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施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連接件及外墻板安裝節(jié)點。
背景技術:
裝配式建筑行業(yè)中,預制構件工廠化生產,現(xiàn)場組裝,因而能實現(xiàn)預制構件標準化,且質量可控,高效快捷。目前,在外墻板的安裝過程中,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濕掛連接,由預埋在外墻板中的連接鋼筋上段伸入疊合梁上部的現(xiàn)澆層,進行現(xiàn)澆混凝土固定連接,這種單純的用鋼筋連接的方式不穩(wěn)固,且在筑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易產生誤差、偏移,后期安裝不易于修正;另一種方式采用干掛連接,在外墻板中埋設較長的錨筋或鋼板連接件,錨筋或鋼板連接件通過角鋼與埋設在框架梁中的另一種預埋件進行剛性連接,這種方式相對工期較短,但是安裝不便,在設計時預埋件按照預定間距進行預埋,要求設計尺寸十分精準,否則難以對接成功,一旦對接不上,不僅耗時耗工,甚至造成外墻板無法掛接,造成浪費。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易于外墻板安裝的連接件,以及包括此連接件的外墻板安裝節(jié)點。
上述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一種連接件,用于外墻板的安裝,包括可調件、連接板、錨固件和限位件,所述可調件穿接所述連接板,所述可調件上部設有調節(jié)板,通過轉動可調件使調節(jié)板相對連接板在豎直方向移動,所述限位件連接在所述調節(jié)板的上部,所述限位件與可調件軸線錯位設置,所述錨固件位于連接板下部并與連接板相連。此處所述的軸線錯位設置是指限位件與可調件的軸線不在同一直線上。根據(jù)安裝需要,在外墻板內預埋有灌漿管,所述灌漿管連通所述上墻板的底端和側壁,在外墻板的安裝過程中,通過本連接件將外墻板與橫梁上部的現(xiàn)澆層相連;安裝使用時,在現(xiàn)澆層未澆筑之前,將所述錨固件固定在待澆筑的位置,然后澆筑混凝土,隨著現(xiàn)澆層混凝土的凝固,錨固件固定連接在現(xiàn)澆層中;然后吊裝外墻板,使得所述限位件由外墻板底端插入所述灌漿管中,然后從灌漿管的另一端灌入漿料,這樣連接件對外墻板起到支撐作用,承受其部分荷載??烧{件的設置用于外墻板的高度的微調,將外墻板固定在預定的安裝位置,使得外墻板的安裝更為精確、細致,同時,通過轉動可調件使得限位件在調節(jié)板上沿可調件的軸線轉動,這樣可對限位件的位置進行調節(jié),便于限位件與灌漿管的對接,提高安裝效率,提高外墻板安裝過程的容錯率。本實用新型克服了傳統(tǒng)外墻板安裝方式的缺陷,不僅連接牢固,而且安裝方便。
進一步,所述錨固件一端與連接板相連,另一端向遠離可調件的方向延伸,所述錨固件與連接板平行。以往為了增加錨固件在現(xiàn)澆層中的錨固力,故將錨固件設置成與連接板垂直的方式,盡量的增大錨固件在現(xiàn)澆層的伸出長度,但由于現(xiàn)澆層中預埋有通長筋、箍筋等鋼筋,鋼筋較密、較多,往往會出現(xiàn)錨固件與預埋鋼筋位置打架的情況,嚴重影響安裝效率。本實用新型將錨固件設置成與連接板平行的方式,這樣,錨固件伸入至現(xiàn)澆層中的位置并不深,可有效避免在安裝過程中錨固件與現(xiàn)澆層中的鋼筋位置打架,即不會出現(xiàn)錨固件避讓預埋鋼筋而導致無法保證連接板與外掛板的連接位置的情況,增加施工效率。當然,為了增加錨固力,可通過焊接的方式將預埋鋼筋與錨固件相連。
進一步,所述錨固件由兩個以上平行設置的錨固支腿構成。如此設置,錨固支腿之間存在間隙,可進一步避免錨固件與預埋鋼筋位置打架。
進一步,所述錨固支腿在連接板的端部設有彎折部,所述彎折部向下彎折。如此設置,可適當降低錨固支腿的位置,可使錨固支腿遠離可調件的一端位于預埋的通常筋的下面,這樣不僅有效增加錨固支腿的錨固力,同時也利于本連接件通過錨固件傳遞荷載。
進一步,所述可調件包括開設在連接板上的螺孔和與所述螺孔配合使用的螺桿,所述螺桿穿接所述螺孔并可沿所述螺孔的軸向移動。如此設置,通過轉動螺桿使得螺桿沿所述螺孔的軸向移動,螺桿頂端頂住外墻板進而帶動外墻板移動,將外墻板移動至預定的安裝位置。
進一步,所述連接板開設有通孔,所述可調件包括固定連接于所述連接板底面開孔處的螺母和與所述螺母配合使用的螺桿,所述螺桿穿接所述螺母和通孔并可沿所述通孔的軸向移動。如此設置,通過轉動螺桿使得螺桿沿所述通孔的軸向移動,螺桿頂端頂住外墻板進而帶動外墻板移動,將外墻板移動至預定的安裝位置。
進一步,所述調節(jié)板固定連接在所述螺桿頂部。
進一步,所述連接板底面設有防護件,所述防護件圍合在所述螺桿穿過所述螺孔或通孔的一端。如此設置,首先可以防止混凝土將螺紋桿吃死,導致螺紋桿無法調節(jié),另外,還能方便整個外墻板的固定,最為重要的是,防護件的一個端面緊貼現(xiàn)澆層,在現(xiàn)澆層混凝土凝固后,混凝土可以形成對防護件端面的倚靠支撐,防止連接板因承受墻板的自重而彎曲變形。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外墻板安裝節(jié)點,包括上外墻板、橫梁和任意一項上述的連接件,其中,所述橫梁上端設有現(xiàn)澆層,所述錨固件錨固在現(xiàn)澆層內,所述上外墻板內預埋有灌漿管,所述灌漿管連通所述上墻板的底端和側壁,所述上外墻板設置于所述連接件上部,所述限位件由上外墻板底端插入所述灌漿管中,所述灌漿管中灌注有漿料。此結構的外墻板安裝節(jié)點,外墻板易于安裝,且結構牢固?,F(xiàn)澆層未澆筑之前,將所述錨固件固定在待澆筑的位置,然后澆筑混凝土,隨著現(xiàn)澆層混凝土的凝固,錨固件固定連接在現(xiàn)澆層中;然后吊裝外墻板,使得所述限位件由外墻板底端插入所述灌漿管中,然后從灌漿管的另一端灌入漿料,這樣連接件對外墻板起到支撐作用,承受其部分荷載??烧{件的設置用于外墻板的高度的微調,將外墻板固定在預定的安裝位置,使得外墻板的安裝更為精確、細致,同時,通過調節(jié)可調件可調節(jié)限位件的位置,容易使其與灌漿管對接。如此設計,一方面連接件對外墻板起到支撐作用,承受其部分荷載并通過錨固件傳遞給橫梁,另一方面可先將外墻板準確定位后最后進行固定連接,便于調節(jié)外墻板的位置,提高操作效率。
進一步,所述外墻板安裝節(jié)點還包括下外墻板,所述下外墻板頂端設有缺口,所述防護件位于所述缺口內。將防護件設置于下外墻板頂端設置的缺口內,可避免上外墻板和下外墻板之間的見隙過大,同時當防護件的底面與所述缺口的缺口面相接觸時,下外墻板也能承受上外墻板的一定荷載。
進一步,所述灌漿管為波紋管。如此設置,可有效增加灌漿管與灌入灌漿管中漿料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加二者之間的粘結力。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
圖1和圖2分別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一種連接件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所涉及的一種連接件的正視圖;
圖4為圖1中所涉及的一種連接件的左視圖;
圖5為圖1中所涉及的一種連接件的右視圖;
圖6為圖2中所涉及的一種連接件的正視圖;
圖7為圖2中所涉及的一種連接件的左視圖;
圖8為圖2中所涉及的一種連接件的右視圖;
圖9為圖1和圖2中所涉及的一種連接件的俯視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墻板安裝節(jié)點的剖視圖。
圖中:
1 限位件 2 錨固件 3 連接板 4 螺桿
5 螺母 6 調節(jié)板 7 防護件 8 灌漿管
9 彎折部 10 上外墻板 11 下外墻板 12 橫梁
13 現(xiàn)澆層 14 缺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本部分的描述僅是示范性和解釋性,不應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jù)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對本文件中實施例中以及不同實施例中的特征進行相應組合。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如下,參照圖1和圖2,一種連接件,用于外墻板的安裝,包括可調件、連接板3、錨固件2和限位件1,所述可調件穿接所述連接板3,所述可調件上部設有調節(jié)板6,通過轉動可調件使調節(jié)板6相對連接板3在豎直方向移動,所述限位件1連接在所述調節(jié)板6的上部,所述限位件1與可調件軸線錯位設置,所述錨固件2位于連接板3下部并與連接板3相連。此處所述的軸線錯位設置是指限位件1與可調件的軸線不在同一直線上。當然,所述限位件1可以如圖2所示設置在調節(jié)板6的中心,此時,調節(jié)板6與可調件偏心設置,即調節(jié)板6的中心不在可調件的軸線上。
根據(jù)安裝需要,在外墻板內預埋有灌漿管8,所述灌漿管8連通所述上墻板的底端和側壁,在外墻板的安裝過程中,通過本連接件將外墻板與橫梁12上部的現(xiàn)澆層13相連;安裝使用時,在現(xiàn)澆層13未澆筑之前,將所述錨固件2固定在待澆筑的位置,然后澆筑混凝土,隨著現(xiàn)澆層13混凝土的凝固,錨固件2固定連接在現(xiàn)澆層13中;然后吊裝外墻板,使得所述限位件1由外墻板底端插入所述灌漿管8中,然后從灌漿管8的另一端灌入漿料,這樣連接件對外墻板起到支撐作用,承受其部分荷載??烧{件的設置用于外墻板的高度的微調,將外墻板固定在預定的安裝位置,使得外墻板的安裝更為精確、細致,同時,通過轉動可調件使得限位件1在調節(jié)板6上沿可調件的軸線轉動,這樣可對限位件1的位置進行調節(jié),便于限位件1與灌漿管8的對接,提高安裝效率,提高外墻板安裝過程的容錯率。本實用新型克服了傳統(tǒng)外墻板安裝方式的缺陷,不僅連接牢固,而且安裝方便。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3和圖6,所述錨固件2一端與連接板3相連,另一端向遠離可調件的方向延伸,所述錨固件2與連接板3平行。以往為了增加錨固件2在現(xiàn)澆層13中的錨固力,故將錨固件2設置成與連接板3垂直的方式,盡量的增大錨固件2在現(xiàn)澆層13的伸出長度,但由于現(xiàn)澆層13中預埋有通長筋、箍筋等鋼筋,鋼筋較密、較多,往往會出現(xiàn)錨固件2與預埋鋼筋位置打架的情況,嚴重影響安裝效率。本實用新型將錨固件2設置成與連接板3平行的方式,這樣,錨固件2伸入至現(xiàn)澆層13中的位置并不深,可有效避免在安裝過程中錨固件2與現(xiàn)澆層13中的鋼筋位置打架,即不會出現(xiàn)錨固件2避讓預埋鋼筋而導致無法保證連接板3與外掛板的連接位置的情況,增加施工效率。當然,為了增加錨固力,可通過焊接的方式將預埋鋼筋與錨固件2相連。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9,所述錨固件2由兩個以上平行設置的錨固支腿構成。如此設置,錨固支腿之間存在間隙,可進一步避免錨固件2與預埋鋼筋位置打架。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3和圖6,所述錨固支腿在連接板3的端部設有彎折部9,所述彎折部9向下彎折。如此設置,可適當降低錨固支腿的位置,可使錨固支腿遠離可調件的一端位于預埋的通常筋的下面,這樣不僅有效增加錨固支腿的錨固力,同時也利于本連接件通過錨固件2傳遞荷載。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所述可調件包括開設在連接板3上的螺孔和與所述螺孔配合使用的螺桿4,所述螺桿4穿接所述螺孔并可沿所述螺孔的軸向移動。如此設置,通過轉動螺桿4使得螺桿4沿所述螺孔的軸向移動,螺桿4頂端頂住外墻板進而帶動外墻板移動,將外墻板移動至預定的安裝位置。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4和圖7,所述連接板3開設有通孔,所述可調件包括固定連接于所述連接板3底面開孔處的螺母5和與所述螺母5配合使用的螺桿4,所述螺桿4穿接所述螺母5和通孔并可沿所述通孔的軸向移動。如此設置,通過轉動螺桿4使得螺桿4沿所述通孔的軸向移動,螺桿4頂端頂住外墻板進而帶動外墻板移動,將外墻板移動至預定的安裝位置。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3和圖6,所述調節(jié)板6固定連接在所述螺桿4頂部。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6~8,所述連接板3底面設有防護件7,所述防護件7圍合在所述螺桿4穿過所述螺孔或通孔的一端。如此設置,首先可以防止混凝土將螺紋桿吃死,導致螺紋桿無法調節(jié),另外,還能方便整個外墻板的固定,最為重要的是,防護件7的一個端面緊貼現(xiàn)澆層13,在現(xiàn)澆層13混凝土凝固后,混凝土可以形成對防護件7端面的倚靠支撐,防止連接板3因承受墻板的自重而彎曲變形。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外墻板安裝節(jié)點,參照圖10,包括上外墻板10、橫梁12和任意一項上述的連接件,其中,所述橫梁12上端設有現(xiàn)澆層13,所述錨固件2錨固在現(xiàn)澆層13內,所述上外墻板10內預埋有灌漿管8,所述灌漿管8連通所述上墻板的底端和側壁,所述上外墻板10設置于所述連接件上部,所述限位件1由上外墻板10底端插入所述灌漿管8中,所述灌漿管8中灌注有漿料。此結構的外墻板安裝節(jié)點,外墻板易于安裝,且結構牢固?,F(xiàn)澆層13未澆筑之前,將所述錨固件2固定在待澆筑的位置,然后澆筑混凝土,隨著現(xiàn)澆層13混凝土的凝固,錨固件2固定連接在現(xiàn)澆層13中;然后吊裝外墻板,使得所述限位件1由外墻板底端插入所述灌漿管8中,然后從灌漿管8的另一端灌入漿料,這樣連接件對外墻板起到支撐作用,承受其部分荷載。可調件的設置用于外墻板的高度的微調,將外墻板固定在預定的安裝位置,使得外墻板的安裝更為精確、細致,同時,通過調節(jié)可調件可調節(jié)限位件1的位置,容易使其與灌漿管8對接。如此設計,一方面連接件對外墻板起到支撐作用,承受其部分荷載并通過錨固件2傳遞給橫梁12,另一方面可先將外墻板準確定位后最后進行固定連接,便于調節(jié)外墻板的位置,提高操作效率。所述漿料可以是混凝土、砂漿或其他特種漿料。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0,所述外墻板安裝節(jié)點還包括下外墻板11,所述下外墻板11頂端設有缺口14,所述防護件7位于所述缺口14內。將防護件7設置于下外墻板11頂端設置的缺口14內,可避免上外墻板10和下外墻板11之間的見隙過大,同時當防護件7的底面與所述缺口14的缺口面相接觸時,下外墻板11也能承受上外墻板10的一定荷載。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中,所述灌漿管8為波紋管。如此設置,可有效增加灌漿管8與灌入灌漿管8中漿料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加二者之間的粘結力。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