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夾緊片材的夾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夾緊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片材的夾子。
背景技術:
有若干種設計原理不同的夾子在紙上穿孔并且只能費勁地除去的U形釘和基于摩擦的夾子,該夾子又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即由線材、塑料或金屬片構成的紙夾,或者安裝有手柄的彈簧加載夾緊裝置。
在傳統(tǒng)的紙夾和金屬片夾具中,基于夾緊作用的后一類夾子具有保持能力低的缺點,同時,由于必要的手柄,該類裝置笨重、部件多而且體積大,并且因為閉合和打開機構與夾緊機構不是分開的而僅具有有限的功能。
WO2001/58700A,DE4239544A,US5970777A,GB1206538A,DE381810C中所公開的單件式夾子具有兩個缺陷1.由于材料或者因為通過表面進行夾緊,那些能夠容易地滑到片材疊上的夾子僅具有較低的夾緊力;2.唯一具有高夾緊力的夾子(WO01/58700A)又非常難從片材疊上取下來。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在于提供改進措施,并公開這樣一種夾子,即在不損壞待保持在一起的片材的情況下,通過彈簧加載的三角形或梯形或半圓形或半橢圓形翼部并通過向內彎曲的彎折部使該片材彼此直接壓靠并且被固定。該夾子的夾緊效果幾乎與形鎖合的夾子的夾緊效果相當。根據(jù)該發(fā)明,通過權利要求1-3中的技術特征實現(xiàn)這些目的。
下面通過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較詳細的描述。
圖1-3示出本發(fā)明的單件式夾子的三角形構形;圖1示出水平投影下的該夾子;圖2示出側投影下的該夾子;圖3示出斜投影下的該夾子;圖4-6示出圖1-3的夾子的梯形和半圓形設計;以及圖7-9示出本發(fā)明的多部件式夾子,其翼部與圖1-3的翼部幾乎相同。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6中示出的夾子具有兩個彼此連接以便沿背部(back)2彈性地轉動的成鏡像的翼部1,1a,1b。由于夾子用于在紙疊的一角夾緊該紙疊,并且由于該紙疊必須易于分開,所以翼部1,1a,1b被制成三角形或梯形或半圓形或半橢圓形。
圖7-9中示出的夾子具有兩個翼部6,它們通過彈簧7可移動地彼此連接,以使得在夾子的松弛狀態(tài)下和在片材疊被夾緊的狀態(tài)下,這兩個翼部6彼此覆蓋(相對)并且彼此平行,而沒有相互接觸。
如圖1A和圖1B所示,向內彎曲的彎折部3分別位于兩個翼部1,1a,6的設置成與背部2成一銳角或鈍角4a的側邊4上(圖1,4,7)或兩個翼部1b的頂點8的區(qū)域內(圖5)。該夾子既不用打開也不用閉合,它只通過翼部1,1a,6的曲線部5或者翼部1b的曲線部5a作用在紙疊上,并且通過沿邊緣4的方向或者朝向背部2的手指的壓力4’,2’被推到紙疊上。通過沿與4’,2’相反的方向推動而移除該夾子。
通過以角3a傾斜的彎折部3確保絕對可靠地使所夾緊的片材止動。該夾子可由金屬、塑料、木材或紙制成。
權利要求
1.用于在紙片、塑料片和金屬片等的角上或側邊夾緊這些片材的夾子,該夾子構造成具有兩個形狀相同或不同的翼部的U形單件式或多部件式,片材疊僅通過這兩個翼部或者通過與該翼部結合在一起的突起和預拉緊的背部的力夾緊在所述兩個翼部之間,其特征在于,該夾子構造成單件式的三角形或梯形或半圓形或半橢圓形,并具有設置成在未張緊狀態(tài)下彼此平行的翼部(1,1a或1b),這些彼此平行的翼部(1,1a或1b)在與背部(2)形成銳角或鈍角(4a)的各側邊(4)上或者在各頂點(8)處包括一小彎折部(3),該彎折部向內彎曲并且彎曲形成一銳角或鈍角(3a);該夾子由金屬或高強度塑料或木材或壓縮纖維素構成。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夾子,其特征在于,在夾子的松弛狀態(tài)下和在片材疊被夾緊的狀態(tài)下,所述兩個翼部(6)通過彈簧(7)彼此覆蓋并且彼此平行。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夾子,其特征在于,該夾子被制成多部件式,其中,所述兩個翼部(6)在沒有相互接觸的情況下通過彈簧(7)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在紙、塑料、金屬等制成的片材的角上或側邊將它們夾在一起的夾子。所述夾子呈U形并包括兩個相同或不同的翼部。紙疊通過這兩個翼部或者通過結合在該翼部中的突起在該翼部之間夾緊在一起。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夾子構造成三角形單件或者呈梯形或半圓形或半橢圓形,并具有設置成在松弛狀態(tài)下彼此平行的翼部。這兩個翼部在與背部形成銳角或鈍角的各側邊上或者在各頂點處包括一小彎折部,該彎折部向內彎曲并且彎曲形成一銳角或鈍角。在松弛狀態(tài)下和在片材疊被夾緊的狀態(tài)下,兩個翼部通過彈簧彼此覆蓋,并且彼此平行而沒有相互接觸地連接在一起。夾子沿邊緣或背部的方向移動到紙疊上并且通過預拉緊的背部或彈簧以及向內彎曲的彎折部夾緊。
文檔編號B42F9/00GK1759016SQ200480006573
公開日2006年4月12日 申請日期2004年2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3月24日
發(fā)明者彼得·魏因加特納 申請人:彼得·魏因加特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