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的制作方法
一種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水泥混凝土道面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 適用于公路工程及機場道面工程。
背景技術:
目前,水泥混凝土道面板采用的傳力桿是一根水平放置的粗鋼筋,直徑在32_左 右,每隔一定距離在板厚中央布置。其一端固定在一側(cè)板內(nèi),另一端可以在鄰側(cè)板內(nèi)滑動, 當一側(cè)板端作用有輪壓時,壓力通過水平放置的傳力桿以剪力的形式傳向相鄰板端,以達 到板縫兩端共同受力的目的。但實際工程應用中發(fā)現(xiàn),此種形式的傳力桿經(jīng)常出現(xiàn)因傳力 桿失效導致的板端錯臺或橫縫的破壞。有研究表明在壓力傳遞過程中,在傳力桿頂部和 底部存在壓應力集中現(xiàn)象,導致傳力桿上下部分的混凝土出現(xiàn)壓碎現(xiàn)象,傳力桿松動,傳荷 能力降低甚至導致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縫損壞。所以這種形式的傳力桿用較粗的鋼筋抗剪 的方式傳遞壓力其傳荷能力取決于鋼筋的直徑大小,未能充分利用鋼筋抗拉壓強度高的優(yōu) 點。一但傳力桿上下部分的混凝土由于應力集中而壓碎,傳力桿便由于松動而失效,從而導 致路面破壞。發(fā)明內(nèi)容
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結(jié)構(gòu)上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傳力 桿,以利于達到更有效傳遞板塊間壓力的目的。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第一技術方案是
一種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包 括第一傳力筋(I)、第二傳力筋(2)、四根較粗架立鋼筋(4) (5) (8) (9)、四根較細架立鋼筋(3)(6) (7) (10);其中第一傳力筋⑴和第二傳力筋(2)在板端接縫處呈X型交叉;四根較 粗架立鋼筋(4) (5) (8) (9)設在第一傳力筋(I)和第二傳力筋(2)內(nèi)側(cè);傳力筋在架立鋼筋 處向內(nèi)側(cè)彎折。
所述的第一傳力筋(I)和第二傳力筋(2)總體呈橫8字型設計,其在板端接縫處 呈X型交叉,由此來分別傳遞左右板端的壓力。
所述的第一傳力筋(I)和第二傳力筋(2)用兩根鋼筋分別設置,在兩側(cè)搭接。
所述的第一傳力筋(I)和第二傳力筋(2)用一根鋼筋彎折而成,只在一側(cè)搭接。
所述的第一傳力筋(I)和第二傳力筋(2)的強度、直徑及沿板橫向的間距由所需 傳遞的壓力經(jīng)計算確定。
所述的較粗架立鋼筋⑷(5)⑶(9)位于板端傳力筋內(nèi)側(cè),并沿板端橫向布置,以 使壓力在板端及傳力筋下更均勻的傳遞。
本發(fā)明采用的第二技術方案是
一種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包 括第一傳力筋(I),第二傳力筋(2)、四根較粗架立鋼筋(4) (5) (8) (9);其中第一傳力筋(I)和第二傳力筋(2)在板端接縫處呈X型交叉;四根較粗架立鋼筋(4) (5) (8) (9)布置在第一 傳力筋(I)和第二傳力筋(2)內(nèi)側(cè);傳力筋在架立鋼筋處向內(nèi)側(cè)彎折。
本發(fā)明的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主要受力部分由上下兩根鋼筋第一傳力筋(I)和第二傳力筋(2)組成,如圖I :第一傳力筋(I)從第三架立鋼筋(3)開始向板端彎折, 再從第四架立鋼筋(4)頂面向下彎折,通過板端縫再從相鄰板的第五架立鋼筋(5)底面水 平彎折,再通過第六架立鋼筋出)向上彎折。第二傳力筋(2)的彎折路徑與第一傳力筋(I) 對稱,即第七從架立鋼筋(7)頂面開始水平彎折通過第八架立鋼筋(8)頂面向下通過板端 縫,再從第九架立鋼筋(9)底面水平彎折延伸至第十架立鋼筋(10)底面再向下彎折。傳力 筋與架立鋼筋相交處用鐵絲綁扎。第一傳力筋(I)和第二傳力筋(2)作為一組傳力桿,垂 直于板橫縫布置,其數(shù)量根據(jù)鋼筋直徑、強度等級以及所傳遞壓力的大小由計算確定。架立 鋼筋⑷(5)⑶(9)宜采用較大直徑的鋼筋,架立鋼筋(3) (6) (7) (10)可采用較小直徑的鋼 筋,也可以不設置(如圖2)。所有的架立鋼筋沿道面板橫向通長布置。
本發(fā)明的效果是提供的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通過X型交叉的鋼筋軸向拉力將板 塊邊的豎向壓力傳至相鄰板塊,其利用了鋼筋抗拉強度高的優(yōu)點,使力在傳遞過程中始終 沿鋼筋的軸向,傳力路徑明確簡捷,縫端部的架立鋼筋(4) (5) (8) (9)可將第一傳力筋(I) 和第二傳力筋(2)傳來的壓力沿板橫向傳給其下部的混凝土,從而有效減小傳力鋼筋端部 混凝土的壓應力,避免了較大的應力集中及傳統(tǒng)傳力桿受剪變形及其下局部混凝土壓碎導 致的傳力桿失效,有效防止板間錯臺的發(fā)生,加上本傳力桿傳力鋼筋與架立鋼筋組合的形 式可使輪壓沿板端的橫向分布更加均勻,改善了輪壓下混凝土的局部受力狀態(tài),降低了輪 壓對混凝土的局部損傷,因此能夠保證道面平順,提高舒適性,減少輪胎損傷,保障行駛安 全,減少維修費用。另外,本傳力桿的X型交叉設計能有效適應溫度變化引起的板塊變形, 而且施工簡單、方便。
圖I是單個傳力桿的8根架立鋼筋構(gòu)造(縱剖面)
圖2是單個傳力桿的4根架立鋼筋構(gòu)造(縱剖面)
圖3是傳力桿的整體布置
1、2為傳力筋,3、4、5、6、7、8、9、10為架立鋼筋。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新型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在實施過程中首先選定傳 力鋼筋及架立鋼筋的強度等級及直徑大小。四根較粗架立鋼筋(4) (5) (8) (9)可選用與第 一傳力筋(I)和第二傳力筋(2)小2-4mm的鋼筋。四根較細架立鋼筋(3) (6) (7) (10)可采 用更小直徑的鋼筋但不宜小于10mm。根據(jù)具體工程需要四根較細架立鋼筋(3) (6) (7) (10) 可以不設置。根據(jù)道面板的厚度及所需承受輪壓的大小來確定傳力桿的橫向間距。第一傳 力筋(I)和第二傳力筋(2)沿道面縱向的沿伸長度宜不小于道面板的厚度,架立鋼筋的長 度取道面板的橫向?qū)挾?。第一傳力?I)和第二傳力筋(2)離道面板頂面的距離要滿足相 應最小保護層厚度的要求,離道面板底面的距離宜取1/4-1/2道面板厚度,施工過程中可 采用臨時支撐來滿足此高度要求。傳力筋與架立鋼筋交叉處用細鐵絲綁扎。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包括第一傳力筋(I)、第二傳力筋(2)、四根較粗架立鋼筋(4) (5) (8) (9)、四根較細架立鋼筋(3)(6)(7) (10);其中第一傳力筋⑴和第二傳力筋⑵在板端接縫處呈X型交叉;四根較粗架立鋼筋(4) (5) (8) (9)設在第一傳力筋(I)和第二傳力筋(2)內(nèi)側(cè);傳力筋在架立鋼筋處向內(nèi)側(cè)彎折。
2.一種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包括第一傳力筋(I),第二傳力筋(2)、四根較粗架立鋼筋(4) (5) (8) (9);其中第一傳力筋(I)和第二傳力筋(2)在板端接縫處呈X型交叉;四根較粗架立鋼筋(4) (5) (8) (9)布置在第一傳力筋(I)和第二傳力筋(2)內(nèi)側(cè);傳力筋在架立鋼筋處向內(nèi)側(cè)彎折。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傳力筋(I)和第二傳力筋(2)總體呈橫8字型設計,其在板端接縫處呈X型交叉,由此來分別傳遞左右板端的壓力。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傳力筋(I)和第二傳力筋(2)用兩根鋼筋分別設置,在兩側(cè)搭接。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傳力筋(I)和第二傳力筋(2)用一根鋼筋彎折而成,只在一側(cè)搭接。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傳力筋(I)和第二傳力筋(2)的強度、直徑及沿板橫向的間距由所需傳遞的壓力經(jīng)計算確定。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較粗架立鋼筋(4) (5) (8) (9)位于板端傳力筋內(nèi)側(cè),并沿板端橫向布置,以使壓力在板端及傳力筋下更均勻的傳遞。
全文摘要
一種水泥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其包括多排縱向橫8字交叉型傳力鋼筋、八根橫向架立鋼筋。本發(fā)明提供的混凝土道面板傳力桿通過X型交叉的鋼筋軸向拉力將板塊邊的豎向壓力傳至相鄰板塊,其利用了鋼筋抗拉強度高的優(yōu)點,使力在傳遞過程中始終沿鋼筋的軸向,傳力路徑明確簡捷,縫端部的架立鋼筋可有效減小傳力鋼筋端部混凝土的壓應力,避免了傳統(tǒng)傳力桿受剪變形及其下局部混凝土壓碎導致的傳力桿失效,有效防止板間錯臺的發(fā)生,因此能夠保證道面平順,提高舒適性,減少輪胎損傷,保障行駛安全,減少維修費用。另外,本傳力桿的X型交叉設計能有效適應溫度變化引起的板塊變形,而且施工簡單、方便。
文檔編號E01C11/14GK102979025SQ20121056776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2年12月24日
發(fā)明者張潤峰, 戚春香 申請人:中國民航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