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廢舊混凝土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利用建筑垃圾生產的建筑材料,具體地說,本發(fā)明涉及一 種采用廢舊混凝土作為原料生產的建筑構件。
背景技術:
建設工程施工、維修或者拆除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廢舊混凝土;此外,利用 混凝土生產建筑構件過程中會形成大量的廢品、次品和殘料,也產生大量的廢 舊混凝土,這些廢舊混凝土的處理已經(jīng)成為一個迫切的問題。傳統(tǒng)的做法是將 這些廢舊混凝土作為垃圾予以拋棄,這無疑是一種浪費。2004年化學工業(yè)出版 社出版的《建筑垃圾處理與資源化》 一書中,曾提到廢舊建筑混凝土的資源化 問題,將廢棄混凝土塊經(jīng)過破碎、清洗、分級后,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再 生混凝土骨料。但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回收和利用仍然是建筑垃圾處理與資源化 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此外,由于天然資源趨于枯竭,利用傳統(tǒng)的沙子、石子、 水泥等作為原料生產建筑模塊的成本亦越來越高。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建筑垃圾處理問題,尤其是廢舊混凝土處理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 一種廢舊混凝土模塊。該模塊采用廢舊混凝土作為原料制作,不僅能夠使廢舊 混凝土得到回收和利用,而且降低建筑模塊的生產成本。
將建設工程施工、維修、拆除或者混凝土構件制作過程中產生的廢舊混凝 土經(jīng)過破碎,必要時經(jīng)過清洗,篩分后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即形成再生混凝土 骨料。再生混凝土骨料中,含有粗骨料、細骨料和粉末以及其他成分。再生混 凝土骨料可以部分或者全部替代天然骨料,其中的再生粉末可以部分替代水 泥,其中的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細骨料可以部分或者全部替代石子和沙子。
本發(fā)明的廢舊混凝土模塊,采用骨料、水泥和水作為原料,所述的骨料是 由廢舊混凝土經(jīng)過破碎、篩分并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形成的再生混凝土骨料。
將再生混凝土骨料、水泥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按照傳統(tǒng)的制作模塊 的方法成型并凝固后,即形成本發(fā)明的廢舊混凝土模塊。
通過調整再生混凝土骨料中粗骨料、細骨料和粉末的比例以及再生混凝土 骨料和水泥之間的比例,能夠生產出不同強度等級的廢舊混凝土模塊。
本發(fā)明的廢舊混凝土模塊,其生產原料中還可以含有沙子、石子或者粉煤 灰。在其原料中加入沙子或者石子,實際上使再生混凝土骨料部分替代沙子或 者石子;在其原料中加入粉煤灰,不僅能夠降低模塊的重量,而且還能降低模 塊的生產成本。
本發(fā)明的廢舊混凝土模塊,其生產原料中再生混凝土骨料中的顆粒直徑小 于或者等于15毫米。由于再生混凝土骨料中含有不同尺寸的硬化的廢舊混凝 土顆粒,通過縮小顆粒的尺寸,能夠增加顆粒與水泥之間的凝結面積,提高模 塊的強度。
采用再生混凝土骨料作為原料生產廢舊混凝土模塊時,可以在其原料中加 入減水劑,加入減水劑能夠減少水的用量、提高混凝土的凝固速度、提高模塊 的強度、提高模塊的抗?jié)B透性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還可以在其生產原料 中加入活性劑,提高水泥活性,加快水泥水化反應的速度,能使水泥水化更加 徹底,提高模塊強度,如加入無機硝鹽復合物作為活性劑。
采用再生混凝土骨料作為原料生產的廢舊混凝土模塊,包括一個前表面、 一個后表面、 一對端表面、 一個上安置面和一個下安置面,所述前表面與后表 面平行,所述上安置面與下安置面平行。
為構筑井壁墻體或者其他圓弧形墻體,所述廢舊混凝土模塊的前表面和表 面是同軸圓柱形弧面。
所述前表面可以由互成一定角度的兩個平面構成,相應地所述后表面由互 成一定角度的兩個平面構成,構成前表面的兩個平面之間的夾角與構成后表面 的兩個平面之間的夾角相等,這樣的模塊為角度模塊;轉折線同側分別構成前 表面和后表面的兩個平面互相平行,這種角度模塊可以用于構筑折角墻體。
所述兩個端表面可以分別設置凹入所述端表面的半孔,所述半孔從上安置 面延伸到下安置面,在使用該模塊構筑墻體時相鄰模塊端表面上的半孔一同形 成一個通孔。在模塊的中間位置設置有從上安置面延伸到下安置面的通孔。所 述半孔和通孔能夠減輕模塊的重量,而且在砌筑墻體時澆注在墻體內部的混凝 土或者沙漿可以在半孔和通孔內形成縱向的強度構件,還可以在半孔或者通孔 內放置鋼筋等加強件。
所述下安置面上設置有凹入所述下安置面的凹槽,所述凹槽從一個端表面 延伸到另一個端表面,所述上安置面與所述凹槽相對應的位置設置有高出所述 上安置面的凸臺,所述凸臺的形狀與所述凹槽的形狀對應,使相鄰層的模塊對 齊;所述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凸臺的高度,這樣在相鄰層模塊的凹槽和凸臺之
間形成空隙,砌筑墻體時澆注在墻體內的混凝土或者沙漿能夠在前述空隙內形 成橫向的強度構件,該橫向的強度構件與前述半孔和通孔內的縱向的強度構件 在墻體內部形成網(wǎng)狀的強度構件;所述凸臺的頂部還可以設置放置鋼筋等加強 件的凹槽。
采用再生混凝土骨料作為原料生產的本發(fā)明的模塊,由互相垂直的兩個部 分構成,整個模塊呈"L"形。該直角模塊可以用于直角墻體的折角部位。
采用再生混凝土骨料作為原料生產的本發(fā)明的模塊,由垂直連接的兩個部 分構成,所述兩個部分分別呈"L"形。該模塊可以用于直角墻體的折角部位, 能夠使模塊鑲嵌在墻體內部,提高墻體強度。
采用再生混凝土骨料作為原料,可以生產出不同形狀和用途的模塊;根據(jù) 廢舊混凝土的成分和性質,通過調整再生混凝土骨料中粗骨料、細骨料和粉末 之間的比例以及再生混凝土骨料和水泥之間的比例,可以生產不同強度等級的 模塊;通過改變再生混凝土骨料中的顆粒直徑也可以生產出不同強度的模塊。
下面結合附圖,對采用再生混凝土骨料生產的廢舊混凝土模塊做進一步的 說明。
圖1是采用再生混凝土骨料生產的長方體廢舊混凝土模塊的立體圖2是采用再生混凝土骨料生產的前、后表面為同軸圓柱形弧面的廢舊混
凝土模塊的立體圖3是采用再生混凝土骨料生產的前、后表面均由互成一定角度的兩個平
面構成的廢舊混凝土模塊的立體圖4是采用再生混凝土骨料生產的"L"型廢舊混凝土模塊的立體圖5是釆用再生混凝土骨料生產的由兩個"L"形部分垂直連接而成的廢
舊混凝土模塊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對采用再生混凝土骨料作為原料生產的不同形狀的廢舊
混凝土模塊做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l
將混凝土路面開挖過程中產生的廢舊混凝土經(jīng)過破碎、篩分后,將不同粒 徑的粗骨料、細骨料和粉末混合,加入適量的水泥和水混合后作為原料,加工 成如圖l所示的長方體模塊。
如圖1所示,該廢舊混凝土模塊,包括一個前表面l、 一個后表面2、 一 對端表面3和4, 一個上安置面5和一個下安置面6,所述前表面1和后表面2 平行,所述上安置面5和下安置面6平行。在所述端表面3和4上分別設置有 凹入其中的半孔11,所述半孔11從所述上安置面5延伸到所述下安置面6, 在模塊的中間位置設置有從所述上安置面5延伸到所述下安置面6的通孔12。 在所述下安置面6上設置有凹入所述下安置面6的凹槽14,所述凹槽14從一 個端表面3延伸到另一個端表面4,在所述上安置面5上與所述凹槽14對應的 位置設置有高出所述上安置面5的凸臺13,所述凸臺13從端表面3延伸到端 表面4。所述凹槽14的深度大于所述凸臺13的高度。
實施例2
將建設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舊混凝土經(jīng)過破碎、篩分后,將不同粒徑的粗 骨料、細骨料和粉末混合,加入適量的沙子、水泥和水混合后作為原料,加工 成如圖2所示的原弧形模塊。
如圖2所示,該廢舊混凝土模塊,包括一個前表面l、 一個后表面2、 一 對端表面3和4, 一個上安置面5和一個下安置面6,所述前表面1和后表面2 是同軸圓柱形弧面,所述上安置面5和下安置面6平行。在所述端表面3和4 上分別設置有凹入其中的半孔U,所述半孔11從所述上安置面5延伸到所述 下安置面6,在模塊的中間位置設置有從所述上安置面5延伸到所述下安置面 6的通孔12。在所述下安置面6上設置有凹入所述下安置面6的凹槽14,所述 凹槽14從一個端表面3延伸到另一個端表面4,在所述上安置面5上與所述凹 槽14對應的位置設置有高出所述上安置面5的凸臺13,所述凸臺13從一個端 表面3延伸到另一個端表面4。所述凹槽14的深度大于所述凸臺13的高度。
實施例3
將建筑物拆除過程中產生廢舊混凝土經(jīng)過破碎、篩分后,將不同粒徑的粗 骨料、細骨料和粉末混合,加入適量的石子(碎石)、水泥和水混合后作為原 料,加工成如圖3所示的角度模塊。
如圖3所示,該廢舊混凝土模塊,包括一個前表面l、 一個后表面2、 一 對端表面3和4, 一個上安置面5和一個下安置面6,所述前表面1由互成一 定角度的平面7和平面8構成,所述后表面2由互成一定角度的平面9和平面 IO構成,平面7和平面8之間的夾角等于平面9和平面10之間的夾角,平面 7和平面9平行,平面8和平面10平行;所述上安置面5和下安置面6平行。
在所述端表面3和4上分別設置有凹入其中的半孔11,所述半孔11從所述上 安置面5延伸到所述下安置面6,在模塊的中間位置設置有從所述上安置面5 延伸到所述下安置面6的通孔12。在所述下安置面6上設置有凹入所述下安置 面6的凹槽14,所述凹槽14從一個端表面3延伸到另一個端表面4,在所述 上安置面5上與所述凹槽14對應的位置設置有高出所述上安置面5的凸臺13, 所述凸臺13從一個端表面3延伸到另一個端表面4。所述凹槽14的深度大于 所述凸臺13的高度。 實施例4
將建筑物拆除過程中產生廢舊混凝土經(jīng)過破碎、篩分后,將不同粒徑的粗 骨料、細骨料和粉末混合,加入適量的沙子、石子(碎石)、水泥和水混合后 作為原料,加工成如圖4所示的"L"形模塊。
如圖4所示,該廢舊混凝土模塊,由垂直連接的兩部分15和16構成,整 個模塊呈"L"形。
實施例5
將建筑物拆除過程中產生廢舊混凝土經(jīng)過破碎、篩分后,將不同粒徑的粗 骨料、細骨料和粉末混合,加入適量的沙子、石子(碎石)、水泥、粉煤灰和 水混合后作為原料,加工成如圖5所示的模塊。
如圖5所示,該廢舊混凝土模塊,由垂直連接的兩部分17和18構成,所 述兩部分17和18又分別呈"L"形。
本發(fā)明還可以用其他不違背本發(fā)明精神或者主要特征的具體形式來概括。 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本發(fā)明的上述實施方式只能認為是對本發(fā)明的說明 而不能限制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指出了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和范圍,因此,在與本 發(fā)明相當?shù)暮x和范圍內的任何修改,都應當認為包括在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以內。
權利要求
1. 一種廢舊混凝土模塊,采用骨料、水泥和水作為生產原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料是由廢舊混凝土經(jīng)過破碎、篩分并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形成的再生混凝土骨料。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廢舊混凝土模塊,其特征在于其生產原料中含有沙 子、石子或者粉煤灰。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廢舊混凝土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混凝土骨料 中的顆粒直徑小于或者等于15毫米。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廢舊混凝土模塊,其特征在于其生產原料中含有減 水劑或者活性劑。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廢舊混凝土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前表面(1)、 —個后表面(2)、 一對端表面(3、 4)、 一個上安置面(5)和一個下安置面(6),所 述上安置面(5)與下安置面(6)平行。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廢舊混凝土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表面(l)和后表 面(2)是同軸原柱形弧面。
7.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廢舊混凝土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表面(l)由兩個 互成一定角度的平面(7)和平面(8)構成,所述后表面(2)由兩個互成一定角度的 平面(9)和平面(10)構成,所述平面(7)和平面(8)之間的夾角與所述平面(9)和 平面(10)之間的夾角相等,所述平面(7)和平面(9)平行,所述平面(8)和平面(10) 平行。
8. 如權利要求5、 6或者7所述的廢舊混凝土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端表面 (3、 4)上分別設置有凹入所述端表面(3、 4)的半孔(11),所述半孔(ll)從所述 上安置面(5)延伸至所述下安置面(6),所述半孔(11)在砌筑時與相鄰模塊的相 鄰端表面上的半孔一同形成一個通孔;在模塊的中間位置設置有從所述上安置 面(5)延伸至所述下安置面(6)的通孔(12)。
9. 如權利要求5、 6或者7所述的廢舊混凝土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安置 面(6)上設置有凹入所述下安置面(6)的凹槽(14),所述凹槽(14)從一個端表面 (3)延伸至另一個端表面(4),所述上安置面(5)上與所述凹槽(14)相對應的位置 設置有與所述凹槽(14)相對應的凸臺(13),所述凸臺(13)從一個端表面(3)延伸 至另一個端表面(4),所述凸臺(13)的形狀適于與相鄰層模塊下安置面(6)上的 凹槽(14)一起使相鄰層的模塊對齊,所述凹槽(14)的深度大于所述凸臺(13)的 高度。
10.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廢舊混凝土模塊,其特征在于由垂直連接的兩個部 分(15、 16)構成,整個模塊呈"L"形。
11.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廢舊混凝土模塊,其特征在于由兩個部分(17、 18) 垂直連接而成,所述兩個部分(17、 18)均呈"L"形。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廢舊混凝土模塊,該模塊由廢舊混凝土經(jīng)過破碎、篩分并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再生混凝土骨料、水泥和水作為原料生產。采用再生混凝土骨料作為原料能夠生產長方體、圓弧形、角度、直角以及其他形狀的模塊。通過調整再生混凝土骨料中各種成分的比例、再生混凝土骨料與水泥之間的比例或者再生混凝土骨料中的顆粒直徑可以生產不同強度等級的模塊。采用再生混凝土骨料作為原料生產廢舊混凝土模塊,不僅使廢舊混凝土得到回收和利用,而且能夠降低模塊的生產成本。
文檔編號C04B14/02GK101381215SQ20081017232
公開日2009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1月3日
發(fā)明者彬 梁, 梁林華 申請人:梁林華;梁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