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所述角部固定部件30C配置在板基材12的外周端部14e的角部12C。
[0203]由此,可以分別進行在板基材12直線部分12S上安裝直線部固定部件30S的操作、以及在板基材12角部12C上安裝角部固定部件30C的操作。在板基材12的角部12C,將表皮材料14卷入溝槽25內側的操作相較于直線部分12S更繁瑣。因此,通過使安裝角部固定部件30C的操作與安裝直線部固定部件30S的操作分開進行,從而易于順暢地進行操作。
[0204]固定部件30具備側部板部31、31及連接板部32,其中,所述側部板部31、31與形成溝槽25的兩側的側壁部21f、21f相對,并將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4e夾入其與側壁部21f之間;所述連接板部32將兩側的側部板部31、31連接為一體。
[0205 ]由此,兩側的側部板部31、31能夠將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夾入并固定在其與形成溝槽25的側壁部21f之間。
[0206]連接板部32形成為向比兩側的側部板部31、31的前端部31a、31a更遠離溝槽25底面的方向偏移。
[0207]由此,由側部板部31的前端部31a、31a側、連接板部32及溝槽25的底形成空間SI。該空間SI作為能夠將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4e的剩余部收納到溝槽25內的收納空間來發(fā)揮作用。
[0208]在側部板部31,在溝槽25的側壁部21f相對的那一側形成有凸起33、33。該凸起33、33咬入到夾在側部板部31與溝槽25的兩側的側壁部21f之間的緩沖材料13的外周端部13e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4e。由此,固定部件30能夠防止緩沖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從溝槽25脫尚。
[0209]如圖5B、圖6B所示,在這樣構成的隔斷裝置10中,以使一個板體11的芯材15相對于另一個板體11的外表面即表皮材料14分離的方式,使鄰接的板體11、11通過下側連接部55及上側連接部61固定。在該狀態(tài)下,比一個板體11的芯材15的外周端面15a更向另一板體11側突出的緩沖材料13的突出部13t與另一板體11的突出部13t抵接。也就是說,突出部13t、131之間不產生間隙。因此,板體11、11背側的光被緩沖材料13、13的突出部131、131的抵接部分遮住。由此,能夠抑制板體11、11背側的光從鄰接的板體11、11的連接部分透進板體
11、11的表側。因此,即使在一個板體11的芯材15相對于另一板體11而分離配置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從板體11、11間漏光。
[0210]此外,由于緩沖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以覆蓋芯材15整體的方式設置,因此在主視視角下能夠形成使板體11整體具有統(tǒng)一感的外觀。因此,能夠使隔斷裝置10的美觀性良好。
[0211]此外,緩沖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繞著板基材12的外周緣部,也就是繞著各框架材料21A、21B、21C、21D側壁部21f,從而卷入溝槽25內側。因此,緩沖材料
13、13在被卷入的部分呈面狀抵接。因此,由于緩沖材料13、13的抵接面積增大,因此能夠進一步防止漏光。
[0212]此外,由于緩沖材料13可以彈性變形,因此緩沖材料13的突出部131在與另一緩沖材料13的突出部13t抵接部分,相互擠壓并發(fā)生彈性變形。由此,由于緩沖材料13、13的抵接面積增大,因此能夠進一步防止漏光。
[0213]此外,鄰接的板體11、11各自的上部由上側連接部61連接,下部由下側連接部55連接。由此,能夠使鄰接的板體11、11在上下方向上穩(wěn)定地連接。
[0214]進而,在上述的板體11上,緩沖材料13的外周端部13e與表皮材料14一起在板基材12的外周緣部卷入溝槽25內側。這樣,不僅是表皮材料I,被表皮材料14覆蓋的緩沖材料13也繞著板基材12的外周緣部卷入溝槽25的內側,因此板體11的外周部的外觀具有更加柔軟印象。
[0215]此外,緩沖材料13通過貫通孔16在板基材12表面上形成凹凸形狀,表皮材料14由于覆蓋板基材12及緩沖材料13,通過沿著凹凸形狀而形成凹部17。
[0216]這樣一來,被表皮材料14覆蓋的部分形成有凹部17,因此使板體11的外觀設計性提尚O
[0217]而且,緩沖材料13具有彈性且在板基材12表面形成具有角部16v的凹凸形狀,表皮材料14使角部16 V向壓縮方向彈性變形并覆蓋緩沖材料13及板基材12。
[0218]由此,形成的凹部17使緩沖材料13的角部16v通過表皮材料14向壓縮方向彈性變形。因此,表皮材料14在與角部16v碰觸的部分通過角部16v的反彈力被擠壓。因此,在維持凹部17的形狀的同時,使表皮材料14沿著緩沖材料13的外表面13f的方向向圖7B中箭頭T所示方向拉伸,從而能夠抑制表皮材料14的松弛。
[0219]這樣一來,能夠以低成本提供一種外觀設計性優(yōu)異的板體11。
[0220]此外,緩沖材料13上形成有在周緣具有角部16v的貫通孔16。
[0221]由此,能夠在板基材12的表面形成凹凸形狀。
[0222]若使緩沖材料13的大小設為比板基材12表面小,則能夠通過緩沖材料13的外周緣部的角部16v,在板基材12表面形成凹凸形狀。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按照設計形成凹凸形狀,需要使緩沖材料13相對于板基材12表面準確地定位。對此,若緩沖材料13自身形成有貫通孔16,則僅沿著板基材12表面配置緩沖材料13,便能準確地實現(xiàn)凹凸形狀。由此,使凹凸形狀的設計自由度提高。
[0223]在緩沖材料13上形成有周緣具有角部16v的貫通孔16。表皮材料14穿過貫通孔16與作為板基材12表面的基片18的露出面18f直接粘接。
[0224]由此,與利用未貫通緩沖材料13的凹部來形成凹凸形狀的情況相比,在由表皮材料14覆蓋的部分形成的凹部17,高度差具有較大跳躍性,使外觀設計性提高。
[0225]此外,緩沖材料13通常由海綿狀的多孔質材料等形成。在這種情況下,緩沖材料13與表皮材料14的碰觸面積小,難以確保粘接強度。對此,通過表皮材料14在貫通孔16內方直接與板基材12表面粘接,使表皮材料14與緩沖材料13呈面狀粘接。因此,與將表皮材料14與緩沖材料13粘接的部分相比,表皮材料14被牢固的粘接。由此,能夠防止隨時間經過表皮材料14發(fā)生剝離,并能夠長時間穩(wěn)定地維持形狀。
[0226]進而,表皮材料14由可彈性變形的材質形成,以拉伸的狀態(tài)覆蓋緩沖材料13及板基材12。
[0227]由此,表皮材料14形成為拉伸的狀態(tài),使外觀設計性提高。
[0228]這里,板基材12具備蜂窩結構的芯材15及在芯材15雙面設置的片材。由此,板基材12重量輕且具有充分的強度。
[0229]此外,如上所述的板體11的制造方法具備在板基材12表面粘貼緩沖材料13的工序、以覆蓋板基材12及緩沖材料13的方式配置表皮材料14的工序、以及使表皮材料14擠壓緩沖材料13并使表皮材料14沿合凹凸形狀,同時通過表皮材料14使緩沖材料13的角部16v向壓縮方向彈性變形的工序。由此,能夠制造出如上所述的板體11。
[0230](變形例)
[0231]對上述示出的實施方式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如圖17及圖18所示,變形例的隔斷裝置110具備板體11及設置在板體11端部的架子120。
[0232]架子120具有底板120A、從底板120A的兩端向上方延伸的一對側板120B、120B、將側板120B、120B相互連接的背板120C、以及連接側板120B、120B及背板120C且配置于底板120A相反側的頂板120D。架子120具有在底板120A和頂板120D之間在上下方向上間隔配置的多個架板12(^、12(?。
[0233]該架子120的頂板120D的背板120C側與板體11上端的架子120側通過連接部件161彼此連接。同樣地,架子120的底板120A的背板120C側與板體11下端的架子120側通過未圖示的連接部件彼此連接。
[0234]在隔斷裝置110中,緩沖材料13、表皮材料14的突出部13t、14t與架子120的背板120C抵接,在緩沖材料13與背板120C之間不產生間隙。因此,能夠抑制板體11背側的光從板體11與架子120的連接部分透進板體11的表側。因此,即使板體11的芯材15相對于架子120分離配置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從板體11與架子120的連接部分漏光。
[0235](固定部件30的截面形狀的變形例)
[0236]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列舉了在溝槽25內固定表皮材料14的固定部件30的例子,但如果能夠固定表皮材料14,貝Ij固定部件30可以為其他任何結構。例如,對于固定部件30的截面形狀、結構等并沒有任何限定。
[0237]圖14A、14B、15是表示固定部件30的截面形狀的變形例的圖。
[0238]圖14A示出的變形例中,固定部件30(直線部固定部件30S、角部固定部件30C)具備處于相互平行的側部板部81、81以及將側部板部81、81連接為一體的連接板部82。
[0239]側部板部81、81將緩沖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夾入其與形成框架20的溝槽25的側壁部21f之間。此外,在側部板部81、81,在與溝槽25的側壁部21匕21€相對的那一側形成有凸起33、33。
[0240]連接板部82以連接側部板部81、81的前端部81a、81a的方式形成。由此,固定部件30通過側部板部81、81及連接板部82,形成為截面大致為U字形狀。并且,固定部件30以其在嵌入溝槽25內的狀態(tài)下,使連接板部82與溝槽25基部21e碰觸的方式形成。
[0241]而且,各側部板部81的前端部81a被倒角。由此,在側部板部81的前端部81a與溝槽25基部21e及側壁部21f之間,能夠收納卷入到溝槽25內的緩沖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而部13e、14e的剩余部。
[0242]在圖14B示出的變形例中,固定部件30(直線部固定部件30S、角部固定部件30C)具備相互平行的側部板部81、81、以及將側部板部81、81連接為一體的連接板部82。
[0243]在側部板部81、81的前端部81&、81&,形成向遠離側壁部21扣勺方向凹陷的臺階部83。由此,由側部板部81、81的前端部81&、81&、連接板部82、溝槽25基部216及側壁部21€圍成的部分形成空間S3 ο該空間S3起到收納空間的作用,即能夠收納卷入到溝槽25內的緩沖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的剩余部。
[0244]圖15示出的固定部件30(直線部固定部件30S、角部固定部件30C)的截面形狀的變形例具備相互平行的側部板部85、85、以及將側部板部85、85連接為一體的連接板部86。
[0245]側部板部85、85將緩沖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夾在其與形成框架20的溝槽25的側壁部21f之間。
[0246]連接板部86以連接側部板部85、85的基端部85b、85b的方式形成。由此,固定部件30通過側部板部85、85和連接板部86,形成朝向溝槽25基部21e開口的截面大致U字形狀。并且,固定部件30以其在嵌入溝槽25內的狀態(tài)下,使側部板部85、85的前端部85a、85a與溝槽25基部21e碰觸的方式形成。
[0247]由此,由側部板部85、85的前端部85a、85a、連接板部86、溝槽25的基部21e圍成的部分形成空間S4。該空間S4起到收納空間的作用,即能夠收納卷入到溝槽25內的緩沖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的剩余部。
[0248]此外,在固定部件30未嵌入溝槽25內的狀態(tài)下,可以使側部板部85、85的間隔從連接板部86側的基端部85b、85b側向前端部85a、85a側而逐漸變大。
[0249]在將這種固定部件30嵌入溝槽25內時,側部板部85、85在前端部85a、85a接近的方向上被擠壓并保持彈性變形的狀態(tài)來嵌入到溝槽25內。于是,在溝槽25內,使側部板部85、85的前端部85a、85a欲向分離方向復原。
[0250]由此,防止夾入側部板部85、85與側壁部21f、21f之間的緩沖材料13及表皮材料14的外周端部13e、14e從溝槽25脫離。
[0251 ]在這樣構成的隔斷裝置1中,在一對板體11、11被連接的情況下,通過在板體11的溝槽25上配置日常用具上連接部件71的卡止部72,從而將日常用具上連接部件71的挾持壁部75、上壁部76及前壁部77配置于板體11的一面?zhèn)???梢允股嘲l(fā)100的靠背部由該挾持壁部75、上壁部76及前壁部77所挾持,并沿著板體11安裝沙發(fā)。
[0252]安裝有日常用具上連接部件71的溝槽25形成在與另一板體11相對的板體11的外周端面15a上,且在板基材12的表面上配置有緩沖材料13,因此日常用具上連接部件71的安裝部分并不明顯。
[0253]此外,由于間隙部K在板基材12的雙面?zhèn)刃纬?,因此能夠將日常用具上連接部件71從板基材12的雙面?zhèn)热〕?。因此,由于能夠將沙發(fā)100設置于板基材12的雙面,因此能夠提尚便利性。
[0254]此外,一部分配置于溝槽25上的日常用具上連接部件71透過形成于設置有日常用具上連接部件71的板體11與另一板體11之間的間隙部K,從設置有日常用具上連接部件71的板體11的一面?zhèn)热〕?。由于安裝有日常用具上連接部件71的板體11側的彈性變形的緩沖材料13與另一板體11的彈性變形的緩沖材料13相互擠壓,因此能夠抑制在另一板體11與日常用具上連接部件71之間、及日常用具上連接部件71與設置有日常用具上連接部件71的板體11之間產生的間隙。
[0255]接下來,參照附圖,對用于實施本發(fā)明的隔斷裝置、日常用具系統(tǒng)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在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詳細的說明。
[0256]圖26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日常用具系統(tǒng)I的立體圖。圖27是日常用具系統(tǒng)I的俯視圖,圖28是日常用具系統(tǒng)I的側截面圖。
[0257](日常用具系統(tǒng))
[0258]如圖26?圖28所示,日常用具系統(tǒng)I具備隔斷裝置2及沿隔斷裝置2設置的書桌(日常用具)3。
[0259](隔斷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