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印章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509662閱讀:339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印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將墨水吸收體中所吸收的墨水向壓印部件供給而進行壓印的印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作為可連續(xù)地壓印的印章,公知如下印章,其在大致圓筒形狀的保持體 內設有由可吸收墨水的多孔質材料構成的墨水吸收體和由可使墨水透過的多孔質材料構 成的壓印部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該印章中,預定量的墨水經由保持體內的墨水通路 向墨水吸收體供給,在該墨水吸收體中吸收、儲存墨水。由此,能夠始終向與墨水吸收體緊 密貼合的壓印部件供給墨水,從而能夠連續(xù)地進行壓印。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1-018506號公報上述現有技術中,從墨水通路供給的墨水附著于墨水吸收體而被吸收時的動作例 如如下所述。即,附著于墨水吸收體的墨水通路側的端面的某一點(附著點)的墨水,在該 墨水吸收體的內部以該一點為中心的同心圓形狀(在三維上觀察則正確的是半球狀)沿徑 向擴展而滲入。上述的附著點在墨水吸收體的上述墨水通路側端面上存在多個,墨水分別從各附 著點以上述同心圓形狀擴展而滲入。結果,在墨水吸收體中,較多的墨水的同心圓重疊的部 位的墨水密度較高,而另一方面,墨水的同心圓不怎么重疊的部位的墨水密度較稀疏。因 此,為了使墨水吸收體內部的墨水密度在徑向上均勻,鑒于上述情形,需要考慮上述附著點 的配置以使墨水吸收體的同心圓的重疊狀況盡量均勻,因此,需要考慮向墨水通路側端面 導入墨水的墨水通路的形狀及配置。但是,在上述現有技術中對上述問題沒有特別考慮。即,墨水從大致圓筒形狀的保 持體的內部所設置的大致圓形截面的墨水通路(沒有特別向徑向外側擴展地被引導)沿印 章的軸向被引導,向墨水吸收體的墨水通路側端面供給。因此,在墨水吸收體的大致圓形的 墨水通路側端面上,較多的上述附著點大致均勻地分布。像這樣在圓形中較多的附著點均 勻地分布的情況下,在圓形的徑向中央側較多的同心圓重疊,結果墨水密度相對較高,另一 方面,越在圓形的徑向外周側同心圓的重疊越少,墨水密度相對較稀疏。結果,墨水吸收體 內的墨水密度不均勻,在該狀態(tài)下墨水吸收體向壓印部件供給墨水時,在壓印部件壓印形 成的印跡上也可能出現墨水濃度不均勻的情況。另外,上面以大致圓筒形狀的保持體中墨水吸收體的截面形狀為大致圓形的情況 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不限于此。也就是說,即使在例如保持體、墨水吸收體的截面形狀為大 致橢圓形的情況或(大致四邊形等)大致多邊形的情況下,也與上述同樣地,徑向外周側的 墨水密度較稀疏而徑向中央側的墨水密度較高,結果,存在印跡不均勻的可能性。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使壓印部件的墨水密度分布均勻化并實現濃度均
3勻的印跡的印章。為了實現上述目的,第1發(fā)明的印章,具有大致筒形狀的保持體,在壓印時由操 作者把持,并且在內部形成有墨水通路;壓印部件,配置在所述保持體的下端部,在壓印時 被壓向壓印對象;墨水吸收體,設在所述保持體和所述壓印部件之間,吸收并保持從所述保 持體的所述墨水通路排出的墨水,所述印章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墨水通路的墨水排出側,設 置有將墨水導向徑向外周側并排出的導流通路。本申請第1發(fā)明的印章中,在保持體的內部形成有墨水通路。墨水從墨水通路排 出后,被設在保持體和壓印部件之間的墨水吸收體吸收。壓印時,使用被吸收在該墨水吸收 體中的狀態(tài)的墨水,使壓印部件在壓印對象上進行印字。此處,通常情況下印章所具備的墨水吸收體由使墨水滲入并且可儲存預定量墨水 的材質構成。從墨水通路排出的墨水被這種材質的墨水吸收體吸收時,附著于墨水吸收體 的1個部位的墨水沿以該1個部位為中心的徑向以同心圓形狀擴展而滲入。因此,在與例 如大致圓筒形狀或大致多邊筒形狀的保持體對應的橫截面形狀為大致圓形或大致多邊形 的墨水吸收體的情況下,在該圓形或多邊形的截面上墨水分別從與墨水通路的墨水排出側 直接接觸的多個部位滲入。結果,在圓形或多邊形的截面的徑向中心側,來自上述多個部位 的上述墨水的同心圓數量較多地重疊,墨水密度較高,另一方面,在圓形或多邊形的截面的 徑向外周側,來自上述多個部位的上述墨水的同心圓的重疊較少,墨水密度較稀疏。若壓印 部件以這種不均勻的墨水密度的分布進行壓印,則存在形成徑向中心部分較濃而徑向外周 側部分較淡的不均勻的印跡的可能性。因此,鑒于上述情況,本申請第1發(fā)明在墨水通路的墨水排出側設置導流通路,由 此將墨水導向徑向外周側后使其排出。由此,能夠緩和墨水容易在上述的徑向中心部集中 的情形,能夠相對地提高徑向外周部的墨水密度。結果,能夠使壓印部件的墨水密度的分布 均勻化,從而實現濃度均勻的印跡。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印章的整體外觀的透視圖。圖2是圖1的II-II剖面的軸向縱剖視圖。圖3是將主保持體的下部保持體的周圍分解的透視圖,是說明對壓印部件的表面 實施制版的圖。圖4A是說明在不具備錐部的比較例中墨水吸收體吸收墨水的情形的概念性橫剖 視圖。圖4B是說明在不具備錐部的比較例中墨水吸收體吸收墨水的情形的概念性橫剖 視圖。圖5A是說明在比較例中墨水吸收體吸收墨水的情形的概念性橫剖視圖。圖5B是說明在比較例中墨水吸收體吸收墨水的情形的概念性橫剖視圖。圖6A是說明在比較例中墨水吸收體吸收墨水的情形的概念性縱剖視圖。圖6B是說明在比較例中墨水吸收體吸收墨水的情形的概念性縱剖視圖。圖6C是說明在比較例中墨水吸收體吸收墨水的情形的概念性縱剖視圖。圖7是表示比較例中的印跡的一例的說明圖。
4
圖8A是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印章中的墨水吸收體吸收墨水的情形的概 念性縱剖視圖。圖8B是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印章中的墨水吸收體吸收墨水的情形的概 念性縱剖視圖。圖8C是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印章中的墨水吸收體吸收墨水的情形的概 念性縱剖視圖。圖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印章的印跡的一例的說明圖。圖10是將墨水通路的內周側面形成為大致圓錐形狀的變形例的印章的軸向剖視 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

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是將本發(fā)明的印章 (Stamp)應用于例如以圓形形成人名印跡的印章的情況下的例子。圖1中,本實施方式的印章1具有印章主體2和壓印部件蓋體3。對于印章主體 2,整體形成大致圓筒形狀,在其一個端面上配置并組合有壓印部件4。在本例中,壓印部件 4的表面上,可壓印地制版有“田中”的人名文字(對于該制版結構在下面詳細說明)。壓 印部件蓋體3能夠以可覆蓋印章主體2的配置有上述壓印部件4的一側的端部的方式進行 裝卸。另外,以下將該圖2中的位于上方的部分稱為“上部”,將位于下方的部分稱為“下 部”。圖2中,印章主體2具備把手部5、主保持體6、副保持體7、墨水吸收體8、壓印部件4、 墨水蓋體9、套筒10、壓入蓋體11及彈簧12。另外,主保持體6及副保持體7相當于各權利 要求中所記載的保持體。對于副保持體7,整體形成為上端及下端均開口的大致圓筒形狀,上述各部件安裝 于該副保持體7而被支撐。把手部5形成為上端閉合而下端開口的圓筒形狀,上述副保持 體7的上端的外周側可裝卸地嵌合而組裝于該把手部5的下端的內周側。主保持體6大致由位于上部的大致圓筒形狀的上部保持體6a和位于該上部保持 體6a的下部且直徑比該上部保持體6a大的大致圓筒形狀的下部保持體6b —體地形成。 在該主保持體6的徑向中心側,形成有從上部保持體6a的上端到下部保持體6b的下端大 致以相同內徑貫通的墨水通路21,在上端及下端均開口。該墨水通路21中,墨水從上側流 入,并向下側排出墨水(參照后述的圖8)。在該墨水通路21的下端側的開口部分即該墨水通路21的墨水排出側端部的內 部,徑向中心位置與該主保持體6的徑向中心位置一致,設有直徑朝向墨水排出側擴大的 大致圓錐形狀的錐部22。該錐部22的下側的端面即圓錐底面與下部保持體6b的下側的端 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該錐部22的下部的外周側面與墨水通路21的內周側面分離,經 由4個平板部23而由墨水通路21的內周支撐(參照后述的圖3)。通過以上結構,墨水通路21的墨水排出側形成導流通路M,其具備至少將流過徑 向中心部的墨水向徑向外周側引導而排出的功能。主保持體6被如下組裝使上部保持體 6a的上半部分從上述副保持體7的上端貫通而突出,使下部保持體6b配置于上述副保持體 7的內部。在主保持體6的上側的端部上,可密封墨水通路21的流入側的開口部的墨水蓋體9可裝卸地與之嵌合。在下部保持體6b的下側的端面上,與該下部保持體6b大致相同直徑的圓筒形狀 的墨水吸收體8與之緊密貼合,而且在該墨水吸收體8的下側的端面上,相同直徑的大致圓 板形狀的壓印部件4與之緊密貼合。墨水吸收體8例如通過氣孔率90%左右的由聚乙烯醇縮甲醛構成的硬質多孔性 樹脂形成,能夠吸收、儲存墨水。壓印部件4由分散含有例如碳黑等光能吸收性物質的氣孔 率65%左右的聚氨酯等氨基甲酸乙酯類樹脂即軟質多孔性樹脂構成,能夠使墨水透過。這些下部保持體6b、墨水吸收體8及壓印部件4以各自的徑向中心位置在同一軸 線上重疊的方式配置,在它們的外周側面的整體上嵌合組裝有壓入蓋體11。壓入蓋體11與 下部保持體6b的外周側面適宜配合而嵌合固定。大致圓板形狀的壓印部件4,其外周邊緣 部與內周部分相比較薄,壓入蓋體11的下端側的邊緣部向內周側折疊而與壓印部件4的外 周邊緣部扣合。由此,能夠防止壓印部件4及墨水吸收體8從壓入蓋體11的內周脫離,下 部保持體6b、墨水吸收體8及壓印部件4固定組合為能夠維持緊密貼合的狀態(tài)。在上述壓入蓋體11的外周側,可滑動地嵌合有由金屬制材料構成的大致圓筒形 狀的套筒10。該套筒10的整體的軸向長度與將下部保持體6b、墨水吸收體8、及壓印部件 4 一體地組合的組合體相比稍長。該套筒10的上端側的邊緣部向內周側折疊,由于該上端 側邊緣部與下部保持體6b的上側端面的外周邊緣部扣合,因此防止其向下側脫落。在該套 筒10的上端側邊緣部和副保持體7之間配置有彈簧12,彈簧12施力以使套筒10相對于副 保持體7向下側背離而突出。在副保持體7的內部將主保持體6及套筒10恰當地組裝的狀態(tài)下,如圖2所示, 相對于副保持體7的下側的開口邊緣部,壓印部件4的內周部分稍微向下方突出,進而套筒 10的下側的開口邊緣部從壓印部件4的內周部分稍微向下方突出。通過以上的結構,使用 者保持把手部5而將印章主體2的下側端面向壓印對象(沒有特別圖示)按壓時,最初受 到經由套筒10的彈簧12的反作用力,通過進一步壓入,能夠將壓印部件4的內周部分的表 面向壓印對象的表面按壓。另外,上述圖2和該圖3在上下方向的對應關系相反,即圖2中的下方對應于該圖 3中的上方。副保持體7、套筒10、彈簧12、及壓入蓋體11的圖示被省略。圖3中,在下部保持體6b的下側端面、即圖3中的上側端面上,墨水通路21的排出 側開口,徑向中心位置一致的錐部22的底面部分位于其內周側。該底面部分的外周側面經 由在周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的4個上述平板部23被支撐于墨水通路21的開口部的內周側 面。由此,在墨水通路21的排出側,通過以墨水通路21的徑向中心為圓心的4個圓弧形狀 的出口孔25而開口。換言之,主保持體6的墨水排出側的端部在徑向中心部的外周側上具 有多個導流通路M的出口孔25。由此,導流通路M至少在向多個出口孔25的連接部2 上分支為多個通路(參照上述圖2、。由此,導流通路M的橫截面積朝向下游側減小(參照 上述圖2)。而且,在壓印部件4的表面上制版時,使保護膜31與壓印部件4的表面接觸,進而 在其上重疊接觸印刷有預先制版的文字、圖像(該例中為圖示的“田中”的人名文字)的正 像原稿32。在圖3中,為了圖示方便,將其分離配置。在該狀態(tài)下,使發(fā)光體即氙管33發(fā)光 時,通過正像原稿32的透明部分的光向壓印部件4照射。由此,僅壓印部件4的照射部分通過光吸收劑的發(fā)熱作用而熔融,在停止氙管33的發(fā)光時該熔融部分固化而被封口化,成 為封口部。另一方面,在壓印部件4中成為正像原稿32的陰文的部分沒有熔融固化而維持 原有狀態(tài),成為非封口部。由此,在壓印部件4的表面上墨水不滲出的上述封口部和墨水滲 出的上述非封口部被明確地分開而制版?;氐綀D2,在拆下把手部5和墨水蓋體9的狀態(tài)下,向主保持體6的上部保持體6a 的上端部、即墨水通路21的墨水流入側的開口部流入適量的墨水時,該墨水經由墨水通路 21幾乎全部被吸收、儲存于墨水吸收體8。而且,在緊靠墨水吸收體8的壓印部件4中也填 充有墨水,在壓印時墨水僅從壓印部件4表面的非封口部滲出,與正像原稿32相同的印跡 被印在壓印對象上。此處,對于墨水吸收體8從墨水通路21側的端面8a吸收從主保持體6的墨水通 路21排出的墨水的情形進行說明。首先,作為比較例,使用圖4A、圖4B、圖5A及圖5B說明主保持體6在其墨水通路 21的內部不具備錐部22時的吸收情形。該情況下,來自墨水通路21的墨水被向墨水吸收 體8的端面8a(不是像上述實施方式特意向徑向外周側偏流地被引導)的各處引導。從墨 水通路21供給的墨水在端面8a上在多個附著點附著后,被吸收于墨水吸收體8內。此處, 為了容易理解該比較例的吸收情形,使用在端面8a上如圖4A所示附著點I在周方向上以 90°間隔且在半徑方向上各3個部位、共9個部位處均勻分布配置的模型。以下說明從該 模型中的9個附著點I吸收墨水的情形。如圖4A所示,附著于墨水吸收體8的端面8的某個附著點I的墨水在墨水吸收體 8的內部以將該附著點I為中心的同心圓形狀(在三維上觀察則正確的是半球狀)在徑向 上擴展,并同時滲入(參照箭頭)。在墨水吸收體8的端面8a上從9個附著點I開始分別 按照圖4B、圖5A、圖5B的順序所示,隨著時間的經過,墨水以上述同心圓形狀擴展而滲入。作為上述的結果,在墨水吸收體8中,多個墨水的同心圓重疊的部位的墨水密度 較密,另一方面,墨水的同心圓不怎么重疊的部位的墨水密度較稀疏。例如以圖5B所示的 狀態(tài)觀察,在區(qū)域S5來自5個附著點I的墨水分別到達而重疊,在區(qū)域S4來自4個附著點 I的墨水分別到達而重疊,在區(qū)域S3來自3個附著點I的墨水分別到達而重疊,在區(qū)域S2 來自2個附著點I的墨水分別到達而重疊。在區(qū)域Sl僅來自1個附著點I的墨水到達。而 在區(qū)域S0,來自任何附著點I的墨水均不到達。由圖示可知,形成如下趨勢區(qū)域S4、區(qū)域 S5之類的較多的墨水集中的區(qū)域分布在墨水吸收體8的端面8a的徑向中心側,區(qū)域SO、區(qū) 域Sl之類的墨水較少的區(qū)域分布在墨水吸收體8的端面8a的徑向外周側。圖6A 圖6C是通過縱截面表示上述圖4A、圖4B、圖5A、圖5B所示的隨時間的經 過產生的墨水的吸收情形的圖。如上所述,越靠徑向中心側則來自數量越多的附著點I的 墨水L到達,結果相對地墨水L的分布較高,另一方面,在徑向外周側,僅有來自數量較少的 附著點I的墨水L到達,因此相對地墨水L的分布較稀疏。另外,上述模型中,為了防止圖示 復雜而易于理解,采用了附著點I在半徑方向上3個部位排列的情況且在周方向上以90° 間隔排列的情況為例,但更細密的間隔、例如附著點I在半徑方向上4個部位以上排列的情 況、在周方向上以30°間隔或10°間隔等均勻地排列的情況,本質上也是相同的情形。艮口, 只要像本實施方式這樣不特意使墨水的流動向外周側偏流,則徑向中心側的墨水L的分布 變得相對較密,徑向外周側的墨水L的分布變得相對稀疏。
特別是如前所述,通過在副保持體7的內部將彈簧12配置于上部保持體6a的外 周的構造,在上部保持體6a的直徑比與墨水吸收體8相同直徑的下部保持體6b小的情況 下,上述的外周側的墨水密度變稀疏的趨勢更顯著。上述情形的結果,墨水吸收體8內的徑向上的墨水密度變得不均勻,在該狀態(tài)下 墨水吸收體8向壓印部件4供給墨水L時,如圖7所示,通過壓印部件4壓印形成的印跡F’ 中的墨水濃度不均勻。接著,使用與上述圖6A 圖6C分別對應的圖8A 圖8C說明在主保持體6的墨 水通路21的內部具備錐部22的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的吸收過程。本實施方式中,如前所述,墨水通路21內的墨水L通過錐部22向朝向多個出口孔 25的導流通路M分支,通過導流通路M被導向徑向外周側。而且被導向導流通路M的墨 水L通過在徑向外周側設置的4個圓弧形狀的出口孔25 (參照上述圖3)被排出,附著于墨 水吸收體8的端面8a(圖8A)。這樣,在預先偏向外周側的狀態(tài)下墨水L附著于端面8a,由 此促進墨水L向墨水吸收體8的徑向外周側浸漬,在墨水吸收體8的徑向中心部和徑向外 周部之間的墨水密度之差變小(參照圖8B及圖8C)。結果,能夠緩和使用圖6A 圖6C在 上面說明的墨水密度偏向徑向內周側較密的趨勢,能夠在墨水吸收體8的整體上使墨水密 度大致均勻的狀態(tài)下吸收墨水L。而且,能夠在像這樣墨水吸收體8的徑向截面的墨水密度 均勻分布的狀態(tài)下向壓印部件4供給墨水L,因此,如圖9所示,能夠使通過壓印部件4壓印 形成的印跡F中的墨水濃度均勻。如以上說明那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墨水通路21的墨水排出側形成為導流通路 24,由此將至少流過徑方向中心部的墨水L導向徑向外周側后排出。由此,緩和墨水L容易 集中在墨水吸收體8的徑向中心部的情形,能夠相對地提高徑向外周部的墨水密度。結果, 能夠使壓印部件4的墨水密度的分布均勻化,從而實現均勻濃度的印跡F。此外,本實施方式中,特別地在墨水通路21的墨水排出側端部設置大致圓錐形狀 的錐部22,從而能夠將流過墨水通路21內的徑向中心部的墨水L以向徑向外周側擴散的方 式可靠地引導后排出。另外,本實施方式中,伴隨使用圓形的壓印部件4,將上部保持體6a、下部保持體 6b及墨水通路21形成為圓筒形狀,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將壓印部件4自身形成 為四邊形等多邊形狀,也可以使上部保持體6a、下部保持體6b及墨水通路21也對應地形成 為多邊形的筒形狀。該情況下,優(yōu)選錐部22的形狀也形成為與壓印部件4、各部的形狀適合 的錐形狀。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特別地從主保持體6的墨水排出側的徑向外周側所設置 的出口孔25排出墨水L,因此能夠相對地提高墨水吸收體8的徑向外周部的墨水密度,使壓 印部件4的墨水密度的分布均勻化。此外,通過設置多個出口孔25,能夠使墨水L向各出口 孔25分散,進一步提高均勻性。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特別地使各出口孔25為大致圓弧形狀,由此能夠使從1個 出口孔25排出的墨水L的墨水密度在周方向上均勻化。另外,如上所述,在將壓印部件4、上部保持體6a、下部保持體6b、及墨水通路21形 成為多邊形狀的情況下,也可以使各出口孔25的形狀為與壓印部件4、各部的形狀適合的 適宜形狀。
另外,在實施方式中,使墨水通路21形成為從上部保持體6a的上端到下部保持體 6b的下端以相同內徑貫通,但本發(fā)明不限于該結構。例如也可以如與上述圖2對應的圖10 所示,使下部保持體6b的內部的墨水通路21A的內周側面形成朝向墨水排出側直徑擴大的 大致圓錐形狀,在下部保持體6b的墨水排出側的端部上,相比上部保持體6a的內徑位置靠 徑向外周側的位置上具備各出口孔25A。 由此,對于將墨水L導向出口孔25A的導流通路24A,在相比上部保持體6a大徑的 下部保持體6b的內部,能夠向相比上部保持體6a中的墨水流動的徑向位置更靠徑向外周 側引導墨水L。結果,能夠在更廣范圍內實現墨水密度的均勻化。該情況下,優(yōu)選錐部22A 的外徑也與墨水通路21A的大致圓錐形狀部分的內徑對應地擴大。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特別地還設有可裝卸地安裝于主保持體6的上端部并將 墨水通路21密封的墨水蓋體9。由此,在由于反復進行壓印動作而引起墨水用完的情況下, 用戶通過取下墨水蓋體9,能夠從上端部向主保持體6的內部的墨水通路21補充墨水L。而且,如上所述用戶補充墨水L時,有時錯誤地向主保持體6的內部供給過多的墨 水L。該情況下,墨水吸收體8不能吸收完過剩的墨水L,未吸收完的墨水L不滲入墨水吸 收體8而向其上方的墨水通路21內溢出,變?yōu)閮Υ娴臓顟B(tài)。該情況下,墨水吸收體8相對 于墨水流動的緩沖功能降低,以一種墨水通路21的方式起作用。結果,在該狀態(tài)下壓印部 件4向壓印對象長時間按壓時,向墨水吸收體8的上方溢出的墨水L以較快的速度通過墨 水吸收體8,過剩的墨水L有可能向壓印對象漏出。此處,在本實施方式中,特別地如前所述導流通路M的橫截面積朝向下游側減 少。由此,在如上所述過剩的墨水L通過墨水吸收體8而滲漏的情形中,在導流通路對內 朝向墨水吸收體8的流路面積減小。結果,還具有能夠抑制墨水L向上述的壓印對象漏出 的效果。此外,除以上已經說明的情況以外,也可將上述實施方式、各變形例適當組合而利用。
權利要求
1.一種印章(1),其特征在于,具有大致筒形狀的保持體(6),在壓印時由操作者把持,并且在內部形成有墨水通路01、 21A);壓印部件G),被配置在所述保持體(6)的下端部,在壓印時被壓向壓印對象; 墨水保持體(8),被設置在所述保持體(6)和所述壓印部件(4)之間,吸收并保持從所 述保持體(6)的所述墨水通路Ol、21A)排出的墨水(L);以及導流通路(M、24A),被設置在所述墨水通路Ql、21A)的墨水(L)排出側,將墨水(L) 導向徑向外周側并排出。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章(1),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章(1)還具有錐部(22、22A),被設置在所述墨水通路Q1、21A)的墨水(L)排出 側的端部,并且徑向中心位置與所述保持體(6)的徑向中心位置大致一致,隨著靠向墨水 (L)的排出側而直徑擴大。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章(1),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章(1)還具有所述導流通路(M、24A)的多個出口孔(25、25A),被設置在所述保 持體(6)的墨水(L)排出側的端部上的至少徑向中心部的外周側。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印章(1),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出口孔05、25A)分別具有以徑向中心為圓心的大致圓弧形狀。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印章(1),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通路(Μ、24Α)具有與所述多個出口孔Q5、25A)連接的連接部0 ), 所述導流通路(M、24A)至少在所述連接部(Ma)被分支為與所述多個出口孔05、 25A)相同數量的通路。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印章(1),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體(6)具備大致圓筒形狀的上部保持體(6a),位于所述保持體的上部;和 大致圓筒形狀的下部保持體(6b),位于所述上部保持體(6a)的下部,且直徑大于所述 上部保持體(6a)的直徑,所述出口孔(25A)被設置在所述下部保持體(6b)的墨水(L)排出側的端部上的與所 述上部保持體(6a)的內徑位置相比靠徑向外周側的位置。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章(1),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章(1)還具有墨水蓋體(9),可裝卸地安裝于所述保持體(6)的上端部,用于密 封所述墨水通路0l、21A),所述導流通路(M、24A)的橫截面積隨著靠向下游側而減小。
全文摘要
一種印章,使壓印部件的墨水密度分布均勻化,實現濃度均勻的印跡。印章(1)具有大致筒形狀的主保持體(6),在壓印時由操作者把持,并且在內部形成有墨水通路(21);壓印部件(4),配置在主保持體(6)的下端部,在壓印時被壓向壓印對象;墨水吸收體(8),設在主保持體(6)和壓印部件(4)之間,吸收并保持從主保持體(6)的墨水通路(21)排出的墨水(L),在墨水通路(21)的墨水排出側,設置有將墨水(L)導向徑向外周側并排出的導流通路(24)。
文檔編號B41K1/52GK102126366SQ20101057240
公開日2011年7月2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2月28日
發(fā)明者中村康憲, 杉野智彥 申請人:兄弟工業(yè)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