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適用于高層與超高層住宅建筑的空中造樓機,屬于建筑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中國大城市、特大城市眾多,建設用地資源稀缺。不僅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住宅也多以高層形態(tài)出現(xiàn)。
在中國,民用建筑按地上層數(shù)或高度分類劃分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住宅建筑按層數(shù)分類:一層至三層為低層住宅,四層至六層為多層住宅,七層至九層為中高層住宅,十層及十層以上為高層住宅;
2、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為單層和多層建筑,大于24m者為高層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單層公共建筑);
3、建筑高度大于等于100m的民用建筑為超高層建筑,可得出,超高層建筑多為30層以上的建筑。
對于高層與超高層的建筑工法,傳統(tǒng)普遍采用的是預制板裝配方法,其中,預制板,亦可稱為預制混凝土構(gòu)件(precastcomponents,簡稱PC)。具體地,預制板裝配方法是以預制板為主要構(gòu)件,經(jīng)裝配、連接而成的建筑方法。雖然,此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優(yōu)化資源配置,降低資源消耗,提高住宅的工程質(zhì)量、功能質(zhì)量、環(huán)境質(zhì)量和建設勞動生產(chǎn)率水平,但是,其卻存在以下缺點:1、制作成本高,制作工藝較復雜麻煩;2、運輸不便、堆放不便;3、相鄰兩塊預制板之間存在縫隙,容易導致漏水;4、需要培訓大量作業(yè)工人、工人成本開資大、建造成本難以預控、工程質(zhì)量難以預控及建設周期難以預控,這樣,對于勞動力成本高漲、勞動力短缺的今天,無疑不利于建筑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申請人在2013年10月11日申請了專利申請?zhí)枮镃N201310474132的中國發(fā)明專利,公開了一種適用于高層與超高層住宅建筑的空中造樓機,包括:用以建筑住宅墻體的主體空間升降平臺,包括主體鋼架平臺、用以支撐所述主體鋼架平臺的主體升降腿、用以調(diào)整所述主體升降腿高度的主體升降機、用以成型墻體結(jié)構(gòu)的主體模具、用以向所述主體模具輸送混凝土的混凝土輸送裝置、用以將混凝土布料于墻體樓面的混凝土布料機及用以噴淋養(yǎng)護墻體的噴淋裝置;所述主體鋼架平臺主要由若干主體組接架水平固接而成,并且該若干主體組接架覆蓋的面積大于或等于所要建筑住宅的面積;所述主體升降腿連接于所述主體鋼架平臺,其包括有若干由下往上依次疊接的主體升降架;所述主體升降機設于所要建筑的地基上,其包括主體升降機架體、移動設于所述主體升降機架體上用以運載升降的所述主體升降架的主體運載部及用以升降所述主體升降架的主體升降裝置,所述主體升降裝置安裝在所述主體升降機架體上;所述主體模具設于所述主體鋼架平臺的下端,且其覆蓋的面積大于或等于所要建筑住宅的面積;所述混凝土輸送裝置、所述混凝土布料機及所述噴淋裝置分別設于所述主體鋼架平臺上;用以對墻體外部進行裝修的外墻裝修升降平臺,包括外墻裝修鋼架平臺、用以支撐所述外墻裝修鋼架平臺的外墻裝修升降腿及用以調(diào)整外墻裝修升降腿高度的外墻裝修升降機;所述外墻裝修鋼架平臺包括若干圍繞所述主體鋼架平臺相互連接固定的外墻裝修組接架;所述外墻裝修升降腿連接于所述外墻裝修鋼架平臺,其包括有若干由下往上依次疊接的外墻裝修升降架;所述外墻裝修升降機設于所要建筑的地基上,其包括外墻裝修升降機架體、移動設于所述外墻裝修升降機架體上用以運載升降的所述外墻裝修升降架的外墻裝修運載部及用以升降所述外墻裝修升降架的外墻裝修升降裝置,所述外墻裝修升降裝置安裝在所述外墻裝修升降機架體上;塔吊,呈升降設于所要建筑的地基上;及控制裝置,分別與所述混凝土輸送裝置、所述混凝土布料機、所述噴淋裝置、所述主體升降機、所述外墻裝修升降機、所述塔吊電連接,用以控制所述混凝土輸送裝置、所述混凝土布料機、所述噴淋裝置、所述主體升降機、所述外墻裝修升降機、所述塔吊的操作。
雖然本申請人公開的上述技術方案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中采用預制板裝配方法建筑高層與超高層住宅時存在預制板制作麻煩、運輸不便、現(xiàn)場堆放面積較大、裝配定位不精準、易致房子出現(xiàn)滲漏的問題,同時還通過空中造樓機的應用解決了目前勞動力成本高漲、勞動力短缺、建造成本難以預控、工程質(zhì)量難以預控及建設周期難以預控的問題。但是,上述技術方案,用以成型墻體結(jié)構(gòu)的主體模具,在完成一個單位的樓層后,往上升時,運行不是非常流暢;當建筑樓層越來越高時,會出現(xiàn)晃動,極大地影響了建設上層單元時的精度,不處理好還會對房屋質(zhì)量產(chǎn)生一定影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彌補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運行更加安全、造出的樓房質(zhì)量及精度更高的空中造樓機。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
空中造樓機,包括:
主體空間升降平臺,包括主體鋼架平臺、用以支撐所述主體鋼架平臺的主體升降柱、用以調(diào)整所述主體升降柱高度的升降傳動機組、用以成型墻體結(jié)構(gòu)的模板模架、用以向所述模板模架輸送混凝土的混凝土輸送裝置、用以將混凝土布料于墻體樓面的混凝土布料機及用以噴淋養(yǎng)護墻體的噴淋裝置;
所述主體鋼架平臺由若干主體組接架水平固接而成,并且該若干主體組接架覆蓋的面積大于或等于所要建筑住宅的面積;
所述主體升降柱連接于所述主體鋼架平臺;
所述升降傳動機組設于所要建筑的地基上,包括:
機架,其包括儲料架,設于外周的主升降架;
設于儲料架內(nèi)的第一升降裝置,其包括第一升降油缸,固定于第一升降油缸頂升端的頂升平臺,用于抱緊主體升降柱的至少四個第一抱爪;
設于主升降架內(nèi)的第二升降裝置,其包括第二升降油缸,固定于第二升降油缸升降端的升降平臺,用于抱緊主體升降柱的至少四個第二抱爪;
設于機架內(nèi)且位于頂升平臺和升降平臺下方的運輸裝置,其包括運輸小車,用于承載運輸小車的導軌;
其中,所述運輸小車設有第三升降裝置;所述導軌導通儲料架及主升降架,運輸小車沿導軌移動;所述第一抱爪固定于頂升平臺;所述第二抱爪固定于升降平臺;所述主升降架、儲料架的底部還設有用于主體升降柱定位的若干定位柱;
所述模板模架設于所述主體鋼架平臺的下端,且其覆蓋的面積大于或等于所要建筑住宅的面積;
所述混凝土輸送裝置、所述混凝土布料機及所述噴淋裝置分別設于所述主體鋼架平臺上;
樓面施工平臺,設于所述主體空間升降平臺上,位于所述模板模架的下方;
龍門吊,設于所述主體鋼架平臺上;及
控制系統(tǒng),用以控制主體空間升降平臺、樓面施工平臺和龍門吊協(xié)同工作。
進一步的,所述儲料架和主升降架上還設有用于主體升降柱導向的導向輪組;所述運輸小車設有用于支撐主體升降柱的托架;所述托架固定于第三升降裝置的升降端,其上端面設有用于主體升降柱橫梁定位的定位槽;所述第一升降油缸、第二升降油缸位于運輸小車的外側(cè)。
進一步的,所述第三升降裝置包括固定于運輸小車的電動絲桿,及電動絲桿驅(qū)動升降的折疊升降平臺。
進一步的,所述儲料架和主升降架為桁架結(jié)構(gòu);所述儲料架和主升降架的上端分別設有用于穿過升降柱的左通道和右通道。
進一步的,所述頂升平臺設有用于驅(qū)動第一抱爪開合的第一驅(qū)動裝置;所述升降平臺設有用于驅(qū)動第二抱爪開合的第二驅(qū)動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抱爪包括左夾爪和右夾爪;所述左夾爪和右夾爪的端部轉(zhuǎn)動連接于頂升平臺;所述第一驅(qū)動裝置為直線油缸;所述直線油缸的兩端分別轉(zhuǎn)動連接于左夾爪和右夾爪。
進一步的,所述運輸裝置還包括用于驅(qū)動運輸小車移動的第三驅(qū)動裝置,及固定于機架的行程感應裝置;所述行程感應裝置與第三驅(qū)動裝置電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主體鋼架平臺包括固定連接于主體升降柱的橫向鋼托架、固定連接于橫向鋼托架的若干主桁架及龍門吊托架;所述橫向鋼托架包括橫向固定連接于主體升降柱的第一鋼托架和第二鋼托架;所述主桁架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于第一鋼托架及第二鋼托架之間,相鄰主桁架之間設有若干次桁架;所述次桁架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于相鄰兩根主桁架之間;所述龍門吊托架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龍門吊托架及第二龍門吊托架。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鋼托架包括:兩端固定連接于升降柱的連接鋼托架,及一端固定連接于升降柱的懸臂鋼托架;所述第二鋼托架與第一鋼托架結(jié)構(gòu)相同。
進一步的,所述主桁架等距離的設有若干連接耳;所述次桁架的兩端設有與連接耳鉸鏈連接的連接端。
進一步的,所述主體升降柱包括,
矩形桁架式升降柱本體,其設有若干豎直空心管;
固定于豎直空心管上端的公連接件,其包括公連接件本體,設于公連接件本體底部的第一安裝部,設于公連接件本體頂部的第一連接部,所述第一安裝部為圓柱形結(jié)構(gòu),所述第一連接部為錐體;
固定于豎直空心管下端的母連接件,其包括母連接件本體,設于母連接件本體頂部的第二安裝部,設于母連接件本體底部的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二安裝部為圓柱形結(jié)構(gòu),所述第二連接部設有與第一連接部形狀相匹配的錐形孔;
其中,所述第一安裝部嵌套于豎直空心管的頂端,且兩者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安裝部嵌套于豎直空心管的底部,且兩者固定連接;
所述公連接件設有位于第一連接部與公連接件本體之間的第一定位部,及位于第一安裝部與公連接件本體之間的第二定位部;所述母連接件設有位于第二安裝部與母連接件本體之間的第三定位部;所述公連接件本體為圓升降柱本體結(jié)構(gòu),其外周設有若干升降柱連接耳;所述升降柱連接耳設有連接孔。
進一步的,所述模板模架包括若干個相互連接固定的內(nèi)模板模架和外模板模架;所述內(nèi)模板模架和外模板模架上均設有模板;所述模板包括結(jié)構(gòu)對稱且相互固定的前模板和后模板;
所述前模板包括:
模板本體,所述模板本體的前端面為平面,其設有分別位于兩側(cè)的兩個第一安裝槽,及垂直于前端面且分別貫穿兩個第一安裝槽的若干第一安裝孔;
固定于模板本體側(cè)面的角模,所述角模的前端面為平面,其設有位于一側(cè)面且與第一安裝槽相對應的固定槽,及垂直于固定槽且貫穿固定槽的若干固定孔;
若干模板連接件,其包括筋板,分別固定于筋板兩端且向筋板兩側(cè)延伸的定位板和固定板;
用于固定模板連接件、角模的若干第一緊固件和用于固定模板連接件、模板本體的第二緊固件;
其中,所述定位板與固定板平行設置,其設有分別位于筋板兩側(cè)的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所述固定板設有與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相對應的第三連接孔和第四連接孔;所述固定板的形狀與第一安裝槽、固定槽的形狀相匹配;所述角模與模板連接件固定連接時,定位板的內(nèi)側(cè)面與角模的端面緊密接觸,第一緊固件穿過第一連接孔、固定孔、第三連接孔;所述模板本體與模板連接件固定連接時,定位板的內(nèi)側(cè)面與模板本體的端面緊密接觸,第二緊固件穿過第二連接孔、第一安裝孔、第四連接孔。
進一步的,所述模板本體包括若干依次固定連接的模板件,用于固定連接相鄰模板件的第三緊固件和第四緊固件,及螺釘;所述模板件的前端面為平面,其設有分別位于兩側(cè)且與第一安裝槽相同的兩個第二安裝槽,及垂直于前端面且分別貫穿兩個第二安裝槽的若干第二安裝孔;所述相鄰模板件固定連接時,定位板的內(nèi)側(cè)面與相鄰模板件的端面緊密接觸,所述第三緊固件穿過第一連接孔、前一個模板件的第二安裝孔、第三連接孔,所述第四緊固件穿過第二連接孔、后一個模板件的第二安裝孔、第四連接孔;所述前模板的端面設有若干貫穿前模板的第一螺紋孔;所述后模板的端面設有若干貫穿后模板的第二螺紋孔;所述螺釘穿過第一、第二螺紋孔,并固定前模板和后模板;所述前模板的后端面設有若干橫向及縱向的支撐板。
進一步的,所述空中造樓機還包括將模板模架打開/關閉的自動開合模機構(gòu);所述自動開合模機構(gòu),包括:固定在模板模架上的升降裝置,連接于所述升降裝置的升降端的上部模架,連接于所述上部模架下方的下部模架;所述下部模架的兩個對側(cè)面分別設有前模板和后模板,所述前模板和后模板與下部模架之間通過可旋轉(zhuǎn)的連桿連接;
所述的前模板和后模板相對于下部模架側(cè)還設有一用于加強強度的鋼背架;
所述的上部模架的底部向四周橫向方向設有墻梁混凝土操作走道。
進一步的,所述空中造樓機還包括在間隔五層或六層高度的位置處設有用以維持所述主體升降柱的維穩(wěn)支撐架,所述維穩(wěn)支撐架為沿著各個所述主體升降柱的平面路徑水平圍繞而成,且該維穩(wěn)支撐架分別與各個所述主體升降柱連接;所述外模板模架固定在維穩(wěn)支撐架上。
進一步的,所述樓面施工平臺包括設于建筑物四周的操作平臺托架、設于建筑物與操作平臺托架之間的行車梁托架、設于行車梁托架正下方的操作平臺和用于固定操作平臺與操作平臺托架的固定件;所述行車梁托架與操作平臺托架固定連接,行車梁托架通過設有的滑輪組與操作平臺連接;行車梁托架上設有雙梁行車軌道;雙梁行車軌道上至少安裝兩臺橋式行車;所述操作平臺的外側(cè)設有平臺護欄;所述操作平臺托架的內(nèi)側(cè)設有固定爪,平臺護欄設有與固定爪相對應的連接片,固定爪與連接片通過設有的連接件固定連接;所述操作平臺托架的上表面鋪有木質(zhì)板。
進一步的,所述主體鋼架平臺與所述模板模架之間設置有過渡連接裝置;所述過渡連接裝置包括:
若干組下中心架,所述下中心架與外部模板鉸接,所述下中心架設有調(diào)節(jié)相鄰外部模板之間距離的自動開合模機構(gòu);
若干組上中心架;所述上中心架的下端與對應下中心架的上端固定連接;
若干組下H型鋼,下H型鋼水平設于上中心架的上端,且下H型鋼依次連接若干組上中心架的上端;
若干組上H型鋼,上H型鋼水平設于下H型鋼的上表面,且上H型鋼與下H型鋼垂直固定;
所述上H型鋼的下端依次固定有若干連接爪,所述下H型鋼的上端依次固定有與連接爪對應的連接條,連接條與連接爪通過連接件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噴淋裝置包括壓力表,溫控雨淋閥,溫感器,若干高速水霧噴頭以及現(xiàn)澆建筑上的空中模架;其中,所述的壓力表的進水口連通于水源,出水口連通于所述溫控雨淋閥,所述溫控雨淋閥的出水端同時連通于所述溫感器和高速水霧噴頭;所述高速水霧噴頭安裝于所述空中模架上;所述的高速水霧噴頭每隔兩小時噴霧一分鐘。
進一步的,所述空中造樓機還設有安裝運行檢測系統(tǒng),包括垂直度檢測系統(tǒng)、樓承板高度定位控制系統(tǒng)和樓面畫線激光投點系統(tǒng);
所述垂直度檢測系統(tǒng),包括自動安平激光垂準儀和定位標靶;
所述樓承板高度定位控制系統(tǒng),包括激光水平儀和安裝在操作平臺上的支架;
所述樓面畫線激光投點系統(tǒng),包括四臺安裝在鋼平臺上的自動安平激光垂準儀。
進一步的,所述空中造樓機還包括設置在建筑墻體上的附墻穩(wěn)定支撐裝置;所述附墻穩(wěn)定支撐裝置包括設于建筑物四周的水平穩(wěn)定支撐托架和升降架,所述水平穩(wěn)定支撐托架與升降架相間設置且水平穩(wěn)定支撐托架與升降架固定連接,所述升降架的內(nèi)側(cè)向建筑物延伸有附墻連接桁架,所述附墻連接桁架與建筑物通過設有的附墻連接件固定連接;
所述附墻連接桁架與水平穩(wěn)定支撐托架通過設有的銷拴鏈接;所述附墻連接件包括固定設于建筑物垂直方向上的H型軌道,沿H型軌道滑動且固定設于附墻連接桁架上尼龍輥輪。
進一步的,所述空中造樓機還包括設置在矩形桁架式升降柱本體內(nèi)的施工電梯。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采用了上述升降傳動機組、在外模板模架上設置有維穩(wěn)支撐架,使得整個空中造樓機的運行更加流暢、穩(wěn)定;采用了龍門吊來運載造樓機的各個部件使得對造樓機的安裝和拆卸更加安全、方便;采用自動開合模機構(gòu)來對模板模架進行打開/閉合,提高了對模板模架打開/閉合的速度;在主體鋼架平臺與所述模板模架之間設置有過渡連接裝置,增強了模板模架的強度,延長了其使用壽命。
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空中造樓機具體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為圖1實施例中主體鋼架平臺的仰視圖;
圖3為圖2實施例的正視圖;
圖4為圖2實施例中A部分的放大圖;
圖5為圖1實施例中升降傳動機組的正視圖;
圖6為圖5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7為圖5實施例中主升降架的局部視圖;
圖8為圖5實施例中運輸小車的正視圖;
圖9為圖5實施例中機架的側(cè)視圖;
圖10為圖1實施例中主體升降柱的裝配圖;
圖11為圖10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12為圖10實施例中公連接件的截面圖;
圖13為圖10實施例中母連接件的截面圖;
圖14為模板的立體視圖;
圖15為模板具體實施例的爆炸視圖;
圖16為圖15實施例中模板連接件的立體視圖;
圖17為自動開合模機構(gòu)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18為樓面施工平臺的俯視圖;
圖19為圖18具體實施例的樓面施工平臺的主視圖;
圖20為過渡連接裝置的示意圖;
圖21為圖20實施例中B部分的放大圖;
圖22為噴淋裝置的示意圖;
圖23為附墻穩(wěn)定支撐裝置的俯視圖。
附圖標記
S1 主體空間升降平臺 S2 樓面施工平臺
S3 龍門吊 10 主體鋼架平臺
11 橫向鋼托架 111 第一鋼托架
1111 連接鋼托架 1112 懸臂鋼托架
112 第二鋼托架 12 主桁架
121 連接耳 13 龍門吊托架
131 第一龍門吊托架 1311 第一支撐導軌
132 第二龍門吊托架 1321 第二支撐導軌
14 次桁架 141 連接端
20 主體升降柱 21 升降柱本體
211 豎直空心管 212 橫向空心管
213 連接空心管 22 公連接件
221 公連接件本體 2211 升降柱連接耳
2212 連接孔 222 第一安裝部
223 第一連接部 224 第一定位部
225 第二定位部 23 母連接件
231 母連接件本體 232 第二安裝部
233 第二連接部 234 錐形孔
235 第三定位部 30 升降傳動機組
31 機架 311 儲料架
3111 左通道 312 主升降架
3121 右通道 3122 導向輪組
32 第一升降裝置 321 第一升降油缸
322 頂升平臺 3221 第一驅(qū)動裝置
323 第一抱爪 3231 左夾爪
3232 右夾爪 33 第二升降裝置
331 第一升降油缸 332 頂升平臺
3321 第二驅(qū)動裝置 333 第二抱爪
34 運輸裝置 341 運輸小車
3411 第三升降裝置 34111 電動絲桿
34112 折疊升降平臺 3412 托架
34121 定位槽 342 導軌
35 定位柱 40 模板模架
41 外模板模架 42 模板
421 前模板 4211 第一螺紋孔
4212 模板本體 42121 第一安裝槽
42122 第一安裝孔 42123 模板件
42124 第三緊固件 42125 第四緊固件
42126 第二安裝槽 42127 第二安裝孔
4213 角模 42131 固定槽
42132 固定孔 4214 模板連接件
42141 筋板 42142 定位板
42143 固定板 42144 第一連接孔
42145 第二連接孔 42146 第三連接孔
42147 第四連接孔 4215 第一緊固件
4216 第二緊固件 422 后模板
423 螺釘 43 自動開合模機構(gòu)
431 升降裝置 4311 電機
4312 螺桿 432 上部模架
433 下部模架 434 連桿
435 鋼背架 436 墻體混凝土操作走道
50 噴淋裝置 51 壓力表
52 溫控雨淋閥 53 溫感器
54 高速水霧噴頭 60 維穩(wěn)支撐架
70 建筑物 71 操作平臺托架
72 行車梁托架 73 操作平臺
74 滑輪組 75 平臺護欄
76 雙梁行車軌道 77 橋式行車
80 過渡連接裝置 81 下中心架
82 上中心架 83 下H型鋼
831 連接條 84 上H型鋼
841 連接爪 842 連接件
90 附墻穩(wěn)定支撐裝置 91 水平穩(wěn)定支撐托架
92 升降架 93 附墻連接桁架
94 附墻連接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充分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內(nèi)容,下面結(jié)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一步介紹和說明,但不局限于此。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空中造樓機,適用于高層與超高層住宅建筑,而本案主要以建筑高度80m~180m,層高為2.8m高的超高層保障房作為述說對象,但其實施不以此為限。
如圖1所示,本空中造樓機包括:用以建筑住宅墻體的主體空間升降平臺S1,用以澆樓面混凝土、安裝墻梁鋼網(wǎng)和安裝外墻保溫飾面板的樓面施工平臺S2,龍門吊S3,及控制系統(tǒng)(圖中未示出);樓面施工平臺S2,設于主體空間升降平臺S1上;龍門吊S3,設于主體空間升降平臺S1的上方;控制系統(tǒng),用以控制主體空間升降平臺S1、樓面施工平臺S2和龍門吊S3協(xié)同工作。
主體空間升降平臺S1包括主體鋼架平臺10、用以支撐主體鋼架平臺的主體升降柱20、用以調(diào)整主體升降柱高度的升降傳動機組30、用以成型墻體結(jié)構(gòu)的模板模架40、用以向模板模架40輸送混凝土的混凝土輸送裝置(圖中未示出)、用以將混凝土布料于墻體樓面的混凝土布料機(圖中未示出)及用以噴淋養(yǎng)護墻體的噴淋裝置50。
主體鋼架平臺10由若干主體組接架11水平固接而成,并且該若干主體組接架11覆蓋的面積大于或等于所要建筑住宅的面積,以保證主體鋼架平臺10對所要建筑的地基有效作用;主體升降柱20連接于主體鋼架平臺10;模板模架40設于主體鋼架平臺10的下端,且其覆蓋的面積大于或等于所要建筑住宅的面積;混凝土輸送裝置、混凝土布料機及噴淋裝置50分別設于主體鋼架平臺10上。
如圖2所示,主體鋼架平臺10,包括固定連接于主體升降柱20的橫向鋼托架11、固定連接于橫向鋼托架11的主桁架12及龍門吊托架13、次桁架14、及安裝于龍門吊托架13的龍門吊S3。主體升降柱20、橫向鋼托架11、主桁架12采用矩形桁架結(jié)構(gòu),其用于承載樓面施工平臺10上的的載荷,在滿足強度要求的情況下,也減輕了自身的重量。
橫向鋼托架11在橫向方向連接相鄰的主體升降柱20,其包括:固定連接于主體升降柱20的第一鋼托架111、第二鋼托架112。第一鋼托架111包括:兩端固定連接于主體升降柱20的連接鋼托架1111,及一端固定連接于主體升降柱20的懸臂鋼托架1112,第一鋼托架111與第二鋼托架112結(jié)構(gòu)上相同,其二者根據(jù)建筑物的實際形狀橫向環(huán)繞外墻設置。主體升降柱20,橫向鋼托架11、主桁架12形成整個樓面施工平臺10的基本框架結(jié)構(gòu)。同時,橫向鋼托架11和最邊緣的兩個主桁架12的外周還固定有安全防護欄(圖中未示出),保證了施工人員在主體鋼架平臺操作時的安全。
主桁架12設有等距離的若干連接耳121(結(jié)合圖4),次桁架14的兩端連接于主桁架12之間。主桁架12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于第一鋼托架111及第二鋼托架112之間,相鄰主桁架12之間設有若干次桁架14,主桁架12、橫向鋼托架11、次桁架14共同組成一個穩(wěn)定的支撐平臺。
主體鋼架平臺10還設有走道板(圖中未示出),走道板(圖中未示出)鋪設于橫向主桁架12、次桁架14的上方,施工人員能安全的在主體鋼架平臺上行走。
如圖3所示,龍門吊托架13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龍門吊托架131及第二龍門吊托架132,第一龍門吊托架131固定于第一鋼托架111(結(jié)合圖2)的外周,第二龍門吊托架132固定于第二鋼托架112(結(jié)合圖2)的外周。第一龍門吊托架131固定有第一支撐導軌1311,第二龍門吊托架132固定有第二支撐導軌1321。龍門吊S3滑動連接于第一支撐導軌1311、第二支撐導軌1321之間。由于第一龍門吊托架131、第二龍門吊托架312都設有懸臂鋼托架1112(結(jié)合圖1),龍門吊S3運動至第一支撐導軌1311、第二支撐導軌1321端部時,其處于懸空狀態(tài),能將地面的施工用品運送至主體鋼架平臺。
通過升降傳動機組30(圖中未示出)使得主體鋼架平臺10能隨樓層的增加向上抬升,整個主體鋼架平臺只需搭建一次就能完成整棟樓的施工。
如圖4所示,主桁架12設有等距離的若干連接耳121,次桁架14的兩端設有連接端141,連接端141鉸鏈連接于連接耳121。
主體鋼架平臺10主要用于樓層的澆筑,通過龍門吊S3將在地面已經(jīng)混合好的混凝土運送至主體鋼架平臺10,高空施工鋪設有澆筑管道,其中澆筑管道根據(jù)實際需要固定于主桁架12、次桁架14,能直接在主體鋼架平臺10上進行樓層的澆筑操作。主體鋼架平臺10將自身受到的載荷傳送至主體升降柱20,通過主體升降柱20將載荷傳遞到地面,提高了主體鋼架平臺10的承載能力,也保障了主體鋼架平臺10的安全性能。同時,地面設有用于頂升主體升降柱20的升降傳動機組30,當一層樓修建好后,升降傳動機組30使得主體升降柱20向上增加一個樓層高度,為下一個樓層的澆筑做準備。
如圖5所示,升降傳動機組30,用于頂升主體升降柱20,包括:機架31,設于機架31內(nèi)的第一升降裝置32、第二升降裝置33、運輸裝置34。機架31,其包括儲料架311,設于外周的主升降架312。運輸裝置34包括運輸小車341,用于承載運輸小車341的導軌342。儲料架311用于存儲塔柱需要增加或減少的主體升降柱20,其二者之間的主體升降柱20通過運輸小車341運輸。
如圖6所示,儲料架311和主升降架312為桁架結(jié)構(gòu),儲料架311和主升降架312的上端分別設有用于穿過主體升降柱20的左通道3111和右通道3121。
第一升降裝置32包括第一升降油缸321,固定于第一升降油缸321頂升端的頂升平臺322,用于抱緊主體升降柱20的四個第一抱爪323,第一抱爪323分別固定于頂升平臺322的四角。
第二升降裝置33,其包括第二升降油缸331,固定于第二升降油缸331升降端的升降平臺332,用于抱緊主體升降柱20的四個第二抱爪333,第二抱爪333分別固定于升降平臺332的四角。
頂升平臺322設有用于驅(qū)動第一抱爪323開合的第一驅(qū)動裝置3221,升降平臺332設有用于驅(qū)動第二抱爪開333合的第二驅(qū)動裝置3321,第一驅(qū)動裝置3221、第二驅(qū)動裝置3321為直線油缸。第一抱爪323包括左夾爪3231和右夾爪3232,左夾爪3231和右夾爪3232的端部轉(zhuǎn)動連接于頂升平臺322,直線油缸的兩端分別轉(zhuǎn)動連接于左夾爪3231和右夾爪3232,第一抱爪323抱緊主體升降柱20后與頂升平臺322同步上下移動。第二抱爪333和第一抱爪323的結(jié)構(gòu)相同。
如圖7所示,主升降架312還設有用于主體升降柱20(結(jié)合圖6)導向的導向輪組3122,在導向輪組3122及第二抱爪333的作用下,主體升降柱20上下移動時不會產(chǎn)生偏移。儲料架311(結(jié)合圖5)也設有相同的導向輪組。
如圖8所示,運輸小車341設有第三升降裝置3411,用于支撐主體升降柱20的托架3412,用于驅(qū)動運輸小車341移動的第三驅(qū)動裝置(圖中未示出),及固定于機架31(結(jié)合圖1)的行程感應裝置(圖中未示出),行程感應裝置與第三驅(qū)動裝置電連接。當運輸小車341到達指定位置時,形程感應裝置(圖中未示出)控制第三驅(qū)動裝置,運輸小車341停止運動。
托架3412固定于第三升降裝置3411的升降端,其上端面設有用于主體升降柱20橫梁定位的定位槽34121,通過定位槽34121的定位,使得主體升降柱20(結(jié)合圖5)運輸前后,其相對于運輸小車341的位置較為固定,便于之后與主升降架312(結(jié)合圖5)的主體升降柱20(結(jié)合圖5)對接。
第三升降裝置3411包括固定于運輸小車341的電動絲桿34111,及電動絲桿34111驅(qū)動升降的折疊升降平臺34112。
如圖9所示,運輸裝置34包括運輸小車341,用于承載運輸小車341的導軌342。導軌342導通儲料架311及主升降架312(結(jié)合圖5),運輸小車341沿導軌342移動,其轉(zhuǎn)移儲料架311、主升降架312之間的主體升降柱20(結(jié)合圖5)。第一升降油缸321、第二升降油缸331(結(jié)合圖6)位于運輸小車341的外側(cè),頂升平臺322、升降平臺332(結(jié)合圖5)位于運輸小車341的上方,使得運輸小車341能在儲料架311、主升降架312(結(jié)合圖5)之間移動。其中,第一升降油缸321為位于導軌342兩側(cè)的一組油缸,第二升降油缸331(結(jié)合圖6)為位于導軌342兩側(cè)的三組油缸。
主升降架312、儲料架311的底部還設有用于主體升降柱20定位的四個定位柱35,第一升降裝置32將主體升降柱20放到運輸小車341上,通過定位柱35及定位槽34121(結(jié)合圖8)的定位后,第三升降裝置3411向上移動,使得主體升降柱20脫離定位柱35。運輸小車341移動到主升降架312后(結(jié)合圖5),第三升降裝置3411下降,定位柱35再次通過主升降架312的定位柱35的定位,此時,第二升降裝置33將上方的主體升降柱20降下來(結(jié)合圖5),并與移送過來的主體升降柱20相互插接。在導向輪組3122(結(jié)合圖7)、定位槽34121(結(jié)合圖8)、定位柱35的多次定位下,上下兩個主體升降柱20之間的插接精度高,兩者在垂直方向的偏差小,保證了整個塔柱的穩(wěn)定性。
采用上述升降傳動機組30時,當塔柱的高度需要增加時,儲料架311中存放有若干待用的主體升降柱20,其通過定位柱35的定位,依次向上疊加,運輸小車341的第三升降裝置3411下降,并進入到主升降架312的下端,通過定位槽34121定位后,第一升降裝置32將待移送主體升降柱20上方的主體升降柱20抱緊,并同步上升,而運輸小車341的第三升降裝置3411也向上升高,使得主體升降柱20的下端脫離定位柱35,從而使得運輸小車341能與需要移送的主體升降柱20一起移動。在運輸小車341將主體升降柱20移送至主升降架312之前,第二抱爪333抱緊塔柱最下面的主體升降柱20,第二升降裝置33將塔柱最下方的主體升降柱20向上抬升,為需要添加新的主體升降柱20騰出空間,此時運輸小車341將主體升降柱20移送至主升降架312,待到達指定位置后,第三升降裝置3411高度下降,主體升降柱20的下端與定位柱35插接,此時,運輸小車341退出主升降架312,而第二升降裝置33將上方的主體升降柱20放下來,并與下方的主體升降柱20插接,由于定位柱35的定位,上下兩個主體升降柱20值之間的位置比較精確,從而保證了塔柱在不斷向上升的過程中,主體升降柱20之間始終保持垂直方向的精度。
當塔柱的高度需要下降時,第二抱爪333抱緊下端倒數(shù)第二個主體升降柱20后,第二升降裝置33向上移動,使得上下兩個主體升降柱20之間留有空間,此時,運輸小車341進入主體升降柱20的下方,待定位槽34121定位后,第三升降裝置3411升高,使得主體升降柱20脫離定位柱35,保證了運輸小車341能將主體升降柱20從主升降架312移送至儲料架311。在運輸小車341移送主體升降柱20至儲料架311之前,第一抱爪323將儲料架311原有的主體升降柱20抱緊,第一升降裝置32升高,使得運輸小車341能順利進入儲料架311,運輸小車341到達儲料架311指定位置后,第三升降裝置3411下降,使得主體升降柱20與定位柱35完成插接,而第一升降裝置32將上方的主體升降柱20放下來,使得上下兩個主體升降柱20完成插接。
上述升降傳動機組30實現(xiàn)了空中造樓機塔柱的升降,并且可以幾個傳動機組30同步工作,使得空中造樓機的工作平臺的多個塔柱同時上升,使得運行非常平穩(wěn)及順暢。
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三升降裝置3411為液壓缸;定位柱35的個數(shù)為2個或3個;還為了更好的抱緊主體升降柱20,第一抱爪323和第二抱爪333的數(shù)量為多于四個的組合。
如圖10所示,圖中為上、下兩個結(jié)構(gòu)相同的主體升降柱20;主體升降柱20包括升降柱本體21,固定于升降柱本體21上端的公連接件22,固定于升降柱本體21下端的母連接件23。升降柱本體21為矩形桁架式結(jié)構(gòu),其設有若干豎直空心管211、連接于豎直空心管211之間的橫向空心管212、用于連接于豎直空心管211及橫向空心管212對角之間的連接空心管213。公連接件22、母連接件23分別固定于升降柱本體21的上端和下端。
公連接件22包括公連接件本體221,設于公連接件本體221底部的第一安裝部222,設于公連接件本體221頂部的第一連接部223。其中,第一安裝部222為圓柱形結(jié)構(gòu),第一連接部223為錐體。第一安裝部222嵌套于豎直空心管211的上端,且兩者之間焊接固定連接。
母連接件23包括母連接件本體231,設于母連接件本體231頂部的第二安裝部232,設于母連接件本體231底部的第二連接部233。其中,第二安裝部232為圓柱形結(jié)構(gòu),第二連接部233設有與第一連接部223形狀相匹配的錐形孔234。第二安裝部232嵌套于豎直空心管211的底部,且兩者之間焊接固定連接。
主體升降柱20之間相互連接時,上面的主體升降柱20通過公連接件22的第一定位部224(結(jié)合圖12)與下面主體升降柱20的第三定位部235(結(jié)合圖12)相配合,使得上、下主體升降柱20的軸線平行。同時,通過公連接件22的第一連接部223與母連接件23的錐形孔234相配合,使得上、下主體升降柱20同軸。主體升降柱20受到豎直方向壓力時,第一連接部223與錐形孔234的斜面相配合,使得兩者之間卡緊,從而保證整體的穩(wěn)定性能。
上、下主體升降柱20采用公連接件22、母連接件23的插裝連接,形成了一種可拆卸式連接關系,需要變換整個塔柱高度時,上下主體升降柱20可以靈活的進行安裝和拆卸,從而減少了變換塔柱高度需要的時間及操作。
如圖11所示,公連接件本體221,外周設有若干升降柱連接耳2211。升降柱連接耳2211設有連接孔2212,其通過連接孔2212固定水平支撐結(jié)構(gòu)。母連接件本體231(結(jié)合圖10)設有與公連接件本體221結(jié)構(gòu)相同的升降柱連接耳。
如圖12所示,公連接件22還設有位于第一連接部223與公連接件本體221之間的第一定位部224,及位于第一安裝部222與公連接件本體221之間的第二定位部225。第一連接部223為圓錐臺結(jié)構(gòu),公連接件22采用抗壓性能好的鑄鋼件。
公連接件22與豎直空心管211(結(jié)合圖10)安裝時,通過第二定位部225與豎直空心管211(結(jié)合圖10)的端面進行定位,使得第一安裝部222的軸線與豎直空心管211(結(jié)合圖10)的軸線平行;通過豎直空心管211(結(jié)合圖10)的內(nèi)壁與第一安裝部222的表面相配合,使得第一安裝部222與豎直空心管211(結(jié)合圖10)同軸,從而保證整個塔體與地面的垂直度,便于支撐力的傳遞,從而提高了安全性能。
如圖13所示,母連接件23還設有位于第二安裝部232與母連接件本體231之間的第三定位部235,母連接件23采用抗壓性能好的鑄鋼件。
母連接件23的底部設有錐形孔234,錐形孔234的頂部為平面,其與公連接件22的第一連接部223(結(jié)合圖10)形狀相匹配。
母連接件23與豎直空心管211(結(jié)合圖10)安裝時,通過第三定位部235與豎直空心管211(結(jié)合圖10)的端面進行定位,使得第二安裝部225的軸線與豎直空心管211(結(jié)合圖10)的軸線平行;通過豎直空心管211(結(jié)合圖10)的內(nèi)壁與第二安裝部225的表面相配合,使得第二安裝部222與豎直空心管211(結(jié)合圖10)同軸。
如圖1所示,模板模架40包括若干個相互連接固定的內(nèi)模板模架(圖中未示出)和外模板模架41;內(nèi)模板模架和外模板模架41上均設有模板(圖中未示出)。
如圖14所示,模板42包括結(jié)構(gòu)對稱且相互固定的前模板421、后模板422和螺釘423。
前模板421的端面設有若干貫穿前模板421的第一螺紋孔4211,后模板422的端面設有若干貫穿后模板422的第二螺紋孔(圖中未示出),螺釘423穿過第一、第二螺紋孔,并將前模板421、后模板422固定連接,使得前模板421、后模板422之間形成板狀結(jié)構(gòu)。
如圖15所示,前模板421包括:模板本體4212、固定于模板本體4212側(cè)面的角模4213、若干模板連接件4214、用于固定模板連接件4214和角模4213的若干第一緊固件4215以及用于固定模板連接件4214、模板本體4212的第二緊固件4216。
模板本體4212的前端面為平面,其設有分別位于兩側(cè)的兩個第一安裝槽42121,及垂直于前端面且分別貫穿兩個第一安裝槽42121的若干第一安裝孔42122。模板本體4212包括若干依次固定連接的模板件42123,及用于固定連接相鄰模板件42123的第三緊固件42124和第四緊固件42125。模板件42123的前端面為平面,其設有分別位于兩側(cè)且與第一安裝槽42121相同的兩個第二安裝槽42126,及垂直于前端面且分別貫穿兩個第二安裝槽42126的若干第二安裝孔42127。
角模4213的前端面為平面,其設有位于一側(cè)面且與第一安裝槽42121相對應的固定槽42131,及垂直于固定槽42131且貫穿固定槽42131的若干固定孔42132。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緊固件為螺栓,前模板421和后模板422除第一螺紋孔4211、第二螺紋孔外,其余結(jié)構(gòu)相對稱,兩者的材料為聚丙烯工程塑料,前模板421的后端面設有若干橫向及縱向的支撐板(圖中未示出),前模板421和后模板422固定連接后,兩者之間形成若干空腔,以減少整體質(zhì)量,同時,橫向及縱向的支撐板也能保證使用時需要的強度。
如圖16所示,模板連接件4214包括筋板42141,分別固定于筋板42141兩端且向筋板42141兩側(cè)延伸的定位板42142和固定板42143。
定位板42142與固定板42143平行設置,其設有分別位于筋板42141兩側(cè)的第一連接孔42144和第二連接孔42145。
固定板42143設有與第一連接孔42144和第二連接孔42145相對應的第三連接孔42146和第四連接孔42147,固定板42143的外輪廓形狀與第一安裝槽42121、固定槽42131的形狀相匹配。
角模4213與模板連接件4214固定連接時,定位板42142的內(nèi)側(cè)面與角模4213的端面緊密接觸,第一緊固件4215穿過第一連接孔42144、固定孔42132、第三連接孔42146。
模板本體4212與模板連接件4214固定連接時,定位板42142的內(nèi)側(cè)面與模板本體4212的端面緊密接觸,第二緊固件4216穿過第二連接孔42145、第一安裝孔42122、第四連接孔42147。
相鄰模板件42123固定連接時,定位板42142的內(nèi)側(cè)面與相鄰模板件42123的端面緊密接觸,第三緊固件42124穿過第一連接孔42144、前一個模板件42123的第二安裝孔42127、第三連接孔42146,第四緊固件42125穿過第二連接孔42145、后一個模板件42123的第二安裝孔42127和第四連接孔42147。
于其他實施例中,前模板421與后模板422之間設置其他形狀的空腔,以減少整體質(zhì)量;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緊固件為螺釘;模板42的數(shù)量可以為1個,也可以是大于2個。
如圖17所示,還包括自動開合模機構(gòu)43,包括固定在模板模架40上的升降裝置431,連接于升降裝置431的升降端的上部模架432,連接于所述上部模架432下方的下部模架433,下部模架433的兩個對側(cè)面分別設有前模板421和后模板422,前模板421和后模板422與下部模架433之間通過可旋轉(zhuǎn)的連桿434連接。其中,上部模架432和下部模架433均為框體狀。前模板421和后模板422相對于下部模架433側(cè)還設有一用于加強強度的鋼背架435。即鋼背架435固定于前模板421和后模板422的背部,用于提高前模板421和后模板422的強度。前模板421和后模板422的外側(cè)分別與另一模板42形成一墻體待澆筑空腔,在空腔內(nèi)澆筑混凝土。
具體的,升降裝置431包括電機4311及連接于所述電機4311輸出軸的螺桿4312,所述電機4311固定于模板模架42,所述螺桿4312的末端連接于上部模架432。
其中,上部模架432的底部向四周橫向方向設有墻梁混凝土操作走道436。如圖所示,墻體混凝土操作走道436位于下部模架433與上部模架432的交匯處,可便于操作人員通行及澆筑等作業(yè)。
本自動開合模機構(gòu)43的開合模過程如下所述:開模時,由電機4311帶動螺桿4312上升,螺桿4312帶動上部模架432上移,而上部模架432連接于下部模架433,下部模架433與前模板421、后模板422分別通過可旋轉(zhuǎn)的連桿434連接,從而沿內(nèi)側(cè)向上方向拉開墻體側(cè)面的前模板421和后模板422,實現(xiàn)開模。合模過程與開模過程相反,電機4311帶動螺桿4312向下移動,從而使前模板421和后模板422下移至預設墻體澆筑位置。
如圖1所示,空中造樓機還包括在間隔五層或六層高度的位置處設有用以維持所述主體升降柱20的維穩(wěn)支撐架60;維穩(wěn)支撐架60為沿著各個主體升降柱20的平面路徑水平圍繞而成,且該維穩(wěn)支撐架60分別與各個主體升降柱20連接;外模板模架41固定在維穩(wěn)支撐架60上。
如圖18和圖19所示,樓面施工平臺S2,包括:設于建筑物70四周的操作平臺托架71,設于建筑物70與操作平臺托架71之間的行車梁托架72,設于行車梁托架72正下方的操作平臺73;行車梁托架72與操作平臺托架71固定連接,行車梁托架72通過設有的滑輪組74與操作平臺73連接,樓面施工平臺S2還包括用于固定操作平臺73與操作平臺托架71的加固固定件(圖中未示出)。
其中,操作平臺73的外側(cè)設有平臺護欄75。
當建筑物70為某一高度時,通過滑輪組74將操作平臺73調(diào)節(jié)至相對應的高度,之后通過固定件將操作平臺73固定于操作平臺托架71上;當建筑物70建設至另一高度時,將操作平臺73從操作平臺托架71拆卸,通過滑輪組74將操作平臺73調(diào)節(jié)至相對應的高度,之后通過固定件將操作平臺73固定于操作平臺托架71上;因此可以方便快速地調(diào)節(jié)操作平臺73與地面之間的高度,不需要重復拆卸和安裝。
具體地,操作平臺托架71的內(nèi)側(cè)設有固定爪(圖中未示出),平臺護欄75設有與固定爪相對應的連接片(圖中未示出),固定爪與連接片通過設有的連接件固定連接。操作平臺托架71的上表面鋪有木質(zhì)板。行車梁托架72上設有雙梁行車軌道76;雙梁行車軌道76上安裝兩臺橋式行車77。
如圖20和圖21所示,主體鋼架平臺10與模板模架40之間設置有過渡連接裝置80;過渡連接裝置80包括:若干組下中心架81,若干組上中心架82、若干組下H型鋼83和若干組上H型鋼84。
若干組下中心架81,下中心架81與安裝外模板模架41上的模板42鉸接,下中心架82安裝調(diào)節(jié)相鄰外模板模架41上的模板42之間距離的自動開合模機構(gòu)43。
若干組上中心架82,上中心架82的下端與對應下中心架81的上端固定連接。
若干組下H型鋼83,下H型鋼83水平設于上中心架82的上端,且下H型鋼83依次連接若干組上中心架81的上端。
若干組上H型鋼84,上H型鋼84水平設于下H型鋼83的上表面,且上H型鋼83與下H型鋼84垂直固定。
具體地,上H型鋼84的下端依次固定有若干連接爪841,下H型鋼83的上端依次固定有與連接爪841對應的連接條831,連接條831與連接爪841通過連接件842固定連接,連接件842可以是螺絲,螺桿或螺釘。連接爪841與上H型鋼84的下端通過焊接固定,連接條831與下H型鋼83的上端通過焊接固定。安裝外模板模架41上的模板42與下中心架81之間設置連桿434,連桿434的一端與安裝外模板模架41上的模板42鉸接,另一端與下中心架81鉸接。
本空中造樓機還設有安裝運行檢測系統(tǒng)(圖中未示出);安裝運行檢測系統(tǒng)包括垂直度檢測系統(tǒng)、樓承板高度定位控制系統(tǒng)和樓面畫線激光投點系統(tǒng);垂直度檢測系統(tǒng),包括自動安平激光垂準儀和定位標靶;樓承板高度定位控制系統(tǒng),包括激光水平儀和安裝在操作平臺上的支架;樓面畫線激光投點系統(tǒng),包括四臺安裝在鋼平臺上的自動安平激光垂準儀。
如圖22所示,噴淋裝置50包括壓力表51,溫控雨淋閥52,溫感器53以及若干高速水霧噴頭54。其中,所述的壓力表51的進水口連通于水源,出水口連通于所述溫控雨淋閥52,所述溫控雨淋閥52的出水端同時連通于所述溫感器53和高速水霧噴頭54。
其中,還包括設于現(xiàn)澆建筑上的空中模架,該模架根據(jù)實際需要設于單層或者單間建筑之上,高速水霧噴頭54安裝于所述的空中模架上。具體的,該高速水霧噴頭54可固定安裝于空中模架,即根據(jù)建筑面積,在建筑層上方均勻設置多個高速水霧噴頭54,每間隔一定的時長,進行一次噴霧養(yǎng)護。該安裝方式,需要多個高速水霧噴頭54或需要多套現(xiàn)澆混凝土自動噴霧養(yǎng)護系統(tǒng),均安裝于空中模架上。
其中,高速水霧噴頭54或者移動的噴淋裝置50的一次噴霧時長為1min,每次等間隔時長為2小時左右,具體根據(jù)施工環(huán)境及建筑標準而定。
其中,溫控雨淋閥52是一種定溫自動開啟的雨淋閥,也能手動,電動開啟。其為單進單出系統(tǒng),進水與出水在一直線上,連接口連接探測噴頭等。其工作原理是:當水源從進水口進入控制腔后,控制腔壓力大于進水口壓力,從而使進水口壓住密封,當溫度升高溫感器發(fā)生動作,控制腔內(nèi)壓力下降,密封圈組件上移,水從進水口流入管網(wǎng),通過開式噴頭降溫。
如圖23所示,本空中造樓機還包括設置在建筑物70上的附墻穩(wěn)定支撐裝置90;附墻穩(wěn)定支撐裝置90包括設于建筑物70四周的水平穩(wěn)定支撐托架91和升降架92,水平穩(wěn)定支撐托架91與升降架92相間設置且水平穩(wěn)定支撐托架91與升降架92固定連接,升降架92的內(nèi)側(cè)向建筑物70延伸有附墻連接桁架93,附墻連接桁架93與建筑物70通過設有的附墻連接件94固定連接。
具體地,附墻連接桁架93與水平穩(wěn)定支撐托架91通過設有的銷拴鏈接。附墻連接件94包括固定設于建筑物70垂直方向上的H型軌道,沿H型軌道滑動且固定設于附墻連接桁架93上尼龍輥輪。當建筑物70建設到一定的高度時,升降架92控制附墻連接桁架93上升,尼龍輥輪沿H型軌道隨附墻連接桁架93一起上升,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將尼龍輥輪與H型軌道固定。
當建筑物70的高度在100m以內(nèi)時,每隔5層設置一個附墻連接桁架93與建筑物70固定連接;當建筑物70的高度在100m以以上時,每隔4層設置一個附墻連接桁架93與建筑物70固定連接。
空中造樓機還包括設置在矩形桁架式的升降柱本體21內(nèi)的施工電梯(圖中未示出)。
上述僅以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內(nèi)容,以便于讀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代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僅限于此,任何依本發(fā)明所做的技術延伸或再創(chuàng)造,均受本發(fā)明的保護。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書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