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土木預制件領域的芯模預制件制造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傘形骨架支撐裝配式芯模及預制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由于預應力空心板梁結構簡單、受力明確、施工方便、跨越能力較大、可大批量集中預制等諸多優(yōu)點,在橋梁建設中,特別是在城市橋梁和高等級公路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依托工程包頭市四道沙河橋南橋改造工程中設計為10m預應力后張法空心板梁,由于張拉錨具的布置,需要加厚腹板,使其出現了“口小肚大”的情況,采用常規(guī)的模板形式不易拆除。因此,研究適用于變截面“口小肚大”空心板梁裝配式模板具有重要的工程現實意義。
空心預制件的芯模類型主要有橡膠膠囊、木芯模、鋼芯模。在較常見的施工工藝中,由于要考慮施工周轉等各方面原因,13m長度以下空心預制件的內芯模一般用橡膠膠囊,16m長度以上的空心預制件的內芯模選擇余地則比較大,可以選用橡膠膠囊,也可以選用木芯模或鋼芯模。
隨著現代土木施工技術的發(fā)展和對施工水平要求的提高,現在木芯模的使用比較少。一般在板梁的數量較少,無專門安裝和拆卸設備情況下使用比較合適。木芯模采用松木材,此種木材特點是強度高,不易發(fā)生變形,從而保證混凝土成形質量。但由于木芯模的制作耗費人工較多,成本較高,對于依托工程,由于板梁數目較多,大規(guī)模使用木芯模不太妥當。
變截面“口小肚大”板梁的預制,若使用定型膠囊芯模,拆模時對預制件內部混凝土損傷較大,成型后板梁質量較差,且膠囊芯模容易上浮,造成板梁頂板偏薄,所以應不予采用。若采用定型鋼模,雖然成型較好,但是由于梁高較矮,無法采用人工拆模,強行拆模同樣會損傷板梁內部混凝土,應該避免使用。
上述的空心預制件的芯模在實際使用時卻發(fā)現其結構中還存在有若干缺點,造成該空心預制件的芯模在實際應用上,未能達到最佳的使用效果,而其缺點可歸納如下:
使用常規(guī)的芯模形式,無法保證板梁內部截面尺寸,且芯模存在上浮現象,容易導致板梁頂板偏薄。最重要的是板梁預制完成后,芯模難以拆除,強行拆除會損傷板梁內部混凝土,影響預制板梁的質量。
有鑒于上述現有的空心預制件的芯模存在的缺陷,本發(fā)明人經過不斷的研究、設計,并經反復試作樣品及改進后,終于創(chuàng)設出確具實用價值的本發(fā)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的空心預制件的芯模及其空心預制件制方法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新型結構的一種傘形骨架支撐裝配式芯模,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使其制造簡單,易拆卸,從而更加適于實用。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克服現有的芯模制造預制件方法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新的一種采用傘形骨架支撐裝配式芯模制造預制件的方法,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使其現場拼裝芯模,現澆預制件,施工方法簡單,芯模拆卸方便,從而保證了預制件的強度,更加適于實用。
本發(fā)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依據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傘形骨架支撐裝配式芯模,是由多個拼裝件、芯軸和支撐裝置組成。其中所述的多個拼裝件根據預制件斷面的不同形狀拼裝成所需形狀的空心芯模。所述的芯軸設置在該空心芯模內腔的軸心處,所述的多個支撐裝置相隔一定的距離設置在該芯軸上,形成傘形支撐骨架,以支撐該空心芯模。
前述的一種傘形骨支撐裝配式芯模,其中所述的多個支撐裝置中的每一個支撐裝置是由第一支撐框架、第二支撐框架、第一轉軸、第二轉軸、套管,第一限向片、第二限向片組成。其中所述第一支撐框架焊接在所述的第一轉軸的兩端,所述的第一支撐框架焊接在所述的第二轉軸的兩端。該第一轉軸中間部分和該第二轉軸中間部分分別焊接在所述的套管相對的兩個面,所述第一限向片及第二限向片分別焊接在該套管上,限制第一支撐框架和第二支撐框架轉動,該套管焊接在所述的芯軸上。
前述的一種傘形骨支撐裝配式芯模,其中所述多個支撐裝置中的一個支撐裝置結構如前所述,而另一個支撐裝置的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焊接在套管另兩個相對的面,使另一個支撐裝置的第一支撐框架、第二支撐框架、套管,第一限向片、第二限向片的位置均隨著該第一轉軸和該第二轉軸的位置發(fā)生改變,他們之間的連接關系和位置同前述,且該兩個支撐裝置成對成對的焊接在所述的芯軸上。
前述的傘形骨支撐裝配式芯模,其中所述的拼裝件有多個普通拼裝件、2個上部倒角模板及2個下部倒角模板組成,且所述的2個上部倒角模板設置在空心芯模的上部兩側端,所述的2個下部倒角模板設置在空心芯模的下部兩側端。
前述的一種傘形骨支撐裝配式芯模制作預制件的方法,主要步驟如下:
步驟1:綁扎底板和腹板鋼筋
鋼筋在加工區(qū)加工成半成品后移至臺座旁,在綁扎前,先將臺座底模涂刷隔離劑,再放置預埋鋼板,在臺座面上,依照設計圖要求,綁扎底板和腹板鋼筋,形成鋼筋骨架;
步驟2:按照預制件的橫斷面形狀現場拼裝芯模
(1)在芯軸上按間距焊接套管,其中一個支撐裝置中的第一轉軸的中部和第二轉軸的中部分別焊接在所述的套管相對的兩個面,將第一支撐框架焊接在所述的第一轉軸的兩端,將第二支撐框架焊接在所述的第二轉軸的兩端,將第一限向片及第二限向片分別焊接在套管上。
其中另一個支撐裝置中的第一轉軸的中部和第二轉軸的中部分別焊接在所述的另一套管的另兩個相對的面,使另一個支撐裝置的第一支撐框架、第二支撐框架、第一限向片、第二限向片的位置均隨著該第一轉軸和該第二轉軸的位置發(fā)生改變,同時將該第一支撐框架焊接在所述的該第一轉軸的兩端,將該第二支撐框架焊接在該第二轉軸的兩端,將該第一限向片及該第二限向片分別焊接在該套管上。
將其它支撐裝置3按照上述方法成對成對的焊接在套管上。
(2)制作普通拼裝件
(3)制作裝配式空心芯模上部倒角模板和下部倒角模板。
(4)拼裝空心芯模,在工具架上先逐一拼裝底部普通拼裝件及底部兩側端的下部倒角模板,再逐一拼裝兩側普通拼裝件,然后逐一拼裝上部普通拼裝件及上部兩側端的上部倒角模板,形成預定的預制件斷面形式的內腔具有傘形支撐骨架的空心芯模。
步驟3:綁扎芯模
空心芯模組裝完畢后,利用打包帶將空心芯模綁扎緊實,打包帶沿空心芯??v向綁扎,100cm一道。
步驟4:空心芯模綁扎好后,利用塑料薄膜將空心芯模整個包裹嚴密。
步驟5:綁扎頂板鋼筋
將包裹嚴密的空心芯模吊裝放置入步驟1綁扎后鋼筋骨架中,然后根據設計圖紙要求綁扎頂板鋼筋。
步驟5:澆筑混凝土
鋼筋綁扎完畢后,澆筑混凝土。
步驟6拆卸空心芯模
待混凝土澆筑完畢達到要求強度后,拆除空心芯模,空心芯模拆除時,先拉動芯軸,帶動套管,使支撐裝置的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轉動,從而使第一支撐框架和第二支撐框架隨著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轉動而旋轉,解除了支撐裝置的受力,然后依次從上至下拆除普通拼裝件,下部倒角模板和上部倒角模板。
本發(fā)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其至少具有下列優(yōu)點:
1、本發(fā)明由于采用多個拼裝件現場拼裝成具有各種橫斷面形式的芯模,拼裝簡單,像搭積木一樣,可以根據芯模形式自由拼裝,更具有靈活性和機動性,制造成本相對減少,從而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在使用的實用性及成本效益上,確實完全符合產業(yè)發(fā)展所需,相當具有產業(yè)利用價值。
2、本發(fā)明由于在空心芯模內腔的中軸部設置芯軸,在芯軸上設置多個支撐裝置形成傘形骨架結構,從空心芯模的內腔支撐住芯模,從而形成堅固的空心芯模。
3、本發(fā)明由于多個支撐裝置中設有轉軸,當拆模時,通過拉動芯軸使支撐裝置的轉軸轉動,使各支撐框架向芯軸收回,化整為零,從而很方便拆除各部分組裝件。拆模方便,不損傷內箱混凝土,保證了預制件的預制質量。
4、本發(fā)明的結構確比現有的預制件制造方法更具技術進步性,且采用具有傘形支撐骨架結構的拼裝芯模結構現澆預制件的的方法,施工簡單,芯模拆卸方便,不但提高了施工效率特征,且提高了預制件的強度和質量,
5、本發(fā)明不僅結構簡單,而且在使用上更適于實用,更能符合使用者對于產品的需求,能夠給予消費者更佳的選擇,而能夠大幅提升其整體效益性,從而更為適于實用。
上述說明僅是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空心芯模橫斷面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支撐裝置的正面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支撐裝置的背面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支撐裝置成對焊接示意圖。
圖5是空心芯模外觀示意圖。
圖6a是本發(fā)明焊接第一支撐框架、第二支撐框架示意圖。
圖6b是本發(fā)明焊接第一限位片、第二限位片示意圖。
圖6c是本發(fā)明另一支撐裝置焊接第一支撐框架、第二支撐框架示意圖。
圖6d是本發(fā)明另一支撐裝置焊接第一限位片、第二限位片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組合立體結構示意圖。
其中:
1:拼裝件
1-1:普通拼裝件1-2:下部倒角模板1-3:上部倒角模板
2:芯軸
3:支撐裝置
3-1:第一支撐框架3-2:第二支撐框架
3-3:第一轉軸3-4:第二轉軸
3-5:套管3-6:第一限向片
3-7:第二限向片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為達成預定發(fā)明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傘形骨架支撐裝配式芯模及預制件制造方法,其具體結構、制造方法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
實施例1
請參閱圖1、圖3所示,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一種傘形骨架支撐裝配式芯模,其主要由多個拼裝件1、芯軸2和支撐裝置3組成,其中所述的多個拼裝件1根據預制件斷面的不同形狀拼裝成所需形狀的空心芯模。其中所述的芯軸2設置在該空心芯模內腔的軸心處,所述的多個支撐裝置3相隔一定的距離設置在該芯軸2上,形成傘形支撐骨架,以支撐該空心芯模。
其中所述的多個支撐裝置3中的每一個支撐裝置是由第一支撐框架3-1、第二支撐框架3-2、第一轉軸3-3、第二轉軸3-4、套管3-5,第一限向片3-6、第二限向片3-7組成,其中所述第一支撐框架3-1焊接在所述的第一轉軸3-3的兩端,所述的第一支撐框架3-2焊接在所述的第二轉軸3-4的兩端,該第一轉軸3-3中間部分和第二轉軸3-4中間部分分別焊接在所述的套管3-5相對的兩個面,所述第一限向片3-6及第二限向片3-7分別焊接在套管3-5上,限制第一支撐框架3-1和第二支撐框架3-2轉動,該套管3-5焊接在芯軸2上。
參閱圖5所示,所述的拼裝件有多個普通拼裝件1-1、2個上部倒角模板1-2及2個下部倒角模板1-3組成,且所述的2個上部倒角模板設置在空心芯模的上部兩側端,所述的2個下部倒角模板1-3設置在空心芯模的下部兩側端。
實施例2
請參閱圖1、圖2、圖3、圖7所示,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一種傘形骨架支撐裝配式芯模,其中所述的多個支撐裝置3中一個支撐裝置3是由第一支撐框架3-1、第二支撐框架3-2、第一轉軸3-3、第二轉軸3-4、套管3-5,第一限向片3-6、第二限向片3-7組成,其中所述第一支撐框架3-1焊接在所述的第一轉軸3-3的兩端,所述的第一支撐框架3-2焊接在所述的第二轉軸3-4的兩端,該第一轉軸3-3中間部分和第二轉軸3-4中間部分分別焊接在所述的套管3-5相對的兩個面,所述第一限向片3-6及第二限向片3-7分別焊接在套管3-5上,限制第一支撐框架3-1和第二支撐框架3-2轉動,該套管3-5焊接在芯軸2上。
而另一個支撐裝置3的第一轉軸3-3和第二轉軸3-4焊接在套管3-5另兩個相對的面,使該另一個支撐裝置3的第一支撐框架3-1、第二支撐框架3-2、套管3-5,第一限向片3-6、第二限向片3-7的位置均隨著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的位置發(fā)生改變,所述該另一個支撐裝置的第一支撐框架3-1焊接在所述的第一轉軸3-3的兩端,所述的第一支撐框架3-2焊接在所述的第二轉軸3-4的兩端,該第一轉軸3-3中間部分和第二轉軸3-4中間部分分別焊接在該套管3-5相對的兩個面,該第一限向片3-6及該第二限向片3-7分別焊接在該套管3-5上,限制該第一支撐框架3-1和該第二支撐框架3-2轉動,該套管3-5焊接在該芯軸2上,且該兩個支撐裝置成對成對的焊接在芯軸2上。其他結構同實施例1。
采用上述實施例的傘形骨支撐裝配式芯模制作預制件的方法,其主要步驟如下:
步驟1:綁扎底板和腹板鋼筋
鋼筋在加工區(qū)加工成半成品后移至臺座旁,在綁扎前,先將臺座底模涂刷隔離劑,再放置預埋鋼板,在臺座面上,依照設計圖要求,綁扎底板和腹板鋼筋,形成鋼筋骨架;
步驟2:按照預制件的橫斷面形狀現場拼裝芯模
(1)在芯軸2上按間距焊接套管3-5,其中一個支撐裝置3中的第一轉軸3-3的中部和第二轉軸3-4的中部分別焊接在所述的套管3-5相對的兩個面,將第一支撐框架3-1焊接在所述的第一轉軸3-3的兩端,將第二支撐框架3-2焊接在所述的第二轉軸3-4的兩端,形成圖6a。將第一限向片3-6及第二限向片3-7分別焊接在套管3-5上,形成圖6b。
其中另一個支撐裝置中的第一轉軸3-3的中部和第二轉軸3-4的中部分別焊接在該另一個支撐裝置的套管3-5另兩個相對的面,使該另一個支撐裝置的第一支撐框架3-1、第二支撐框架3-2、第一限向片3-6、第二限向片3-7的位置均隨著該第一轉軸3-3和該第二轉軸3-4的位置發(fā)生改變,同時將該第一支撐框架3-1焊接在該第一轉軸3-3的兩端,將該第二支撐框架3-2焊接在該第二轉軸3-4的兩端,形成圖6c。將該第一限向片3-6及該第二限向片3-7分別焊接在該套管3-5上,形成圖6d。
將其它支撐裝置3按照上述方法成對成對的焊接在套管3-5上,形成圖4。
(2)制作普通拼裝件1-1;
(3)制作裝配式空心芯模上部倒角模板1-2和下部倒角模板1-3。
(4)拼裝空心芯模,在工具架上先逐一拼裝底部普通拼裝件1-1及底部兩側端的下部倒角模板1-3,再逐一拼裝兩側普通拼裝件1-1,見圖4;然后逐一拼裝上部普通拼裝件1-1及上部兩側端的上部倒角模板1-2,形成預定的預制件斷面形式的內腔具有傘形支撐骨架的空心芯模。
步驟3:綁扎芯模
空心芯模組裝完畢后,利用打包帶將芯模綁扎緊實,打包帶沿芯模縱向綁扎,100cm一道;
步驟4:空心芯模綁扎好后,利用塑料薄膜將空心芯模整個包裹嚴密;
步驟5:綁扎頂板鋼筋
將包裹嚴密的空心芯模吊裝放置入步驟1綁扎后鋼筋骨架中,然后根據設計圖紙要求綁扎頂板鋼筋。
步驟5:澆筑混凝土
鋼筋綁扎完畢后,澆筑混凝土。
步驟6拆卸空心芯模
待混凝土澆筑完畢達到要求強度后,拆除空心芯模,空心芯模拆除時,先拉動軸芯2,帶動套管3-5,使支撐裝置3的第一轉軸3-3和第二轉軸3-4轉動,從而使第一支撐框架3-1和第二支撐框架3-2隨著第一轉軸3-3和第二轉軸3-4轉動而旋轉,解除支撐裝置3的受力,然后依次從上至下拆除普通拼裝件1-1,下部倒角模板1-3和上部倒角模板1-2。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fā)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本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