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具有用于支撐滑架的框架的噴墨記錄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517861閱讀:119來源:國知局
具有用于支撐滑架的框架的噴墨記錄設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具有用于支撐滑架的框架的噴墨記錄設備包括:夾持輥;輸送輥;輥保持器;和推壓部件。滑架在與輸送片的輸送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上移動。支撐框架具有在輸送方向和寬度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形狀的支撐部,支撐框架在支撐部的第一表面上支撐滑架使滑架能在寬度方向上移動。夾持輥在支撐部的就正交于輸送方向和寬度方向的正交方向而言與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zhèn)壬?。輸送輥相對于夾持輥與支撐框架相反地設置,并與夾持輥面對。輥保持器就正交方向而言在第二表面?zhèn)壬喜⒅螉A持輥。推壓部件與輥保持器及第二表面接觸,推壓輥保持器從而將夾持輥壓靠輸送輥。滑架接觸第一表面的第一區(qū)域和推壓部件接觸第二表面的第二區(qū)域就輸送方向而言重疊。
【專利說明】具有用于支撐滑架的框架的噴墨記錄設備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通過從噴嘴朝向片噴射墨滴而在片上記錄圖像的噴墨記錄設備。
【背景技術】
[0002]一種已知的噴墨記錄設備設有滑架和支撐在滑架中的記錄頭。噴嘴形成在記錄頭中?;苎刂c片輸送方向正交的主掃描方向移動。在滑架移動時,記錄頭通過噴嘴朝向片噴射墨滴。通過該操作,圖像在沿著主掃描方向的規(guī)定范圍之上被記錄在片上。噴墨記錄設備還包括支撐框架,該支撐框架沿著主掃描方向伸長。支撐框架支撐滑架,使得滑架能夠沿著主掃描方向移動。
[0003]另一種已知的噴墨記錄設備設有用于在記錄操作期間輸送片的一對輸送輥。所述一對輸送輥包括當被馬達驅(qū)動時旋轉(zhuǎn)的輸送輥和跟隨輸送輥的旋轉(zhuǎn)的夾持輥。推壓部件被設置用于利用壓力推壓夾持輥接觸輸送輥。推壓部件被設置在不同于用于支撐記錄頭滑架的支撐框架的框架和用于保持夾持輥的輥保持器之間。例如在日本專利公布特開2005-22128中描述了該已知的噴墨記錄設備。
[0004]然而,當推壓部件附接到支撐滑架的支撐框架時,可以發(fā)生以下問題。即,當推壓部件朝向輸送輥推壓夾持輥時,響應于推壓部件的推壓力,反作用力作用在支撐滑架的支撐框架上。該反作用力可以導致框架變形。支撐框架的變形可以不利地影響在片上的圖像記錄,這是因為用于將墨滴噴射到片上的記錄頭支撐在滑架中,并且滑架支撐在支撐框架上。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鑒于前述情況,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噴墨記錄設備,該噴墨記錄設備能夠減小支撐滑架的支撐框架的變形能夠?qū)D像記錄造成的影響。
[0006]為了實現(xiàn)以上和其它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噴墨記錄設備,包括:滑架;支撐框架;夾持輥;輸送輥;輥保持器;和推壓部件?;鼙粯?gòu)造成在與輸送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上移動,片在所述輸送方向上被輸送,滑架支撐記錄頭,所述記錄頭被構(gòu)造成將墨滴從噴嘴噴射到被輸送的片上,由此在片上記錄圖像。支撐框架具有在輸送方向和寬度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形狀的支撐部,支撐框架在支撐部的第一表面上支撐滑架,使得滑架能夠在寬度方向上移動。夾持棍設置在支撐部的第二表面?zhèn)壬?,第二表面就正交方向而言與第一表面相反,所述正交方向正交于輸送方向和寬度方向。輸送棍相對于夾持棍與支撐框架相反地設置,并且與夾持輥面對,輸送輥被構(gòu)造為輸送介于輸送輥和夾持輥之間的片。輥保持器就正交方向而言被設置在支撐部的第二表面?zhèn)壬喜⒅螉A持輥。推壓部件被設置成與輥保持器和支撐部的第二表面接觸,推壓部件被構(gòu)造為推壓輥保持器,從而將夾持輥壓靠輸送輥。其中滑架接觸支撐部的第一表面的第一區(qū)域和其中推壓部件接觸支撐部的第二表面的第二區(qū)域就輸送方向而言重疊。[0007]如果支撐滑架的支撐框架變形,則支撐框架的第一表面可能在第一區(qū)域內(nèi)變得不平行于滑架的與第一表面接觸的部分。因此,在支撐框架之上滑動的滑架可能磨損支撐框架的接觸滑架的部分。結(jié)果,在記錄頭和片之間的間隙可以改變,從而降低在片上記錄的圖像的質(zhì)量。鑒于此,根據(jù)上述構(gòu)造,第一區(qū)域就輸送方向而言與第二區(qū)域重疊。因此,如果支撐框架由于響應于朝向輸送輥推壓夾持輥的推壓部件的推壓力而施加到支撐框架的反作用力而變形,則支撐框架的第一表面能夠在第一區(qū)域和第二區(qū)域重疊的區(qū)域中維持平行于滑架的接觸第一表面的部分,由此減輕滑架的滑動引起的磨損。因此,能夠減小支撐滑架的支撐框架的變形對在片上的圖像記錄質(zhì)量造成的影響。
[0008]優(yōu)選的是,輥保持器附接到支撐框架。利用這種構(gòu)造,輥保持器以其整體響應于整個支撐框架的變形而移動。因此,推壓部件施加到支撐框架和夾持輥的壓力的大小不太可能改變。
[0009]優(yōu)選的是,支撐框架的支撐部具有第一開口,其中輥保持器包括: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尺寸大致等于第一開口的尺寸;和在第一突出部上形成的第一接合部,第一接合部的尺寸比第一開口的尺寸大,第一接合部與支撐部的第一表面接合,并且其中第一區(qū)域和接合區(qū)域就輸送方向而言在不同的位置處,在所述接合區(qū)域中,第一接合部與支撐部的第一表面接合。
[0010]利用這種構(gòu)造,輥保持器在就輸送方向而言不同于第一區(qū)域的位置處與支撐框架接合。因此,第一區(qū)域幾乎不受由在輥保持器和支撐框架之間的接合導致的支撐框架的變形的影響。,這種構(gòu)造減小了在第一區(qū)域內(nèi)這種變形對于在第一表面和滑架的接觸第一表面的部分之間的平行性的不利影響,同時允許輥保持器附接到支撐框架。
[0011]優(yōu)選的是,支撐框架的在輸送方向上的上游邊緣和下游邊緣中的至少一個邊緣包括彎曲部,并且其中支撐部的其中第一區(qū)域和第二區(qū)域就輸送方向而言相互重疊的區(qū)域從支撐部的就輸送方向而言的中央?yún)^(qū)域朝向彎曲部偏移。
[0012]利用這種構(gòu)造,滑架在彎曲部的附近接觸支撐框架。因為支撐框架在它的彎曲部的附近具有更高的剛度,所以滑架在其中支撐框架具有更高剛度并且較不可能變形的位置中接觸支撐框架。這種構(gòu)造能夠減小支撐框架的變形對滑架的影響。
[0013]優(yōu)選的是,該噴墨記錄設備進一步包括接觸部件,所述接觸部件設置在噴嘴的就輸送方向而言的上游,所述接觸部件包括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所述第一接觸部被構(gòu)造成接觸片,所述第二接觸部被構(gòu)造成接觸支撐部的第二表面,并且所述第二接觸部被構(gòu)造成限制第一接觸部的朝向支撐框架的移動,并且其中,其中滑架接觸第一表面的第一區(qū)域和其中第二接觸部接觸支撐部的第二表面的第三區(qū)域就輸送方向而言重疊。
[0014]利用這種構(gòu)造,被輸送的片壓靠接觸部件,從而接觸部件移位與片的厚度相當?shù)木嚯x。當來自片的壓力使接觸部件移位時,接觸部件壓靠支撐框架的支撐部,從而導致支撐部沿著朝向第一表面?zhèn)鹊姆较?,即沿著壓靠滑架的方向變形。然而,因為第一區(qū)域和第三區(qū)域就輸送方向而言重疊,所以在接觸部件的第二接觸部接觸支撐部的第二表面之后已經(jīng)發(fā)生的接觸部件的位移被維持等于已經(jīng)由來自支撐部的壓力導致的滑架的位移。因此,即使當與片的厚度對應的接觸部件的移動產(chǎn)生支撐部中的變形時,這種構(gòu)造仍然能夠在接觸部件的第一接觸部和受到滑架支撐的記錄頭之間的維持恒定間隙。因此,這種構(gòu)造能夠減小支撐滑架的支撐框架的支撐部的變形對于在片上圖像記錄質(zhì)量具有的影響。[0015]優(yōu)選的是,接觸部件附接到支撐框架。利用這種構(gòu)造,接觸部件整體響應于支撐框架的總體變形而移動,從而在第一接觸部和記錄頭之間的位置關系不太可能波動。
[0016]優(yōu)選的是,支撐框架的支撐部具有第二開口,其中接觸部件包括: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尺寸大致等于第二開口的尺寸的尺寸;和在第二突出部上形成的第二接合部,第二接合部的尺寸比第二開口的尺寸大,第二接合部與支撐部的第一表面接合,并且其中第一區(qū)域和接合區(qū)域就輸送方向而言處于不同的位置,在所述接合區(qū)域中,第二接合部與支撐部的第一表面接合。
[0017]利用這種構(gòu)造,接觸部件就輸送方向而言在不同于第一區(qū)域的位置處與支撐框架接合。因此,第一區(qū)域幾乎不受由該接合導致的支撐框架的變形的影響。以此方式,接觸部件能夠附接到支撐框架,同時最小化在第一區(qū)域內(nèi)對于在第一表面和滑架的接觸第一表面的部分之間的平行性的影響。
[0018]優(yōu)選的是,在寬度方向上布置多個夾持輥,在寬度方向上布置多個輥保持器,使得每一個棍保持器支撐夾持棍中的相應的至少一個夾持棍,在沿著寬度方向上布置多個推壓部件,使得每一個推壓部件設置成與支撐部的第二表面及輥保持器中的對應的一個輥保持器接觸。
[0019]優(yōu)選的是,該噴墨記錄設備進一步包括:伸長部件,所述伸長部件在寬度方向上伸長并穿過輥保持器;和可移動部件,所述可移動部件被構(gòu)造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其中在與輸送方向和寬度方向都交叉的移動方向上在伸長部件和輸送棍的軸線之間限定距離,其中可移動部件被構(gòu)造成當可移動部件處于第一位置時將所述距離設定為第一距離,并且當可移動部件處于第二位置時將所述距離設定為第二距離,所述第二距離比所述第一距離大,其中可移動部件包括引導部,所述引導部被構(gòu)造成通過接觸伸長部件而在移動方向上引導伸長部件,由此引起棍保持器在移動方向上移動。
[0020]利用這種構(gòu)造,移動可移動部件還移動伸長部件,使得在伸長部件和輸送輥的旋轉(zhuǎn)中心之間的距離能夠改變。即,移動伸長部件會移動支撐在輥保持器中的夾持輥的軸線,從而允許在夾持輥的軸線和輸送輥的旋轉(zhuǎn)中心之間的距離被改變,伸長部件插入通過輥保持器。利用這種構(gòu)造,被可移動部件移動以移動夾持輥的軸線的伸長部件在寬度方向上對準。當移動伸長部件的軸線并因此移動夾持輥的軸線時,用于抵著輸送輥推壓夾持輥的推壓部件的推壓力的反作用力能夠沿著寬度方向幾乎均勻地施加到支撐框架。以此方式,能夠在第一區(qū)域內(nèi)對于在第一表面和滑架的接觸第一表面的部分之間的平行性帶有最小的不利影響的情況下移動夾持輥的軸線。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根據(jù)結(jié)合附圖進行的以下說明,本發(fā)明的具體特征和優(yōu)勢以及其它目的將變得清楚,其中:
[0022]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多功能外設的透視圖;
[0023]圖2是示意性地示出設置在圖1所示的多功能外設中的打印單元的內(nèi)部構(gòu)造的截面?zhèn)纫晥D;
[0024]圖3是示出在打印單元中的記錄單元和導軌以及在記錄單元和導軌周圍的部件的透視圖;[0025]圖4是的與圖3相當?shù)耐敢晥D,其中省略了記錄單元的示出;
[0026]圖5是示出在打印單元中的記錄單元和導軌以及在記錄單元和導軌周圍的部件的平面視圖;
[0027]圖6是沿著圖5中的線V1-VI截取的截面?zhèn)纫晥D;
[0028]圖7是沿著圖5中的線VI1-VII截取的截面?zhèn)纫晥D;
[0029]圖8A是從可移動部件的左后側(cè)觀察的可移動部件的透視圖;
[0030]圖8B是從可移動部件的右后側(cè)觀察的可移動部件的透視圖;
[0031]圖9A和9B示出基部框架和安裝在基部框架上的各種部件,其中圖9A示出可移動部件處于第一位置的狀態(tài),并且圖9B示出可移動部件處于第二位置的狀態(tài);并且
[0032]圖10是不出壓板、接觸部件和一片記錄紙的一部分的截面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3]接著,將參考附圖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多功能外設10。在以下說明中使用的方向被定義為當多功能外設10在使用中時(圖1中的多功能外設10的狀態(tài))與多功能外設10的豎直尺寸相對準的上下方向7 ;與多功能外設10的深度尺寸相對準的前后方向8,其中多功能外設10的在其中形成有開口 13 (在以后描述)的一側(cè)是最接近(面對)用戶的一側(cè);和與多功能外設10的寬度尺寸相對準的左右方向9,基于面對多功能外設10的前部的用戶的角度限定左側(cè)和右側(cè)。
[0034]多功能外設的總體結(jié)構(gòu)
[0035]如在圖1中所示,多功能外設10具有小型的大致長方體形狀。多功能外設10在其下部中設有打印單元11。多功能外設10具有各種功能,包括傳真功能和打印機功能。打印單元11根據(jù)在記錄紙12上記錄圖像的噴墨方法實現(xiàn)多功能外設10的打印機功能(見圖2)。在該實施例中,打印單元11具有用于在記錄紙12的僅一側(cè)上記錄圖像的功能,但是打印單元11可以被構(gòu)造成在記錄紙12的兩側(cè)上記錄圖像。
[0036]紙托盤
[0037]如在圖1中所示,開口 13形成在打印單元11的前側(cè)中。通過沿著前后方向8滑動紙托盤20,能夠通過開口 13將紙托盤20插入到打印單元11中和從打印單元11移除紙托盤20。紙托盤20是盒形部件,其具有用于關閉底側(cè)的底板22,但是在頂部上敞開的。如在圖2中所示,多片記錄紙12被堆疊在紙托盤20的底板22的頂部上。排出托盤21被支撐在紙托盤20的頂前側(cè)上。排出托盤21與紙托盤20—起沿著前后方向8移動。在圖像已經(jīng)由稍后描述的記錄單元24記錄在片上之后,多片記錄紙12被排出到排出托盤21的頂表面上。
[0038]片饋送單元
[0039]如在圖2中所示,打印單元11包括片饋送單元16,該片饋送單元16被設置成當紙托盤20被插入在打印單元11中時在紙托盤20上方,并且在稍后描述的記錄單元24下方。片饋送單元16包括饋送輥25、饋送臂26和驅(qū)動傳遞機構(gòu)27。饋送輥25以可旋轉(zhuǎn)方式支撐在饋送臂26的遠端上。饋送臂26的基端以可旋轉(zhuǎn)方式支撐在軸28上,從而使得饋送臂26能夠在由圖2中的箭頭29示意的方向上樞轉(zhuǎn)。通過以此方式樞轉(zhuǎn),饋送臂26能夠?qū)佀洼?5放置成與紙托盤20或者與支撐在紙托盤20上的記錄紙12接觸,并且能夠使饋送輥25從其分離。
[0040]傳遞機構(gòu)27具有多個互相嚙合的齒輪,用于將驅(qū)動力從輸送馬達(未示出)傳遞到饋送輥25,以使饋送輥25旋轉(zhuǎn)。當旋轉(zhuǎn)時,饋送輥25將擱在紙托盤20的底板22上的記錄紙12中的最上面那片記錄紙輸送到稍后描述的輸送路徑65上。除了用于驅(qū)動饋送輥25進行旋轉(zhuǎn)的輸送馬達以外,可以設置另一個馬達。雖然在該實施例中傳遞機構(gòu)27包括多個互相嚙合的齒輪,但是傳遞機構(gòu)27可以替代地由例如繞軸28和饋送輥25的軸環(huán)繞的帶構(gòu)造。
[0041]輸送路徑
[0042]如在圖2中所示,輸送路徑65被限定為從紙托盤20的后端延伸。輸送路徑65包括彎曲部33和直部34。輸送路徑65的彎曲部33從紙托盤20的后端延伸,同時彎曲,使得彎曲部分的外側(cè)面向后并且內(nèi)側(cè)面向前。輸送路徑65的直部34從輸送路徑65的彎曲部33的頂端向前延伸。
[0043]更具體地,輸送路徑65的彎曲部33包括彼此面對的外部引導部件18和內(nèi)部引導部件19,在外部引導部件18和內(nèi)部引導部件19之間形成規(guī)定間隙。外部引導部件18形成輸送路徑65的彎曲部33的外部彎曲側(cè),并且內(nèi)部引導部件19形成輸送路徑65的彎曲部33的內(nèi)部彎曲側(cè)。外部引導部件18和內(nèi)部引導部件19這兩者沿著左右方向9,S卩,正交于圖2中的圖面的方向伸長。彼此面對的記錄單元24和壓板42形成輸送路徑65的直部34的位于記錄單元24的下方的部分,在記錄單元24和該壓板42之間形成有規(guī)定間隙。外部引導部件18和內(nèi)部引導部件19形成輸送路徑65的一部分。
[0044]饋送輥25沿著彎曲部33從紙托盤20輸送一片記錄紙12。在受到彎曲部33引導時,片被沿著U形路徑向上輸送,直至到達稍后描述的一對輸送棍59處。在片變成介于輸送棍59之間之后,輸送棍59朝向記錄單兀24向前輸送該片,并將其輸送到直部34中。隨著片在記錄單元24的正下方經(jīng)過,記錄單元24將圖像記錄在該片上。該片記錄紙12沿著前后方向8被向前輸送通過輸送路徑65的直部34,并且在圖像記錄完成之后被排出到排出托盤21上。圖2中的點劃線箭頭指示,記錄紙12在該輸送方向15上沿著所述路徑被輸送。
[0045]軸48形成在外部引導部件18的底端上。軸48使得外部引導部件18能夠沿著由圖2中的箭頭66指示的方向旋轉(zhuǎn)。當設置在由圖2中的實線示意的第一位置中時,外部引導部件18形成彎曲部33的外部彎曲側(cè),并且當設置在由圖2中的虛線示意的第二位置中時,外部引導部件18使彎曲部33露出。因此,通過將外部引導部件18從其第一位置旋轉(zhuǎn)到其第二位置,多功能外設10的用戶能夠?qū)⒁呀?jīng)變得堵塞在彎曲部33中的多片記錄紙12抽出。
[0046]雖然在該實施例中外部引導部件18被構(gòu)造為旋轉(zhuǎn),但是外部引導部件18可以被構(gòu)造成以其它方式改變位置。例如,外部引導部件18可以被以可拆卸方式安裝在打印單元11上。在該情形中,外部引導部件18能夠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在第一位置中,夕卜部引導部件18被安裝在打印單元11上,以形成彎曲部33的外部彎曲側(cè),在第二位置中,夕卜部引導部件18被從打印單元11移除,以使彎曲部33暴露。
[0047]記錄單元
[0048]如在圖2中所示,記錄單元24設置在直部34的頂側(cè)上。壓板42設置在記錄單元24的下方,且設置在與記錄單元24面對的位置處,在壓板42和記錄單元24之間形成間隙。如在圖3中所示,壓板42具有多個肋76,所述多個肋76沿著左右方向9成間隔地布置,并且沿著前后方向8伸長。壓板42功能用于沿著肋76的頂邊緣支撐被輸送通過輸送路徑65的直部34的多片記錄紙12。記錄單元24包括滑架40和記錄頭38。
[0049]滑架40被支撐在導軌56和57上,從而能夠沿著左右方向9往復。導軌56和57沿著前后方向8被間隙分離。記錄頭38支撐在滑架40中。墨盒(未示出)向記錄頭38供應墨。噴嘴39形成在記錄頭38的底表面中。記錄頭38在滑架40沿著左右方向9移動時從噴嘴39朝向壓板42噴射墨滴,由此將圖像記錄在被支撐在壓板42上并在輸送方向15上被輸送的一片記錄紙12上。
[0050]接觸部件41就輸送方向15而言被設置在噴嘴39的上游側(cè)上。如將稍后參考圖10描述,接觸部件41被布置在形成在壓板42上的相鄰的肋76之間。每一個接觸部件41的近端均安裝在導軌56上,而接觸部件41的遠端在沿著輸送方向15在噴嘴39和稍后描述的一對輸送輥59之間的位置處接觸被輸送通過輸送路徑65的直部34的一片記錄紙12的頂表面。如稍后將參考圖10描述,接觸部件41的遠端沿著左右方向9將該片記錄紙12形成為連續(xù)的波紋形狀。由于在接觸部件41的底邊緣和壓板42的肋76的頂邊緣之間的高度關系而在記錄紙12中形成波紋形狀。
[0051]輸送輥和排出輥
[0052]如在圖2中所示,所述一對輸送輥59沿著輸送方向15在記錄頭38的上游設置在輸送路徑65的直部34上。一對排出棍44沿著輸送方向15在記錄頭38的下游設置在輸送路徑65的直部34上。
[0053]輸送棍59包括設置在直部34的下側(cè)上的輸送棍60和與輸送棍60面對地設置在直部34的上側(cè)上的夾持輥61。如在圖3中所示,輸送輥60是柱形部件,其帶有中空中央并沿著左右方向9伸長。多個夾持輥61沿著左右方向9成間隔地設置。夾持輥61被彈性部件壓靠在輸送棍60上。
[0054]排出輥44包括設置在直部34的下側(cè)上的排出輥62和與排出輥62面對地設置在直部34的上側(cè)上的正齒輪63。如在圖9A中所示,排出輥62還包括沿著左右方向9取向的軸64和沿著左右方向9成間隔地繞軸64安裝的輥部58。多個正齒輪63沿著左右方向9成間隔地設置。正齒輪63被定位成與排出輥62的輥部58對置。正齒輪63被彈性部件壓靠在排出輥62的輥部58上。
[0055]輸送棍60和排出棍62由從輸送馬達(未不出)傳遞的驅(qū)動力驅(qū)動以旋轉(zhuǎn)。當輸送棍60旋轉(zhuǎn)時,介于輸送棍59之間的一片記錄紙12被輸送棍59沿著輸送方向15輸送到壓板42之上。當排出輥62旋轉(zhuǎn)時,介于排出輥44之間的一片記錄紙12被排出輥44沿著輸送方向15進一步向下游輸送。
[0056]導軌
[0057]如在圖3到5中所示,(作為支撐框架的實例的)導軌56和57分別設有支撐部67和68。支撐部67和68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的尺寸比支撐部67和68沿著上下方向7的尺寸大,同時支撐部67和68沿著左右方向9的尺寸比支撐部67和68沿著前后方向8的尺寸大。即,支撐部67和68中的每一個支撐部均是沿著前后方向8 (即,沿著在輸送路徑65的直部34處的輸送方向15)和左右方向9(即,正交于輸送方向15并且還是滑架40沿其移動的方向的寬度方向)這兩者延伸的平板形部件。
[0058]在該實施例中,導軌56和57在相應的支撐部67和68的前邊緣和后邊緣這兩者處向上彎曲。具體地,導軌56包括(作為彎曲部的實例的)后彎曲部53和(作為彎曲部的實例的)前彎曲部54,所述后彎曲部53沿著支撐部67的后邊緣向上彎曲,所述前彎曲部54沿著支撐部67的前邊緣向上彎曲。類似地,導軌57包括后彎曲部69和前彎曲部70,所述后彎曲部69沿著支撐部68的后邊緣向上彎曲,所述前彎曲部70沿著支撐部68的前邊緣向上彎曲。雖然導軌56和57優(yōu)選地沿著相應的支撐部67和68的前邊緣和后邊緣彎曲,但是導軌56和57可以替代地通過使沿著相應的支撐部67和68的前邊緣和后邊緣中的僅一個邊緣彎曲形成。即,在導軌56和57中的每一個導軌上的至少一個邊緣應該被彎曲,并且該邊緣應是沿著輸送方向15的上游邊緣(后邊緣)或者下游邊緣(前邊緣)??商娲兀瑢к?6和57能夠向下彎曲,而非向上彎曲。
[0059]如在圖3中所示,滑架40騎跨所述兩個導軌56和57?;?0包括滑架本體45、從滑架本體45向后突出的后突出部46和從滑架本體45向前突出的前突出部47。如在圖6和7中所示,后突出部46的底部沿著支撐部67的前邊緣,即,沿著前彎曲部54的后側(cè)接觸支撐部67的頂表面51。因此,后突出部46的底部在靠近前彎曲部54的位置處接觸支撐部67的頂表面51。類似地,前突出部47的底部沿著支撐部68的前邊緣,即,沿著前彎曲部70的后側(cè)接觸支撐部68的頂表面52。因此,前突出部47的底部在靠近前彎曲部70的位置處接觸支撐部68的頂表面52。
[0060]在本【技術領域】中眾所周知的帶機構(gòu)(未示出)被設置在導軌57的頂表面52上。帶機構(gòu)包括滑輪和帶,所述滑輪在支撐部68的左端和右端這兩者處設置在頂表面52上,所述帶環(huán)繞所述滑輪。所述帶被聯(lián)接到滑架40的前突出部47和向滑架40提供驅(qū)動力的滑架驅(qū)動馬達(未示出)。當被致動時,滑架驅(qū)動馬達經(jīng)由帶機構(gòu)向滑架40傳遞驅(qū)動力,以沿著左右方向9驅(qū)動滑架40。通過該驅(qū)動力,滑架40沿著左右方向9,S卩,沿著記錄紙12的寬度尺寸往復。因此,滑架40被支撐在導軌56和57中的支撐部67和68的頂表面51和52 (作為第一表面的一個實例)上,使得滑架40能夠沿著左右方向9移動。
[0061]如在圖6和7中所示,上述夾持輥61設置在導軌56的下方。因此,夾持輥61位于支撐部67的底表面50側(cè)上。(作為第二表面的實例的)所述底表面50在就與前后方向8 (即,在輸送路徑65的直部34處的輸送方向15)和左右方向9都正交的(作為正交方向的實例的)上下方向7而言與頂表面51相反的一側(cè)上。如上所述,輸送輥60被設置在夾持棍61的下方,并與其面對。因此,輸送棍60相對于夾持棍61與導軌56相反地設置,并且與夾持輥61面對。
[0062]輥保持器
[0063]如在圖6和7中所示,輥保持器85設置在導軌56的下方,即設置在支撐部67的就上下方向7而言的底表面50側(cè)上。輥保持器85以可旋轉(zhuǎn)方式支撐夾持輥61。輥保持器85設置在對應于夾持輥61的位置處。具體地,如在圖3和4中所示意地,輥保持器85在左右方向9上成間隔地隔開,從而與夾持輥61相對地定位。在該實施例中,每一個輥保持器85支撐一個夾持輥61,但是輥保持器85可以被構(gòu)造為各自地支撐兩個或者更多夾持輥61。因此,每一個輥保持器85支撐所述多個夾持輥61中的至少一個夾持輥。
[0064]如在圖6和7中所示,每一個輥保持器85在輥保持器85的前端88處以可旋轉(zhuǎn)方式支撐夾持輥61。(作為第一突出部的實例的)突出部89從輥保持器85的后端向上突出。突出部89的遠端與導軌56接合。以此方式,輥保持器85被設置在導軌56處。然而,輥保持器85可以與除了導軌56之外的部件接合。
[0065]如在圖6和7中所示,(作為第一開口的實例的)開口 35形成在導軌56的支撐部67中。開口 35的尺寸大致等于突出部89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的尺寸。(作為第一接合部的實例的)凸起96形成在每一個突出部89的遠端上,并從所述遠端向后突出。凸起96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的尺寸比開口 35的相應的尺寸大。相應地,為了使突出部89向上穿過形成在導軌56的支撐部67中的相應的開口 35,凸起96必須成角度地插入通過開口 35,或者應該鄰近于開口 35并且與開口 35的左側(cè)或者右側(cè)連續(xù)地形成大于凸起96的開口。在后一種情形中,凸起96首先插入通過更大的開口,并且然后沿著左右方向9滑動輥保持器85。
[0066]如上所述,在將突出部89插入到相應的開口 35中之后,凸起96從上方與支撐部67的頂表面51接觸。換言之,凸起96與支撐部67的頂表面51接合。此外,其中凸起96與支撐部67的頂表面51接合的該接合區(qū)域被定位在稍后描述的其中滑架40的后突出部46接觸支撐部67的頂表面51的第一區(qū)域74的后方。換言之,所述接合區(qū)域和所述第一區(qū)域74相對于輸送方向15處于不同的位置。
[0067]如上所述,輥保持器85被相應的突出部89和它們在前后方向8上的中央部分附接到導軌56。當一片記錄紙12變?yōu)榻橛谳斔洼?9之間,或者在稍后描述的可移動部件90沿著上下方向7移動夾持棍61,從而向棍保持器85施加壓力時,每一個棍保持器85均能夠就輸送方向15而言繞其后端部,即凸起96的接合區(qū)域樞轉(zhuǎn)。
[0068](作為孔的實例的)孔86形成在每一個輥保持器85中,所述孔86沿著左右方向9穿透輥保持器85。沿著左右方向9對準的稍后描述的軸87插入通過所有的孔86。如在圖9A中所不,軸87的左端和右端由稍后描述的可移動部件90支撐。
[0069]卷簧
[0070]如在圖7中所示,卷簧73被安裝在輥保持器85的頂部上。(作為推壓部件的實例的)卷簧73用于將夾持輥61壓靠輸送輥60。多個卷簧73沿著左右方向9成間隔地設置。卷簧73中的每一個卷簧均被定位成與輥保持器85中的一個輥保持器85對應。突起49從突出部89向前地設置在每一個輥保持器85上。突起49從輥保持器85向上突出。每一個卷簧73均纏繞在相應的輥保持器85的突起49上,且卷簧73的底端接觸輥保持器85并且頂端接觸支撐部67的在與頂表面51相反的一側(cè)上的底表面50。當繞突起49放置時,卷簧73被壓縮至比其的自然長度更短的長度。因此,卷簧73向下推壓相應的輥保持器85,從將夾持輥61壓靠輸送輥60。
[0071]圖7示出沿著前后方向8的第一區(qū)域74和沿著前后方向8的第二區(qū)域75,滑架40的后突出部46在所述第一區(qū)域74處接觸導軌56的支撐部67的頂表面51,卷簧73的頂端在所述第二區(qū)域75處接觸導軌56的底表面50。所述第一區(qū)域74就前后方向8,即輸送方向15而言與所述第二區(qū)域75重疊。換言之,其中滑架40接觸支撐部67的頂表面51的第一區(qū)域74就輸送方向15而言與其中卷簧73接觸支撐部67的底表面50的第二區(qū)域75重疊。
[0072]此外,卷簧73的頂端接觸導軌56的底表面50的前端部。如上所述,滑架40的后突出部46接觸支撐部67的頂表面51的前端部。頂表面51的前端部還靠近前彎曲部54的后側(cè)。因此,根據(jù)以上說明,第一區(qū)域74和第二區(qū)域75這兩者均位于導軌56的前端部處并且因此靠近前彎曲部54的后側(cè)。注意,第一區(qū)域74和第二區(qū)域75可以替代地都是在導軌56的后端部上的區(qū)域,即靠近后彎曲部53的前側(cè)。換言之,支撐部67的其中第一區(qū)域74和第二區(qū)域75就輸送方向15而言相互重疊的區(qū)域可以朝向前彎曲部54或者后彎曲部53就輸送方向15而言從導軌56的中央?yún)^(qū)域偏移。
[0073]接觸部件
[0074]如在圖2中所示,接觸部件41被設置在形成在記錄頭38中的噴嘴39的沿著輸送方向15的上游。如在圖3和5中所示,多個接觸部件41沿著左右方向9成間隔地設置。每一個接觸部件41的近端77均與導軌56接合。因此,接觸部件41設置在導軌56處。
[0075]如在圖6和7中所示,(作為第二開口的實例的)開口 37形成在導軌56的支撐部67中。接觸部件41的(作為第二突出部的實例的)近端77從接觸部件41的本體向上突出。近端77的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的尺寸基本等于開口 37的相應的尺寸。(作為兎二接合部的實例的)關起98形成在近2而77的遠2而上,并從近2而77的遠2而向后關出。突起98的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的尺寸比開口 37的相應的尺寸大。因此,為了將近端77向上插入通過形成在支撐部67中的相應的開口 37,突起98必須成角度地插入到開口 37中,或者必須鄰近于開口 37并與開口 37的左側(cè)或者右側(cè)連續(xù)地形成比突起98大的開口。在后一種情形中,將突起98插入通過更大的開口,并隨后沿著左右方向9移動接觸部件41。
[0076]當如上所述近端77被插入到開口 37中時,突起98從上方與支撐部67的頂表面51接觸。換言之,突起98與支撐部67的頂表面51接合。在這種狀態(tài)下,其中突起98與支撐部67的頂表面51接合的接合區(qū)域比第一區(qū)域74還靠后。即,該接合區(qū)域和第一區(qū)域74就輸送方向15而言處于不同的位置。
[0077]接觸部件41中的每一個接觸部件在向下彎曲時從其近端77向前延伸。在每一個接觸部件41上的(作為第一接觸部的實例的)遠端78從彎曲部分的遠端向前延伸(更加精確地,在以稍微地向下的斜率向前延伸)。接觸部件41的遠端78的底表面在沿著輸送方向15在輸送輥59和噴嘴39之間的位置處接觸沿著輸送路徑65輸送的一片記錄紙12的頂表面(即片的與夾持輥61接觸的表面)。
[0078]如在圖3到5中所示,多個肋76形成在壓板42的頂表面上。所述肋76從壓板42的頂表面向上豎立。多個肋76沿著左右方向9成間隔地布置。每一個肋76均設置在沿著左右方向9相鄰的接觸部件41之間的位置處。肋76沿著前后方向8伸長。因此,在該實施例中,在壓板42上輸送的多片記錄紙12被支撐在肋76的頂邊緣上。
[0079]肋76的頂邊緣被定位成比接觸部件41的底邊緣(并且具體地接觸部件41的遠端78的底邊緣)高。因此,如在圖10中所示意地,在接觸部件41之下沿著輸送路徑65輸送的一片記錄紙12被接觸部件41和肋76形成為沿著左右方向9連續(xù)地起伏的波紋形狀。即,接觸部件41接觸該片記錄紙12的頂表面,以與肋76協(xié)作配合在片中產(chǎn)生波紋形狀。
[0080]如上所述,接觸部件41的近端77附接到導軌56,而遠端78不附接到任何部件。利用這種構(gòu)造,接觸部件41能夠繞近端77樞轉(zhuǎn),使得遠端78豎直移動。當沿著輸送路徑65輸送的一片記錄紙12與接觸部件41接觸時,接觸部件41向上樞轉(zhuǎn),使得遠端78升高與片厚度相當?shù)木嚯x。
[0081]如在圖6中所示,(作為第二接觸部的實例的)突出部79在從近端77向前并從彎曲部分向后的位置處從每一個接觸部件41的頂表面向上豎立。突出部79形成在與導軌56的底表面50面對的位置處,并且由此限制接觸部件41的向上移動(在該實施例中樞轉(zhuǎn))。換言之,當接觸部件41的突出部79接觸導軌56的底表面50時,接觸部件41不能夠再進一步向上樞轉(zhuǎn)。
[0082]如在圖6中所示,前面描述的第一區(qū)域74是滑架40的后突出部46在此處接觸導軌56的頂表面51的沿著前后方向8的區(qū)域。另外,圖6示出在此處形成在接觸部件41上的突出部79的頂部接觸導軌56的底表面50的沿著前后方向8的第三區(qū)域80。如圖所示,第一區(qū)域74就前后方向8,即輸送方向15而言與第三區(qū)域80重疊。換言之,其中滑架40接觸頂表面51的第一區(qū)域74和其中接觸部件41的突出部79接觸底表面50的第三區(qū)域80就輸送方向15而言重疊。
[0083]可移動部件
[0084]如在圖3、4和9中所不,一對可移動部件90設置在輸送路徑65的外側(cè),其中一個可移動部件在輸送路徑65的右邊緣外側(cè)并且另一可移動部件個在左邊緣外側(cè)。可移動部件90中的每一個可移動部件均支撐在一對側(cè)框架55中的一個側(cè)框架55上。側(cè)框架55是具有彎曲板形狀的金屬部件。具體地,每一個側(cè)框架55包括底部81 (見圖6和7)和側(cè)部82。如在圖9A中所示,基部框架83設置在側(cè)框架55的下方?;靠蚣?3形成打印單元11的下構(gòu)架。通過用螺釘將底部81緊固到基部框架83而將側(cè)框架55支撐在基部框架83上。
[0085]導軌56和57的左端和右端被支撐在相應的側(cè)框架55上。另外,輸送棍60的左端和右端以及排出輥62的軸64的左端和右端以可旋轉(zhuǎn)方式支撐在相應的側(cè)框架55中。軸64的左端和右端還被插入通過形成在相應的可移動部件90中的開口 72(見圖8A和8B)。如將稍后描述地,軸64隨著可移動部件90的移動沿著上下方向7移動。
[0086]當支撐在側(cè)框架55上時,每一個可移動部件90的底表面接觸相應的側(cè)框架55的底部81,每一個可移動部件90的側(cè)表面接觸相應的側(cè)框架55的側(cè)部82,并且每一個可移動部件90的頂表面接觸導軌56和57的底表面。利用這種構(gòu)造,導軌56和57定位每一個可移動部件90的頂表面,側(cè)框架55定位相應的可移動部件90的側(cè)表面,并且側(cè)框架55定位相應的可移動部件90的底表面。
[0087]可移動部件90能夠沿著側(cè)框架55的底部81的頂表面在前后方向8上移動。具體地,可移動部件90能夠在圖9A所示第一位置和圖9B所示第二位置之間移動,所述第二位置比所述第一位置更靠前。
[0088]如在圖8A和SB中所示,每一個可移動部件90均包括:第一板部94,所述第一板部94沿著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延伸,同時在沿著前后方向8的尺寸比沿著左右方向9的尺寸大;第二板部95,所述第二板部95從第一板部94的前端和后端向上豎立;和形成在第二板部95上的(作為引導部的實例的)接觸部93。
[0089]接觸部93包括第一接觸部93A和第二接觸部93B,所述第一接觸部93A從下方接觸并支撐(作為伸長部件的實例的)軸87的端部,所述第二接觸部93B從上方接觸排出輥62的軸64的端部。接觸部93具有沿著與前后方向8,即可移動部件90沿其移動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傾斜的傾斜表面。更加具體地,第一接觸部93A從其后側(cè)向其前側(cè)向下傾斜,而第二接觸部93B從其后側(cè)向其前側(cè)向上傾斜。接觸部93還包括:第一水平表面93C,所述第一水平表面從第一接觸部93A的前端連續(xù)地形成,用于當可移動部件90處于第一位置中時支撐軸87 ;和第二水平表面93D,所述第二水平表面93D從第一接觸部93A的后端連續(xù)地形成,用于當可移動部件90處于第二位置中時支撐軸87。
[0090]如在9A中所示圖,當可移動部件90處于第一位置中時,可移動部件90的第一水平表面93C支撐軸87。此時,卷簧73 (見圖7)的推壓力將夾持輥61壓靠輸送輥60。此外,排出輥62的軸64從第二接觸部93B分離。在這種狀態(tài)下,正齒輪63壓靠排出輥62的輥部58。
[0091]當多功能外設10的用戶從第一位置向前拉動可移動部件90時,軸87從第一水平表面93C分離并接觸第一接觸部93A。在用戶繼續(xù)進一步向前拉動可移動部件90時,軸87在于第一接觸部93A上受到引導的同時逐漸地向上移動。當可移動部件90到達第二位置中時,軸87抵著在卷簧73的推壓力從第一接觸部93A分離,并且變?yōu)楸恢卧诘诙奖砻?3D上,如在圖9B中所示意。在軸87在該操作期間被向上推動時,輥保持器85向上旋轉(zhuǎn),從而使夾持輥61從輸送輥60分離。
[0092]另外,在可移動部件90從第一位置向前移動時,排出輥62的軸64接觸第二接觸部93B。在可移動部件90進一步向前移動時,軸64被位于其上方的第二接觸部93B向下推動。當可移動部件90到達第二位置中時,如在圖9B中所示意地,軸64與第二接觸部93B的后端,即第二接觸部93B的最低部接觸。相應地,軸64的在以上操作中的移動使排出輥62向下并遠離正齒輪63地移位。
[0093]當多功能外設10的用戶將抓持部92抓持并從第二位置向后推動可移動部件90時,隨著可移動部件90從第二位置移動到第一位置,軸87從第二水平表面93D經(jīng)由第一接觸部93A行進到第一水平表面93C,并且隨后被支撐在第一水平表面93C上。因為在該操作中軸87向下移動,所以輥保持器85向下旋轉(zhuǎn),由此將夾持輥61放置成與輸送輥60接觸。另外,軸64從第二接觸部93B分離,從而允許排出輥62向上移動和接觸正齒輪63。
[0094]通過接觸軸87和引導軸87的豎直移動,接觸部93致使輥保持器85沿著(作為移動方向的實例的)上下方向7樞轉(zhuǎn)(即,移動)。此外,當可移動部件90從第一位置移動到第二位置時,軸87向上移動遠離輸送輥60的旋轉(zhuǎn)中心。結(jié)果,(作為第二距離的實例的)當可移動部件90處于第二位置中時在軸87和輸送輥60的旋轉(zhuǎn)中心(即,輸送輥60的軸線)之間的沿著上下方向7的距離比(作為第一距離的實例的)當可移動部件90處于第一位置中時的距離大??梢苿硬考?0不限于上述結(jié)構(gòu),只要可移動部件90能夠相互接近和遠離地移動輸送輥59,并且能夠相互接近和遠離地移動排出輥44即可。
[0095]實施例的效果
[0096]如果支撐滑架40的導軌56變形,則導軌56的頂表面51可以在第一區(qū)域74內(nèi)變成不平行于滑架40的接觸頂表面51的部分。因此,在導軌56之上滑動的滑架40可以磨損導軌56的接觸滑架40的部分。結(jié)果,在記錄頭38和該片記錄紙12之間的間隙可能改變,從而降低圖像記錄的質(zhì)量。因此,該實施例將第一區(qū)域74構(gòu)造成就輸送方向15而言與第二區(qū)域75重疊。相應地,如果導軌56由于響應于朝向輸送輥60推壓夾持輥61的卷簧73的推壓力而施加到導軌56的反作用力而變形,則導軌56的頂表面51能夠在第一區(qū)域74和第二區(qū)域75重疊的區(qū)域中維持平行于滑架40的接觸頂表面51的部分,由此減輕滑架40的滑動引起的磨損。
[0097]此外,在該實施例中通過將輥保持器85設置在導軌56上,輥保持器85以其整體響應于整個導軌56的變形而移動。因此,卷簧73施加到導軌56和夾持輥61的壓力的大小不太可能改變。
[0098]此外,該實施例的輥保持器85在就輸送方向15而言不同于第一區(qū)域74的位置處與導軌56接合。因此,第一區(qū)域74幾乎不受到由在輥保持器85和導軌56之間的接合導致的導軌56的變形的影響。在允許輥保持器85附接到導軌56的同時,這種構(gòu)造減輕了這種變形在第一區(qū)域74內(nèi)對于在頂表面51和滑架40的接觸頂表面51的部分之間的平行性的不利影響。
[0099]在該實施例中,滑架40在彎曲部的附近接觸導軌56。因為導軌56在它的彎曲部的附近具有更高的剛度,所以在該實施例中滑架40在其中導軌56具有更高的剛度并且較不可能變形的位置處接觸導軌56。因此,該實施例能夠減輕導軌56的變形對于滑架40的影響。
[0100]在該實施例中,沿著輸送路徑65輸送的一片記錄紙12壓靠接觸部件41,使得接觸部件41移位與片厚度相當?shù)木嚯x。當來自片的壓力使接觸部件41移位時,接觸部件41的突出部79壓靠導軌56的支撐部67,從而導致支撐部67沿著朝向頂表面51側(cè)的方向,即沿著壓靠滑架40的方向變形。然而,因為在該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中第一區(qū)域74和第三區(qū)域80就輸送方向15而言重疊,所以在接觸部件41的突出部79接觸支撐部67的底表面50之后已經(jīng)發(fā)生的接觸部件41的位移被維持等于已經(jīng)由來自支撐部67的壓力導致的滑架40的位移。因此,即使當與記錄紙12的厚度對應的接觸部件41的移動產(chǎn)生支撐部67中的變形時,該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仍然能夠在接觸部件41的遠端78和安裝在滑架40中的記錄頭38之間維持恒定的間隙。因此,這種構(gòu)造能夠減輕支撐滑架40的導軌56的支撐部67的變形對于在記錄紙12上的圖像記錄質(zhì)量具有的影響。
[0101]此外,在該實施例中接觸部件41被設置在導軌56處。利用這種構(gòu)造,接觸部件41整體響應于導軌56的總體變形移動,使得在遠端78和記錄頭38之間的位置關系不太可能波動。
[0102]在該實施例中,接觸部件41就輸送方向15而言在第一區(qū)域74外側(cè)的位置處與導軌56接合。因此,第一區(qū)域74幾乎不受由該接合導致的導軌56的變形的影響。以此方式,能夠?qū)⒔佑|部件41設置在導軌56上,同時最小化對于在頂表面51和滑架40的接觸頂表面51的部分之間的在第一區(qū)域74內(nèi)的平行性的影響。
[0103]在該實施例中,移動可移動部件90還移動軸87,使得在軸87和輸送輥60的旋轉(zhuǎn)中心之間的距離能夠改變。即,移動軸87會移動支撐在輥保持器85中的夾持輥61的軸線,從而允許在夾持輥61的軸線和輸送輥60的旋轉(zhuǎn)中心之間的距離被改變,所述軸87插入通過所述輥保持器85。在該實施例中,被可移動部件90移動以移動夾持輥61的軸線的軸87沿著左右方向9對準。當移動軸87的軸線并因此移動夾持輥61的軸線時,用于抵著輸送輥60推壓夾持輥61的卷簧73的推壓力的反作用力能夠沿著左右方向9幾乎均勻地施加到導軌56。以此方式,能夠在第一區(qū)域74內(nèi)對于在頂表面51和滑架40的接觸頂表面51的部分之間的平行性帶有最小不利影響的情況下移動夾持輥61的軸線。[0104]雖然已經(jīng)參考其實施例詳細描述了本發(fā)明,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清楚,可以在不偏離本發(fā)明的精神的情況下在本發(fā)明中實現(xiàn)各種改變和變型。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噴墨記錄設備,包括: 滑架,所述滑架被構(gòu)造成在與輸送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上移動,片在所述輸送方向上被輸送,所述滑架支撐記錄頭,所述記錄頭被構(gòu)造成將墨滴從噴嘴噴射到被輸送的所述片上,由此在所述片上記錄圖像; 支撐框架,所述支撐框架具有在所述輸送方向和所述寬度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形狀的支撐部,所述支撐框架在所述支撐部的第一表面上支撐所述滑架,使得所述滑架能夠在所述寬度方向上移動; 夾持輥,所述夾持輥被設置在所述支撐部的第二表面?zhèn)壬?,所述第二表面就正交方向而言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反,所述正交方向正交于所述輸送方向和所述寬度方向; 輸送輥,所述輸送輥相對于所述夾持輥與所述支撐框架相反地設置,并且所述輸送輥與所述夾持輥面對地設置,所述輸送輥被構(gòu)造成輸送介于所述輸送輥和所述夾持輥之間的所述片; 輥保持器,所述輥保持器就所述正交方向而言被設置在所述支撐部的所述第二表面?zhèn)壬?,并且所述輥保持器支撐所述夾持輥;和 推壓部件,所述推壓部件被設置成與所述輥保持器接觸且與所述支撐部的所述第二表面接觸,所述推壓部件被構(gòu)造成推壓所述輥保持器,從而將所述夾持輥壓靠所述輸送輥, 其中第一區(qū)域與第 二區(qū)域就所述輸送方向而言重疊,在所述第一區(qū)域中,所述滑架接觸所述支撐部的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第二區(qū)域中,所述推壓部件接觸所述支撐部的所述第二表面。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噴墨記錄設備,其中所述輥保持器被附接到所述支撐框架。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噴墨記錄設備,其中所述支撐框架的所述支撐部具有第一開Π, 其中所述輥保持器包括: 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尺寸大致等于所述第一開口的尺寸;和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上形成的第一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的尺寸比所述第一開口的尺寸大,所述第一接合部與所述支撐部的所述第一表面接合,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區(qū)域和接合區(qū)域就所述輸送方向而言在不同的位置處,在所述接合區(qū)域中,所述第一接合部與所述支撐部的所述第一表面接合。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噴墨記錄設備,其中所述支撐框架的在所述輸送方向上的上游邊緣和下游邊緣中的至少一個邊緣包括彎曲部,并且 其中所述支撐部的其中所述第一區(qū)域與所述第二區(qū)域就所述輸送方向而言相互重疊的區(qū)域從所述支撐部的就所述輸送方向而言的中央?yún)^(qū)域朝向所述彎曲部偏移。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噴墨記錄設備,進一步包括接觸部件,所述接觸部件設置在所述噴嘴的就所述輸送方向而言的上游, 所述接觸部件包括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所述第一接觸部被構(gòu)造成接觸所述片,所述第二接觸部被構(gòu)造成接觸所述支撐部的所述第二表面,并且所述第二接觸部被構(gòu)造成限制所述第一接觸部的朝向所述支撐框架的移動,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區(qū)域與第三區(qū)域就所述輸送方向而言重疊,在所述第一區(qū)域中,所述滑架接觸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第三區(qū)域中,所述第二接觸部接觸所述支撐部的所述第二表面。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噴墨記錄設備,其中所述接觸部件被附接到所述支撐框架。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噴墨記錄設備,其中所述支撐框架的所述支撐部具有第二開Π, 其中所述接觸部件包括: 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尺寸大致等于所述第二開口的尺寸;和在所述第二突出部上形成的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二接合部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開口的尺寸,所述第二接合部與所述支撐部的所述第一表面接合,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區(qū)域和接合區(qū)域就所述輸送方向而言在不同的位置處,在所述接合區(qū)域中,所述第二接合部與所述支撐部的所述第一表面接合。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噴墨記錄設備,其中 在所述寬度方向上布置多個所述夾持輥, 在所述寬度方向上布置多個所述輥保持器,使得每一個輥保持器支撐所述夾持輥中的對應的至少一個夾持輥, 在所述寬度方向上布置多個所述推壓部件,使得每一個推壓部件設置成與所述支撐部的所述第二表面及所述輥保持器中的對應的一個棍保持器接觸。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噴墨記錄設備,進一步包括: 伸長部件,所述伸長部件在所述寬度方向上伸長,并且所述伸長部件穿過所述輥保持器;和 可移動部件,所述可移動部件被構(gòu)造成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其中在與所述輸送方向和所述寬度方向都交叉的移動方向上在所述伸長部件和所述輸送輥的軸線之間限定距離, 其中所述可移動部件被構(gòu)造成當所述可移動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處時將所述距離設定為第一距離,并且當所述可移動部件在所述第二位置處時將所述距離設定為第二距離,所述第二距離比所述第一距離大, 其中所述可移動部件包括引導部,所述引導部被構(gòu)造成通過接觸所述伸長部件而在所述移動方向上引導所述伸長部件,由此引起所述輥保持器在所述移動方向上移動。
【文檔編號】B41J2/01GK103991285SQ201410054293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1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2月18日
【發(fā)明者】佐野巖根, 三本匡雄, 太田恭平, 川俁范幸, 若草敬介, 修杰, 伊藤慎悟 申請人:兄弟工業(yè)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