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壓紙件及液體噴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壓紙件以及具有所述壓紙件的液體噴射裝置。
背景技術:
此處涉及的液體噴射裝置不僅僅是指如打印機、復印機或傳真機這樣的、使用噴墨型記錄頭并通過從記錄頭噴射墨水而在記錄介質上執(zhí)行記錄的記錄裝置,也指這樣的裝置,在該裝置中,對應于其應用的液體而不是墨水從對應于所述噴墨型記錄頭的液體噴射頭噴射到對應于所述記錄介質的目標介質上,從而允許液體附著到目標介質上。
如液體噴射頭所包括的,除記錄頭之外,還可以列舉出在濾色器、如液晶顯示器的制造中使用的著色劑噴射頭,在用于有機EL顯示器和場致發(fā)射顯示器(FED)的電極的形成中使用的電極材料(導電漿料)噴射頭,在生物芯片的制造中使用的生物有機化合物噴射頭,作為精密吸量管的取樣噴射頭,等等。
在下文中,噴墨打印機將作為所述液體噴射裝置的一個例子而被描述。近年來,噴墨打印機已被廣泛地普及,由此能夠容易地在家中實現(xiàn)與鹵化銀照相的圖像質量相同的超高圖像質量打印,這正被稱作家用DPE(數(shù)據(jù)處理設備)。在這樣的噴墨打印機中,存在著被構造成能夠執(zhí)行所謂的無邊距打印的打印機,在無邊距打印中,在打印紙張的四個邊處也可實現(xiàn)打印而沒有邊距,從而獲得與鹵化銀照相等同的輸出效果。
作為這樣的噴墨打印機的構造,被廣泛采用的構造是這樣的凹陷部分被設置在壓紙件內,所述壓紙件被設置以便與噴墨記錄頭相對,并限定了打印紙張與噴墨記錄頭之間的距離,墨水被噴射到從紙張端部偏離的區(qū)域、且噴射到所述偏離區(qū)域的墨水被廢棄到前述凹陷部分。
此外,用于吸收墨水的墨水吸收材料被設置在所述凹陷部分內,以盡可能地防止因被廢棄的墨水的霧化而導致的墨霧的懸浮,并且,在其底部內形成有孔部,用于將被吸收的墨水噴射到下面。此外,采用了這樣一種結構,其中被墨水吸收材料吸收的墨水被允許從所述孔部落到設置在壓紙件下方的廢液收集裝置(如,廢液盤)(例如,參考日本專利出版物No.2002-86757A)。
當帶有安裝于其上的記錄頭的托架從靜止狀態(tài)開始移動時,存在這樣的情況,同上述操作一起、負壓被暫時性地施加到墨盒處于靜止時所在的地方。
如果上述用于向外部噴射墨水的孔部被設置在形成于壓紙件內的凹陷部分的底部內,則由于上述負壓的出現(xiàn),會出現(xiàn)從下向上穿過壓紙件的氣流。由于這樣的氣流,懸浮在壓紙件上方的墨霧被散開得更廣,從而可能污染該裝置的內部,而在組成元件上施加了不利影響。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壓紙件及液體噴射裝置,所述壓紙件及液體噴射裝置防止因同托架的移動操作一起發(fā)生的上述氣流而導致墨霧被散開得更廣,并防止因此而污染所述裝置的內部,或減輕污染的程度。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依照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壓紙件,所述壓紙件包括板形主體,所述板形主體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表面形成有由底表面和側壁限定的凹陷部分,所述第二表面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并且,所述板形主體形成有連接所述底表面與所述第二表面的通孔;以及懸伸部分,所述懸伸部分設置于在第一表面附近的所述側壁中的至少一個之上,并且,所述懸伸部分的位置使其至少部分地懸于所述通孔之上。利用這種構造,即使出現(xiàn)了從所述壓紙件下面向上被引導通過所述通孔的氣流,所述流也會被所述懸伸部分阻礙。相應地,能夠防止懸浮于所述壓紙件上方的墨霧被擴散得更廣,或減輕擴散的程度。即,能夠防止污染所述裝置的內部,并防止對組成元件施加不利的影響,或減輕其程度。
所述凹陷部分及所述通孔可限定連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曲柄形通道。利用這種構造,即使出現(xiàn)從所述壓紙件下面向上被引導通過所述孔部的氣流,所述流也會被阻礙。相應地,能夠防止在所述壓紙件上方懸浮的墨霧被擴散得更廣,或減輕擴散的程度。即,能夠防止污染所述裝置的內部,并防止對組成元件施加不利的影響,或減輕其程度。
所述通孔可被形成在所述底表面的整個外周邊緣上。利用這種構造,墨水難以停留在底部內,即,墨水能夠被平穩(wěn)地排向所述壓紙件的外部。
所述凹陷部分可適于容納墨水吸收構件;并且,所述懸伸部分可適于保持容納于所述凹陷部分內的墨水吸收構件。利用這種構造,能夠以廉價的方式將所述墨水吸收構件保持在所述凹陷部分上。
依照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液體噴射裝置,所述液體噴射裝置包括液體噴射頭,所述液體噴射頭可被操作以向目標介質噴射液體;以及如上所述的壓紙件,所述壓紙件被設置成與所述液體噴射頭相對,并且適于支撐所述目標介質,以便限定所述目標介質與所述液體噴射頭之間的間隙。利用這種構造,所述液體噴射裝置能夠獲得與上述操作效果類似的操作效果。
通過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示范性實施例,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和優(yōu)點將顯而易見,其中圖1是依照本發(fā)明的打印機的裝置主體的透視圖;圖2是該打印機的橫截面視圖;圖3是下紙張引導件以及其鄰近的組成元件的透視圖;圖4是該打印機中的壓紙件的放大透視圖;圖5是下紙張引導件的平面視圖;圖6是沿主掃描方向取得的、所述壓紙件的橫截面視圖;圖7是沿副掃描方向取得的、所述壓紙件的橫截面視圖;圖8是墨水吸收材料的平面視圖;以及圖9是依照另一個實施例的沿副掃描方向取得的、壓紙件的橫截面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將參照附圖被詳細描述。在下文中,參考圖1和2,將給出關于噴墨打印機(在下文中稱作“打印機”)1的外形的描述,該打印機被作為依照本發(fā)明所述的液體噴射裝置的一個例子。應注意到,在下面的描述中,圖2中向右方向側(打印機的前側)將被稱作紙張輸送(進給)路線的“下游側”,而向左方向側(打印機的后側)將被稱作紙張輸送(進給)路線的“上游側”。
打印機1具有進給裝置2,通過進給裝置2、記錄紙張(基本上為按規(guī)格裁切的紙);在下文中稱作“紙張P”)作為所述“記錄介質”或所述“目標介質”的一個例子,能夠以傾斜的姿態(tài)被放置,且紙張P從進給裝置2向著記錄介質輸送裝置4被進給。被進給的紙張P由記錄介質輸送裝置4輸送到在下游側的記錄裝置3,以執(zhí)行記錄。已經(jīng)由記錄裝置3在其上執(zhí)行了記錄的紙張P被在下游側的記錄介質排出裝置5向著裝置的前向排出。
在下文中,將針對打印機1在紙張輸送路線上的組成元件給出更為詳細的描述。進給裝置2由供紙斗11、送紙輥12、延遲輥13、返回桿14、紙張支持件15、輔助支持件16、活動邊緣引導件17以及固定邊緣引導件19組成。
供紙斗11由板狀構件組成,并被設置成可圍繞擺動支軸(未示出)擺動,擺動支軸位于供紙斗11的上部處。當供紙斗11擺動時,其在壓力接觸姿態(tài)與隔開姿態(tài)之間切換,其中,在壓力接觸姿態(tài)中,以傾斜姿態(tài)被支持在供紙斗11上的紙張P跟送紙輥12壓力接觸,在隔開姿態(tài)中,紙張P與送紙輥12隔開。如圖所示,送紙輥12在側視圖中以大致為D形的形狀形成,并且被控制從而使位于最上面的位置處的紙張P被送紙輥12的圓弧部分進給到下游側,并且,從而使得進給紙張P后、在紙張P被記錄介質輸送裝置4輸送的同時,送紙輥的平面部分與紙張P相對,從而不施加輸送載荷。
其外周由彈性材料形成的延遲輥13被設置成能夠與送紙輥12的圓弧部分壓力接觸,并且,延遲輥13被設置在這樣的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中,預定的轉動阻力(力矩)被施加到延遲輥13上。在未發(fā)生紙張P的多重進給且只有一頁紙張被進給的情況下,超過前述轉動阻力的力矩被施加到延遲輥13上,從而使延遲輥13相對于送紙輥12被驅動轉動(在圖2中為順時針方向)。同時,在紙張P有多頁存在于第一肋12與延遲輥13之間的情況下,由于紙張的頁與頁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低于紙張P與延遲輥13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因此超過前述轉動阻力的力矩沒有被施加到延遲輥13上,從而延遲輥13并不轉動,并保持在靜止狀態(tài)。相應地,通過伴隨將被進給的最上面的紙張P而被重疊的、趨于被進給的紙張P的后續(xù)紙頁并不從延遲輥13向著下游側前進,從而防止了多重進給。
在紙張P進給路線的側視圖中,返回桿14被可擺動地設置。在返回桿14擺動時,返回桿14表現(xiàn)出將趨于被重疊著進給的、紙張P的后續(xù)紙張返回到供紙斗11上的動作。
紙張支持件15和輔助支持構件16(圖1)向著紙張P的后端延伸供紙斗11內的紙張支持表面,以支持紙張P的后端。
活動邊緣引導件17和固定邊緣引導件19被設置成在供紙斗11內彼此相對、并鄰靠紙張P的邊緣,以限制所述邊緣的位置?;顒蛹垙堃龑Ъ?7在供紙斗11內沿紙張P的寬度方向被可移動地(可滑動地)設置,從而使活動邊緣引導件17可移動到與紙張P的寬度方向尺寸相配合的適當位置。
應注意到,附圖標記17a和19a表示分別形成在活動邊緣引導件17和固定邊緣引導件19上的限制部分。這些限制部分17a和19a在放置紙張P時起到引導紙張P的作用,并且,限制部分17a和19a限制供紙斗11(安置在進給裝置2內)上所支持的紙張P的最大頁數(shù)(可允許的最大頁數(shù))。
接著,以下部件被設置在進給裝置2與記錄介質輸送裝置4之間紙張檢測裝置(未示出),紙張檢測裝置用于檢測紙張P的通過;引導輥26,引導輥26形成被進給的紙張P的姿態(tài),并防止紙張P跟送紙輥12接觸,從而減輕輸送載荷;以及后部引導構件57,后部引導構件57用于將被進給的紙張P引導到記錄介質輸送裝置4。
設置在進給裝置2下游側的記錄介質輸送裝置4由輸送驅動輥30和輸送從動輥31組成,其中,輸送驅動輥30由電機轉動地驅動,輸送從動輥31通過與輸送驅動輥30壓力接觸而被從動地轉動。輸送驅動輥30通過帶有粘附層而被形成,在該粘附層中,耐磨顆粒被基本均勻地散布在金屬軸的外周表面上,該金屬軸在紙張的寬度方向上延伸。輸送從動輥31的外周表面由如彈性體這樣的低摩擦材料形成,并且,輸送從動輥31被布置在輸送驅動輥30的軸向方向上。
更具體地說,在該實施例中,兩個輸送從動輥31被軸向地、可自由轉動地支持在三個主體部分24b的每一個的下游端部處,其中,三個主體部分24b構成上紙張引導件24。由于所述三個主體部分24b被設置在紙張的寬度方向上,如圖1所示,故三個主體部分24b作為一個整體構成了上紙張引導件24。由于上紙張引導件24的軸24a由主框架23軸向地支持,故在紙張進給路線的側視圖中,上紙張引導件24被設置成可圍繞軸24a擺動,并且在輸送從動輥31跟輸送驅動輥30壓力接觸的方向上被盤簧25所壓迫。
隨著輸送驅動輥30在紙張P被輸送驅動輥30和輸送從動輥31夾住的狀態(tài)下轉動,到達記錄介質輸送裝置4的紙張P被輸送到在下游側的記錄裝置3。
記錄裝置3由噴墨記錄頭(在下文中稱為“記錄頭”)36和下紙張引導件50(壓紙件56)組成,其中下紙張引導件50(壓紙件56)設置成與記錄頭36相對。記錄頭36被設置在托架33的底部上,且托架33被未圖示出的驅動電機驅動,從而在主掃描方向上往復運動,同時被在主掃描方向上延伸的托架引導軸34引導。此外,因多種顏色而各自獨立的墨盒35被安裝在托架33上,以向記錄頭36供應墨水。
在限定紙張P與記錄頭36之間的距離的下紙張引導件50(壓紙件56)上,第一肋51、第二肋52和第三肋53形成在其與記錄頭36相對的表面上,且槽54和55以及槽A到G(見圖5)形成于其中,充當用于廢棄墨水的“凹陷部分”。應注意到,稍后將給出關于下紙張引導件50的構造的詳細描述。
隨后,輔助輥43和記錄介質排出裝置5被設置在記錄頭36的下游側。在從記錄頭36與壓紙件56彼此相對的區(qū)域到記錄介質排出裝置5這一段范圍的紙張輸送路線上,輔助輥43被設置以便從動地旋轉接觸紙張P的記錄表面。因此,通過阻止紙張P從壓紙件56抬起,輔助輥43起到將紙張P與記錄頭36之間的距離保持到一個固定距離的作用。記錄介質排出裝置5由排出驅動輥41和排出從動輥42組成,其中排出驅動輥41由未圖示出的電機轉動地驅動,排出從動輥42從動地被旋轉接觸排出驅動輥41。在該實施例中,排出驅動輥41由橡膠輥構成,且被布置在被轉動地驅動的轉動軸40的軸向方向上(見圖3)。
排出從動輥42由在其外周上具有多個齒的帶齒輥構成,并被設置在紙張排出框架組件45上,紙張排出框架組件45在主掃描方向上具有伸長的形狀,以便分別地對應于排出驅動輥41。隨著排出驅動輥41在紙張P被排出驅動輥41和排出從動輥42夾住的狀態(tài)下被轉動地驅動,其上已經(jīng)由記錄裝置3執(zhí)行過記錄的紙張P被排向裝置的前側(未圖示出的堆紙器)。
上述內容為打印機1的外形,且關于下紙張引導件50的詳細描述將參照圖3到8被給出。這里,圖3是下紙張引導件50及其鄰近的組成元件的外部透視圖。圖4是下紙張引導件50(壓紙件56)的部分放大透視圖。圖5是下紙張引導件50的平面視圖。圖6是沿主掃描方向取得的、下紙張引導件50(壓紙件56)的橫截面視圖。圖7是沿副掃描方向取得的、下紙張引導件50(壓紙件56)的橫截面視圖。圖8是墨水吸收材料70的平面視圖。
如圖3所示,由樹脂材料一體模塑而成的下紙張引導件50,具有在輸送驅動輥30下游側的壓紙件56,作為其主體,并且下紙張引導件50主要由在輸送驅動輥30上游側的后部引導構件57,用于軸向地支持輸送驅動輥30的軸承部分58a、58b和58c,用于軸向地支持排出驅動輥41的轉動軸40的軸承部分59a、59b和59c,以及轉動檢測裝置連接部分60一體地組成,其中轉動檢測裝置連接部分60用于連接用于檢測輸送驅動輥30的轉動數(shù)量的轉動檢測裝置(未示出)。
如同參照圖2所描述的那樣,壓紙件56被設置在與記錄頭36相對的位置處,限定了紙張P與記錄頭36之間的間隙,并向下游側引導紙張P。后部引導構件57向輸送驅動輥30引導從進給裝置2供給的紙張P。
如圖3到5所示,在壓紙件56的、與記錄頭36相對的表面上,在副掃描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肋51被設置在輸送驅動輥30的下游側的附近;在副掃描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肋52被設置在第一肋51的下游側,且槽54位于第一肋51和第二肋52之間;并且,第三肋53被設置在第二肋52的下游側,且槽55位于第二肋52與第三肋53之間。第一肋51、第二肋52和第三肋53在主掃描方向上以適當?shù)拈g隔被分別設置,從下方支持紙張P,并限定紙張P與記錄頭36之間的間隙。應注意到,第二肋52位于記錄頭36內的墨水噴嘴(未示出)被形成的范圍內,同時,第一肋51和第三肋53位于墨水噴嘴被形成的范圍以外。
如上所述,在主掃描方向上延伸的槽54被形成在第一肋51與第二肋52之間,且在主掃描方向上延伸的槽55被類似地形成在第二肋52與第三肋53之間。此外,槽A到G被形成在第一肋51與第三肋53之間對應于具有預定尺寸的紙張P的側端位置的部分處。
槽54和55用于分別廢棄被噴射到與紙張P的尾端和前端偏離的部分的墨滴。即,當紙張P的前端已到達槽55的上部時,墨滴被噴射到紙張P的前端以及從所述前端偏離的部分,由此,無邊距記錄在紙張P的前端處被執(zhí)行,且從紙張P的前端偏離的墨滴被廢棄到槽55。并且,當紙張P的尾端已到達槽54的上部時,墨滴被噴射到紙張P的尾端以及從所述尾端偏離的部分,由此,無邊距記錄在紙張P的尾端處被執(zhí)行,且從紙張P的尾端偏離的墨滴被廢棄到槽54。
并且,槽A到G用于廢棄噴射到從紙張P的側端偏離的部分的墨滴。具體而言,槽G被設置于在所有尺寸的紙張P一側的側端所經(jīng)過的位置處,而槽A到F被分別地設置于在各個尺寸的紙張P另一側的側端所經(jīng)過的位置處。由于墨滴被噴射到從其上已經(jīng)執(zhí)行了記錄的紙張P的兩個側端偏離的部分,故無邊距記錄在紙張P的側端處被執(zhí)行,且墨滴被廢棄到設置在對應于紙張寬度的位置處的槽。
在圖2中也示出,后部引導構件57位于輸送驅動輥30上游側的附近,并且,后部引導構件57在其表面上以適當?shù)拈g距在主掃描方向上具有在副掃描方向上延伸的多個肋,以便平穩(wěn)地將紙張P引導到輸送驅動輥30。
接著,如圖3所示,位于后部引導構件57與壓紙件56之間的輸送驅動輥30由軸承部分58a、58b和58c(在下文中,根據(jù)需要被總稱為“軸承部分58”)軸向地支持,軸承部分58與后部引導構件57和壓紙件56一起由樹脂材料形成為一體。并且,位于壓紙件56下游側的排出驅動輥41的轉動軸40由軸承部分59a、59b和59c(在下文中,根據(jù)需要被總稱為“軸承部分59”)軸向地支持,軸承部分59與后部引導構件57和壓紙件56一起由樹脂材料形成為一體。
相應地,由于后部引導構件57、軸承部分58和軸承部分59的組成元件被一體地設置在壓紙件56上,故與其中組成元件被分別地形成且隨后被裝配的構造相比,能夠減少裝配步驟數(shù)。同時,能夠使組成元件的制造中的變化、裝配時的裝配誤差等等減到最少。因此,所形成的紙張輸送路線具有更為一致的質量,從而使裝置之間的個別差異減小,因而能夠實現(xiàn)記錄質量的進一步穩(wěn)定。此外,能夠防止紙張輸送準確性的下降,并且,當無邊距打印被執(zhí)行時,能夠最小化由于從紙張P的端部偏離而被廢棄的墨水量。即,能夠適當?shù)貓?zhí)行無邊距打印,在無邊距打印中,被廢棄的圖像數(shù)據(jù)量極小。
此外,由于用于樞轉支持輸送驅動輥30的軸承部分58被設置在輸送驅動輥30的兩個軸端位置處(軸承部分58a和58c)以及兩個軸端位置之間的一個位置處(軸承部分58b),故即使輸送驅動輥30受到來自輸送從動輥31的壓載荷,輸送驅動輥30也難以發(fā)生偏斜。因而,能夠防止輸送驅動輥30的變形。此外,由于軸承部分58通過樹脂模塑與壓紙件56設置為一體,故即使輸送驅動輥30在多個位置處被軸向地支持,由于軸承部分的位置被準確地固定,因此輸送驅動輥30也能夠被平穩(wěn)地驅動而不會向其傳遞載荷。
此外,由于排出驅動輥41的轉動軸40也在其兩個軸端位置處(軸承部分59a和59c)以及兩個軸端位置之間的一個位置處(軸承部分59b)被軸向地支持,故能夠獲得與上述輸送驅動輥30的情況類似的操作效果。而且,即使已在排出驅動輥41的轉動軸40與軸承部分59a到59c中的每一個之間出現(xiàn)了間隙(空隙),由于排出驅動輥41的轉動軸40在多個位置處被軸向地支持,因此軸承部分59a到59c被布置在相對于轉動軸40相互偏離的位置處,故能夠克服所述間隙。
接著,將給出關于孔部64的描述,孔部64用于將被廢棄到槽54和55以及槽A到G的墨水排到下紙張引導件50外部(下方)。
孔部64被形成在槽54和55以及槽A到G底部的整個外周邊緣上,并且,位于所有孔部64的上部處的開口63的形成方式使其與槽54和55以及槽A到G的側壁相對。換言之,如圖6和7所示,每一個孔部64具有這樣的形狀,在該形狀中,每一個孔部64從底部向著上部延伸,并且,在每一個孔部64的開口的上側形成有保護部分65。即,每一個孔部64以曲柄的形狀形成,以便不會形成會從下向上直穿過壓紙件56的流體(空氣或墨水)的通道。
這樣形成的孔部64表現(xiàn)出以下的操作效果。當托架33從靜止狀態(tài)開始移動時,存在這樣的情況,同所述移動操作一起、負壓被暫時性地施加到墨盒33處于靜止時所在的地方。因此,如果出現(xiàn)從下向上被引導通過孔部64的氣流,則懸浮在壓紙件56上方的墨霧被擴散得更廣,從而存在這樣的可能性,即裝置的內部被污染,在組成元件上施加了不利影響。
然而,如上所述、由于保護部分65被設置在每一個孔部64的開口的上側,因此,從下向上被引導通過孔部64的氣流緊靠保護部分65,且所述流受到阻礙,如圖6和7中的箭頭所示。即,由于并沒有產(chǎn)生會從下向上直穿通過孔部64的氣流,因此即使同托架33的移動一起、在孔部64內產(chǎn)生了從下向上被引導的氣流,由于所述流被阻礙,故能夠阻止懸浮在壓紙件56上方的墨霧被擴散得更廣,或者說,能夠減輕擴散的程度。
應注意到,在該實施例中,由于保護部分65的形成方式使其在壓紙件56的平面視圖中能夠基本完全覆蓋孔部64的開口,如圖5所示,故能夠更為可靠地防止從下向上被引導通過孔部64的氣流。
圖8所示的墨水吸收材料70被設置在槽54和55以及槽A到G內。在該墨水吸收材料70上,如圖所示,當墨水吸收材料70被設置在槽54和55以及槽A到G內時,多個突起部分71形成在墨水吸收材料70與各個槽的內側壁相對的表面上。相應地,當墨水吸收材料70被設置在槽54和55以及槽A到G內,墨水吸收材料70被設置成使其突起部分71裝配在開口63內(圖4)。
因此,墨水吸收材料70被更為可靠地保持在槽54和55以及槽A到G內,從而能夠可靠地防止墨水吸收材料70向著記錄頭36側抬起。因此,能夠防止以下這樣的缺點例如因墨水吸收材料70的抬起而污染紙張P的反面,以及因紙張P與記錄頭36之間的間隙的變化而導致記錄質量的降低。這里,由于形成在每一個孔部64的開口上側的保護部分65也充當了保持裝置,用于將設置在槽54和55以及槽A到G內的墨水吸收材料70保持在各個槽內,因此能夠廉價地提供用于在各個槽內保持墨水吸收材料70的構造。
應注意到,存在這樣的情況,依賴于在如樹脂模塑時的情況,從下向上直穿過壓紙件56的孔部66會不可避免地形成在槽54和55(以及槽A到G)的底部處,如圖9所示。應注意到,圖9為依照另一個實施例,沿副掃描方向取得的、壓紙件56’的橫截面視圖。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由多孔材料形成的墨水吸收材料70僅僅按原狀來設置,當墨盒3被移動時,可能出現(xiàn)會從下向上穿過墨水吸收材料70的氣流,由此,懸浮在壓紙件56’上方的墨霧可能被擴散得更廣。
相應地,在這樣的情況下,片狀材料,例如圖9中附圖標記68所示的材料,被放置在槽54和55(以及槽A到G)的底部內,因此能夠阻斷通過孔部66的氣流。由于不會出現(xiàn)從下向上穿過墨水吸收材料70的氣流,故能夠阻止墨霧廣泛地擴散。
權利要求
1.一種壓紙件,包括板形主體,所述板形主體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表面形成有由底表面和側壁限定的凹陷部分,所述第二表面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并且,所述板形主體形成有連接所述底表面與所述第二表面的通孔;以及懸伸部分,所述懸伸部分設置于在所述第一表面附近的所述側壁中的至少一個上,且所述懸伸部分的位置被設置為使其至少部分地懸于所述通孔之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紙件,其中,所述凹陷部分和所述通孔限定連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曲柄形通道。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紙件,其中,所述通孔被形成在所述底表面的整個外周邊緣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紙件,其中,所述凹陷部分適于容納墨水吸收構件;以及所述懸伸部分適于保持容納于所述凹陷部分內的所述墨水吸收構件。
5.一種液體噴射裝置,包括液體噴射頭,所述液體噴射頭可被操作以向目標介質噴射液體;以及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紙件,所述壓紙件被設置成與所述液體噴射頭相對,并且所述壓紙件適于支持所述目標介質,以便限定所述目標介質與所述液體噴射頭之間的間隙。
全文摘要
一個板形主體,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一表面形成有由底表面和側壁限定的凹陷部分,所述第二表面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所述板形主體形成有連接所述底表面與所述第二表面的通孔。懸伸部分被設置于在所述第一表面附近的所述側壁中的至少一個上,且所述懸伸部分的位置被設置成使其至少部分地懸于所述通孔之上。
文檔編號B41J2/185GK1935523SQ2006101389
公開日2007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06年9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9月21日
發(fā)明者西伸幸, 河端圣司, 橋井一博, 原田和政, 福枡惠一郎, 足立裕尚 申請人: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