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干衣設備及其干衣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2153269閱讀:258來源:國知局
干衣設備及其干衣方法與流程

本發(fā)明涉及家用電器,特別是涉及一種干衣設備及其干衣方法。



背景技術:

干衣設備(例如干衣機、洗干衣機等)通常包括用于容納待干燥衣物的衣物容裝筒和位于衣物容裝筒外部、且與衣物容裝筒連通的烘干風道,以通過烘干風道向衣物容裝筒內吹送烘干氣流。烘干氣流流經(jīng)衣物容裝筒時,將衣物容裝筒內衣物上殘留的水分加熱成水蒸汽,水蒸汽隨空氣流出衣物容裝筒進入烘干風道內,并在烘干風道的上游區(qū)段被冷凝。冷凝后相對干燥的空氣繼續(xù)沿烘干風道流動并再次進入衣物容裝筒內不斷循環(huán)。

現(xiàn)有技術中一般采用水冷凝或空氣冷凝兩種方式冷凝由衣物容裝筒出來的濕熱空氣。對于水冷凝的方式,在干衣過程中需要不停地向烘干風道內通入冷水,同時為了盡可能的節(jié)水,通入烘干風道內的冷水的流量需要控制得較小,因此這種冷凝方式的冷凝效率較低、水量耗費較大。對于空氣冷凝的方式,在干衣過程中需要利用機外室溫空氣與烘干風道內的濕熱空氣換熱,由于這種方式需要通過管壁交換熱量,冷凝效率相當?shù)?,導致干衣時間較長,能耗較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的一個目的旨在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至少一個缺陷,提供一種冷凝效率高、干衣時間短、能耗低的干衣設備。

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的另一個目的是要實現(xiàn)干衣設備干衣過程的零水耗,以節(jié)約能源。

本發(fā)明第二方面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干衣設備的干衣方法。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干衣設備,包括衣物容裝筒和用于在干衣過程中向所述衣物容裝筒吹送烘干氣流的烘干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干衣設備還包括:

換熱裝置,具有吸熱部和放熱部,所述吸熱部設置于所述烘干風道中,以吸收來自所述衣物容裝筒的空氣的熱量,對所述空氣進行冷凝,所述放熱部設 置于所述烘干風道外,以散發(fā)來自所述吸熱部的熱量;和

液冷裝置,設置于所述烘干風道外,且其內充注有循環(huán)流動的冷卻液,所述液冷裝置配置成使得所述放熱部的熱量散失到所述冷卻液中,且使得所述冷卻液在所述液冷裝置內循環(huán)流動的過程中將其攜帶的熱量散失到環(huán)境空間中。

可選地,所述液冷裝置包括:

液冷盒,配置成使得所述放熱部的熱量散失到所述冷卻液中;和

微通道換熱器,與所述液冷盒連通,且配置成使得來自所述液冷盒的冷卻液中攜帶的熱量散失到環(huán)境空間中。

可選地,所述換熱裝置包括具有蒸發(fā)段和冷凝段的熱管、設置于所述蒸發(fā)段的第一換熱翅片組和設置于所述冷凝段的第二換熱翅片組;且

所述蒸發(fā)段和所述第一換熱翅片組形成所述換熱裝置的所述吸熱部,所述冷凝段和所述第二換熱翅片組形成所述換熱裝置的所述放熱部。

可選地,所述熱管的冷凝段和所述第二換熱翅片組設置于所述液冷盒中,以與所述液冷盒中的冷卻液進行熱交換,將所述冷凝段和所述第二換熱翅片組的熱量散失到該冷卻液中。

可選地,所述液冷裝置還包括:

散熱風機,設置于所述微通道換熱器,以促進所述微通道換熱器進行熱量散發(fā)。

可選地,所述液冷盒與所述微通道換熱器通過管路連接;且

所述干衣設備還包括設置于所述管路中的水泵,以驅動所述冷卻液在所述液冷盒和所述微通道換熱器之間循環(huán)流動。

可選地,所述微通道換熱器包括與所述液冷盒的出液口連通的進液管、與所述液冷盒的進液口連通的出液管、連接在所述進液管和所述出液管之間的換熱管和設置于所述換熱管的換熱翅片;且

所述換熱管中開設有與所述進液管和所述出液管連通的多個微孔通道,以供所述冷卻液在其中流動。

可選地,所述微通道換熱器的換熱管包括S形的扁平狀管體。

可選地,所述烘干風道具有送風口和回風口,所述換熱裝置的吸熱部設置于所述烘干風道的鄰近所述回風口的區(qū)段內,所述液冷裝置設置于所述烘干風道的鄰近所述回風口的區(qū)段下方。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以上任意所述的干衣設備的干衣方法,包括:

向所述干衣設備的衣物容裝筒內供應烘干氣流,以利用所述烘干氣流干燥所述衣物容裝筒內的衣物;

利用所述干衣設備的換熱裝置的吸熱部吸收來自所述衣物容裝筒的空氣中的熱量,以對其進行冷凝;

利用所述干衣設備的液冷裝置將所述換熱裝置的放熱部的熱量散失于在所述液冷裝置循環(huán)流動的冷卻液中;和

在所述冷卻液循環(huán)流動的過程中,利用所述干衣設備的液冷裝置將所述冷卻液攜帶的熱量散失到環(huán)境空間中。

本發(fā)明的干衣設備及其干衣方法中,由于干衣設備包括具有吸熱部和放熱部的換熱裝置和內部充注有循環(huán)流動的冷卻液的液冷裝置,吸熱部位于烘干風道內,放熱部位于烘干風道外。因此,換熱裝置的吸熱部能夠快速有效地吸收來自衣物容裝筒的空氣中的熱量,并將該熱量快速傳遞至換熱裝置的放熱部,放熱部進一步將該熱量散發(fā)掉,從而使得流向烘干風道的位于吸熱部下游的區(qū)段中的空氣變得相對比較干燥。放熱部散發(fā)的熱量傳遞至在液冷裝置中循環(huán)流動的冷卻液中,并隨冷卻液在液冷裝置內的循環(huán)流動過程中排出干衣設備。由于冷卻液與放熱部的溫差較大,因此放熱部的熱量散發(fā)較快,從而提高了整個換熱裝置的換熱效率,對由衣物容裝筒出來的濕熱空氣攜帶的水蒸汽具有很高的冷凝效率,縮短了干衣時間,減少了干衣過程中的能耗。

進一步地,本發(fā)明的干衣設備及其干衣方法中,由于液冷裝置中充注有可在其內循環(huán)流動的冷卻液,因此當冷卻液吸收換熱裝置放熱部的熱量后,其攜帶的熱量可隨著其自身的循環(huán)流動通過液冷裝置散失到環(huán)境空間中,散失熱量后的冷卻液又可循環(huán)至換熱裝置的放熱部,以繼續(xù)吸收放熱部的熱量。由此,液冷裝置的冷卻液可循環(huán)反復使用,不需要借助外部的冷卻水或其他冷卻介質,實現(xiàn)了干衣設備在干衣過程中的零水耗的目的,節(jié)約了能源。

根據(jù)下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具體實施例的詳細描述,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更加明了本發(fā)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優(yōu)點和特征。

附圖說明

后文將參照附圖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一些具體實施例。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了相同或類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這些附圖未必是按比例繪制的。附圖中: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干衣設備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干衣設備去掉其機殼后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干衣設備的換熱裝置和液冷裝置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微通道換熱器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5是圖4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6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干衣設備的干衣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干衣設備的示意性結構圖。參見圖1,干衣設備1一般可包括機殼10,其具有用于向其內投放衣物和從其內將衣物取出的衣物取放孔。衣物取放孔處設置有連接到機殼10上的門體11,以選擇性地打開和/或關閉衣物取放孔。

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干衣設備去掉其機殼后的示意性結構圖。參見圖2,干衣設備1一般還包括設置在機殼10內的衣物容裝筒、驅動裝置12和烘干風道20。衣物容裝筒可包括外筒31和用于盛裝待干燥衣物的內筒(圖中未示出)。驅動裝置12用于可控地驅動內筒旋轉,以使內筒可轉動地設置于外筒31內。具體地,驅動裝置12可以為安裝在衣物容裝筒后面的驅動電機。烘干風道20用于在干衣過程中向衣物容裝筒內吹送烘干氣流,以干燥衣物容裝筒內的衣物。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烘干氣流可以為濕度較低的空氣流。

特別地,干衣設備1還包括換熱裝置50,其具有吸熱部和放熱部,換熱裝置50吸熱部的熱量可快速傳遞至其放熱部。吸熱部設置于烘干風道20中,以吸收來自衣物容裝筒內的空氣中的熱量,對該空氣進行冷凝。放熱部設置于烘干風道20的外部,以散發(fā)來自吸熱部的熱量。從衣物容裝筒內流出的空氣由于攜帶有大量的水蒸汽,吸熱部吸收該空氣中的熱量(包括空氣的顯熱和水蒸汽的潛熱)后,空氣中攜帶的水蒸汽被冷凝成液態(tài)水,從而使冷凝后的空氣變得相對比較干燥,以再次進入衣物容裝筒內對衣物進行干燥。換熱裝置50吸熱部吸收的熱量可快速傳遞至其放熱部,并由放熱部散失掉。

特別地,干衣設備1還包括設置于烘干風道20外的液冷裝置40,其內充注有循環(huán)流動的冷卻液。液冷裝置40配置成使得換熱裝置50放熱部的熱量散失到冷卻液中,且使得冷卻液在液冷裝置40內循環(huán)流動的過程中將其攜帶的熱量散失到環(huán)境空間中。也就是說,換熱裝置50的放熱部可與液冷裝置40的冷卻液進行熱交換,從而放熱部的熱量被傳遞至冷卻液中。吸收熱量后的冷卻 液在液冷裝置40內循環(huán)流動的過程中排出干衣設備。由于冷卻液與放熱部的溫差較大,因此放熱部的熱量散發(fā)較快,從而提高了整個換熱裝置的換熱效率,對由衣物容裝筒出來的濕熱空氣攜帶的水蒸汽具有很高的冷凝效率,縮短了干衣時間,減少了干衣過程中的能耗。同時,由于冷卻液可在液冷裝置40中循環(huán)流動,因此,散失熱量后的冷卻液又可循環(huán)至換熱裝置50的放熱部,以繼續(xù)吸收放熱部的熱量。由此,液冷裝置40的冷卻液可循環(huán)反復使用,不需要借助外部的冷卻水或其他冷卻介質,實現(xiàn)了干衣設備1在干衣過程中的零水耗的目的,節(jié)約了能源。

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式中,液冷裝置40可具體為水冷裝置,其所使用的冷卻液可具體為冷卻水,即利用冷卻水吸收換熱裝置50的放熱部的熱量。在本發(fā)明其他的實施方式中,液冷裝置40中的冷卻液還可以為其他換熱效率較高的換熱介質。由于冷卻液可以循環(huán)使用,即使選用換熱效率較高、價格稍昂貴的換熱介質也不會增加干衣設備1的成本。

圖3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干衣設備的換熱裝置和液冷裝置的示意性結構圖。為了便于觀察換熱裝置50與烘干風道20的位置關系,圖3中還示出了烘干風道20的部分管壁。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液冷裝置40包括液冷盒41和微通道換熱器42。液冷盒41配置成使得換熱裝置50放熱部的熱量散失到冷卻液中。微通道換熱器42與液冷盒41連通,且配置成使得來自液冷盒41的冷卻液中攜帶的熱量散失到環(huán)境空間中。

具體地,液冷盒41可具有進液口411和出液口412,冷卻液可通過進液口411和出液口412持續(xù)地進出液冷盒41。為了便于觀察液冷盒41內部的結構,圖3中省去了液冷盒41的部分側壁。換熱裝置50的放熱部設置于液冷盒41的內部,以與液冷盒41內的冷卻液直接接觸,并進行熱交換。進一步地,進液口411可設置于液冷盒41的第一側壁41a的上部,出液口412可設置于液冷盒41的第二側壁41b的下部,其中第一側壁41a和第二側壁41b為液冷盒41的兩個相對設置的側壁。由此,可便于冷卻液經(jīng)由進液口411流進液冷盒41,并使得冷卻液與換熱裝置50的放熱部充分接觸后再流出液冷盒41,以充分吸收放熱部的熱量。

圖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微通道換熱器的示意性結構圖,圖5是圖4的示意性剖視圖。參見圖3至圖5,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微通道換熱器42可包括與液冷盒41的出液口412連通的進液管421、與液冷盒41的進液口411連通的出液管422、連接在進液管421和出液管422之間的換熱管423 和設置于換熱管423的換熱翅片424。換熱翅片424能夠增大微通道換熱器42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快速傳熱,提高換熱效率。進一步地,換熱管423中開設有與進液管421和出液管422連通的多個微孔通道4231,以供冷卻液在其中流動,從而增加冷卻液在換熱管423中流動的路徑長度,提高傳熱效率。每個微孔通道4231均貫穿整個換熱管423的始末端,從而使進液管421中的冷卻液經(jīng)過微孔通道4231流向出液管422。微孔通道4231的設置可以使冷卻液在換熱管423內流動均勻,以便高效均勻地散熱。也就是說,液冷裝置40的冷卻液可依次通過液冷盒41的出液口412、微通道換熱器42的進液管421、換熱管423、出液管422和液冷盒41的進液口411在液冷盒41和微通道換熱器42之間循環(huán)流動。

具體地,由液冷盒41流出的冷卻液攜帶有從換熱裝置50放熱部吸收的熱量。當攜帶有熱量的冷卻液經(jīng)進液管421進入換熱管423的微孔通道4231時,與換熱管432的管壁和設置于換熱管423的換熱翅片424發(fā)生熱交換,從而將熱量傳遞至換熱管423和換熱翅片424。換熱管423和換熱翅片424進而將熱量散失到其所處的環(huán)境空間中,以實現(xiàn)冷卻液的快速冷卻。由此,換熱裝置50放熱部的熱量通過液冷裝置40散失到環(huán)境空間中。熱量散失后的冷卻液通過微通道換熱器42的出液管422流向液冷盒41中,以繼續(xù)吸收換熱裝置40放熱部的熱量。

進一步地,微通道換熱器42的換熱管423可包括S形的扁平狀管體。換熱管423包括相互平行且間隔設置的多個平直區(qū)段和使該多個平直區(qū)段首尾連接的多個彎曲區(qū)段,從而使換熱管423的管體大致呈S形。換熱管423的每個平直區(qū)段均呈扁平狀,其內部的多個微孔通道沿扁平狀管體的寬度方向依次排列。換熱管423的相鄰兩個平直區(qū)段之間均設置有換熱翅片424,換熱翅片424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換熱管423的平直區(qū)段,便于熱量的散發(fā)。換熱管423的S形扁平狀管體能夠進一步增加冷卻液在換熱管423中流通的路徑長度,提高熱量散發(fā)的效率。

參見圖3,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液冷裝置40還包括散熱風機43,其設置于微通道換熱器42處,以促進微通道換熱器42進行熱量散發(fā)。具體地,散熱風機43可放置于微通道換熱器42的上方,以驅動微通道換熱器42處的空氣流動、促進熱量散失到環(huán)境空間中。進一步地,液冷裝置40可包括設置在微通道換熱器42的換熱翅片424上方的兩個散熱風機43。散熱風機43可以為軸流風機,其吹送方向與換熱翅片424的延伸方向平行,從而使得散熱風機 43吹送的氣流在多個換熱翅片424之間的間隙內流動,減小了氣流流動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散熱風機43運行時的噪音。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理解,在本發(fā)明其他的實施方式中,散熱風機43還可以是其他類型的風機,例如離心風機或貫流風機。散熱風機43的位置也并不限定在換熱翅片424的上方,當干衣設備機殼10內的空間允許時,散熱風機43還可以位于換熱翅片424的下方、側面或其他便于散發(fā)換熱管423和換熱翅片424熱量的位置。

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液冷盒41與微通道換熱器42通過管路44連接。干衣設備1還包括設置于管路44中的水泵45,以驅動冷卻液在液冷盒41和微通道換熱器42之間循環(huán)流動。微通道換熱器42可位于液冷盒41的下方,水泵45位于連接液冷盒41進液口411和微通道換熱器42出液管422的管路區(qū)段中。

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換熱裝置50包括具有蒸發(fā)段和冷凝段的熱管51、設置于蒸發(fā)段的第一換熱翅片組52和設置于冷凝段的第二換熱翅片組53。蒸發(fā)段和第一換熱翅片組52形成了換熱裝置50的吸熱部,冷凝段和第二換熱翅片組53形成了換熱裝置50的放熱部。進一步地,熱管51的冷凝段和第二換熱翅片組53設置于液冷盒41中,以與液冷盒41中的冷卻液進行熱交換,將冷凝段和第二換熱翅片組53的熱量散失到該冷卻液中。也就是說,熱管51的蒸發(fā)段穿過烘干風道20的管壁伸入烘干風道20中,穿設在蒸發(fā)段上的第一換熱翅片組52位于烘干風道20內。熱管51的冷凝段穿過液冷盒41的壁面伸入液冷盒41內部,穿設在冷凝段的第二換熱翅片組53位于液冷盒41內。第一換熱翅片組52能夠擴大熱管51的蒸發(fā)段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從而提高換熱裝置50吸熱部的換熱效率。第二換熱翅片組53能夠擴大熱管51的冷凝段與冷卻液的接觸面積,從而提高換熱裝置50放熱部的換熱效率,進而提高換熱裝置50整體的換熱效率。

具體地,換熱裝置50可包括多根熱管51,第一換熱翅片組52可包括多個平行組裝的第一換熱翅片,多個第一換熱翅片的對應位置處開設有通孔,多根熱管51的蒸發(fā)段穿過多個第一換熱翅片的通孔,并與第一換熱翅片固定裝配在一起。同樣地,第二換熱翅片組53可包括多個平行組裝的第二換熱翅片,多個第二換熱翅片的對應位置處開設有通孔,多根熱管51的冷凝段穿過多個第二換熱翅片的通孔,并與第二換熱翅片固定裝配在一起。

熱管是一種傳熱效率很高的傳熱裝置(其導熱能力遠超任何已知金屬的導熱能力),其利用熱傳導原理和相變介質的快速熱傳遞性質將發(fā)熱體的熱量迅 速傳遞至發(fā)熱體外。本發(fā)明實施例中采用熱管形式的換熱裝置,能夠將來自衣物容裝筒內的濕熱空氣中的熱量快速散發(fā),以進一步提高換熱裝置的冷凝效率。

根據(jù)熱管的工作特點,熱管可分為蒸發(fā)段、絕熱段和冷凝段三個區(qū)段。當熱管的蒸發(fā)段被加熱時(即從外界吸收熱量時),熱管內的工質受熱而蒸發(fā)為蒸汽。蒸汽在壓差的作用下流向熱管的冷凝段,并在冷凝段放出潛熱成為冷凝液,熱量通過冷凝段的吸液芯和管壁散失,從而完成熱量從高溫向低溫的傳遞。冷凝液在吸液芯的毛細力作用下流回蒸發(fā)段。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理解,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所稱的熱管51的蒸發(fā)段和冷凝段是相對于熱管51內部的工質的狀態(tài)而言的,即熱管51吸收熱量使其內的工質蒸發(fā)為蒸汽的一段為蒸發(fā)段,氣態(tài)的工質放出潛熱成為冷凝液的一段為冷凝段。

進一步地,熱管51管體的材料可以為銅、銅合金、鋁、鋁合金、不銹鋼或其他材料,以保證換熱裝置50的熱傳導效率。

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液冷盒41可大致呈長方體,從而在其內限定出大致呈長方體的內部空間區(qū)域。第二換熱翅片組53的多個第二換熱翅片可在液冷盒41內間隔排列,每個第二換熱翅片的延伸方向均垂直于液冷盒41的第一側壁41a和第二側壁41b,一方面,可便于液冷盒41中的冷卻液同時與多個第二換熱翅片均勻接觸,另一方面,可減小第二換熱翅片對冷卻液的阻力,便于液冷盒41內的冷卻液通過出液口412流出。具體地,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第一側壁41a和第二側壁41b均在豎直方向延伸,第二換熱翅片沿水平方向延伸。

在本發(fā)明其他的實施方式中,液冷盒41還可以為截面為扁圓形、橢圓形或其他形狀的中空盒體,其第一側壁41a和第二側壁41b可以是曲面,此時第二換熱翅片也可沿水平方向延伸。

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參見圖2和圖3,烘干風道20具有用于向衣物容裝筒內送入高溫低濕的烘干氣流的送風口21和用于接收來自衣物容裝筒內的高溫高濕的氣流的回風口22。換熱裝置50的吸熱部設置于烘干風道20的鄰近其回風口22的區(qū)段內,以便在高溫高濕氣體剛從衣物容裝筒中流出時即與吸熱部進行熱交換。第一換熱翅片組52的多個第一換熱翅片間隔排列,每個該換熱翅片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烘干風道20鄰近其回風口22的區(qū)段內的空氣流動方向。具體地,第一換熱翅片組52的多個第一換熱翅片在水平面內延伸,烘干風道20鄰近其回風口22的區(qū)段內的空氣通過多個第一換熱翅片之間的間 隙沿水平方向流動,一方面,可保證空氣與第一換熱翅片接觸的均勻性,另一方面,減小了烘干風道20內的空氣流動阻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干衣設備1在干衣過程中的噪音。

進一步地,液冷裝置40可設置于烘干風道20的鄰近其回風口22的區(qū)段下方,避免與干衣設備1的衣物容裝筒和/或驅動裝置12產(chǎn)生結構上的干涉,同時使干衣設備1的結構更加緊湊。

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烘干風道20的送風口21可位于外筒31前面的側上部,烘干風道20的回風口22可位于外筒31后面的側下部,外筒31前面的側上部和外筒31后面的側下部對角相對。也就是說,送風口21和回風口22可大致位于外筒31經(jīng)由其中心軸線的軸切面的對角線的兩個拐角位置。由此,由送風口21進入衣物容裝筒的熱空氣可盡可能地在衣物容裝筒內流經(jīng)最長的路徑,以增加熱空氣與衣物容裝筒內的待干燥衣物的接觸時間,從而提高干衣效果、縮短干衣時間。具體地,送風口21可位于外筒31筒頸的側上部,回風口22可位于外筒31筒底的側下部、且靠近外筒31筒底的邊緣。在本發(fā)明其他的實施方式中,為了方便烘干風道20及機殼10內的其他結構的安裝,送風口21和回風口22還可以位于外筒31的對角相對的其他位置。

為了使空氣在衣物容裝筒和烘干風道20之間快速有效地循環(huán)流通,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干衣設備1還包括循環(huán)風機70。循環(huán)風機70設置于烘干風道20中,并位于換熱裝置50吸熱部的下游。循環(huán)風機70用于驅動烘干氣流在烘干風道20和衣物容裝筒之間循環(huán)流通,以加快干衣設備1的干衣進程。

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為了使烘干氣流更加有效地蒸發(fā)衣物中的水分,干衣設備1還包括加熱裝置80。加熱裝置80設置于烘干風道20中,并位于換熱裝置50吸熱部的下游,且配置成對流經(jīng)其的空氣進行加熱,以使該空氣形成溫度高于環(huán)境溫度的熱空氣。也就是說,加熱裝置80可提高進入衣物容裝筒內的烘干氣流的溫度。加熱裝置80在烘干風道20內位于換熱裝置50吸熱部的下游,即先由換熱裝置50對來自衣物容裝筒的氣流進行冷凝,再由加熱裝置80對冷凝后的氣流進行加熱,避免來自衣物容裝筒的氣流中的水分在加熱過程中再次蒸發(fā)進入衣物容裝筒影響干衣效果。

進一步地,加熱裝置80可受控地對流經(jīng)其的空氣進行間斷性的加熱。例如當送入衣物容裝筒內的烘干氣流的溫度高于第一預設溫度時,可停止加熱裝置80,以避免烘干氣流溫度過高對衣物造成傷害。當送入衣物容裝筒內的烘干 氣流的溫度低于第二預設溫度時,可加熱裝置80,以繼續(xù)對流經(jīng)其的空氣進行加熱操作。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預設溫度例如可以為130℃,第二預設溫度例如可以為90℃。

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烘干風道20可包括設置有換熱裝置50吸熱部的上游區(qū)段20a、設置有循環(huán)風機70和加熱裝置80的下游區(qū)段20c和位于上游區(qū)段20a和下游區(qū)段20c之間的中間區(qū)段20b。上游區(qū)段20a直接與回風口22連通,下游區(qū)段20c直接與送風口21連通。下游區(qū)段20c平行于衣物容裝筒的中心軸線方向延伸,至少部分中間區(qū)段20b垂直于下游區(qū)段20c。由此,可避免烘干風道20內具有較大角度的轉彎,便于烘干氣流在烘干風道20內快速流動。

具體地,烘干風道20的下游區(qū)段20c可位于衣物容裝筒的側上方、且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循環(huán)風機70位于下游區(qū)段20c鄰近中間區(qū)段20b的前端,加熱裝置80位于循環(huán)風機70的下游。烘干風道20的下游區(qū)段20c可大致呈扁平的管狀,加熱裝置80可以為固定在下游區(qū)段20c內的S形管狀加熱器。烘干風道20的中間區(qū)段20b和下游區(qū)段20c可組成大致呈L形的風道,至少部分中間區(qū)段20b可垂直于下游區(qū)段20c向下延伸,上游區(qū)段20a可垂直于衣物容裝筒的中心軸線在水平面內延伸。

圖6是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干衣設備的干衣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干衣設備1的干衣方法包括:

向干衣設備1的衣物容裝筒內供應烘干氣流,以利用烘干氣流干燥衣物容裝筒內的衣物;

利用干衣設備1的換熱裝置50的吸熱部吸收來自衣物容裝筒的空氣中的熱量,以對其進行冷凝;

利用干衣設備1的液冷裝置40將換熱裝置50的放熱部的熱量散失于在液冷裝置40循環(huán)流動的冷卻液中;和

在冷卻液循環(huán)流動的過程中,利用干衣設備1的液冷裝置40將冷卻液攜帶的熱量散失到環(huán)境空間中。

在利用熱空氣干燥衣物的過程中,衣物容裝筒內的空氣可依次通過烘干風道20內的部分換熱裝置50和加熱裝置80,然后回到衣物容裝筒的內部不斷循環(huán)。冷卻液可在液冷裝置40的液冷盒41和微通道換熱器42之間循環(huán)流動,并且,冷卻液在液冷盒41內可快速吸收換熱裝置50放熱部的熱量,然后流動至微通道換熱器42將其攜帶的熱量快速散發(fā)到環(huán)境空間中,最后再返回到液 冷盒41中繼續(xù)吸收換熱裝置50放熱部的熱量。隨著烘干氣流和冷卻液的不斷循環(huán),衣物容裝筒內的衣物即被烘干。

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理解,本發(fā)明的以上實施例中所稱的“上游”和“下游”均是在空氣的流動方向上而言的。

本領域技術人員還應理解,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干衣設備意指具有干衣功能的裝置或設備,包括但不限于僅具有干衣功能的干衣機和/或烘干機,還包括具有其他額外功能(例如洗滌功能)的裝置,例如同時具有洗滌和干衣功能的洗干衣機。

本領域技術人員還應理解,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所稱的“上”、“下”、“前”、“后”、“頂”、“底”、“豎直”、“橫向”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關系的用語是以干衣設備的實際使用狀態(tài)為基準而言的,這些用語僅是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不見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至此,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認識到,雖然本文已詳盡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多個示例性實施例,但是,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仍可根據(jù)本發(fā)明公開的內容直接確定或推導出符合本發(fā)明原理的許多其他變型或修改。因此,本發(fā)明的范圍應被理解和認定為覆蓋了所有這些其他變型或修改。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