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風道吸塵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吸塵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多風道吸塵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吸塵設備尤其是家用的吸塵器已經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吸塵器是一種利用電動機,在密封的殼體內產生空氣負壓,吸入塵肩或垃圾的電器。目前的吸塵器,主要功能就是對家中地板、地毯等處的灰塵、垃圾進行回收清理。但是目前的吸塵器,風道的設置、灰塵與空氣的分離能力及效率等方面,仍有所欠缺。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結構合理,能有效完成分吸塵、分離、排風等功能,吸塵和分離能力強,具有良好的過濾效果,可避免小顆?;覊m分離不凈的吸塵器裝置。
[0004]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5]—種多風道吸塵裝置,包括主機殼、吸塵地拖、萬向輪、一對設于主機殼上的移動輪,所述的主機殼內設有吸風電機,所述的主機殼上設有塵杯組件,塵杯組件與主機殼卡接,所述的主機殼上設有吸口座,吸口座與吸塵地拖之間通過吸塵管連接,所述的塵杯組件包括塵杯體,塵杯體上設有與吸口座連通的杯進風口,塵杯體內設有若干分流斜錐筒,分流斜錐筒的軸線與水平面之間成45至90度角,分流斜錐筒上設有與杯進風口連通的錐筒進風口,所述的分流斜錐筒上、下端均開口且上端開口大于下端開口,所有分流斜錐筒的上端開口均通過同一個中間風道與吸風電機的進風端連通,吸風電機的出風端與設在主機殼上的外排風口連通。
[0006]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塵杯組件還包括處在塵杯體內的外筒、處在外筒中的內筒,內筒下端向下延伸形成內灰倉,內灰倉處在外筒外,外筒的筒壁上設有多個外濾孔,外筒與內筒之間的空間為二次上風腔,杯進風口通過二次上風腔與錐筒進風口連通,各分流斜錐筒的下端伸入內筒中。
[0007]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分流斜錐筒內設有至少一根抑塵檔桿。所述的抑塵檔桿與其自身所處分流斜錐筒的軸線垂直。抑塵檔桿的存在打亂了分流斜錐筒內氣流的正常流向,可以起到減緩風速的作用,進一步保障灰塵不會被向上帶出,而是會下落到內灰倉中。
[0008]作為優(yōu)選,任意一個分流斜錐筒上錐筒進風口的進風方向與該分流斜錐筒的軸線垂直。相當于切向或者類切向進風,利于在每個分流斜錐筒內形成旋風,強化氣流和灰塵的分離效果。
[0009]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塵杯體包括杯身、杯底,杯身下端具有開口、內灰倉下端具有開口,杯底可相對杯身轉動打開,杯底與杯身之間設有互相匹配的卡扣件,當卡扣件扣合時,杯底蓋住杯身的下端開口與內灰倉的下端開口。
[0010]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吸塵地拖包括地拖基體、用于與吸塵管連接的彎頭管,地拖基體上設有若干后地輪、至少一個前地輪,所述的地拖基體底部設有直接吸入口,直接吸入口的進風方向向上,所述的地拖內腔中設有地拖內風道,地拖內風道與直接吸入口連通,所述的彎頭管與地拖內風道連通,所述的地拖基體上設有用于刷地的毛刷條,所述的毛刷條處在直接吸入口前方。
[0011]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主機殼上設有若干減震調節(jié)缸,減震調節(jié)缸包括減震缸體、與減震缸體滑動配合的調節(jié)活塞,所述的調節(jié)活塞上設有外活塞桿,所述的外活塞桿內端連接調節(jié)活塞,外活塞桿外端朝向移動輪的前進方向,所述的減震缸體內充有液壓油,外活塞桿外端設有彈性接觸球頭。
[0012]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地拖基體包括地拖后基、地拖前罩,所述的地拖前罩后端頂部與地拖后基鉸接,所述的前地輪、毛刷條均處在地拖前罩內,所述的地拖前罩內設有毛刷架,所述的毛刷條包括刷條基、刷地條,所述的刷條基與毛刷架滑動連接,滑動方向為上下方向,所述的毛刷架上設有用于防止毛刷條脫離毛刷架的刷條限位板,所述的刷條基頂部設有配重塊,所述的地拖后基上設有滑輪立桿,所述的滑輪立桿上設有與滑輪立桿轉動連接的外輔助滑輪,還包括一拉動索,所述的拉動索穿過地拖后基的頂壁,拉動索與外輔助滑輪配合接觸,還包括一液壓拉動缸,所述的液壓拉動缸包括拉動缸體、與拉動缸體滑動配合的帶動活塞,帶動活塞上設有拉動活塞桿,拉動缸體與減震缸體之間通過油管連通,拉動活塞桿內端與帶動活塞相連,拉動活塞桿外端與拉動索的一端連接,拉動索的另一端與地拖前罩的頂壁連接。
[0013]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風道結構合理,能有效完成灰塵的分離和收集;吸塵能力強,過濾效果良好,可保障排風的清潔度;具有地拖防撞保護功能,還具備對于墻根等死角的高效清潔能力,功能全面;整體穩(wěn)定性好,噪音小。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是本發(fā)明塵杯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3是本發(fā)明塵杯組件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7]圖4是本發(fā)明分流斜錐筒處的俯視圖;
[0018]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中吸塵地拖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6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中吸塵地拖一個工作狀態(tài)下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7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中減震缸體、拉動缸體處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8是本發(fā)明實施例2中毛刷架處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中:主機殼1、吸塵地拖2、移動輪3、吸風電機4、塵杯組件5、吸口座6、杯進風口 7、分流斜錐筒8、錐筒進風口9、中間風道10、外筒11、內筒12、內灰倉13、二次上風腔14、抑塵檔桿15、杯身16、杯底17、卡扣件18、地拖基體19、彎頭管20、后地輪21、前地輪22、直接吸入口23、地拖內風道24、毛刷條25、減震缸體26、外活塞桿27、彈性接觸球頭28、地拖前罩29、毛刷架30、刷條基31、刷地條32、刷條限位板33、配重塊34、滑輪立桿35、外輔助滑輪36、拉動索37、拉動缸體38、拉動活塞桿39、油管40、內輔助滑輪41。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描述。
[0024]實施例1:如圖1至圖4所示的實施例中,一種多風道吸塵裝置,包括主機殼1、吸塵地拖2、萬向輪、一對設于主機殼上的移動輪3,所述的主機殼內設有吸風電機4,所述的主機殼上設有塵杯組件5,塵杯組件與主機殼卡接,所述的主機殼上設有吸口座6,吸口座與吸塵地拖之間通過吸塵管連接,所述的塵杯組件包括塵杯體,塵杯體上設有與吸口座連通的杯進風口 7,塵杯體內設有若干分流斜錐筒8,分流斜錐筒的軸線與水平面之間成45至90度角,分流斜錐筒上設有與杯進風口連通的錐筒進風口 9,所述的分流斜錐筒上、下端均開口且上端開口大于下端開口,所有分流斜錐筒的上端開口均通過同一個中間風道10與吸風電機的進風端連通,吸風電機的出風端與設在主機殼上的外排風口連通。所述的塵杯組件還包括處在塵杯體內的外筒11、處在外筒中的內筒12,內筒下端向下延伸形成內灰倉13,內灰倉處在外筒外,外筒的筒壁上設有多個外濾孔,外筒與內筒之間的空間為二次上風腔14,杯進風口通過二次上風腔與錐筒進風口連通,各分流斜錐筒的下端伸入內筒中。所述的分流斜錐筒內設有至少一根抑塵檔桿15。所述的抑塵檔桿與其自身所處分流斜錐筒的軸線垂直。任意一個分流斜錐筒上錐筒進風口的進風方向與該分流斜錐筒的軸線垂直。所述的塵杯體包括杯身16、杯底17,杯身下端具有開口、內灰倉下端具有開口,杯底可相對杯身轉動打開,杯底與杯身之間設有互相匹配的卡扣件18,當卡扣件扣合時,杯底蓋住杯身的下端開口與內灰倉的下端開口。杯底可以打開進行垃圾、灰塵地快速傾倒。杯底可相對杯身轉動打開,杯底與杯身之間可以是鉸接等任意常規(guī)的轉動連接形式。
[0025]空氣(帶有灰塵雜質)從最初的吸塵地拖,經過吸口座、塵杯組件進入吸風電機,隨后排出。在此過程中,空氣從塵杯體進入外筒時,空氣中的粗灰被篩落(外筒的筒壁上設有多個外濾孔),留在了外筒與塵杯體之間的空間內。隨后空氣進入外筒內,向上進入錐筒進風口內,氣流進入分流斜錐筒后,貼壁旋流,灰塵被甩到分流斜錐筒筒壁,繼而落下進入內灰倉,而氣流則最終從上端開口離開分流斜錐筒(氣流可以是直接向上排出,也可以是經過旋流然后在下方聚攏后上行排出,由氣流進入分流斜錐筒時的角度決定)。此外,分流斜錐筒下小上大,出風過程中氣流流速可被進一步減緩,再配合上抑塵檔桿的擾流減速效果,小顆粒灰塵完全無法被向上帶動,只能下落到內灰倉中,可避免灰塵顆粒進入吸風電機等后續(xù)結構,因此其是一種合理高效的分離結構。在必要時,還可以在中間風道等處設置一系列過濾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