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除塵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手持式除塵設備。
背景技術:
除塵器用于吸收空氣或者底面的塵埃以達到清潔作用,除塵器每次除塵工作完畢后除塵頭中都會累積一定量的灰塵,時間一長會造成除塵頭內(nèi)部堵塞,影響除塵效率,而且會滋生大量細菌?,F(xiàn)有的除塵頭與除塵機體多為固定連接,難以拆解,部分通過螺絲緊固的除塵器也是拆裝十分不便,不利于定期清洗維修,少數(shù)可拆的除塵器在拆開后內(nèi)部帶電的電板暴露,極易導致安全事故。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上述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手持式除塵設備。
本發(fā)明的一種手持式除塵設備,包括固定安裝在除塵器中的插電座以及除塵頭頂端的插電頭,所述插電座中設置有滑移腔,所述滑移腔右側面上下對應設置有穿通外部的取電槽,所述滑移腔中可左右滑移地安裝有滑移架,所述滑移架中上下對應設置有左右穿通的橫槽,所述滑移架中螺狀紋配合安裝有螺狀桿,所述螺狀桿右端可回轉地安裝在所述滑移腔右側面中,左端與固定安裝在所述滑移腔左側面中的電轉機配合連接,所述滑移腔左側面中上下對應設置有第一槽部,所述第一槽部中固定安裝有與市電連接的電流出端,所述電流出端中設置有槽口面朝所述滑移架的取電口,所述滑移架左側面上下對應設置有與所述取電口相配合的電導塊,所述取電槽內(nèi)側面中固定安裝有導電彈頭,所述導電彈頭與所述電導塊電連接,所述橫槽外側面中設置有第二槽部,所述第二槽部中安裝有與所述電轉機相連的觸碰操控部,所述觸碰操控部用以操控所述電轉機正向運行;所述插電頭左側面上下對應設置有與所述取電槽相配合的插電桿,所述插電頭中上下對應設置有容納槽,所述插電桿中設置有左右延長的容納腔,所述容納腔右端延長到所述插電頭中并與所述容納槽穿通,所述容納槽外側面中設置有穿通外部的第一橫孔,所述容納槽中滑移安裝有滑移塊,所述第一橫孔中滑移安裝有凸部,所述凸部內(nèi)端與所述滑移塊固定連接,外端延長出所述插電頭,所述容納腔外側面左端設置有穿通外部的第二橫孔,所述容納腔中安裝有左右延長的傳輸桿,所述傳輸桿右端與所述滑移塊固定連接,所述傳輸桿左端面朝所述第二橫孔的側面設置有與所述第二槽部相配合的凸柱,所述凸柱探進到所述第二橫孔中,所述除塵器頂部設置有連接桿,所述連接桿頂部設置有手持部。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橫槽與所述取電槽完全相同,且所述橫槽與所述取電槽在同一直線上,從而允許所述插電桿插到所述橫槽中。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容納槽中固定安裝有與所述滑移塊相接的簧圈,所述簧圈用以將所述滑移塊向外抵壓,從而使所述凸部和凸柱分別長出所述插電頭和插電桿。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插電桿左端設置有導移面,從而方便插到所述取電槽中。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滑移腔左側面和右側面上分別設置有與電轉機相連的左觸碰操控器和右觸碰操控器,從而在所述滑移架向左滑移至最左端而與所述左觸碰操控器觸碰時,可使所述電轉機停轉,而在所述滑移架向右滑移至最右端與所述右觸碰操控器觸碰時,也可使所述電轉機停轉。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插電座右側面還設置有與所述電轉機相連的按鈕,所述按鈕用以操控所述電轉機反向運行。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發(fā)明裝置的插電座在初始狀態(tài)時,所述滑移架位于所述滑移腔右端,所述電導塊與所述取電口相脫離,從而可使所述導電彈頭不帶電,此時,意外將金屬桿件插到所述取電槽中并與所述導電彈頭觸碰不會造成事故的發(fā)生,且方便除塵頭拆解清洗;
本發(fā)明裝置在使用時,將所述凸部向內(nèi)按下,所述凸部可推動所述滑移塊向內(nèi)滑移,而所述滑移塊可通過所述傳輸桿帶動所述凸柱收縮在所述第二橫孔中,而后將所述插電桿插到所述取電槽中并松開所述凸部,由于所述橫槽與所述取電槽穿通,因此,所述插電桿可插到所述橫槽中,當所述插電桿插到所述橫槽中且所述凸柱探進到所述第二槽部中并與所述觸碰操控部觸碰時,所述觸碰操控部可控制所述電轉機正向運行,所述電轉機正向運行時可驅使所述滑移架向左滑移,所述滑移架向左滑移的過程中,由于所述凸柱探進到所述第二槽部中,因此,所述滑移架可帶動所述插電桿向左滑移,所述電導塊會插到所述取電口中,所述電導塊將市電傳輸至所述導電彈頭,由于所述插電桿插到所述取電槽中時與所述導電彈頭觸碰,因此,可實現(xiàn)除塵器的通電;
而在除塵器通電的過程中,由于所述凸柱始終在所述第二槽部中,因此,所述插電桿無法被拔出,所述凸柱將所述插電桿鎖定在所述取電槽中,從而可避免意外觸碰所述插電頭時發(fā)生松動或者掉落的現(xiàn)象,故可使除塵器通電穩(wěn)定,防止意外斷電;
本發(fā)明裝置中,由于所述觸碰操控部安裝在所述第二槽部中,當意外將金屬桿件插到橫槽中無法觸動所述觸碰操控部,因此,所述滑移架無法向左滑移,而所述電導塊不會插到所述取電口中,故所述導電彈頭可保持斷電的狀態(tài),可大大提高用電的安全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手持式除塵設備的整體外形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插電座與插電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插電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2中插電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2中凸柱探進到第二槽部中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通電時的結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所有特征,或公開的所有方法或過程中的步驟,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驟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組合。
本說明書(包括任何附加權利要求、摘要和附圖)中公開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別敘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類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換。即,除非特別敘述,每個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類似特征中的一個例子而已。
如圖1至圖6所示,本發(fā)明裝置的一種手持式除塵設備,包括固定安裝在除塵器40中的插電座10以及除塵頭30頂端的插電頭20,所述插電座10中設置有滑移腔12,所述滑移腔12右側面上下對應設置有穿通外部的取電槽11,所述滑移腔12中可左右滑移地安裝有滑移架14,所述滑移架14中上下對應設置有左右穿通的橫槽140,所述滑移架14中螺狀紋配合安裝有螺狀桿17,所述螺狀桿17右端可回轉地安裝在所述滑移腔12右側面中,左端與固定安裝在所述滑移腔12左側面中的電轉機16配合連接,所述滑移腔12左側面中上下對應設置有第一槽部150,所述第一槽部150中固定安裝有與市電連接的電流出端15,所述電流出端15中設置有槽口面朝所述滑移架14的取電口151,所述滑移架14左側面上下對應設置有與所述取電口151相配合的電導塊141,所述取電槽11內(nèi)側面中固定安裝有導電彈頭13,所述導電彈頭13與所述電導塊141電連接,所述橫槽140外側面中設置有第二槽部142,所述第二槽部142中安裝有與所述電轉機16相連的觸碰操控部143,所述觸碰操控部143用以操控所述電轉機16正向運行;所述插電頭20左側面上下對應設置有與所述取電槽11相配合的插電桿21,所述插電頭20中上下對應設置有容納槽23,所述插電桿21中設置有左右延長的容納腔210,所述容納腔210右端延長到所述插電頭20中并與所述容納槽23穿通,所述容納槽23外側面中設置有穿通外部的第一橫孔200,所述容納槽23中滑移安裝有滑移塊24,所述第一橫孔200中滑移安裝有凸部25,所述凸部25內(nèi)端與所述滑移塊24固定連接,外端延長出所述插電頭20,所述容納腔210外側面左端設置有穿通外部的第二橫孔220,所述容納腔210中安裝有左右延長的傳輸桿22,所述傳輸桿22右端與所述滑移塊24固定連接,所述傳輸桿22左端面朝所述第二橫孔220的側面設置有與所述第二槽部142相配合的凸柱221,所述凸柱221探進到所述第二橫孔220中,所述除塵器40頂部設置有連接桿41,所述連接桿41頂部設置有手持部42。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橫槽140與所述取電槽11完全相同,且所述橫槽140與所述取電槽11在同一直線上,從而允許所述插電桿21插到所述橫槽140中。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容納槽23中固定安裝有與所述滑移塊24相接的簧圈26,所述簧圈26用以將所述滑移塊24向外抵壓,從而使所述凸部25和凸柱221分別長出所述插電頭20和插電桿21。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插電桿21左端設置有導移面211,從而方便插到所述取電槽11中。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滑移腔12左側面和右側面上分別設置有與電轉機16相連的左觸碰操控器和右觸碰操控器,從而在所述滑移架14向左滑移至最左端而與所述左觸碰操控器觸碰時,可使所述電轉機16停轉,而在所述滑移架14向右滑移至最右端與所述右觸碰操控器觸碰時,也可使所述電轉機16停轉。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其中,所述插電座10右側面還設置有與所述電轉機16相連的按鈕,所述按鈕用以操控所述電轉機16反向運行。
本發(fā)明裝置的插電頭20在初始狀態(tài)時,在所述簧圈26的作用下,所述滑移塊24被向外抵壓,從而使所述凸部25和凸柱221分別長出所述插電頭20和插電桿21;
本發(fā)明裝置的插電座10在初始狀態(tài)時,所述滑移架14位于所述滑移腔12右端,所述電導塊141與所述取電口151相脫離,從而可使所述導電彈頭13不帶電;
使用時,將所述凸部25向內(nèi)按下,所述凸部25可推動所述滑移塊24向內(nèi)滑移,而所述滑移塊24可通過所述傳輸桿22帶動所述凸柱221收縮在所述第二橫孔中,而后將所述插電桿21插到所述取電槽11中并松開所述凸部25,由于所述橫槽140與所述取電槽11穿通,因此,所述插電桿21可插到所述橫槽140中,當所述插電桿21插到所述橫槽140中且所述凸柱221探進到所述第二槽部142中并與所述觸碰操控部143觸碰時,所述觸碰操控部143可控制所述電轉機16正向運行,所述電轉機16正向運行時可驅使所述滑移架14向左滑移,所述滑移架14向左滑移的過程中,由于所述凸柱221探進到所述第二槽部142中,因此,所述滑移架14可帶動所述插電桿21向左滑移,當所述滑移架14向左滑移至所述滑移腔12最左端并與所述左觸碰操控器觸碰時,所述電轉機16停轉,此時,所述電導塊141插到所述取電口151中,所述電導塊141將市電傳輸至所述導電彈頭13,由于所述插電桿21插到所述取電槽11中時與所述導電彈頭13觸碰,因此,可實現(xiàn)除塵器的通電;
除塵器通電結束后,利用所述按鈕使所述電轉機16反向運轉,所述電轉機16反向運轉后可驅使所述滑移架14向右滑移,所述滑架14向右滑移的過程中,可使所述電導塊141脫離所述取電口151,從而可使除塵器斷電,而當所述滑移架14向右滑移至所述滑移腔12最右端并與所述右觸碰操控器觸碰時,所述電轉機16停轉,此時將所述凸部25向內(nèi)按壓,所述凸部25可驅使所述滑移塊24向內(nèi)滑移,從而所述滑移塊24可通過所述傳輸桿22帶動所述凸柱221向內(nèi)縮回到所述第二橫孔中,而后將所述插電桿21向右拔出,從而方便除塵頭拆解清洗。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發(fā)明裝置的插電座在初始狀態(tài)時,所述滑移架位于所述滑移腔右端,所述電導塊與所述取電口相脫離,從而可使所述導電彈頭不帶電,此時,意外將金屬桿件插到所述取電槽中并與所述導電彈頭觸碰不會造成事故的發(fā)生,且方便除塵頭拆解清洗;
本發(fā)明裝置在使用時,將所述凸部向內(nèi)按下,所述凸部可推動所述滑移塊向內(nèi)滑移,而所述滑移塊可通過所述傳輸桿帶動所述凸柱收縮在所述第二橫孔中,而后將所述插電桿插到所述取電槽中并松開所述凸部,由于所述橫槽與所述取電槽穿通,因此,所述插電桿可插到所述橫槽中,當所述插電桿插到所述橫槽中且所述凸柱探進到所述第二槽部中并與所述觸碰操控部觸碰時,所述觸碰操控部可控制所述電轉機正向運行,所述電轉機正向運行時可驅使所述滑移架向左滑移,所述滑移架向左滑移的過程中,由于所述凸柱探進到所述第二槽部中,因此,所述滑移架可帶動所述插電桿向左滑移,所述電導塊會插到所述取電口中,所述電導塊將市電傳輸至所述導電彈頭,由于所述插電桿插到所述取電槽中時與所述導電彈頭觸碰,因此,可實現(xiàn)除塵器的通電;
而在除塵器通電的過程中,由于所述凸柱始終在所述第二槽部中,因此,所述插電桿無法被拔出,所述凸柱將所述插電桿鎖定在所述取電槽中,從而可避免意外觸碰所述插電頭時發(fā)生松動或者掉落的現(xiàn)象,故可使除塵器通電穩(wěn)定,防止意外斷電;
本發(fā)明裝置中,由于所述觸碰操控部安裝在所述第二槽部中,當意外將金屬桿件插到橫槽中無法觸動所述觸碰操控部,因此,所述滑移架無法向左滑移,而所述電導塊不會插到所述取電口中,故所述導電彈頭可保持斷電的狀態(tài),可大大提高用電的安全性。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fā)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本發(fā)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fā)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內(nèi)。本發(fā)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