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打鏈器的多功能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于手工具,尤指一種具打鏈器的多功能工具。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與進步,人們對事物的要求也從“能用就好”的老舊思維,變得相當細致和苛求,唯有不斷進步或創(chuàng)新的構想,產(chǎn)生新的形態(tài)以提高產(chǎn)品的附加價值,并有效降低成本,才能在市場競爭激烈的考驗下生存。
參照中國臺灣公告第484485號“一種可將補胎扳手置于周緣固定的工具”專利案,此為申請人早先的申請,其工具本體10的一端樞設有一包含打鏈器23的工具組20,且于工具本體10的側緣可拆卸地設有一具卡塊32的補胎扳手30,若欲使用打鏈器23來打鏈時,可將補胎扳手30拆卸下,以其卡塊32搭配打鏈器23使用。然該打鏈器23并無法快速的拆卸,若沒有使用打鏈器23的需求,仍必須攜行打鏈器23,不但增加了重量且相對減少了其它工具設置的數(shù)量,當然更無法增加工具本體10的結構強度。且該與打鏈器23搭配使用的補胎扳手30可拆卸地設于工具本體10的側緣,結構設計較為復雜,進而增加了制造上的成本支出。上述公知工具所衍生的種種缺陷,實有加以研發(fā)改良的必要。
因此,本實用新型想排除或至少減輕先前技術所帶來的問題。
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可有效增加本體的結構強度,使工具組具有較佳的操作性能,提高工具使用率的具打鏈器的多功能工具。具體結構包括一本體;一樞設于本體一端的工具組,該工具組由多個工具構成;一打鏈器,可拆卸地裝在本體上。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具打鏈器的多功能工具,其打鏈器以可拆卸的方式設于本體的二卡塊間,該打鏈器的設置并不會影響到第一工具組及第二工具組工具設置的數(shù)量,相對增加了多功能工具所能扳轉螺件的類型。且于扳轉操作時本體的第一卡塊與第二卡塊不易產(chǎn)生變形,可有效增加本體的結構強度。當沒有使用打鏈器的需求時,可將打鏈器卸下,以減輕攜帶時的重量,或可將其它所需的工具裝設于本體,以提高工具的使用率。其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該打鏈器的一端并設有一可收折的扳手,該扳手可用以調整本體與工具組間的松緊度,使工具組具有較佳的操作性能,實為一極具產(chǎn)業(yè)利用性及進步性的設計。
其它目的、優(yōu)點和本實用新型的新穎特性將從以下詳細的描述與相關的附圖更加明確。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組合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圖3為圖1的3-3剖視圖,表示打鏈器設于第一卡塊與第二卡塊間。
圖4為圖3的延續(xù),表示打鏈器的推桿分離于本體。
圖5為本實用新型打鏈狀態(tài)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調整狀態(tài)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有關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功效,茲舉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述如后,此僅供說明之用,在專利申請上并不受此種結構的限制。
參照圖1及圖2,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實施例,該多功能工具10包括有一本體20、一第一工具組30、一第二工具組40及一打鏈器50。該第一工具組30樞設于本體20的一端,該第二工具組40樞設于本體20的另端,該打鏈器50可拆卸地設于本體20上。
本體20包括有一第一卡塊21、一第二卡塊22及二設于第一卡塊21及第二卡塊22間的定位栓23。該第一卡塊21的二端分別設有一穿孔211,第一卡塊21的中央內(nèi)緣并設有一凹槽212。該第二卡塊22的二端分別設有一穿孔221及連通于穿孔221的卡槽222,第二卡塊22的中央并設有一定位孔223。二定位栓23分別穿設于第一本體21及第二本體22二端的穿孔211、221,再螺入該設于第二本體22卡槽222內(nèi)的栓套24。
第一工具組30可由多種不同尺寸或類型的工具31所構成,這些工具31的一端形成勾狀而可供一定位栓23穿設,同時參照圖3,使該第一工具組30可樞設于本體20的一端,且相對位于第一卡塊21及第二卡塊22間。
第二工具組40可由多種不同尺寸或類型的工具41所構成,這些工具41的一端形成勾狀而可供另一定位栓23穿設,使該第二工具組40可樞設于本體20的另一端,且相對位于第一卡塊21及第二卡塊22間。
打鏈器50的一側設有一凸部51,該凸部51可拆卸地設于第一卡塊21的凹槽212,該打鏈器50的另側設有一螺孔52,可將一具螺紋的推桿53穿設于第二卡塊22的定位孔223而螺入打鏈器50的螺孔52,使打鏈器50結合在本體20上,并被二工具組30、40所包覆。該推桿53的一端設有一撥動部531及一六角卡孔532,該打鏈器50的一端還設有一握持部54,該握持部54上樞設有一可收折的扳手55。
圖3進一步顯示打鏈器50結合于本體20的第一卡塊21與第二卡塊22間,于扳轉操作時本體20的第一卡塊21與第二卡塊22不易產(chǎn)生變形,可有效增加本體20的結構強度。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打鏈器50可拆卸地設于本體20的二卡塊間,該打鏈器50的設置并不會影響到該第一工具組30及第二工具組40工具設置的數(shù)量,相對增加了多功能工具10所能扳轉螺件的類型。
參照圖4,當使用者欲將打鏈器50取下操作時,可先撥轉推桿53使其分離于本體20,再向外扳動打鏈器50,使其凸部51脫離于第一卡塊21的凹槽212即可。
參照圖5,使用者的手可握持于握持部54上,將打鏈器50置于鏈條60的適當位置處,再將第二工具組40的工具41卡入推桿53的卡孔532內(nèi),通過轉動工具41可連動推桿53轉動而達到打鏈的目的。
由于該打鏈器50以可拆卸的方式結合于本體20,故沒有使用打鏈器的需求時,可將打鏈器50卸下,以減輕攜行時的重量,或可將其它所需的工具裝設于本體20,以提高工具的使用率。
參照圖6,由于第一工具組30或第二工具組40的工具31、41于長時間的頻繁使用下,會造成定位栓23略為松動,而使工具間的間隙增大。此時,可將打鏈器50一端的扳手55撥出,利用該扳手55來扳轉定位栓23,由于栓套24設于第二卡塊22的卡槽222內(nèi),該栓套24不會隨定位栓23轉動,故可依使用時的需求來調整本體20與工具組30、40間的松緊度,從而使工具組30、40具有較佳的操作性能。
就以上所述可以歸納出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的優(yōu)點1.本實用新型的具打鏈器的多功能工具,其打鏈器以可拆卸的方式設于本體的二卡塊間,該打鏈器的設置并不會影響到第一工具組及第二工具組工具設置的數(shù)量,相對增加了多功能工具所能扳轉螺件的類型,易于使用并相當實用。
2.本實用新型的具打鏈器的多功能工具,其打鏈器以可拆卸的方式結合于本體,故沒有使用打鏈器的需求時,可將打鏈器卸下,以減輕攜帶的重量,或可將其它所需的工具裝設于本體,以提高工具的使用率,其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
3.本實用新型的具打鏈器的多功能工具,其打鏈器設于本體的第一卡塊與第二卡塊間,于扳轉操作時本體的第一卡塊與第二卡塊不易產(chǎn)生變形,可有效增加本體的結構強度。
4.本實用新型的具打鏈器的多功能工具,其打鏈器的一端設有一可收折的扳手,該扳手可用以調整本體與工具組間的松緊度,使工具組具有較佳的操作性能。
總之,本實用新型極具產(chǎn)業(yè)上的利用價值;且又未見有相同或類似的發(fā)明出現(xiàn)于國內(nèi)外刊物或公開使用,符合專利法規(guī)定的條件,請準予專利。
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其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故舉凡數(shù)值的變更或等效組件的置換,或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的范疇。
權利要求1.一種具打鏈器的多功能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本體;一樞設于本體一端的工具組,該工具組由多個工具構成;一打鏈器,可拆卸地裝在本體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打鏈器的多功能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打鏈器還設有一用于扳轉定位栓而調整本體與工具組間松緊度的扳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打鏈器的多功能工具,其特征在于該本體包括有一第一卡塊、一第二卡塊及二設于第一卡塊及第二卡塊間的定位栓。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具打鏈器的多功能工具,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卡塊的二端分別設有一供定位栓穿設的穿孔。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具打鏈器的多功能工具,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卡塊的二端分別設有一穿設定位栓的穿孔及一與穿孔連通的設置栓套的卡槽。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具打鏈器的多功能工具,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卡塊的內(nèi)緣設有一與打鏈器一側的凸部卡固的凹槽。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具打鏈器的多功能工具,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卡塊設有一定位孔,一推桿穿設于該定位孔中,該推桿螺入設于打鏈器另側的螺孔內(nèi)。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具打鏈器的多功能工具,其特征在于該推桿的一端設有一撥動部及一插置工具的卡孔。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打鏈器的多功能工具,其特征在于該打鏈器的一端還設有一握持部,該握持部上樞設有一可收折的扳手。
10.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具打鏈器的多功能工具,其特征在于該打鏈器可拆卸地安裝在第一卡塊及第二卡塊之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打鏈器的多功能工具,其打鏈器可拆卸地設于本體的二卡塊間,該打鏈器的設置并不會影響到第一工具組及第二工具組工具設置的數(shù)量,相對增加了多功能工具所能扳轉螺件的類型。且于扳轉操作時本體的第一卡塊與第二卡塊不易產(chǎn)生變形,可有效增加本體的結構強度。當沒有使用打鏈器的需求時,可將打鏈器卸下,以減輕攜帶的重量,或可將其它所需的工具裝設于本體,以提高工具的使用率,其結構簡單,產(chǎn)制成本低。該打鏈器的一端并設有一可收折的扳手,該扳手可用以調整本體與工具組間的松緊度,使工具組具有較佳的操作性能,實為一極具產(chǎn)業(yè)利用性及進步性的設計。
文檔編號B25F1/00GK2719506SQ20042007790
公開日2005年8月24日 申請日期2004年7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7月15日
發(fā)明者莊士文 申請人:極點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