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仿古建筑內鋼架加固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筑結構工程的老舊建筑加固結構,特別涉及一種仿古建筑的加固結構。
背景技術:
秦磚漢瓦,雕梁畫棟等獨具中國特色的建筑形式,使中國古建筑在國際建筑史上占有獨特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因此,在我國存在有彰顯民族特色的仿古建筑(或民居),仿古建筑大多以磚木結構形式的居多,隨著社會生產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中仿古建筑(或民居)的抗震加固已成為城市改造工程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仿古建筑(或民居)存在著結構抗震低、構造連接不良、整體性差等安全隱患,據相關數據顯示,磚木結構在地震時,由于地震的劇烈震動,使下方砌塊墻體歪裂或發(fā)生扭曲變形,或發(fā)生結構側向水平位移過大,當不能承受上部荷載時,整個結構就會倒塌。目前,對磚木結構常用的抗震加固方法主要有:圈梁構造柱鋼拉桿、鋼筋混凝土板墻、外墻貼鋼、外墻粘貼碳纖維等加固措施,上述加固措施對于普通的建筑都能達到較好的加固效果,單絲如果這些仿古建筑按照傳統(tǒng)的加固方法進行抗震加固,將會破壞原有建筑的外立面,由于仿古建筑往往都是一個城市的旅游觀光的重點,影響仿古建筑整體視覺效果,將會給城市造成無法估量的經濟和社會形象損失。因此,現有的抗震加固技術對于建筑立面要求較嚴格的歷史保護性建筑將無法滿足需要,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新的加固方法,使這些仿古建筑既能起到抗震加固的作用,又能做到保護原建筑的外立面的作用。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克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仿古建筑內鋼架加固結構,要解決了現有的仿古建筑抗震性能差的技術問題,還解決現有的加固方法和結構形式,在仿古建筑中應用時損傷仿古建筑外里面感官效果,削弱其觀賞性等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仿古建筑內鋼架加固結構,包括新加邊鋼柱、新加角鋼柱、新加邊鋼梁、新加橫向鋼梁和屋頂鋼制內圈梁,所述新加邊鋼柱緊貼原墻內壁設置且相對墻體的新加邊鋼柱對應設置,所述新加角鋼柱設置在原墻的角部,并貼緊原墻內壁,所述屋頂鋼制內圈梁設置在新加邊鋼柱和新加角鋼柱的頂面,并與屋頂頂緊形成屋頂新的支撐鋼架,所述新加邊鋼梁設置在相鄰兩根新加邊鋼柱之間或新加邊鋼柱與新加角鋼柱之間,且與原墻緊貼,同時通過螺栓與原墻拉結,所述新加橫向鋼梁設置在相對墻體之間的對應的新加邊鋼柱之間。所述新加橫向鋼梁中央位置加設有新加中心鋼柱,所述新加橫向鋼梁連接在新加中心鋼柱的側面,同時,在所述新加中心鋼柱之間設置有新加縱向鋼梁。所述新加邊鋼柱、新加角鋼柱、新加邊鋼梁、新加橫向鋼梁、屋頂鋼制內圈梁、新加縱向鋼梁和新加中心鋼柱為工字鋼、槽鋼、H型鋼或上述的任意組合。所述新加邊鋼梁和新加橫向鋼梁至少為一道。[0009]所述螺栓的螺母與原墻之間墊有鋼墊板。本實用新型和傳統(tǒng)的加固結構和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內設新加邊鋼柱、新加中心鋼柱、新加角鋼柱、新加橫向鋼梁和屋頂鋼制內圈梁形成新的結構承力體系一鋼結構裝置,能夠承受原有建筑全部豎向荷載。將原有建筑的墻體只作為新結構體系的外圍護結構。此結構形式的改變,將原來的墻體承重,轉化為整體性和承載力均較好的內鋼架承重,既降低了對年代已久的原結構墻體的要求,同時并不影響仿古建筑的內部使用空間和外部感官效果。本實用新型轉化后的承力體系,采用內鋼架結構,由于鋼結構有較好的延性、塑性和韌性,強度高,抗震性能好,且制作簡單、施工工期短等優(yōu)點,同時新加的內鋼架結構和原舊墻通過螺栓緊緊連接在一起,使仿古建筑既能起到抗震加固的作用,又能做到保護原建筑的外立面的作用。該技術實施難度小,能有效地節(jié)約成本,同時對原建筑外墻不會產生破壞,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加固結構平面示意圖。圖2為圖1的A-A剖視圖。圖3為原墻和新加邊鋼梁拉結詳圖。圖4為圖3的a向視圖。圖中,1:新加邊鋼柱;2:新加橫向鋼梁;3:新加中心鋼柱;4:新加邊鋼梁;5:新加角鋼柱;6:新加縱向鋼梁;7:原墻;8:屋頂;9:螺桿;10:螺母;11:鋼墊板;12:屋頂鋼制內圈梁。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4所示,一種仿古建筑內鋼架加固結構,包括新加邊鋼柱1、新加角鋼柱5、新加邊鋼梁4、新加橫向鋼梁2和屋頂鋼制內圈梁12,所述新加邊鋼柱I緊貼原墻7內壁設置且相對墻體的新加邊鋼柱I對應設置,所述新加角鋼柱5設置在原墻7的角部,并貼緊原墻7內壁,所述屋頂鋼制內圈梁12設置在新加邊鋼柱I和新加角鋼柱5的頂面,并與屋頂8頂緊形成屋頂8新的支撐鋼架,所述新加邊鋼梁4設置在相鄰兩根新加邊鋼柱I之間或新加邊鋼柱I與新加角鋼柱5之間,且與原墻7緊貼,同時通過螺栓與原墻7拉結,所述新加橫向鋼梁2設置在相對墻體之間的對應的新加邊鋼柱I之間。所述新加橫向鋼梁2中央位置加設有新加中心鋼柱3,所述新加橫向鋼梁2連接在新加中心鋼柱3的側面,同時,在所述新加中心鋼柱3之間設置有新加縱向鋼梁6。所述新加邊鋼柱1、新加角鋼柱5、新加邊鋼梁4、新加橫向鋼梁2、屋頂鋼制內圈梁
12、新加縱向鋼梁6和新加中心鋼柱3為工字鋼、槽鋼、H型鋼或上述的任意組合。所述新加邊鋼梁4和新加橫向鋼梁2至少為一道。所述螺栓的螺母10與原墻7之間墊有鋼墊板11。所述的仿古建筑內鋼架加固結構的施工方法,步驟如下:步驟一,根據設計圖紙,在原建筑的首層安裝新加邊鋼柱1、新加中心鋼柱3和新加角鋼柱5的位置預先做好鋼柱基礎;[0024]步驟二,在原建筑每層樓板安裝新加邊鋼柱1、新加中心鋼柱3和新加角鋼柱5的位置對應開安裝孔;步驟三,在原建筑的屋頂8底部設置屋頂鋼制內圈梁12,同時確認屋頂鋼制內圈梁12的位置能全部涵蓋并承受屋頂8的全部荷載,同時屋頂鋼制內圈梁12與屋頂8緊貼,并進行屋頂鋼制內圈梁12預固定;步驟四,根據設計圖紙,在緊貼原墻7內壁安裝首層新加邊鋼柱1、新加中心鋼柱3和新加角鋼柱5,并將所有鋼柱底部與鋼柱基礎連接,將所有鋼柱頂部穿過在原建筑每層樓板預開設的安裝孔;步驟五,根據設計圖紙,逐層安裝新加邊鋼柱1、新加中心鋼柱3、新加角鋼柱5并在各層鋼柱之間按需要設置新加邊鋼梁4、新加橫向鋼梁2和新加縱向鋼梁6,所述新加邊鋼梁4上間隔焊接有螺桿9,所述螺桿9貫穿原墻7并露出原墻7 ;螺桿9的長度比原墻7厚度大至少20cm。步驟六,將頂層的新加邊鋼柱1、新加中心鋼柱3和新加角鋼柱5的柱頭與屋頂鋼制內圈梁12之間用金屬楔形鍵塞緊,使屋頂荷載全部落在新的內框架結構體系上;步驟七,將頂層的新加邊鋼柱1、新加中心鋼柱3和新加角鋼柱5的柱頭和屋頂鋼制內圈梁12固定連接,至此,原墻7不再承受屋頂8的豎向荷載,僅為新的結構體系的外圍護結構;步驟八,在露出原墻7的螺桿9上擰螺母10將各層的原墻7和,各層的原墻7與螺母10進行的緊固連接。這樣就使原舊墻7和新加邊鋼梁4拉結為一體,所述螺母10和原墻7之間墊有鋼墊板11。以上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典型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不限于此。
權利要求1.一種仿古建筑內鋼架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新加邊鋼柱(I)、新加角鋼柱(5)、新加邊鋼梁(4)、新加橫向鋼梁(2)和屋頂鋼制內圈梁(12),所述新加邊鋼柱(I)緊貼原墻(7)內壁設置且相對墻體的新加邊鋼柱⑴對應設置,所述新加角鋼柱(5)設置在原墻(7)的角部,并貼緊原墻(7)內壁,所述屋頂鋼制內圈梁(12)設置在新加邊鋼柱(I)和新加角鋼柱(5)的頂面,并與屋頂(8)頂緊形成屋頂(8)新的支撐鋼架,所述新加邊鋼梁(4)設置在相鄰兩根新加邊鋼柱(I)之間或新加邊鋼柱(I)與新加角鋼柱(5)之間,且與原墻(7)緊貼,同時通過螺栓與原墻(7)拉結,所述新加橫向鋼梁(2)設置在相對墻體之間的對應的新加邊鋼柱⑴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仿古建筑內鋼架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加橫向鋼梁(2)中央位置加設有新加中心鋼柱(3),所述新加橫向鋼梁(2)連接在新加中心鋼柱(3)的側面,同時,在所述新加中心鋼柱(3)之間設置有新加縱向鋼梁(6)。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仿古建筑內鋼架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加邊鋼柱(I)、新加角鋼柱(5)、新加邊鋼梁(4)、新加橫向鋼梁(2)、屋頂鋼制內圈梁(12)、新加縱向鋼梁(6)和新加中心鋼柱(3)為工字鋼、槽鋼、H型鋼或上述的任意組合。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仿古建筑內鋼架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加邊鋼梁(4)和新加橫向鋼梁(2)至少為一道。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仿古建筑內鋼架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的螺母(10)與原墻(7)之間墊有鋼墊板(1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一種仿古建筑內鋼架加固結構,包括新加邊鋼柱、新加角鋼柱、新加邊鋼梁、新加橫向鋼梁和屋頂鋼制內圈梁,所述新加邊鋼柱緊貼原墻內壁設置且相對墻體的新加邊鋼柱對應設置,所述新加角鋼柱設置在原墻的角部,并貼緊原墻內壁,所述屋頂鋼制內圈梁設置在新加邊鋼柱和新加角鋼柱的頂面,并與屋頂頂緊形成屋頂新的支撐鋼架,所述新加邊鋼梁設置在相鄰兩根新加邊鋼柱之間或新加邊鋼柱與新加角鋼柱之間,且與原墻緊貼,同時通過螺栓與原墻拉結。本實用新型通過內新加鋼結構裝置代替墻體能夠承受原有建筑全部豎向荷載。提高了原仿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不影響內部空間及外部感官效果,可廣泛應用于仿古建筑的抗震加固改造。
文檔編號E04H9/02GK202945820SQ20122061247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1月15日
發(fā)明者董有, 鞠樹森, 謝建明, 甄進平 申請人:北京筑福國際工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