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幕墻工藝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幕墻窗。
背景技術:
市面有些常見的幕墻窗,由于無排水通道,或排水通道設計不合理,室外雨量較大時,進入窗框內的水無法及時排出而導致內部積水,甚至溢漫到室內;此外,大多數(shù)常見的幕墻窗,窗扇關閉時,窗扇的包邊無法收納進窗框內而裸露于墻面外,突兀感強,影響墻面美觀。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排水通道順暢的幕墻窗。
為此,本發(fā)明采取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幕墻窗,包括可嵌接于窗洞內的方形窗框,窗框由靠室外側的第一窗框型材、靠室內側的第二窗框型材、以及將第一、第二窗框型材連接為一體的第一斷橋合圍而成,窗框內設有橫中梃,橫中梃將窗框分隔為上窗框和下窗框,上窗框內設有固定玻璃,下窗框內設有內框,內框上設有內開玻璃窗扇和外開紗網窗扇,內開玻璃窗扇的扇框外緣設有寬于其扇框的第一包邊,外開紗網窗扇的扇框外緣設有寬于其扇框的第二包邊;內框由靠室外側的第一內框型材、靠室內側的第二內框型材、以及將第一、第二內框型材連接為一體的第二斷橋合圍而成;第一內框型材的內端面設有用于將內開玻璃窗扇和外開紗網窗扇隔開的窗扇隔離凸臺,窗扇隔離凸臺的內外側壁上分別設有內壓條槽和外壓條槽,內壓條槽內設有內壓條,外壓條槽內設有外壓條;內框的內端面以窗扇隔離凸臺為界,靠室內側設有一個朝向室內、用于收納內開玻璃窗扇的第一扇槽,靠室外側設有一個朝向室外、用于收納外開紗網窗扇的第二扇槽。
內框底端的內壓條與其框側的兩根內壓條之間均相隔地設置,從而在內框的兩個底角處形成兩個第一內排水孔,內框底端的外壓條與其框側的兩根外壓條之間也均相隔地設置,從而在內框的兩個底角處形成兩個第一外排水孔;內開玻璃窗扇和外開紗網窗扇均關閉時可與窗扇隔離凸臺共同構成以窗扇隔離凸臺為底、以內開玻璃窗扇和外開紗網窗扇的扇框為壁的槽溝,槽溝通過第一內排水孔和第一外排水孔分別與設于第一內框型材內端面、窗扇隔離凸臺兩側的內、外集水槽連通,內、外集水槽分別通過各自底部所設的第二內排水孔和第二外排水孔與設于第一內框型材內部的第一排水腔連通,內框和窗框之間隔有第二排水腔,第一排水腔通過其底部所設的第三排水孔與第二排水腔連通,第二排水腔通過設于第一窗框型材側壁底部的第四排水孔與室外連通,第四排水孔的外孔口設有防風排水蓋。
內集水槽的室內一側槽岸上設有下?lián)跛筒?,該下?lián)跛筒目稍趦乳_玻璃窗扇關閉時與設于內框玻璃窗扇底部的上擋水板貼合,形成一個將內集水槽內的積水箱室內側漫溢的擋水圈。
本發(fā)明通過內開玻璃窗扇將雨水阻擋于室外,透過外開紗網窗扇飄入窗框內的雨水由槽溝收集,槽溝內的積水通過多路排出室外,排水速度快,窗框內不易積水。
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種窗扇關閉后其外扇面可與窗框的外框面完全齊平的幕墻窗。
為此,本發(fā)明采取了如下技術方案:
內框的框壁窄于窗框的框壁,其室內端通過設于第二內框型材外端面的外扣搭接于第二窗框型材和橫中梃內端面所設的內扣上,從而使其室內端與窗框的室內端齊平,其室外端通過第一內框型材外端面所設的搭扣內錯地搭接于第一窗框型材和橫中梃內端面所設的內折邊上,從而在內框與窗框之間形成一個朝向室外、可收納第二包邊的第一退讓槽;
外壓條與窗框的外框面所在平面之間的距離等于外開紗網窗扇的扇框寬度,以使外開紗網窗扇關閉時可恰好完全納入第二扇槽內,并使外開紗網窗扇的外扇面與窗框的外框面齊平;
第二內框型材的內端面設有朝向室內、可收納第一包邊的第二退讓槽;
內壓條與窗框的內框面所在平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等于內開玻璃窗扇的扇框寬度,以使內開玻璃窗扇關閉時可恰好完全納入第一扇槽內,并使內開玻璃窗扇的外扇面與窗框的外框面齊平。
本發(fā)明的內開玻璃窗扇和外開紗網窗扇均可完全收納進內框上所設的扇槽內,內開玻璃窗扇和外開紗網窗扇外壁的包邊也可收納進內框上所設的退讓槽內,避免了傳統(tǒng)幕墻窗的包邊露出墻體的問題,由于扇槽和退讓槽內的容讓寬度與窗扇的寬度相等,因此,本發(fā)明的內開玻璃窗扇和外開紗網窗扇關閉后,其扇面與窗框的框面完全齊平,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施工后墻面的美觀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內外窗扇均開啟時的總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窗框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內外窗扇均關閉時的局部剖視圖
圖4為圖3的局部爆炸圖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內外窗扇均閉時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說明。
參照圖1-5:
一種幕墻窗,包括可嵌接于窗洞內的方形窗框2,窗框2由靠室外側的第一窗框型材21、靠室內側的第二窗框型材22、以及將第一、第二窗框型材21、22連接為一體的第一斷橋23合圍而成。
窗框2內設有橫中梃1,橫中梃1將窗框2分隔為上窗框2-1和下窗框2-2。
上窗框2-1內設有固定玻璃3。
下窗框2-2內設有內框4,內框4上設有內開玻璃窗扇5和外開紗網窗扇6,內開玻璃窗扇5的扇框外緣設有寬于其扇框的第一包邊5-2,外開紗網窗扇6的扇框外緣設有寬于其扇框的第二包邊6-1。
內框4由靠室外側的第一內框型材41、靠室內側的第二內框型材42、以及將第一、第二內框型材41、42連接為一體的第二斷橋43合圍而成。
第一內框型材41的內端面設有用于將內開玻璃窗扇5和外開紗網窗扇6隔開的窗扇隔離凸臺41-1,窗扇隔離凸臺41-1的內外側壁上分別設有內壓條槽和外壓條槽,內壓條槽內設有內壓條7,外壓條槽內設有外壓條8。
內框4的內端面以窗扇隔離凸臺41-1為界,靠室內側設有一個朝向室內、用于收納內開玻璃窗扇的第一扇槽4-1,靠室外側設有一個朝向室外、用于收納外開紗網窗扇的第二扇槽4-2。
內框4底端的內壓條7與其框側的兩根內壓條7之間均相隔地設置,從而在內框4的兩個底角處形成兩個第一內排水孔4-3。
內框4底端的外壓條8與其框側的兩根外壓條8之間也均相隔地設置,從而在內框4的兩個底角處形成兩個第一外排水孔4-4。
內開玻璃窗扇5和外開紗網窗扇6均關閉時可與窗扇隔離凸臺41-1共同構成以窗扇隔離凸臺41-1為底、以內開玻璃窗扇5和外開紗網窗扇6的扇框為壁的槽溝9。
槽溝9通過第一內排水孔4-3和第一外排水孔4-4分別與設于第一內框型材41內端面、窗扇隔離凸臺41-1兩側的內、外集水槽41-2、41-3連通。
內、外集水槽41-2、41-3分別通過各自底部所設的第二內排水孔41-4和第二外排水孔41-5與設于第一內框型材41內部的第一排水腔41-6連通。
內框4和窗框1之間隔有第二排水腔10,第一排水腔41-6通過其底部所設的第三排水孔41-7與第二排水腔10連通。
第二排水腔10通過設于第一窗框型材21側壁底部的第四排水孔21-1與室外連通。
第四排水孔21-1的外孔口設有防風排水蓋11。
內集水槽41-2的室內一側槽岸上設有下?lián)跛筒?4,該下?lián)跛筒?4可在內開玻璃窗扇5關閉時與設于內框玻璃窗扇5底部的上擋水板5-1貼合,形成一個將內集水槽41-2內的積水箱室內側漫溢的擋水圈。
關閉內開玻璃窗扇5和外開紗網窗扇6,外開紗網窗扇6可防止蚊蟲進入室內,內開玻璃窗扇5可防止透過外開紗網窗扇6飄入窗框1內的雨水進入室內。
飄入窗框1內的雨水先行匯入到窗框1底部的槽溝9內,槽溝內的積水通過第一內排水孔4-3和第一外排水孔4-4分別排入到內、外集水槽41-2、41-3內,內、外集水槽41-2、41-3內的水分別通過第二內排水孔41-4和第二外排水孔41-5排入到第一排水腔41-6內,第一排水腔41-6內的水從第三排水孔41-7排入到第二排水腔10內,第二排水腔10內的水從第四排水孔21-1排出室外。
防風排水蓋11在排水通道內的無水時,保持關閉,排水通道內一旦積水,水壓沖開防風排水蓋11的閥體,積水向外排放。
內框4的框壁窄于窗框2的框壁,其室內端通過設于第二內框型材42外端面的外扣42-1搭接于第二窗框型材22和橫中梃1內端面所設的內扣12上,從而使其室內端與窗框2的室內端齊平,其室外端通過第一內框型材41外端面所設的搭扣41-8內錯地搭接于第一窗框型材21和橫中梃1內端面所設的內折邊13上,從而在內框4與窗框2之間形成一個朝向室外、可收納第二包邊6-1的第一退讓槽14;
外壓條8與窗框2的外框面所在平面之間的距離l2等于外開紗網窗扇6的扇框寬度w2,以使外開紗網窗扇6關閉時可恰好完全納入第二扇槽4-2內,并使外開紗網窗扇6的外扇面與窗框2的外框面齊平;
第二內框型材42的內端面設有朝向室內、可收納第一包邊5-2的第二退讓槽42-2;
內壓條7與窗框2-2的內框面所在平面之間的垂直距離l1等于內開玻璃窗扇5的扇框寬度w1,以使內開玻璃窗扇5關閉時可恰好完全納入第一扇槽4-1內,并使內開玻璃窗扇6的外扇面與窗框2的外框面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