塊小尺寸矩形彈片設置(如圖4所示)。并且該上卡勾結構1302與下卡勾結構1304之間具有細小縫隙,用于收容該電路板120。
其中,該電路板120通常為軟性電路板。其包括一光源設置區(qū)域1202和一與外界連接的區(qū)域1204。
請一并參閱圖5至圖7,圖5是背光模組100的組裝示意圖,圖6是背光模組100的組裝后的示意圖,圖7是圖6的背光模組100自下朝上觀察的示意圖。該背光模組100可以依照下述的順序進行組裝。首先,將該導光板110設置在該框架130的收容空間內(nèi),再將發(fā)光元件140固定在該電路板120的光源設置區(qū)域1202,后將其放進第二和第四側壁137、139的置入槽內(nèi),再往片狀上卡勾結構1302與下卡勾結構1304方向推入,可將其收容于該上卡勾結構1302與下卡勾結構1304間的細小縫隙內(nèi)而固定,同時使發(fā)光元件140對應于該導光板120的朝向該第一側壁136的一側面設置,即對應于該導光板120入光面設置。其中,該與外界連接的區(qū)域1204對應于該缺口1362設置。
該發(fā)光元件140通常是發(fā)光二極管且是三顆發(fā)光二極管,該框架130通常是膠框。
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由于該背光模組100中用框架130上設置的上卡勾結構1302與下卡勾結構1304固定該光源設置區(qū)域1202,因此可以防止因為采用雙面膠而引起的光束被吸收,從而提高光利用率,并該上卡勾結構1302與下卡勾結構1304牢固固定光源設置區(qū)域1202,在應用中彎折軟性電路板120的與外界連接的區(qū)域1204時,不會造成光源設置區(qū)1202與導光板110的相對位置分離,進而得到提高發(fā)光效果的背光模組。
但是,該背光模組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所述,例如,該較佳實施方式所述的該卡勾結構也可以是機械卡固裝置,該發(fā)光二極管也可以依設置選用二顆或四顆,甚至更多顆發(fā)光二極管。該上卡勾結構根據(jù)發(fā)光二極管的顆數(shù)也可以由三塊矩形彈片構成或更多塊矩形彈片間歇排列構成。該下卡勾結構根據(jù)發(fā)光二極管的顆數(shù)也可以由二塊矩形彈片構成或更多塊矩形彈片間歇排列構成。該上卡勾結構與下卡勾結構的尺寸及形狀亦可按其需求設置成各異,可以達到固持效果即可,例如上卡勾結構與下卡勾結構也可以由多個半圓弧形彈片間歇排列構成,也可以由多個三角形彈片間歇排列構成等。
權利要求1.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一導光板、一電路板、一框架和一發(fā)光元件,該導光板設置在該框架內(nèi),并具有一入光面,該電路板包括一光源設置區(qū),并設置有發(fā)光元件,該具有發(fā)光元件的光源設置區(qū)設置在該框架和該導光板的入光面之間,其特征在于該框架上進一步設置一固持結構,其將該具有發(fā)光元件的電路板固定在該框架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框架為矩形,其具有一第一側壁、一第二側壁、一第三側壁和一第四側壁,其依序圍成一收容空間。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固持結構是卡勾結構。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卡勾結構是由一上卡勾結構和一下卡勾結構構成。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上卡勾結構和下卡勾結構位于該第一側壁并朝向第三側壁設置。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上卡勾結構是由多個矩形塊彈片間歇性排列構成。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下卡勾結構是由多個彈片間歇排列構成。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下卡勾結構是由多個矩形塊和口字型矩形塊間歇排列構成。
9.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上卡勾結構和下卡勾結構由多個半圓弧形彈片間歇排列構成。
10.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上卡勾結構和下卡勾結構由多個三角形彈片間歇排列構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一導光板、一電路板、一框架和一發(fā)光元件。該導光板設置在該框架內(nèi),并具有一入光面。該電路板包括一光源設置區(qū),并設置有發(fā)光元件,該具有發(fā)光元件的光源設置區(qū)設置在該框架和該導光板的入光面之間,該框架上進一步設置一固持結構,其將該具有發(fā)光元件的電路板固定在該框架上。上述背光模組可提高發(fā)光效果。
文檔編號G09F9/35GK2800321SQ20052005774
公開日2006年7月26日 申請日期2005年4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4月23日
發(fā)明者張正芳, 陳冠勝 申請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群創(chuàng)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