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系有關于一種清潔裝置,尤指系可自主性位移執(zhí)行清潔工作的自走式清潔裝置。
背景技術:
習知自走式清潔裝置,如中國臺灣地區(qū)專利號第201427631號「自走式清潔裝置」已揭露一種過濾式集塵盒,系借由負壓機構與集塵盒相連通使自走式清潔裝置機體外的灰塵被吸入集塵盒內(nèi),在帶有灰塵的負壓氣流流經(jīng)集塵盒時,借由集塵盒內(nèi)的濾網(wǎng)阻擋灰塵通過使灰塵停留在集塵盒中被收集;而中國專利號第200610107455.9號「緊湊自動真空吸塵器」則另揭露一種旋風式集塵單元,借由旋風器部分從通過下部吸入承載有灰塵的空氣產(chǎn)生向上的旋轉氣流,利用離心力從空氣分離灰塵,分離后的灰塵被圍繞旋風器部分的收集部分接收,分離灰塵的空氣通過中心部分排放至下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習知自走式清潔裝置的過濾式集塵盒,濾網(wǎng)上的孔洞越小越密集會有越好的過濾效果,但小而密集的濾網(wǎng)孔洞亦容易造成灰塵卡附,在使用上濾網(wǎng)很快就會被灰塵卡附而阻塞,進而影響負壓氣流的通過導致自走式清潔裝置的負壓吸力下降,故需時常執(zhí)行濾網(wǎng)清潔的作業(yè);而旋風式集塵盒雖然借由離心力來分離灰塵與空氣,但因旋轉氣流需進行多次旋繞方能產(chǎn)生足夠的離心力來將灰塵從空氣中分離,故旋風器通常在旋轉氣流的軸向上具有一定的長度方能使旋轉氣流產(chǎn)生多次旋繞,若一味追求自走式清潔裝置垂直高度的「緊湊」,不僅集塵空間大幅減縮,長度較短的旋風器亦無法有效分離灰塵,導致濾網(wǎng)同樣有阻塞的疑慮,甚至使帶有灰塵的空氣被負壓機構吸入而造成負壓機構損壞。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集塵盒能有效分離灰塵且具有較大集塵空間的自走式清潔裝置。
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目的的自走式清潔裝置,包括:一機體,設有包括:一集塵盒容置區(qū),其由機體頂部向內(nèi)凹形成;一抽氣口設于該集塵盒容置區(qū)的一側;一灰塵吸入口設于該機體底部;一集塵盒,設于該集塵盒容置區(qū)中,包括:一盒體,設有一灰塵導入流道與該灰塵吸入口連通,該盒體內(nèi)部設有一集塵區(qū),連通該灰塵導入流道;一排氣口,與該抽氣口連通;一過濾器,設于該盒體的集塵區(qū)內(nèi),對應該排氣口。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自走式清潔裝置,橫置的集塵盒使帶有灰塵的旋繞氣流有足夠的旋繞長度在機體的橫向寬度內(nèi),能更有效的以離心力分離灰塵與空氣,亦具有較大集塵空間;而借由側掃刷與刮掃片的使用,將使機體周圍與待清潔表面的灰塵更易因撥掃而被清潔,亦提高了自走式清潔裝置的清潔效率;帶有灰塵的氣流由開口較大的灰塵吸入口被吸入后經(jīng)導流部的斜面被導引至開口較小的第一灰塵導入流道內(nèi),使帶有灰塵的氣流能以更快的速度經(jīng)第一灰塵導入流道與第二灰塵導入流道進入集塵區(qū)(文氏管原理),且第二灰塵導入流道的流道口位處集塵區(qū)的上側,在停止負壓抽吸時灰塵不易再由流道口掉落出機體外;此外,使用者容易觀察集塵區(qū)內(nèi)的灰塵堆積情況借由透明集塵盒顯露出機體頂部的部分。
【附圖說明】
圖1系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自走式清潔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系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自走式清潔裝置的機體、集塵盒(提把拉起)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系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機體的卡固機構與灰塵吸入流道配置示意圖。
圖4系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自走式清潔裝置圖1的A-A剖面示意圖。
圖5系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負壓機構與上殼體的配置示意圖。
圖6系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自走式清潔裝置圖1的B-B剖面示意圖。
圖7系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集塵盒的盒體、盒蓋與過濾器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8系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吸氣部的第一灰塵導入流道與第一導流件的配置示意圖。
圖9系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盒蓋與盒體結合時,第二導流件與集塵區(qū)內(nèi)壁接觸組成第二灰塵導入流道的示意圖。
圖10系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自走式清潔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11系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自走式清潔裝置的機體、集塵盒、主掃刷、蓋體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12系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集塵盒固定于機體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13系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機體、主掃刷、蓋體配置示意圖。
圖14系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集塵盒的盒體與盒蓋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15系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吸氣部的灰塵導入流道與導流件的配置示意圖。
圖16系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集塵盒的左側示意圖。
圖17系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集塵盒圖16的C-C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使用于如圖所示的自走式清潔裝置,用以在一待清潔表面F上執(zhí)行清潔作業(yè),包括:一機體A與一集塵盒B。
請參閱圖2、3、4,該機體A系由一上殼體A1與一下殼體A2所組成,機體A包括:
一集塵盒容置區(qū)A11,凹設于該上殼體A1頂部,用以提供集塵盒B擺放;集塵盒容置區(qū)A11的左側設有一呈長條片狀的卡固機構A111,其上、下兩側分設有一固定部A112與一樞接部A113,該固定部A112呈凸出的錐狀,卡固機構A111與集塵盒容置區(qū)A11的一側壁A114之間設有一彈性件A115與該側壁 A114相抵觸;集塵盒容置區(qū)A11的前側設有一階部A116,并有一提取部A117 在該階部A116前側且在上殼體A1頂部位置;
一負壓機構A12,請配合參閱圖5、6,設于上殼體A1上,位于上殼體A1 相對于下殼體A2的一內(nèi)側面A13,用以抽吸集塵盒B內(nèi)的空氣使集塵盒B內(nèi)產(chǎn)生負壓氣流,該負壓機構A12包括:一抽氣口A121、一電動風扇A122與一導風件A123;該抽氣口A121設于集塵盒容置區(qū)A11的右側,該電動風扇A122設于集塵盒容置區(qū)A11的后側并固定在該導風件A123上,導風件A123內(nèi)有槽道并固定在上殼體A1的內(nèi)側面A13上并與內(nèi)側面A13組成封閉的導風道A124,且該導風道A124連通于電動風扇A122與抽氣口A121之間;
一灰塵吸入口A21,請配盒參閱圖6,設于下殼體A2底部并設有一灰塵吸入流道A211與集塵盒B連通;灰塵吸入口A21后側設有一撓性刮掃片A212;
兩驅動輪A22,各設于下殼體A2底部左、右兩側,用以驅動機體A在待清潔表面F自主移動;
兩側掃刷A23,各設于下殼體A2底部灰塵吸入口A21的左、右兩側,用以撥掃機體A周圍的灰塵至灰塵吸入口A21處。
請參閱圖6、7、8,集塵盒B,包括:
一盒體B1,呈左右軸向的圓筒狀且為透明材質所構成,該盒體B1前側設有一吸氣部B11,并有一倒塵口B12開設在盒體B1的右側,盒體B1內(nèi)部為一具有圓弧內(nèi)壁的集塵區(qū)B13;該吸氣部B11朝下凸設于盒體B1的外表面且內(nèi)部設有一第一灰塵導入流道B111偏置于該吸氣部B11的右側,該第一灰塵導入流道B111上側連通該集塵區(qū)B13,其下側連通該灰塵吸入流道A211,吸氣部B11 左側向內(nèi)凹設有一固定區(qū)B112,并有一第一導流件B113裝設于該固定區(qū) B112,該第一導流件B113裝設于固定區(qū)B112時會有一導流部B114凸出于固定區(qū)B112外,該導流部B114具有由左側往右側朝該第一灰塵導入流道B111逐漸升高的斜面;該盒體B1上側設有一提把B14,其設有一提持部B141與兩樞轉臂B142,該兩樞轉臂B142分別樞接于盒體B1上側外表面的兩樞轉部B15上,樞轉臂B142配合盒體B1的圓弧外表面而具有對應的弧形曲線;盒體B1左側外側面設有一定位部B16,呈向內(nèi)凹入的錐狀;盒體B1左側內(nèi)側面設有一柱狀間隔部B17(圖4);盒體B1后側設有一遮擋片B18;盒體B1的內(nèi)壁設有多個公卡嵌部B19;
一盒蓋B2,設于盒體B1右側的倒塵口B12處以封閉倒塵口B12,盒蓋 B2外側設有一排氣口B21,盒蓋B2內(nèi)側設有一槽道狀第二導流件B22,其配合集塵區(qū)B13的圓弧內(nèi)壁而具有對應的弧形曲線,并在盒蓋B2裝設于倒塵口B12處時與集塵區(qū)B13內(nèi)壁接觸組成一第二灰塵導入流道B221并連通該第一灰塵導入流道B111,且流道口B222位處集塵區(qū)B13的上側(圖9);盒蓋B2內(nèi)側另設有一定位架B23,對應該排氣口B21且定位架B23上設有多個鏤空區(qū)間B231;盒蓋B2內(nèi)側周緣設有多個對應公卡嵌部B18的母卡嵌部 B24;盒蓋B2外側另凹設有兩指插部B25;
一過濾器B3,設于盒體B1的集塵區(qū)B13內(nèi),該過濾器B3呈罩狀且周側圍設有一過濾件B31,過濾器B3右側設有一開口B32,借由該開口B32將過濾器B3罩設于定位架B23外,使過濾器B3嵌合于盒蓋B2之上;在盒蓋 B2裝設于倒塵口B12處時,間隔部B17與過濾器B3在同一軸向上,且間隔部B17可與過濾器B3左側碰觸。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在實施上,在使用前,使用者拉起集塵盒B 的提把B14,將集塵盒B以橫置方向擺放入集塵盒容置區(qū)A11內(nèi),此時集塵盒B 的軸線L1與兩驅動輪A22的旋轉軸線L2平行,并使集塵盒B上方的一部分顯露出機體A頂部,同時卡固機構A111凸出的固定部A112將嚙合集塵盒B凹入的定位部B16使集塵盒B固定在機體A上,并將提把B14收合貼近于盒體B1外表面,使提持部B141收納于集塵盒容置區(qū)A11前側的階部A116上;在使用者要取出集塵盒B時,使用者由提取部A117將提持部B141撥離階部A116,拉起提把B14 將集塵盒B取出集塵盒容置區(qū)A11,因卡固機構A111可樞轉,故在取出集塵盒 B時可順勢分離固定部A112與定位部B16;在進行清潔作業(yè)時,負壓機構A12 的抽氣口A121對應集塵盒B的排氣口B21,以電動風扇A122經(jīng)導風道A124使集塵盒B內(nèi)的空氣經(jīng)過濾器B3排出使集塵盒B內(nèi)產(chǎn)生負壓氣流,機體A底部兩側的側掃刷A23撥掃機體A周圍的灰塵至灰塵吸入口A21處,灰塵會經(jīng)灰塵吸入流道A211通過盒體B1右側靠近盒蓋B2的第一灰塵導入流道B114與第二灰塵導入流道B221被吸入集塵盒B內(nèi),位于灰塵吸入口A21后側的刮掃片A212能輔助引導灰塵進入灰塵吸入口A21,且因集塵盒B與機體A結合時,第一導流件 B113凸出于的導流部B114會伸進灰塵吸入口A21的灰塵吸入流道A211內(nèi),被吸入的灰塵會順著導流部B114的斜面引導至第一灰塵導入流道B111,帶有灰塵的氣流在由第二灰塵導入流道B221進入集塵區(qū)B13后,會因慣性會順著集塵區(qū)B13的圓弧內(nèi)壁由右至左旋繞過濾器B3與間隔部B17,并因旋繞氣流W所產(chǎn)生的離心力將灰塵拋甩至集塵區(qū)B13的最外圍而貼近圓弧內(nèi)壁并逐漸朝集塵區(qū)B13左側聚集,而干凈的氣流將經(jīng)過濾器B3由排氣口B21排出;當使用者需清理集塵區(qū)B13時,以手指插入指插部B25旋轉盒蓋B2使公卡嵌部B18脫離母卡嵌部B24,松開盒蓋B2將盒體B1與盒蓋B2分離并露出倒塵口B12,再將灰塵由倒塵口B12倒出。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自走式清潔裝置,橫置的集塵盒B使帶有灰塵的旋繞氣流W有足夠的旋繞長度在機體A的橫向寬度內(nèi),能更有效的以離心力分離灰塵與空氣,亦具有較大集塵空間;而借由側掃刷A23與刮掃片A212 的使用,將使機體A周圍與待清潔表面F的灰塵更易因撥掃而被清潔,亦提高了自走式清潔裝置的清潔效率;帶有灰塵的氣流由開口較大的灰塵吸入口 A21被吸入后經(jīng)導流部B114的斜面被導引至開口較小的第一灰塵導入流道 B111內(nèi),使帶有灰塵的氣流能以更快的速度經(jīng)第一灰塵導入流道B111與第二灰塵導入流道B221進入集塵區(qū)B13(文氏管原理),且第二灰塵導入流道B221 的流道口B222位處集塵區(qū)B13的上側,在停止負壓抽吸時灰塵不易再由流道口B222掉落出機體A外;此外,使用者容易觀察集塵區(qū)B13內(nèi)的灰塵堆積情況借由透明集塵盒B顯露出機體A頂部的部分。
請參閱圖10,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使用于如圖所示的自走式清潔裝置,包括:一機體C與一集塵盒D;其中,該機體C與集塵盒D具有更大的內(nèi)部空間。
請參閱圖11、12、13,機體C包括:
一集塵盒容置區(qū)C1,凹設于機體C頂部,用以提供集塵盒D擺放,集塵盒容置區(qū)C1右側設有一卡固機構C11,其上設有一固定部C111,呈凸出的錐狀,且有一限位部C112與一樞接部C113分設在卡固機構C11上、下兩側,卡固機構C11與集塵盒容置區(qū)C1的一側壁C12之間設有一彈性件C114與該側壁C12相抵觸;
一負壓機構C2,設于該集塵盒容置區(qū)C1的左側,該負壓機構C2包括:一抽氣口C21與一電動風扇(圖未示);并以該抽氣口C21抽吸集塵盒D內(nèi)的空氣使集塵盒D內(nèi)產(chǎn)生負壓氣流;
一灰塵吸入?yún)^(qū)間C3,凹設于機體C底部,該灰塵吸入?yún)^(qū)間C3開設有一灰塵吸入口C31并設有一灰塵吸入流道C32與該集塵盒D連通;
一主掃刷C4,選擇性的安裝于灰塵吸入?yún)^(qū)間C3內(nèi),用以撥掃待清潔表面 F的灰塵至灰塵吸入?yún)^(qū)間C3內(nèi);
一蓋體C5,安裝于灰塵吸入口C31處,該蓋體C5上開設有一鏤口C51,后側設有一刮掃片C52,用以輔助待清潔表面F的灰塵由灰塵吸入口C31進入灰塵吸入?yún)^(qū)間C3內(nèi);
兩驅動輪C6,各設于機體C底部左、右兩側,用以驅動機體C在待清潔表面F自主移動;
兩側掃刷C7,各設于機體C底部灰塵吸入口C31的左、右兩側,用以撥掃機體C周圍的灰塵至灰塵吸入口C31處。
請參閱圖14、15、16、17,集塵盒D,包括:
一盒體D1,為透明材質所構成,該盒體D1前側設有一吸氣部D11,并有一倒塵口D12開設在盒體D1的左側,盒體D1內(nèi)部為一集塵區(qū)D13;該吸氣部 D11朝下凸設于盒體D1的外表面且內(nèi)部設有一灰塵導入流道D111偏置于該吸氣部D11的左側,該灰塵導入流道D111上側連通該集塵區(qū)D13,其下側連通該灰塵吸入流道C32(圖13),吸氣部D11右側向內(nèi)凹設有一固定區(qū)D112,并有一導流件D113裝設于該固定區(qū)D112;該集塵區(qū)D13設有一隔板D131使該集塵區(qū) D13前、后分設為一第一集塵區(qū)D132與一第二集塵區(qū)D133,該倒塵口D12涵蓋該第一集塵區(qū)D132與該第二集塵區(qū)D133的左側鏤空處,第一集塵區(qū)D132具有圓弧內(nèi)壁且連通該灰塵導入流道D114,該隔板D131上開設有一灰塵進入口 D134使第一集塵區(qū)D132與第二集塵區(qū)D133兩者相連通,其中,灰塵導入流道 D114設于盒體D1靠近倒塵口D12的一側,而灰塵進入口D134設于盒體D1遠離倒塵口D12的另一側;盒體D1頂部設有一鉤提部D14,位于第一集塵區(qū)D132 與第二集塵區(qū)D133兩者之間,并朝向第二集塵區(qū)D133方向凹入,盒體D1右側設有一定位部D15,呈向內(nèi)凹入的錐狀;
一盒蓋D2,設于盒體D1左側的倒塵口D12處以封閉倒塵口D12,盒蓋 D2外側設有一排氣口D21;盒蓋D2內(nèi)側設有多個公嵌合部D22;盒蓋D2 上側設有一扳撥部D23;
一過濾器D3,設于盒體D1的第一集塵區(qū)D132內(nèi),該過濾器D3呈罩狀且設有一第一過濾口D31、多個第二過濾口D32與一固定座D33;該第一過濾口D31設于過濾器D3的右側,對應并平行排氣口D21,該第二過濾口D32 圍設于過濾器D3的柱體周側,第一過濾口D31與第二過濾口D32配合紗網(wǎng)、海綿…等過濾件來使用;該固定座D33上設有一開口D331與多個母嵌合部 D332,以對應盒蓋D2的公嵌合部D22將過濾器D3固定在盒蓋D2上并將開口D331對應排氣口D21。
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在實施上,使用者將集塵盒D以橫置方向擺放入集塵盒容置區(qū)C1內(nèi),使集塵盒D上方的一部分顯露出機體C頂部,此時卡固機構C11凸出的固定部C111將嚙合集塵盒D凹入的定位部D15使集塵盒 D固定在機體C上,在使用者要取出集塵盒D時,撥動卡固機構C11將其相對機體C樞轉使固定部C111與定位部D15解除嚙合,使用者再以手指伸入鉤提部 D14中提起集塵盒D即可將集塵盒D由集塵盒容置區(qū)C1取出;在進行清潔作業(yè)時,負壓機構C2由集塵盒D的排氣口D21抽氣使集塵盒D內(nèi)的空氣經(jīng)過濾器 D22排出使集塵盒D內(nèi)產(chǎn)生負壓氣流,機體C底部兩側的側掃刷C7撥掃機體C 周圍的灰塵至裝設于灰塵吸入口C31的蓋體C5的鏤口C51處,再由主掃刷C4 撥掃至灰塵吸入?yún)^(qū)間C3內(nèi),位于鏤口C51后側的刮掃片C52能輔助引導灰塵進入灰塵吸入?yún)^(qū)間C3內(nèi),進入灰塵吸入?yún)^(qū)間C3的灰塵會經(jīng)灰塵吸入流道C32通過盒體D1左側并靠近盒蓋D2的灰塵導入流道D111被吸入集塵盒D內(nèi),帶有灰塵的氣流因慣性會先順著第一集塵區(qū)D132的圓弧內(nèi)壁由左至右旋繞過濾器 D3,并因旋繞氣流W1所產(chǎn)生的離心力將灰塵拋甩至第一集塵區(qū)D132的最外圍而貼近圓弧內(nèi)壁并逐漸朝第一集塵區(qū)D132右側聚集,灰塵在聚集于第一集塵區(qū)D132右側時仍會被旋繞氣流W1帶動保持旋繞,并經(jīng)由灰塵進入口D134 被拋甩至第二集塵區(qū)D133中被收集;當使用者需清理集塵區(qū)D13時,扳動扳撥部D23將盒蓋D2與盒體D1分離并露出倒塵口D12,再將灰塵由倒塵口D12倒出。
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自走式清潔裝置,橫置的集塵盒D使帶有灰塵的旋繞氣流W1有足夠的旋繞長度在機體C的橫向寬度內(nèi),能更有效的以離心力分離灰塵與空氣,亦具有較大集塵空間,且被拋甩出的灰塵會經(jīng)灰塵進入口D134進入第二集塵區(qū)D133中被收集,使灰塵不易卡附于過濾器D3 上亦不易因灰塵聚集而影響第一集塵區(qū)D132的氣流旋繞;而借由側掃刷C7與刮掃片C52并選擇性的搭配主掃刷C4來使用,將使機體C周圍與待清潔表面F 的灰塵更易因撥掃而被清潔,亦提高了自走式清潔裝置的清潔效率;且?guī)в谢覊m的氣流由開口較大的灰塵吸入口C31被吸入后經(jīng)導流件D113被導引至開口較小的灰塵導入流道D111內(nèi),使帶有灰塵的氣流能以更快的速度經(jīng)灰塵導入流道D111進入集塵區(qū)D13(文氏管原理);由于過濾器D3設有第一過濾口D31 與第二過濾口D32,在第二集塵區(qū)D133灰塵裝滿又尚未清理的情形下,灰塵會繼續(xù)由第一集塵區(qū)D132一側開始向另一側堆積,此時空氣仍可由第二過濾口D32被抽出,不影響第一集塵區(qū)D132的氣流旋繞;此外,使用者容易觀察集塵區(qū)D13內(nèi)的灰塵堆積情況借由透明集塵盒D顯露出機體C頂部的部分。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即大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及創(chuàng)作說明內(nèi)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的范圍內(nèi)。
【符號說明】
A 機體 A1 上殼體
A11 集塵盒容置區(qū) A111 卡固機構
A112 固定部 A113 樞接部
A114 側壁 A115 彈性件
A116 階部 A117 提取部
A12 負壓機構 A121 抽氣口
A122 電動風扇 A123 導風件
A124 導風道 A13 內(nèi)側面
A2 下殼體 A21 灰塵吸入口
A211 灰塵吸入流道 A212 刮掃片
A22 驅動輪 A23 側掃刷
B 集塵盒 B11 吸氣部
B111 第一灰塵導入流道 B112 固定區(qū)
B113 第一導流件 B114 導流部
B12 倒塵口 B13 集塵區(qū)
B14 提把 B141 提持部
B142 樞轉臂 B15 樞轉部
B16 定位部 B17 間隔部
B18 遮擋片 B19 公卡嵌部
B2 盒蓋 B21 排氣口
B22 第二導流件 B221 第二灰塵導入流道
B23 定位架 B231 鏤空區(qū)間
B24 母卡嵌部 B25 指插部
B3 過濾器 B31 過濾件
B32 開口 C 機體
C1 集塵盒容置區(qū) C11 卡固機構
C111 固定部 C112 限位部
C113 樞接部 C114 彈性件
C12 側壁 C2 負壓機構
C21 抽氣口 C3 灰塵吸入?yún)^(qū)間
C31 灰塵吸入口 C32 灰塵吸入流道
C4 主掃刷 C5 蓋體
C51 鏤口 C52 刮掃片
C6 驅動輪 C7 側掃刷
D 集塵盒 D1 盒體
D11 吸氣部 D111 灰塵導入流道
D112 吸氣口 D113 導流件
D12 倒塵口 D13 集塵區(qū)
D131 隔板 D132 第一集塵區(qū)
D133 第二集塵區(qū) D134 灰塵進入口
D14 鉤提部 D15 定位部
D2 盒蓋 D21 抽氣口
D22 公嵌合部 D23 扳撥部
D3 過濾器 D31 第一過濾口
D32 第二過濾口 D33 固定座
D331 開口 D332 母嵌合部
L1 軸線 L2 軸線
F 待清潔表面 W 旋繞氣流
W1 旋繞氣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