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電動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150862閱讀:511來源:國知局
電動扳手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主要涉及一種棘輪扳手,尤指一種電動扳手。



背景技術:

請參照美國專利號第8800410號專利案“Ratchet wrench with direction switching structure”,其揭示一種換向棘輪扳手,其包括扳手本體(wrench body)、棘輪環(huán)(ratchet wheel)、驅動件(ratcheting member)與控制件(switching member),棘輪環(huán)可轉動地設置于扳手本體并能夠連接套筒,驅動件設置于扳手本體并選擇性地以左半部(left half portion)或右半部(right half portion)卡掣棘輪環(huán),如此轉換棘輪環(huán)的旋轉方向,控制件樞設于扳手本體并抵靠驅動件。

使用者必須握持扳手本體并且往復地左右擺動才能使棘輪環(huán)單向地轉動而驅動套筒并帶動套筒連接的螺帽。因此,以現(xiàn)有的手動扳手往復地來回扳動螺帽將會耗費使用者許多的時間。

因此,為了改良現(xiàn)有手動扳手必須往復地來回扳動螺帽的費時缺點,電動扳手因而被創(chuàng)造,一般的電動扳手包括傳動件、電力驅動的馬達以及驅動件。傳動件的一端連接于電力驅動的馬達并能夠憑借馬達的帶動而被轉動,傳動件的另一端連接驅動件,使得傳動件被馬達轉動時而同步帶動驅動件旋轉并一同旋轉驅動件所連接的螺帽。

然而,于建筑工地的環(huán)境中,常見有長螺桿的施工環(huán)境。由于建筑工地系暴露于室外,使得長螺桿常有生銹的問題發(fā)生,使用者必須特別地用力扳動扳手,因此現(xiàn)有的手動扳手對于使用者而言相當費時費力。并且,現(xiàn)有電動扳手的馬達扭力不足以驅動傳動件與驅動件轉動,而使螺帽無法越過長螺桿因生銹而產生的阻力過大區(qū)域。此時傳動件一端仍被馬達轉動而另一端無法轉動驅動件而導致傳動件持續(xù)地被扭曲而變形,或是驅動件與傳動件之間因傳動件被扭曲而互相分離。因此現(xiàn)有的電動扳手遭遇大于馬達提供扭力的施工環(huán)境時是毫無用武的地的,更有可能因此而損壞電動扳手的內部結構。

有鑒于上述現(xiàn)有結構的缺失,本發(fā)明人乃發(fā)明出一種電動扳手,其可克服上述現(xiàn)有結構的所有缺點。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電動扳手所欲解決的問題在于,現(xiàn)有手動扳手往復地來回扳動螺帽將會耗費使用者許多的時間,且螺桿在一些施工環(huán)境下常有生銹的問題發(fā)生,使用者必須特別地用力扳動扳手以使螺帽通過螺桿因生銹產生的阻力較大位置,而導致費時費力的缺點,而現(xiàn)有電動扳手遭遇大于馬達提供扭力的施工環(huán)境時無法順暢地驅動傳動件與驅動件轉動而帶動螺帽,更可能損壞電動扳手的內部結構。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電動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個本體,其具有一個第一端與一個第二端;

一個驅動裝置,其設置于該本體的第一端并能夠驅動固定件;

一個動力裝置,其設置于該本體的第二端并能夠供電力驅動運轉;

一個第一傳動裝置,其設置于該驅動裝置與該動力裝置之間,該第一傳動裝置可轉動地設置于該本體并連接該驅動裝置;

一個第二傳動裝置,其設置于該驅動裝置與該動力裝置之間,該第二傳動裝置可轉動地設置于該本體并連接該動力裝置;以及

一個離合裝置,其設置于該第一傳動裝置與該第二傳動裝置之間并能夠于連動狀態(tài)與脫離狀態(tài)之間變換;

當該驅動裝置驅動固定件過程所受阻力小于該動力裝置扭力時,該離合裝置位于連動狀態(tài),該動力裝置轉動該第二傳動裝置與該離合裝置而帶動該第一傳動裝置,使該驅動裝置持續(xù)并快速地驅動固定件;

當該驅動裝置驅動固定件過程遭遇一位置阻力大于該動力裝置扭力時,該離合裝置位于脫離狀態(tài)以致無法將該動力裝置扭力由該第二傳動裝置傳遞至該第一傳動裝置,此時能夠以人力提供大于該動力裝置的扭力扳動該本體而帶動該驅動裝置,迫使固定件被該驅動裝置帶動而通過該位置,該離合裝置由脫離狀態(tài)再次變換至連動狀態(tài)。

所述的電動扳手,其中:該離合裝置包括一個第一離合件與一個第二離合件,該第一離合件設置于該第一傳動裝置,該第二離合件設置于該第二傳動裝 置,該第一離合件與該第二離合件選擇性地互相連接或分離,當該離合裝置位于連動狀態(tài),該第一離合件與該第二離合件互相連接,當該離合裝置位于脫離狀態(tài),該第一離合件與該第二離合件產生重復連接及分離的半離合現(xiàn)象。

所述的電動扳手,其中:該第一離合件包括至少一個第一離合部,該第二離合件包括至少一個第二離合部,該第一離合件的第一離合部與該第二離合件的第二離合部選擇性地互相連接或分離。

所述的電動扳手,其中:該第一傳動裝置包括一個第一傳動件,該第一傳動件包括一個第一連接端、一個第二連接端與一個身部,該第一連接端連接該驅動裝置,該第一離合件可滑動地設置于該第二連接端,該身部位于該第一連接端與該第二連接端之間。

所述的電動扳手,其中:該第二傳動裝置包括一個第二傳動件,該第二傳動件包括一個第一接合端、一個第二接合端與一個接合部,該第二離合件可滑動地設置于該第一接合端,該第二接合端連接該動力裝置,該接合部位于該第一接合端與該第二接合端之間。

所述的電動扳手,其中:該第一離合件包括一個連接部,該連接部設置于該第一離合件相反于該第一傳動裝置的一端面,該第一離合部設置于該連接部的一個內壁面,該第二離合件可轉動地連接該第一離合件的連接部,該第二離合件包括一個通孔,該第二離合部可滑動地設置于該通孔而選擇性地與該第一離合部連接或分離。

所述的電動扳手,其中:該離合裝置包括一個彈性件,該彈性件抵靠于該第一離合件與該第二離合件其中之一,當該驅動裝置驅動固定件過程遭遇該位置所受阻力大于該動力裝置扭力時,該離合裝置位于脫離狀態(tài),該第一離合件的第一離合部與該第二離合件的第二離合部產生重復連接及分離的半離合現(xiàn)象,該第一離合件與該第二離合件其中之一壓縮該彈性件,此時能夠以人力扳動該本體而帶動該驅動裝置,迫使固定件被該驅動裝置帶動而通過該位置,該第一離合件與該第二離合件在該彈性件的彈性回復力作用下再次互相連接,該離合裝置由脫離狀態(tài)變換至連動狀態(tài)。

所述的電動扳手,其中:該本體包括一個容置槽與一個連接孔,該容置槽位于該本體的第二端,該連接孔連通該容置槽,該動力裝置容置于該容置槽,該第一傳動裝置與該離合裝置可轉動地設置于該連接孔,該第二傳動裝置可轉動地設置于該容置槽與該連接孔之間。

所述的電動扳手,其中:該連接孔包括一個第一孔段與一個第二孔段,該第一孔段與該第二孔段互相連通,該第二孔段與該容置槽互相連通,該第一孔段具有一個第一孔徑,該第二孔段具有一個第二孔徑,該第二孔徑大于該第一孔徑,該第一傳動裝置可轉動地設置于該連接孔的第一孔段,該離合裝置可轉動地設置于該連接孔的第二孔段,該第二傳動裝置可轉動地設置于該容置槽與該連接孔的第二孔段之間。

所述的電動扳手,其中:該驅動裝置包括一個驅動件與一個第一齒環(huán),該驅動件可轉動地設置于該本體的第一端,該第一齒環(huán)可轉動地設置于該驅動件并能夠帶動該驅動件,該第一齒環(huán)包括一個端齒部,該第一傳動件設置一個齒輪部,該齒輪部與該第一齒環(huán)的端齒部互相連接。

所述的電動扳手,其中:該本體于該第一端設置一個驅動孔,該驅動孔的一個內壁面設置一個環(huán)齒部,該驅動裝置更包括一個第二齒環(huán)、一個棘齒塊組與一個換向裝置,該第二齒環(huán)可轉動地設置于該驅動件并與該第一齒環(huán)互相間隔,該第一齒環(huán)更包括一個內齒部,該第二齒環(huán)包括一個端齒部與一個內齒部,該第一齒環(huán)的內齒部與該第二齒環(huán)的內齒部選擇性地與該棘齒塊組連動,該第二齒環(huán)的端齒部與該第一傳動件的齒輪部互相連接,該棘齒塊組包括兩個主齒塊、一個第一副齒塊與一個第二副齒塊,該兩主齒塊分別選擇性地與該環(huán)齒部連動,該第一副齒塊選擇性地與該第一齒環(huán)的內齒部連動,該第二副齒塊選擇性地與該第二齒環(huán)的內齒部連動,該換向裝置包括插設于該驅動件的一個換向桿,該換向桿能夠相對該驅動件而在對應一個驅動方向和一個非驅動方向的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樞轉,當該換向桿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樞轉時,該兩主齒塊與該環(huán)齒部之間的連動關系、該第一副齒塊與該第一齒環(huán)以及該第二副齒塊與該第二齒環(huán)之間的連動關系改變而產生換向功能。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較,本發(fā)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當該驅動件驅動固定件過程所受阻力小于該馬達扭力時,該離合裝置位于連動狀態(tài),該第一離合件的第一離合部與該第二離合件的第二離合部互相連接,該馬達的心軸轉動該第二傳動裝置的連接件、該第二傳動件與該第二離合件,并帶動該第一離合件與該第一傳動裝置的第一傳動件轉動,以該齒輪部帶動該第一齒環(huán)與該第二齒環(huán)旋轉,進而帶動該驅動件轉動并持續(xù)驅動固定件,因而達到省時省力的功效。

2、當該驅動件驅動固定件過程遭遇一位置所受阻力大于該動力裝置的馬達 扭力時,該第一離合件的第一離合部與該第二離合件的第二離合部之間產生重復連接及分離的半離合現(xiàn)象,該離合裝置位于脫離狀態(tài),該第一離合件不斷地沿該第一傳動件的軸向相對于該第二連接端的第一區(qū)段滑移并壓縮該彈性件,以致該第二傳動裝置無法順利地帶動該第一傳動裝置轉動。此時使用者能夠聽見該第一離合件的第一離合部與該第二離合件的第二離合部之間因半離合現(xiàn)象而相互撞擊產生的噠噠聲響,同時使用者可握持該本體并以固定件為軸心用人力提供大于該動力裝置的扭力而扳動該本體的柄部,利用該本體的驅動孔的環(huán)齒部連動該兩主齒塊其中之一主齒塊而帶動該驅動件轉動,迫使固定件被轉動而通過該位置。該第一離合件在該彈性件的彈性回復力作用下與該第二離合件再次互相連接而使該離合裝置變換至連動狀態(tài)而能夠持續(xù)并快速地驅動固定件,如此解決一般非人力帶動的扳手無法解決固定件難以克服過大阻力的問題。

3、憑借該第二孔徑大于該第一孔徑的設置,該離合裝置能夠使用尺寸較大的第一離合件與第二離合件而增加結構強度并增加該第一離合件與該第二離合件之間的接觸面積,如此有效地抵抗遭遇該位置阻力大于該動力裝置的馬達扭力時產生的扭曲力量。

4、憑借該離合裝置設置于該本體的連接孔,能夠依使用者需求調配該第一傳動件與該第二傳動件的長度比例關系,如此將該第一傳動件與該第二傳動件在遭遇該位置阻力大于該馬達扭力時所產生的扭曲力量分散地施加至該第一傳動件與該第二傳動件,避免該第一傳動件、該第二傳動件與該離合裝置變形。

5、當該驅動裝置驅動固定件過程遭遇該位置所受阻力大于該動力裝置的馬達扭力時,該第一離合件的數(shù)個第一離合部與該第二離合件的兩第二離合部產生重復連接及分離的半離合現(xiàn)象,該離合裝置位于脫離狀態(tài),該第二離合件相對該第一離合件的連接部轉動,且該兩第二離合部不斷地于該通孔中沿該第二離合件的軸心徑向滑動并壓縮該彈性件,以致該第二離合件無法帶動該第一離合件,此時能夠以人力扳動該本體而帶動該驅動裝置,迫使固定件被該驅動裝置帶動而通過該位置,該第二離合件的兩第二離合部在該彈性件的作用下與該第一離合件的數(shù)個第一離合部中的兩個第一離合部再次互相連接,該離合裝置由脫離狀態(tài)再次變換至連動狀態(tài),該第一離合件與該第二離合件互相連接并能夠同軸轉動,該第二離合件無法相對該第一離合件的連接部任意地轉動。

其他目的、優(yōu)點和本發(fā)明的新穎性將從以下詳細的描述與相關的附圖更加明顯。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電動扳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圖2是本發(fā)明電動扳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本發(fā)明電動扳手第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4是圖3的局部放大圖。表示第一離合件與第二離合件互相連接。

圖5是圖4的延續(xù),表示第一離合件與第二離合件互相分離并壓縮設置于第一離合件與第一傳動裝置之間的彈性件。

圖6是本發(fā)明電動扳手第一實施例的局部放大剖視圖,表示驅動裝置與傳動裝置互相連接。

圖7是本發(fā)明電動扳手第二實施例的局部放大剖視圖,表示彈性件設置于該第二離合件與第二傳動裝置之間。

圖8是本發(fā)明電動扳手第三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9是本發(fā)明電動扳手第三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10是圖9的局部放大圖。表示第一離合件與第二離合件互相連接。

圖11是圖10的延續(xù),表示第一離合件與第二離合件互相分離并壓縮設置于第一離合件與第一傳動裝置之間的彈性件。

圖12是本發(fā)明電動扳手第四實施例的局部放大剖視圖,表示彈性件設置于該第二離合件與第二傳動裝置之間。

圖13是本發(fā)明電動扳手第五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14是本發(fā)明電動扳手第五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15是圖14的局部放大圖,表示第一離合件與第二離合件互相連接。

圖16是本發(fā)明電動扳手第五實施例的另一剖視圖,表示第一離合件與第二離合件互相連接,離合裝置位于連動狀態(tài)。

圖17是圖16的延續(xù),表示第一離合件與第二離合件產生重復連接及分離的半離合現(xiàn)象,離合裝置位于脫離狀態(tài)。

圖18是圖17的延續(xù),表示第一離合件與第二離合件由脫離狀態(tài)變換連動狀態(tài),第一離合件與第二離合件再次互相連接。

附圖標記說明:10本體;101第一端;102第二端;11容置槽;111塞件;12連接孔;121第一孔段;122第二孔段;13驅動孔;131環(huán)齒部;14穿孔;15頭部;16柄部;17傳動槽;20驅動裝置;21驅動件;22第一齒環(huán); 221端齒部;222內齒部;23第二齒環(huán);231端齒部;232內齒部;24棘齒塊組;241主齒塊;2411第一主齒部;2412第二主齒部;242第一副齒塊;2421第一副齒部;2422第二副齒部;243第二副齒塊;2431第三副齒部;2432第四副齒部;25換向裝置;251換向桿;2511通孔;2512容置孔;252主頂掣組;2521頂掣件;2522偏壓件;253副頂掣組;2531頂掣件;2532偏壓件;254復位件;26第一銷件;27第二銷件;28蓋件;281扣件;282抵靠環(huán);30動力裝置;31馬達;311心軸;32電源;33控制鈕;40第一傳動裝置;41第一傳動件;411第一連接端;412第二連接端;4121第一區(qū)段;4122第二區(qū)段;413身部;414齒輪部;42軸承;43環(huán)件;50第二傳動裝置;51第二傳動件;511第一接合端;5111第三區(qū)段;5112第四區(qū)段;512第二接合端;513接合部;514第一聯(lián)軸部;52連接件;521第二聯(lián)軸部;60離合裝置;61第一離合件;611第一離合部;62第二離合件;621第二離合部;63彈性件;10a本體;11a容置槽;12a連接孔;40a第一傳動裝置;41a第一傳動件;411a第一連接端;412a第二連接端;413a身部;51a第二傳動件;511a第一接合端;512a第二接合端;513a接合部;52a連接件;60a離合裝置;61a第一離合件;611a第一離合部;612a連接部;62a第二離合件;621a第二離合部;622a通孔;63a彈性件;D1第一桿徑;D2第二桿徑;W1第一聯(lián)軸齒高;W2第二聯(lián)軸齒高;B1第一孔徑;B2第二孔徑;B孔徑;H1第一離合齒高;H2第二離合齒高;G1第一間距;G2第二間距。

具體實施方式

有關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功效,茲舉五個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述如后,此僅供說明之用,在專利申請上并不受此種結構的限制。

請參照圖1至圖6,其為本發(fā)明電動扳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立體分解圖與剖視圖。本發(fā)明電動扳手包括有一個本體10、一個驅動裝置20、一個動力裝置30、一個第一傳動裝置40、一個第二傳動裝置50以及一個離合裝置60。該本體10具有一個第一端101與一個第二端102。該驅動裝置20設置于該本體10的第一端101并能夠驅動固定件(圖中未示),固定件可為套筒、接桿或是螺帽。該動力裝置30設置于該本體10的第二端102并能夠供電力驅動運轉。該第一傳動裝置40設置于該驅動裝置20與該動力裝置30之間,該第一傳動裝置40可轉動地設置于該本體10并連接該驅動裝置20,該第二傳動裝置50設置于 該驅動裝置20與該動力裝置30之間,該第二傳動裝置50可轉動地設置于該本體10并連接該動力裝置30。該離合裝置60設置于該第一傳動裝置40與第二傳動裝置50之間并能夠于連動狀態(tài)與脫離狀態(tài)之間變換。

當該驅動裝置20驅動固定件過程所受阻力小于該動力裝置30扭力時,該離合裝置60位于連動狀態(tài),該動力裝置30轉動該第二傳動裝置50與該離合裝置60而帶動該第一傳動裝置40,使該驅動裝置20持續(xù)并快速地驅動固定件。

當該驅動裝置20驅動固定件過程遭遇一位置阻力大于該動力裝置30扭力時,該離合裝置60位于脫離狀態(tài)以致無法將該動力裝置30扭力由該第二傳動裝置50傳遞至該第一傳動裝置40,此時能夠以人力提供大于該動力裝置30的扭力而扳動該本體10而帶動該驅動裝置20,迫使固定件被該驅動裝置20帶動而通過該位置,該離合裝置60由脫離狀態(tài)再次變換至連動狀態(tài)。

該離合裝置60包括一個第一離合件61與一個第二離合件62,該第一離合件61設置于該第一傳動裝置40,該第二離合件62設置于該第二傳動裝置50,該第一離合件61與該第二離合件62選擇性地互相連接或分離,當該離合裝置60位于連動狀態(tài),該第一離合件61與該第二離合件62互相連接,當該離合裝置60位于脫離狀態(tài),該第一離合件61與該第二離合件62產生重復連接及分離的半離合現(xiàn)象。

該第一離合件61包括至少一個第一離合部611,該第二離合件62包括至少一個第二離合部621,該第一離合件61的第一離合部611與該第二離合件62的第二離合部621選擇性地互相連接或分離。

于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離合件61共包括數(shù)個第一離合部611,該數(shù)個第一離合部611形成于該第一離合件61的一個端面,該第二離合件62共包括數(shù)個第二離合部621,該數(shù)個第二離合部621形成于該第二離合件62的一個端面,且該第一離合部611與該第二離合部621為能夠互相對應嚙合的齒。

當該離合裝置60位于連動狀態(tài),該第一離合件61的第一離合部611與該第二離合件62的第二離合部621互相嚙合連接,當該離合裝置60位于脫離狀態(tài),該第一離合件61的第一離合部611與該第二離合件62的第二離合部621產生重復連接及分離的半離合現(xiàn)象。

該第一傳動裝置40包括一個第一傳動件41,該第一傳動件41包括一個第一連接端411、一個第二連接端412與一個身部413,該第一連接端411連接該驅動裝置20,該第一離合件61可滑動地設置于該第二連接端412,該身部413 位于該第一連接端411與該第二連接端412之間。

該離合裝置60包括一個彈性件63,該彈性件63抵靠于該第一離合件61與該第二離合件62其中之一。于本實施例中,該彈性件63為圈狀彈簧,該彈性件63設置于該第二連接端412并抵靠于該身部413與該第一離合件61之間,當該驅動裝置20驅動固定件過程遭遇該位置所受阻力大于該動力裝置30扭力時,該第一離合件61的第一離合部611與該第二離合件62的第二離合部621產生重復連接及分離的半離合現(xiàn)象以致無法帶動該第一傳動件41并壓縮該彈性件63,此時能夠以人力提供大于該動力裝置30的扭力而扳動該本體10而帶動該驅動裝置20,迫使固定件被該驅動裝置20帶動而通過該位置,該第一離合件61在該彈性件63的作用下與該第二離合件62再次互相連接。

于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傳動件41的第二連接端412包括一個第一區(qū)段4121與一個第二區(qū)段4122,該第二區(qū)段4122位于該第一區(qū)段4121與該身部413之間,該第一離合件61可滑動地設置于該第二連接端412的第一區(qū)段4121,該彈性件63套設于該第二連接端412的第二區(qū)段4122,該第一區(qū)段4121具有一個第一桿徑D1,該第二區(qū)段4122具有一個第二桿徑D2,該第二桿徑D2大于第一桿徑D1,該第一離合件61能夠抵靠該第二連接端412的第二區(qū)段4122。如此,當該離合裝置60位于脫離狀態(tài),該第一離合件61與該第二離合件62產生重復連接及分離的半離合現(xiàn)象,該第一離合件61相對該第二連接端412的第一區(qū)段4121滑動,該第二區(qū)段4122提供止擋該第一離合件61的功能。

該第二傳動裝置50包括一個第二傳動件51與一個連接件52,該第二傳動件51包括一個第一接合端511、一個第二接合端512與一個接合部513,該第二離合件62設置于該第一接合端511,該第二接合端512連接該連接件52,該接合部513位于該第一接合端511與該第二接合端512之間。該連接件52相反于該第二傳動件51的一端連接該動力裝置30。

該動力裝置30包括一個馬達31,該馬達31包括一個心軸311,該馬達31能夠供電力驅動運轉而轉動該心軸311,該心軸311的一端連接該連接件52,該第二傳動件51包括至少一個第一聯(lián)軸部514,該第一聯(lián)軸部514凹陷地形成于該第二傳動件51的第二接合端512,該第一聯(lián)軸部514具有一個第一聯(lián)軸齒高W1,于本實施例中,該第二傳動件51包括四個第一聯(lián)軸部514。該連接件52包括至少一個第二聯(lián)軸部521,該第二聯(lián)軸部521凸出地形成于該連接件52相反于該心軸311的一端并與該第一聯(lián)軸部514相對應,該第二聯(lián)軸部521連 接該第一聯(lián)軸部514,該第二聯(lián)軸部521具有一個第二聯(lián)軸齒高W2,該第二聯(lián)軸齒高W2等于該第一聯(lián)軸齒高W1,于本實施例中,該連接件52包括四個第二聯(lián)軸部521。該第一離合件61的第一離合部611具有一個第一離合齒高H1,該第二離合件62的第二離合部621具有一個第二離合齒高H2,該第一離合齒高H1等于該第二離合齒高H2,且該第一離合齒高H1小于該第一聯(lián)軸齒高W1。

于本實施例中,該離合裝置60位于連動狀態(tài)時,該第一離合件61與該第一傳動件41的第二連接端412的第二區(qū)段4122之間具有一個第一間距G1,該第一聯(lián)軸部514的第一聯(lián)軸齒高W1大于該第一間距G1與該第一離合齒高H1之間的差。使得該離合裝置60位于脫離狀態(tài)時,仍然穩(wěn)固地維持該連接件52、該第二傳動件51以及該第二離合件62之間的連接關系而無法互相分離。

該本體10包括一個容置槽11與一個連接孔12,該容置槽11位于該本體10的第二端102,該連接孔12連通該容置槽11,該動力裝置30的馬達31容置于該容置槽11,該第一傳動裝置40與該離合裝置60可轉動地設置于該連接孔12,該第二傳動裝置50可轉動地設置于該容置槽11與該連接孔12之間。

于本實施例中,該連接孔12包括一個第一孔段121與一個第二孔段122,該第一孔段121與該第二孔段122互相連通,該第二孔段122相異于該第一孔段121的一端與該容置槽11互相連通,該第一孔段121具有一個第一孔徑B1,該第二孔段122具有一個第二孔徑B2,該第二孔徑B2大于該第一孔徑B1,該第一傳動裝置40可轉動地設置于該連接孔12的第一孔段121,該離合裝置60可轉動地設置于該連接孔12的第二孔段122而不與該馬達31直接接觸,該第二傳動裝置50可轉動地設置于該容置槽11與該連接孔12的第二孔段122之間。憑借該第二孔徑B2大于該第一孔徑B1的設置,該離合裝置60能夠使用尺寸較大的第一離合件61與第二離合件62而增加結構強度并增加該第一離合件61與該第二離合件62之間的接觸面積,如此有效地抵抗遭遇該位置阻力大于該動力裝置30的馬達31扭力時產生的扭曲力量。

該驅動裝置20包括一個驅動件21與一個第一齒環(huán)22,該驅動件21可轉動地設置于該本體10的第一端101并能夠連接固定件,該第一齒環(huán)22可轉動地設置于該驅動件21并能夠帶動該驅動件21,該第一齒環(huán)22包括一個端齒部221,該第一傳動件41于該第一連接端411設置一個齒輪部414,該第一傳動件41的齒輪部414與該第一齒環(huán)22的端齒部221互相連接,使得該離合裝置60位于連動狀態(tài)時,該馬達31帶動該連接件52、該第二傳動件51、該離合裝置60與 該第一傳動件41轉動,該第一傳動件41的齒輪部414帶動該第一齒環(huán)22旋轉,該第一齒環(huán)22帶動該驅動件21并快速地旋轉固定件。

該本體10于該第一端101設置一個驅動孔13,該驅動孔13的一個內壁面設置一個環(huán)齒部131,該驅動裝置20更包括一個第二齒環(huán)23、一個棘齒塊組24與一個換向裝置25,該第二齒環(huán)23可轉動地設置于該驅動件21并與該第一齒環(huán)22互相間隔,該第一齒環(huán)22更包括一個內齒部222,該第二齒環(huán)23包括一個端齒部231與一個內齒部232,該第一齒環(huán)22的內齒部222與該第二齒環(huán)23的內齒部232選擇性地與該棘齒塊組24連動,該第二齒環(huán)23的端齒部231與該第一傳動件41的齒輪部414互相連接。該棘齒塊組24包括兩個主齒塊241、一個第一副齒塊242與一個第二副齒塊243,該兩主齒塊241分別選擇性地與該環(huán)齒部131連動,該第一副齒塊242選擇性地與該第一齒環(huán)22的內齒部232連動,該第二副齒塊243選擇性地與該第二齒環(huán)23的內齒部232連動。該換向裝置25包括插設于該驅動件的一個換向桿251,該換向桿251能夠相對該驅動件21而在對應一個驅動方向和一個非驅動方向的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樞轉,當該換向桿251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樞轉時,該兩主齒塊241與該環(huán)齒部131之間的連動關系、該第一副齒塊242與該第一齒環(huán)22以及該第二副齒塊243與該第二齒環(huán)23之間的連動關系改變而產生換向功能。

每一該主齒塊241設置一個第一主齒部2411與一個第二主齒部2412,該第一主齒部2411與該第二主齒部2412分別位于每一該主齒塊241相反于該驅動件21的相反兩側,每一該主齒塊241的第一主齒部2411與第二主齒部2412分別選擇性地與該環(huán)齒部131連動。該第一副齒塊242設置一個第一副齒部2421與一個第二副齒部2422,該第一副齒部2421與第二副齒部2422分別位于該第一副齒塊242相反于該驅動件21的相反兩側,該第一副齒塊242的第一副齒部2421與第二副齒部2422分別選擇性地與該第一齒環(huán)22的內齒部222連動,該第二副齒塊243設置一個第三副齒部2431與一個第四副齒部2432,該第三副齒部2431與第四副齒部2432分別位于該第二副齒塊243相反于該驅動件21的相反兩側,該第二副齒塊243的第三副齒部2431與第四副齒部2432分別選擇性地與該第二齒環(huán)23的內齒部232連動。一個第一銷件26穿設于該驅動件21、該兩主齒塊241其中之一主齒塊241與該第一副齒塊242,使得該兩主齒塊241其中之一主齒塊241與該第一副齒塊242能夠共同以該第一銷件26為軸心同軸樞設于該驅動件21。一個第二銷件27穿設于該驅動件21、該兩主齒塊241其 中的另一主齒塊241與該第二副齒塊243,使得該兩主齒塊241其中的另一主齒塊241與該第二副齒塊243能夠共同以該第二銷件27為軸心樞設于該驅動件21。于本實施例中,該兩主齒塊241位于同一水平位置,該第一副齒塊242、該第二副齒塊243以及該兩主齒塊241分別位于不同水平位置。

該換向桿251具有一個通孔2511與兩個容置孔2512,該通孔2511貫穿該換向桿251,該通孔2511與該兩容置孔2512分別位于不同水平位置,每一該容置孔2512的開口位于該換向桿251的一側。該換向裝置25更包括一個主頂掣組252與兩個副頂掣組253。該主頂掣組252設置于該換向桿251的通孔2511并包括兩個頂掣件2521與一個偏壓件2522,該主頂掣組252的兩頂掣件2521分別頂掣該棘齒塊組24的兩主齒塊241,該主頂掣組252的偏壓件2522抵靠于該主頂掣組252的兩頂掣件2521之間。每一該副頂掣組253設置于該換向桿251的每一容置孔2512并包括一個頂掣件2531與一個偏壓件2532,該兩副頂掣組253其中之一副頂掣組253的偏壓件2532抵靠于該兩副頂掣組253其中之一副頂掣組253的頂掣件2531與該第一副齒塊242之間,該兩副頂掣組253其中的另一副頂掣組253的偏壓件2532抵靠于該兩副頂掣組253其中的另一副頂掣組253的頂掣件2531與該第二副齒塊243之間。如此,使用者能夠轉動該換向桿251于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變換而改變該主頂掣組252的兩頂掣件2521頂掣該兩主齒塊241的方向以及每一該副頂掣組253的頂掣件2531頂掣該第一副齒塊242與該第二副齒塊243的方向,而達到換向的功能。

當該換向桿251位于第一位置,該兩主齒塊241其中之一主齒塊241的第一主齒部2411以及另一主齒塊241的第二主齒部2412分別與該環(huán)齒部131連動。當該換向桿251位于第二位置,該兩主齒塊241其中之一的第二主齒部2412以及另一主齒塊241的第一主齒部2411與該環(huán)齒部131連動,該第一副齒塊242的第二副齒部2422與該第一齒環(huán)22的內齒部222連動,該第二副齒塊243的第三副齒部2431與該第二齒環(huán)23的內齒部232連動。

該驅動裝置20更包括一個略呈圓形的蓋件28,該蓋件28設置于該本體10的第一端101并封閉該驅動孔13一側,該換向裝置25更包括一個復位件254。于本實施例中,該復位件254為圈形彈簧并包括一個小徑端與一個大徑端。該復位件254設置于該換向桿251,該復位件254的小徑端抵頂于該蓋件28,該復位件254的大徑端抵頂于該換向桿251,該換向桿251能夠沿該第二軸線L2相對該驅動件21縱向移動并能夠于一初始位置與一釋放位置之間變換,當該換 向桿251位于初始位置,該驅動件21能夠連接固定件,而固定件無法脫離該驅動件21,當該換向桿251位于釋放位置,固定件能夠脫離該驅動件21,且該換向桿251壓縮該復位件254并能夠憑借該復位件254的回復彈力,使該換向桿251由釋放位置回復至初始位置而令該換向桿251常態(tài)地保持在初始位置。

該容置槽11相反于該連接孔12的一端可脫離地設置一個塞件111,該塞件111能夠避免污垢或灰塵進入該容置槽11而影響該動力裝置30的運作。該本體10包括一個穿孔14,該穿孔14設置于該本體10的第二端102并與該容置槽11連通。該動力裝置30容置于該本體10的容置槽11并更包括一個電源32與一個控制鈕33,該電源32與該馬達31電性連接而提供該馬達31動力,該控制鈕33設置于該本體10的穿孔14并與該馬達31電性連接而能夠控制該馬達31轉動。

該本體10更包括一個頭部15、柄部16與傳動槽17,該頭部15位于該第一端101,該柄部16位于該第二端102,該驅動孔13設置于該頭部15,該容置槽11設置于該柄部16,該傳動槽17相反的兩端分別與該驅動孔13以及該連接孔12的第一孔段121連通,于本實施例中,該傳動槽17為一個半月形槽,該第一傳動件41的齒輪部414可轉動地容置于該傳動槽17。該驅動裝置20更包括一個扣件281與一個抵靠環(huán)282,該扣件281設置于該驅動孔13內并扣合于該蓋件28,避免該蓋件28脫離該本體10,于本實施例中,該扣件281為一個C型扣。該抵靠環(huán)282設置于該蓋件28與該第二齒環(huán)23之間并抵靠該扣件281。

于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傳動裝置40更包括兩個軸承42與一個環(huán)件43。該兩軸承42分別設置于該第一傳動件41的第一連接端411與該第二連接端412。該環(huán)件43設置于該第一傳動件41的第二連接端412并抵靠該兩軸承42其中之一軸承42。

當該驅動件21驅動固定件過程所受阻力小于該馬達31扭力時,該離合裝置60位于連動狀態(tài),該第一離合件61的第一離合部611與該第二離合件62的第二離合部621互相連接(如圖4所示),該馬達31的心軸311轉動該第二傳動裝置50的連接件52、該第二傳動件51與該第二離合件62,并帶動該第一離合件61與該第一傳動裝置40的第一傳動件41轉動,以該齒輪部414帶動該第一齒環(huán)22與該第二齒環(huán)23旋轉,進而帶動該驅動件21轉動且持續(xù)并快速地驅動固定件。

當該驅動件21驅動固定件過程遭遇一位置所受阻力大于該動力裝置30的 馬達31扭力時,例如:建筑工地中的長螺桿常有生銹的問題發(fā)生,而使螺帽(上述的固定件)卡在長螺桿生銹處(即上述的位置),使螺帽無法通過螺桿因生銹產生的阻力較大位置,該第一離合件61的第一離合部611與該第二離合件62的第二離合部621之間產生重復連接及分離的半離合現(xiàn)象,該離合裝置60位于脫離狀態(tài),該第一離合件61不斷地沿該第一傳動件41的軸向相對于該第二連接端412的第一區(qū)段4121滑移并壓縮該彈性件63(如圖5所示),以致該第二傳動裝置50無法順利地帶動該第一傳動裝置40轉動。此時使用者能夠聽見該第一離合件61的第一離合部611與該第二離合件62的第二離合部621之間因半離合現(xiàn)象而相互撞擊產生的噠噠聲響,同時使用者可握持該本體10并以固定件為軸心用人力提供大于該動力裝置30馬達31的扭力而扳動該本體10的柄部16,利用該本體10的驅動孔13的環(huán)齒部131連動該兩主齒塊241其中之一主齒塊241而帶動該驅動件21轉動,迫使固定件被轉動而通過該位置。該第一離合件61在該彈性件63的彈性回復力作用下與該第二離合件62再次互相連接而使該離合裝置60變換至連動狀態(tài)而能夠持續(xù)并快速地驅動固定件。

請參照圖7所示,為本發(fā)明電動扳手第二實施例的局部放大剖視圖。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結構大致相同,其差異在于,該第一離合件61固定地設置于該第一傳動件41的第二連接端412。該第二離合件62可滑動地設置于該第二傳動件51的第一接合端511。該彈性件63設置于該第二傳動件51的第一接合端511并抵靠于該接合部513與該第二離合件62之間。

于本實施例中,該第二傳動件51的第一接合端511包括一個第三區(qū)段5111與一個第四區(qū)段5112,該第四區(qū)段5112位于該第三區(qū)段5111與該接合部513之間,該第二離合件62可滑動地設置于該第一接合端511的第三區(qū)段5111,該第三區(qū)段5111具有一個第三桿徑D3,該第四區(qū)段5112具有一個第四桿徑D4,該第四桿徑D4大于第三桿徑D3。該第二離合件62能夠抵靠該第一接合端511的第四區(qū)段5112。如此,當該離合裝置60位于脫離狀態(tài),該第一離合件61與該第二離合件62產生重復連接及分離的半離合現(xiàn)象,該第二離合件62不斷地沿該第二傳動件51的軸向相對該第一接合端511的第三區(qū)段5111滑動,該第四區(qū)段5112提供止擋該第二離合件62的功能。

于本實施例中,該離合裝置60位于連動狀態(tài)時,該第二離合件62與該第二傳動件51的第一接合端511的第四區(qū)段5112之間具有一個第二間距G2,該第一聯(lián)軸部514的第一聯(lián)軸齒高W1大于該第二間距G2,使得該離合裝置60 位于脫離狀態(tài)時,仍然穩(wěn)固地維持該連接件52、該第二傳動件51以及該第二離合件62之間的連接關系而無法互相分離。

請參照圖8至圖11,其為本發(fā)明電動扳手第三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與剖視圖。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結構大致相同,其差異在于,該本體10a包括一個容置槽11a與一個連接孔12a,該容置槽11a與該連接孔12a的一端連通,該連接孔12a的另一端與該傳動槽17連通。該第一傳動裝置40a的第一傳動件41a可轉動地設置于該連接孔12a并包括一個第一連接端411a、一個第二連接端412a與一個身部413a。該第二連接端412a與該第一離合件61連接。該身部413a位于該第一連接端411a與該第二連接端412a之間。該第二傳動件51a可轉動地設置于該容置槽11a與該連接孔12a之間并包括一個第一接合端511a、一個第二接合端512a與一個接合部513a,該第一接合端511a位于該連接孔12a,該第二接合端512a位于該容置槽11a并連接該連接件52a,該接合部513a位于該第一接合端511a與該第二接合端512a之間。

于本實施例中,該離合裝置60設置于該本體10a的連接孔12a且不與該馬達31直接接觸,且該連接孔12a具有一個孔徑B。該第一離合件61可滑動地設置于該第一傳動件41a的第二連接端412a。該第二離合件62固定地設置于該第二傳動件51a的第一接合端511a。該彈性件63設置于該第一傳動件41a的第二連接端412a并抵靠于該身部413a與該第一離合件61之間。憑借該離合裝置60設置于該本體10a的連接孔12a,能夠依使用者需求調配該第一傳動件41a與該第二傳動件51a的長度比例關系,如此將該第一傳動件41a與該第二傳動件51a在遭遇該位置阻力大于該馬達31扭力時所產生的扭曲力量分散地施加至該第一傳動件41a與該第二傳動件51a,避免該第一傳動件41a、該第二傳動件51a與該離合裝置60變形。

當該驅動件21驅動固定件過程遭遇該位置所受阻力大于該馬達31的扭力時,該第一離合件61的第一離合部611與該第二離合件62的第二離合部621之間產生重復連接及分離的半離合現(xiàn)象,該離合裝置60位于脫離狀態(tài),該第一離合件61不斷地沿該第一傳動件41a的軸向相對該第一傳動件41a的第二連接端412a滑移并壓縮該彈性件63(如圖11所示),以致該第二傳動件51a無法順利地帶動該第一傳動件41a轉動。此時使用者能夠聽見該第一離合件61的第一離合部611與該第二離合件62的第二離合部621之間因半離合無法順利連接而撞擊產生的噠噠聲響,此時使用者可握持該本體10并以固定件為軸心用人力 提供大于該動力裝置30的扭力而扳動該本體10a,迫使固定件被轉動而通過該位置。該第一離合件61在該彈性件63的彈性回復力作用下與該第二離合件62再次互相連接而能夠持續(xù)并快速地驅動固定件。

請參照圖12所示,為本發(fā)明電動扳手第四實施例的局部放大剖視圖。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與第三實施例的結構大致相同,其差異在于,該第一離合件61固定地設置于該第一傳動件41a的第二連接端412a。該第二離合件62可滑動地設置于該第二傳動件51a的第一接合端511a。該彈性件63設置于該第二傳動件51a的第一接合端511a并抵靠于該接合部513a與該第二離合件62之間。

當該離合裝置60位于脫離狀態(tài),該第二離合件62不斷地相對該第二傳動件51a的第一接合端511a滑移并壓縮該彈性件63,使得該第一傳動件41a較不容易因該第二離合件62的滑移震動而影響與該驅動裝置20(圖11未示,請參考圖8)之間的連動關系。

請參照圖13至圖18,其為本發(fā)明電動扳手第五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與剖視圖。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與第三實施例的結構大致相同,其差異在于,該第一離合件61a更包括一個連接部612a,該連接部612a設置于該第一離合件61a相反于該第一傳動裝置40a的一端面。該第二離合件62a可轉動地連接該第一離合件61a的連接部612a并包括一個通孔622a。該彈性件63a設置于該第二離合件62a的通孔622a并抵靠該第二離合部621a,該第二離合部621a選擇性地卡掣于該第一離合件61a的第一離合部611a。

于本實施例中,該連接部612a為一個孔槽,該第一離合件61a共包括數(shù)個第一離合部611a,該第一離合部611a沿該連接部612a的圓周方向設置于該連接部612a的一個內壁面,且該第一離合部611a為弧形槽。

于本實施例中,該通孔622a貫穿該第二離合件62a相反的兩側。該第二離合件62a共包括兩個第二離合部621a,該兩個第二離合部621a可滑動地設置于該通孔622a,且該第二離合部621a為鋼珠。

當該驅動件21驅動固定件過程所受阻力小于該動力裝置30的馬達31扭力時,該離合裝置60位于連動狀態(tài),該第二離合件62a的兩第二離合部621a卡掣于該第一離合件61a的數(shù)個第一離合部611a中的兩個第一離合部611a,使得該第一離合件61a與該第二離合件62a互相連接并能夠同軸轉動,該第二離合件62a無法相對該第一離合件61a的連接部612a任意地轉動,該馬達31轉動該連接件52a、該第二傳動件51a與該第二離合件62a,并帶動該第一離合件61a與 該第一傳動裝置40a的第一傳動件41a轉動,進而帶動該驅動裝置20的驅動件21轉動并持續(xù)快速地驅動固定件。

當該驅動裝置20驅動固定件過程遭遇該位置所受阻力大于該動力裝置30的馬達31扭力時,該第一離合件61a的數(shù)個第一離合部611a與該第二離合件62a的兩第二離合部621a產生重復連接及分離的半離合現(xiàn)象,該離合裝置60a位于脫離狀態(tài),該第二離合件62a相對該第一離合件61a的連接部612a轉動,且該兩第二離合部621a不斷地于該通孔622a中沿該第二離合件62a的軸心徑向滑動并壓縮該彈性件63a,以致該第二離合件62a無法帶動該第一離合件61a,此時能夠以人力提供大于該動力裝置30的扭力而扳動該本體10a而帶動該驅動裝置20,迫使固定件被該驅動裝置20帶動而通過該位置,該第二離合件62a的兩第二離合部621a在該彈性件63a的作用下與該第一離合件61a的數(shù)個第一離合部611a中的另兩個第一離合部611a再次互相連接,該離合裝置60a由脫離狀態(tài)再次變換至連動狀態(tài),該第一離合件61a與該第二離合件62a互相連接并能夠同軸轉動,該第二離合件62a無法相對該第一離合件61a的連接部612a任意地轉動。

就以上說明可以歸納出本發(fā)明電動扳手具有以下優(yōu)點:

1、當該驅動件21驅動固定件過程所受阻力小于該馬達31扭力時,該離合裝置60位于連動狀態(tài),該第一離合件61的第一離合部611與該第二離合件62的第二離合部621互相連接,該馬達31的心軸311轉動該第二傳動裝置50的連接件52、該第二傳動件51與該第二離合件62,并帶動該第一離合件61與該第一傳動裝置40的第一傳動件41轉動,以該齒輪部414帶動該第一齒環(huán)22與該第二齒環(huán)23旋轉,進而帶動該驅動件21轉動并持續(xù)驅動固定件,因而達到省時省力的功效。

2、當該驅動件21驅動固定件過程遭遇一位置所受阻力大于該動力裝置30的馬達31扭力時,該第一離合件61的第一離合部611與該第二離合件62的第二離合部621之間產生重復連接及分離的半離合現(xiàn)象,該離合裝置60位于脫離狀態(tài),該第一離合件61不斷地沿該第一傳動件41的軸向相對于該第二連接端412的第一區(qū)段4121滑移并壓縮該彈性件63,以致該第二傳動裝置50無法順利地帶動該第一傳動裝置40轉動。此時使用者能夠聽見該第一離合件61的第一離合部611與該第二離合件62的第二離合部621之間因半離合現(xiàn)象而相互撞擊產生的噠噠聲響,同時使用者可握持該本體10并以固定件為軸心用人力提供 大于該動力裝置30的扭力而扳動該本體10的柄部16,利用該本體10的驅動孔13的環(huán)齒部131連動該兩主齒塊241其中之一主齒塊241而帶動該驅動件21轉動,迫使固定件被轉動而通過該位置。該第一離合件61在該彈性件63的彈性回復力作用下與該第二離合件62再次互相連接而使該離合裝置60變換至連動狀態(tài)而能夠持續(xù)并快速地驅動固定件,如此解決一般非人力帶動的扳手無法解決固定件難以克服過大阻力的問題。

3、憑借該第二孔徑B2大于該第一孔徑B1的設置,該離合裝置60能夠使用尺寸較大的第一離合件61與第二離合件62而增加結構強度并增加該第一離合件61與該第二離合件62之間的接觸面積,如此有效地抵抗遭遇該位置阻力大于該動力裝置30的馬達31扭力時產生的扭曲力量。

4、憑借該離合裝置60設置于該本體10a的連接孔12a,能夠依使用者需求調配該第一傳動件41a與該第二傳動件51a的長度比例關系,如此將該第一傳動件41a與該第二傳動件51a在遭遇該位置阻力大于該馬達31扭力時所產生的扭曲力量分散地施加至該第一傳動件41a與該第二傳動件51a,避免該第一傳動件41a、該第二傳動件51a與該離合裝置60變形。

5、當該驅動裝置20驅動固定件過程遭遇該位置所受阻力大于該動力裝置30的馬達31扭力時,該第一離合件61a的數(shù)個第一離合部611a與該第二離合件62a的兩第二離合部621a產生重復連接及分離的半離合現(xiàn)象,該離合裝置60a位于脫離狀態(tài),該第二離合件62a相對該第一離合件61a的連接部612a轉動,且該兩第二離合部621a不斷地于該通孔622a中沿該第二離合件62a的軸心徑向滑動并壓縮該彈性件63a,以致該第二離合件62a無法帶動該第一離合件61a,此時能夠以人力扳動該本體10a而帶動該驅動裝置20,迫使固定件被該驅動裝置20帶動而通過該位置,該第二離合件62a的兩第二離合部621a在該彈性件63a的作用下與該第一離合件61a的數(shù)個第一離合部611a中的兩個第一離合部611a再次互相連接,該離合裝置60a由脫離狀態(tài)再次變換至連動狀態(tài),該第一離合件61a與該第二離合件62a互相連接并能夠同軸轉動,該第二離合件62a無法相對該第一離合件61a的連接部612a任意地轉動。

以上說明對本發(fā)明而言只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理解,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作出許多修改、變化或等效,但都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