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折流式處理控制建筑小區(qū)雨水徑流的排水明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市政排水設施,具體涉及一種折流式處理控制建筑小區(qū)雨水徑流的排水明渠。
背景技術:
我國年降水量豐富,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發(fā)展,可滲透地表的面積比例越來越小,各個城市因降雨所形成的內澇也不斷發(fā)生,面源污染已成為城市水環(huán)境惡化的
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控制面源污染的主要技術措施有美國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英國的可持續(xù)排水系統(tǒng)(SUDS)、新西蘭提出的低影響開發(fā)技術(LID)。在建筑小區(qū)內,LID技術通過合理利用景觀空間來對面源污染進行處理和暴雨徑流進行控制,LID技術通過分散、小規(guī)模的源頭控制來達到對降雨初期所產生的徑流進行控制,能有效去除雨水徑流中的污染物,減輕市政排水管網系統(tǒng)的壓力。在我國,研究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對降雨初期的雨水徑流進行源頭促滲,通過改良土壤的通透性來促使雨水順利下滲,增加徑流的滯留時間,從而對雨水進行生態(tài)化吸納滯留,減少地表徑流流量。如CN 1710211 A公開的“景觀一體化間歇性濕地雨水回用的方法”、 CN 102090175 A公開的“一種調控侵蝕的坡耕地有限順坡耕作方法”。這些專利都沒有涉及對降雨初期的雨水徑流路線進行延長,延緩暴雨徑流峰值的時間,而且在建筑小區(qū)內,增加雨水的滯留時間,土壤層長時間保持潮濕狀態(tài),容易產生異味及蚊蠅等衛(wèi)生問題,因此, 對于衛(wèi)生條件和景觀要求較高的居住區(qū),應慎重選擇對雨水徑流的污染控制技術。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一種折流式處理控制建筑小區(qū)雨水徑流的排水明渠,它能延長建筑小區(qū)雨水徑流的路線,延遲雨水流量峰值的出現(xiàn)時間,延緩雨水匯流入城市雨水管網的時間,進而減輕暴雨時城市雨水管網排洪的壓力,減少城市內澇的發(fā)生。
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折流式處理控制建筑小區(qū)雨水徑流的排水明渠,包括設置在建筑小區(qū)綠地下面或/和道路旁邊的排水明渠本體,該排水明渠本體上面呈矩形、地部傾斜,在排水明渠本體的一短邊設有進水口、另一短邊設有出水口,其特征是所述排水明渠本體內沿一長邊設有一條外部排水溝,外部排水溝的一端設有正對排水明渠本體進水口的溢流擋板,外部排水溝的另一端與排水明渠本體的出水口連通;所述排水明渠本體內設有多條與外部排水溝垂直且首尾相連的折流廊道,多條首尾相連的折流廊道的一端與排水明渠本體的進水口連通、另一端排水明渠本體的出水口連通。所述的一種折流式處理控制建筑小區(qū)雨水徑流的排水明渠,其所述溢流擋板的高度為0. 10m。所述的一種折流式處理控制建筑小區(qū)雨水徑流的排水明渠,其特所述排水明渠本體長度L為2. 50m,寬度W為1. OOm,底部坡度為0. 5% 1%,最大深度為0. 15m
優(yōu)選的方案是所述排水明渠本體內設有十條與外部排水溝垂直且首尾相連的折流廊道,折流廊道的寬度為0. 20m,底部坡度為0. 5% 1%,最大深度H為0. 15m,折流廊道隔墻的厚度b為0. 05m。所述的一種折流式處理控制建筑小區(qū)雨水徑流的排水明渠,其所述外部排水溝底部的坡度為3% 4%。降雨時,建筑小區(qū)綠地和道路兩旁的排水溝收集小區(qū)內匯水面積的雨水,雨水流到折流式明渠入口時,受到阻擋,順著坡度,流入排水明渠本體,在排水明渠本體內,雨水經過十道來回折流,流入旁邊的外部排水溝。當雨水流量較大時,排水明渠本體入口處的擋板溢流,避免在排水明渠本體入口處積水過多。溢流后的雨水順著外部排水溝排入下游。本發(fā)明能夠延長雨水徑流路線10m,收集匯水面積500m2的雨水。排水明渠本體內部一個廊道的寬度為0. 20m,底部最大深度為 0. 15m,粗糙系數(shù)為0. 025 0. 030,坡度為0. 5% 1%。根據曼寧公式
—Agf.l,雨水通過排水明渠的流速為0. 43m/s,流量為0. 012m3/s,因此,一個折流式
排水明渠能夠延緩雨水徑流流量峰值出現(xiàn)時間24秒。根據重慶地區(qū)的暴雨強度公式q =,當以一年一遇的暴雨強度
1 ( +12 JP0.0'6)0..''
計算得出降雨徑流量為0. 01 m3/s,小于排水明渠本體的排水流量,排水明渠本體有足夠處理暴雨的能力,且以30年一遇的暴雨強度計算得出降雨徑流量為0. 019 m3/s,大于排水明渠本體的排水流量,排水明渠本體中的徑流流速和深度不會引起侵蝕。本發(fā)明通過在綠色建筑與小區(qū)綠地和道路旁邊設計與小區(qū)自有排水溝相協(xié)調的折流式排水明渠,根據小區(qū)的匯水面積,設置折流式排水明渠的個數(shù),從而延長了雨水徑流路線和延遲了建筑小區(qū)雨水流量峰值的出現(xiàn)時間,延緩雨水匯流入城市雨水管網的時間, 從而減輕了暴雨時節(jié)城市雨水管網排洪壓力,減少了城市內澇的發(fā)生。修建一個長為2. 5m, 寬為1. Om,內有10個廊道的排水明渠本體,可以延長雨水徑流路線10m,延緩雨水徑流流量峰值出現(xiàn)時間24秒,達到了雨水徑流延緩和控污的目的;排水明渠本體能夠進行預制,不僅易于構建,而且能夠與建筑小區(qū)景觀相協(xié)調。
權利要求
1.一種折流式處理控制建筑小區(qū)雨水徑流的排水明渠,包括設置在建筑小區(qū)綠地下面或/和道路旁邊的排水明渠本體,該排水明渠本體上面呈矩形、地部傾斜,在排水明渠本體的一短邊設有進水口、另一短邊設有出水口,其特征是所述排水明渠本體內沿一長邊設有一條外部排水溝(2),外部排水溝的一端設有正對排水明渠本體進水口的溢流擋板(1),外部排水溝的另一端與排水明渠本體的出水口連通;所述排水明渠本體內設有多條與外部排水溝(2)垂直且首尾相連的折流廊道(3),多條首尾相連的折流廊道的一端與排水明渠本體的進水口連通、另一端排水明渠本體的出水口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折流式處理控制建筑小區(qū)雨水徑流的排水明渠,其特征是所述溢流擋板(1)的高度為0. IOm0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折流式處理控制建筑小區(qū)雨水徑流的排水明渠,其特征是所述排水明渠本體長度L為2. 50m,寬度W為1. OOm,底部坡度為0. 5% 1%,最大深度為0. 15m。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種折流式處理控制建筑小區(qū)雨水徑流的排水明渠, 其特征是所述排水明渠本體內設有十條與外部排水溝(2)垂直且首尾相連的折流廊道(3),折流廊道的寬度為0.20m,底部坡度為0. 5% 1%,最大深度H為0. 15m,折流廊道隔墻(4)的厚度b為0.05m。
5.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種折流式處理控制建筑小區(qū)雨水徑流的排水明渠, 其特征是所述外部排水溝(2)的底部坡度為3% 4%。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折流式處理控制建筑小區(qū)雨水徑流的排水明渠,包括設置在建筑小區(qū)綠地下面或/和道路旁邊的排水明渠本體,該排水明渠本體上面呈矩形、地部傾斜,在排水明渠本體的一短邊設有進水口、另一短邊設有出水口,其特征是所述排水明渠本體內沿一長邊設有一條外部排水溝;所述排水明渠本體內設有多條與外部排水溝垂直且首尾相連的折流廊道。本發(fā)明通過在綠色建筑與小區(qū)綠地和道路旁邊設計與小區(qū)自有排水溝相協(xié)調的折流式排水明渠,延長了雨水徑流路線和延遲了建筑小區(qū)雨水流量峰值的出現(xiàn)時間,延緩雨水匯流入城市雨水管網的時間,從而減輕了暴雨時節(jié)城市雨水管網排洪壓力,減少了城市內澇的發(fā)生。
文檔編號E03F3/02GK102505750SQ20111036052
公開日2012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1月15日
發(fā)明者何強, 侯改娟, 劉洪達, 柴宏祥, 王偉杰, 鄧軻 申請人:重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