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針盤開啟裝置,特別涉及一種雙面圓緯機的輔助退圈裝置,屬圓形緯編機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編織過程中,紗線通過織針彎紗后套在針桿上,當織針升起時,套在針桿上的紗線與針桿間的摩擦力導致紗線會隨著織針一同升起,從而影響紗線的退圈。正因為如此,在設計雙面圓緯機時,將針盤和針筒設計成水平、垂直對置,上下織針在升起過程中相互對穿以阻止紗線隨針桿上升。而在設計單面圓緯機時,會增加一個輔助退圈裝置,稱之為生克片或沉降片,它與織針也呈水平、垂直對置。如此看來,在雙面圓緯機上編織雙面提花織物的單層提花時會遇到脫布情況,由于沒有織針的阻擋加上卷取張力的消失,使退圈過程變的異常困難、編織極為不順暢。通常靠手工操作,增加掛布針預加牽拉力來幫助退圈過程的完成,結果是費時費力且織針損耗加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雙面圓緯機靠手工操作以彌補退圈困難的技術缺陷,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雙面圓緯機的輔助退圈裝置。
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雙面圓緯機的輔助退圈裝置,由沉降三角座、沉降環(huán)、沉降三角和沉降片構成,沉降三角座固定在針筒三角上面的右側,沉降環(huán)連接在針筒三角座上面的針筒右側與沉降三角座之間,沉降環(huán)與沉降三角座相鄰的兩邊之間有間隙,沉降三角為下面有擋槽的方形板狀結構并分為安裝端和連接端,安裝端固定連接在沉降三角座的左側,連接端延伸在沉降環(huán)的上方并與沉降環(huán)之間有間隙,沉降片為包括片身、凸起部和擋臺在內(nèi)的片狀結構,凸起部在片身的一端向上延伸成三角形并下面有卡槽的結構,擋臺在片身上邊與凸起部的對應端,凸起部與擋臺之間在片身的上邊構成安裝槽,安裝槽安裝在沉降三角與沉降環(huán)之間的間隙并擋臺連接在擋槽,卡槽卡接在針筒的上端,凸起部的側邊與針筒織針的側邊非緊密型接觸。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在雙面圓緯機的添加直接解決了因卷取張力的消失使退圈過程困難、編織不順暢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雙面提花織物中的單層提花組織的帶布問題以及單層織物密度無法增加的問題;在雙面提花機上增加本發(fā)明可實現(xiàn)一機多用的功能,既可生產(chǎn)單面提花織物,也可生產(chǎn)雙面提花織物;特別針對雙面提花床品織物,其凹凸風格、豐滿效果將得以完美體現(xiàn)。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在針筒的側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沉降片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1、沉降三角座,2、沉降環(huán),3、沉降三角,4、沉降片,5、針筒三角,6、針筒三角座,7、針筒,8、擋槽,9、片身,10、凸起部,11、擋臺,12、卡槽,13、安裝槽,14、喂紗嘴,15、挺針片,16、針筒織針。
具體實施方式
在圖1的實施例中,一種雙面圓緯機的輔助退圈裝置,由沉降三角座1、沉降環(huán)2、沉降三角3和沉降片4構成,沉降三角座1固定在針筒三角5上面的右側,沉降環(huán)2連接在針筒三角座6上面的針筒7右側與沉降三角座1之間,沉降環(huán)2與沉降三角座1相鄰的兩邊之間有間隙,沉降三角3為下面有擋槽8的方形板狀結構并分為安裝端和連接端,安裝端固定連接在沉降三角座1的左側,連接端延伸在沉降環(huán)2的上方并與沉降環(huán)2之間有間隙,沉降片4為包括片身9、凸起部10和擋臺11在內(nèi)的片狀結構,凸起部10在片身9的一端向上延伸成三角形并下面有卡槽12的結構,擋臺11在片身上邊與凸起部10的對應端,凸起部10與擋臺11之間在片身的上邊構成安裝槽13,安裝槽13安裝在沉降三角3與沉降環(huán)2之間的間隙并擋臺11連接在擋槽8,卡槽12卡接在針筒7的上端,凸起部10的側邊與針筒織針16的側邊非緊密型接觸。
實施例:本發(fā)明在雙面圓緯機的添加直接解決了因卷取張力的消失使退圈過程困難、編織不順暢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雙面提花織物中的單層提花組織的帶布問題以及單層織物密度無法增加的問題;在雙面提花機上增加本發(fā)明可實現(xiàn)一機多用的功能,既可生產(chǎn)單面提花織物,也可生產(chǎn)雙面提花織物;特別針對雙面提花床品織物,其凹凸風格、豐滿效果將得以完美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