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說明搭接紗部31的具體的編織工序。在圖3的編織工序圖中,說明具備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沿前后方向彼此相對的前針床(以下,稱為FB)與后針床(以下,稱為BB)的兩床式橫編機的編織例。圖3中的“S+數(shù)字”表示編織工序的編號,〇符號表示舊線圈,?符號表示通過各編織工序編織的線圈,V符號表示粗縫線圈,▽符號表示給紗口 9。此外,在圖3中,為了易于說明,省略了后衣片的編織。
[0039]在SO中,示出隨著圖2的編織順序將前衣片編織了一線圈橫列量的狀態(tài)。說明從該狀態(tài)起編織前衣片的接下來的一線圈橫列的順序。
[0040]編織的順序能夠分為以下的工序α?工序ε。
[0041][工序α]…朝向隔離部3編織構成第一編織物部I的第一線圈列Is。
[0042][工序β]…接著第一編織物部I中的隔離部3側的端部,編織構成第一緣部11的第一袋狀線圈列11s。
[0043][工序Y]…使給紗口 9移動而使其針織紗9Y朝向第二編織物部2的成為隔離部3側的端部的位置延伸,成為自給紗口 9供給的針織紗9Y的一部分橫穿第一袋狀線圈列Ils的袋內部的狀態(tài),從而形成搭接紗部31。
[0044][工序δ]…在與搭接紗部31的延伸區(qū)域重復的位置,編織構成第二緣部21的第二袋狀線圈列21s,成為搭接紗部31的一部分橫穿第二袋狀線圈列21s的袋內部的狀態(tài)。
[0045][工序ε]…朝向離開隔離部3的方向編織構成第二編織物部2的第二線圈列2s。
[0046]在SI中,使給紗口 9向靠近隔離部3側的方向(左前衣片2所在的方向)移動,在FB編織構成右前衣片I的第一線圈列Is (工序α)。另外,在SI中,接著第一線圈列IS的隔離部3側的端部,在FB編織構成袋狀的右側緣部11的前側部分的線圈列。
[0047]在S2中,使給紗口 9向離開隔離部3的方向(右前衣片I所在的方向)移動,在BB編織構成袋狀的右側緣部11的后側部分的線圈列。通過SI的后半部分與S2,在FB與BB編織使線圈呈袋狀排列的第一袋狀線圈列Ils (工序β )。
[0048]在S3中,通過粗縫將自給紗口 9供給的針織紗9Υ固定于第一線圈列Is中的隔離部3側的端部附近的線圈,之后,使給紗口 9移動而將其針織紗9Υ朝向左前衣片2的成為隔離部3側的端部的位置延伸(工序Y)。結果,成為自給紗口 9供給的針織紗9Υ的一部分橫穿第一袋狀線圈列IlS的袋內部的狀態(tài)。進而,在S3中,通過粗縫將針織紗9Y固定于左前衣片2的隔離部3側的端部附近的線圈。結果,形成始端部與末端部分別通過粗縫固定于右前衣片I與左前衣片2的搭接紗部31。
[0049]這里,通過粗縫對搭接紗部31的始端部的固定可以在使給紗口 9向離開隔離部3的方向移動的S2的最后進行,通過粗縫對搭接紗部31的末端部的固定也可以在接下來的S4的最初進行。另外,也可以增加粗縫的數(shù)量,使搭接紗部31的始端部與末端部的固定更穩(wěn)固。此外,搭接紗部31的固定并不限定于通過粗縫而進行,也能夠通過針織、加成編織而進行。
[0050]在S4中,使給紗口 9向靠近隔離部3的方向(右前衣片I所在方向)移動,在與搭接紗部31的延伸方向重復的位置,在BB編織構成袋狀的左側緣部21的后側部分的線圈列。
[0051]在S5中,使給紗口 9向遠離隔離部3的方向(左前衣片2所在方向)移動,在編織袋狀的左側緣部21的前側部分之后,編織構成左前衣片2的第二線圈列2s (S4與S5的前半部分是工序S,S5的后半部分是工序ε )。
[0052]在S5之后,進行圖2所示的后衣片4的編織。結果,能夠將圖1的⑶的開襟衫100的衣片的主體部編織成一線圈橫列量。以下,依次反復進行圖3的SI?S5的編織和后衣片的編織,由此能夠完成圖1的⑶的開襟衫100。
[0053]根據以上說明的圖2、3的編織方法,能夠使用相同的給紗口 9編織開襟衫100的衣片。換句話說,相比于使用襯入紗而捆扎隔離部的以往的編織方法,能夠減少所使用的給紗口的數(shù)量,伴隨于此,能夠減少入紗、出紗的工時。結果,與以往相比能夠提高開襟衫100的生產性。
[0054]〈實施方式2>
[0055]利用本發(fā)明的編織物的編織方法,能夠編織如圖4所示那種在右前衣片I與左前衣片2之間形成有隔離部3的背心101。最好與實施方式I的圖3相同地形成該隔離部3中的搭接紗部(未圖示)。
[0056]這里,在背心101形成有袖孔。該袖孔能夠被看作形成于沿前后并列的前衣片1、2與后衣片4之間的隔離部3。因此,也可以在袖孔形成搭接紗部,利用搭接紗部將前衣片1、2與后衣片4相連。在圖5中示出圖4的雙點劃線所示的部分的編織順序的一個例子。圖5的觀察方法與實施方式I的圖2相同。
[0057]在以圖5的“s”為起點的情況下,能夠以圖5的箭頭所示的順序編織背心101。關于左右并列的右前衣片I與左前衣片2的編織,能夠與圖2、3相同地進行。另外,關于前后并列的左前衣片2與后衣片4的編織,按照左前衣片2 (第一編織物部)一第一緣部11 —搭接紗部31—第二緣部21—后衣片4 (第二編織物部)的順序進行編織。而且,關于前后并列的后衣片4與右前衣片I的編織,按照后衣片4 (第一編織物部)一第一緣部11 —搭接紗部31 —第二緣部21 —右前衣片I (第二編織物部)的順序進行編織。一旦背心101的編織結束,就進行洗滌并進行定形作業(yè),切斷搭接紗部31,由此完成圖4的背心101。
[0058]此外,在以圖5的編織順序編織背心101的情況下,一邊進行移圈一邊編織背心101,以避免緣部11、21與衣片1、2、4閉合。為了確保進行該移圈的空針,優(yōu)選的是在該背心101的編織中使用四床式橫編機。
[0059]<實施方式3>
[0060]在實施方式1、2中,說明了編織筒狀的編織物的例子。與此相對地,在實施方式3中,基于圖6說明具有隔離部的單層編織物的編織例。
[0061]圖6是以平面展開的狀態(tài)編織的開襟衫100的概略圖。該開襟衫100是通過自前衣片1、2的下擺側開始編織、在后衣片4的下擺側結束編織而獲得的單層編織物。在該開襟衫100的打開部3形成搭接紗部31的同時編織前衣片1、2,在此情況下,最好交替重復以下所示的[I]、[2]。
[0062][I]…按照右前衣片I —右側緣部11 —搭接紗部31 —左側緣部21 —左前衣片2的順序進行一線圈橫列量的編織。
[0063][2]…按照左前衣片2 —左側緣部21 —搭接紗部31 —右側緣部11 —右前衣片I的順序進行一線圈橫列量的編織。
[0064]一旦結束開襟衫100的編織,則通過縫制將前衣片1、2的側面線與后衣片4的側面線相接合,并且通過縫制將袖接合成筒狀,經由洗滌一定形作業(yè)一搭接紗部31的切斷而完成開襟衫100。
[0065]<其他實施方式>
[0066]也可以通過本發(fā)明的編織物的編織方法在前衣片I (后衣片4)的部分編織設有多個狹縫狀的隔離部3的針織品。例如,在將前衣片I與后衣片4自下擺至預定的高度地編織成筒狀之后,使前衣片I沿編織寬度方向分支成多個編織物部,并再次將多個編織物部連接成一個,由此能夠在前衣片I的中途形成狹縫狀的隔離部3。能夠通過本發(fā)明的編織物的編織方法連續(xù)地編織該多個編織物部。當然,也能夠設置向下擺開口的狹縫狀的隔離部3。
[0067]除此之外,也可以不切斷設于編織物100、101的搭接紗部31而將其作為編織物100、101的裝飾而殘留。
[0068]附圖標記的說明
[0069]100開襟衫(編織物);101背心(編織物);1右前衣片(第一編織物部);ls第一線圈列;11右側緣部(第一緣部);lls第一袋狀線圈列;2左前衣片(第二編織物部);2s第二線圈列;21左側緣部(第二緣部);21s第二袋狀線圈列;3隔離部;31搭接紗部;4后衣片;9給紗口 ;9Y針織紗;FB前針床;BB后針床。
【主權項】
1.一種編織物的編織方法,其使用具備相對的前后一對針床的橫編機對編織物進行編織,該編織物包括隔著隔離部沿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并列的第一編織物部及第二編織物部、設于上述第一編織物部的上述隔離部側端部的袋狀的第一緣部、以及設于上述第二編織物部的上述隔離部側端部的袋狀的第二緣部,所述編織物的編織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使用上述橫編機所具備的相同的給紗口編織上述第一緣部與上述第二緣部期間,編織自上述第一緣部的袋內部朝向上述第二緣部的袋內部延伸并橫穿上述隔離部的搭接紗部,將上述第一緣部與上述第二緣部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編織物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編織物是筒狀編織物。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編織物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過袋編織來編織上述第一緣部以及上述第二緣部,通過粗縫進行上述搭接紗部的兩端部的固定。
4.一種編織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通過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3中任一項所述的編織物的編織方法編織編織物, 將該編織物所具備的上述搭接紗部中的、配置于上述隔離部的位置的部分切斷,將該搭接紗部的切斷端分別引入上述第一緣部的袋內部與上述第二緣部的袋內部。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編織物的編織方法,其編織具有隔離部的編織物,能夠減少給紗口的數(shù)量。使用具備相對的前后一對針床(FB、BB)的橫編機對編織物(100、101)進行編織,該編織物(100、101)包括隔著隔離部(3)沿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并列的第一編織物部(1)及第二編織物部(2)、設于第一編織物部(1)的隔離部(3)側端部的袋狀的第一緣部(11)、以及設于第二編織物部(2)的隔離部(3)側端部的袋狀的第二緣部(21)。此時,在使用橫編機所具備的相同的給紗口(9)而編織第一緣部(11)與第二緣部(21)期間,編織自第一緣部的袋內部朝向第二緣部的袋內部延伸并橫穿隔離部(3)的搭接紗部(31),將第一緣部與第二緣部相連。
【IPC分類】D04B1-24
【公開號】CN104746227
【申請?zhí)枴緾N201410821088
【發(fā)明人】R·K·H·陳, 龜井孝典, 瀧本匡規(guī)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
【公開日】2015年7月1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25日
【公告號】DE102014018872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