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箱體的鎖扣,具體涉及一種便于上鎖的扣鎖。
背景技術:
箱體的開口處設有扣鎖,扣鎖用于鎖住箱體開口處的兩個開合側,以使箱體保持閉合?,F(xiàn)有技術中,扣鎖數(shù)量通常為兩個,各扣鎖均具有擺動殼體,各擺動殼體均沿開口處邊緣的長度方向設置。
各擺動殼體的其中一端均鉸接于其中一個開合側,各擺動殼體的自由端均可滑動地連接有開啟滑塊。開啟滑塊在上鎖狀態(tài)下扣住該開合側,使擺動殼體不能擺動。在開鎖過程中,操作者需按動開啟滑塊(克服彈簧彈力),使得開啟滑塊不扣住該開合側,從而能夠將擺動殼體擺動,以實現(xiàn)開鎖。在上鎖的過程中,操作者需要將擺動殼體的自由端朝該開合側按壓,以使開啟滑塊再次扣住該開合側,從而使擺動殼體不能擺動。上述按壓擺動殼體自由端的過程需要克服開啟滑塊的彈簧的彈力,因而,操作者往往需要用其中一只手壓緊箱體以使箱體保持穩(wěn)定,同時另一只手按壓擺動殼體自由端。若把兩個鎖扣都按至上鎖,則操作者需要分別對兩個鎖扣各操作一次,使得上鎖過程不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便于上鎖的扣鎖,使得操作者只需進行一次性操作,就能實現(xiàn)上鎖。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便于上鎖的扣鎖,包括兩個扣鎖單元,兩個扣鎖單元用于共同鎖著箱體,箱體具有第一開合側和第二開合側,各扣鎖單元均沿第一開合側邊緣的長度方向設置,每個扣鎖單元均包括:擺動殼體,擺動殼體的一端與第一開合側鉸接;鎖扣,鎖扣與第一開合側可滑動地連接,鎖扣用于鉤住第二開合側;
擺動殼體的擺動能夠帶動鎖扣滑動至鉤住第二開合側,以實現(xiàn)上鎖,在上鎖過程中,兩個擺動殼體均自外朝內地擺動,兩個擺動殼體均擺動至其各自的自由端分別扣住第一開合側的兩個相對的側面。
具體地,各擺動殼體均呈彎曲狀,各擺動殼體均設于箱體的拐角處。
具體地,各擺動殼體的自由端均可滑動地連接有開啟滑塊,在上鎖狀態(tài)下,開啟滑塊鉤住第一開合側,使得擺動殼體不能擺動;在開鎖狀態(tài)下,開啟滑塊能滑動至不鉤住第一開合側,以使擺動殼體能擺動。
具體地,各扣鎖單元均包括支撐桿和鎖芯組件,鎖芯組件固接于第一開合側,支撐桿的中部鉸接于第一開合側,在上鎖狀態(tài)下,支撐桿的頭端被鎖芯組件抵著,使得支撐桿的尾端保持抵著開啟滑塊,從而使得開啟滑塊保持鉤住第一開合側;在開鎖狀態(tài)下,支撐桿能夠擺動至其尾端不抵著開啟滑塊,以使開啟滑塊能夠滑動至不鉤住第一開合側。
具體地,各扣鎖單元均包括中間滑塊,中間滑塊可滑動地連接于第一開合側,在上鎖狀態(tài)下,支撐桿的尾端通過中間滑塊抵著開啟滑塊;在開鎖狀態(tài)下,支撐桿的尾端不抵著中間滑塊,使得中間滑塊不抵著開啟滑塊,從而使得開啟滑塊能夠滑動至不鉤住第一開合側。
具體地,鎖芯組件包括鎖芯和轉動環(huán),轉動環(huán)套設于鎖芯的尾端,轉動環(huán)具有凸出部,在上鎖狀態(tài)下,凸出部抵著支撐桿的頭端,使支撐桿不能擺動;轉動鎖芯能帶動轉動環(huán)轉動至凸出部不抵著支撐桿的頭端,以使支撐桿能夠擺動至其尾端不抵著開啟滑塊。
具體地,第二開合側設有鎖鉤,鎖鉤可供鎖扣鉤住。
具體地,每個扣鎖單元均包括固定殼體,固定殼體固接于第一開合側,擺動殼體的一端與固定殼體鉸接,支撐桿的中部鉸接于固定殼體,鎖扣可滑動地連接于固定殼體。
具體地,擺動殼體設有圓形銷孔,鎖扣設有連接長孔,圓形銷孔與連接長孔均穿設有傳動銷,使得擺動殼體的擺動能夠帶動鎖扣滑動。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在上鎖過程中,操作者可雙手各抓住一個擺動殼體,繼而同時使兩個擺動殼體均自外朝內地擺動,直至兩個擺動殼體均擺動至其各自的自由端分別扣住第一開合側的兩個相對的側面。在上述過程中,兩個擺動殼體各自的自由端同時擺動至靠近第一開合側的兩個相對的側面,此時操作者兩只手同時朝兩側面的法向按壓擺動殼體的自由端,即可實現(xiàn)一次性上鎖。由于在按壓擺動殼體自由端的瞬間,雙手使出的力的方向均自外朝內,且兩個力方向相反,該兩個力的合力幾乎為零,使得箱體不會受力而移動,因而,在上鎖過程中無需騰出一只手按住箱體。因而,操作者只需一次性雙手同時對兩個扣鎖單元進行上鎖,使得上鎖過程便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扣鎖在安裝于箱體的狀態(tài)下的立體圖;
圖2為本發(fā)明其中一個扣鎖單元的立體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其中一個扣鎖單元的另一立體視圖;
圖4為本發(fā)明其中一個扣鎖單元的內部結構視圖;
圖5為本發(fā)明其中一個扣鎖單元的另一內部結構視圖;
圖6為本發(fā)明其中一個扣鎖單元的剖切視圖。
圖中附圖標記為:
1.扣鎖單元、11.固定殼體、12.擺動殼體、121.圓形銷孔、
2.箱體、21.第一開合側、22.第二開合側、
3.鎖扣、31.連接長孔、4.鎖鉤、
6.開啟滑塊、7.支撐桿、81.鎖芯、82.轉動環(huán)、
821.凸出部、9.中間滑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來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見圖1,本發(fā)明的扣鎖包括兩個扣鎖單元1,兩個扣鎖單元1用于共同鎖著箱體2。箱體2具有第一開合側21和第二開合側22,各扣鎖單元1均沿第一開合側21邊緣的長度方向設置。
見圖3,每個扣鎖單元1均包括固定殼體11和擺動殼體12。各固定殼體11與各擺動殼體12均呈彎曲狀,各固定殼體11與各擺動殼體12均設于箱體2的拐角處。固定殼體11固接于第一開合側21的邊緣,擺動殼體12的一端與固定殼體11鉸接。
各固定殼體11內均設有鎖扣3,鎖扣3可滑動地連接于固定殼體11。第二開合側22設有鎖鉤4(參見圖2),鎖鉤4可供鎖扣3鉤住,以使箱體2保持閉合。擺動殼體12設有圓形銷孔121,鎖扣3設有連接長孔31,圓形銷孔121與連接長孔31均穿設有傳動銷(圖未示),使得擺動殼體12的擺動能夠帶動鎖扣3滑動至鎖扣3不鉤住鎖鉤4,以使箱體2能夠被打開。
各擺動殼體12的自由端均可滑動地連接有開啟滑塊6。各固定殼體11內均設有支撐桿7和鎖芯組件。支撐桿7的中部鉸接于固定殼體11。鎖芯組件包括鎖芯81和轉動環(huán)82,轉動環(huán)82套設于鎖芯81的尾端,轉動環(huán)82具有凸出部821,凸出部821能夠撥動支撐桿7的頭端,以使支撐桿7擺動。各固定殼體11內均設有中間滑塊9,中間滑塊9與固定殼體11可滑動地連接。在上鎖狀態(tài)下(參見圖4),轉動環(huán)82的凸出部821保持抵著支撐桿7的頭端,使得支撐桿7不能擺動(繞圖4中c軸)。此時,中間滑塊9被支撐桿7的尾端抵住而不能滑動,使得開啟滑塊6保持鉤住固定殼體11,使得擺動殼體12不能擺動。由于擺動殼體12不能擺動,擺動殼體12無法帶動鎖扣3滑動至滑動不鉤住鎖鉤4,使得箱體2保持閉合。
本發(fā)明的扣鎖的開鎖過程如下:
結合圖5、圖6,將鑰匙(圖未示)插入鎖芯81,繼而轉動鎖芯81,使得凸出部821不抵著支撐桿7的頭端(如圖5所示),使支撐桿7在彈簧作用下擺動至支撐桿7的尾端不抵著中間滑塊9,使得中間滑塊9能夠相對固定殼體11滑動而不抵著開啟滑塊6。此時,按動開啟滑塊6,使開啟滑塊6不鉤住固定殼體11,使得擺動殼體12能夠擺動。繼而,見圖6,使擺動殼體12朝左擺動一定角度(繞圖6中a軸),擺動殼體12會通過傳動銷(傳動銷依次穿過圓形銷孔121及連接長孔31,圖未示出傳動銷)帶動鎖扣3朝左滑動,以使鎖扣3滑動至不鉤住鎖鉤4,此時能夠打開箱體2。
在上鎖過程中,操作者可雙手各抓住一個擺動殼體12,繼而同時使兩個擺動殼體12均自外朝內地擺動,直至兩個擺動殼體12均擺動至其各自的自由端分別扣住第一開合側21的兩個相對的側面。在上述過程中,兩個擺動殼體12各自的自由端同時擺動至靠近第一開合側21的兩個相對的側面,此時操作者兩只手同時朝兩側面的法向按壓擺動殼體12的自由端,即可實現(xiàn)一次性上鎖。由于在按壓擺動殼體12自由端的瞬間,雙手使出的力的方向均自外朝內,且兩個力方向相反,該兩個力的合力幾乎為零,使得箱體不會受力而移動,使得箱體能夠保持穩(wěn)定,因而,在上鎖過程中無需騰出一只手按住箱體。因而,操作者只需一次性雙手同時對兩個扣鎖單元進行上鎖,使得上鎖過程便捷。
具體地,各固定殼體11與各擺動殼體12均呈彎曲狀,各固定殼體11與各擺動殼體12均設于箱體2的拐角處。擺動殼體12均呈彎曲狀,使得擺動殼體12的自由端位于箱體2的側面,而擺動殼體12的鉸接端靠近于箱體2的正面(結合圖1至圖3)。擺動殼體12的自由端位于箱體2的側面,使得操作者能用兩只手同時朝兩側面的法向按壓擺動殼體的自由端,即可實現(xiàn)一次性上鎖;擺動殼體12的鉸接端靠近于箱體2的正面,使得鎖鉤4仍然能夠設置于箱體2正面的內側,即第一開合側21和第二開合側22的鎖緊處位于箱體2的正面,從而能夠確保鎖合強度。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發(fā)明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發(fā)明所涵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